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音乐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音乐 > 民国音乐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6047852
作者:沧浪云、李煞
页数:285页

章节摘录

  现存最早的洋务运动时期关于西方音乐的记录,见于斌椿的《乘槎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_沂有鉴于“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况,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决定派遣同文馆学生凤仪、德明等人随同准备回英国的总税务司赫德一起赴欧美各国考察,因担心这些弱冠之年的学生“少不更事,贻笑外邦”,便委派当时为赫德办理文案、年已63岁的斌椿担任考察团的团长。  斌椿(1804-1871),字友松,是汉军正白旗人,由科举入仕。性喜诗文,好旅游,做地方官时曾经“遍游中国”,尚不满足,“久有浮海心”。1866年3月(同治五年正月),考察团扬帆起航,历时达8个月,途经法、英、荷、汉堡、丹麦、瑞典、芬兰、俄罗斯、普鲁士、汉诺威、比利时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这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赴欧考察团。回国后,斌椿撰写了《乘槎笔记》和《海国胜游草》《天外归帆草》等考察日记和诗文集,自称是“中土西来第一人”。  出国前的斌椿对西方并非一无所知,他曾与美国驻北京使馆参赞威廉士、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等“西儒”有过交往,初步接触了“地圆说”等一些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也从李善兰那儿得到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资料,但这都比不上真正身临其境时的视觉冲击。他在赴巴黎的航程中,第一次见到了小型的西洋乐队——由“日耳曼男女乐工八人”组成。见惯了丝竹乐器的封建士大夫斌椿,虽然觉得这些西洋乐器,“形制诡异,不可名状”,还是赞扬乐曲“节奏尚可听”,独唱更是“歌喉清越,婉转可听”。在伦敦时,他还多次参加了西方宴会,观赏了歌舞、戏剧、马戏等。在他笔下,西方歌舞表演是神奇的,“女优登台,多者五六十人,美丽居其半,率裸半身跳舞。剧中能作山水瀑布,日月光辉,倏而见佛像,或神女数十人自中降,祥光射人,奇妙不可思议”;戏剧是奇特的,在瑞典时“夜即于花园中观剧,诡异不可名状”;宫廷宴会是奢华的,“各官夫人,珊珊其来,无不长裾华服,珠宝耀目,皆袒臂及胸。罗绮盈庭,烛光掩映,疑在贝阙珠官也”。  ……

前言

  毛毛雨下个不停  微微风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你的心  ……  19世纪20年代的这首《毛毛雨》被认为是中国本土诞生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在之前与此后的几十年中,创作人才辈出,歌星迭起,再借助唱片、电台、电影等媒介的传播,这种曾被称为“时代曲”的新式音乐深深地嵌入了民国人的生活。  那时的情歌,简单而坦荡,不曾有矫饰做作,唱得人打心底里柔软。  那时的学堂乐歌,一派天真,只传达最朴素的情感,从未见刻板的说教。  那时的爱国歌曲,都是忧国忧民的赤子心,决不喊空洞的口号。  而因着西学东渐的时代风潮,那时的音乐早就开始了中西文化碰撞与结合的尝试,既与西方接轨,又坚守民族特性,诞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甚爱《毛毛雨》,说它“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而不是民歌”,这“简单的力量”几个字,实可用来形容这整个时代音乐的素质。稚嫩天然的表达,更见真情的饱满,因而纵然时过境迁,它们却历久弥新,不断被今人拿出来翻唱,又与当代的听众产生共鸣。  是谓:人已散,曲未央。

书籍目录

目 录
前 言 / 1
第一章 初窥西乐的洋务人士 / 1
“中土西来第一人”/ 2
“逍遥海外作鹏游”/ 3
“如此壮行能有几”/ 5
环游全球第一人 / 7
圣人之教不容 / 8
历史的遗憾 / 10
第二章 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 12
“学堂音乐之父”——沈心工(1870—1947)/ 14
道不尽的弘一法师——李叔同(1880—1942)/ 20
开创十个“第一”的音乐先驱——曾志忞(1879—1929)/ 35
第三章 “教父”萧友梅(1884—1940)/ 39
窗外风琴,撩拨少年的梦想 / 41
莱比锡的青春,没有浪漫 / 44
临时国歌,小荷才露尖尖角 / 47
马褂乐队,中国人的欢乐颂 / 50
搬家,音专的家常便饭 / 53
退学风波与两拒蔡元培 / 57
爱情与爱国,教父的大爱情怀 / 60
寒梅凋落化春泥 / 63
第四章 灿若星辰:杨仲子(1885—1962)/ 64
书香门第 / 65
家穷志不短 / 66
仲妮之恋 / 67
东方之奇星 / 68
大展拳脚 以乐兴国 / 70
友 谊 / 73
质 疑 / 74
不当叛徒 / 75
“借刀抒情”/ 76
人生的遗憾 / 77
第五章 “学院派”开创者——黄自(1904—1938)/ 79
童年与歌声 / 80
“大名鼎鼎之‘音乐家’黄今吾”/ 81
“法•培德•嘉派”会员 / 82
中国第一部交响乐:《怀旧》/ 83
结缘上海音专 / 84
“做黄自先生的学生太幸福了”/ 86
“学院派”领袖 / 87
创作生活 / 89
爱国情怀 / 91
半篇残著 新声待谱 / 92
盖棺未定论 / 94
第六章 “黄色”黎锦晖(1891—1967)/ 96
细雨梦回——音乐经典《毛毛雨》/ 97
童年滋味 / 99
少年行 / 101
开风气之先——中华歌舞专门学校 / 107
国色天香——中华歌舞团 / 110
“行路难”——中华歌舞团的南洋之行 / 113
明月初升——第一届明月社 / 116
噩梦“黑天使”——第二届明月社 / 118
风流云散——婚变 / 124
世路荣枯见几回——第三届明月社 / 126
峥嵘岁月 / 127
最后的困惑 / 130
何日君再来 / 132
第七章 是真名士自风流——青主(1893—1959)/ 135
廖尚果•青主 / 136
华丽丝•萧友梅 / 138
“亡命乐坛”•“苦”中作“乐”/ 140
《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142
《乐话》•《音乐通论》/ 145
第八章 “美哉!少年中国”——王光祈(1892—1936)/ 150
童年轨迹 / 151
少年中国梦想 / 153
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 / 158
第九章 “艺术至上”程懋筠(1900—1957)/ 166
从《中华民国国歌》说起 / 168
世代官宦 书香门第 / 169
弃理从乐,成为音乐世家的引领者 / 170
创办“音教会”不遗余力 投身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 173
反对歌舞团 取缔黎锦晖 / 176
职业音乐家担纲话剧演出 / 178
卓尔不群的创作才华 / 179
咬紧牙关,去恨我们的敌人 / 180
风雨人生 帷幕落下 / 181
余音散去 哀愁绕梁 / 182
第十章 是非功过转头空——江文也(1910—1983)/ 184
流离的童年 / 186
师父领进门 / 187
弃工从乐 崭露头角 / 188
“勇于献身的人,便无所畏惧”/ 189
厚积薄发 声名鹊起 / 190
“听”出来的音乐才华 / 191
台湾的“肖邦”/ 192
从准日本音乐人到中国的民族音乐人 / 192
醉心于民族音乐 / 193
一步走错,半生蹉跎 / 195
“当初我没有离开,今天我一点也不后悔”/ 197
未竟的“天鹅绝唱”/ 198
人生寒暑几回 毁誉终有人评 / 199
第十一章 教我如何不想他——赵元任(1892—1982)/ 201
出身世家 / 202
留学生活与音乐 / 202
“业余”作曲家的惊人成就 / 206
将对祖国深情的爱融入音乐 / 207
独特的吟诵音乐 / 208
赵元任与《新诗歌集》/ 210
教我如何不想他 / 213
第十二章 乐坛双璧:刘半农(1891—1934)、
刘天华(1895—1932)兄弟 / 218
谁无潦倒失意时 / 219
各施妙手谱佳篇 / 221
无奈苍天不假年 / 228
第十三章 一代宗师杨荫浏(1899—1984)/ 235
断肠之声 / 236
名门之后 / 237
童年记忆 / 239
天韵社 / 241
郝路易 / 244
求学之路 / 246
光华大学 / 251
普天颂赞 / 252
烽火连台 / 255
国乐采集 / 256
蹉跎岁月 / 260
落日黄昏 / 262

编辑推荐

  张爱玲:我喜欢《毛毛雨》,因为它的简单的力量近于民歌,却又不是民歌——现代都市里的人来唱民歌是不自然,不对的。这里的一种特殊的空气是弄堂里的爱:下着雨,灰色水门汀的弄堂房子,小玻璃窗,微微发出气味的什物;女孩从小襟里撕下印花绸布条来扎头发,代替缎带,走到弄堂口的小吃食店去买根冰棒来吮着……加在这阴郁龌龊的一切之上,有一种传统的,扭捏的东方美。多看两眼,你会觉得它像一块玉一般地完整的。  吴莺音:我最留恋的还是上海的海派风情,以及我的那些小辈们,如果还有机会,我依旧想与他们一同唱响老歌。  陈蝶衣:必须有情,始可写歌。

作者简介

《民国胜景系列•民国音乐:未央》内容简介:黎锦晖、李叔同、黄自、曾志忞、萧友梅、赵元任、沈心工……《民国胜景系列•民国音乐:未央》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起步的历程,记述了当时通俗音乐界的各路“奇侠”的创作之路,有些名字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陌生,但有些旋律你肯定似曾相识。《民国胜景系列•民国音乐:未央》试图拭去岁月的尘埃,揭开历史的遮掩,还原当年流行乐坛的星光。

图书封面


 民国音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书中讲述的是一部民国音乐史,而民国一代,是我国传统文人士子最后一次的集体绽放,在那里面少不了这个民族血脉里所传承的对风骨对理想的矜持和向往。只是在大学里念过钱理群和黄修己的现当代文学史教材,里面都对学堂乐歌这一块只字未提,今天我想,或许他们与胡适的新诗一脉相承,因为如杨度的《黄河》,李叔同的《送别》,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们大可将其视为现当代诗歌滥觞的佳品。“经典是一个结,把历史的脉络串联起来”。自然,阅罢这么一本群星荟萃的民国音乐史册,便如踏浪与拾贝于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之中,追寻民国时代的大师遗风与绕梁之声,他们直直如一颗颗隐没埃土的珍珠,“未知他朝重相见,后世相知或有缘”。“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选用外国流行的曲调作谱”,丰蕴的华夏历史文化,终究是民国一代士子文人所借以腾飞的翅膀,而西方文明的气息则如那一场如期到来的信风,盛托起民国思潮的一次激扬。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民国范儿开始在我们身边流转。记得有一期中大的招生海报,里面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身穿民国服装,坐在浓荫覆盖的教学楼前,只消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建筑与画面之间所沉淀过的人文和历史的遗韵和余味。  自从洋务运动以降,假西方器皿、制度、科技以复兴中华的思潮方兴未艾,或如魏源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如梁任公所号召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书中所阐述的音乐兴邦的抱负,当与鲁迅先生所践行的“弃医从文”异曲同工,于是置身于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少了一份乌托邦的天马行空,多了一种力挽狂澜的悲壮,“民国范儿”这一个词,因着苦难的擦拭和那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士人风骨,再一次在脑海里闪耀。  
  •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已经阅读过不少资料了,也算是有所了解了。但对于那段历史时期的音乐,真的所知不多,至多晓得诸如《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是聂耳,在一些关于民国时期影视剧中听过一些那时传唱的歌曲,诸如《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一些曾经流行于大上海的舞厅中歌曲。可以说对那时的音乐的了解浅薄的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填补我这方面知识上的欠缺,而且让我对民国时期的音乐创作、音乐界的历史掌故等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那一个一个民国时期的音乐大师的丰姿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阅读这本书后,我还去网络上搜找了一些关于民国时期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欣赏良久,感觉别有风味。也许你曾在民国时期拍摄的旧影片资料中听过这首可算是中国本地诞生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定,微风细雨柳青青,唉唷唷,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唉唷唷,你的心。……”这么亲密而有腻人的歌词不得不让你心湖荡漾。那首浅唱低“黄色”歌曲出自音乐家黎锦晖之手,而把这首歌唱红的是他的女儿黎明晖。据说这首流行歌曲曾经风靡大上海,可谓是家喻户晓。而黎锦晖作的曲子当时风头压过了京剧大师梅兰芳。黎锦晖创办的明月社更是带出了了不起的学生。明月社中出现过周璇、聂耳这样的学员。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真小!黎锦晖对聂耳可谓是恩重如山,聂耳也是为了报答恩师傅的知遇之恩,苦练琴艺,成就他自己。也是通过黎锦晖,聂耳结识了田汉,才有后来的天合之作——《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子后来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铸就了一段音乐史上的佳话。虽然黎锦晖是个音乐天才,音乐天赋无人能及,但可惜是缺乏商业头脑,一生中四处破产,真的是命运多舛,让人唏嘘不已。但他对音乐的那份纯真和挚爱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他。他对中国音乐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铭记。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赵元任另一面,他的音乐才能。赵先生可谓是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三十多头就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这些国学大师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这位以语言学立世的学者据说一生曾创作、改编和编配的132首曲子,真的吓人一跳啊!那他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传唱,真的让人叹服。
  •     我本身缺乏艺术细胞,更缺乏音乐素养,基本上就是一介乐盲。之所以选择这本《民国音乐——未央》,只不过是想对民国历史作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而已,并没有探究民国音乐史的意思。而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无比正确,这的确是一本与我的阅读目的高度契合的书(但却不是很令我满意的书)。事实上,这本书虽然号为“民国音乐”,但它并能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民国音乐史,而是仿照太史公之法,以人物为中心,为民国音乐家所作列传的一个合集。全书共13章,分别由13位作者写就(因此上行文风格并不太一致,而且内容多有重叠),除开第一章中介绍了5位与民国音乐有关联的晚清人物之外,共收录了15位民国著名音乐家的生平轶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民国音乐作了一个全面而简略的介绍。民国是中国打破传统藩篱向现代国家转型,仿照西方重新构建民族精神、文化和制度的时代。按照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从中体西用,到改良失败,到民国乱象,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胜利是因其船坚炮利,也因其制度先进,但更因其思想艺术。音乐是其中的一个子项,而受自身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西方音乐是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进入国人视野的。因此上说,西方音乐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承担起了一种责任——通过这种美感教育来启蒙国民,化育新风,改造社会,以达到以乐兴国、以乐救国的目的。而无论是最初的学堂乐歌,还是继之而起的严肃音乐;无论流行歌曲的风靡全国,还是抗战歌曲的全民大合唱,民国音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代主题深度契合,回应时代的呼唤,时而轻缓抒情,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歌猛进,唱响着时代的变奏乐章。与此相伴随的,是音乐家们在艺术道路上的澎湃激情和苦苦求索。民国音乐家们笃信以乐兴国,也怀揣这样的理想,一方面着力在西方音乐的教育和普及上下功夫,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发起学堂乐歌运动,萧友梅开办音乐传习所,杨仲子、刘天华组织国乐改进社,黎锦晖的明月社,为现代音乐知识的传播和普而努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专注于理解、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从借用西方曲谱填词,到黄自、程懋筠的自我创造,到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到江文也、杨荫浏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以及民族音乐的整理和改造,逐步构建起中国的现代音乐艺术殿堂,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首歌。他们努力的结果就是基本奠定了中西结合的中国现代音乐之路,诞生了一大批独具中国风味、独具时代特色、而且至今传唱不衰的经典名作。以我个人的见识来讲,严肃音乐知道得不多,但对歌曲还是知道一些。《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好铁要打钉》等歌曲耳熟能详,极大的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定为了国歌。最令我难以致信的是,《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夜来香》、《何日君再来》这些常在嘴边吟唱的歌曲,竟然都是八十多年前的民国旧作,是那个时代的旋律……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它唱响的是时代的声音。如果把民国音乐看作一首歌,那么,社会变革、民族觉醒、精神重建、救亡图存等时代的主题就是那五线谱,而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黎锦晖、江文也、黄自、青主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是那一个个音符,共同谱成了一曲那个时代的交响乐章,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可以通过这本书来谛听那个时代的巨大回响……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个时代。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很喜欢,正在阅读中。对民国期间这一段音乐多数人了解甚少,可以补充学习一下!
  •     很好的角度,崭新的内容
  •     心痛啊。
  •     算是一面镜子吧,就是平时梳头洗脸时照的那种,贴在墙上,没有框。挺朴素的一本书,看着像是跌入了一个梦中。民国时期,此前基本没怎么关注。一直很喜欢国乐,这本书更是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这个民族总是背负了太多。就是音乐,也拿来教化与宣传,我们很少有时间或空间去快乐,我向往那样一个严肃而古典的时代,有一种情怀还在。现在书已经还了半个月了,印象深刻的有黎锦辉,王光祈,赵元任,刘半农刘天华兄弟与杨荫浏。尤其是杨荫浏那一篇写得很不错,有始有终,有小桥流水,也有大悲大喜,大气深沉,看得我落泪。刘氏兄弟去的也太早了,唉,一声叹息。赵元任真是个天才,语言语音一直是我极感兴趣的东西,但由于没有勤于学习,进步不大,惭愧。王光祈,啊,一个人竟然可以自律到这个地步,直到死亡。感人至深,泪。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