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1
ISBN:9787516104828
作者:张中奎
页数:303页

章节摘录

  可见,对云贵的攻占和剿抚,是清帝国赖以创建的转折和基础之一。基础一旦奠定,“开辟”即成为统治者花大力步步推进的艰难要务。开辟就是开疆辟土。对新帝国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对前明政权的推翻和替代,其中有沿有革;二是在拓占版图内对历朝影响均未抵达的“生苗”之地进行新的征服,其中剿抚并用。此二意合为一体,相应的举措便是:弃明朝,兴大清;废土司,派流官(及移民);剿土著,兴教化。  清代有专论黔省“开辟”者,日:“黔处万山中,土不厚于西北,财不富于东南,而其地则在所必开。”此论首先即指出了高原山地的区位落差,然又为何强调“在所必开”呢?理由是历代的过失与本朝的扬弃,日:“历代所为,羁縻蓄之。前明百战辟之,我朝礼乐征伐,多方定之。”意思是说,由于历朝放任或有武无文,导致四处不宁,直到大清礼乐并用,才使天下安定。  另有官员在给朝廷的奏章里写道:“黔省远在天末,虽有府州县卫之名,地方皆土司管辖,约束不严,致令苗蛮劫杀无忌。”这是在渲染土司、土民因缺少管教而体现的无序、荒蛮中,凸显清帝国整治苗疆的必要与合法以及道德的优越之感。  同样的论者还在见到“未辟则化外之彝,既辟而生聚吾民于其地”的同时,认识到“辟之非难,抚之为难”。但无论如何艰难、代价多大,为了帝国大业,开辟的举措是一定要实施的。那是什么样的大业呢?就是将被视为“化外之彝”的山地苗人无论生熟,统统地、逐步地“辟为吾民”。而这正是历代帝国的要求和目标。  汉语的“开辟”之意早在先秦时代即现雏形。《诗·大雅·江汉》有“式辟四方”的词句,郑玄解其意为统治者以“王法征伐,开辟四方”,目的在于“治我疆界于天下”。这个观点与同样出自《诗经》的另一表述是紧密关联的,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书籍目录


序二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清代“新疆六厅”
二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
第二节 研究问题
一 王化进程
二 社会文化变迁
第三节 时空的界定及史料概说
一 时间
二 空间
三 史料概说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创新点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主要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一 区域社会史理论
二 总体史理论
三 文化变迁理论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帝国时期的苗疆叙事
第一节 清帝国苗疆叙事:文化动因与叙事策略
一 叙事的社会文化动因
二 帝国苗疆叙事的内在模式与策略
第二节 清代苗疆叙事:本土立场与叙事对抗
一 苗疆叙事的本土类型
二 苗疆叙事的本土立场
第三节 清代苗疆叙事双向思考
一 帝国苗疆叙事的指向与诉求
二 苗疆本土叙事再发现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章 改土归流前的苗疆社会
第一节 传说时代
第二节 羁縻制时代
第三节 土司制时代
第四节 苗疆“生界”政治制度
第三章 苗的分类
第一节 汉人生活经验视野下的“苗夷”
第二节 汉文明坐标:“生苗”和“熟苗”
一 “生苗”与“熟苗”分类
二 “生”与“熟”的结构
第三节 政治统治类型分类区域
一 土司统治区
二 流官统治区
三 苗疆“生界”区
第四节 民族识别标准分类
第四章 改土归流的再考察
第一节 雍正朝的政治形势与“开辟”苗疆的动因
第二节 大一统的梦想与行政成本亏损的现实
第三节 鄂尔泰等人“开辟”苗疆的效果
第四节 改土归流还是设土置流
第五节 弃置“新疆”之争背后的政治博弈
第五章 改土归流与苗疆的政治变迁
第一节 清初贵州的疆域建制变动
一 疆域调整
二 明清两代贵州行政建制比较
第二节 清帝国治苗方略与“苗疆缺”官制
一 设置“苗疆缺”的缘起
二 “苗疆缺”的范围
三 “苗疆缺”的嬗变
四 余论
第三节 清帝国对苗疆人口贩卖的整饬
一 滋生贵州人口贩卖的外部环境
二 人口贩卖“禁”与“纵”之间的矛盾
三 贵州流官吏治的腐败
四 “诸苗”抢杀捆卖之风
五 余论
第六章 清帝国对“新疆六厅”的治理
第一节 “苗乱”及其原因
第二节 清帝国经营苗疆方略
一 剿杀政策
二 屯军防堵政策
三 民苗隔离政策
四 教化政策
第三节 大治“化苗”
一 “生”与“熟”的区别对待
二 “生苗”一“熟苗”+ “民人”
第七章 清帝国与“新疆六厅”互动下的王化进程
第一节 清帝国对苗民国家认同的积极引导
第二节 苗民对清帝国政治权威、司法体系的认同
第八章 “苗疆再造”后的政制变迁
第一节 土司与寨老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控制
第二节 屯堡对苗寨的封锁与控制
第三节 “苗例”治苗
第九章 “苗疆再造”后的经济变迁
第一节 水陆交通和驿道的开启辛
第二节 苗疆城市、屯堡的兴建与汉苗文化互动
第三节 市场设立与商品经济的兴盛
第四节 山区苗寨的货郎担
一 苗疆货郎担:“小历史”中的“大历史”
二 苗疆货郎担的生存空间
三 苗疆货郎担的功能和影响
四 余论
第十章 “苗疆再造”后的风俗变迁
第一节 苗疆的节庆、学宫、会馆、庙宇、牌坊、祠堂
第二节 汉苗风俗文化变迁的互动
第十一章 清帝国的苗疆教育与文化控制
第一节 苗疆义学
第二节 苗疆书院
结语王化进程下的“苗疆再造”思考
附录一 清江府示碑
附录二 万古流名碑
附录三 例定千秋碑
附录四 排调严禁滥派夫役碑
附录五 烂土司信照条约碑
附录六 镇压苗民碑
附录七 革除夫役碑
附录八永定风规碑
附录九
千三碑记
附录十 计划禁革碑
附录十一 捐银买书立案碑
附录十二 凤党婚碑
附录十三 免夫碑
附录十四 禁革驿站积疾弊碑
附录十五 清代“新疆六厅”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ISBN:9787516104828,作者:张中奎 著

图书封面


 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改土归流是雍正王朝最重大的政绩之一,属于所谓“边政”的范畴。本书对此给予了极为系统性的分析,史料非常详实。唯一的问题是,本书的探究,缺乏理论视角。
  •     有些章節的寫法倒是很像史華慈和孔飛力,虽然作者说要关注苗疆自我内部结构的文化调适,但在实质的文献操作上仍然很難突出这一点来(苗族人大多數人不識字、地位不高、沒有本族的文字),但從一些民歌和史詩中找到分析點,也算是彌補了不少地域文化自我建構的敘述。誠如文章所言,与其用互动模式来打破单一线性的“冲击—回应”,不如说文化内部本身就是一极双向的,既可以极端抵抗也可以同化,这同样可以在清朝的历史书写和政策运作中找到同样的例证,所以大-小歷史的劃分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文章顯然也考慮了不同階層內部依靠“改土歸流”而展開的政治角力問題,考慮的層次就多元化了。【補充資料:鄂尔泰在贵州安順屯堡地區曾颁布《丁祭校》】
  •     并没有看出多少“苗疆叙事”
  •     在资料收集方面做得还行,但从整体看,视野过于局限,延续了前人的论调,未能把经济动机与族群生态政治之间的动态趋势梳理清晰。
  •     作者屁股到底坐哪头的……传送 http://vdisk.微博.com/s/yV7YJRX8GmU_E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