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舞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 天地大舞台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561537312
作者:周云龙 编
页数:373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在剧场中与一群人共同欣赏一出戏剧演出,在书斋中独自一人地阅读文学剧本,二者的接受经验是大不相同的。当我们运用“观众”与“读者”这两个术语时,实际上已指出了特定的内涵:观众是群体,读者是个体。群体接受与个体接受的差异构成了剧场艺术与剧本文学的另一主要区别。剧场交流是多向构成的。马丁·艾思林提出剧场交流的三角反馈关系,除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相互的情感交流之外,观众成员之间也发生着情感上的沟通与相互感染。观众在同一性的情感反应中,他人的哭声、笑声,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来到剧场,最重要的是来参加一次集体经验。在剧场中,人与人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冷漠与隔阂被共通的情感冲破,所有的观众都被集合到一个艺术世界中。一声叹息,屏却的呼吸,沉默,哄笑或啜泣,观众席上的任何动静都是具有情感共振效应的。在剧场中,人再也不是孤独的个体,他们回到了集体的怀抱。“集合在一个集体中的所有的人,他们的情绪和思想都是一致的,并朝向同一个方面,而他们的个人意识消失了。”①暂时悬置起现实中个性的观众,真诚感动地投入一个共同的情感世界。群体精神占领了个体心灵,人们在剧场中过着一种共同的_生活。祖辈们的痛苦、希望、怨愤和梦想,父兄们的孤寂苦闷、哀怨与彷徨,悠古的往事,恢弘无情或泪水人生,都成为观众在剧场中同当共受的命运,剧场为观众提供了“同甘共苦”的社会生活的场合。观众的接受的群体性,就在于观众间相互感染,分担或分享情感,剧场艺术与宗教仪式或典礼的类似,也表现在这集体经验的一致性上。观众之间相互交流的剧场接受形式,是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电视的显著特征。人们往往认为,电影与戏剧都是剧场性的。

书籍目录

总  序
编者前言
上 编
观众与读者
歌·话·诗·白
视界结构与中西戏剧
中西戏剧中的叙述与对话
中西戏剧的时空与剧场经验
迈向中西比较戏剧学的起点
中 编
天地大舞台:义和团运动戏剧性格的文化启示
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现代剧场政体的意识形态批判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下 编
东南亚华语戏剧研究:问题与领域
话剧百年:从中国话剧到世界华语话剧
西方戏剧理论:古典、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西方戏剧理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西方戏剧理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编辑推荐

《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丛书。

作者简介

《天地大舞台:周宁戏剧研究文选》跨越了20年的戏剧研究论文集既呈示了戏剧研究的可能性,也暗示了戏剧研究的不可能性。该文集本身就是一幅鲜活可感的知识地形图,它包括三大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周宁先生在为“比较戏剧学”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提供了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周宁先生开始思考戏剧艺术中知识/权力的建构与解构机制,再次为戏剧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范例,大幅度地拓展并刷新了戏剧研究的“书写”语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本土与全球的复杂关系格局要求戏剧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与领域,寻求新的观念和方法,周宁先生对“世界华语戏剧”概念的论证、建构,对东南亚华语戏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西方戏剧理论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在前沿勘探与学科建设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书封面


 天地大舞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因应目前专业分工合理化与总体知识瓦解的知识状况,有关问题意识的追问也在各个学科内部被重新激活,它几乎成为了所有学科构建自身主体性的前提。何谓“问题意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有所误解,最常见的情形是把问题意识与研究对象混淆等同。也许,我们正好可以从这两个常被误解的概念的关系探讨中大致界定什么是“问题意识”。如果要对二者加以区分的话,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的是什么,而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要研究,再往深一步说,就是如何在学术思想的脉络中回应时代性问题。如果说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的话,问题意识就是具体的研究对象背后的总体问题脉络及其历史与理论的关切。我们当下的戏剧研究没有问题意识:了然于要研究什么,却茫然于为什么研究,缺乏对于时代命题的感受和回应能力。其后果是,戏剧研究始终把自身限制在“技术性”的层面,所谓的“戏剧研究”不过是“戏剧史”的描摹,不能为这个时代提供思想的基础,在公共知识场域既没有自己的声音,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不应该成为戏剧研究的应有状态。正是在这种以“专业主义”为尚的戏剧研究学风之中,我们看到了周宁先生新近出版的《天地大舞台》(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的知识贡献和学术意义。毫无疑问,“天地大舞台”是一种修辞,也是周宁先生重建在戏剧研究领域脱钩已久的知识生产和现实关怀间的链接方式的隐喻。不难想象,谈及戏剧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与现实关怀很容易勾起人们关于上个世纪中期戏剧研究图解政治制度的不快记忆,然而,正是这一记忆潜在地引导着戏剧研究对于自身向时代发言的责任的遗忘。在幻想中对戏剧研究进行学术“提纯”的实践,在形式上固然是对“图解政治”的研究模式的反驳,但戏剧研究本身亦是一种叙事,它和自身的研究对象戏剧一道形塑着社会的核心价值。因此,“纯粹”或自足的戏剧研究只是一个不甚可靠的假设。这种假设在戏剧研究和现实关怀之间人为地划出一道疆界的做法,事实上是对戏剧研究/政治制度的两极二元模式的倒置,并没有超出它意欲对抗的逻辑。因为戏剧研究不可避免地处于某种话语场域之中,忘却自身向时代发言的学术伦理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种“忘却”的意识形态所框定的学术话语空间中,戏剧研究丧失了自身回应时代命题的能力,在批判性的公共空间中也变得缄默起来。沉痛的历史教训固然需要汲取,但不能作为缺乏问题意识的借口,更不能因此就把戏剧研究的现实关怀等同于图解政治。戏剧研究该如何与当下关怀进行联结,从而凸显自身的问题意识?周宁先生的《天地大舞台》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也是笔者为周宁先生编选这部文集的初衷。《天地大舞台》的知识生产覆盖了二十多年,其中的每篇论文都秉持了与我们这个时代面面相觑的品格,因此它本身就可以视为一部鲜活可感的知识档案,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不同时代的问题脉络。从关注的问题和理论资源上看,这本书包括三大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周宁先生在为“比较戏剧学”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过程中,提供的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周宁先生开始思考戏剧艺术中知识/权力的建构与解构机制,为戏剧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范例,大幅度地拓展并刷新了戏剧研究的书写语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西方”已经成为中国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戏剧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亦不能例外:本土与全球的复杂关系格局要求戏剧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与领域,寻求新的观念和方法,周宁先生对于东南亚华语戏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西方戏剧理论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在前沿勘探与学科建设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天地大舞台》的成书依赖的是作者周宁先生个人丰厚的知识积淀,那么这还不能够显现出其值得珍视的意义。该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为其中的知识与时代间的激荡关系,而成为了一种“活的知识”,避免了沦为轻佻的智力游戏的领地。按照周宁先生的论证,“叙述”与“展示”构成了中西比较戏剧学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从这一组核心概念出发,周宁先生解析了中西戏剧文本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中西戏剧交流过程中的理解与误解均来自那个被戏剧文本缩印了的文化。异质文化交流的辩证法由此确立,“他者”的意义不在于自我印证,而在于促使自我反思。以此为起点,跨文化对话便有了可能。这组文章写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那正是各种“西学”思潮汹涌而至的年代,周宁先生本人也是国内第一本接受美学著作的译者。面对“西学”思潮,我们只能从自身的传统去解读,此时的“西学”业已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其意义在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从而更好地反思中国问题。从戏剧诗学的研究中思考中国当下的精神生产,这正是其背后的问题脉络。元话语的消解和专业知识间可通约性的隐匿,决定了我们回应时代的方式只能是从“专业(知识)”进入“公共(空间)”,这是贯串《天地大舞台》始终的书写姿态。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可逾越,专业主义的危险正在于技术上的形式主义,其副产品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意识的退隐。这正是当下戏剧研究领域缺乏问题意识的症结所在。在《天地大舞台》中,周宁先生频频逾越约定俗成的陈词滥调,在既定的学科边界,如戏剧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自由游走中,担当着一种萨义德意义上的“业余者”或“局外人”的角色和责任。借助戏剧研究对于文化批判的主动介入,并对专业学者的身份突围的实践在该书的研究中有着鲜明地体现。文化传统与戏剧政体之间的关系如何?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借用“戏剧”搭建一个不同社会集团表演其意识形态冲突的“舞台”。义和团的“戏缘”透露出戏曲组织乡村生活的方式以及中国文化性格中的戏剧化群体心理倾向。在西方,阿尔托、布莱希特和布鲁克的戏剧实践指出了戏剧如何成为人的集体精神仪式,这里的剧场构成了社会边缘群体的文化抵抗的空间资源。历史剧论争是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一个反复出现又纠缠不清的议题,众说纷纭的表象背后是不同意识形态间的激烈交锋,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是帝制时代的戏剧文化功能在新的历史情势下的延伸:历史剧的现实性和真实性是问题的焦点。看来,历史并未远去,它就活在当下。在后现代的、批判的立场上思考戏剧与现实(或历史)的关系,会发现是社会生活摹仿了戏剧艺术,或者说二者间的边界已经不复存在。天地大舞台,剧场是社会意识的微观体现,据此我们可以解释不同历史时空中所有“事件”(问题)之间的潜隐关联。面对中国现代百年思想的问题,戏剧研究的责任是什么?每一位从事戏剧研究的学者,如何使自己的局部思考成为“那伟大链条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费希特语)?我们如何在“天地大舞台”上做一个雷蒙•阿隆意义上的“入戏的观众”?这都是戏剧学学科在构建自身主体性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最好的写作,属于那种能给读者的思考路径以启迪、对读者的方法视野以拓展,并形成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的作者。周宁先生在《天地大舞台》中不仅避免了知识生产和现实关怀间二元对立的滥仗,而且使戏剧研究成为时代的隐喻。这种学术实践姿态和方式中包含着无穷的启示。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比较戏剧相当有启发意义
  •       1、广阔的视野与鲜活的知识:文化研究的方法。《天地大舞台》是一部鲜活可感的知识档案,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不同时代的问题脉络。本书包括三大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周宁先生在为“比较戏剧学”构建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过程中,提供的跨文化、跨社会的比较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周宁先生开始思考戏剧艺术中知识/权力的建构与解构机制,为戏剧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范例,大幅度地拓展并刷新了戏剧研究的书写语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西方”已经成为中国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戏剧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亦不能例外:本土与全球的复杂关系格局要求戏剧研究开拓新的视野与领域,寻求新的观念和方法,周宁先生对于东南亚华语戏剧的深入研究,以及对于西方戏剧理论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在前沿勘探与学科建设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文化差异中的中西戏剧比较。在周宁看来,“叙述”与“展示”构成了中西比较戏剧学的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从这一组核心概念出发,周宁先生解析了中西戏剧文本差异背后的文化差异,中西戏剧交流过程中的理解与误解均来自那个被戏剧文本缩印了的文化。异质文化交流的辩证法由此确立,“他者”的意义不在于自我印证,而在于促使自我反思。以此为起点,跨文化对话便有了可能。“西学”业已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其意义在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从而更好地反思中国问题。从戏剧诗学的研究中思考中国当下的精神生产,这正是其背后的问题脉络。
  •     偏理论。早年的论文比较有启发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