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章节试读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1
ISBN:9787501340606
作者:李全德
页数:340页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的笔记-第1页 - 下卷 北宋初年部分

“枢密院没有如中书、门下般沿着程序分工的路径发展成为与尚书鼎足而立的宰相机构,而是沿着职能分化的路径发展为‘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的最高军政机构,形成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民政、军政的二府体制。”
“兵权制于三卫,本之枢府,枢府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殿省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而汰之极少,治之极严,教之极精,则兵非五代之兵,我朝之兵矣”
——吕中《宋大事记讲义》
“国之大权二,政与兵而已。政权宜专不宜分,分则事无统;兵权宜分不宜专,专则乱生……宋兴,内则政事归于中书,故外戚不得挠,宦官不得干。兵典以枢密,宰相可知之而不可总之,三帅可总之而不可发之,发兵之权归枢密,而枢密置使必置副,欲彼此相制也”
——罗璧《识遗》卷一“有国二权”条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材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院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范镇《上仁宗乞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利》《宋朝诸臣奏议》卷四六,493页;《宋史·范镇传》
王曾瑜先生指出宋代的枢密院与秦汉的太尉府较为相似,同时也有两点差别:一是秦汉时尚无尚书省兵部,而宋代有,枢密院事实上侵夺了并不的事权;二是秦汉的太尉一般由武官充当,而宋朝的枢密院长官却基本上由文臣担任。——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
“宋太祖注意发挥枢密院军政职能的同时,又将枢密院副使以下属官大量运用于各种临时差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以枢密副使和枢密承旨统兵;一是以枢密直学士出外权知州军事”
建隆元年李重进反,以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为都监
建龙三年张文表反,以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
乾德二年,枢密副使王仁赡为都监,枢密承旨曹彬为都监
乾德元年二月,遣枢密承旨王仁赡赴荆南为巡检
“枢府统兵只是临时差遣而非日常职掌。从功能上看,枢府统兵与其他普通内职并无不同,其作用一在于监视,二在于代皇帝掌兵权,是皇权的延伸”
宋太祖一朝枢密直学士共七人:赵普,高防、杜韡,薛居正,吕余庆,赵逢,冯瓒。
高防,乾德元年五月权知凤翔府。
薛居正,乾德元年平湖湘后,四月权知朗州。
吕余庆,乾德元年三月,权知潭州,八月,权知襄州。
赵逢,乾德三年,平蜀后,出知阆州。
冯瓒,乾德三年二月,权知梓州。
“所谓相权之分割更应该是削枢密之权,以实中书之任。换言之,这毋宁是重建中书宰相制度的开始,而非分割与削弱的肇端”——苏基朗《五代的枢密使》21页你
“太宗朝枢密院长贰选人表现出典型的武正文副的特点……太宗朝枢密院正职的一般迁入途径为在任或前任的武资枢密副职。凡是太宗朝之武资枢密副职皆有出任正职之可能,而以武资出任副使者,则必是太宗亲信或藩邸旧人。”
“就枢密院之发展而言,太宗朝枢密使之选任原则不在于才能,亦不在于资历,而重在亲疏,这本身便已经是枢密院选官上的一大倒退,而枢密院以最高军政机关、西府之尊,行刺探、告密等阴事,与其说是加强了枢密院等权势,不如说是降低了枢密院之地位,不啻是一种更大的倒退。……太祖文物并进,所用之‘文臣’多吏能突出之文吏型人物;而太宗则立武正文副之局,所用之‘文臣’多文学优长之‘文士’。……可以说尽管宋太宗时期文臣们尚难以进身枢密使,但已经使文臣在枢密院这一长期由武人与文吏所控制的‘右府总戎’之地彻底站稳了脚跟,为真、仁时期‘以文制武’原则的确立和文臣全面接管枢密院奠定基础。”
“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若宰相非才,何不罢免?宰相可任,何不询谋?……臣闻偏信生奸,独任成乱。……伏乞陛下一一与宰相谋议,事事与宰相商量,悔自前独断之明,行今后公共之理,则事无不允当,下无不尽忠矣”
——田锡《咸平集》卷一《上太宗答诏论边事》
“端曰:‘若边鄙常事,枢密院之职,端不敢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以莫之知也’” ——《涑水记闻》卷二,35页
中书、枢密分掌兵民庶务,常事之内,可以两不相知,而军国大计,则二府同议。
真宗景德四年诏:“自今中书所行事关军机及内职者报枢密院,枢密院所行事关民政及京朝官者报中书”形成了互报制度 ——《长编》卷六五
“臣僚自外到阙,及在京主执,如有公事,并日逐于巳时以前,中书、枢密聚厅相见。”
——《春明退朝录》卷中32页
“自今凡更定刑名、边防、军旅、茶盐酒税等事并令中书、枢密院参详施行”
——《长编》八零


 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