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雕塑 > 中国雕塑史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2
ISBN:9787530625583
作者:梁思成
页数:172页

不如建筑史~

以前已经说过梁师的写作手法还是觉得有点英雄主义的色彩,梁师那个时候大概运用二重证据法的手段跟我们现在略有不同吧~至于这本雕塑史,我大概自己觉得,是没办法和他的建筑史相比的。这本书~倒很像是纪伯伦在沙与沫中提到的“盛大言语之后的华美碎片”的感觉。林徽因文存和建筑史中收录相同或类似的章节~很多都讲得比雕塑史的章节细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林洙收录的图片倒是非常受用~可惜这个书排版得太不好~明明只是本很薄的小册子却排版出这么大一本~中间全是大的空白页~三百页的书梁师写的部分大概只占不到二十页了罢了~P.S.樗蒲之材~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 ——论《中国雕塑史》的史学意义

《中国雕塑史》一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九三零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1),由林洙女士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配以图片(原稿没有图片)编辑而成。梁思成在教授此课的时候,“中国的很多重要历史遗址还未发掘,他也尚未到过云岗、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进行过实地考察”(2),但是梁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见到了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大陆掠夺的大量雕塑珍品,与此同时,此时的梁先生也熟读了欧洲以及日本学者的关于雕塑的大量著述,这份讲稿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这份文稿中所举的实例多引自国外人的书籍或者国外博物馆的藏品。《中国雕塑史》这本书的最终完成则是在编者林洙女士煞费苦心收集了梁先生所用的图片,并增补了有关云岗、龙门等石窟的精美图片,最终使此书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完整的中国雕塑史著作。从中古开始,中国的美术史家大多注重对“画史”的编撰,而对其它门类的记载则较为零散,传统中国文人大多谈论绘画而几乎未提及雕塑。雕塑被纳入中国知识份子的视野大约始于20世纪处,其缘起当然与西方文化观念以及欧化的日本文化的传入有关。梁思成先生在此书的开篇就提及到“艺术之始,雕塑为先”(3),“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4),由此可见他对于中国雕塑艺术的注重。此书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受到了西方以及日本的一些美术史家以及撰写的著作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并与西方雕塑进行了比较。在仔细阅读完此书后,我认为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 梁思成先生在编辑《中国雕塑史》时与历史书籍的写作顺序一样,从上古到元、明、清,依时间顺序展开。按大的朝代为章,以小的历史时期为节,每章又从历史背景开始,以总结各代的艺术成就结束,论述了五千年中国文化雕塑宝藏。梁先生虽然按照传统的以时间朝代为分期的写作顺序编辑此书,但梁先生并没有完全受到进化论的影响,并不完全相信古人所说的一盛一衰的模式,而是结合中国雕塑发展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在考证了各个时代地雕塑作品之基础上,“通过分期来体现历史观,通过分期来表示研究取向,通过分期来阐发对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认识”(5),严谨地提出了各个朝代的雕塑艺术的总体艺术风格与兴衰问题。二、 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作品,这使得梁思成的撰述有以艺术家的审美眼光观看和欣赏对象的特点。以艺术家的眼光看待,这决定了作者对作品的挑选标准:完美、精致、和谐、生动或者雄壮优雅,充满美的感染力。梁先生选取的作品例子都是他在游学欧美时参观了各大博物馆之后选取的,突出之处在于他以欣赏而敏锐的艺术眼光四处收集与寻找雕塑艺术作品实物,并以艺术家的心态理解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叙述这些作品。他选取的作品均是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而且,梁思成先生在研究这些作品的时候,也是尝试着以作品为本位的研究方法,围绕作品本身加以研究和解读。三、 在编写的过程中史料文献和考古实物相结合。梁思成先生虽然留学欧美,但是由于受家学的影响,他的中国古文化、古文献的基础是很深厚的。在编撰此书时,梁思成先生在对一件历史实物和一件历史事件的叙述中首先要博引古文献材料,广泛收集历史材料,追溯史源,辨明真伪,在历史文献中进行考据。这与“二十世纪开始之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大进展,就是将就了文献史料的考据”(6)的学术风气不谋而合。同时,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西方考古学的西学东渐和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一批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考古实物的重要性,梁思成先生便是这批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他在文献的基础上,认识到雕塑的材料往往不是全部来自文献,而是更多地来自考古调查,因此他从不忽视考古实物的重要性,尽量多地使用考古发现。《中国雕塑史》在内容上便是如此,书中不仅在文献上有着详细准确地引用,而且在介绍考古实物上也不遗余力。此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都是藏在欧美的各大博物馆中的中国优秀古代雕塑。以及一些记载在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法国学者伯希和、沙畹,瑞典学者喜龙仁等所著的专著中的雕塑作品,这就起到了向国内学者和学生介绍这些作品,并帮助国内学者和学生理解这些重要作品的作用。这种方式在其他的一些关于中国雕塑中的专著中是不多见的。四、 《中国雕塑史》写作方法主要是评述和评价,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不光是“是什么”,对“为什么”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梁思成在编撰此书时关注了它们为什么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社会关系等问题,对图像的构成体系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在美术的传承影响过程和因果关系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阐释。比如他在谈到中国佛教雕塑在各个时期的风格演变时,结合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对造像的冲击,并且注意到了风格样式的渊源、传播过以及中国佛教雕塑所受到的域外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受到编撰时代的限制,而且梁思成先生并未到这些佛教石窟的现场进行考察,这就使得这本书中所述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因为他开启了一种编撰形式的先河,并且也鼓励了学者的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为以后的有关中国雕塑史的书籍的编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五、 由于这本书的最初的稿子是梁思成先生1930年在东北大学的一个讲稿,它所面对的听众是广大的在校学生和部分教师,所以它在叙述的语言上都是浅显易懂、潇洒活泼的,文采也好不逊色。这也是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有关中国雕塑的专著的一个特点之一。六、 这本书不仅仅在编撰形式和内容上开启了中国编撰雕塑方面书籍的先河,而且向国外的学术界介绍了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梁思成先生受邀到普林斯顿大学讲学,其间做了“唐宋雕塑”以及“建筑发现”两个精彩的学术报告,把中华文化的瑰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美国东亚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的费正清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我们心目中他是不怕困难献身于事业的崇高典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费慰梅女士(7)也盛赞道“正是他首次把四川大足的雕塑艺术介绍给国际学术界的”。总之,《中国雕塑史》完成是和梁思成先生留学经历以及所受到的西方学术派别的影响有关。梁思成先生结合文献材料和传世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勾勒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的整体脉络。从史学角度和观念上看,《中国雕塑史》对中国美术很重要的一个门类进行了系统地梳理,联系实物阐释中国雕塑的发展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并且注重对具体的雕塑作品做细微的风格分析。在编撰方式方面,也具有开创先河的作用。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是很有启发性的,在考古材料日益丰富的今天,作为美术史工作者则应该对考古新发现予以更多关注,需要更加敏锐的眼光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美术史的研究和编辑工作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注释:(1) 见《中国雕塑史》前言,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2) 同(1)(3) 见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年。(4) 同(3)(5) 见《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薛永年。(6) 同(5)(7) 费慰梅(Wilma Fairbank),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妻子,研究东方艺术的专家。参考文献:(1)《中国雕塑史》 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2)《中国雕塑艺术史》 王子云著(3)《图像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4)《梁思成传》 林洙著

还是我的废话

梁先生的书,这本是拜读的第一本,《中国建筑史》是第二本。也是在那书店,昏暗的角落里,无聊的目光晃过一本本书脊停在这薄薄的小册上……回宿舍后用了两个晚上读过。感觉嘛,已经记不清了,给我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直至现在。我们与过去的联系,不可割裂,不可漠视。现在、将来……

艺术史写作

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书评。因为想等多看几本雕塑史之后,再写,可以有一个比较。最后还是决定先写一点吧:)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先生上课的讲义写成的,因为是讲义,所以很多地方都只是捡精要处提纲挈领式的讲述,并没有铺陈开来。虽然如此,这本书还是很值得一读。梁思成的文字雅驯,初读之下,可能觉得貌不惊人,过于平淡,然而仔细读来,却是简洁典雅。本书很注重文献,许多地方是直接引用原典,因为许多古代作品已不可见,唯一可供参照的就是文献资料。我之前看过别的艺术史,一般是比较注重实物资料,在对实物的分析下,写出美学评价。其实在没有实物的情况下(尤其是历史久远的年代,留下的实物比较少),文献资料是很好的辅助。比如晋朝的雕塑家戴逵在当时和历史上的影响都很大,虽然没有作品留下,却是雕塑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环,梁思成就写到了。并且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考证是颇见功力的一件事。梁思成的引用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可见其对史料之熟,譬如阳陵虎符,罗振玉认为是秦虎符,但是梁思成则认为:“阳陵地名,实景帝改弋阳后始有之,故当是汉景帝时物”。另外一个细节就是文中所使用的时间,有西元的注明,但大多数地方是直接运用年号,这可能是当时著书的习惯,但是也侧面反映了作者的历史修养。另外就是对文献的甄别,比如《古玉图谱》,作者认为:“其图皆欠精确,无以见其精美,更无从辨真伪,兹不赘”,寥寥数语,显示出作者的判定。对于各个时代的作品,作者不仅进行了时代特征的分析,还有美学价值的鉴别,意简言赅,切中肯綮。对佛教造像的分析,还联系同时代印度造像的特征进行比较。 在对器型的特征分析上,则兼顾学术上的发展,颇具专业性,如对汉代铜镜的分析,就借鉴了欧洲学者的研究。我一直不喜欢一些艺术史的写作只注重普及学科知识,不兼顾专业性,使人读完之后,仅仅是满足了猎奇和一般信息的获取,而不是建立关于这一学科的发展框架。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宋以后几乎没有多少内容,只有寥寥数语,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当时资料不足,无物可写。另一方面则可能是作者认为没有写的价值。元明清距离作者生活的年代较近,按常理应该会留下更多作品,但是作者只用“四百年间,殆无足述也”一笔带过。所以,后一种推论似乎更为合理。这促使笔者思考:艺术史是否就是艺术资料的堆积? 还是,艺术史应该是在艺术历史上有价值事物的历史?如果是后者,一件事件或作品只是产生,是不能进入历史的。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品,艺术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判断了。这本书虽然是写史,其实却暗含了作者的美学判断,比如笔者很喜欢的唐代陶俑,尤其是各种仕女陶俑,作者就一笔带过,没有详述,也没有进行美学分析,我猜想是因为这些作品并没有进入作者的艺术史结构。如果我是作者,必然会给这些仕女陶俑单独一个章节来描述,这就显示出艺术史写作的不同可能性。艺术史,不仅仅是史料的聚集,也是这些资料聚集的方式和它们所形成的结构和脉络,在这些表层的背后,是个人的美学判断,思维的轨迹和思想的样态。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却内容紧凑细密,值得细读,所以最最让人遗憾的也是,写作不充分。如果这不是一本讲稿而是一本完成的书稿,想必很多地方都会论述得非常精彩。写作的缺憾是不能弥补了,在排版上则是可以改进的,尤其是书中插图的摆放,与文字非常不默契,有时要向前或是向后翻十几页,才能找到与文字对应的图片,令看书之人不免有些恼火。

严谨的雕塑

这本书应该是讲义,要是林徽因先生写也许更好。梁先生写的态严谨了,如同写建筑。雕塑的美学意义还不够深入,但所写之余留给我们很多功课。至少梁先生没有写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的文字。另:期待着有个好的再版版本。


 中国雕塑史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