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审查历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09733301
作者:[美] 劳拉·赫茵,[美] 马克·塞尔登
页数:323页

章节摘录

  参观完魏玛后第二天,学生们继续他们的项目工作,为在威勃费尔德学校的公众面前发表最后的演讲而作准备。这项雄心勃勃的任务包括制作一盘关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录像带,配以学生的画外音,出版一份学校的报纸,报道集中营博物馆的展览,筹备一个图片照片项目,展示与苏联第二期特别集中营有关的生活用品,制作海报,描绘学生对永久收藏的犹太人大屠杀绘画的印象。那天的晚些时候,一些学生和老师一起参观了附近纪念反对希特勒的反法西斯抵抗的埃特斯贝格纪念堂,这个纪念馆类似于前东德青少年在布痕瓦尔德宣誓并完成加入自由德国青年团的公民仪式的地方。  意味深长的是,大多数学生预先并不了解或理解这个场所和它对东德的历史重要性。关于宣誓的意义和它对国家的重要性,前东德人的反应比较复杂。最近的研究表明,“青年奉献”(Jugendweihe)这一东德政府以前采取的公民成人仪式,标志着13岁的少年获得政治共同体的成人成员资格--在今天的德国东部人中间,这种仪式主要由于社会原因而得以延续。来自东部的一些市民比较重视上述仪式提供的与家庭和朋友的社会互动。政治宣誓的意义已经消失,但是在某些社群中,社会传统和无神论传统依然存在,它们仍然是东德人身份认同的组成部分。  这篇文章描述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多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布痕瓦尔德的威勃费尔德学校项目中,明显缺少历史学习的某些要素。例如,来自爱尔福特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学生参观团参观了爱尔福特的犹太人墓地。另一个青少年交流基地项目包括了与纳粹时期布痕瓦尔德幸存者的讨论。1999年初,鲁克和青少年交流基地计划4月组织一次布痕瓦尔德解放54周年纪念会。学生、来自全欧洲的大屠杀幸存者和巴顿将军的部队中的一些老兵,一起参加了一系列仪式和发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劳拉·赫茵和马克·塞尔登的这本论文集具有非同凡响的价值。在日本、德国和美国,对教科书的评价引发了关于民族主义力量歪曲这些国家历史的令人震惊的争论。尤其对美国公众来说,这本书将引导我们质疑我们是否真的拥有观念的自由市场,它还促使我们去思考错误地教育青年一代将带来的危险后果。  ——霍华德·津恩(Howard Zinn),《美国人民的历史》作者    这本引入入胜的论文集提出,历史教育和学习有助于塑造当今的政治斗争和选择。《审查历史》暴露出,在三个特定的世界领先国家,政治产生着历史冷漠、历史谎言与历史健忘症。当我们在新千年翻开生活的新篇章时,作者认为,所有的政体都有某种解释历史的自由,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可以逃避它。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彼德.J卡岑斯泰因(Peter J.Katsenstein),康奈尔大学    在战争与记忆这个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中,《审查历史》非常出类拔萃,因为它敏锐地关注了该主题的比较研究、影响记忆的复杂的国际政治,以及课堂塑造的下一代的记忆。这是研究上述领域的一个全新的、重要的途径。  ——迈克尔·谢里(Michael Sherry),西北大学    《审查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如何使用和误用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本论文集的杰出之处在于,它恰当地结合了广泛的比较、紧凑的主题,以及与当代的相关性。通过聚焦日本、德国和美国叙述二战的教科书内容,劳拉·赫茵和马克·塞尔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新视野,来看待国家认同和国际误解的形成。  ——约翰.W.道尔(John W.Dower),《拥抱战败:二战后的日本》作者

内容概要

艾伦•杰罗(Aaron Gerow),横滨中央大学国际学生中心副教授,用英语和日语就早期和当代日本电影出版了丰富的作品。1998年12月,他关于小林善范(Kobayashi Yoshinori)之战争论的论文发表于《世界》(Sekai)。
劳拉•赫茵(Laura Hein),西北大学日本史教授。她和马克•塞尔登合作编辑了《与炸弹共存:核威慑下的美日文化冲突》(Living with the Bomb:Janpa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 Nuclear)。她还是《飞速增长:战后日本的能源和经济政策》(Fueling Growth:Energ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Postwar Japan )的作者。她正在写作一本关于20世纪日本经济学家的政治目标的书。
大卫•亨特(David Hunt),波士顿马萨诸塞大学历史学教授。他讲授和写作越南战争以及越南和其他地区的农民和革命的内容。
井口博充(Inokuchi Hiromitsu),日本下关市东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从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在日朝鲜族人和日本教育政治方面用日语和英语发表了多篇论文,目前他正围绕着赔偿二战的亚洲死难者的政治问题进行写作。
君岛和彦(Kimijima Kazuhiko),东京学艺大学现代日本史专业教授。他的著作包括《教科书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Textbooks,Kyōkasho no Shiso)和合著的《日本教科书如何描述朝鲜半岛》(How Japanese Textbooks Represent Korea,Chosen/Kankoku wa Nihon no Kyōkasho ni do Kakareteiruka)。他是日本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史方面的专家,也是长期支持家永三郎诉讼的积极分子。
詹姆斯•W洛温(James WLoewen),佛蒙特大学社会学荣誉退休教授。是《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课本的错误》和《遍布美国的谎言:我们的历史遗址和纪念碑的错误》(Lies across America:What our Historic Sites and Monuments Get Wrong)的作者。他还与人合著了《密西西比:冲突与改变》(Mississippi:Conflict and Change)。
凯瑟琳•伍兹•马萨利斯基(Kathleen Woods Masalski),负责史密斯学院的五高校东亚研究中心的教师项目。她曾经是高中教师,现在组织各种暑期游学和研讨会,并负责推进学校东亚教学方面的课程纲要,其中包括普遍使用的教学单元——二战中的日本。
加万•麦考马克(Gavan McCormack),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日本史教授。他最近的著作包括《虚幻的乐园》(The Emptiness of Japanese Affluence),该书有中文、日语和韩语版本,以及合编的论文集《日本的文化多元主义:从史前到后现代》(Japanese Multiculturalism:From Palaeolithic to post-Modern)。
野崎美子(Nozaki Yoshiko),最近接受了新西兰梅西大学教育领导力和社会政策研究系讲师职位。她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研究教育人类学和课程纲要史。她曾经担任社会学习课教师,在女性主义理论和教育方面发表过论文。
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在宾汉姆顿大学讲授社会学和历史。他最近的著作包括《与炸弹共存:核威慑下的美日文化冲突》(与劳拉•赫茵合著),以及《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China in Revolution:The Yenan Way Revisited),还有《中国社会:变迁、冲突与抗拒》(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与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合著]。他即将完成的合编论文集是《中国乡村的革命、抵抗和改革》(Revolution,Resistance and Reform in Rural China)。
亚塞明•努赫奥卢•索伊萨尔(Yasemin Nuhoglu Soysal),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她的研究集中于公民资格和民族国家的历史起源和当代重构。她是《公民资格的边界:欧洲的移民和后国家成员资格》(Limits of Citizenship:Migrants and Postnational Membership)的作者。她目前的研究探讨少数人群体和边缘性群体在国家教育方面提出主张和动员的问题,以及历史和公民学大纲和课本所规划的战后欧洲民族国家认同的变迁。
格雷戈里•保罗•魏戈纳(Gregory Paul Wegner),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教育政策专业教授,在德国教育与法西斯主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写作,目前即将完成的著作是《第三帝国下种族主义的反犹主义和学校教育》(Racial Anti-Semitism and Schooling Under the Third Reich)。该书探讨了纳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与侧重生物、历史和文学的课程安排之间的内在关联。魏戈纳还参与建立了拉克罗斯分校的一个新研究所,该所主要进行大浩劫(Shoah)与种族灭绝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导论
战争的教训、全球霸权和社会变迁 …… 劳拉•赫茵(Laura Hein)、马克•塞尔登(Mark Selden) / 3
第二部分 教科书与历史记忆
“修正”历史的日本社会运动 …… 加万•麦考马克(Gavan McCormack) / 55
消费亚洲、消费日本:日本新民族主义者的新修正主义 …… 艾伦•杰罗(Aaron Gerow) / 76
日本的教育、民族主义和家永三郎的教科书诉讼 …… 野崎美子(Nozaki Yoshiko)、井口博充(Inokuchi Hiromitsu) / 98
德国学校教科书中的认同与超国家化 …… 亚塞明•努赫奥卢•索伊萨尔(Yasemin Nuhoglu Soysal) / 127
高中“美国历史”中的越南战争 …… 詹姆斯•W洛温(James W Loewen) / 149
战争罪行和越南人民:美国的表述和沉默 …… 大卫•亨特(David Hunt) / 174
附录 / 200
第三部分 教室里的政治
日本殖民主义的持久的遗产:日韩历史教科书联合研究会 …… 君岛和彦(Kimijima Kazuhiko)著,井口博充(Inokuchi Hiromitsu)译 / 207
“有选择的传统”之影响:针对新德国的青少年进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大屠杀教育 …… 格雷戈里•保罗•魏戈纳(Gregory Paul Wegner) / 227
讲授民主、讲授战争:美国和日本教育者讲授太平洋战争 …… 凯瑟琳•伍兹•马萨利斯基(Kathleen Woods Masalski) / 257
索引 / 287
译后记 / 321

作者简介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图书封面


 审查历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审查历史》,后面的章节看的有些粗,总体而言,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启发意义大于书中表述内容的作用(这可能和书中不少拗口的术语有关),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这本书“没有涉及中国,更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但他会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在新的境界上展开思考”。在书中的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人们挑战霸权式民族主义叙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变迁,即当社会中的某个群体在社会力量和分化组合中崛起后取得话语权并具备一定影响力时,他们会推动整个社会重新衡量国民的既有定义,在对已有主流叙事结构的同时重新建立一种身份认同。从这一方面来讲,《审查历史》是一本应时的书,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进入了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我们正经历一场“重构历史”的过程:史学界“五朵金花”无可奈何凋谢、吴满有式的英模一个个崩塌、张博树博士的宪政可行性报告和华东政法张雪忠老师倡议的公民建议书中力主公民教育,都算是这一重构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但直到今天,我们初中历史中的教材的基本框架仍然没有本质变化,历史与语文、政治一道仍然在“高高的谷堆旁讲过去的故事”,与之相应,荧屏上的“抗日”消费主义也如火如荼,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疏而不漏的大网,在这种主流叙事模式下塑造的国民在9月15日上街的所作所为自属意料之中。一个社会的主流叙事在塑造一国国民的身份认同过程中举足轻重,正如书中所言:“公民身份....已经摆在当今世界所有公民面前。战斗将在教育这一关键战场打响”。如何重新确立符合时势的“史观”是摆在我们整个族群的重大课题,做一名怎样的“国民”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最后,感谢《历史审查》的各位专家们和社科出版社,让我想起将家中现存的历史教科书从小学到高中做简单整理,也顺带梳理了一下自己“审查历史”的过程:从中学机械呆板脸谱化的教科书到大学时“空谷足音“的《万历十五年》,再到工作后“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大纲》,直到今天在二十五史中的自在遨游。另:书中P37页图1-6中报告情况的是一战日裔美国老兵正在接受检查,是否有误,是不是应该为“二战”。不知中国的“犹太人”群体何时能真正崛起?
  •     历史是面镜子偷爱警/文历史是面镜子,折射记忆中脆弱、避讳的东西。警醒自己,避重就轻的躲过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减少一些失误、过失的发生。历史是昨天的回忆录,从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一种东西————叫经验,可以绕过一些弯路,接近成功,摆脱一些困扰,不轻易让人猜透,心里揣度的小伎俩,越发圆滑,越发巧妙的解决问题。中国有句话叫“以史为鉴”,历史上的中国,帝王将相的世袭让中国百姓,枯瘦煎熬,当然有人喜欢这样的体制,有人痛恨这样的社会政治。有一点毫不忌讳,中国千百年来,耳朵根儿太软的毛病,始终改不掉。中国讲究面子,讲究礼尚往来。一来二去的吹嘘寒暄,渐渐成为一种交流方式,专门捡一些恭维的话,讨好对方,心花怒放,放松警惕。对于那些外来的和尚来说,到中国寻求发展,是不错的机遇,是开疆扩土的一块风水宝地。垂涎已久的肥肉将要入口的感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关,侵华战争,都在说明同一个问题,中国的劣根就是太谦卑,太随和,太容易被面子问题击倒,万亿白银装进洋人的口袋,不仅要对外低声下气的供奉人家,还要赔笑赔不是。就为了所谓的和平共处,保全国家安宁。到头来,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中国史是一部非常沉重的财富,用很多弯路和经验来换取胜利的果实,但现在来看,真正的果实,正在成为中饱私囊的私有财富,流入到一小部分人的口袋里。这一部分人,掌握着巨额的国家财产,手中不但有职权、地位、关系,还有人民所赋予他们的权力。史有前车之鉴,胡来乱来,到头来坑的还是自己。日本是中国邻邦,是中国朋友。历史上,中日关系并不和谐,充满浓重的火药味。中国受到日本的严重侵犯,弹丸小国,居然可以轻易的挑衅、叩开千年古国的大门,中国骨气到哪去了?脊梁骨怎么就那么软,让日本在中国逍遥了8年之久,屠杀、迫害、虐待,中国人沦为日本铁蹄下的黄土,直不起来,挺不起来。现如今,中国虽然得到了和平解放,但日本右翼势力始终虎视眈眈的对中国,对侵华历史抱有一丝侥幸心理,认为历史偏颇了日本,觉得日本同样是受害者,毕竟死了那么多人,在中国人的眼里,死再多的甲级战犯,也唤不回中国烈士的英魂,一个是为正义而死,一个是为效忠而亡。日本发动战争的出发点,本身就是误导和错误,侵犯他人领土,维护本国利益。是对人格和生存者的践踏,是对和平的诋毁攻击。日本对教育的反思,没有德国、法国那么深刻,悄无声息的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混口饭,消停眯着得了。别到处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如何使得自己逐渐恢复元气。日本再强大,再有科技新能量,还是无法抹掉那段历史的烙印,无法剔出根深蒂固的顽劣戾气。作为中国对待日本,不该始终揪着小辫子不松手,日本已经是战败国,世界人民都知道它的骨子里的匪气,印象不好,到哪儿都矮人一等。中国应该学会以柔克刚,克敌制胜的方式来还击日本的蛮横霸气。从完善内核开始,从修炼自我做起。中国要让百姓知道日本之耻,但不是教唆和挑拨,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使得情绪化的东西,影响爱国意识的挥发。曲解爱国热情的本真。保障、教育、医疗都是生活基础。必备的条件。使得这些内容更加完善、合理化是国家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历史证明,哪个朝代,哪种制度,哪种体系都不重要,百姓需要的是温饱,是不走回头路,不要使历史的悲剧重演,不希望压迫与被压迫的剧目,成为改头换面的形式主义,历史是社会进步的导航,没有历史,找不到希望的轨迹。历史是面镜子,照国家,照自己。
  •     大谈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与时局背景的关系,却没有任何实证材料可以提供有关这些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对接受者的塑造结果。对教科书编撰过程中多方力量的博弈根本没有可靠的叙事,只有条条框框的点评,并且充满冗赘的术语。其实这就是用术语装点的深度社评而已。南方系和中国新闻周刊都能写出来,查点资料嘛!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极权的法宝
  •     不明白五星从何而来,敝校老是搞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雷声大雨点小真是敝校和万圣的一贯写照。
  •     还行!【点头
  •     比较的角度,对中国读者而言,颇具启发性。
  •     历史不是教科书讲述的那样,而是一个争论的过程,受到提出争论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塑造。
  •     不错的书,长知识
  •     收货
  •     难得一见的好论文集
  •     有关日本的部分又借鉴意义~
  •     书挺好,包装也不错,快递好给力
  •     一种历史主义的新视野
  •     这个商品不错。新浪微博上推荐的。
  •     很喜欢,非常不错!!
  •     翻了一下,感觉还行。适合本科生当闲书看!
  •     前段时间我详细看了有关希特勒和德国纳粹的书籍,引发了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思考。结合最近几年一直与日本纠缠的教科书问题,新闻中偶尔会出现我国和韩国对日本教科书中不承认历史有所指责,激起我对战后青少年教育了解的兴趣。于是,买来这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新书——审查历史。这本书表述的很客观,主要是因为本书摘录的是各国社会科学领域名家的论文翻译。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听上去就是专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的地方,想来一定会很客观,不会表达作者的主观观点。于是,读起来也更加放心和认真。作者丛日云和卢春龙在总序和序中介绍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大概状况,从属分支,政治文化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背景等相关知识,对于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很有帮助。尤其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现状的阐述,让读者不仅了解当前我国的状况,还可以激发新一代学者对我国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这个总序和序是读这本书之前的必修课程。这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为焦点,讨论了日本、德国和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审查问题。日本教科书不是政府统一编制的,就是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视角,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偏好及描述习惯,传达给青少年的教育就会不同。总体来讲,日本现在已经开始使用一些直接的词汇形容中日战争,虽然并没有完全承认是侵略战争,但是措辞也已经接近。由于日本的历史叙述主要看重的是外交政策,把与欧洲、美国的关系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之后是中国,韩国朝鲜被他们边缘化了,所以对韩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提及的篇幅与内容更加少。这也是韩国与之产生争议的主要内容。韩国的历史却把日本的侵略作为重中之重。亚洲这块大陆,很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领土面积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很难达到统一,最重要的是成员国之间的不信任,谁都想成为亚洲的领袖之国,彼此真正的沟通和解不存在,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了,可是连这场战争是否是侵略的性质都没有达成共识,这种情况与德国所在的欧洲有很大的区别。德国是以民族主义为主,以日益超民族主义为主的。他们公开跟受难国家以色列,波兰,捷克等国一起商讨教科书的编写。他们也做了很多可以纪念,悼念犹太人的地方和标志性的建筑。尤其,欧洲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彼此的观念,信仰,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尤以文化相似为主。尤其是欧共体的形成,更有利于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尽管如此,对于国内的青少年教育,德国面对自己的错误还是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总体来讲比日本和美国做得好很多了。美国对于二战期间对越南发动战争,目前采取不公开承认侵略和道歉的状态。尽管越战的争论经久不衰,尽管大量的人民因为反战而走上街头,这些都是人民的表达。而政府的表达一直是缓慢的,吞吞吐吐的。当然这跟美国的世界地位有关,跟越南人民不诉求不表达有关。美国和日本都没有因为二战而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赔偿,德国却赔偿到了每个人。看起来,这件事情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青少年的历史教科书居然有这么多的内容,真的不是在说事实。因为事实到底是什么谁知道呢?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知道了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一个客观的进程,但历史记忆却是人为的建构。奥威尔曾经说:过去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过去只存在于人民的意识中,而已是是可以控制的。所以,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很有哲理的一个定义。而集体记忆是当代人共同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代人的意识、需要、认同所支配,也会被强权人为地制造出来。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而民族的历史是通过历史教育建构、记忆和传承的,而历史教科书则是最重要的传承历史记忆的媒介,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场所。这一点,本书的作者通过呈现各国优秀研究人员的论文来表明,无论什么样体制的国家,无论经济上是否发达,在历史的表达上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取向,有着自己的喜好的,大家在面对自己的错误和问题的时候,都希望找到一个很好的解释和表达。好在,我们现在倡导的地球村理念,融合之后是要去除和掩盖吗?真的会民族大团结吗?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失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民族还是有差异的。真的希望这类图书能多出版一些,历史不是胜利者书写的那么简单呀!自从有了人类,到现在,反战的人很多,可如今,巴以冲突依然不间断。历史的长河依然不停歇,需要每个人去努力!
  •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     翻译质量值得一赞。历史学研究是一回事,研究成果要经过何种社会政治文化进程内化到公民形塑关键阶段则是另一回事,其社会政治后果又是第三回事。日本国内对教材内容、审查程序和意识形态及社会影响的大争论,与亚洲国家合作较少;德国用欧洲认同代替民族认同,编写教材时极力同欧洲国家合作,组织青少年参观集中营遗址,在在反映两国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以及民族国家较多干预社会文化生活的地位。美国没有太多国际压力,反思主要以国内专业人士进行,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和作者的用词来反思他们所教授的历史,文本深入阅读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一个遗憾是书名虽然为公民身份和记忆,但主要是对以教材为代表的历史记忆形成的过程、中间的博弈和内容,公民身份方面涉及不多,若能比较三国年轻人政治观和对比美日、美德青年对二战的记忆,会更有趣。
  •     了解历史真相
  •     理解教科书作为特殊的历史叙事手段背后的种种角力
  •     好书,颠覆了对国家和公民身份确认的认知
  •     有价值的好书,值得一读
  •     女儿买给自己看的
  •     内容深刻,值得借鉴
  •     这是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比较研究也是很好的视角。
  •     比较了三个国家对代历史的态度。专业性有点强。我只是对日本的比较感兴趣而已。
  •     有意思的观察视角。
  •     这本书中日本被过分贬低 而德国被赞美可能是翻译者用词的问题...但是,书中还描写的还是有那么一些日本的有识之士以来反对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一些无法与现实时代相融合的令人产生排挤/偏见观点的描写方法我国这一点还是做的相当完善
  •     点的很透。醍醐灌顶。
  •     历史教科书塑造公民的国家认同。此书主题一,是历史大还是民族认同大?此书主题二: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最可怕的事情是和日本人的问题是一样的,民族主义是最容易成为扭曲历史事实的毒药。而且我们的纠错机制很无力,这点不如日本。
  •     还没开始看,但是挺期待的。
  •     值得一读,政治文化研究译丛的书质量都不错,定价都较高。
  •     现代公民的塑造
  •     历史教育在美国 日本以及德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是要正视的,可是要怎么编写是个问题啊,不断的想起奥威尔在《1984》中提到的“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     学术观点可以归纳为两三段话,经验材料虽有意义但比较空泛,大量章节有益于中学师生,或供各种时事历史军事爱好者网友头脑略微复杂化一些……虽然他们可能依然只选取符合自己简单化认知的内容
  •     是一本好书。如何在常规教育的教科书中撰写历史,真真是个大问题。面对的是儿童和青年,教科书中所渗透的思想、结论以及对过程的叙述,不仅体现当下对历史的态度,更会影响未来一代对待历史的态度。该书讨论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前两个国家面临的问题自不待言,美国则涉及对越南战争这一段历史。这可能是原来我们不太关注的历史问题,它和德国之于欧洲、日本之于亚洲的战争是否有差别?或许由于美国的强势地位,人们并没有像要求德国和日本那样要求美国为此承担历史责任,而美国自己也似乎并不觉得应该对这场战争进行忏悔,看看华盛顿广场上那些纪念碑上的VICTIM,即可明了这一点。
  •     正在一点一点钻研。对我来说没那么容易读进去,总是要读好多遍才能读透彻。但是很喜欢这本书,所以读起来也很有耐心
  •     研究的视野很棒。看点在于日德美之间的差异,追溯到各自所处国际政治环境,思考国民和公民两种观念的冲突,或者说是民族、国家认同和自由主义的冲突。书中提供的解答基本是自由主义式的,一是以更大范围的超国家化的认同来替代民族认同,二是历史叙事也必须参与广泛的公共对话。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很发人深省
  •     有些章节显得冗长,但是还有很好的观点以及相关的讨论。是历史的真实重要,还是说历史只是为了增进民族的自豪和认同服务?读完,觉得许多人口口声声厌恶日本,实际上所作所为,是和日本否定历史去塑造民族光荣的右翼毫无两样。
  •     总论读过就不想看了。。
  •     与其说是看到他人的映像,莫如说,是在拷问自己。如果你看的话。真的不错。
  •     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历史教科书……
  •     挺好,值得爱思考的人看
  •     质量不错 内容有帮助
  •     还没开始看,但日本和德国同为二战战败国,而两国战后对内教育、对外交往和对美姿态则完全不同,这本身就是值得研究和玩味的。就是为了这点买的此书。
  •     如何进行历史教育,如果贯穿公民教育,这个当代中国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是书中有些章节,翻译比较生硬,术语较为拗口,小有遗憾!
  •     从不同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既能看到过去的心虚,也能预见未来的自信
  •     在我头上敲碎了一个鸡蛋~~
  •     对日情感再反思。从国际安全角度看到各国历史教科书问题。
  •     一本论文集,不过看起来不痛苦。挺有意思的
  •     内容没有书名有趣
  •     另一只眼看历史,有新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