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9
ISBN:9787539238432
作者:尚小明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开国会,为宪政上第一重大之事”。早在1903年中国人学习日本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就有留日学生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岛国,变为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争雄的强国,“百废俱兴,新猷焕发,莫不本于宪法与国会之灵”。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日本强盛的本源所在,认为中国学习日本,应当抓住这一核心问题。然而,由于1901年至1906年清政府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宣布“预备立宪”,加上受当时颇为流行的“国民程度不足”理论的影响,使得留日学生中之主张改革者,纷纷将目光投向清廷。他们积极参加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而在施行宪政方面,并没有抓住实质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清廷实行。他们为清廷宣布“仿行宪政”喝彩叫好,以为“我国自今以往,其必变专制而为立宪,已丝毫无所容疑”。  1906年底的官制改革,是主张立宪者试图以责任内阁取代军机处,从而削弱皇权,实行君主立宪的初步尝试。它虽然抓住了君主立宪的一个重要问题,但那不过是进入政府的少数留日学生,依靠政府内部分主张立宪的官僚而进行的,而且他们的思想与其他众多主张立宪的留日学生一样,并没有突破“预备立宪”的框框。  官制改革的结果,使主张君主立宪者大失所望。此后,由留日学生创办或担任主笔、宣传君主立宪的刊物如《东方杂志》、《中国新报》、《政论》、《大同报》、《新译界》、《牖报》、《新译界》、《预备立宪公会报》、《宪政新志》、《法政杂志》、《国民公报》等等,均发生了舆论上的大转向。他们由对清廷预备立宪的热烈欢呼,转变为对其虚伪性和欺骗性的批判;由依靠朝廷变革,转向依靠国民和立宪派自身的努力;由空泛的要求立宪,到提出明确目标--速开国会。在舆论大转向的过程中,杨度成为国会请愿的首倡者。  ……

内容概要

  尚小明,男,1968年生,1994年从师于刘桂生教授,于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书籍目录

编辑人语自序绪论第一章 留日学生与清末筹备立宪  一 筹备立宪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 宪政编查馆的中坚  三 草拟筹备立宪法规  四 谘议局的活跃分子  五 资政院的主角  六 发起组织国会请愿运动第二章 留日学生与清末教育改革  一 对新学制及教育宗旨的影响  二 参与教育行政改革与教育发展规划  三 创办新式学堂  四 师资结构的变化  五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  六 学堂的重要管理者第三章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军编练  一 规划全国新军编练  二 督导各地新军建设  三 新型军官群体  四 军事教育的骨干  五 筹划军事操演第四章 留日学生与清末法制变革  一 译介东西方法律  二 编纂新律  三 与礼教派的斗争  四 参与司法体制变革结束语附录 晚清留学生任用状况分析附表  一 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及参随人员出身表  二 宪政编查馆职员衔名及出身表  三 清末各省谘议局议员姓名及出身表  四 资政院议员衔名及出身表  五 清末主要官办学堂管理人员出身表  六 清末新军统制及统领出身表主要征引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其它版本请见:《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  “江右学术,椎轮于两汉,蕴积于六朝,荡摩于唐季,勃兴于两宋。两宋之际并起特立而为一代之宗者,大有人焉。孝宗干、淳间,金溪陆九渊以扫空千驷、壁立万仞之势,昌言为学当先立乎其大,以发明本心为始事,以尊德性为宗,而与紫阳之学相抗争,谓紫阳之学以道问学为主,视格物穷理为始事,必流于支离。两家门径既别,遂相持不下,交互辩难,学术波澜为之迭起。适其时金华吕祖谦承其家学,以缵绪中原文献相标榜,加之不名一师,不私一说,兼收并蓄,而与朱、陆成鼎足。乃于淳熙二年(1175),亲约朱、陆等会于铅山鹅湖寺,旨在折衷两家异同,期归于一。于是三大主将齐聚鹅湖,相对执手,各申己说,非仅极一时之盛,而实开我国古代学术争鸣自战国以后未有之局。虽异同犹是,未能划一,而其启沃后世之至深至远者,固不在此也。” 

作者简介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主要内容:革命与改革并行,是清末最后十年的时代特点。留日学生群体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共同目标下选择不同的政治道路。忽视留日学生对革命的贡献,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辛亥革命;同样,忽视留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贡献,也就无法很好地解释这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

图书封面


 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般来讲,学术著作大多因严谨而略显沉闷,但是这本书却让我读起来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作者所言,学界对留学生的研究大多注重留学生与革命党人的关系,甚至在某些研究者的笔下,留日学生几乎成了革命党的代名词。这另作者极为不满。作者有翔实的史料粗线条地勾勒出了晚清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革命史观所带来的习惯性偏见。
  •     书的篇幅不长,加上5篇附录,不过18万字,但材料充实,言之有物。书前没有名家作序,后记也没有详述成书过程,这在现在的学术书中是比较少见的了。简短的自序里指出了清末留日学生研究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将清末留学生等同于革命党,缺少新史料的发掘和新问题的探讨。从清末筹备立宪、教育改革、新军编练、法制改革四个角度勾划了留日学生在清末新政中的作用。本书的价值在于史料的勾陈和发掘,从大库档案、实录、奏稿、年谱、文集、日记和当时的一些报刊杂志,包括民国时期的一些研究专著中搜集网罗,发掘出很多有价值的史料。这与时下在“专著”中大量转述二手乃至三手材料,东拼西抄,旧币铸钱,利用研究著作创新出研究著作的学风相比,该书显得厚实有物,作者积十年之功,做了很多采铜于山的基础性工作。由于篇幅的原因,作者对所讨论的问题只是勾划了一个大体轮廓,虽然材料丰富,但总觉得意犹未尽,缺少进一步的分析和提炼。另外,虽然是本学术著作,但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题目其实可以写得更好看一些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史学著作自当以厘清事实为要,不能以徒逞一己之意见为快。 (今日大雨,巴士上读此书)
  •     挑选一个小主题,在周末作远离现实的阅读之旅。当作背景放映的《走向共和》已经到50多集,正好手边又有一本日本明治大学校长松本龟次郎的传记,再看此书,一下午的时间便都陷入这个或近或远、似是而非的神游悠想。

    日本,孙中山、黄兴们的首选流亡地,招募党员的首选之地;黄埔军校的教员首选日本陆军士官生;同为松本龟次郎学生的有周恩来,还有鲁迅。等等,等等。要不是一场改变了太多事情的中日8年之战,亚洲的这两国或许会走一条极为相似的道路,因为他们多少年来都领衔着东方最好的禀赋。

    如今,他们都有自己复杂而不期的原因,虽恢复了强盛,却也各自不再那么东方。大清末民国初,几万留日学生,能占据军政界半壁。始于80年代中期的新一轮留学潮则是近30年前的事,他们如今年过50;90年代那些更愿意选择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们如今年过40。
  •     一句话,可读性不强。没有把晚清推动宪政的具体事例引出来。说了一通废话。
  •     资料蛮全的,只是比较而言写作手法有点老旧,做资料挺好的。
  •     还不错,对我这次写论文很有帮助。
  •     尚先生的著作,宏观铺展,留待后学精益求精!
  •     留日学生不仅对清末新政有影响,它与留美学生等一直影响了整个民国的发展,但本书表现平平,除资料尚详以外,可取之处并不太多。
  •     拜读此书,感觉像看任达的《新政与日本》,我的意思不是说两本书在内容上是如何的雷同,而是说,在做的手法上几乎相近,书只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书在反映作者内心的预设。为了凸显日本或者留日学生在中国新政中的作用,一再罗列。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是其他因素就存在呢?我看未必
  •     感觉像是做了个证明题,是尚老师硕士时候开始做的么
  •     从广度来看,内容很充实,写得也面面俱到,马马虎虎去申请个项目,火候是够了。但是真要一本正经来仔细研究每个专题的话,恐怕薄薄的这本集子是承载不了的。如果从深度来看,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看来已经是吾辈难以跨越的一道坎了。
  •     我看完了的,嗯,那门课分数不高……
  •     对清末留日学生一直很感兴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