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与猫》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老妇与猫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33928742
作者:[英] 多丽丝·莱辛
页数:233页

无新

也许我并不全能理解她为女权,女性地位,家庭伦理阐述的深刻思想.但起码在故事上更精妙有趣.《另外那个女人》倔强,独道又坚强的小女人,在战争的大环境下极其生动.《喷泉池中的宝物》和《老妇与猫》更是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探讨老男人和少年的两个故事也还好.最后那个《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每个段落都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部老电影.那个时代的,作女的故事.日光之下,从无新事.

凝练,鞭辟、意味深长才是她对自己短篇的要求

说浅显一点,读书是为了发掘自己喜欢的作家。没人能喜欢所有的作家,就像这世间那么多人,但我们仅仅喜欢那小小的一部分。多丽丝-莱辛不是我的菜,她是和挥霍才华、透支体力的卡波特截然相反的类型,如果天资是财富,那她应该是注重开源节流的那类。即使整本书对人世的贫穷、荒凉、无奈描写得丝丝入扣,这种理智、稳健、取材于泛泛小事的小说也没有让我击节叫好的冲动。再去翻她的履历,感觉早年从事政治运动,中晚年沉醉于苏菲神秘主义,开始写科幻小说的这位老太太,那颗明晰、睿智、思辨的大脑更偏男性化。她的文字体现不出女性对文字的直觉和敏感,凝练,鞭辟、意味深长才是她对自己短篇的要求。

钱佳楠:莱辛的真相——评《老妇与猫》(【读品】109辑)

qianjianan6@gmail.com在阅读多丽丝•莱辛之前,我们会满心欢喜地接受男性作者摹拟的女性感知,我们惊讶于他们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我们满足于他们对女性命运的揭示。直到莱辛的出现,我们才发现男性作者的隔阂。《老妇与猫》这几个短篇乍读起来就其故事本身而言并无新意。或是作为第三者的心理(《另外那个女人》),或是老夫少妻的悲哀走向(《爱的习惯》),再或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滥调(《喷泉池中的宝物》)……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老套的故事莱辛都从女性作者的角度重新做了一番梳理,揭示出真相的另一种。《喷泉池中的宝物》或许是其中最为老掉牙的故事了。整个故事完全堪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头一个故事《珍贵的尘土》的翻版,两者都是讲述一位贫穷的珠宝工匠历经岁月,捡拾珠宝或者金尘,目的只为心中爱恋的富家千金打造一款独属于她的饰品。然而两相对照,我们立刻发现了男性作者的偏颇与女性作者的用心。正如所有此类故事的套路,最终穷小子注定无法高攀,《珍贵的尘土》中的夏米只能眼见苏珊娜嫁作他人妇,自己花费数十年筛取数以百万计的微尘,聚拢熔合锻造的“金蔷薇”始终没有送出手,自己也只能孤苦伶仃地死去,无人问津。全篇不经意流露出对于女性无情的谴责。与此完全不同,《喷泉池中的宝物》中的富家千金米润落魄成为衣不覆体的贫妇,原因只在于地位低贱的珠宝工匠伊甫瑞姆有心用真珠宝换下她佩戴的假珠宝。在莱辛的小说中,她对于女性命运中的这种陡转有其特有的术语:女性的“觉醒”。来自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伊甫瑞姆一语道破了米润成长环境以及所处生活的各种“假”,并且暗示她以后要追求真实的东西,正是这一切促使了米润亟需摆脱她原来衣食无忧却粗俗不堪的生活。我们看到米润回绝了她美好的婚事,嫁给了革命党人,成为寡妇,而夫家穷得连养都养不起她。然而莱辛的卓越更显示出作为经历者的女主人公米润对这一切是珍视的。故事尾声,是她先认出改变她命运走向的伊甫瑞姆,叫她怎么能忘怀?她取出当年伊甫瑞姆赠予她的珍珠,反复强调“我一直没有卖”,“有时候我很需要一点吃的东西,我一直挨饿,你知道,我没有用人……”,“我就是不卖它,说什么也不卖”。米润将自己的觉醒看待得远比她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我们却同时看到了作为始作俑者的伊甫瑞姆完全不解。他的目光明确地暗示:“为什么这么傻?同它所代表的相比,一颗珠子有什么珍贵?如果你在饿肚子,需要买吃的,当然你就该把珠子卖了。”他始终不明白,觉醒对于一个女人的重要。因而伊甫瑞姆所能想见的不过是“我应该带一点吃的东西来的,我真是个笨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男性与女性是如此的隔阂,在米润眼里,珠宝的意义是教会她发现自己的独立价值,然而在伊甫瑞姆眼中,要么是为美丽的女性锦上添花,要么是用来交换吃喝。于是伊甫瑞姆抛撒了珠宝,挥散殆尽,只为让穷人拿来换衣食,直到这一刻,米润才明白,这个男人当初没有发现过她的独立价值。那么多年自己的命运转折,只不过自己的一厢情愿。珠宝作为男女间隔阂的象征从来不鲜见。最经典的莫过于在《色,戒》之中,易先生认为应该送给王佳芝个戒指,无论身边这个女人到底是看中他的人也好,还是看中他的钱也好,女人总是爱珠宝的。然而在王佳芝眼中戒指的暗示就不再如此单纯。李安的电影改编中特意强调了最后王佳芝归还戒指的一幕,王佳芝是不要易先生的钱的,言外之意,王佳芝是动了真情的。如此男女的隔阂也是莱辛的主题,而这主题往往体现在女性“觉醒”后男性的“不适应”。譬如《爱的习惯》中,花甲之年的大导演乔治事业有成,他看中勃毕的在于后者的“年轻”。事实上,勃毕并不年轻,她嫁给乔治的时候已经三十五岁了,但是乔治始终称呼她“可你还是个孩子啊。”乔治很快发现,原来勃毕呈现出赤子之心全然因为她没有“觉醒”;他知道,“只有通过像他这样已经变成一个男孩子的顶礼膜拜才能使她觉醒。”然而促使勃毕觉醒的不是乔治,而是真正年轻、年方二十出头的雅基。勃毕从雅基那里发现到自己的老态,她不再能成为爱情关系中永远依赖另一方的角色了。这一次,勃毕“觉醒”了,她宣称要过四十岁的生日;也正是此刻,乔治直面残酷的事实,觉醒后的勃毕不再可爱,她变得和他深恶痛绝的勃毕的姐姐那样令人乏味。这是莱辛揭露的窘境,女人觉醒后如何?有点像二三十年代“娜拉走后如何”的旧事重提,可是,就是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觉醒,在莱辛处,常常用“独立”作为同意转换。比如《另外那个女人》,故事的一开篇就是“柔斯的母亲是上午到街上购物过马路的时候遭遇车祸身亡的”,没有比这再开门见山的。不过,这个“柔斯的母亲”在整个小说中并未就此死亡,她在柔斯体内阴魂不散。柔斯从她母亲那里领受过来的最重要的真理即是:女性要独立。以此为代价,柔斯回断了她的婚姻,供养她的父亲,父亲死后她甚至愿意出资与男友吉米共建小屋;同样是为了独立,她一直催促吉米与他的妻子离婚。但这一切冥冥中指引的却是一幕荒诞剧,吉米早就离婚了,他原来就是个意志薄弱,只会拈花惹草的蠢货。莱辛赋予的小说结局十分精彩,吉米的前妻前来“拯救”柔斯,柔斯可以在她那里工作,甚至吉米的前妻还有个与柔斯的母亲一模一样的地下室,柔斯又可以重新开始,而且她还可以领养她前男友的女儿吉尔……似乎所有又回到原点,柔斯成长为了自己的母亲,她即将领养回来的女儿吉尔将会成为自己。好像是皆大欢喜了,可是莱辛同时也在暗示,女性的独立所取得的成就乏善可陈,我们仍旧在浅显的圆圈上打转,有时候甚至在自欺欺人。回望女性主义的崛起,我们也不免发现如此的困境。谁能想到,女性当年用生命换来的被尊重现今堕入了可笑的俗套。高校中,一旦课题选定为女性研究,也就注定了自己将在女性导师,女性同志的小圈子内关闭起来自娱自乐。女性独立的课题到了当代是被奉为怪谈,还是偃旗息鼓?我们可以从莱辛的笔下看到真切的忧虑。我们常常看到男性作者笔下怪诞的女性从受虐者转化为施虐者,从王尔德的《莎乐美》到福克纳的艾米莉。男性作者常常选择研究神秘动物或者原始人一般的猎奇手段将这类事件抽丝剥茧,渲染得绚丽多姿,解析到末,想必男性读者一定拍案称奇,这就是女人。倘若同样的题材到了女性作者笔下,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同情和关怀。莱辛也是如此的,《老妇与猫》是一个再残酷不过的故事,但我们得到的解释并不是老妇体内吉普赛血统死灰复燃,接着控制了她,就像占有欲控制了莎乐美或者艾米莉那样。全然不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条控诉,一条是吉普赛这样的边缘民族在偌大的伦敦无处安身,莱辛描写了危楼每天正在剔除死尸的日常工作选择在清晨进行只是出于如此谨慎的考量:为了在伦敦居民醒来前不知不觉清理掉这些无用的废物;另一条是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这也是整个故事的真正核心,因为“特别的猫”的出现正是为了代替老妇的儿女们行孝。这只猫有太多孩子的特点,常常打架调皮,爱撒娇;老妇与它的关系也正从反面揭示了老妇本应享有的天伦之乐,猫被打瞎了眼,打瘸了腿,老妇仍然会爱它;相反的,老妇病了,猫会来帮她取暖,老妇饿了,猫会捉来鸟供奉。也正是为了与猫相依相偎,老妇几次三番逃离所谓的政府养老院(其实也就是在讨人嫌的地方等死而已)。这就是女人的困境,莱辛深深地体会着,不仅来自于男性的漠然与不解,还来自于儿女的遗忘和抛弃。《海底隧洞》里的男孩根本不屑与过分关心他的母亲分享自己的秘密探险,虽然莱辛也明白,成长本身就意味着抛弃。可是,当我们读到老妇死前近乎疯癫的独白,仍然不禁哀叹女性的命运:“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莱辛老了,但愿将莱辛作品归入女性主义研究并不不是意味着由女教授带着一群女学生在暗自欣赏,细细品味。莱辛需要的是更广泛的目光。[英]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26.00元。本文刊于【读品】109辑                                 【免费】订阅 点击 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女性的敏感、神经质

其实这本书才看了一半,但是却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写下来。作者关于女性的描写,真的是很传神,入微。在阅读第一篇《另外那个女人》时,女主人公在情感面前所表露出来的敏感、神经质,真的让我惊叹作者的厉害之处。请原谅我看到了某些时候的自己。

莱辛的真相 (刊登于《读品》第109期)

在阅读多丽丝•莱辛之前,我们会满心欢喜地接受男性作者摹拟的女性感知,我们惊讶于他们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我们满足于他们对女性命运的揭示。直到莱辛的出现,我们才发现男性作者的隔阂。《老妇与猫》这几个短篇乍读起来就其故事本身而言并无新意。或是作为第三者的心理(《另外那个女人》),或是老夫少妻的悲哀走向(《爱的习惯》),再或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滥调(《喷泉池中的宝物》)……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老套的故事莱辛都从女性作者的角度重新做了一番梳理,揭示出真相的另一种。《喷泉池中的宝物》或许是其中最为老掉牙的故事了。整个故事完全堪称康•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头一个故事《珍贵的尘土》的翻版,两者都是讲述一位贫穷的珠宝工匠历经岁月,捡拾珠宝或者金尘,目的只为心中爱恋的富家千金打造一款独属于她的饰品。然而两相对照,我们立刻发现了男性作者的偏颇与女性作者的用心。正如所有此类故事的套路,最终穷小子注定无法高攀,《珍贵的尘土》中的夏米只能眼见苏珊娜嫁作他人妇,自己花费数十年筛取数以百万计的微尘,聚拢熔合锻造的“金蔷薇”始终没有送出手,自己也只能孤苦伶仃地死去,无人问津。全篇不经意流露出对于女性无情的谴责。与此完全不同,《喷泉池中的宝物》中的富家千金米润落魄成为衣不覆体的贫妇,原因只在于地位低贱的珠宝工匠伊甫瑞姆有心用真珠宝换下她佩戴的假珠宝。在莱辛的小说中,她对于女性命运中的这种陡转有其特有的术语:女性的“觉醒”。来自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伊甫瑞姆一语道破了米润成长环境以及所处生活的各种“假”,并且暗示她以后要追求真实的东西,正是这一切促使了米润亟需摆脱她原来衣食无忧却粗俗不堪的生活。我们看到米润回绝了她美好的婚事,嫁给了革命党人,成为寡妇,而夫家穷得连养都养不起她。然而莱辛的卓越更显示出作为经历者的女主人公米润对这一切是珍视的。故事尾声,是她先认出改变她命运走向的伊甫瑞姆,叫她怎么能忘怀?她取出当年伊甫瑞姆赠予她的珍珠,反复强调“我一直没有卖”,“有时候我很需要一点吃的东西,我一直挨饿,你知道,我没有用人……”,“我就是不卖它,说什么也不卖”。米润将自己的觉醒看待得远比她的生存更加重要,但我们却同时看到了作为始作俑者的伊甫瑞姆完全不解。他的目光明确地暗示:“为什么这么傻?同它所代表的相比,一颗珠子有什么珍贵?如果你在饿肚子,需要买吃的,当然你就该把珠子卖了。”他始终不明白,觉醒对于一个女人的重要。因而伊甫瑞姆所能想见的不过是“我应该带一点吃的东西来的,我真是个笨蛋。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男性与女性是如此的隔阂,在米润眼里,珠宝的意义是教会她发现自己的独立价值,然而在伊甫瑞姆眼中,要么是为美丽的女性锦上添花,要么是用来交换吃喝。于是伊甫瑞姆抛撒了珠宝,挥散殆尽,只为让穷人拿来换衣食,直到这一刻,米润才明白,这个男人当初没有发现过她的独立价值。那么多年自己的命运转折,只不过自己的一厢情愿。珠宝作为男女间隔阂的象征从来不鲜见。最经典的莫过于在《色,戒》之中,易先生认为应该送给王佳芝个戒指,无论身边这个女人到底是看中他的人也好,还是看中他的钱也好,女人总是爱珠宝的。然而在王佳芝眼中戒指的暗示就不再如此单纯。李安的电影改编中特意强调了最后王佳芝归还戒指的一幕,王佳芝是不要易先生的钱的,言外之意,王佳芝是动了真情的。如此男女的隔阂也是莱辛的主题,而这主题往往体现在女性“觉醒”后男性的“不适应”。譬如《爱的习惯》中,花甲之年的大导演乔治事业有成,他看中勃毕的在于后者的“年轻”。事实上,勃毕并不年轻,她嫁给乔治的时候已经三十五岁了,但是乔治始终称呼她“可你还是个孩子啊。”乔治很快发现,原来勃毕呈现出赤子之心全然因为她没有“觉醒”;他知道,“只有通过像他这样已经变成一个男孩子的顶礼膜拜才能使她觉醒。”然而促使勃毕觉醒的不是乔治,而是真正年轻、年方二十出头的雅基。勃毕从雅基那里发现到自己的老态,她不再能成为爱情关系中永远依赖另一方的角色了。这一次,勃毕“觉醒”了,她宣称要过四十岁的生日;也正是此刻,乔治直面残酷的事实,觉醒后的勃毕不再可爱,她变得和他深恶痛绝的勃毕的姐姐那样令人乏味。这是莱辛揭露的窘境,女人觉醒后如何?有点像二三十年代“娜拉走后如何”的旧事重提,可是,就是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觉醒,在莱辛处,常常用“独立”作为同意转换。比如《另外那个女人》,故事的一开篇就是“柔斯的母亲是上午到街上购物过马路的时候遭遇车祸身亡的”,没有比这再开门见山的。不过,这个“柔斯的母亲”在整个小说中并未就此死亡,她在柔斯体内阴魂不散。柔斯从她母亲那里领受过来的最重要的真理即是:女性要独立。以此为代价,柔斯回断了她的婚姻,供养她的父亲,父亲死后她甚至愿意出资与男友吉米共建小屋;同样是为了独立,她一直催促吉米与他的妻子离婚。但这一切冥冥中指引的却是一幕荒诞剧,吉米早就离婚了,他原来就是个意志薄弱,只会拈花惹草的蠢货。莱辛赋予的小说结局十分精彩,吉米的前妻前来“拯救”柔斯,柔斯可以在她那里工作,甚至吉米的前妻还有个与柔斯的母亲一模一样的地下室,柔斯又可以重新开始,而且她还可以领养她前男友的女儿吉尔……似乎所有又回到原点,柔斯成长为了自己的母亲,她即将领养回来的女儿吉尔将会成为自己。好像是皆大欢喜了,可是莱辛同时也在暗示,女性的独立所取得的成就乏善可陈,我们仍旧在浅显的圆圈上打转,有时候甚至在自欺欺人。回望女性主义的崛起,我们也不免发现如此的困境。谁能想到,女性当年用生命换来的被尊重现今堕入了可笑的俗套。高校中,一旦课题选定为女性研究,也就注定了自己将在女性导师,女性同志的小圈子内关闭起来自娱自乐。女性独立的课题到了当代是被奉为怪谈,还是偃旗息鼓?我们可以从莱辛的笔下看到真切的忧虑。我们常常看到男性作者笔下怪诞的女性从受虐者转化为施虐者,从王尔德的《莎乐美》到福克纳的艾米莉。男性作者常常选择研究神秘动物或者原始人一般的猎奇手段将这类事件抽丝剥茧,渲染得绚丽多姿,解析到末,想必男性读者一定拍案称奇,这就是女人。倘若同样的题材到了女性作者笔下,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同情和关怀。莱辛也是如此的,《老妇与猫》是一个再残酷不过的故事,但我们得到的解释并不是老妇体内吉普赛血统死灰复燃,接着控制了她,就像占有欲控制了莎乐美或者艾米莉那样。全然不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条控诉,一条是吉普赛这样的边缘民族在偌大的伦敦无处安身,莱辛描写了危楼每天正在剔除死尸的日常工作选择在清晨进行只是出于如此谨慎的考量:为了在伦敦居民醒来前不知不觉清理掉这些无用的废物;另一条是母亲与子女的关系,这也是整个故事的真正核心,因为“特别的猫”的出现正是为了代替老妇的儿女们行孝。这只猫有太多孩子的特点,常常打架调皮,爱撒娇;老妇与它的关系也正从反面揭示了老妇本应享有的天伦之乐,猫被打瞎了眼,打瘸了腿,老妇仍然会爱它;相反的,老妇病了,猫会来帮她取暖,老妇饿了,猫会捉来鸟供奉。也正是为了与猫相依相偎,老妇几次三番逃离所谓的政府养老院(其实也就是在讨人嫌的地方等死而已)。这就是女人的困境,莱辛深深地体会着,不仅来自于男性的漠然与不解,还来自于儿女的遗忘和抛弃。《海底隧洞》里的男孩根本不屑与过分关心他的母亲分享自己的秘密探险,虽然莱辛也明白,成长本身就意味着抛弃。可是,当我们读到老妇死前近乎疯癫的独白,仍然不禁哀叹女性的命运:“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莱辛老了,但愿将莱辛作品归入女性主义研究并不不是意味着由女教授带着一群女学生在暗自欣赏,细细品味。莱辛需要的是更广泛的目光。

唯有猫

最喜欢的是老妇与猫这个短片,看这个短片的时候正是忙着给外婆在淘宝上买吃的,特别的感叹,虽然觉得外婆啰嗦,虽然外婆更喜欢儿子给买的东西而不是我的(同样的物品),但我从来觉得我应该那样做。老妇死前近乎疯癫的独白“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 可是老妇的付出却只有猫的陪伴,老妇病了,猫会来帮她取暖,老妇饿了,猫会捉来鸟供奉。“特别的猫”的正是为了代替老妇的儿女们行孝。只有在猫出现的时候,在老妇身边撒娇、取暖、抓鸟的时候,我才在这冷漠的氛围和冰凉的社会(莱辛描写了危楼每天正在剔除死尸的日常工作选择在清晨进行只是出于如此谨慎的考量:为了在伦敦居民醒来前不知不觉清理掉这些无用的废物)还有冰冻的血缘中感到一丝温暖。


 老妇与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