意识形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意识形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563353514
作者:季广茂
页数:125页

书籍目录

一、 内涵:众说纷纭
二、分类:莫衷一是
三 起源:“去蔽!”“去蔽!”
四 马克思:要害在于“虚假”
五 列宁:“从虚假意识”走向“科学世界观”
六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博弈
七 盖格尔:意识形态与理论对峙
八 弗洛伊德:幻觉没有未来
九 赖希:解剖法西斯主义的群体心理
十 弗洛姆:打破幻觉的锁链
十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面对百思不解的难题
十二 葛兰西:摸清领导权的机制
十三 阿尔都塞:洞察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秘密
十四 佩舍:祭出“不认同”的大旗
十五 福柯:在抵制中解码,在解码中抵制
十六 伊格尔顿:走向文化解析
十七 利科尔:探究意识形态的功能
十八 拉克劳、穆菲:信奉激进民主政治
十九 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终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不同的内涵;即使内涵完全相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有人强调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联盟;有人强调意识形态与观念的联姻。在充满了激烈政治斗争的社会中,意识形态与权力的获取、分配、消费联系在一起;在根除了激烈的社会动荡的社会中,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已经转移到了美学、文化、宗教等领域。有人说“天国中没有意识形态”,可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性的。

图书封面


 意识形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一直认为,就一个学术问题达成共识基本上是无望的,除了利益立场之外,致命的是我们对一些基本术语的理解是如此的不同,有时两者对同一个词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有时是形成反义,有时则是模糊不清的猜谜,于是大家只好自说自语,在各自的“词典”里“请女人猜谜”。要想就一个问题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然对可能出现的基本术语达成一些共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交流,也许省动许多解释的必要。但是悖反的是,要想对一个基本术语达成共识,其难度超过对任何问题达成共识,因为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立场与阅读、体悟,对同一个术语的理解相差是天壤之别。要想交流一个问题,须讨论术语定义与范围,而对一个术语的讨论又涉及到更多的基本术语,如是反向深入,就变成了一种“纵轴上的负交流”。于是,要讨论的问题永远不能触及。这就是永远不能被建成的学术通天塔。对“意识形态”这个学术关键词的理解,就证明了我以上所说的这一点。“意识形态”是法国思想家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的,这位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参议员在其大著《意识形态诸要素》中提出这个让后人争论不停的模糊概念,这种不明确的概念从命名上来说是失败的,但是从学术上来说却是成功的,因为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在特拉西的命名中,这个词是中性概念,指“观念学说”或“观念科学”,其目的是在研究认识的起源与边界、认识的可能性、可靠性,属于认识论中的问题。到了古板无趣的马克思先生那里,这位大胡子将意识形态当成一个贬意的概念,在他看来这相词等于虚假意识,因为它是虚妄不实的,其虚假性来自于特定阶级的利益——它公正无私的外表下掩藏着某个特定阶级的特定利益。到了马克思的传人列宁手中,意识形态第一次有了褒义色彩,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假的,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真的,意识形态成了两个阶级星球大战中的闪光剑。曼海姆是怎么认为呢?他看来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差不多,乌托邦是可以实现的,而意识形态只耍嘴皮子没有结果,只是一套无法实施的观念。(这位老兄恰恰将两者的定义搞相反了,汗~~)在他这里,意识形态分为特定意识形态与整体意识形态,关者是自欺欺人的,后者是时代或集团的。格尔盖则不欣赏曼海姆的看法,他更愿意站在马克思那边,他认为意识形态成为自己是因为虚假性——它是虚假的,无法与现实保持一致,所以与经验事实不符合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对人类二十世纪有着巨大影响的学说中,弗洛伊德是可以与马克思对劈的“倚天剑”,他认为宗教与意识形态是一回事,因为宗教发挥的就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宗教为“体”,意识形态为“用”。从马克思与弗洛伊德这两大开山祖师处偷拳的赖希,创立了“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写了《法西斯主义的群体心理》一书,他对精神压抑、意识形态、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最为透彻,且开创了应用意识形态理论的新王国,此后用意识形态进行历史事件分析,成了一种学术时尚与规范。弗洛姆非常厌恶意识形态,他说:“在历史进程中,观念堕落为意识形态,词语取代了人对现实的感知,官僚们操纵着词控制人民和获得权力,这不是例外而是规律。结果,意识形态使用的是本义上的词语,表达的却是相反的意义。”最搞笑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不管是卢卡契、科尔施或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忽视——只有重视意识形态才能让无产阶级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而在他们之前,葛兰西就看出支撑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是政治制度或暴力、经济,而是意识形态,统治者广为宣传自己的世界观,并且被大众接受了。他看出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当代的权力研究要追溯到他那里去。与葛兰西一样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是阿尔都塞,这位仁兄发现意识形态的功能在于把必要的观念灌输到大众的心灵与行动中,以确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意识形态斗争是现实阶级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是人与世界的‘活生生’的关系。”在接下来的佩舍那里,他发明了对意识形态的三种态度:认同,反认同,不认同。“不认同”提供了一个解决被多元决定的主体性的问题。最牛的要算福柯,这位很有“知识”的研究者、思想家反对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因为意识形态遵循的是确定性的准则,而后现代主义信奉的是相对主义。福柯眼中,意识形态一词是这样一个范例:它号称要解放人,其实它只能支配人奴役人。其次,这个词有反人本主义立场,它把观念看成生产方式的派生派,与可与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相矛盾。伊格尔顿不反对使用这个词,但他认为:“这个定义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意识形态绝非总是统治阶级的财产……另一方面,并非所有意识形态都是扭曲现实。”他的贡献在于看到了“话语与权力的连接”,所以他认真地研究了意识形态、知识、话语、权力之间的关系。利科尔力挺曼海姆,他说:“意识形态出现在下列两者的缝隙之间:其一是权威系统自称具有合法性,其二是我们根据信仰作出的回应。”他的区分是:乌托邦常常成为社会群体寻找优势地位的工具,而意识形态则往往成为统治集团努力化解失败感的工具,努力维持现状的工具。呃……我不能不说他的看法天真了一点点。拉克劳与穆菲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就带着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了,他们甚至改造这个词的结构,他们不打算把意识形态看成现成的某物,而是将它看成某种不确定的品性。后现代主义者们成了意识形态的“终结者”,德留兹和伽塔利说过:“现在没有意识形态,从来也没有过。”而齐泽克的眼中,流行的意识形态是犬儒主义,人们不再信任任何意识形态真理,不再严肃地对待任何意识形态命题。一部“意识形态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争吵史,从来就不曾对“意识形状”达成过共识,而对于它的研究,则是学者们将它打上自己的标识的过程,将它归类到自己的词典的某一栏去。但整个学术史,却不能缺少对关键词/术语的研究,这个所谓的“澄清”实质是“越描越黑”,黑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研究者的个人小集团财产。在学术问题上或社会问题上的争吵,其热闹程度与交流的无效性成正比,所以在学术交流、学术探讨越热闹的时代,我们的思想就会寂寞,不会有人试图去了解你倾听你,就像你也不曾试图去理解或倾听别人一样。上帝不仅变乱了人类的语言,更从深处变乱了人们对同一个词的理解,所以巴别塔不仅意识着人类在语言上的混乱,更意识着人类在理解上的混乱,所以,我们永远到达不了上帝的天庭。那么,什么又是我们常说的“主流意识形态”呢?季广茂在《意识形态》一书中如是写到:主流意识形态总是“定于一尊”的“老大”,它对社会公众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所谓“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对社会公众发生着强烈的影响;第二,它常常依靠政治权威维持自己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它丧失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后,以维持某个特定团体的利益。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季广茂老师的书,很有效,对梳理意识形态的意义演变很有帮助。
  •     文笔实在是烂,这也难怪他翻译的作品如同天书~
  •     最后一章写齐泽克是因为他是齐泽克的译者么…
  •     固然词源分析的不错,就是后三分之一对于不略了解作者的人而言是不可能看懂的。。
  •     简明梳理
  •     意识形态相关知识入门首选。
  •     扭曲与整合,到底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起码不倒台。加一星为了作者的辛苦和坦诚。
  •     总是有人借“意识形态”这个“壳”,赋予它各种不同的内涵。既狗与丰富,又过于简单,这个问题很可能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属于意义的探究,而无法顾及现象本身的研究。这是一大陷阱。
  •     我怎么全看的检索!?
  •     : B022/2404
  •     资料丰瞻,流于绍介,但是一种深度模式。一本本的英文引用文献让人望而生畏。
  •      还可以啊,至少知道了意识形态这东西像个万花筒。
  •     的确篇幅对其有所限制吧……
  •     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可读性强。个别地方值得讨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