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流浪儿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807452850
作者:程福财
页数:257页

书籍目录

总序(卢汉龙)
序(林爱冰)
第一章 导论:聚焦流浪儿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本书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流浪儿童现象扫描
一、中国流浪儿童现象
二、规范性童年
三、谁是流浪儿童
四、儿童为什么流浪
(一)家庭功能失调
(二)城乡人口流动
(三)学校教育失灵
(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五、流浪儿童的日常生活
(一)脆弱的生活
(二)能动的生活
(三)越轨的生活
六、流浪儿童与社会排斥
第三章 分析框架:社会排斥研究的路径选择
一、对社会排斥的理解
二、社会排斥过程研究路径
(一)结构性路径
(二)社会行动者路径
三、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
(二)作为社会行动者的流浪儿童
(三)结构性背景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研究方法:走近流浪儿
一、方法论选择
二、研究地点的选择
三、数据收集过程
(一)研究田野的选择
(二)走近流浪儿童
(三)数据收集的方法
四、数据分析
五、研究的可信度
(一)提高研究可信度的策略
(二)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六、研究伦理
第五章 迫上街头:被排斥的起始
一、家庭问题
(一)胁迫性养育方式
(二)家庭养育的缺失
二、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
三、儿童对自主童年的追求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的努力:生存权的被排斥
一、流浪儿童的日常生活
(一)生活的边缘性
(二)生活的不确定性
二、流浪儿童的生存策略
(一)积极谋生
(二)社会关系网络的经营
三、本章小结
第七章 歧视与虐待:受保护权的被排斥
一、歧视
(一)歧视性态度
(二)歧视性行为
二、身体虐待
(一)黑社会人员的侵害
(二)流浪儿童对流浪儿童的侵犯
(三)个别执法人员的不当行为
三、性侵犯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谁的童年:参与权的被排斥
一、严禁童工的非预期后果
二、保护还是控制: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保护性”
(一)“保护性”救助手段
(二)强制性的“家庭融合”目标
三、本章小结
第九章 流浪儿童社会排斥的动力机制
一、制造排斥:社会排斥是如何形成的
(一)社会转型与流浪儿童社会排斥
(二)作为流浪儿童社会排斥强化器的规范性童年
(三)作为社会排斥调节器的社会制度
二、排斥与协商:流浪儿童对社会排斥的应对
(一)积极策略缓解社会排斥的效应
(二)消极策略加剧社会排斥的效应
三、恶性循环:社会排斥的自我强化
(一)生存权排斥与受保护权排斥的相互强化
(二)生存权排斥与参与权排斥的相互强化
(三)受保护权排斥与参与权排斥的相互强化
四、流浪儿童社会排斥动力机制的模型
(一)模型简介
(二)模型的理论意义
第十章 政策建议与展望
一、政策建议
(一)预防性干预
(二)治疗性干预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49名流浪儿童的基本情况
附录二:国外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趋势
附录三: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
附录四:“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
附录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节选)
后记

作者简介

《流浪儿:基于对上海火车站地区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共由十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对现存的世界范围内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批判性述评。在讨论现有的关于社会排斥过程的研究路径的基础上,第三章介绍了本研究将要使用的建立在结构化理论与儿童社会研究新范式基础上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第四章交代了本研究使用的方法论,它具体展现了本研究进行的过程。从第五章到第八章,依次陈述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在第五章中,作者分析了流浪儿童是如何被社会排斥到公共街头去寻找替代性的生活机会。第六章描述了流浪儿童获得必要生活资料的权利是如何被社会排斥,报告了他们在街头是怎样努力应对这种来自主流社会的排斥。第七章提供了一幅关于流浪儿童的受保护权利是如何被剥夺的昏暗图景。在研究结果的最后一章,作者详细报告了流浪儿童自己的声音与选择在关系其利益的决策过程中,是如何被社会漠视的。第九章讨论了本研究发现的主题之间的理论联系,提出了一个理解流浪儿童被社会排斥的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揭示了他们是如何被社会排斥、又如何应对这种排斥的。第十章,提出了关于中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政策建议,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关于流浪儿童研究的合理方向。

图书封面


 流浪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为HKU社会工作系的博士,本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所修改成书,对上海火车站地区流浪儿童调查,借用了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传递了流浪儿童的心声,还不错。只是材料有余,分析不足,用社会排斥的模式是否单一了一些,作者在结论部分也坦诚,仅从流浪儿童的视角出发,虽然也有对一些jing cha的随机采访,但缺乏其他角度,例如流浪儿童的父母,社工(书中的流浪儿童很抗拒儿童救助中心,认为那里“不好”,太管制了;可是,救助中心怎么认为呢?)。因为单独、孤立地研究一个团体的做法已经不复存在,没有哪个团体是孤立地存于这个世界,虽然作者也描述了这些流浪儿童平时与hei社会的接触,与饭店的关系,靠什么维持生活,但是缺乏更多关于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互动关系的阐述与分析。以下几点是偶的延伸想法。作者提到说,他所接触到的流浪儿童中男孩子占多数,女孩子很少,好像作者的统计是47个男孩子,6,7个女孩子?(记不清作者的具体数据了),为什么呢。按照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观察,往往是女孩子辍学的人数大于男孩子,那么为什么外出“流浪”的孩子中女孩子的人数反而更少了,是否有性别分流因素存在?另外,大概是因为作者是男性,对于流浪儿童中的女孩子缺乏更多接触,作者提到其中一个女孩子,取名花生米,因为衣服湿了以后决定去买件衣服。她们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完全不在乎,小孩子或许没有购买过化妆品,但是其他小玩意呢,扎头发的橡皮筋,发卡,等等,是否关注过这些小物品?她们是否在意自己的性别身份?第三点,他们有考虑过将来吗?有谈及过这方面的话题吗?作者虽然描述的是他们的现状,但是他们完全都不谈及未来打算如何吗。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还不错的一本书
  •     关于书中男女比例的问题是不是还存在这样一个非常细小的因素:农村男女比例本就失衡。官方给出的数字,中国现在的男女出生比例为119:100,而我们知道实际比例可能远比这个高,且中国农村的男女比例固然又在全国平均比例之上,边远的山区可能更加严重。外媒报导过“很多地方为了确保生儿子,许多家庭通过流产、遗弃、送人甚至谋杀等办法处理掉女婴。这些做法常常不被人察觉,因为许多农妇都在家中生产。”
  •     还没看完 习惯了到货评价 这个书评放在之后类似于淘宝的那种追加评论 就更好了
  •     现在好像很流行社会排斥理论,真的不懂为什么。
    女孩子不用流浪啊,男女比例失调,女性通常很好嫁出去,另外,女性有男性所没有的“性优势”。YY~~~
  •     书很好,质量不错,是正版的。
  •     本书以火车站为中心,通过实地考察,与流浪儿的面对面交流,写出了流浪儿的痛苦、快乐、盼望,流浪的根源、对社会对流浪儿自己的各种影响。呼吁整个社会关注流浪儿童。
  •     可能是不太了解社会学,感觉这本书的学术性不强。
  •     农村一般是这样的,就我所见到的,男孩是做家务,干农活,但是辅助性的,帮忙性质的。大部分情况是:家里在生男娃前往往已经生了至少一个女娃。所以女娃往往比男娃大,女娃早早就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然后,家里往往会供男娃读书,至少小学甚至初中毕业。而女娃的受教育情况完全要看家庭的境况,穷的地方,可能一天书也没读过。
  •     召唤小未和夜迦罗兄读:)
  •     分析不深是很多博士论文改写的著作的通病。看了评论,感觉虽然问题不少,但还是值得亲自读一读。
  •       作者为HKU社会工作系的博士,本书为作者的博士论文所修改成书,对上海火车站地区流浪儿童调查,借用了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传递了流浪儿童的心声,还不错。只是材料有余,分析不足,用社会排斥的模式是否单一了一些,作者在结论部分也坦诚,仅从流浪儿童的视角出发,虽然也有对一些jing cha的随机采访,但缺乏其他角度,例如流浪儿童的父母,社工(书中的流浪儿童很抗拒儿童救助中心,认为那里“不好”,太管制了;可是,救助中心怎么认为呢?)。因为单独、孤立地研究一个团体的做法已经不复存在,没有哪个团体是孤立地存于这个世界,虽然作者也描述了这些流浪儿童平时与hei社会的接触,与饭店的关系,靠什么维持生活,但是缺乏更多关于他们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互动关系的阐述与分析。
      
      以下几点是偶的延伸想法。作者提到说,他所接触到的流浪儿童中男孩子占多数,女孩子很少,好像作者的统计是47个男孩子,6,7个女孩子?(记不清作者的具体数据了),为什么呢。按照对农村基层教育的观察,往往是女孩子辍学的人数大于男孩子,那么为什么外出“流浪”的孩子中女孩子的人数反而更少了,是否有性别分流因素存在?
      
      另外,大概是因为作者是男性,对于流浪儿童中的女孩子缺乏更多接触,作者提到其中一个女孩子,取名花生米,因为衣服湿了以后决定去买件衣服。她们平时的穿着打扮是否完全不在乎,小孩子或许没有购买过化妆品,但是其他小玩意呢,扎头发的橡皮筋,发卡,等等,是否关注过这些小物品?她们是否在意自己的性别身份?
      
      第三点,他们有考虑过将来吗?有谈及过这方面的话题吗?作者虽然描述的是他们的现状,但是他们完全都不谈及未来打算如何吗。
  •     田野内容太少,不过瘾。尤其对田野伦理这方面比较感兴趣。
  •     很真诚
  •     帮盘子复印又翻了一遍,还是觉得很赞呀,皮毛一体~
  •     男孩子也是从小开始做家务,放牛,砍柴,喂猪,一点不比女娃少,至少在小学阶段是看不出就干农活方面有性别偏见
  •     To Tina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哈,农村的女娃,特别是穷的地方的女娃,很小就要帮家里做家务干农活。男孩子则不愿或者社会也并不期许他们这样。所以男娃要么念书要么变成混混。
  •     读来一阵唏嘘。作者以权利排斥来切入分析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机制,似有些隔靴搔痒之感。
  •     To andersen
    那些辍学了的女童们在未嫁人(假设很好嫁出去)之前的状态和情况又如何呢
    to NoituLove
    作者写得还可以,田野志材料很丰富,看得出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分析不够,不知道是因为改写成书后删掉了很多论述还是其他方面的因素
    to Mr. J-F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作者所调查的是上海而不是小城市或者农村,所以才有这么明显的性别分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