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300080826
作者:(英)罗德·黑格,(英)马丁·哈罗普
页数:486页

内容概要

作者:(英)罗德·黑格 Rod Hague , 马丁·哈罗普 Martin Harrop等
译者:张小劲 等
罗德·黑格(Rod Hague),英国政治学教学与科研重镇——纽卡斯尔大学政治学系资深讲师,长期致力于英国当代价值观、英国地方政治以及英国政党政治研究;著有 :《水手、水靴与水手服:与海洋捕捞业有关的环保运动策略》(1999年)、《欧洲安全的另一种选择》(1990年)以及十数篇学术论文。
马丁·哈罗普(Martin Harrop),曾先后任教于艾塞克斯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现为纽卡斯尔大学政治学系资深讲师,曾担任政治学以及政治经济学项目主任,研究领域包括选举行为、政治营销和比较政治学研究;曾著有《失却武装的新闻界》(2001年),《竞选职业化的兴起》(2001年),《冷漠的地貌:2001年的英国大选》(2001年),《自由民主国家的权力与政策》(1991年),《政治沟通:1983年的竞选》(1986年)等专著和学术论文十数篇。

书籍目录

(第五版)
第一篇 比较政治学基础
第1章 政治与政府
第2章 民主
第3章 威权统治
第4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
第5章 比较研究的基本路径
第二篇 政治与社会
第6章 政治文化
第7章 政治沟通
第8章 政治参与
第三篇 联系社会与政府
第9章 选举与投票
第10章 利益集团
第11章 政党
第四篇 政府结构
第12章 宪法与法律框架
第13章 联邦制、单一制与地方政府
第14章 立法机构
第15章 行政部门
第16章 官僚制
第五篇 公共政策
第17章 政策过程
参考书目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政治学教科书,可用于公共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等专业的教学阅读和科研参考。
本书以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为主线描述了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各个方面。本书首先交待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政治生活的主要场景以及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社会政治现象如政治文化、政治沟通和政治参与,接着讨论了社会与政府的联结机制和机构如投票、利益集团和政党,进而转向讨论政府结构本身,包括宪政框架、国家政体、立法、行政和官僚制,最后又从政府影响社会的角度论说了政策过程的各种问题。
本书既在类型划分的意义上介绍了具体形态的制度设置和运行机制,又以经验概括的方式考察了政治制度发展和变迁的历史渊源;既介绍了已有学界共识的政治学知识,又探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因而既可用于大学本科阅读使用,也可供专业人员研究参考。
本书结构完整清晰,文字简约流畅,例证鲜明生动,兼有多种强化表达的现代方式,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图书封面


 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政治科学》、《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读书笔记第一章 政治中国“政治概念”。○1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2政事的治理。○3治理国家所实行一切措施。孔子:“政者,正也。”赋予道德性内涵。孙中山:“政是众人的事,治是管理,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管理众人之事的力量,是政权,以人民管理政事,叫做民权。”亚里士多德。创始人。政治至上性。称为“统领科学”,“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城邦的决定支配大多数事情。通过参与政治共同体,人们才能表达他们作为理性、道德的人的自然。政治公共性。反对利益集团。政治是组织试图通过协调其成员间的分歧从而作出具有约束性的集体决策行为。四个要点:第一、 政治是一种集体行动。第二、 政治假定初始观点多样性。第三、 政治通过讨论与劝说调解分歧,核心是沟通。第四、 决策确定后,对每一个成员构成强制约束。拉斯韦尔:“政治是研究谁得到什么”。政治事关达成约束群体成员之共享利益与冲突利益的决策过程。克里克:“政治是在既定统治单位内调节不同利益行为。”伊斯顿:“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政治依靠理性言说。米诺格:“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 “政治是关于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理由。”政治作为交叉学科:历史学。对历史事件的比较研究,寻求归纳。20世纪德国、意大利的比较。人文地理学。人类行为的地理成分很大程度是政治的衍生物。如边界、种族区域。经济学。研究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发挥的作用。“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人的政治观点随社会阶层、地区、信仰、性别而变化。人类学。分类、访谈技术被政治科学采用。日本、中东国家政治体系的传统影响力。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服从权威、集体参与政治活动的心理。对希特勒、斯大林的研究。合法性:统治的心理权利。人们是否认同某一特定法律或整个政治体制。用于讨论整个政府体系。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强调权力在政治中的作用。权力是统治者用以实现公共目标的工具。权力是能够产生预期影响,克服阻力达成目标的能力,也是抗拒反对者的能力。具有“使动态”与“止动态”的能力。马克思•韦伯。批评德国政治:○1缺乏政治担纲○2经济取代政治○3过分伦理化与理想主义。指出政治本质关乎民族生存,前提是拥有权力。政治家需要激情、责任感、、判断力。而且一定要征服虚荣心。施密特。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通过自由协商讨论来解决。政治核心的问题是生死搏斗的问题。政治关乎敌友——团结、联合、组织朋友,对抗敌人。解决政治冲突:在国内,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必要时运用法外权力解决;在国外,维护主权与政治统一,本质是生存问题。政治根本是维护共同体利益。阿克顿勋爵:“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的来源:生物学、心理学。和其他动物群体类似,服从领导是人类天生行为。人天生墨守成规、与集体保持一致。文化。政治共同体建立在文化价值之上。文化的来源不明。世界政治模式广泛相同。理性。理性选择组织政府以保护生命财产。洛克式观点。非理性。人受到感性支配。墨索里尼、希特勒、本•拉登。第二章 理论经典理论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研究善的、稳定的政治体系起源。规范性与经验性共用。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政治权利的获得和使用。现实主义者。对待世界如其所是,通常聚焦于权力。契约论霍布斯。设想“自然状态”中“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人出于恐惧与理性的自利建立国家。洛克。人在自然状态下无法保护财产。订立契约以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卢梭。人的原始状态生活是好的。社会让人堕落。“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的公意超越个人与利益团体。社会塑造人的行为,好的社会“迫使人走向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件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黑格尔断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精神。经济学。论述剩余价值,“利润”。过度攫取剩余价值导致过度生产,造成经济萧条。阶级。资产阶级攫取生育价值,保有财产。无产阶级超越国界,都受到压迫。以阶级斗争分析问题。历史。统治阶级的结构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否则秩序就会改变。预言资本主义的灭亡。共享:○1社会充满斗争○2在政治中关注得益者。行为主义奥古斯都•孔德。发展实证主义,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关注人的实际行为。赋予政治以经验性基础。受到的批评:○1静态、保守、受时间约束○2研究无关紧要命题后行为主义。传统定性学说与行为主义定量资料综合研究。系统理论将国家政治看作生物系统。公民要求“输入”,政府制定政策“输出”,反馈程序。以系统模型简化现实。对现实静态的、有偏差的反应。无法解释所有政治行为。越南战争、水门事件。现代化理论源于黑格尔。社会所有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结合在一起,向同一方向转变和运动。转变原因黑格尔解释为精神,马克思解释为经济。研究工业化、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关系;现代国家中现代化经济、军事与传统宗教、社会的关系。理性选择理论以利益最大化考虑选择。忽略文化因素。新制度主义20世纪70年代,重新发现制度。关注政府结构、制度对人们行为、态度的塑造能力。第三章 民族、国家、政府国家:由政府、人口和领土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核心特征:○1永久人口○2明确领土○3一个政府○4处理其他国家关系。马克思•韦伯:“国家是在其疆域内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权的人类共同体。”主权:民族国家对其领土的控制。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让•布丹:“主权是不受限制、不可分割的立法权。” 对内主权:特定疆域内的立法权。对外主权:对其疆域司法裁量权的国际承认。合法性的来源:○1政府提供安全保障○2治理取得政绩○3政府的组成结构权威:领导者获得他人服从的心理能力。意味承认服从的义务。马克思•韦伯区分三种权威:○1传统型权威。以传统的神圣性统治,有家族性与世袭制。中东地区。○2卡利斯玛型权威。领袖的人格魅力。出现于危机动荡之时。甘地、马丁•路德•金。个人魅力会消退,被永久性制度取代。○3法理型权威。服从出自原则,权威凭借职位而非个人。能够防止权力滥用,成为个人权力的基础。第四章 宪法第五章 民主、极权、威权政府权力谱系。民主制:英国、美国。有限民主制:墨西哥、新加坡。威权主义:叙利亚。极权主义:纳粹德国。纯粹极权主义:《一九八四》中的政府。直接民主。诞生于古代雅典。所有公民参加公民大会。亚里士多德的总结:第一、“每个人既统治又被统治。”第二、除要求有技艺的官员,抽签任命官员。第三、任职无或极低的财产资格要求。第四、官员任期短暂,不得重任职位。第五、从公民中选出法官裁决重要案件。第六、公民大会有“压倒一切理由的至上性”。第七、公民大会参与者、法官、执政官会得到报酬。这种民主只限于父母双方均为公民的雅典城年男性公民。妇女、努力、侨民都被排除。只能管理小社会。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人民选出代表进行统治。。基本特征:第一、 政府的大众责任。选举产生的政府对人民负责。第二、 规模适应性。能够适应众多人口。第三、 限制大众。民众偏好与专家判断结合解决议题。多头政治。多元集团中的精英参与。第四、 限制政府。有限政府以保护个人自由。第五、 政治竞争。政党突出意识形态与政策主张,选民进行选择。第六、 权力轮替。和平、合法的方式定期交接权力。反对党的存在控制腐败。第七、 民众代表。立法者代表一定选区或群体的民众。也应考虑共同体的利益。第八、 多数决定。由多数人决定争论的最终结果。第九、 异议与不服从。少数人可以持有反对意见。独立的司法系统支持这种权利。第十、 政治平等。成年人平等参与,一人一票。第十一、大众咨询。领导人了解人民意愿并作出回应。第十二、新闻自由。自由、批评性的大众传媒。“美国政府的第四权力。”民主化浪潮。第一波。1828-1926。法国、英国、美国。第一波回潮。1922-1942。德国、意大利、波兰。第二波。1943-1962。印度、日本、联邦德国。第二波回潮。拉丁美洲、非洲国家。第三波。1974-1991。南欧、东欧、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国家。半民主制。混合民主和威权两种因素。统治者经选举产生,得益于大众媒体控制,忽视个人权利。俄罗斯。极权主义。精英不对民众负责,国家控制并要求改造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第一、 唯一意识形态。适用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以是非分明词汇描绘世界,指向终极完美世界。第二、 单一政党。围绕个人崇拜建立合法政党。政党超越政府权力或与政府结合。第三、 制造恐怖。肉体和心理两方面威吓民众。第四、 传媒垄断。用以灌输官方意识形态。第五、 暴力垄断。消除任何武装反抗。第六、 经济管制。国家直接控制经济活动,增强国家实力而削弱个人。威权主义。介于多元与极权之间。政权由小集团——政党或军队。统治不控制或改造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只要求政治上消极服从。中东、亚洲。曾在发展中国家广泛运行。在国家经济发展后,中产阶级庞大,转化为多元主义与民主政体。台湾、韩国。第六章 意识形态源自于对更好社会的信念。是一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古典自由主义。古典保守主义。现代自由主义。现代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极端自由主义。详见《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强调全能政党。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被无产阶级推翻,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们没有私有财产,阶级分化消失也无需政府。列宁改造了马克思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实施社会主义。列宁解释帝国主义:高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未被推翻,因为资本主义在海外殖民地扩张,剥削原材料、劳动力与市场。国内市场不能吸纳资本主义产品,便拓展海外市场,获得利润支付给工人阶级,自身成功转化。民族主义。诞生于国家主权概念。强化民族情感,认为本民族特殊、先进,有别于其他民族。依赖于激情渲染,主张强硬对抗。对民族解放曾有意义,但可能造成经济孤立,排斥国外投资与国际贸易。女权主义。女性意识觉醒。改变社会的心理状态,反对社会强加的“性别角色”。要求政治、经济平等。环保主义。源于工业国家对环境的破坏。要求对工业进行管制。伊斯兰主义。关于宗教、民族主义,宗教与政治和一,反现代化,伴有狂热与不妥协。认为伊斯兰道德文化至上,反对西方文明“经济至上”理念。试图清除西方影响,建立纯洁的伊斯兰。第七章 政治文化第八章 民意第九章 政治沟通第十章 利益集团杜鲁门的定义:“一个具有共同态度的群体。通过影响政府而向社会的其他群体提出一定的利益要求或某种声明。”试图寻求个别利益,而不对公众负责。主要目的是影响政府与政策。“政治生活的关键之处在于各类组织。”多元主义的视角。“哪里存在分歧,哪里就存在利益集团。”法国反多元主义。继承中央集权、父权主义政府。反对“部分的意志”,强调唯一“公共意志”。威权主义制度下,利益往往以不公开、更具阵发性的特点并以腐败方式得到表达。或允许利益组织,并且谋求控制它们。没有真正的利益竞争过程。利益集团有时参与政府的立法与执行。组合主义:利益集团具有政府的功能。利益集团是社会经济的分支,也是政府的分支。利益集团保持与议员、政府的关系,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有效运行的民主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政策圈子:一个封闭的团伙,基于共享利益在秘密与非政治化气氛中决定具体政策。强调亲密性。“铁三角”的政策圈子:内阁部门;国会中的委员会;利益集团。对立的利益集团制造出一种平衡,形成制衡性力量,政策是众多利益集团竞争的产物,代表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各方利益的满足减少社会的不稳定。但并非所有利益集团发挥同等作用。利益集团更多代表中产阶级、企业的利益。处于底层的公众,没有多少组织代表他们的利益。利益集团的产生。具有地方自治和结社传统的多元社会。民众较高的教育程度,拥有较高程度的政治潜能。保护型团体。特点:○1捍卫特定利益○2成员资格限制○3频繁提供意见○4利益有排他性○5主要为全国性推动型团体。特点:○1推动一项事业○2任何人可加入○3强调大众舆论○4利益无排他性○5更具有国际性多元主义:指无数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对责任政府施加强烈影响的政治体系。不存在单一的支配性的精英统治。认为社会支配国家,政府的职责是对利益集团表达给对自己的东西作出反应。法团主义:指通过政府和少数实力强大的利益集团进行谈判而做出决策。主张调和和计划,决策过程非政治化,政府通常与峰级协会谈判,峰级协会再说服其下成员。整合的体会,由国家提供领导。利益集团追逐金钱,金钱与候选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着危险。许多国家打击“金元政治”。美国保持利益集团与政治候选人的联系。原因:○1使用金钱是言论自由的一种○2美国大选更耗时耗钱○3以公共财政支持竞选,未必会按人们意图发挥作用。但成立政治行动委员会限制金钱对政治的影响力。但仍有“软钱”影响政治。软钱:政党的议题广告,不直接出现候选人名字。单一议题利益集团。只关注一个问题,关注程度很深。议题关于道德而非利益,往往难以折中。反堕胎运动。利益集团的影响力:○1成员的社会经济地位○2集团成员的多寡。与绝对人数与成员密度相关。成员密度:理应参加利益集团的人数与实际参加者人数之比。○3动用资源的能力。包括金钱、大众传媒等。影响策略。第一、 接近政党、立法者。游说议会,接近国会,提供信息。往往与多个政党保持联系。第二、 接近政府。对既存规则进行重新解释,甚至左右最高层的官员任命。第三、 接近司法。直接为自己的利益提起诉讼;为有相同利益的诉讼这提供支持。共同起诉:以自身及其“同一处境的其他所有人”的名义诉讼,使诉讼成本和收益由一群人分担和分享。第四、 接近公众。投资公共关系与宣传活动,以大众传媒方式寻求公众支持。第五、 示威。通过组织非暴力示威表达观点。第六、 暴力。传统政治渠道失效时会采取暴力抗议。美国黑人抗议运动。个人进行组织组成利益集团,表达利益需求。但不是每一种需求都会得到重视。产生的问题:○1忽视了没有组织的个人○2缺少国家整体性利益的考量○3利益集团过强力量斗争,使政府陷入僵局,无法关注重要问题。“僵局社会”。○4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利益集团的搭便车现象。第十一章 政党利益集团与政党的不同。前者在选举之外施加影响,不对公众负责。没有政府机构的代表。通常与多方政党保持联系。成员来源狭窄。不被限制数量。后者需要赢得选举,获得政府权力。成员来源广泛,来自各个阶层。一个国家内的政党数量有限。政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工具。沙茨内德:“政党创造出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体则不容置疑地与政党共生。”政党:因寻求占据国家内部决定性的权威地位而参与选举竞争的持久性组织。政党的分类:○1精英党○2大众党○3全方位当政党的功能:第一、 连接政府与公众。个体公民通过政党影响政治决策,有助于维持政府合法性。第二、 利益聚合。通过利益聚合平息利益集团间的冲突,把不同利益聚合到更大的组织中。第三、 吸引进入政治体系。允许新的利益集团加入,使各利益集团获得代言人,产生对政治体系的忠诚。第四、 政治社会化。教育成员参与政治,提高民众政治能力。第五、 纳用精英。吸纳精英进入政党,然后谋求领导职务。第六、 选民动员。激发选民利益要求,组织集会。对特定问题简化,使选民能够做出选择。第七、 组织政府。总统在行政部门任命高级职务,为政府提供方向,但官僚机构本身仍有巨大权力。政党组织的要素:第一、 集中化。政党全国总部对其成员进行控制。有利于保证政党的连贯性、纪律性和一致性。议员只能根据政党的决定,而不是自己的意志行事。美国的是非集中化的。第二、 制定政策。政党有力地推行自己的立法计划。美国的政党制度中难以找到多数,难以正常实行总统竞选时的立法计划。第三、 政党参与。欧洲的责任政党政府,政党更多参与政府中。美国的制衡体系,政党难以跨越权力。议会制政党:政党的领导集体直接成为内阁。更成分得考虑到明确的责任和选民的选择。总统制政党:总统通过政治任命实现政党成员的参与。政党制度。各个政党之间及各政党与整个政治制度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高度依赖于选举制度。一党制。一般与极权主义政权相联系。自称民主,没有公平的选举和民意来反映。一党独大制。反对党通过自由选举竞争,但是难以取胜。如日本自民党。两党制。存在两个主要政党,获得执政的机会较均等。第三党则很难取胜,通过提出政治理念实现影响力。构成了强政党制度。简单多数法的单一名额选区是重要原因。英国、美国。多党制。多个竞争性政党。比例代表制,分享议会席位,组成联合政府。政府遭到不稳定和软弱的批评,内阁经常更换。欧洲大陆、斯堪迪纳维亚国家。分为适度和极端多元主义。适度多元主义。较少政党,政纲和承诺追求中间地带,政治生活趋于平静而稳定。极端多元主义。较多政党,意识形态上走向极端竞争,提出激进方案,带有革命性,造成政治不稳定。两大党制。介于两党制与多党制之间。存在两个主要执政党,存在相关性政党发挥政治影响力。存在至少两个政党,就是竞争性政党制度;否则就是一党专权,必然走向腐败。在发展中国家,似乎一党制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多党制的政策制定缓慢使经济发展迟缓。未有定论。政党对于威权主义意义较小,认为政党没有存在必要,或者政党成为统治的政治性工具。党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国家,渗透社会。本质仍是无党制国家。共产党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下级总是接受上级的决定,集中○2上级由下级直接选出,民主。但选举只有一个人被提名,由上级指定。有集中而无民主。政党的衰落:○1意识形态淡化,政党趋向中和相似○2大众传媒和利益集团替代部分作用○3新政策理念出于专家而非议员。但是没有取代政党的政治组织。第十二章 选举竞争性选举是自由民主制度的核心。要求自由与公正。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登记自由;投票自由;秘密投票自由;投诉自由。公正;选务的无党派性;受宪法保障;普遍的选举权;易于投票的场所;均衡媒体报道;透明计票。选举制度。将选票转化的席位的规则。多数代表制。往往是单名选区制,每个地区选出一人。只需要获得多数就可获胜,采用赢者通吃,胜者占据大部分席位,倾向于两党制或两大党制。两党往往走中间路线,投票率较低。第一、 简单多数法。得票第一位者通过一轮投票即当选。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第二、 绝对多数法-偏好投票法。第一轮中无人获得限定多数票时,进行末位淘汰,再次分配选票。知道某一候选人拥有多数票。澳大利亚众议院。第三、 绝对多数票-两轮投票法。第一轮无人获得限定多数票时,前两位领先者第二轮决胜投票。马里、乌克兰、法国国民大会。优点。政党集中于政治谱系中心,遏制极端主义政党。程序较为简单,利于快速组成政府。缺陷。胜利放大,会出现得票率与席位比例严重不符合的情况。无法准备反映公意。比例代表制。建立在多名选区代表的基础上。倾向于政党分裂,联合政府。每个选区多个候选人,根据选票比例来对应议会席位比例。往往设置一定门槛,要求最低选票。第一、 政党名单投票法。对政党进行投票,政党按照候选人序位分配席位。削弱了代表与选区的联系。北欧、以色列、拉美国家。第二、 单一可转让投票。投票者对多个候选人排序投票,第一排序候选人得到限定票数时,剩余的选票转入下一序位。爱尔兰、澳大利亚某些州。优点。能准确反映公意,不必争夺中间选民而清晰表达自己的原则。缺点。产生的多党制与联合政府削弱了政府治理的能力,联盟缺乏稳定,往往难在重大问题形成决策。混合代表制。某些选区中,由简单多数法选出代表,另一些则在政党名单基础上通过比例代表选出。选民有两张选票,一张给地域选区,一张给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德国、日本、俄罗斯。评价。达钦斯基。选举的关键是提供政府,简单多数能迅速组成政府。比例代表制有过多稳定,不激怒任何人也不能取得任何成就。统计意义上的公平对政府治理质量没有帮助。但是政府治理质量难以衡量。鲍威尔。决策者决策要考虑尽可能多的人民偏好,比例代表制更接近于中位数选民。李普哈特。比例代表制投票率更高,在分裂的社会中实现稳定的民主,能够避免高得票少席位的民主赤字。民主选举是精英与选民之间的一次影响交换。统治者对选民具有反应性,获得政治权威。二流选举:结果受到通常同时举行的另一次一流选举的结果影响的选举。如政党在全国大选中获胜后在地方选举中也取得成功。总统的提携作用。分裂票:同时举行的选举中将不同的公职投票给不同的政党,减少提携作用。总统选举。绝对多数法与简单多数法。直接选举。直接计算全体投票公民的选票,选举出总统。间接选举。公民选举出一个专门的选举机构负责选举总统。美国。全民公决。直接民主的工具,全体公民直接进行投票。全民公决的主要主题:○1宪法问题。修改宪法的程序○2领土问题。加入联邦或地区自治○3道德问题。禁酒、堕胎等投票者。影响投票率的因素:○1收入越高,投票率越高○2教育程度越高,投票率越高○3年龄越长,投票率越高○4白人较黑人投票率高 ○5传统中男性比女性投票率高,后有所变化○6城市比农村投票率高唐斯投票理论:在每个社会中,贫穷的,没有受过的教育的人都是投票率最低的人群。总的来说,选举结果越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政治投票的参与度越高。投票原因。第一、 政党认同。政党多年形成的心理联系,受家庭影响较大。第二、 阶级投票。政党的投票者为较固定的阶层。但阶级投票正在减弱。第三、 地区投票。地区选民对地区保持认同感,只认同某一宣称代表的政党。以及宗教集团、年龄群体、性别差异、少数民族等。政党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代表性越强,受到某一群体的支持率越高。另外,选民选择的原因是○1候选人人格○2大众媒体宣传。威权主义国家。选举往往不是竞争性的,获胜者事先就已众所周知。资源的配置、大众媒体都严重倾向于某一个统治者。实质上是政党或领袖控制的支配性选举。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政府运作的结构。如立法、行政、政党等。可视为部分固化的权威。新制度主义。把政治视为一种制度与另一种制度的博弈,一种制度成为特定规则,最限度的谋求利益。一个关键问题是谁获得了权力。对宪法的研究有助于对权力定位,但是不能反映全部现实。国家形式。君主制。保留君主成为国家元首。君主立宪制。君主权力有限,往往没有实权只是名义的国家元首。起着功能,把不同社会全体整合起来的功能。西北欧,英国、瑞典、丹麦等。传统君主制。君主权力没有限制。主要存在于阿拉伯世界,沙特、约旦等。共和制。没有君主的政治体系。地域性结构。第一级行政单位:国家主要的地区行政划分。美国的州、法国的省,日本的县等。单一制。主权完全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一般国家较小,没有明显种族分歧。各地区自主权很小。国家治理由首都向周围辐射。第一级行政单位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管理。全国有统一的警察、司法系统、教育系统等。立法机关多数由一个议院组成。英国权力下放,给予地方更多的自治权力,变为准联邦制。法国地方分权,把行政职能部分转移到地方。分权方式:○1分散化,中央派出官员管理○2政策执行权委托给地方○3地方授权,将决策自主权、某些立法权也下放,准联邦模式优点。集中化的权力有利于推行现代化,政府执行政策更加高效,可以统一调动资源。缺点。可能造成过度集权,公民忽视地方事务,造成政治上的分离感。容易出现地方对于中心的紧张关系。地方认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被中央剥夺;地方的独特文化会难以保留。联邦制。合法主权由联邦政府和有制宪权的各个第一级行政单位分享。第一级行政单位在处理地方事务上有很大自主权,法律禁止中央随意控制地方事务,但也允许中央政府有权力管理整个国家。双头联邦制。中央政府和州政府各自在宪法范围内独立运作。美国。合作联邦制。依赖于不同层级的政府间合作,中央政府提供总体的领导。德国,欧洲联邦主义。立法机关往往有两个议院。各州相等代表权在上议院得到实现。地方与中央的权力平衡。现在联邦权力正在增长,主要是财政力量的发展。出现原因:○1防止遭受其他国家侵略○2建立统一市场,利于经济发展○3各地保留自己的文化多样性优点。○1公民与地方政治更加接近○2不同种族、文化的代表性○3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负担○4各个地区竞争,有实验的机会,可以采取各种新项目,成功后在全国推广。当前单一制国家正在向联邦制转变,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向地方转移。缺点。○1有时会导致重复建设和缺乏协调○2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协商无效率,过于复杂○3社会矛盾突出,可能会导致国家分裂损害联邦。美国南北战争。加拿大魁北克。苏联的联邦制。解体后的独联体。南斯拉夫。都因各个共和国利益不同爆发过冲突,走向分裂。邦联制。参与国仍保持独立国家身份。地区权力超过中央。不稳定,为了稳定会走向联邦制或彻底分裂。瑞士。地方政府。在单一制下从属于中央政府,联邦制下从属于州政府。北美、澳洲国家,地方政府注重实效和功利。处理具体问题,政策风格非政治化,与党派无关。欧洲大陆。地方政府有更高地位,更有一致性。享有一般权限,即针对本地方的事务制定法规的权力,但法规必须与全国性法律保持一致。与中央的关系。二元体系。地方政府保留自立地位,自己建立内部组织。公共权威分离。具有联邦制的精神。英国。融合体系。省长监督地方当局,地方政府成为适用于全国统一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法国。功能。既具有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功能,又有执行全国政策的任务。确保服务得到提供。优点。○1代表自然共同体,强化地方认同○2直接纳用政治人才○3按照地方需求进行资源配置缺点。○1规模较小不能提供有效服务,地方政府可相互合作解决○2财政缺乏自主○3容易被地方精英支配威权主义的地方政府。权力结构自上而下,地方政府非常弱小,具有先天从属性,地方只是中央的分支。第十四章 立法古典国家中,立法、司法、行政角色往往集于一身。到中世纪,封建制度中实现了君主、贵族和主教之间的权力的平衡。政府权力有限的国家通常有着封建主义的历史。议会的起源。十三十四世纪左右。君主希望发动战争,需要增加财政收入。因为社会不同阶层的分化,不同等级的领导人出席议会,与战争、行政、税收等问题与国王进行协商。国王协商后得以制定相应的法律,并相应赋予参加会议这权力,会议中的人被允许接入到国家法律制定中。渐渐参与议会的人被固化,形成了议会制度。代议功能是议会最初的功能。洛克。认为立法权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议会是民主的基石。现代政府基本做到了立法与行政的分离。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而进行社会价值的分配,行政部门则执行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司法机关独立是美国的创造。两院制。存在一个上院,贵族院与一个下院,平民院。多为联邦制国家,上院单表地方,有代表数量限制,下院代表人口组成部分。上议员对法案做出修正,或延搁立法。下院的权力往往大于上院。只有美国两院基本对等。一院制。只存在一个议会。多存在于单一制国家,政府对地方的进行直接控制,不需要上院发挥作用。民主观的差异。一院制拥护者认为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民大会已经反映了公民的意愿,不应当受到第二院妨碍。反驳者强调民主中的自由要素,认为上议员提供制衡机制,可以保护少数人不受多数人的压迫;上议院还能保证国家不同地区在议会中都发出声音。议会规模。规模与人口代表呈正相关关系。但规模与权力大小并不匹配。大议会难以作为一致的集体采取行动,小规模议会能在合作氛围中共同讨论问题。委员会制度。分为常设委员会和选人委员会。立法机关的多数权力属于各个委员会,委员会可以提出或终止建议。提议得到委员会赞成之后,再提交给议会全体议员,获得多数票之后通过。委员会的主要功能:○1审议法案和财政提案○2审查政府行政和过去支出○3调查公众关注的一般事务。委员会成员往往形成共同观点,缓和党争。更加具有专业性、永久性、亲密性和支持度。使得大量的立法工作最终不是在议会大厅中,而是在委员会的房间内完成的。每个议会都有各个不同功能的委员会,完成各个工作。委员会称了“小型立法机构”,降低了国会总体的一致性。议会的功能:第一、代表。立法机构的最原初目的是代表人民,议员必须关注所有选民的利益。也是政府合法性的来源。“无代表,不纳税。”第二、审议。议会作为一个整体审议、讨论重要的公共事务。“讨论式议会”采用全体议员讨论的形式;“工作式议会”的审议在委员会的房间内进行。第三、立法。立法机构的最基本功能,通过法律。英国及其前殖民地国家体系中,议会往往不会主动创制,而是被动反应;欧洲大陆议会体系中,议会和政府共同创意和讨论法案。总统制国家美国,议会有极大的自主权。第四、立法过程。某一个行政机构提出一个理念,内阁将其编成提案申请,执政党将其提交给立法机关,立法机关进行讨论并修订。立法机关的功能是通过法律,极少是创制法律。第五、财政授权。下议院最古老的功能。但是现在往往没有实质意义。行政部门上报预算方案过于复杂,极少能够修改。美国国会建立专门预算办公室,以保证有专业技巧审核预算。第六、产生政府。仅在议会制国家,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会出现联合政府的情况。议会也能够发起不信任投票重新组成内阁。在总统制国家,国会只有特殊情况才可弹劾总统。第七、选民服务。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因此花费大量时间提供选民服务。实际是代表选民与政府进行的交涉的专家。但是对人民的代表,过分关注地区利益往往会忽视了国家的整体利益。第八、监督批评。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保持严厉的批评态度,通过提出质询或委员会调查以监督政府,来保证政府合理执政。但行政部门的过分庞大导致了监督效果的有限性。第九、教育。立法机关具有教育和指导民众的功能,通过对议会辩题的关注,使民众更加关注政治热点。立法机关的衰落。立法机关逐渐失去了对行政机关的制约权。原因:第一、结构性缺陷。议会制中,政党要求议会必须遵循政党的意愿,使得各个议题的结果大部分是有利于政府。导致大众对议会事物的冷漠。政党的纪律性导致了高效率,效率导致了这种衰落。总统制国家,议会与行政的独立使它缺乏效率,但是使得国会保持了活力与重要性。国会能够发出多个声音。第二、缺乏专业知识。议员中缺少技术专家,多数是律师、教师、记者或专职政治家。缺乏专业知识来评估技术性事务,因此只能依赖行政部门的技术专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立法。第三、心理劣势。公民对拥戴单个领袖更为热衷,议会往往被忽略。第四、缺席。议员并不需要出席会议,更多的是与选民、利益集团交流,由于政党纪律,只需要按规定进行投票即可。第五、缺乏轮换。议员常常作为终身职业,难以有新成员加入,难以有新的观念与主张。改变与衰退并行,议会不再创议法律,但仍有监督行政功能。仍有自己独特的权威。威权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立法机构往往受到执政党的控制。执政党还利用代表大会来总结过去的成就,提出未来的目标。持续的热烈鼓掌是大会的组成部分,而自由辩论根本不存在。代表功能极弱,议会的重要性很小。但是立法机构很少被取消。威权主义国家立法机构的价值:○1为政权提供民意上的合法性○2供地方利益游说,为中心与边缘地区、国家与社会的整合提供途径○3为政治精英的潜在纳用提供储备。第十五章 行政政府。在欧洲,意味着内阁及辅助性机构;在美国,意味着所有官僚机构和从业人员。总统制。总统作为政府官员首领而存在,分立于立法机关,总统不能解散议会。特点:○1总统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再从立法机关以外选择内阁大臣或部长,部长不再担任议员。○2总统拥有实际的权力,在重要的事务上,可能会造成与立法机构的僵持。从分权角度说,只有国会与总统由不同的政党支配才是真正的分权,总统的权力变成劝说权力。议会制。政府首脑是总理或首相。特点:○1议会由民选产生,政府总理或首相由议会中的执政党产生,成为政府领导人。内阁对议会负责。如果是比例代表制选举,会产生没有政党占据多数席位的情况。此时需要由多个政党组成联合政府。○2议员同时也是行政官员,首相理论上是同僚中的第一人。○3议会中的多数必须支持内阁。如果议员与首相意见不一致,会发起“不信任票”。议会制优点。○1如果组成单一政党政府,权力会更加融合,不会发生行政-立法僵局,新法律通过不存在困难,不会被拖延○2可以罢免首相,及早更改政策性错误 ○3在首相罢免后可以迅速选出新首相。议会制缺点。○1理性说服影响减小,议员按照政党意志投票,议会变为橡皮图章○2立法机关无力发挥独立影响,议会的重要性降低○3有时会组成联合政府,政府间会对政策意见不一致,造成政府不稳定。半总统制。二元行政体制。民选总统和对议会负责的总理同时存在。,目的是将关注公共事务的民选总统与对议会代表特殊利益的作出反应的总理结合起来。两者谁掌握实权或更大的权力并不确定。行政首脑。首相或总统。首相对议会负责,首相没有任期与连任限制,如果政党赢得大选就可以继续担任。首相、总理可以随时解散议会,重新大选。首相在议会中的地位取决于是否有稳定的多数支持。如果首相代表占有大多数席位的政党,就可以迅速通过法案;相反,如果组成政党联盟、联合政府经常会发生争执。如果首相失去了议会多数党的支持,接会立刻被解职。稳定性难以确定。但减少了后果严重的政治丑闻产生。总统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有固定任期和连任次数限制。国会可以否决总统提案,造成“民主的僵局”。但国会不能投票罢免总统。罢免只能通过漫长的弹劾程序。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也造成了如“水门事件”等严重丑闻。英国。是议会制的典范,国王名义上任命下院最大政党领袖出任首相并组阁。首相是“平等个人中的第一人”,但首相可以随时解除内阁职务。德国。半总统制。总统权力较小,总理权力很大,只有当下院整体解散内阁时才会被免职。被称为“建设性不信任”,有助于提高稳定性。建设性不信任投票:议会在解散现任政府之前首相选出新的总理。法国。半总统制。同时拥有实权总统和实权总理,会面临两人身处不同政党的“左右共治”情况。通过“共处”解决,相互削弱了对方的权力,并没有出现过体制危机。美国。总统通常拥有很大实权,总统通常与国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不是同一个政党,权力相互制衡。成立了专门的总统办事机构,只对总统负责。总体来说,总统的行政权力仍处于扩张趋势。政府首脑的职责:第一、政治决定。做出并执行重大政治决策,在国家层面上监督官僚机器的运作。第二、政党领袖。首相、总统也是政党的领袖,还需要处理政党事务,规范政党立法提案与政党纪律。第三、武装力量指挥。政府首脑可以动用武装力量,美国、俄罗斯总统可以在议会不支持情况下依然使用武装力量。第四、外交首脑。处理外交事务,进行外交谈判,达成外交协定。除国际条约需要立法机会批准。第五、职位分配。政府高级官员由总统提名,内阁成员即政府大臣由首相任命。第六.立法。创制大部分法律,并且有解释和执行法律的自由量裁权。内阁。总体来说,内阁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美国的内阁扩张缓慢,因为需要国会批准。西欧国家行政首脑可以任意增加、撤销、合并内阁中的部,视作一种行政权力。内阁的不断扩大造成运作的缓慢,导致内阁委员会的产生。内阁全体会议成为批准机构,内阁委员会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内阁真正的合适规模,取决于体制的构建方式和公众的期望。两个趋势。○1行政权力与立法权力的权力关系不断被人关注,总体趋势是行政权力的扩张和立法机构权力的萎缩。○2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机构,随着规模的扩大导致效率降低,最终都趋向于少部分人的精英统治。威权主义国家的行政部门。特征:○1缺少制度化,政治优先于政府,个人特征重于制度安排,经常导致不良治理○2统治者更依赖国家的控制和压迫机器:官僚体系、警察系统,以维护脆弱的行政体制○3政治更多是个人或派别为影响国家政府的斗争,政治参与者之间相互限制而非宪法限制。领导人为了生存,以分封官职维持联盟○4执政党高于行政部门,关键性职位是党的总书记,总书记接任政府首脑来维护自己的最高地位。○5个人化统治导致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常常与极端残忍相联系,给政权带来了高压下的稳定。第十六章 官僚官僚制指负责执行具体事务,就政策决定提供咨询意见并执行政策决定的有酬官员。官僚不是由选举产生,直接对政治家负责。官僚制度的核心争论是反应性与效率。官僚和公共部门是一种雇佣关系,有以下条件:○1国家支付薪水○2接受国家服务条件○3参与政府政策制定,更常见的是执行政府政策。马克思•韦伯。将官僚制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等级体系,官僚应用明确的规则处理事实,做出决定。特征:第一、 官僚制设计明确、精细的职责分工。第二、 权威非个人化,而是来自于职务。合理应用规则时,应与私人动机无关。第三、 官僚依据其资历或效绩得到逐步晋升。有稳定的职业和薪水。第四、 官僚制有明确纪律约束,官员必须服从上级的权威。韦伯的论断,通过严格的层级制,摩擦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官僚制使行政管理更为有效、合理。官僚制的演变。欧洲。随着现代国家的崛起而发展,由皇室代理人转变为非人格化的官僚。美国。为了限制政党分肥现象,阻止竞选成功的候选人过度分配基本的职务。20世纪,在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时,官僚机构会变得庞大而削弱国家,浪费财政支出。20世纪末时,官僚运作又重新改变风格,追求管理、结果与效率。官僚的纳用。整体型,通用型。更看重官员的全面能力,因此公务员群体招收而不是针对特定职位。英国、法国。部门型,专家型。为个别部门寻找特殊的专家人员,不同部门要求不同特殊技能。美国、荷兰。代表性官僚。消极代表制。官僚在人口状况比例上和全部人口基本状况相一致。积极代表制。官僚提出的政策和公众可能作出的决定相一致。消极代表制的评价。优点。○1相近人口状况,能够与更多特定群体接触○2能使不同宗教、地域群体保持一致,实现稳定○3更能代表社会群体,决定更容易被接受。缺点。公共职务应该择优录取,而忽略背景。官僚的行政态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位而非个人因素。官僚组织。机关部处。行使国家的核心职能。处于等级结构的最顶端。一般选举产生的政治家担任部长,由其他负责司局的副部长辅佐。官僚的最高职务即为副部长,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并充当连接政务官与事务官的纽带。司局。是各部中的实际操作单位,内部还设有具体工作的处室。司局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而非彻底的服从。司局的联合建议能够改变上司的提议的方案。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与政府保持半独立功利。由政府创设并提供资金,但是实际操作独立于日常的部门控制,在相当自主范围内运作。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环境保护署,国家航空航天局以及国有企业、规制性机构。可以避免政治影响,更专注于处理具体事务。官僚的监督。问责制。官僚需对总理负责,对部长负责。内部控制。○1对官僚的政治任命○2部长利用其个人顾问○3政府内部的监察机构○4各部门的竞争制衡。外部监督。○1司法机关通过行政法影响官僚○2专门的调查官○3利益集团与大众传媒的外部监督。新公共管理。对韦伯式官僚的批评。更多采取自由放任的激励。要素:○1更多自由量裁权,并对结果负责○2制定目标并评估结果○3部门纳入更具独立性的运作单位○4更多工作外包给私人部门○5人员纳用有更多灵活性。威权主义国家的官僚制。通常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贯彻统治者的一致,本身成为领导性的政治力量,能够抵御大众压力。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权力寻租也会阻遏经济的持续发展。苏联。将整个社会都纳入官僚制中,官僚阶层高度政治化。执政党与官僚制完全结合。纳粹德国。动员型意识形态,认为领袖超越官僚程序,忽视官僚的作用,对官僚制进行破坏,形成非官僚的政府。第十七章 法律法律的基础。希腊哲学与犹太-基督教混合产生了“高级法”,即上帝赋予人的自然权利是人类制定的法律无法剥夺的。高级法或自然法非成文的法律,通过人的理性获得。普通法。建立于习惯法传统之上.特征:○1对判决先例非常重视,未必有全面成文法典○2法官量裁有很大的弹性○3服从先例但不死守先例,判决与社会有高度调适性。○4优先适用成文法。主要国家:美国、英格兰与前英国殖民地国家。法典法。大陆法系。继承罗马法传统,欧洲大陆法律许多建立在法国法典基础上。特征○1法典内容详细、准确、全面○2不要求法官创制法律,只要求精确应用法律○3判例的作用很小○4司法不独立于行政,司法审查作用有限。区别。前者是普适性的,法律是社会的产物。后者是特殊性的,法律是立法机关的产物。当下普通法国家中成文法数量正在不断增加。美国法院体系。分为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处理不同的事务。联邦法院。依据联邦法律审理案件。联邦地方法院可上诉至上诉法院。上诉法院可以审查行政部门的行政裁定。联邦最高法院只审理一小部分涉及宪法、重要联邦问题的案件。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裁决经常变为政治性问题,法官的裁决具有强大的政治能力,大法官的个人信念对判决的影响十分重要。但其根本应该是维护宪法,而不应该被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所标签。法官。法官由总统提名,必须取得参议院同意。一旦任职,除非遭到弹劾就能终身任职。使得法官从行政与政治事务中独立出来。法官被要求是出于中立的立场,但是大多数总统会任命属于同一党派的法官。美国的司法体系被称作“国会的最后防线”,可以承担其他部分害怕的问题。自我运转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司法体系是美国对政治生活的一大贡献。州法院。对民事和刑事案件有最初管辖权。以处理民事案件为主。法官。既有民选法官也有任命法官。但选举时两党往往提名同一候选人,减弱法官的政治性。任命法官反而更加具有政治色彩。英国法院体系。分为民事和刑事两个分支。法官。法官的选择权在首相手中,根据主持上院事务的上院大法官的推荐进行任命,也实行终身制。但是英国没有司法审查制度,因为英国没有成文宪法,议会通过的法律就具有宪法意义。律师。在美国所有律师都可以从事任何法律事务。英国只有大律师才能出庭辩护,初级律师只能处理其他法律事务。英美两国的法院是被动的机构,法院不主动寻找非正义的行为。法官不会受理没有真正利益冲突的案件。审判中,法官只负责审查证据和睁眼的真实性,使法律程序正常进行,并最终进行裁决。欧洲法院系统。主要建立在法国模式之上。法院的作用更加积极。检察官代表司法系统调查,在案件交付审判前就对是否有罪作了初步裁定,和英美的初步推定几乎相反。审判中,证据的分量不是由当事人掌握,最终定罪也不是由陪审团最初,而都是由法官控制。律师。不询问证人,而是努力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不如英美律师具有活力。司法能动主义。指法官超越狭隘的法律决定去影响公共政策的意愿。对立面是司法约束论。美国司法能动主义较强。条件:成文宪法、联邦制国家、司法独立、无独立行政法院、普通法传统、有限政府。英国司法能动主义较弱。条件:不成文宪法、单一制国家、强大政党以及议会主权观念。世界总体趋势是朝司法能动主义方向发展。威权主义国家司法体系。统治者严密控制司法机构,法官必须为维护政党的领导地位做出贡献。第十八章 政治经济学第十九章 革命第二十章 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动关系。不存在主权者。国际无政府状态,法律的裁决通过威胁或军事力量的运用来实现。因此国际关系跟多地要依赖权力。“权力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权力power与强力force不同。前者指一个国家实现其目的的更为一般的能力,包含军事、经济、政治、心理等要素。后者是特定军事力量的使用。国家的外交政策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游戏。国家在关系关系中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本质上是自私的。国家利益会发生变动,且难以准确界定。国家利益的类型:第一、 关键的对次要的。威胁国家生存的关键利益,往往会爆发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次要利益倾向于谈判与妥协。第二、 暂时的对永久的。某一确定时期的国家利益,时间较短。八十年代美国支持伊拉克攻击伊朗。永久利益持续时间较久。第三、 特定的对普遍的。特定利益集中于单个问题。如贸易壁垒。普遍利益如人权尊重。第四、 互补的对冲突的。各国有重要的共同目标,利益就是互补的。美国与阿尔巴尼亚反对塞尔维亚压迫阿尔巴尼亚人。但没有完全相同的国家利益。产生战争的原因:微观理论。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从人类遗传解释战争的出现。认为人天生具有战争性。只能提供战争的潜在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也无法解释为何会出现一些较长时间和平的现象。宏观理论。以历史学和政治学为基础。关心国家权力和核心。国家的扩张、对权力的追求导致战争。分为两种理论:○1权力平衡。国家增强实力,相互平衡的时候,和平就会出现。平衡被打破,战争就会拿到票。○2权力等级。反对平衡说,认为权力无法知道是否平衡。认为在权力等级界限模糊时,为争夺权力而战争;当权力等级界定清楚后,和平就会出现。民主和平论。成熟的民主国家之间从未有过战争。民主使领导者普遍对公民负责,会选择谨慎行事,遵守弗里德里希“预测反应规则”。这种没有从两个民主国家之间的互动角度进行讨论。维持和平。○1世界政府。各国让渡部分决定战争的主权。○2集体安全。组成联盟保卫安全。○3功能主义。国家在某些领域合作,增进互信,建立和平。○4第三方协助。○5外交接触。外交家之间达成妥协。国家扩张。保罗•肯尼迪观点。核心是经济,特别是相对的经济增长。国家受到市场和劳动力的诱惑选择扩张。第二十一章 全球体系各个国家相互作用的模式,一张世界的权力图。历史上的体系。19世纪的权力均势体系。冷战两极体系。至今还没有一个可被广泛接受的范例,有一些理论:单极模型。认为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主导世界。但是美国事实上难以完全领导。均势模型。许多国家对美国的控制不满,联合起来反对美国霸权。但是联合难以持续。多极模型。几个权力中心的体系。无人确知这种体系如何运作。但是世界大战的概率降低了,经济增长取代了军事对抗。但有经济竞争的危险特性。生产销率更高的国家有巨大的贸易和资源生育,通吃弱者。导致保护主义。分层模型。综合两极和多极模型。美国处于顶层,但是其他有实力的国家处于第二层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化模型。全球化是强烈的趋势,由市场经济产生,带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世界各个国家参与。除了古巴、朝鲜等。但是不知道全球化是世界和平的原因还是结果,各个国家在全球化模型中的地位明显不同。资源战争模型。对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的争夺造成的。文明冲突模型。塞缪尔•亨廷顿提出。认为世界由八种文明冲突主导:西方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无法解释文明内的冲突。核扩散模型。联合国安理会常任国、主要大国都拥有核武器。其他小国秘密发展核武器,世界的核战争危机。大部分模型中,经济是主线。经济取代了军事的力量,成为构造全球的最大单个因素。市场成为胜利者,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各国促进更自由的市场。
  •     比较不错的比较政治学教材,资料也丰富,但侧重于比较政府制度和结构,可个人觉得比威亚尔达类似比较政治学方法论、理论沿革好多了。本书先讨论政治的基本概念,然后逐一解读,从既有民主、新兴民主、威权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刚看完,作者讲得很透彻,很照顾菜鸟的水平,许多以前没想到的地方这里都讲了。而且每章通过对民主国家、威权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的比较,对历史与现状有了更多想法。
  •     挺系统的教材,补了补基础知识。
  •     这是一本少有的人大出版的翻译的还算过得去的教材,80年代即出版了,但几经修改依旧畅销不断,实乃政治学教材中少有的。而本书也以富有特色的编排和语言吸引了众多教师和学子的青睐,强力推荐
  •     很厚,内容多,也比较全面,值得好好一读
  •     这本书是我们老师推荐的教材,内容很清晰详实,很好 !
  •     学习很好的内容,期待中。。。。。
  •     和张磊说书般的课互相补充~还是有点意思的
  •     非常具有特色的一本教科书,很有工具书的价值,读后是你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     书本身还好,但是封面破了一点,很旧的样子~~
  •     这书从体例和内容编排来看确系经典,没有按国别来划分章节却以制度和制度变迁作为主旨,读起来其实很有政治学原理或政治学概论的味道。看序言,作者是将其作为大一新生的导论来写作的,所以一点也不难。
  •     本书不是按照国别组织篇章结构,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按照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重大问题展开全书的结构,二是在每个章节中对稳固的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新兴民主政体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属于比较有特色的比较政治学教材
  •     备考来用,很好。很强大
  •     大部分章节只仅运用了较陈旧的理论,完整性不足。
  •     强烈推荐,对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做了很好的介绍!!!另外关注各国政治体制的朋友,看这本书肯定有很大收获的。
  •     是当做专业课的书籍买的,很不错
  •     比较不错的比较政治学教材,但侧重于比较政府制度和结构,可总比威亚尔达类似比较政治学方法论、理论沿革好多了。本书先讨论政治的基本概念,然后逐一解读,从既有民主、新兴民主、威权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     很不错,国外的经典教材。要是有英文版就更好了。
  •     虽然没上过,但是好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书==
  •     比起看txt,还是看书的爽啊
  •     这是本比较政治学的教材,对现代民主政体,新兴民主政体,半民主政体和威权主义政体都有简练的阐述,作为政治启蒙读物还不错。
  •     国外学者写的书就是好啊
  •     经典教材,值得收藏!
  •     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的交往必不可少,不理解其他国家的政治状况就难与他国交往。本书为我们理解他国,加强世界政治文明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     这本书是一本好教材,条理清晰而内容丰富,全面论及比较政府与政治的基本范畴,并且对各种问题的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对比。同时,也不乏令人大受启发的观点。当然,而我们不能苛求教材能够论述的多么深入,这本书已经做得够好。
  •     不错的入门教材,对照过几本书之后发现大家都是这么一套话语体系。
  •     作为教科书,挺好的。
  •     系统性很强的教材
  •     外国人写书讲求原创,讲究对现实的独特视角和独立思考。而中国人写书往往注重于博采众长,虽做到了理论严谨,但也牺牲了对现实的投射和反映。但黑格的这本比较政府与政治却既做到了理论体系的严谨,又做到了资料翔实,实在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政治学教材。
  •     翻译得不错,难得不晦涩的专业书,就是方法上介绍的不多。
  •     非常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     16.11.9
  •     很好的一本教材,适合学习管理学、政治学的学生作为辅助阅读。
  •     内容丰富,具有深意,非常值得一读。是比较政治学的重要读物。
  •     挺难看明白的!这本书还是适合结合课堂老师讲解来学习
  •     喜欢,实用,物超所值1
  •     很好的基础教材。有理论,有资料,不枯燥。
    译者也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翻译准确易读。

    初学者和深入研究者都可以收藏阅读。

    其实很多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经典教材都能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一点,国内教材还真是比不上。


  •     翻译不好
  •     刚看了几章,这本教材的框架、条理很清晰,既介绍了已有的政治学知识,有探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例证很鲜明,每一章节中都有相关问题的例证讨论,很喜欢
  •     给别人买的,据说这书挺好。
  •     老师推荐的教材,暂时还没有怎么看,以后看了与大家分享 应该不会差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