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音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音乐 > 民国音乐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6047852
作者:沧浪云、李煞
页数:285页

后世相知或有缘

书中讲述的是一部民国音乐史,而民国一代,是我国传统文人士子最后一次的集体绽放,在那里面少不了这个民族血脉里所传承的对风骨对理想的矜持和向往。只是在大学里念过钱理群和黄修己的现当代文学史教材,里面都对学堂乐歌这一块只字未提,今天我想,或许他们与胡适的新诗一脉相承,因为如杨度的《黄河》,李叔同的《送别》,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们大可将其视为现当代诗歌滥觞的佳品。“经典是一个结,把历史的脉络串联起来”。自然,阅罢这么一本群星荟萃的民国音乐史册,便如踏浪与拾贝于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之中,追寻民国时代的大师遗风与绕梁之声,他们直直如一颗颗隐没埃土的珍珠,“未知他朝重相见,后世相知或有缘”。“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选用外国流行的曲调作谱”,丰蕴的华夏历史文化,终究是民国一代士子文人所借以腾飞的翅膀,而西方文明的气息则如那一场如期到来的信风,盛托起民国思潮的一次激扬。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民国范儿开始在我们身边流转。记得有一期中大的招生海报,里面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身穿民国服装,坐在浓荫覆盖的教学楼前,只消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建筑与画面之间所沉淀过的人文和历史的遗韵和余味。  自从洋务运动以降,假西方器皿、制度、科技以复兴中华的思潮方兴未艾,或如魏源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如梁任公所号召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书中所阐述的音乐兴邦的抱负,当与鲁迅先生所践行的“弃医从文”异曲同工,于是置身于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少了一份乌托邦的天马行空,多了一种力挽狂澜的悲壮,“民国范儿”这一个词,因着苦难的擦拭和那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士人风骨,再一次在脑海里闪耀。  

民国那时的音乐和音乐家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已经阅读过不少资料了,也算是有所了解了。但对于那段历史时期的音乐,真的所知不多,至多晓得诸如《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是聂耳,在一些关于民国时期影视剧中听过一些那时传唱的歌曲,诸如《玫瑰玫瑰我爱你》等一些曾经流行于大上海的舞厅中歌曲。可以说对那时的音乐的了解浅薄的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填补我这方面知识上的欠缺,而且让我对民国时期的音乐创作、音乐界的历史掌故等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那一个一个民国时期的音乐大师的丰姿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阅读这本书后,我还去网络上搜找了一些关于民国时期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欣赏良久,感觉别有风味。也许你曾在民国时期拍摄的旧影片资料中听过这首可算是中国本地诞生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定,微风细雨柳青青,唉唷唷,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唉唷唷,你的心。……”这么亲密而有腻人的歌词不得不让你心湖荡漾。那首浅唱低“黄色”歌曲出自音乐家黎锦晖之手,而把这首歌唱红的是他的女儿黎明晖。据说这首流行歌曲曾经风靡大上海,可谓是家喻户晓。而黎锦晖作的曲子当时风头压过了京剧大师梅兰芳。黎锦晖创办的明月社更是带出了了不起的学生。明月社中出现过周璇、聂耳这样的学员。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真小!黎锦晖对聂耳可谓是恩重如山,聂耳也是为了报答恩师傅的知遇之恩,苦练琴艺,成就他自己。也是通过黎锦晖,聂耳结识了田汉,才有后来的天合之作——《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子后来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铸就了一段音乐史上的佳话。虽然黎锦晖是个音乐天才,音乐天赋无人能及,但可惜是缺乏商业头脑,一生中四处破产,真的是命运多舛,让人唏嘘不已。但他对音乐的那份纯真和挚爱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他。他对中国音乐做出的贡献永远值得后人铭记。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赵元任另一面,他的音乐才能。赵先生可谓是少年得志。年纪轻轻,三十多头就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这些国学大师并列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这位以语言学立世的学者据说一生曾创作、改编和编配的132首曲子,真的吓人一跳啊!那他的那首《教我如何不想他》至今传唱,真的让人叹服。

谛听,那个时代的回响

我本身缺乏艺术细胞,更缺乏音乐素养,基本上就是一介乐盲。之所以选择这本《民国音乐——未央》,只不过是想对民国历史作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而已,并没有探究民国音乐史的意思。而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无比正确,这的确是一本与我的阅读目的高度契合的书(但却不是很令我满意的书)。事实上,这本书虽然号为“民国音乐”,但它并能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民国音乐史,而是仿照太史公之法,以人物为中心,为民国音乐家所作列传的一个合集。全书共13章,分别由13位作者写就(因此上行文风格并不太一致,而且内容多有重叠),除开第一章中介绍了5位与民国音乐有关联的晚清人物之外,共收录了15位民国著名音乐家的生平轶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民国音乐作了一个全面而简略的介绍。民国是中国打破传统藩篱向现代国家转型,仿照西方重新构建民族精神、文化和制度的时代。按照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从中体西用,到改良失败,到民国乱象,人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胜利是因其船坚炮利,也因其制度先进,但更因其思想艺术。音乐是其中的一个子项,而受自身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西方音乐是作为一种教化工具进入国人视野的。因此上说,西方音乐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承担起了一种责任——通过这种美感教育来启蒙国民,化育新风,改造社会,以达到以乐兴国、以乐救国的目的。而无论是最初的学堂乐歌,还是继之而起的严肃音乐;无论流行歌曲的风靡全国,还是抗战歌曲的全民大合唱,民国音乐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代主题深度契合,回应时代的呼唤,时而轻缓抒情,时而浅吟低唱,时而高歌猛进,唱响着时代的变奏乐章。与此相伴随的,是音乐家们在艺术道路上的澎湃激情和苦苦求索。民国音乐家们笃信以乐兴国,也怀揣这样的理想,一方面着力在西方音乐的教育和普及上下功夫,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发起学堂乐歌运动,萧友梅开办音乐传习所,杨仲子、刘天华组织国乐改进社,黎锦晖的明月社,为现代音乐知识的传播和普而努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专注于理解、借鉴和吸收西方音乐,从借用西方曲谱填词,到黄自、程懋筠的自我创造,到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到江文也、杨荫浏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以及民族音乐的整理和改造,逐步构建起中国的现代音乐艺术殿堂,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首歌。他们努力的结果就是基本奠定了中西结合的中国现代音乐之路,诞生了一大批独具中国风味、独具时代特色、而且至今传唱不衰的经典名作。以我个人的见识来讲,严肃音乐知道得不多,但对歌曲还是知道一些。《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好铁要打钉》等歌曲耳熟能详,极大的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定为了国歌。最令我难以致信的是,《送别》、《教我如何不想她》、《夜来香》、《何日君再来》这些常在嘴边吟唱的歌曲,竟然都是八十多年前的民国旧作,是那个时代的旋律……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它唱响的是时代的声音。如果把民国音乐看作一首歌,那么,社会变革、民族觉醒、精神重建、救亡图存等时代的主题就是那五线谱,而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黎锦晖、江文也、黄自、青主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是那一个个音符,共同谱成了一曲那个时代的交响乐章,让今天的我们有机会,可以通过这本书来谛听那个时代的巨大回响……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个时代。

中国的民族音乐遭遇西方音乐的时候

不了解加上几分兴趣,构成读本书的动力。幸好,这本书写得很通俗,通过对音乐人的介绍来呈现民国时期国内音乐状况,让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也完全可以读懂。有关民国,我关注得最多的是那些个性强烈的文化名人,对于乐坛几乎无知,除了跨音乐、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大家李叔同、刘半农,以及特别有名的作曲家聂耳、冼星海外,能叫得出名字的不多了。而我以为的重量级音乐人物聂耳、冼星海居然并不在本书介绍之列,名字仅在对其他音乐家的著述中带过。呵,我还真有点疑心,这俩人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分量这么轻么?书中另一个让我产生疑惑的人物是——瞎子阿炳,他亦属附带介绍,因为对杨荫浏的评价中,不得不提到阿炳。杨荫浏是本书中最后一个出场的民国音乐人,实际上他在“四人帮”倒台后还活跃了一个时期,只是他在音乐上的建树从民国就开始了,作者给他冠以“一代宗师”之称。他曾编配了传唱至今的《满江红》,撰写《中国音乐史纲》,而最最重要的是致力于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抢救,瞎子阿炳的六首二胡曲便是他录制保留的。多年前,有一部以阿炳为主角的电影,把阿炳塑造为穷苦的受尽迫害的民间音乐家,这就是我脑子里阿炳的形象,也是疑惑的理由。因为本书中所反映的阿炳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阿炳是庙里的道士,曾由杨荫浏父母请到家中陪伴杨荫浏,因为阿炳的放荡,被杨的父母所厌弃结束陪伴生涯。阿炳一辈子沉湎于吃喝嫖赌,最终落得身无分文,连二胡也给卖了,只能沿街乞讨,他双目失明系风流的后果梅毒所致,可见生活的确不检点的。杨荫浏欣赏阿炳二胡上的表现出的音乐才情,但决不赞同这样抹杀事实涂抹出的高大阿炳。当然,书中让我见识的音乐人物更多了,“学堂音乐之父”沈心工、“教父萧友梅”、“学院派”开创者黄自等等,从王滔、斌椿、张德彝、李圭、郭嵩焘等第一代观察、了解、记录西方音乐的官员开始,中国的民族音乐遭遇西方音乐,进入重大变革时期,大量音乐人致力于音乐的普及教育传承。本书对这一历史进行了脉络清晰的梳理,因各章节撰写者不同,叙述风格有异,但整体的资料比较扎实。《民国音乐》

淡出听觉的音乐史

一段淡出了人们听觉的音乐史,一定是一段尴尬的,未完成的历史,书中从中国的第一首流行乐《毛毛雨》黎锦晖、李叔同、黄自、曾志忞、萧友梅、赵元任、沈心工……本书梳理了中国流行音乐起步的历程,继续能在人们耳中回响的音乐屈指可数,在唱片市场上也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了,只有在音乐书中,有照片,有生卒年月,有代表作某某相关字样,翻开书,多半会发些幽古之思,或者兴起找一找相关音乐来听听,是否也能带动一部分音乐爱好者去探寻呢?我试着去找过黄自、刘天华等人的作品,感觉演奏版本、演奏次数都很少,那些都是国人开始接触的西方音乐,而源头性的东西总是要作为基石被人们忘掉的,整书写的材料扎实,不虚浮,厘清了很多历史事实,尤其是在对阿炳的正确看待,以及杨荫浏对真实情况的坚持。人们在欣赏事物的同时,总是要附加很多光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最终毁掉了事物本身的面貌,往往把一个东西标签化、符号化,当然这种误解,这种不断贴标签和揭标签的作法,也正是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记得我中学音乐课上老师讲授阿炳的时候,也会着重讲解小泽征尔对阿炳的评价,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这样的音乐是对命运的抗争,是对光明的向往,这种解释我要怀疑了,音乐固然伟大,但音乐家总是人,总是要具体的分析,历史正是如此,它需要我们客观冷静,但又不允许,也不可能真正的冷静,自然主义,对民国音乐的重新认识,这不是一个开始,只是一个不断的深化,希望继续有更多的书去挖掘、细究、勘清这段历史,过去的不应被忘掉的如同从未发生,没有东西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源头的东西总是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2013.2.1)

丝竹正暖家国怀

民国时代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既吸收西洋音乐的精华,也具有民族音乐的特点,可谓现代音乐的先声。然而,很长一个时段内,并无人以通俗的方式来梳理这段历史。沧浪云诸君所著的《民国音乐》,以深入浅出的笔触,翔实的史料,为我们构建起了一段音乐的历史,诚为可喜。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农业文明的衰败,包括音乐在内的民族文化也停滞不前。觉醒的知识分子们不但要拯救国家的现状,更要改观这个国家的文化。其中,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杨仲子、黄自、黎锦晖、江文也、刘天华、杨荫浏诸人可谓拱顶级人物,这些人中既有搜集整理传统音乐者,也有改革创新者,可谓承前启后。对于音乐家而言,生命寄居于艺术中,艺术植根于生命上。这样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纵观民国时期的音乐家,除了个别大家出身寒微外,大多出自书香门第。除了物质上的原因外,还源于良好的家庭熏陶。在这些知识分子身上,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情怀,也有新知识分子的激进,他们敦厚、宽容、严谨、奔放、热烈……就像澎湃的海水和燃烧的火焰,具有人性中最美好,最真诚,最激越的东西。他们少年时代大多胸怀救国治世的抱负,或负笈东瀛,或留学西洋,却选择了艺术的道路,从丝竹之中弹拨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乐章。民国的音乐家灿若晨星,但故事最多,流传最广的大概还是李叔同和黎锦晖。李叔同是一个全能型的巨匠,在音乐、美术、戏剧、佛学等领域均有巨大贡献,其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歌曲便是《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像所有同代的作曲者一样,这首歌曲的词明显带有中国传统诗词的痕迹,尽显汉语的美。这首歌曲的曲调是李氏在日本时听到的,是日本歌者犬童球溪的《旅愁》。李叔同重新填词,成了一首具有中国风的歌曲。实际上,犬童球溪《旅愁》所用的曲调也非原创,其真正的创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约翰·P·奥德威,歌名叫做《梦见家和母亲》,是一首典型的黑人音乐。从这个演绎过程,也可看出民国时代音乐发展的一个特点。如果说李叔同的音乐是一杯香茗,则黎锦晖的音乐是一杯香草咖啡。在很长一个时段内,黎锦晖的音乐曾被视为黄色歌曲,这是很不公平的。事实上,黎锦晖是那一代音乐人中最有担当,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建设明月社和中华歌舞团,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他和李叔同一样,出身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轻视物质财富,数次组织音乐社,数次毁家破产。且不说经他培养而成名的王人美、黎莉莉这些在电影史上闪闪生辉的人物,但是一首《毛毛雨》,他便算得上早期流行音乐的执牛耳人物。如果说李叔同,即弘一大师在人生的终途获得了觉行圆满,则黎锦晖在人生历程中收获了不尽的坎坷。但在某种意义上,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一悲一喜,顺途与坎坷,都是人寻求完满人格的途径。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生命的觉醒同时也是艺术的觉醒。同样,来自生命的痛苦必然也融入到音乐中,就像瞎子阿炳一样,他凄惨的身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音乐。民国的音乐是一段灿烂华章,《长城谣》那样唤起民族自尊的大曲固然很多,《玫瑰玫瑰我爱你》这样唱遍全世界的流行乐曲也不缺席。至于,《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等歌曲,今日仍旧深受喜爱。一个丰富的时代,音乐不但闪烁民族大感情,更呼唤爱,呼唤美,呼唤人的尊严。那些传唱至今的音乐,正是爱与美的体验。民国的音乐,它就像一曲交响乐,有华丽的序幕,也有波涛汹涌般的高潮,更有终入佳境的结尾。

岳隐于雾人不识

提起民国时期的音乐给我的印象要么是极文雅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送别》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要么就是浓情蜜意的新潮海派如《天涯歌女》的“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民国是现代的东西方文明在我国大交融时期,这时候的音乐作品自然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对民国那个时代的音乐知之甚少,音乐在我国历史上是具有很高地位的,但对音乐家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个类似于悖论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大都能说出不少古代名曲,但古代音乐名家却屈指可数。每个人都有自己从事和熟悉的行业,并且经常主观地认为自己所熟悉的也就是众所周知,而人类社会经过数千年的详细分工,留存至今的每个行业都有及深厚的历史背景,业内中人除了专门研究行业历史的也难以知其详情。这本书从清末从“洋务”初兴谈起,介绍了现代音乐传入我国的流程,以及十余位民国时期的音乐界名家,颇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至少让我大开眼界,才知道民国的音乐界如此丰富多彩,丝毫不输当今的娱乐圈,而总体人员质量却要远高于现在的娱乐圈,毕竟那时候媒体不如当今发达,想炒作并非易事,需要靠有一定的真本事挣饭吃。沈心工、杨仲子、黎锦晖、江文也、赵元任……这些极具民国时代特色的名字,让今人觉得似曾耳闻却又颇感陌生。读罢此书才得知,这些都是彼时音乐界甚至社会上响当当的人物,由于时间和政治等多种因素致使今人对其深感陌生,他们每个人都如同其作品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一生。中国现代音乐特色成型于民国时代,由于政治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两岸的音乐特色走成两条路,这也无可厚非,总有再次融合的时候,可是那残酷的黑暗十年扭曲了大陆音乐的发展,变成了政治工具,以至于直到现在大陆的现代音乐远落后于周边,而港台地区的音乐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远远超越内地,而内地现代(流行)音乐至今摸不着一条门路,目前的现象可说是港、台在“反哺”内地的流行音乐。在看这套系列图书中的《民国戏剧》时,我总结过:每逢变革之时,便是各种文艺派别名家辈出的时代。民国恰是大变革之时,有人说民国和新中国,如同历史上的秦与汉,隋与唐,前一朝虽然时间短暂,但对后朝的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甚至可以说汉唐是秦隋的延续,这一点我是及其赞同的,我总认为历史是螺旋状前进的,在重复历史的同时结合新事物不断前进。彼时的各学科的大家如同山岳一样矗立在远方,笼罩于时代和政治的迷雾之中,后人难以辨识其真貌,此实为民族之悲哀,期待有一天劲风吹散迷雾见真容。


 民国音乐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