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室”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摄影 > 历史的“暗室”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63389964
作者:周海婴
页数:241页

章节摘录

  周令飞访谈:他从未想过发表  拍周围的生活圈  朱:他在民国时代主要拍身边的人,周围有很多邻居,是中产阶级群体。  周:父亲前期的关注点是放在市井生活层面的,其中有他潜意识里对社会的关注态度。他不是摄影记者,当然,他要拍一些不同的东西,最方便的恐怕就是在他周围就近拍。因此,他拍的很多题材,像乞丐、邻里、儿童、小贩等,几乎都是生活的周遭,他不可能走得很远,像淮海中路,兆丰公园、襄阳公园等,也大概是在这个生活圈里。如果你仔细去看他的照片,可以发现他拍了大量的淮海坊弄堂里的图片,随意的人物都作为他的模特,还有很多市井生活和街道上的所见所闻。  朱:他很多拍摄手法有些像布列松,那种“瞬间抓取”。  周:父亲自始至终不喜欢摆拍,对此他十分厌恶,他还常常对摆拍获奖的摄影作品作愤愤的批评。他照片里除了纪念照外没有摆的,都是随性、随机、很生活化的。我看了他所有的底片,每一张我都看过,发现他的照片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这部分量不小;二是所谓的纪念照,可他也不希望亲戚朋友规规矩矩,他总是尽可能地抓拍。他希望更多地带一些生活气息在里面,使照片看上去生动自然。我相信这种抓拍的意识、镜头选取的角度与他的性格以及内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朱:他抓拍的水平在1948年的时候已很成熟。  周:非常成熟。那时候用的胶卷感光度低,但他拍的东西还能多种多样,还能很有趣,很有动感,甚至现在看来还很有内涵。  ……

内容概要

周海婴(1929年—2011年)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举行。
周老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10月拍摄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11月正式开始学习摄影;1944年11月拥有第一部照相机;1948年11月拍摄第一帧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冲洗彩色胶卷、照片。70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以上海难民、上海2·6轰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东北解放区、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与北京的系列照片尤为珍贵。2008年9月27日15 时30分,“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开幕式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隆重举行。

书籍目录

2 序 言 / 张永林
4 自序·镜匣人间 / 周海婴
10 周令飞访谈:他从未想过发表 /朱其VS.周令飞
24 善良的观看——谈海婴先生摄影作品 / 陈丹青
26 后鲁迅时代的私家记忆 / 朱大可
28 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展(1946~1956)/ 朱其
39 北 上
59 霞飞坊
99 庆 祝
111 在北方
131 景 观
167 社 会
199 亲 友
231 彩色摄影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北上;霞飞坊;庆祝;在北方;景观;社会;亲友;彩色摄影等。

图书封面


 历史的“暗室”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鲁迅之子”的历史记录杨津涛刊于2011年11月6日《信息时报》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特殊的影集——由张永林和周令飞主编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无论何时提起“周海婴”三个字,首先让我们联想到的肯定是“鲁迅之子”的头衔。  鲁迅在1936年去世的时候,周海婴才七岁,但因为父亲是被领袖所称赞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盛名之下,使得他一生再也无法摆脱人们心中那个“鲁迅之子”的标签。所以,周海婴虽然仅仅与父亲生活过短短七年,但他在十年前出版的回忆录却命名为《我与鲁迅七十年》。  周海婴是一个无线电专家,生前曾出任广电总局的副部级领导,而始终没有真正与文字结缘,那是因为鲁迅的遗嘱中有一条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但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对文字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对摄影情有独钟,他在10岁时便拿起相机,记录眼中的世界;到16岁时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而直到2006年,周令飞才在箱底中发现了那数十年积攒出的二万张底片。  对各种摄影名词、相机参数如数家珍的周海婴,从不相信自己拍摄的照片会有什么特殊意义。因为在“鲁迅之子”的光环下,周海婴在做很多事情时,首先要考虑的都是会不会有损鲁迅的身后名誉。因此,周海婴从未想过去发表自己拍摄的照片。周令飞为了让父亲同意开办影展,先后找来摄影专家刘铁生、画家陈丹青,以及《中国摄影家》杂志的主编李树峰“鉴定”照片,在他们一致的肯定下,周海婴才犹豫地表示同意,但他依旧谨慎地对儿子说:“你千万不要叫纪实摄影,也不挂‘艺术摄影’,什么也不要挂,就叫周海婴80岁摄影展好了。”  初看周海婴的摄影作品,陈丹青曾暗自惊讶:“这莫非是另一套布列松的上海摄影吗?”朱大可在看过那些照片后评价说,“周海婴用照相机接续了鲁迅的事业——观察‘后鲁迅’时代。”说得不错,鲁迅以文字书写中国,而周海婴则凭借相机记录世界。  即使抛开一切观赏上的艺术理念,周海婴当年拍摄下的照片,还是具有无限的历史意义。在青年周海婴的镜头中,包括了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黄炎培、李济深、郭沫若等民主人士北上沈阳的历史情境——出于行程保密的原因,没有任何记者与他们随行,使得周海婴的照片成为唯一的记录。从照片中看,那些登上华中轮,即将参与新政权建立的人们对未来无限憧憬,脸上充满喜悦。  除了对“大人物”的拍摄,周海婴也没有忽略底层的普通百姓。比如1949年上海的弄堂中的女孩儿、小贩,以及街上的出游、婚礼,都让我们见识了当年的市井民生。在谈论“民国范儿”成为一种风尚的今天,这些照片正直观地展现了当年民国。1949年后的上海为之一变,政治运动性质的游行开始出现在周海婴的镜头中,两个时代的情境截然可分。恰如周海婴的夫子自道:“我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与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  在周海婴生命的最后几年,摄影这个毕生爱好终于得到世人的肯定,只是这一天来得未免晚了一些。周海婴在享受着“鲁迅之子”荣耀的同时,也背负了不足为外人道的包袱。然而作为周氏子孙,却不得不将这个包袱与荣誉一同继承。2011年4月,周海婴在病榻上还不忘叮嘱儿子周令飞,“要放弃小我,一定要做好鲁迅精神的传承工作。”他能以照片记录鲁迅身后的中国,总是无愧于这个传承的使命了。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11/06/content_1521739.htm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较之,还是刘香成好点
  •     非常非常精彩!就此一本摄影集,就可以确定周海婴不会被遗忘,不再仅仅是鲁迅的儿子,有他自己的的存在!
  •     1、民国场景美,民国的上海女人更迷人; 2、历史价值高于其美学价值; 3、摄影不只是创作,记录生活的乐趣才是本质
  •     还有多少是“被隐匿”于时代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的呢~
  •     幸福的事是能够做自己。活在父亲鲁迅的影子里,那才是悲剧。我很想念绍兴。
  •     唉,居然看哭了。是因为照片洋溢的快乐与已知的悲惨未来对比太强烈吗?
  •     一种不自知的无心插柳的记录,画册翻起来好快就看完了
  •     很不错
  •     挺不错的,就是印刷太粗糙了一点。
  •     随时翻阅 依然历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