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工艺美术 > 天工开物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108026576
作者:尚刚
页数:141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内容概要

1952年出生于北京。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86年赴莫斯科进修中世纪的中亚艺术史。现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对南北朝至元代的工艺美术研究较有心得。出版著作《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元代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中国工艺美术史图说》等

书籍目录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及其特点  起源与本质  适用的的原则  材料与技术的制约  造型、装饰及其主导  认识功能与审美意义  时代主流与生产格局  基本风貌与文明价值原始社会夏 商 西周春秋 战国秦 汉魏 晋 南北朝隋 唐 五代辽 宋 夏 金蒙 元明清图目

编辑推荐

《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主要收录了中国古代美术工艺的历史与辉煌成就,并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清朝,各段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精品。

作者简介

“工艺美术”是什么?可以根据材质,粗分为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类。这样,就能明白看出,其主体是蕴含着艺术价值的日用品,此外,还有欣赏品。欣赏品,现在又通称“特种工艺美术”。其实,在日用和欣赏之间,从来就没有断然的界线,所有的日用品都能欣赏,许多欣赏品又可使用,只是,欣赏品的材质往往更高贵,制作常常更考究。
  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

图书封面


 天工开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罗红光教授曾经说过,不要轻易去给一个东西下定义。所以我只是试着大概圈定我所研究课题的范围。从这个题目中,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民间”的范围是什么?我们所说的“民间”就是与“官方”相对的吗?可是为官者又何尝不是出自于民?这样的分法似乎并不准确。之前我自己理解为,“非民间”的含义大概是成套的、有核心、有经典、有师承的系统传承;可是民间技艺的传承难道就没有核心、没有系统传承吗?这样看来,确定我们要论述的范围似乎有些难度。看过《天工开物》这本书,我才似乎有些理解了。书中的资料无一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千千万万的民众自己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对经验的不断总结、传承和创新,而不是像西方那样由“科学家”个人操作,脱离于生活、在密闭的实验室中得来的所谓“科学实验”,也许,这就是中国的“民间”意义。为什么我要选择从《天工开物》这本书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民间技术呢?从这本书的内容来说,《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最早版本为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刻印,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其中,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包括当时许多工艺部门世代相传的各种技术,并附有121幅插图,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所以,这本书就是中国古代针对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记载中为数不多的书籍之一;而且本书内容很详实,包括容纳的范围很广,关于数据图案等等的描述也比较客观精确。从时代背景来看,这本书写于明代末期,正是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使百姓渐渐走出了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农产品、手工产品开始有了富余,越来越多地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反过来,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又促进了工艺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正是一个民众对以往工艺技术总结、传承和创新的特出时期。从思想观念来看,这个时代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地恪守“重农抑商”观念,至少本书作者宋应星是以“民以食为天”的实用精神作为贯穿本书的思想,只要于民有益的工艺技术,他都进行尽量详实地描写和记录,书中的很多技术工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之中反复推敲,屡屡得到验证而精选出来的、作者认为值得推广的先进生产方式,因此可以说本书所提及的工艺技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书中,我只选取上篇《乃粒•稻灾》中的一段作为本文分析的重点:“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衣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粪肥,土脉发烧,东南风助暖,则尽发炎火,大坏苗穗,此一灾也。若种谷晚粮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意思如下:早稻种子一般在初秋时收藏。如果烈日当午时曝晒,种子里的火气还没有散发就急忙装入谷仓封闭起来,稻种就会带暑气(太勤快的农家反倒会受这种灾害)。第二年播种之后,田里粪肥发酵使土壤温度升高,再加上东南风带来的暖热气息,整片稻禾就会如同受到火烧一样发灾,这会给禾苗和稻穗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种子的第一种灾害。如果稻种等到晚上凉了以后再入谷仓,或者是在冬至的数九寒天时节收藏一缸雪水或冰水,(立春之后收藏的就没有效果)。到来年清明浸种的时候,每石稻种泼上几碗,暑气就能够立刻得到解除。这样任凭东南风吹拂带来多高的温度,禾苗稻穗都会长的很旺盛(病根是在稻种里面,有人却无知地去埋怨鬼神)。从以上这一段,我们首先可以提炼出这么几个观点:1.收种时曝晒的暑气会贮藏在种内待来年下种后发灾;2.土温增高、东南热风会引动和加剧禾苗热灾;3.谷种晚凉入仓则暑气褪去;4.冬至冰雪水可克制稻种内暑气。这其中包含着典型的中国传统民间智慧。比如,其中观察到“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谷种会带暑气,而且如果当时不做处理散去暑气就直接入仓关闭,暑气一直会留存到第二年下种后仍能发挥作用造成灾厄。这种种子受暑气的情况用西方的温度、湿度等等度量单位无法精确测得,但是受了暑气的种子其性已异,只有到来年发苗之后才能得以体现。其中还有提到用“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来解暑气,这一句中除了提及政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冬至数九天”,并且还特意在其后及时说明“交春则不验”,其中的道理也很深刻。“冬至数九天”大约是指冬至、小寒、大寒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时候,此时取用的雪水、冰水,必然带有极寒的属性,而立春之后的雪水、冰水就没有这种极强的寒性了,所以说“交春则不验”。以这种极冷的寒水贮藏到“清明”时节湿种的时候,其寒性依然不失,正好用来解去种子里的暑气——以寒气解暑气,这也是应用到五行生克之中水火相克的道理。所以,民众在生产之中已经注意到,在特定时刻,谷种容易受到特定的影响,其外观无异,但性状已经改变。这种性状的改变会潜伏一段时间后才显化出来造成灾害;他们也注意到二十四节气的规律和五行生克的规律相配合可以用来指导生产。而且这其中的先后顺序必定是,民众先掌握了寒暑节气的普遍规律和五行生克的抽象道理,才会想到尝试提前收集“冬至数九天”的冰雪水,在“清明”湿种时拿来对治种子里残余的去年“秋初”的烈日火气。这其中的时间运作很有讲究,方法也别出心裁,得到的实践结果是:“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解决了种子的内部问题,外因再如何泛滥也无碍禾苗的生长。最后一句括号里,作者加的评论意味深长——“祟在种内,反怨鬼神。”既然辨明了稻灾的原因是在种子内部,因受暑气影响而来年发灾,便能想到相应的对治办法——“晚凉入廪”以宣发暑气,或以“冬至数九天”冰雪水在清明时候“立解暑气”,从而在禾苗发出之前解决了灾因,这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出来的、能够“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于灾厄不可见之时,通过把握各种节气的性质加以判断和解决。由此看来,民间技术的道理是极其精微、灵活的:精微到需要细心体会一时一物的变化(午晒时、晚凉)和辨析微妙不可见的属性(暑气、冰雪水的寒气);灵活到广泛运用四时节气中物性相反相成之物,于种因未发之时,对问题加以禳解和排除。其心思之巧妙,今人未必及也。而没有掌握这些道理和技术的人,恐怕只会一味地推怨于鬼神了。总而言之,民间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而且能够追本溯源,辨明生活生产中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并且给以合理的解释和解决,而不是盲目地归罪或归功于鬼神。在这个意义上,民间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范畴的,而是与生活观念、民间信仰息息相关的。我们也可以认为,民间技术的进步史与鬼神迷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此进彼退的关系。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中国传统思维的精髓其实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不但能够提前发现问题的潜因,在问题彰显之前对诱因做出精确的预判;更能根据动态规律,精确预见到以后的发展进程,并且在精准的时机进行妥当的预后处理。西方思维和东方思维都注意到事物的动态发展和后续影响这一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两者有明显不同:西方是问题彰显以后才去解决问题,而中国传统思维则是——早在受因之初、问题未彰之时,就能够精密地推算出以后可能遇到哪些问题。比如用以上的农业生产来举例,收种时受了暑气的稻种,如不及时处理,来年发芽长苗后必然受热灾。如果是西方人的做法,一般可能是在禾苗生长之后发现问题严重,轰轰烈烈地遭灾之后,紧锣密鼓地研制各种农药试剂,各种奋不顾身地实验如何挽回余稻,如稍有成就便激昂自豪地宣称自己是怎样战胜了自然。这样的情况因为看起来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很容易给人以错觉,认为西方的技术非常能够解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非常立竿见影。可是传统中国思维的做法却会有所不同——观察宇宙规律的运作,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掌握自然运作的原理,早在稻种受暑气之初,就能够推断出明年下种后会因暑气受热灾,并且在种子尚未下地之前,就已经懂得运用四时节气的道理规律先为种子解去暑气,这样发出来的禾苗“任从东南风急,依然清秀异常”。类似的例子,医学案例里面也有发生,那就是黑死病。在西方被黑死病轰轰烈烈席卷而过时,中国人古井不波地掸掸袖子,照常喝茶聊天干农活,因为往往在问题猖獗以前,已经被扼杀于源头了(中医早就创立了隔离疗法),根本没机会像西方那样体验“激情”的生活。我倒是觉得,这种中国传统生活方式非常“贵族”。事物运转的动态规律尽在指掌心算,问题总能够在源头得以解决。精深地掌握了中国传统智慧之后,不大有机会被各种“意外”的灾害搞得手忙脚乱。反倒是近年来,国人各种轰轰烈烈的西学运动,顺便斩尽了传统文化的根源,我们尽忘祖辈的生活智慧,所以才造成眼下这个身心处于夹缝中的境况。如果能够追溯到以往的真正中国民间智慧的精髓,并加以传承和应用,对于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有益的。【参考文献】宋应星.天工开物[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10.12.
  •     近几年,对传统中国或曰中国传统的关注逐渐升温,其中,古代美术及工艺美术无疑是引人注目的部分。关于它们的出版物可谓不少,其水平则随作者、编辑等的因素而参差不齐,优秀者,文图皆美,两相得宜,读来令人受益匪浅;低劣者,或仅流于对具体(工艺)美术作品表面化的描述和简介,或连基本的(工艺)美术历史常识都不完备,其误导之恶果可想而知。《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无疑是这类出版物中的翘楚。这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大家小书,页码无多,但内容丰厚。对于专业的研究、学习者来说,“薄书厚读”,可以从中汲取滋养;而对于普通读者,这部书因完全避免了一般学术专著所共有的高高在上的弊病,故可以让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行“悦读”。既然是关于工艺美术的著作,则插图是必不可少的,本书精心选配了相关彩图170余幅,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说明问题。如“窑变”,这是一种始于宋代钧窑的陶瓷釉色装饰,其流风遗韵远及明清,但这一重要色釉仅凭文字描述显然不够直观,作者于此选配了一幅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读者借图即可知何为窑变。此外,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中的插图不仅带有图片名称,而且还有其他附加信息,而作者的态度、观点甚至学养等于此亦可见一斑。如上文所言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除标注名称外,还带有解释性说明:“……此器或与海棠式盆托配套使用”,对这一器皿的使用方式进行了介绍。另如对著名的长信宫灯,图注说明为:“单管、底有孔。对气流流通,单管不及双管,且底部有孔,不能贮水,故此作虽最著名,但不及其他灯适用。”对工艺美术而言,除少数纯粹的玩赏之作外,“适用”无疑是其最根本的原则。再如一件磁州窑罐,图注说:“民窑典雅如此,宋人素养之高可以想象。”作者对宋代社会文化水平的评价流露无遗。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书末附有详细的插图目录,以表格形式对引用器物所属的时代、尺寸、出土时间地点以及现藏地等均一一列载。对工艺美术品而言,其造型、装饰等与时代关系极其密切,若不知确切时代,对一器物何以如此难免理解不够,而在实际使用中,尺寸大小又与适用紧密相关,尺寸不明,其具体使用状况也难以明了。作者所附此表虽费工不少,然其重要价值却是不言而喻。本书还有一颇具特色之处,即文中不时会有一些以小提示形式出现的相关名词的解释,使读者避免了因对一些名词概念不甚了了而影响“悦读”的尴尬。工艺美术在中国虽长期不受重视,但因切关日用,故其一刻不停地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便利人们的生活,又于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还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好尚与文化水平。大致来说,工艺美术可分为实用型和欣赏型两种,但是,在实用与欣赏之间,其界限从来就不甚明显,日用品包含审美的因素,许多欣赏品同时也适于日用,仅用于欣赏者固然有之,只考虑使用而完全无视美感者则近乎罕见,其原因极其简单,有谁愿意使用不美甚至丑陋的物品呢?除要考虑美的因素而外,影响或说制约工艺美术的还有适用、材料、技术以及时代风尚等,适用前已说过,材料与技术则在相互影响之中又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新材料会催生新技术,新技术又会令“旧”材料绽放异彩,而两者的共同作用又会影响着工艺美术的面貌。时代不同,社会审美风尚也会变化,前一时代的流行在后一时代或许会成为明日黄花,这种变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自然意义重大。对待工艺美术,人们常犯的毛病是就事论事,但事实上,由于其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故将之单纯化显然有违事理,而只有将它们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才能透彻理解工艺美术现象。通读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的脉络,亦可以借由一件件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对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认识,这一点,是大多数这类图书所欠缺的。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这一命题发明了其师王守仁(王阳明)“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更进一步地提出圣人之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阅读本书,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光包含着圣人思想,也包括有工艺美术之为工艺美术的“先天未画之道”。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凑活看彩图也不错
  •     “工艺美术”是什么?可以根据材质,粗分为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类。这样,就能明白看出,其主体是蕴含着艺术价值的日用品,此外,还有欣赏品。欣赏品,现在又通称“特种工艺美术”。其实,在日用和欣赏之间,从来就没有断然的界线,所有的日用品都能欣赏,许多欣赏品又可使用,只是,欣赏品的材质往往更高贵,制作常常更考究。工艺美术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又重属性,尽管它不是纯艺术,创作不以震撼人心或道德说教等为宗旨,但它对人的影响又绝不小于纯艺术。因为,人可以不去欣赏纯艺术,却不必去专门欣赏它,而它却永远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起人的基本审美意识,如影随形般左右了人的终极审美判断。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夙享盛誉,长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订载体,域外人士在使用中国工艺美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认知了中华文明。
  •     从原始社会到清朝,中国各时期手工艺品的介绍及图鉴,对历朝历代的流行器物可见一斑。但仅算入门级,文字的堆砌。
  •     读的kindle免费版,只能到这个书目下作评。全书意义自不必多言,古人成就当真不俗。但只鳞片爪中隐隐能看到中国技术的停滞,以及西方纺织技术的先进。联系作者背景,感到尤为可悲:一者即将改朝换代(而西方已经开始迅速发展);二者思想观念仍脱不开封建窠臼,重小农,轻“奇技淫巧”;三者本书不受古人重视,直至民国才被人发掘而重新风行。书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浓缩体现;书的背景和经历,是中国近古时代的悲哀。
  •     此书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看的舒服,非常喜欢!
  •     帅气的一本书
  •     工艺美术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令人骄傲的成就,不过一般人知之不多,毕竟多数人并不钻研这个。但了解这些灿烂的文化还是很有意义的。此书图文并茂,介绍全面,也较为系统。看后可以说对工艺美术也算半个专家了。
  •     虽然是专业要用到,但书里图文并茂看起来很轻松。
  •     这种书就是要配这样的高质彩图啊 美死了><
  •     很不错
  •     三联的书,大都不错,这本也是。建议买了这本书后再买《美的历程》(彩图版)的,那本书和这本结合起来看效果更好。
  •     为了下个月陪朋友去慈城去看“天工开物”的展,特意买了这边《天工开物》。买来时有点诧异,貌似买错了,并不是宋应星的那本。希望后来的写书者能够描述详细。但就论本书内容,依然是本好书,对于中国工艺美术的普及起着非常良好的推动作用。关键是图片精美!!这点倒是很赞
  •     图文并茂,便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好书。
  •     中国古代工艺,彩图,作为常识性阅读也不错。
  •     浅显的梳理了一遍工艺美术史。可惜看马未都的那套书在先,这本很难觉得有营养。
  •     图片较为清晰,但是色度不够饱满。
  •     書後的圖表有詳盡的文物介紹,博物館愛好者可以按圖索驥了
  •     讲文物器型的特点,和为什么具备这样的特点,都很清楚很有条理,值得细细来读。所刊文物照片大多为国博及各省级博的馆藏经典,看着非常眼熟,亲切。
  •     入门读物的业界良心(定价除外)~
  •     少了点
  •     图册
  •     快,包装也不错,但封面有两个黑手印,内页发现一个撕口,不舒服!
  •     虽然读起来很轻松,但是又很多引人深入的内容,按照编年顺序讲述工艺美术,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是在那一个环节退化的。很多图片不错,也是一大亮点。
  •     在故宫博物馆看到的这本书,回当当上一查,果然有,于是买了一套,可惜缺了一本!
  •     中国工艺美术史,值得我们好好的静下心研究!
  •     书籍无论从纸张到印刷都不错!值得买
  •     了解而已
  •     真的是怪我自己了,但是这书,如果换个名字,根本不会买。因为本来是要买《天工开物》的~
  •     这本书是在是名不符实!
  •     比较专业的书籍,适合专业人士看。
  •     书很棒啊!下次来来买!
  •     好书,在所有的工艺历史里介绍的比较有深度,可以了解各时代,青铜、陶瓷、丝织、玉石、还有些象牙玻璃。这些工艺在各个时期各自发展侧重,即明了又不繁琐。而且图文精美
  •     古代的各种器物好赞,这书应该配合各大博物馆去看。
  •     艺苑
  •     书名一样,被封面的图装吸引,没注意作者。属画报一类
  •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同时天工开物是网易独自开发运营的回合制网络游戏《大话西游2》资... 阅读更多
  •     古时的艺术品真是美,简单又很美不胜收,特别是图形丰富多彩,可以从中学习到艺术品的美工,做法。
  •     好,喜欢,实用!
  •     简易读本,07年版本配图效果不佳
  •     入门看看不错。
  •     amazon,文字妥帖。好物。
  •     属于为了出版而处版的书……实际内容不多
  •     丝绸等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类。 清楚
  •     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     文字的内容并不多,也非常通俗易懂,图片插的很丰富,很有质量,可惜纸本印刷还不够好,不然图片会看起来更生动的。
  •     翻一翻就好
  •     书还是很精美的,最喜欢的还是里面的图片,文字有些混乱。
  •     里面是彩色印刷的!图片还不错,挺精致的~~~内容也挺全面~
  •      看过,太浅。
  •     图好看
  •     挺好的,老师推荐。。。
  •     盛名之下其实也副,称“大家小书”不为过。
  •     很好,是老师让买的那一本,对考试有很大作用
  •     文字达练,功力深厚。
  •     本书将中国古代的工艺美术按朝代挑选最优秀的进行描述,可以从一本小书中基本了解古代中国在工艺美术上取得的光辉成就。三联出版的书籍,其质量有保证。
  •     休闲的同时增长知识,虽然知识比较初级,但是也受益匪浅了,很快就读完了,很享受的一段阅读历程,这种书总能让人感觉放松,清凉透心,推荐购买阅读。
  •     很不错!三联出版社的书值得信任!但此天工开物非彼天工开物。要注意哦!
  •     入门书籍
  •     印刷和纸质都很好 当然书本身也是本好书
  •     设计史
  •     入门
  •     蜻蜓点水之作
  •     印刷、纸张、包装都不错,遗憾的是内容和家里几本书大同小异。
  •     没看完就还掉了…………………………(
  •     图片不错,并不详细,只是把天工开物用图片,和自己的话简说了一下.
  •     图片不错,文字从内容到背后支撑的观点可质疑初很多,质量不好,此类图文并茂的图书,建议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86828/,这才是好书。
  •     通俗 全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