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室”》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历史的“暗室”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63389964
作者:周海婴
页数:241页

“鲁迅之子”的历史记录

“鲁迅之子”的历史记录杨津涛刊于2011年11月6日《信息时报》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特殊的影集——由张永林和周令飞主编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无论何时提起“周海婴”三个字,首先让我们联想到的肯定是“鲁迅之子”的头衔。  鲁迅在1936年去世的时候,周海婴才七岁,但因为父亲是被领袖所称赞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盛名之下,使得他一生再也无法摆脱人们心中那个“鲁迅之子”的标签。所以,周海婴虽然仅仅与父亲生活过短短七年,但他在十年前出版的回忆录却命名为《我与鲁迅七十年》。  周海婴是一个无线电专家,生前曾出任广电总局的副部级领导,而始终没有真正与文字结缘,那是因为鲁迅的遗嘱中有一条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对文字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对摄影情有独钟,他在10岁时便拿起相机,记录眼中的世界;到16岁时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而直到2006年,周令飞才在箱底中发现了那数十年积攒出的二万张底片。  对各种摄影名词、相机参数如数家珍的周海婴,从不相信自己拍摄的照片会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在“鲁迅之子”的光环下,周海婴在做很多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的都是会不会有损鲁迅的身后名誉。因此,周海婴从未想过去发表自己拍摄的照片。周令飞为了让父亲同意开办影展,先后找来摄影专家刘铁生、画家陈丹青,以及《中国摄影家》杂志的主编李树峰“鉴定”照片,在他们一致的肯定下,周海婴才犹豫地表示同意,但他依旧谨慎地对儿子说:“你千万不要叫纪实摄影,也不挂‘艺术摄影’,什么也不要挂,就叫周海婴80岁摄影展好了。”  初看周海婴的摄影作品,陈丹青曾暗自惊讶:“这莫非是另一套布列松的上海摄影吗?”朱大可在看过那些照片后评价说,“周海婴用照相机接续了鲁迅的事业——观察‘后鲁迅’时代。”说得不错,鲁迅以文字书写中国,而周海婴则凭借相机记录世界。  即使抛开一切观赏上的艺术理念,周海婴当年拍摄下的照片,还是具有无限的历史意义。在青年周海婴的镜头中,包括了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黄炎培、李济深、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北上沈阳的历史情境——出于行程保密的原因,没有任何记者与他们随行,使得周海婴的照片成为唯一的记录。从照片中看,那些登上华中轮,即将参与新政权建立的人们对未来无限憧憬,脸上充满喜悦。  除了对“大人物”的拍摄,周海婴也没有忽略底层的普通百姓。比如1949年上海的弄堂中的女孩儿、小贩,以及街上的出游、婚礼,都让我们见识了当年的市井民生。在谈论“民国范儿”成为一种风尚的今天,这些照片正直观地展现了当年民国。1949年后的上海为之一变,政治运动性质的游行开始出现在周海婴的镜头中,两个时代的情境截然可分。恰如周海婴的夫子自道:“我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与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在周海婴生命的最后几年,摄影这个毕生爱好终于得到世人的肯定,只是这一天来得未免晚了一些。周海婴在享受着“鲁迅之子”荣耀的同时,也背负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包袱。然而作为周氏子孙,却不得不将这个包袱与荣誉一同继承。2011年4月,周海婴在病榻上还不忘叮嘱儿子周令飞,“要放弃小我,一定要做好鲁迅精神的传承工作。”他能以照片记录鲁迅身后的中国,总是无愧于这个传承的使命了。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11/06/content_1521739.htm


 历史的“暗室”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