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荒诞小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卡夫卡荒诞小说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32143429
作者:余匡复
页数:209页

章节摘录

  判决  献给费丽丝·鲍小姐的故事  在最美好的春季里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年轻的商人格奥尔格·本德曼正坐在二层楼自己的房间里,他的住所是沿河一长溜构造简易的低矮的房屋中的一座,这些房屋几乎只是在高度和颜色上有所区别。他刚写完一封信给居住在国外的青年时代的朋友,漫不经心地将信装进信封,然后对肘撑在书桌上,凝望窗外的小河、桥梁和对岸淡绿的小山冈。  他寻思着他的这位朋友如何由于不满自己在国内的前程,几年以前当真逃到俄国去了。现在他在彼得堡经营一家商店,开始时买卖兴旺,但长久以来生意显然清淡,他归国的次数越来越少,而每逢归国来访时总要这样抱怨一番。他就这样在国外徒劳无益地苦心经营着,外国式的络腮胡子并不能完全遮盖住他那张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很熟悉的脸庞,他的皮肤蜡黄,看来好像得了什么病,而且病情正在发展。据他自己说,他从来不和那儿的本国侨民来往,同俄国人的家庭也几乎没有什么社交联系,并且准备独身一辈子了。  对于这样一个显然误入歧途、只能替他惋惜而不能给予帮助的人,在信里该写些什么呢?或许应该劝他回国,在家乡定居,恢复同所有旧日友好的关系——这不会有什么障碍的——,此外还要信赖朋友们的帮助?但是这样做不就等于告诉他,他迄今为止的努力都已经成为泡影,他最终必须放弃这一切努力,回到祖国,让人们瞪大着眼睛瞧他这个回头的浪子;这不就等于告诉他,只有他的朋友才明白事理,而他只是个大孩子,必须听从那些留在国内并已经取得成就的朋友的话去行事。你愈是爱护他,却愈加会伤害他的感情。更何况使他蒙受这一切痛苦烦恼,是否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呢?也许,要他回国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他自己说过,他已经不了解家乡的情况。这样的话,他将不顾一切地继续留在异乡客地,而朋友们的规劝又伤了他的心,使他和朋友们更加疏远一层。如果他真的听从了朋友的劝告回归祖国,而在国内又感到抑郁——当然不是故意这样,而是由于事实所造成的——,既不能和朋友相处,又不能没有他们,他会抱愧终日,而且当真觉得不再有自己的祖国和朋友了,那倒不如听凭他继续留在外国,岂不更好吗?考虑到这些情况,怎能设想他回来后一定会前程似锦呢?  鉴于这些原因,如果还想要和他继续保持通信联系的话,就不能像对一个即便是远在天涯的熟人那样毫无顾忌地把什么话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他。这位朋友已经有三年多没有回国了,他的解释完全是敷衍文章,说是俄国的政治局势不稳,容不得一个小商人离开,哪怕是短暂的几天都不行。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成百上千的俄国人却安闲地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是,恰恰对于格奥尔格自己来说,在这三年间发生了许多变化。格奥尔格的母亲去世——那是大约两年前的事,从那时起,他就和父亲一起生活——,他这位朋友可能得悉了噩耗,在一封来信中表示了哀悼,但是毫不动情,其原因只能是,对这种不幸事件的悲痛是身居异国的人所完全无法想象的。不过格奥尔格从那时起,以全部精力从事他的商业以及所有别的事情。也许是他的母亲在世时,他的父亲在经营上独断独行,阻碍了他真正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也许是他的母亲过世后,他的父亲虽然还在商行里工作,但已经比较淡泊,不再事必躬亲;也许是鸿运高照,意外侥幸一很可能就是如此——,不管怎么说,这两年来商行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职工人数不得不增加了一倍,营业额增加了五倍,往后的买卖无疑会更加兴隆。  可是格奥尔格的这位朋友对这种变化却一无所知。先前,最后一次也许就在那封吊唁信里,他曾劝说格奥尔格移居俄国,并且详述了格奥尔格家若在彼得堡设分号,前景将如何如何。他所列的数字同格奥尔格现在所经营的范围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可是格奥尔格一直不愿意把自己商业上的成就写信告诉这位朋友,假如他现在再回过头来告诉他,那当真会令人惊讶的。  所以格奥尔格在给这位朋友的信中,始终仅限于写些无关紧要的、一如人们在安闲的星期天独自遐想时,杂乱地堆积在记忆中的琐事。他所希望的只是不要打扰他的朋友,让他保持自己在出国后的长时期里所形成的对于故乡的看法,并以此来安慰自己。于是发生了这样的情形,格奥尔格在三封隔开相当长时间的信中,接连三次把一个无关紧要的男人和一个同样无关紧要的女人订婚的事告诉了他的朋友,结果完全违背了格奥尔格的意图,这位朋友竟开始对这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兴趣。  ……

书籍目录

选本序
判决
变形记
在流放地
乡村医生
致科学院的报告
骑桶者
地洞
寓言式小小说七篇

作者简介

余匡复编著的《卡夫卡荒诞小说》包括卡夫卡的7个中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骑桶者》、《地洞》、《寓言式小小说》等七篇。
卡夫卡的寓意、象征所表达的无疑比一般现实主义作品的内涵要大得多,《卡夫卡荒诞小说》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更深地开掘作者的哲理意义。

图书封面


 卡夫卡荒诞小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因为人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所以文学必定是复杂的。”这个长句子来自于这本书的前言。其实,一直都很不喜欢这样的前言。如果,你可以在前言里了解本书作者已被公认的写作特点,以及本书讲述的故事主要表达的含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本书?我们只要读前言就好了。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前言”总是放到最后才看。再来说说这个句子,也犯了很主观的错误。既然“复杂”,就不能够用“必定”二字匡死。复杂,便表示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其中便也不乏极致变化之后的“简单”。一向都比较喜欢具体案列具体分析之后,再拓展到广泛大众可能出现的共同特性。虽然,这样做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准,但比起假大空的随口说说,总不会显得那么心虚。比如本书的作者,他本可以直抒胸臆,用直接且犀利的语言抨击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可是他没有。他转而运用一个个晦涩偏执的故事表达了他厌世的态度。对,他表达的是“厌世”而非“愤世”。这样的表述方式,似乎又把问题复杂话了,似乎也印证了那个长句子的含义。但至少在我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复杂的,而且相当的简单。决定一个作者写作方式的主要因素,无非就是性格因素。而性格又决定于他的生活环境。而环境因素,最终还是要追溯到“人”的天性这个本源。虽然,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对错始终未有结果,但这并不影响每个人对其都有自己的看法,实在没有什么主观判断能力的,大不了就回答“不知道”。所以,其实往往大多数时候,复杂的并不是作者本身,而是看客读者。作者表达的时候虽然选择了晦涩的语言,但心思还是单纯的。最后,当他的作品变成印刷物,不成名尚好,若一旦成名,对他作品的揣摩就会被当成一件正经事来做。而,正经事必须就是复杂的。所以,作者最后选择烧掉他的作品,或许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对它们的不满,而是因为他不想把他的“哭泣”,被大多数看成不是“哭泣”那么简单。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是荒诞还是现实
  •     不是很喜欢这种文风。。。
  •     卡夫卡的小说总会给我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看完这本书真是考验了一把自身的耐力,读的时候常常觉得烦躁,好几次都不想读了。吃不透,感悟不够深。有人说卡夫卡的书适合一读再读,白岩松曾在《白说》里说:“有的书你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希望我没有错过好的书,过些年岁我会再读卡夫卡。
  •     荒诞派现实主义小说的始祖。总体上的荒诞,心理和细节描写的细腻,难怪人家都说村上写书手法是借鉴他的,真是果不其然呢。好孤独的内心,好深刻的对社会对现实的理解。小人物在权力持有者(判决、在流放地)、资产家(骑桶者)、没有自由可言的社会(致科学院的报告)面前的软弱和无能为力,小人物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恐惧(地洞),孤独、绝望(变形记),都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不直接告诉你,却更深刻地进行了批判。只是,由于在写作世界中始终找不到出路,所以才会像乡村医生一样,自救不得,一步错就再也回不了头,只能死去,死前嘱咐朋友把稿子焚毁。放弃吧,放弃吧,最后一篇寓言小说如是说,卡夫卡的人生态度确实太消极悲观了,人生确实艰难,但还是要努力过好每一天。
  •     着实荒诞,几乎看不懂
  •     最近好多人在说卡夫卡啊
  •      荒诞现实
  •     荒诞又一本正经
  •     他爸喊他去死他真的去了啊。。。
  •     特别的架构和带有寓意的内容,这是文坛的创新,但肯定不会成为畅销书。不过还是欣赏他对荒诞人生的认识。
  •     这本书,装订精致,内容清晰,正版。
  •     用力去理解,认真去体会,不浮躁,不强求。
  •     两天读完这本,挺喜欢。卡夫卡的荒诞一点也不故弄玄虚和做作,他就是能把变态写的像常态一样自然。小说多是表现厌世与消极的主题和人情冷漠,但积极的反抗与探索太少。笔下异化的人物是对社会现象的放大,同时绝不脱离真实。最喜欢的是《在流放地》。
  •     喜欢卡神的文风!喜欢荒诞喜欢莫名!我早干嘛去了现在才看??!(小小说…真的玄而又玄get 不到点…
  •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有一个可笑的开端。荒诞也如此。荒诞的世界比起其他更是从这种悲惨的诞生中获得它的高贵。
  •     再读变形计 似乎又有不一样的感受 格力高尔的遭遇荒诞无比 但却是现代社会许多人的缩写 为了家庭责任 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令人烦恼的领导和同事 相处过于熟悉的亲人 已然忘记对自己的感恩 “这个社会真是一团糟”
  •     总有一些人能够看到许多常人不能见的怪象与恐怖,有时候,他们会被称为「先知」。
  •     想弄清楚每个故事究竟在暗示什么 但是绞尽脑汁只体会到无尽的孤独感
  •     格里高尔得的其实是抑郁症吧 未曾感同身受过的人或许读不懂 明白的人像解码一样在和作者和对暗号
  •     经典作品基本都收进了
  •     《地洞》中无处不在的不安感,洞内与洞外都非宁静之地 《致科学院的报告》相较自由,只能选择出路 《在流放地》给暴力美的自我牺牲
  •     读不明白还真是
  •     荒诞小说一点也不荒诞。
  •     可怜虫的生活,悲观,沉重。。。
  •     配着书评读,还是不太懂,第一感觉就是荒诞。只觉得他活的处处小心、担惊受怕、孤独…
  •     我用一生和你说再见。
  •     我的理解能力跟学识实在有限。
  •     荒诞,抑郁,无力自救。
  •     重温变形计
  •     除了《地洞》看得很粗,其他都读完又找来书评才明白其中的内涵。《变形记》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乡村医生》和《致科学院的报告》也很喜欢。
  •     读过卡夫卡全集,觉得还是《变形记》写得最好,把人的挣扎和阴暗用独特的方式刻画得入木三分。
  •     补了几个短篇,涉及到大段心理描写任然觉得非常无聊,还是喜欢直接从人物行为揣摩心理而不是从意识流动揣摩性格。又一次读到了《骑桶者》,只是我已不大记得清那位武大毕业的语文老师和所有的事了
  •     总感觉文字里下了许多套,留了许多隐喻,耐琢磨。
  •     “那为什么不睡觉呢?”“因为他们从不疲倦。”“那为什么不疲倦呢”“因为他们都是傻瓜。”“难道傻瓜就不疲倦吗?”“傻瓜怎么能疲倦呢!”
  •     只读了《变形记》
  •     昨晚11点就上床,先后尝试了所有的睡觉方式,折腾到天都亮了,一看表5点,爬起来果断看本卡夫卡用脑过度睡觉。
  •     卡夫卡的小说意义总是相似,庶几是不安,彷徨和猜忌
  •     好几篇不知所云的赶脚。。
  •     2017#第5本 卡夫卡本人是担得起西方现代文学大师的名号的,但现状的确仍旧是过誉了。他以荒诞写现实,用隐而不发的手法向读者揭露社会对人的异化,读起来触目惊心,但有些文字过于冗繁而且文章不够精致,这些也的确是存在的。不过卡夫卡之于现代文学好似福特T型车之于汽车,是跨时代不可磨灭的经典,但他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     时隔多年后又读到了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事,依旧被打动。这个选本蛮不错,经典的几篇都有了,序也到位。
  •     荒诞,经典
  •     除去地洞实在是读不下去,末尾的几篇寓言也都不知所云,前面几篇多是一知半解。印象最深的是在流放地,几乎被吓着了。久闻其名的变形计倒是感触不深,也许是读的太浅。
  •     偏爱地洞。
  •     就冲卡夫卡那么帅也是好评好么!!!(住嘴)孤独而焦虑的天才,你问我去哪儿吗?放弃吧!
  •     结合序言看的。最喜欢的是《在流放地》,最看不下去的是《地洞》。其实无需多想,读来只觉悲凉。
  •     爱死了这种满篇心理描写要么满篇对话让我走神看上两三页再回神都不会out的神经风格!
  •     变形记还不错
  •     寓言式小小说反而令人印象深刻.
  •     故事很好,没能很生动的翻译好
  •     某人在博客里用卡夫卡的《城堡》来解释【与非门】,所以我关心的其实只是《城堡》这一篇文章,至于卡夫卡的其它文章,我基本完全看不懂。
  •     《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骑桶者》《地洞》《寓言小小说》——作者通过“荒诞”的故事主题激发着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想象的空间。卡夫卡究竟想表达什么?一定没有一个正确而完整的答案,它像一座金矿,蕴藏着用之不竭的财富。也许评论家们更在意挖掘小说背后对社会、对人性的讽刺和隐喻。但于我而言则更喜欢故事中现实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恰到好处,感同身受。【校图书馆】
  •     读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