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此或彼》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或此或彼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08040585
作者:(丹麦)基尔克果
页数:1132页

我只看第一部

两个版本,我都看过,不过没有作什么比较,书的内容我真的很喜欢,特别是《诗篇》里面,似乎是用很少的时间写成,一个思绪流畅的抑郁天才。特别是第一部我真的很喜欢,活泼而富有 天才"那是一个人在青春萌动时所爱的东西,一个人以青春热情所赞赏的东西,他已将它当做秘密保存起来,灵魂审处谜一般的伴侣,他已将它藏在心中——当他知道目的是要理解它时,他总会怀着某种羞怯、怀着复杂的感情来对待这事,   那是一个人终于一点一点懂得了的东西,恰如鸟儿为自己拾起的每一根小小的稻草,他对每个小小的进展感到的愉快超过了对整个世界的感受;   那是一只可爱的耳朵所专注的东西,在独处时被留心到,而在大庭广众之中则会忽略其隐秘藏匿之处;   那是贪婪的耳朵所听到的、绝不会满住的东西,贪得无"厌的耳朵听到的、绝没有把握的东西,不会是那些从不会令警觉敏锐的耳朵失望的最微弱的回声;   那是一个人日夜体验再体验的东西,驱走睡眠并使睡不安宁的东西,一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为梦想展转反侧的东西,为此他由于害怕忘掉而回中夜翻身起床;   那是在一个人最富有灵感的时刻显现出来的东西,像女人的针线活一样老是在一个人手上的东西,在月色皎皎之夜、在湖班孤零零的树林中、在阴暗的街道上、在深更半夜、在破晓之时伴随着人的东西;   那是骑在马上、坐在马车里伴随着人的东西;   是弥漫于家里的东西,是一个人的房间经历过的东西,是在耳边回响的东西,是灵魂中回荡的东西,是将灵魂组成最优美的结构的东西;   正像古老传说中那些挂满海藻、从海底冒出来的谜一般的造物一样,这也是从追忆的海洋中冒出来的,与回忆纠缠在一起。   灵魂变得悲哀,心灵成熟起来,因为这就像是一个人在向他告别,似乎此去将永无时间再见。   让人觉得一个人不忠实,背叛了自己的盟约;   让人觉得一个人再也不同了,不像年轻人,不像小孩;让人为自己担心,担心失去使人快乐、幸福和富裕之物让人为所爱担心,担心它会在这种变化中受难,担心它也许会显得不那么完美;担心它可能无法接但众多的问题,哎呀,然后失去一切,魔法小时,再也不可能被唤起。   就莫扎特的音乐而言,我的灵魂不知道什么是恐惧,我的信心没有任何限制

或此或彼

非典期间禁闭的两个月里读完的,开始不知道这人是谁,只是在图书馆偶然翻到,站着看了半本,有种奇特的感觉,似乎可以用“契合”这两个字来形容,后来非典了,想借两本厚点的书来渡过时间,就把《或此或彼》借回去了,每天看,反复看,抄写下来,在句子下划线,书边写评语(用铅笔的,开始有点担心损坏公物,可是太想以后有人看到了,想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激动呢,为什么这个人没有什么名声呢,他一点不比卢梭或叔本华逊色,甚至更能让人“激动”),后来又找了国图里所有能找到的克尔凯郭尔的作品,相关资料还是太少了,好像除了译著,就只有一本博士论文,近几年好像多些了吧,不过我现在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感兴趣,西哲这方面关注的少了,但是从老庄那里,我又看到了他们相似的影子,可能也有我的影子...我没看过另一个译本《非此即彼》,看到有人说比阎嘉先生这个译本好,可是我个人觉得单从书名翻译来说,“或此或彼”才能体现克尔凯郭尔的性格和感情,非此即彼,完全是另外一个意思了,感觉不是很好

对翻译实在忍无可忍

我不明白注解到底怎么搞的?明明说是参见“增补NN页”,当翻到该页时,发现根本不是,都是错误的,没一个注解是对号上座的,真没见过这样的书。我只好把第一个注解对上第一个增补条例,然后一个个对上去,多费事。文笔就不用说了,当然是怪怪的,但愿原文不是这样的吧?而且,很多地方,原文说的是一个意思,参见“增补” 时,却给出另外一个相反的意思,我想这里是翻译的问题吧? 总之,感觉很枯燥,无聊极了,可能就是“存在主义”的书本给人的感觉吧? 或者我没耐心去读....一想起那些乱来的注解就...

翻译的不怎么样

翻译得不怎么样,很多地方翻译得很生硬,大大影响了文本质量。但就书本身来说,确是一本好书,因此给四星。

断壁残垣

关于基尔克果的《或此或彼》读过有些时间了,正常的读过一部书会留下一个整体印象,但这本书读完可以说自己是云里雾里,只剩些断壁残垣。如果要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觉得最贴切的是刘小枫的一个词:与哲人性命攸关。这本书里我比较喜欢的篇章是“现代戏剧的悲剧因素中反映出来的古代戏剧的悲剧因素”,“轮作制”,“婚姻的审美效力”。在这篇文字里,我企图用简单粗暴牵强附会的方式,记录这本书所留给我的一些断壁残垣。片断I《现代戏剧的悲剧因素中反映出来的古代戏剧的悲剧因素》P160 在古典悲剧中,行动本身具有一种史诗的要素;它恰恰既是事件,也是行动。当然,这是因为古代世界没有让主观性在它自身之中得到反思。即使个体自由行动,他仍然相信物质的决定因素,相信国家,家庭,相信命运。这种特质的决定因素是希腊悲剧中实质性的重大因素,是它的本质特征。因此,主人公的毁灭不单是他行动的结果,而且也是一种受难,而在现代悲剧中,主人公的毁灭并非真正的受难,而是一种功绩。因此,在现代,情境和性格事实上是主要的。悲剧的主角在主观上对他自身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由于国家,宗族和命运的各种直接关系而反思自己,而且经常是由于他自己过去的生活而反思自己。我们所关心的是作为他自己功绩的他生活中的某种特殊要素。由于这个原因,悲剧因素可能因为完全没有留下直接性而在场面和台词中被耗尽。因而,现代悲剧没有任何史诗的前景,没有任何史诗的遗迹。主角站着和倒下全凭自己的功绩。明白了一点悲剧的概念。人都有生的权利或欲望。但在这个世界,社会,历史,伦理的框架里,有些人的生的权利是受质疑的,限制的,这就是罪。这种人与生的挣扎就是悲剧。比如溥仪,悲剧首先是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他的命运是悲剧的,而不是无缘无故的天灾人祸。基尔克果是个神学家,他对悲剧的解释里让我感觉到到处充实着对信仰的炙热的感情,对人的理性的反思的一丝厌烦。所谓的自己的功绩,成了上帝死后,人们一切判断的中心和出发点。为此,基尔克果提出了悲痛与痛苦这两个概念。“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真正的悲剧的痛苦需要一个无罪的要素”。可是,人可以感受自己的罪孽,但是不能判给自己一个无罪,“因为人类未获允许像诸神那样带着一种永恒的眼界去生活。”因为人依靠的是自己的反思,而自己的反思依靠的是自己的整个过去,过去的功绩。“在现代悲剧中主人公遭受着自己整个罪过的痛苦,他在遭受自己罪过的痛苦时自己很明白”。“我们的时代已丧失了家庭,国家,宗教的一切实质性范畴……他成了他自己的创造者。结果他的罪过是原罪,他的痛苦是忏悔,但悲剧因素却也由此被取消了。”“在古代悲剧中,悲痛较为深刻,痛苦不那么深刻;在现代悲剧中,痛苦更大,悲痛较小。悲痛在它之中始终具有某种比痛苦更加实质性的东西。”这个实质究竟是什么?我总觉得这里好像是一种现实的力量与思想的(抑或是信仰的)力量之间的对决。这里我想联系下《婚姻的审美效力》里的一段文字:这个时代的缺陷不就是抑郁吗?那不就是回响在它轻浮的笑声中的东西吗?难道不是抑郁剥夺了我们进行支配的勇气,服从的勇气,行动的勇气,希望的信心吗?当善良的哲学家们竭力赋予真实性以热情时,我们不会很快被填得过饱以致因此被噎死吗?除了现存之外,一切都被砍掉了,因而,难怪人们在对丧失它的持续焦虑中丧失了它。是不是可以这么想,假设只有生命是真实的,那么同样真实的是我们正在奔向死亡,正在“丧失它”,为此人怎能不“焦虑”, 所以真实的是我们在焦虑着死去,“在对丧失它的持续焦虑中丧失了它”。我的生命就这么一回,如此的珍贵,我该怎么样的去活着,怎样的度过每一秒才算是有意义的活着,才算不枉此生,才能甘心。这种心情是焦虑的,而我认为在很多的时候根本找不到这种有意义的生存方式,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谁不郁闷?所以,我认为保尔柯察金是幸福的。一个拥有家庭,国家,宗教的一切实质性范畴的人是幸福,他可以在临死的时候幸福的说出这样的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在这个问题上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而且还跑题了,我只能简单的说,人,纯粹了为自己而活着一点乐趣也没有,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个问题并没有结束。片断II 《婚姻的审美效力》P801你外在于你自己,因而如果没有他人作为对立面,你就不可能做到。你认为只有躁动不安的人才活着,而所有有经验的人都认为只有安宁的人才活着。对你来说,波涛汹涌的大海是生活的一种象征;对我来说,那象征就是宁静深邃的清水。我经常坐在流淌的小溪旁。它总是同样的,同样的柔和旋律,水底有同样的绿色植物随着宁静的涟漪波动,同样微小的生物在水底游动,一条小鱼悄悄溜进了花草丛中,摆动着尾巴逆流而上,藏身在一块石头下面。多么单调,而变化又是多么丰富!婚姻的家庭生活也是如此——宁静,朴实,活跃。它没有千姿百态,然而它就像那条溪水一样流淌着,它就像那条小溪一样有着旋律,是那个了解它的人感到亲切,使他感到亲切正因为他了解它。它不耀眼,然而它经常具有一种光彩,却没有打扰它正常的秩序,正如月光照着水面时一样,展示出它弹奏其旋律的乐器。我不知道基尔克果对中国有多少的了解,但我觉得这段话禅味十足。有个有名的故事,宋代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说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把这个用在理解婚姻上,是不是可以这么想:没结婚前老婆好,结婚后觉得别人的老婆好,最后头发花白了发现老婆还是自己的好。我这太粗俗了。“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很诱人,我认为这关系到一个人对限制性的理解。《轮作制》P320 这里马上就是限制性的原理,世上唯一的节约原理。一个人越是限制自己,他就越变的随机应变。一个孤独的生活囚徒能随机应变,对他来说,一只蜘蛛可以成为巨大惊奇的一个源泉,想想我们的学校生活吧!我们处在一个对选择自己的教师毫无美学考虑的年纪,因此他们经常是非常令人讨厌的——那时我们是多么能随机应变啊!我们抓住一只苍蝇,把它关在一个胡桃壳里,看着它在里面到处跑,我们多么高兴啊!我们在书桌上挖个洞,把一只苍蝇关在里面,透过一张纸窥视它,我们多么高兴啊!能听见从屋顶上滴下的单调的雨滴声,是多么快了啊!探听每一点微小的声音或运动,一个人要变成多么细致的观察者啊!这里是那原理的最边界,它不是通过延伸而是通过强度来寻求缓解。现在国内出现了回乡潮,大学毕业生开始奔向二线三线城市,自己的家乡。记得一个报道说过,一个姑娘匆匆忙忙的走在深圳的街头闹市,突然如骇客帝国里离开虚拟世界一般,发现夏天的景色如此的美丽,阳光刺眼,树木繁茂浓浓的墨绿让人眩晕。可是,街上的行人如此得匆忙,没人愿意停下一刻欣赏一下身边的风光。这个姑娘估计开始想活着如此忙碌究竟为了什么。本来去一个大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本来去大城市是实现生活的一个方式工具,后来发生了一点变化,去大城市本身成了本质,以至于最基本的目的被遗忘:自己想要的生活。当意识的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去大城市并不一定能实现这个目的,那么回到家乡实现自己的生活就有些自然了。这是很肤浅的理解,关于限制性,最震撼人心的依然是《海上钢琴师》关于88个琴键的那席话。这是个充满力量的话题,这就好比阿基里超越乌龟的那一个质的点。这是我们人类的黑洞?

内容好,翻译不太好。

确实,翻译得很“基尔克果”,还是喜欢“克尔恺廓尔”的这种翻译味道。看了二三遍,还想看。内容好。


 或此或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