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208069862
作者:彭善民
页数:31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近代上海公共卫生的缘起  公共卫生,“为具有社会性之事业”,是指“一种科学的技术,用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增进健康与工作效率;由社会共同之努力,改良环境卫生,制止传染病,灌输个人卫生知识,及促进医事与护士团体之组织,藉得作早期诊断及预防,进而发展社会事业,使人人有适当之生活,以维持其个体健康”。与个人卫生相对,公共卫生是有组织的、系统的、满足公共健康需求的社会性事业。  我国历代虽不乏医药官制,如周官有医师、上士、下士掌管医药之政令;秦及两汉均有太医令丞主医药;后汉有医丞、医工长;宋元之后,并有太医局、太医院之设。然而,考其职务,虽亦有涉民众健康之事,而重点“则在帝室也”。传统城市社会的医疗机构主要是为皇室服务,并不具有公共性。  环境卫生方面,尽管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即规定:对“弃灰于道者”须判处一定刑罚。不允许随便抛撒垃圾于街道路面。在考古发掘中,秦汉隋唐大中小型城市遗址内普遍发现有供排泄污水之用的下水道遗迹。宋时东京对于排水和清洁卫生亦是格外重视。东京新旧城内有沟253条,密布各处。杭州皇城内设司囿,负责皇城内清洁卫生事顽。每13街衢巷尾有专职清洁工打扫,有搬运垃圾到城外的环卫工人,有专门收集各户粪秽为业的倾脚头,有倒泔脚(搜集各家各户的剩饭菜)的专职人员等。客观而言,宋代皇城环境卫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他城市则未能推广,并且随着人口的激增,城市环卫设施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前言

  公共卫生史的发掘与研究,尚是近数年的事情,它的兴起,是中国史学变革的一个方面,是中国史学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深入的一个标志。同样,人们对公共卫生史的情有独钟,也正是注意到了加速城市化和转型期所带来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公共卫生意识的萌芽不能说不早。但作为一种预防疾病、促进市民健康的有组织、有系统的公共卫生制度,还是近代西风冲击、西学东渐的产物。近代上海作为西学东渐的桥头堡,其公共卫生制度的生成可谓中国城市近代化的一个缩影。1843年上海开埠后,开始步入都市化的征程。经济发展,人口积聚,都市环境生态变迁,在有限的都市空间内,公共卫生日益上升为有碍公众健康、损害城市形象、危及城市安全的公共问题。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租界行政当局基于公共健康、安全的需要,率先在租界区域实现了公共卫生管理的常规化,渐次将西方的公共卫生制度移入至上海,对华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租界公共卫生意识与实践,对华界产生了示范效应,但其殖民色彩却刺激了华界政府与民众的民族意识,客观上推动了华界公共卫生的起步和整个上海公共卫生的发展。遗憾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近代上海公共卫生陷入困顿。近代上海公共卫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管理,更是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参与。近代上海社会力量活跃,各类社团竞相参与政府发起的抗疫斗争、卫生运动,且独立组织广泛的公共卫生宣传和时疫救治,弥补了政府管理的不足。公共卫生引发了国家与社会的深层互动:卫生规则有力地规范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培养了市民的卫生、文明意识;而市民卫生意识的觉醒又促使其广泛地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各项实践中去。这种较为良性的互动,促进了上海早期市民社会的形成,推动了上海都市文明的进程。  彭善民博士的这本力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首次对上海近代的公共卫生进行了条分缕析地梳理。涉及诸多方面,如西医东渐、公共卫生制度的萌芽、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卫生观念的变迁、慈善与时疫救治等。作者考察了公共卫生问题引发的社会互动,重点考察了民间社团组织在近代上海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进一步指出了民间社团组织与政府当局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合作关系。这对近代上海市民社会的深入讨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容概要

彭善民
1977年生,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学士,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与都市社会学研究。

书籍目录

序言 鉴往知来 和谐发展
绪论
第一章 近代上海公共卫生的缘起
第一节 都市化与卫生问题的凸显
一、人口激增与空间拥挤
二、移民顿人陌生社会的“自由”
三、卫生死角:天堂对面的棚户
四、环境污染与疫病流行
第二节 西医东渐:上海公共卫生之科学基础
一、传教士与西医传人
二、学堂兴设与社团组建
第二章 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的制度化
第一节 租界卫生管理的雏形
一、比较视域下租界的清洁卫生
二、租界早期的卫生管理
第二节 租界公共卫生的建制与发展
一、专职化:公共卫生机构的独立
二、租界公共卫生管理的制度化
第三节 殖民卫生之局限
第三章 华界公共卫生管理及变迁
第一节 华界公共卫生之起步
一、鼠疫冲击与官民互动
二、清道清洁:卫生管理之重心
三、刺激与仿效: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小结
第二节 华界公共卫生之发展
一、卫生兴市之蓝图
二、卫生法规建设
三、卫生动员与实践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的战时困顿与战后重整
第一节 战时上海公共卫生的困顿
一、卫生基础设施的毁损
二、战时卫生的消极管理及影响
第二节 战后公共卫生重整
一、战后联合防疫
二、清洁区制与里弄卫生管理
三、卫生教育与保健
小结
第五章 公共卫生与都市社会之互动
第一节 社团公共卫生宣传
一、卫生演讲与出版
二、民间卫生运动
小结
第二节 民间时疫救治
一、公益性慈善机构作为
二、互益性工商社团参与
三、非正式业余组织介入
第三节 合作与互补:民间组织与政府之关系
第六章 共建文明都市:公共卫生运营的市场化实践
第一节 有价之水
一、时人自来水认识
二、民营与市办:自来水运营
三、水质维护及普遍给水
小结
第二节 垃圾与粪秽的经营
一、垃圾的处理与经营
二、粪秽的竞标承包
第三节 厕所的公与私
一、都市化与公厕兴筑
二、商办抑或市办:公厕之运营
三、两分天下:私有公厕之盛
四、公厕社会化治理与都市文明之增进
结论
附录 卫生章程法规选辑
后记

作者简介

《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首次对上海近代的公共卫生进行了条分缕析地梳理。涉及诸多方面,如西医东渐、公共卫生制度的萌芽、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卫生观念的变迁、慈善与时疫救治等。作者视角新颖,单列章节专门考察了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市场化实践,对主流史学视界之外的公厕管理、垃圾处理等领域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失新意。这对当代的公共事业建设不无启示,史料扎实,论据充足。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我们能够从《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中获取前人的智慧和启发。

图书封面


 公共卫生与上海都市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虽然罗芙芸女士的书让我对她所谓的“卫生的现代性”很不以为然——不就是政府介入和知识传播吗,用不着套上那么大,那么时髦的“现代性”吧。。。但是我觉得有时候,她对天津地方卫生文献的某些把握是很到位的,例如第八章中讲到了“谈卫生”与“提供卫生”。尽管,罗女士并没有对“谈卫生”持有批评的态度,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真是恨不得紧握罗女士的手说一句“说得好啊!”政府做事到底是扯淡多一点,还是卖力多一点。。。恐怕身处“XX社会”的我们都比较同意前一点吧。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的好”,政策谈得再多也不如实际运行效果。俗话又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庶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否则哪里来斯波特的《弱者的武器》。所以,彭同学的研究就郁闷在,通篇看到的都是,政府想怎么样怎么样,有什么什么计划。。。。然而,实际效果却谈论甚少。我们看到的好像是政策法规汇编,而且麻烦的是,这位同学好像过多引用了志书,而且是90年代左右出版的志书。地方志办的确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我也不否认,这些编志书的人就没有看过原始史料,可能他们比我们看到的史料更多更权威,毕竟是官方修史;可是,我们怎么能大段大段的引用呢?好歹也弄点档案什么凑上去比较好看吧。彭同学在第三章中确也谈到“卫生监督不力”、“流于形式”,似乎要比外国人罗女士更能抓住中国人的某些毛病。。。可是急死人的是,他。。。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带过了。。。第六章中“制度化难题”本是可以大作文章的内容,而且,如果是我写,我想我会以此为主线来叙述第六章第一小节的“有价之水”,可以使读者影响更深。故,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毛病就是研究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而有问题的地方却没有好好地挖掘,殊为可惜了。不过,到底是着力在地方史研究,比之外国阿姨,读着不会有隔阂感,但是。。。这貌似也没啥值得夸奖的。
  •     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含量还真不算高。从各种志书和政府报告中抄录政策法规,从《申报》和其他专业杂志上抄点新闻,然后分类汇总,就写好了。作者很勤勉,文笔也很顺畅,可是……可是实在太枯燥乏味了。社会史研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人,研究升斗小民如何组织如何冲突如何生活,一种是做社会上的各种制度,就好像这本做公共卫生的书。但我总以为,最好的做法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制度需要由人来制定和实施,而人总是在制度的框架内行动。人和制度的互动,才是最出彩的地方。彭善民此书在制度建构的还原方面,还做得不错,但制度后面的人就全部忽略不计了。当然,这跟这本书的宏大主题也有关系,公共卫生这么大的题目,一本三百页的小书就想全盘覆盖,那当然最后变成了政策简介式的小册子说明文。作为资料汇编是蛮好的,作为一部历史书而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一方面,我觉得少了历史背景的介绍,书中材料按主题分类,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线索,几个对公共卫生发展影响重大的历史大背景没有受到足够强调,例如辛亥前十年华界地方自治的兴起对公共设施发展的推动,1928年上海特别市成立以后建立模范城市的规划,1934年新生活运动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宣传。抗战时期和内战时期是否真的只是一片混乱?一样是制度史的研究,一样是上海的背景,魏斐德的《上海警察》就要出彩得多。那是把材料消化吸收以后再重新叙述出来的历史,里面有作者对制度的反思和评价。而彭这本书就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最后谈了点国家社会的关系,都市文明的建设,都是浅之又浅的观点。世界范围内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公共卫生运动,文明观改变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抗争,公共卫生与整个政治和社会风气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是日后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此外,作者对档案史料运用的局限也是其研究无法突破政策法规层面进入操作层面的一大原因。租界档案中大量关于公共卫生纠纷的案例都没有被提及,我就曾经看到过一系列因为公厕选址问题而造成居民和工部局纠纷的例子,由此可见在公共卫生设施推广的过程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这些都没有在此书中提及。当然,研究从资料整理开始,也是蛮好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一般
  •     青年才俊,从中获益良多。
  •     好題目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