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新讲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甲午战争新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9-07
ISBN:9787101066296
作者:戚其章
页数:34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战争缘起  一 明治黩武  水有源,树有根。凡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根由,它的原委,它的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反之,有果必有因。甲午战争自然不能例外。  甲午战争,这是中国人的叫法,日本人叫日清战争。在某些日本历史学者的著作里,经常宣扬一种观点:日清战争是偶发事件,日清战争不是日本明治政府有预谋的战争,而是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阴差阳错地发生的,日本并不是战争的责任者。这种观点,可以叫它“偶发”论。在日本学术界,虽然“偶发”论并未取得普遍认同,有些日本历史学者还对“偶发”论持批评的态度,但“偶发”论者一般都很顽固,时不时就会把“偶发”论改头换面地拿出来宣扬一番,所以绝不能小看它。  我们之所以认为“偶发”论不能成立,主要是基于日本明治政府的实际表现,也就是基于许多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第一。锐意扩张。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他发表所谓《天皇御笔信》,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须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不言而喻,日本要布国威的首要目标,就是一衣带水的西邻朝鲜和中国。  睦仁的《天皇御笔信》发表后,在日本政坛刮起了一股旋风,鼓吹“征韩论”一时蔚为风气。当时,倡导“征韩论”最力者是参议木户孝允。他有一套说辞云:  韩地之事乃皇国建立国体之处,推广今日宇内之条理故也。愚意如为东海生辉,应以此地始。倘一旦动起干戈,不必急于求成,大致规定年年入侵,得一地后,要好自确立今后策略,竭尽全力,不倦经营,不出两三年,天地必将为之一变。如行之有效,万事不拔之皇基将愈益巩固矣。([日]《木户孝允文书》三)木户所论与外务省的意见完全相合。外务大丞柳原前光对“征韩论”的阐述更为透彻:  皇国乃是绝海之一大孤岛,此后纵令拥有相应之兵备,而保周围环海之大地于万世始终,与各国并立,弘张国威,乃最大难事。然朝鲜国为北连满洲,西连鞑清之地,使之绥服,实为保全皇国之基础,将来经略进取万国之本。([日]《日本外交文书》第3卷,第149页)第一步,征服朝鲜;第二步,占领中国东北;第三步,“绥服”中国;第四步,“经略进取万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日本“征韩论”者的如意算盘和实施步骤。  于是,日本政府选中了激进的“征韩论”者久留米藩士佐田白茅,派他去朝鲜调查政情和军备。1870年3月,佐田向政府上了一篇著名的《建白书》,其主要内容是:(一)朝鲜有必伐之罪,不愁找不到出兵借口。(二)伐朝鲜必胜无疑,“不出五旬而虏其王”。(三)伐朝鲜有利而无损。“朝鲜则金穴也,米麦亦颇多,一举拔之,征其人民与金谷”。“故伐朝鲜者,富国强兵之策”。(四)伐朝既可防列国对朝鲜的觊觎,又是实行海外扩张的大好机会,“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五)伐朝可继之伐清。“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  但是,日本政府的最高决策层,在讨论如何或何时对朝鲜开战的问题时却产生了意见分歧:一派是急征派,以时任参议的陆军大将西乡隆盛为首,恨不得马上出兵伐朝,主张由自己充当使臣赴朝,先设下圈套,诱朝鲜政府入我彀中,必然带来开战之机;另一派是缓征派,以参议兼大藏卿大久保利通为首,主张处理朝鲜要讲究步骤,必须周密计划,统一方略,缓缓图之。双方意见对立,争论激烈,演成一场势不两立的政争,最终以急征派的下台而结束了这场“征韩论”之争。  第二,发兵侵台。“征韩论”之争刚刚落幕,“征台”声浪又甚嚣尘上。这时,恰有琉球国居民出海遇上台风,在台湾南部上岸,闯入牡丹社乡,被土著居民所杀。睦仁认为这正是发兵侵台的绝好机会,特派时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使华,并授意以谈判的“要旨”:  清国政府若以政权之不及,不以其为所属之地,不接受这一谈判时,则当任从朕作处置。清国政府若以台湾全岛为其属地,左右推托其事,不接受有关谈判时,应辩明清政府失政情况,且论责生蕃无道暴逆之罪,如其不服,此后处置则当依任朕意。([日]《(明治)敕语》,译文见《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23页)就是说,以琉民被杀问题作为突破口,无论清政府怎样作答,日本都要掌握发兵侵台的主动权。果然,双方在北京谈判时,清朝官员讲了一句“生蕃姑且置之化外”的话,被日方抓住,解释为:台湾土著部落为清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可视为“无主之地”,日本有充分理由兴师问罪。  1874年4月4日,日本政府组织“台湾生蕃探险队”,任命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蕃地事务都督。在此以前,日本先后派遣5批15人次的间谍到台湾侦察,其目标有二:一是观察山水道路,测量地形,调查风俗民情,以备进军之用;二是寻找一处可开辟的居留地,以备日军长久盘踞之用。5月7日,日本侵台军从琅矫(今恒春)登陆,总兵力为3658人。l8日,日军向牡丹社发动进攻,遭到猛烈抵抗,并不像原先估计的那样能够一鼓荡平。日军连日进攻,不但未达到预定的军事目的,反而处境日趋艰难。当时,日本侵台军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有三:  其一。陷于被动。日军侵台时,适逢连绵霖雨,山溪暴涨,水势滔滔,要路又被砍倒的大树堵塞,不仅前进困难,弹药、粮食也难以运送。土著居民则潜伏在岩石荆棘之间窥伺,敌兵接近即加以狙击。日本侵台军参军、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不由得惊呼:“粮食补给之路杜断,士兵都饥饿不堪,枵(音消xiao,空)腹之下,自难作战!”这时的日军,既要警戒土著居民袭击,又担心北面的清军来逼,真有草木皆兵、防不胜防之感,已在军事上丧失主动,陷于被动的境地。  其二。士气低落。台湾南部本被日人视为“南海绝岛瘴疠之地”,此次越海作战自难适应环境,加上地势炎热如灼,宿营设备极其简陋,所谓营帐只是一块天幕,不得不忍受蚊虫的叮咬,以致全军上下皆为疟疾所困扰,营区一片苦闷呻吟之声。其中,有病死者,有不胜病苦而自缢或投海者,其人数有600多人,约为侵台日军的六分之一。据一位随军医生回忆:“很多人精神忧郁,缺乏生气,只是怀念家乡的父母妻子,意志消沉。希望早日归国,几乎成了口头禅。”曾先期潜入台湾侦察的日谍水野遵目睹此情此景,内心受到极大震撼,挥笔写下一首七绝,颇能体现当时日军上下普遍的悲切无奈的心情:  白沙黄草埋枯骨,戍鼓无声月色空。  曾向故山归不得,孤魂夜夜哭秋风。侵台日军士气低沉到了极点,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其三-不得人心。日本骤兴不义之师,用费浩繁。出兵之前,西乡从道曾夸下海口:征讨费50万元足够,若是超过,情愿引咎切腹!结果,日军此役所耗经费:所谓“征蕃费”及办理大臣派遣费两项花掉362万日元,购置兵器及船只等费花掉593万日元,合计955万日元。几近日本当年年度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五,这是西乡所保证的“征讨费”的近20倍。且悬师境外,久无所成,耗费国帑将伊于胡底!当时日本羽翼未丰,国力尚弱,发兵侵台纯属军事冒险,难以长久支撑,很怕迁延时日。朝野为之物议纷纭,十分不得人心。  清政府获知日军侵台的消息后,特派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沈葆桢主张在军事上加强戒备,调派武毅铭军13营分批渡台,驻防风山;又以福建水师兵轮6艘长泊澎湖。此时,侵台日军数千人局促于台岛南端一隅之地,已成骑虎之势,但又不甘心无所得而归,便寄希望于外交讹诈,最后,以抚恤、修路、建房等名目勒索50万两白银而撤兵。日本第一次尝到了越海侵略的甜头,遂以此次侵台为契机,悍然于1879年3月8日将琉球国吞并,使之成为明治政府黩武扩张政策的第一个牺牲品。  第三,策议征清。日本明治政府实行黩武扩张政策,以大陆作战为主要目标,始终将发展军事力量置于优先地位。1878年,日本设立参谋本部,即大力推行大陆政策,将中国作为主要的侵略目标。从l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觉得发动侵华战争的时机日近,便发动属员条陈征清方策。现在共发现7份条陈:6份为海军属员所拟,1份为陆军属员所拟。其中,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陆军大佐小川又次所作《清国征讨方略》发现较早,也最为有名。其他6份为参谋本部海军部代理科长、海军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等所作之《征清方略》,因系近年发现,故知道的人不多。

前言

  资讯城市窗口流行趋势经典1894年,就是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按干支纪年,叫做甲午年,所以这次战争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就和甲午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已有50多个年头儿了。在研究甲午战争的过程中,历经挫折和坎坷,几次想停下笔来,但又难以自已,就这样一路走下来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先后出版了书名带“甲午”二字的著作8部,即《中日甲午威海之战》(1962、1978年)、《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1983年)、《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1990年)、《甲午战争史》(1990、2005年)、《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1994年)、《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2001年)、《甲午日谍密史》、《走近甲午》(2006年),以及与甲午战争有关的著作两部,即《北洋舰队》(1981年)和《晚清海军兴衰史》(1998年)。  虽然写了这些书,但我总觉得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因为这些书多半专业性比较强,而且其中除《甲午战争史》一书外,不是就与甲午战争有关的某个专题展开论述,就是从某个侧面对甲午战争进行考察,这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起来是很不便的。于是,我就想,能否再写一本书,在不太大的篇幅里做到让读者对甲午战争能有比较系统而真切的了解。展览酒店采访

内容概要

戚其章,1925年生,山东威海人。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后改治中国近代史,尤以甲午战争史为重点。威海是北洋舰队的根据地,甲午战争时成为主战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作者结识了几位健在的北洋舰队老水兵,从而受到启发,对甲午战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作社会调查,寻踪日军入侵路线,探查战争遗迹,走访战争参加者和知情者,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口碑和文字资料。这便为以后运用文献资料与调查材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甲午战争史打下了基础。本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每一章都可以当作一篇历史考察报告来读,它引导读者追踪作者半个世纪艰难曲折的探索与研究历程,能够较近距离地观察这场战争中许多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和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从而获得最为真切的感受而兴味盎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战争缘起
一 明治黩武
二 开战外交
三 权变策略
四 醉心调停
第二章 丰岛疑云
一 不宣而战
二 济远应敌
三 高升事件
四 师期暗泄
第三章 平壤之役
一 成欢初战
二 平壤大战(上)
三 平壤大战(下)
四 败绩反思
第四章 黄海鏖兵
一 战前态势
二 海战始末
三 步蟾改阵
四 方案之讼
第五章 辽东烽火
一 分兵犯境
二 旅顺惨案
三 辽东战局
四 规复海城
五 辽河会战
第六章 舰队覆没
一 威海陷落
二 刘岛师焐
三 身后疑案
第七章 马关议和
一 和战之间
二 决策乞和
三 日本逼和
四 议和之旅
五 拒和运动
第八章 台海风云
一 抗日保台
二 义军抗敌
三 黑旗誓师
四 台南沦陷
甲午战争形势图

作者简介

这是一场引起中国社会大变局和改变东亚政治版图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有众多的历史人物登台亮相,对他们的历史定位至今聚讼纷纭。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与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在和战问题上反复较量,其真相如何?李鸿章是“卖国贼”还是“功不可没”?丁汝昌是“已降复死”还是拒降自裁?刘步蟾在黄海之战中是怕死改阵还是奋勇督战?方伯谦军前正法是罪有应得还是实属冤案?丘逢甲是“未战先走”还是兵败内渡?……
这次战争也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长期以来难以破解。北洋舰队丰岛遭袭,其“师期”是如何泄露的?日舰击沉高升号后,英国舆论哗然,日本外交当局是采取何等手段予以平息的?日军攻占旅顺后,大开杀戒4天,共杀害了2000人还是20000人?日本当局否认旅顺大屠杀造成了什么后果?李鸿章赴日议和,其密电码是怎样被日方破译的?《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共赔付日本库平银2亿3150万两,为何实际多赔了2800万两?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难道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吗?……
随着这些疑团的逐步揭开,战争从爆发走向终结的历程更加明晰:中国打败,然败中有胜,唤起了国人的觉醒;日本战胜,野心急遽膨胀,成为东亚的战争策源地,为它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因。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要 从体例上讲,本书不采取一般甲午战争史面面俱到的写法,在内容安排上虽必要地兼顾到面,却要尽量多着墨于其中的要事和要义。
信 本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信史。书中的每一件事乃至每一个细节,人物的每一句话乃至每一场对白,都是信而有征,言必有据。
精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甲午战争史已成为一门显学,迄今先后出版的中外著作有数百上千部。然其内容大都偏重于过程的叙述,这显然是不够的。本书不回避热点、甚至敏感问题,要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内容、包括个人半个世纪的研究心得呈献给读者。
新 本书特别重视一个“新”字,希望读后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所以书中大量采用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以反映当今中外学术界研究甲午战争史的最新水平。此外,还把笔者研究过程中的某些经历穿插于书中,以与读者分享,这也是一项新的尝试。

图书封面


 甲午战争新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以和为贵,和字当头,这应该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     作者文革一样的语言让我觉得这书顶多三颗星,然后看到作者把黄海海战写成北洋水师的胜利,减一颗星,最后看到这句吐了——中国打败,然而败中有胜,唤起了民族觉醒,这就是历史辩证功法——你妈逼的辩证法。
  •     送货很快,这本书的质量很好,是正版。
  •     不同于高大全式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塑造,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人物的担当,值得借鉴,深有感触
  •     很好的还原了那段历史,比较欣赏这个写史实的方法
  •     中国始终惦记这场战争
  •     内容还可以,纸张有点薄
  •     貌似.....我竟然是第二个读的。。。。
  •     这老头是不是把读者个个当小学生了?
  •     写的简单了点,不过作者也说了,这是一本大众读物
  •     所谓“新讲”,就是作者在文中追述了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地为了追究甲午战争的诸多谜团,访乡问巷。
  •     为史者当有求实之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实地采访,从而得到了很多一手资料和观点。甲午之败最重要的是清廷和领导者犯下的一系列错误,历史没有如果,史家能做的只有告诫后人,同时警醒后人。
  •     书是小孩买的,他喜欢看。书质量还可以。
  •     两天翻完,科普读物积累知识。写的还是很清楚的。
  •     华衣虚饰,掩不住孱孱弱质。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天朝铁甲舰队在倭舟面前不过区区一纸老虎耳。
  •     赞快递
  •     御用文人的官样文章。连和邓世昌在一起照相的洋人都不知道是谁。
  •     众说纷纭,历史只能回味。
  •     甲午战争新讲
  •     落後就要挨打…牢記歷史~~
  •     教材类通俗读本。
  •     印刷不如以前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不过内容很好的了
  •     读来很有收获。
  •     对于近代史的研究,国人应当了解,了解历史,可能更能理解现在。
  •     看了这个主题的书不少了
    一直在看、在看更深入的研究
    为什么单纵队对三角队的优势这样明显
    为什么方伯谦这样窝囊废
    久久萦绕,努力前行。
  •     甲午战争的力作
  •     条理清晰,然无甚新意。
  •     入门级的手册
  •     可做甲午入门,作者也是国内甲午战争研究头牌。不过老先生仍保有幻想,似乎认为换一批主帅,或者采用一些决策,是可以避免失败的。其实,甲午战争,无论哪条战线,中国是不可能战胜的。这才是残酷的现实,在《天朝的崩溃》里即已显现出来。
  •     这是写甲午战争写的非常好的书。至于书中内容是否齐全,我没太在意,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各个事件什么的,作者都加以深究,对一些稍有疑点的事件,作者都详细求证,最后才下结论,比如方伯谦一案,作者就是四处求证,阅读各项史料,详尽分析,到最后才下结论。刘子香奋勇督战,不愧为好汉,前人言语不详,作者重评刘步蟾,为英雄翻案,为后人研究历史作出了大贡献,作者如此谨慎的研究态度值得所有人学习。
  •     第一次从头到尾了解甲午战争的始末,对海战部分尤其感兴趣,只可惜大一上学期课堂上没有讲好,因为太抠细节而显得过于繁琐,使听者兴趣索然。初心是好的,然而表达不尽如人意则会做许多无用功,这是必须要吸取的教训。注意宏观和微观要双管齐下。
  •     带你解读最真实的甲午战争
  •     观点偏左,无甚新意。可读性较差。
  •     个让人感觉比较客观的分析了当年之事。
  •     和**网差不多,不怎么样
  •     這是一場引起中國社會大變局和改變東亞政治版圖的戰爭。
    建议和《甲午战争新讲》对比阅读。
    花了一天看完此书,有所感悟
    知识是由无到有,不断加深的,这本书可以说有其深度,从中你可了解历史的真相和个中曲折,作者深入探讨,多方考证,分析客观且有新的发现,带给我们以真实的甲午,真实的衰败晚清
    历史就是如此,落后就要挨打,晚清中国现状对当前发展中的中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极具参考意义,铭记历史首先要了解历史···
    眾多的歷史人物在這場戰爭中登臺亮相,對他們的歷史定位至今聚訟紛紜。慈禧太后為首的后黨與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在和戰問題上反複較量,真相如何?李鴻章是“賣國賊”還是“功不可沒”?丁汝昌是“已降復死”還是拒降自裁?劉步蟾在黃海之戰中是怕死改陣還是奮勇督戰?方伯謙軍前正法是罪有應得還是實屬冤案?丘逢甲是“未戰先走”還是兵敗內渡?
    隨著這些疑團的逐步揭開,戰爭從爆發走向終結的歷程更加明晰:中國打敗,然敗中有勝,喚起了國人的覺醒;日本戰勝,野心急劇膨脹,成為東亞的戰爭策源地,為它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因。這就是歷史的辯證法。

  •     买吧,值得一读,历史是多么生动啊,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波云诡谲、惊心动魄。多有趣啊,使你从历史课本那干巴巴的年份、数字、事件中解脱出来。
  •     内容不错,就是图片的印刷质量不敢恭维,希望再版后能够修正!
  •     继续努力看完
  •     再生动一点就好了
  •     跟作者之前有关甲午战争的著作相比有炒冷饭的嫌疑。
  •     读甲午这段历史,总是让人心头抽搐。叙述和布局基本还是中国老式教科书的手法,但著者治史态度非常严谨,在史实的解读上厘清了不少误区与成见。
  •     内容很详细,很有阅读和收藏价值.
  •     听说是很真实的史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