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208069862
作者:彭善民
页数:312页

谈卫生与提供卫生

虽然罗芙芸女士的书让我对她所谓的“卫生的现代性”很不以为然——不就是政府介入和知识传播吗,用不着套上那么大,那么时髦的“现代性”吧。。。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她对天津地方卫生文献的某些把握是很到位的,例如第八章中讲到了“谈卫生”与“提供卫生”。尽管,罗女士并没有对“谈卫生”持有批评的态度,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真是恨不得紧握罗女士的手说一句“说得好啊!”政府做事到底是扯淡多一点,还是卖力多一点。。。恐怕身处“XX社会”的我们都比较同意前一点吧。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的好”,政策谈得再多也不如实际运行效果。俗话又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庶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否则哪里来斯波特的《弱者的武器》。所以,彭同学的研究就郁闷在,通篇看到的都是,政府想怎么样怎么样,有什么什么计划。。。。然而,实际效果却谈论甚少。我们看到的好像是政策法规汇编,而且麻烦的是,这位同学好像过多引用了志书,而且是90年代左右出版的志书。地方志办的确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我也不否认,这些编志书的人就没有看过原始史料,可能他们比我们看到的史料更多更权威,毕竟是官方修史;可是,我们怎么能大段大段的引用呢?好歹也弄点档案什么凑上去比较好看吧。彭同学在第三章中确也谈到“卫生监督不力”、“流于形式”,似乎要比外国人罗女士更能抓住中国人的某些毛病。。。可是急死人的是,他。。。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带过了。。。第六章中“制度化难题”本是可以大作文章的内容,而且,如果是我写,我想我会以此为主线来叙述第六章第一小节的“有价之水”,可以使读者影响更深。故,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毛病就是研究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而有问题的地方却没有好好地挖掘,殊为可惜了。不过,到底是着力在地方史研究,比之外国阿姨,读着不会有隔阂感,但是。。。这貌似也没啥值得夸奖的。

浮光掠影的制度史

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含量还真不算高。从各种志书和政府报告中抄录政策法规,从《申报》和其他专业杂志上抄点新闻,然后分类汇总,就写好了。作者很勤勉,文笔也很顺畅,可是……可是实在太枯燥乏味了。社会史研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人,研究升斗小民如何组织如何冲突如何生活,一种是做社会上的各种制度,就好像这本做公共卫生的书。但我总以为,最好的做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制度需要由人来制定和实施,而人总是在制度的框架内行动。人和制度的互动,才是最出彩的地方。彭善民此书在制度建构的还原方面,还做得不错,但制度后面的人就全部忽略不计了。当然,这跟这本书的宏大主题也有关系,公共卫生这么大的题目,一本三百页的小书就想全盘覆盖,那当然最后变成了政策简介式的小册子说明文。作为资料汇编是蛮好的,作为一部历史书而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方面,我觉得少了历史背景的介绍,书中材料按主题分类,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线索,几个对公共卫生发展影响重大的历史大背景没有受到足够强调,例如辛亥前十年华界地方自治的兴起对公共设施发展的推动,1928年上海特别市成立以后建立模范城市的规划,1934年新生活运动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宣传。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是否真的只是一片混乱?一样是制度史的研究,一样是上海的背景,魏斐德的《上海警察》就要出彩得多。那是把材料消化吸收以后再重新叙述出来的历史,里面有作者对制度的反思和评价。而彭这本书就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最后谈了点国家社会的关系,都市文明的建设,都是浅之又浅的观点。世界范围内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公共卫生运动,文明观改变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抗争,公共卫生与整个政治和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日后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此外,作者对档案史料运用的局限也是其研究无法突破政策法规层面进入操作层面的一大原因。租界档案中大量关于公共卫生纠纷的案例都没有被提及,我就曾经看到过一系列因为公厕选址问题而造成居民和工部局纠纷的例子,由此可见在公共卫生设施推广的过程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这些都没有在此书中提及。当然,研究从资料整理开始,也是蛮好的。


 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