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胡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鲁迅的胡子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802259287
作者:蒋一谈
页数:245页

平凡的人生给你最多的感动

平凡的人生给你最多的感动——读蒋一谈《鲁迅的胡子》利用零零碎碎的几天时间,看完了手边这本作者送出的《鲁迅的胡子》,翻到最后,看到一张戴了眼镜的瘦削的中年男人的脸,是作者的照片。从作品,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及一些60年代或70年代生人的共同人生经历和情感,比如出身农村,大学毕业,工作在城市,遭受过挫折,认真生活,人在江湖,心在天涯,诸如这些等等不一。蒋一谈的小说里,都是小人物。平平常常,庸庸碌碌,灰头土脸,偶尔光鲜,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爱恨情仇,没有名牌闪耀,没有异域风情,没有大善大恶,没有大波澜,没有狂风暴雨,没有辣手摧花,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阴险狡诈。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细碎故事,普普通通的悲喜感动。细细读来,这些小情节和小感动,却又像一把铁锹,一下一下地,铲掉读者经日积累的冷漠,露出温情,露出笑意,露出柔软,露出小溪流水,露出鸟语花香。《鲁迅的胡子》里的沈老师,就是蒋一谈塑造的这样一个典型。他老家在偏远农村,大学毕业,当过中学语文老师,却在足疗店找到了人生乐趣和经济温饱。他有一张酷似鲁迅的脸,化了装,粘了胡子,本是想正正经经在戏里演一把鲁迅,摆脱经济上面临的窘境,也表达自己内心对鲁迅的些许敬意。却不想导演只是一名女大学生,没钱可给,只是想帮一生研究鲁迅而精神恍惚的父亲完成见鲁迅一面的愿望。他决定免费地完成这次演出,演出结束回到家,他躺在床上,感觉身心从未有今天这样放松。皎洁月光中,他手举胡子,内心无比平静。一个普通人,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升华,或说救赎。或许,可以找李榕的《马齿苋》来一起看。

作者应该宴请封面设计

看完《鲁迅的胡子》,唯一的感觉就是我十分愚蠢的被封面,宣传尤其是内狗屁书名骗走了20块钱。那些文字写的很费劲,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痛苦的挤出内些粗糙文字时的表情。。。这种水平上个文学月刊作者就该庆幸了,居然还出书骗钱,看来出版界水也不浅

败笔是书腰,闪烁是文字

这本书摆在自己眼前,看着书腰上一连串推荐人名字.然后写出"在浮躁的年代,读安静的小说”让我反感,看到书腰每次堆人名上去,然后写一大堆夸大的文字,就让人不像在往下看下去。不过在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慢慢感觉老那就像我熟悉的人,浮了起来.然后每个短篇,都感觉像一个亲生经历过这个故事的人,淡定地给你说着他的故事.文字朴实,却打动着你.看书后面的评语,也觉得这一个个在所谓世俗"失败者"不就是我们身边最亲近人也有的故事.而他写的那么细腻,那么亲切.

替这个荒谬的时代扮一扮俏

替这个荒谬的时代扮一扮俏——读《鲁迅的胡子》范典/文蒋一谈的书名字都取得很好,第一次看到他的书时很诧异:中国人为啥写“伊斯特伍德”?然后就会情不自禁去翻开那本书,哦,原来是短篇小说集。到这一本《鲁迅的胡子》,封面光明正大用了鲁迅先生头像的木刻版画,让人凛然震住。在书尾后记中,蒋先生自己谈到这些都属于自己喜欢的人物,另外还有赫本、乔布斯、苏菲·玛索、海明威、卡佛……好家伙,不是死人就是老外,版权的问题都省了不少心,不过,这些倒是其次,毕竟不是直面这些人物本身,而是借用来影射现代社会的一些征象,充其量不过当作文化式符号来映照现时现境。本书除了压轴之作《鲁迅的胡子》以外,其余短篇题材看似宽泛,有讲姐妹、父子情深、艺术家创作苦恼、失恋女性的心理、丧子之痛下的夫妻感情等等,似想在文字中揪出一批现代化国度下生活的中国人面孔来——你看《Chinastory》中,辛苦养大儿子的老那晚年却只能独守空巢,唯一能取得欣慰的方式便是在小镇茶馆和老人们谈天时取出那本《Chinastory》的杂志来,因为这是他儿子就职的杂志社,能当他人面炫耀一下自己儿子的文章,于他就是一种快乐,甚至在一大把年纪时还下苦功学习英文。孤单、寥落又满腹操心(打算为儿子在北京买房),生动刻画出一个中国老人的空巢晚年。《夏末秋初》则表现了一对姐妹和母亲的感情,姐姐患上绝症,丈夫常年在外作科考,孩子将来的教育问题似都将落入妹妹手中,作者似在以一双怜悯眼睛探视这个算得上中产家庭的命运悲剧,特别将情感的关注点落在妹妹周轩身上,将其接受命运考验时面对事业、家庭时所作出的反应归纳为坚强、隐忍、善良等中国女性特有的品质。除此,《随河漂流》讲述青年男女恋爱的迷惘、随兴,《窥》则讲述失去男友后的单身女子苏醒在孤独中舔舐伤口,借工作来麻痹自己心理,时常以为对面医学院有人偷窥自己,后来才知对方是一个盲人。这个故事虽试图描画一个女人的孤单状态,她对感情生活的期望,但作者对结尾的草率处理,使得主题看似刚要切入便脆弱崩裂,有些不知所云,唯使人感觉苏醒的那种心理状态而已。为此大花笔墨,似乎正是一个短篇小说的忌讳之处。到了《清明》,故事的视点也挺不错,一对夫妻在丧子之痛中解除了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看似每年清明都上坟给儿子祭上玩具礼物,且两人似乎也在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但作者忽略了两人多年来的感情变化,在处理二者对儿子思念之情时手法过于单一,反而引不起读者的共鸣。作者也试图在描述过程中插入一些新的情节,比如男主人公周石又与导师的女儿卜轩结合,卜轩那种市井妇女似的意见,使前面大段铺设的情感线产生了新的变化,让人觉作者不知所措,他到底要反映什么?是表现一对离婚夫妇在丧子之痛下的“破镜重圆”,还是要讲他们的情感状态,亦或是抛弃旧生活迎接新生活?你去看王小帅那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左右》,也同样讲述离婚夫妇的感情状态,但围绕一个争议性的事件展开,就使得故事线索明晰同时,人物形象也展现得饱满立体。其余的小说相对在篇幅上较短,如果上述的几篇可归纳为“情感系列”的话,其它的便可以归纳为“象征”或“小品”系列,因为作者更趋向于表达一种抽象的主题。《国旗》把修车老人对抗美援朝牺牲在战场上的儿子的想念统统化在一面染血的国旗上,实际上表达了象征国体政权的“国旗”下生活的个体化生命在情感上存有异同,很多人对国旗的尊重仅仅表现在崇敬的态度上,然而却不知它更深层次的含义,也不晓为什么要尊重它,像这个老人他修车了一辈子,对国家的感情当然不输于一个毛头小伙子,然而他对新国旗的敬重不及自己收藏的那面破旧的染着自己儿子鲜血的国旗,而这种个体性的情感意义是其他人无法一眼洞悉的。《保佑》则质疑了信仰,一个在佛前对性爱想入非非的中年男子不能原谅自己,竟步入一种神经质的境界,作者最后一句话是梦呓:“佛,你会保佑他吗?”看似自语,却是一种对信仰的疑惑不解。《一场小而激动的雨》,用画来表现诗这个创意很不错,短而有寓意,很精彩。而《夜的叹息》那种恐怖阴森的描绘和主题的不知所指只能算作一篇练笔,《短章》是作者在阅读一系列国外文学大师(叶芝、E.B.怀特、纳博科夫)作品后的随想小品,虽有灵气,却算不得作品,似有充数之嫌。当然,最后要来说一说这个压轴之作《鲁迅的胡子》,因为这个小说在各方面来说很成熟圆稳,主题也很好。看似荒谬的一件事情,却十分形象映照了现在社会的弊病垢象。开足底按摩店的老板沈全在火车上巧遇星探,有待在影视剧中扮演一代大作家鲁迅,然而日渐呈下降趋势的生意令他夫妻二人头痛不已,便灵机一动扮演鲁迅来招徕顾客。但是,立即招来了市场纠察队的揭牌。他与女导演见面,才获知对方父亲是一辈子研究鲁迅的老学者,痴迷鲁迅,最后在对方请求下扮演了一回鲁迅,使那位老父亲圆了一把与偶像见面的美梦。最后,他决定踏实开店,从头来过。这个故事立意很妙,寓意又强,深刻揭露了经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商界竞争的不择手段、务虚而行,人性亦变得丑陋阴险,试图靠机遇来实现发财梦,也反映了学界痴迷研究、晚年误入险境的悲惨下场,看似由小人物来扮演了一回大人物,但是最终却让小人物在面对物欲冲击下深刻反省了自己,并告诉读者,这一生扮演别人有多么可悲,真正做自己才是不被荒谬社会的洪流卷袭的不二法宝。因此,要摘下鲁迅的“胡子”,真实面对自己那张脸,除非是为让别人快乐才偶尔扮一扮俏。蒋一谈的文字平淡无奇,在建构每篇小说时的技法也单纯质朴,当然,这对于短篇小说而言有好有坏,好在更直接体现人物内心和情感,坏在缺乏阅读的趣味性。这本小说集大致抓住了几个点:老人与子女关系、现代男女感情、异乡人的漂泊感。看似题材宽泛、角度多样,但实则可以摸索到潜藏于背后的作者的情感状态:悲悯、忧愁、疑惑……——已载于《法制周末》

信什么别信妖封

  我曾经劝读小说的朋友,千万要警惕翻译小说的前言后记译者序之类文字。因为这些东西不但剧透还会替你先下结论,八成会坏掉你的口味。好久以来,我都以足够高的警戒心避开这些东西。没想到这回却着了妖封的道。  所谓妖封,就是书的腰封。这东西现在越来越让人难以避开了,随便一本啥书上来就是印着大号黑体字的妖封,上头还有专家学者名作家的联名推荐。其实也是我活该,早就明白这种妖孽玩意本就多是文案写手的胡言乱语,却没做到淡定对待,亏我还曾经念过两年广告策划文案的课程。  我指的是蒋一谈这两本小说集。上周看了那本《伊斯特伍德的雕像》,失望不已,指望着能从这本《鲁迅的胡子》中捞回点本儿——两本书也差不多四十块了。可惜,这本集子再次验证了妖封上那句推荐语有多扯淡——“浮躁的年代,读安静的小说”。看到北京胡同里血染五星红旗的故事时(《国旗》),我只想说:安静你妹——安静不等于寡淡乏味。如果这个“感人故事”是作者虚构,那就更丢人了。挤在地铁里读这种故事,我觉得自己非常丢人。看这本集子里的故事时,我不只一次想到当年为了抄作文研读的《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也不只一次地在那些完全失控的旁边和感叹中看到了初级言情小说的影子;我甚至还不怀好意地在一块一块的省略号方阵里闻出了黄色小说的气味: ……××……×……××……  不是我对作者不敬,是花钱买书看的消费者心理让我郁闷——当然,与我长期养成的口味有关。这次失误让我对国产文学作品产生和对国产电影同样的警惕心理。其实,有一句知名影评人爱用的评价也可以用在这本《鲁迅的胡子》上:作者诚意十足,让人钦佩——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除了诚意啥都没了。蒋一谈先生小说的视角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和前两年文学界出现的一种“底层写作”有很大相同之处,关注日常情感,直面现实问题。有些故事的创意也挺有意思(例如这本集子的压轴《鲁迅的胡子》)。只可惜,笔下太粗糙,情绪无节制,徒有表面的简洁,缺乏对语言和故事的提炼,不能真的安静下来,令人感觉好似隔靴搔痒。  再腔调一遍:读什么别读文案,信什么别信妖封。  感谢来自网友马来的妖封一词。

书托什么的最讨厌了!

在一个地方看到这本书的宣传,“作者以简约洁净的叙事完成其独到的故事创想,描绘了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挣扎和希望,创造了当代中国短篇小说故事创意和写作技法的新形态。”啧啧,多赞,还号称“浮躁的年代 读安静的小说”,所以就来豆瓣看看,想决定是不是要买这本书。结果,我只想说一个字:操。目前首页排在第一的书评是马来的《安静出个鸟来》,对该书“妖封”的宣传进行了抨击,而令人意外的是,在评论里竟然还看到了作者的身影,一句对评论者的“遗憾”,也让我对作者颇为遗憾。再往下看,就不得不让我震惊了。其后的几篇打出高分的书评,却都是无耻的书托所为,于是也彻底打消了我买和看这本书的念头。周瑟瑟的《浮躁时代安静的林中路》写得好华丽丽的,并给出了五颗星的评分,然后我点开了LZ的主页,2010-05-27才注册(而该书正是今年5月出版的),主页除了该书评一无所有。无关注好友,无被关注好友。周瑟瑟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41238219/猫尾巴的《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感情》相形之下比周瑟瑟的要弱很多,但同样打出了五颗星,点开其主页,2009-08-06注册,主页共两篇书评,除本篇外另有一篇名为《一本勾起回忆的小说。》的书评,评的是《伊斯特伍德的雕像》,作者是谁呢,原来还是《鲁迅的胡子》的作者蒋一谈,而该书的出版时间为2009年7月。此外,就是两次推荐蒋一谈《浮躁的年代,写安静的小说》的日记。猫尾巴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4867465/沉沦的《借花献佛》写得也很差,但也给出了四颗星的评分,点开其主页,2010-05-26注册,主页依然除了本书评外就是两次推荐作者蒋一谈《浮躁的年代,写安静的小说》的日记。沉沦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41189834/秦一如的《适合用心去读的小说》同样给出了五颗星的评分,点开其主页,2009年2月注册,其评论依然是除了这篇就是关于蒋一谈另一本作品《伊斯特伍德的雕像》的评论。其推荐也依然是全部与蒋一谈有关。秦一如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3633540/截止目前,该书书评一共12篇,却有4篇是显而易见的书托所为,我不知道作者的不自信到了什么程度,就冲着这一点,我也不可能读此书,买此书。

安静中的不安静

文笔简单,朴素。但每个角色微妙的心理变化和举动言语间的刻画,随着文字就能在脑里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面部感观。。。带给人很真实的 感受。。直抵人心里,去感受感受故事中那份安静那份悲伤恐惧那份感动那份相信和奇迹。。死亡等待希望。。距离冷漠亲情。。。总有份温暖和感动在流露的存在。。天真纯净穿越沉重现实。。。。。阳光依然明晃晃的,只是不再锐利

浮躁时代安静的林中路-----读蒋一谈短篇小说集《鲁迅的胡子》

浮躁时代安静的林中路――评蒋一谈短篇小说集《鲁迅的胡子》                        周瑟瑟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讲短篇故事能力的国家,但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小说这种文体一夜之间发生了奇怪的变化,长篇小说大行其道,而短篇小说似乎死亡了。直到去年我读到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集《伊斯特伍德的雕像》,并且与他交谈后,才发现他有着复活中国短篇小说生机、恢复短篇小说荣光的梦想,并且计划每年推出一本短篇小说集,他的抱负与写作实践,到今年得到了印证,我手上又有了一本他的短篇小说集《鲁迅的胡子》。从《伊斯特伍德的雕像》到《鲁迅的胡子》,蒋一谈完全沉浸到了短篇的狂欢之中,从他的狂欢我看到了一种新的叙述话语的勃起。中国短篇小说为什么会沉寂?我想是因为短篇小说失去了创造力。蒋一谈所做的其实是恢复短篇小说的创造力。他创造了一种新寓言式的叙述话语。这是一个企图革新中国短篇小说的人,他有着隐秘的写作生活,他对日常经验、对某个海外电视频道、对微博动态、对千奇百怪的图片等等,都有着超越生活之外的小说处理。他的梦想建立在生活之上。他呈现在我面前有点玄机,他更是一个短篇小说方法论者。从他至今面世的两本短篇集中,已经暴露了他的写作方法与写作走向。首先他是反传统叙述方式的。从他的短篇中我看不出传统意义上的情景描写,他跳出了复杂的词语叙述与外在的场景叙述,抛弃了我们原来所熟知的言说方式,他所做的是“减法”,减掉了小说多余的肥肉,留下的全是骨骼,对话支撑了他的小说,对话推动着人物,所有的人物朝着短篇小说灿烂的巅峰汇集,他创造了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鲁迅,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成了他又一代言人,前一本是一个老外伊斯特伍德。据他透露,下一本是赫本。接下来还会有乔布斯、苏菲.玛索、海明威、卡佛、孙悟空等人物,他对经典人物的再度创造,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小说叙述话语的勃起。其次,蒋一谈的短篇小说不同于苏童、莫言、格非等上一波作家的作品,上世纪的先锋美学在他这里无效了,叙事的先锋被他更加简洁的对话取代,哪怕是碎片式的故事,经过他炼金术般的提纯,故事变得风起云涌,曲折婉延,他总是出奇不意,打开那个通向“分叉小径”的博尔赫斯式的故事迷宫。前一本短篇集是雕像,这一本却是胡子。胡子的意象硬朗而具有时代的批判性,一个洗脚的青年,一个鲁迅研究学者、一个导演、一个妻子。这个短篇呈现了蒋氏小说叙述的狂欢,表面上他不动声色,写作态度上的平和,写作技巧上炉火纯青的伪装,加上小说人物关系之间布满的玄机,都让这个短篇奔向了新时期短篇小说的巅峰。鲁迅,在蒋氏笔下最终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当下困境中,知识分子与街边小人物结成了精神同盟,物质主义的现实困境与乌托邦的精神困境殊途同归,洗脚青年成了鲁迅的化身,时代指派他来对一个大学教授进行精神的最后抚慰。读蒋氏短篇小说,可以读出时代的泪光,那闪烁的泪光灼痛了我们坚硬的心,其实我们早已麻木,在这一点上蒋一谈倒是继承了鲁迅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但蒋一谈更加的软柔,更加的温和,他不愤怒,他的目光明亮却闪着泪光。另外,相对于老60后作家邱华栋、韩东他们那一波,他是新人,新人自有新人的写法,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出了卡佛、巴别尔、卡夫卡这类大师的味道,他是一心向古,一心向经典,他无所顾忌,面向广阔的世界。他的理想是:“浮躁的年代,读安静的小说。”原来黑马早换了姿态,在世界另一边低头吃草,文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会影响他的写作,无怪乎有人惊呼:“60后最后一位短篇小说家非他莫属”。他安静地在咀嚼,安静地看着浮躁的时代,写下他理想中的短篇。看蒋一谈,应以十年时间来看他,他有十年出版十部短篇小说集的计划,读他的短篇小说,每一篇都不容错过,因为他每一篇小说中都有惊雷,但每一篇都以平和、从容的方式下笔,甚至故事推进过程中还是那么的容忍,但其中不断埋下了太多动人的亲情与诗意,我喜欢他作品中总是会出现的家庭成员的主线,更欣赏他对故事机关得心应手的拆除,他对待人物情感的克制与理性,把他引向了一个更加坚定的人性的世界。他通过短篇小说这一艰难的文体,拯救了那个绝望中的一辈子做鲁迅研究的老式知识分子,拯救了时代大潮汹涌下的迷惘的洗脚青年。读这本短篇小说集,我读到了喷薄的日出,更读到了浮躁时代安静的林中路。小说集的第一篇《中国故事》,父子之间的亲情让我落泪,这只有60后作家才有的个人经验,在这里显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蒋一谈备加关注中国家庭关系与夫妻情感,关注社会转型中人性的脆弱与情感的坚韧,此类感人的篇章还有《夜的叹息》、《国旗》、《清明》、《一场小而激动的雨》等。说到底,他目前呈现出的写作完全是以“中国故事”为精神起点,在这一点上他不玩虚的,篇篇都有着扎实的生活基础,甚至故事原型。但他跳出来了,他区别于这个时代众多的小说家,他寻找到了一条通向“分叉小径”的路,写作技法上的革新,故事创意上的突破,都让他迅速处在了令人瞩目的位置。短篇小说被长篇小说挤压多年后,在蒋一谈这里恢复了自信,获得了应有的荣光,李敬泽、邱华栋、格非、北村、李洱等人均对他的短篇有很高的评价,我的评论出自一个诗人春末夏初的夜晚,我看见的是一种新的叙述话语在勃起,蒋一谈带来了短篇小说勃勃的美学生机,我喜欢这样的生机。                         2010年5月20日夜

一半是忧郁,一半是温情

初看书名,还以为是专门介绍鲁迅先生的文学评论类的图书,翻开看才知道是多篇短篇小说的合集。但书的封面还是深深的吸引了我,一个版画风格的设计,鲁迅先生依然还是他招牌表情,“横眉冷对”洞穿一切。初中课本就开始接触到鲁迅先生的文章,当时觉得他的文章是最深奥难懂的,但还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又不得不背诵他的文章。在老师的逼迫下,所以对鲁迅的文章多了几分厌恶之感,然而到了大学,翻出来他写的小说,看上几篇,每每都会有新意,他的杂文小说很多经典的话,都适合长期收藏。既然这本不是研究鲁迅本人和鲁迅文学的书,只是一个本小说的合集,又以其中一篇《鲁迅的胡子》短篇冠以全书的命名,作者何意呢?看过此书可能会有一些答案,小说全篇都是以小人物为叙述对象,反映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与挣扎。蒋一谈以他小说的魔力,照出现实中真实的一面,感人的一面。蒋一谈的每个故事,都讲得很朴实,实实在在的让你感动,其中没有矫揉造作,忸怩作秀,简单的话语、简单的词汇,但你很快就会融入人物的心理活动中去,达到形神合一,所以感动就变得自然而然,这都归功于整个故事的情节编排和构思。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才有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我们大多数都是行色人群中的一员。我们只想真实的生活,并没有想到怎样惊天伟业。他以最简单的叙述方式,讲述一个平凡人的故事,故事中心都是围绕人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现实话题:思儿心切的老父亲,对北漂在外儿子的无以复加的牵挂;小本经营者的创业艰辛,家庭负担压抑的中年男子;胡同里每天都坚持自己挂国旗;旅馆里带有神秘檀香的男子小心翼翼地忏悔……每个故事都短小精悍,但却又耐人寻味。忧郁的生活没有打到这些坚强的平凡人,反而能够让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希望的闪光点。很多年没看过这样耐心、平静地看短篇小说,于长篇小说都是跳跃式地看,越是短篇,就需要仔细地看,因为情节衔接得更紧凑,漏过一点细节,就不能品出它的味道来。蒋一谈的这本合集就是让你甩掉浮躁,去找到生活中的真实,虽然真实有时是忧郁的,但生活中还有着另一半,那就是温情的感动。

很一般

讲座过程中得到的书。我还怕白来的东西读的不谨慎,利用夜深人静的时间看完,得出了“又一本腰封书”的结论……三星都给高了……另:作者内天来多功能厅讲座,也看得出来那啥……

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感情

这本小说集关注都是普通人的生存现状,大部分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青春年少的英杰,或者正值壮年的中年人,每一个短篇里,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灵魂,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中国人。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了,亲情、友情、爱情早已被物欲横流中的众生抛之脑后,小说想要将这些厚重的情感一一找回,读后另人动容。

借花献佛

如果问鲁迅长得什么样子?很多人恐怕都不能忘记他的胡须:“一”字型的,又粗又黑。鲁迅的特征纵然再多,我印象最深的并且无法抹去的就是他的胡须,不向上,也不向下,一字排开,煞有特点,让人过目不忘。 先生为什么留着如此规则的胡须?因为先生的批评精神都凝聚在他的胡须里。“一”字最好写,但做人要是能“既不上翘,也难拖下”,像“一”一样正直是不容易的。此书作者对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挣扎和希望的描写,即基于此。

《鲁迅的胡子》有感

前几日,收到蒋一谈先生快递过来的新作《鲁迅的胡子》,刚正式出版,今日看完后颇有感触,特“剧透”一番。这本以"鲁迅"命名的作品集,出版社的宣传语是“浮躁的年代 读安静的小说”和“李敬泽 格非 北村 李洱 邱华栋特别推荐”,但并非谈论鲁迅本人的事情,但是在我的理解中,鲁迅的“胡子”代表的或许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感叹,以及包含其中的更为充沛的一种期许,或许这也是蒋一谈先生以此为名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全书看完,都是中国式小人物的困境、挣扎以及希望。蒋一谈先生作为出版人在文学界颇有盛名,但真正吸引我走进他的文字的,却是他那纯文学的短篇小说,犹如一个个的断片,用发散的思维,以一条条、最终汇集到一处的线索,把小人物真实的世界现实感很强地展现在你我面前。而且,非常有趣的是,他的作品集的名是结合他喜欢的人物而成的,比如第一部《伊斯特伍德的雕像》,又比如第二部的《鲁迅的胡子》,再比如即将出版的《赫本啊赫本》。此外,我注意到,《伊斯特伍德的雕像》是作家出版社出版,而《鲁迅的胡子》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两家出版社均不是蒋一谈先生所在的读图时代公司。谈回《鲁迅的胡子》的出版商,新星。这里有必要对这个出版社的背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新星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是国家指定专门对海外发布政府白皮书的外宣出版机构,其产品不进入国内市场,但2004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一家可以对国内国外同时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出版实体。之后,该出版社以推出一些具有较高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的社科、学术图书、具有新锐、时尚特质的文学、休闲、实用图书,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话语来形容,这是个比较“小众”的定位。同样地,《鲁迅的胡子》的定位也比较“小众”,因为他自己都感叹,“短篇小说是一道更窄的文学之门,通向窄门的路途很长;即使来到门前,门上还会有一把锁——开锁的钥匙在天上飞,能接着钥匙的一定是坚持到最后的幸运者。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Chinastory》有感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老那,儿子在北京的《Chinastory》担任编辑,老那很操心,独生儿子刚在杂志社实习的时候,因为焦虑,三个月儿子转正后,老那瘦了9斤;儿子转正了,又担心他的事业、他的住房、他的爱情……最后,老那为了读懂儿子的作品,跟自己的学生学起了英语。儿子的每一个成绩,都值得老那在众人面前一讲再讲,并非单纯的炫耀,只是一个失去伴侣的孤独老人期许与人分享的喜悦而已。或许,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再轻描淡写的挫折也会让父母寝食难安,现代通讯工具更要求在外工作生活的人在跟父母交流日常工作生活时注意交谈中的语气变化。古语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陪伴我们走过成长期的父母,需要成长后的我们陪伴走过年老期,但现代人却往往以“更好的将来”强奸着父母的心愿。我们的爱情是别人扔下的吗 --《随河漂流》有感一对男女和另一对男女在旅途中相遇,在归途时却彼此交换了伴侣,其中一对是主动伸手结合,并在旅途中意外死去,另一对被动结合,住在一起后却始终不清楚自己是否爱着彼此,尤其是女的,依然挂念着前男友。于是,他们重新走过当时的旅程。结局其实并不明朗,但无妨,留下的余韵更显悠长。我想起一段话,“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伤;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声叹息;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只不过,该加上一句话,对错之间从来都没有绝对。家的念想 --《夏末秋初》有感文章以一个小女儿的角度叙述自己的姐姐在生命最后三个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母亲与自己姐妹二人关系并不密切,但或许只是这个母亲不善于表达。直到一直相依为命姐姐白血病重,姐夫南极考察一时间赶不回来,小侄女迫切需要人照顾,偌大的城市让她感到迷茫。只有在自己的母亲所表现出来的爱中,在小侄女身上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才让她感觉到生命真实的存在感,真正接纳过往,真正走出那个梦魇。我想,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那么一块纯净是给“家”的,都有着割舍不下的,对美满家庭的念想,因为外面的世界风浪太大,只有家,才能给自己足够的勇气,待疲倦的自己休息好了,再到外面拼搏那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故事 --《国旗》有感一个老大爷,有面很脏很旧的国旗,上面有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身亡的他儿子的血,庆祝国庆,把旗子挂出去了,结果被好心的邻居给收起来洗了个干干净净。这个故事中的线索其实非常分散,比前面的几篇都多,而且好象都没有主题,但我想,这就是个“故事”吧,或许还是个“生活”。另外,故事中有个关于追回钱款的情节似曾相识,我想了许久,都不知道蒋一谈先生在此设置这个细节的原由,仅仅是向经典致敬么?这个人是你吗 --《保佑》有感一个男人,为了谋求安稳的生活,到山上的庙宇里求神拜佛,却在最后一座庙宇参拜的时候,脑海里突然出现自己与一个女人在庙宇里苟且的情节,惊慌失措的他认为这是对神灵极大的玷污,甚至觉得自己手上最后一根稻草断了。有点偏执,但其实不难理解,必然是他非常看重他在神灵前请求要保佑的东西,才会那么害怕失去,却在最后,忘记了,其实这个失去其实并不与自己害怕的失去有必然联系。裸体 --《窥》有感一个女人,发觉自己被对面楼的男人看了裸体,经过无限的遐想,却发觉这是个盲人,亦发觉自己对这个男人的遐想全都基于对自己已故男友的想念而已。女人名字叫“苏醒”,重要情节是“裸体”,先是情色片,然后是惊悚片,最后成了悲剧片。题目一个“窥”字包含了无限的深意,窥探他人,最后才发觉原来窥探的是自己。裸的若是身体,也不能参透内心,可悲的是以为了解自己,却不经意间给心灵上穿上了黑纱。男人 --《夜的叹息》有感男人为了女人,克服心中恐惧,冒着可能存在的生命危险,到女人家中,接未来丈母娘到医院去看病。这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包含在其中的男人对女人的深情着实让人感动。这是一个真男人。遗憾的是,类似的情节设置我曾在其他文章中读过,让人感觉稍微没有新意。激情与美妙 --《一场小而激动的雨》有感一个画家,以“一场小而激动的雨,当它把晶体的卵排在玻璃窗上/又在意义中隐藏起自己,我们看到了一个斑斑点点的世界。”为题作画的时候,先是单纯地画雨水打在窗户上的情景。直到被自己的哥哥点拨,才醒悟道,诗歌后面情感的升华才能让画面有深意。或许,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激情,才能让路人都闻嗅到包含在其中的美妙。交响乐曲 --《短章》有感这篇是几个短章构成的交响乐曲,内在联系似乎不怎么有,但体现出来的无一例外都充满着不思议的想象张力,颇有尼采的风味,起伏之间风味自品,共鸣之余想象联翩。独子的死 --《清明》有感丧子之痛,让夫妻二人一直难以忘怀,丈夫通过离婚后再娶获得心灵的平静,妻子通过收养孤儿获得人生的安宁,普通的家庭,如何从独子的死中走出来,每一个细节描写,让压抑、伤痛感同身受,呜呼哀哉。鲁迅的胡子 --《鲁迅的胡子》有感放在全书最后的一篇文章名字与书名一致,鲁迅的胡子,压轴的注定都是重头戏。如果说前面的大多数是生活某个点的冲突反映人生的某个面,那么这篇就是生活的无数个冲突最终构成了人生,不过蒋一谈先生没有给出一个明朗的未来,只是留了个可供撰写续篇的句点。一个足底按摩店的技师+老板“沈老师”,被星探挖掘到作为鲁迅的特形演员。为了生活,本是知识分子的他,决定以鲁迅特形演员做按摩师傅为卖点,宣传自己的小店,以抗衡新生的按摩城。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当时寻找特形演员的女学生,想排练的戏,只有一个观众,她的父亲。她的父亲,用自己的一生研究鲁迅的一切,只想得到鲁迅的赞扬。为了这位可怜的父亲,两人合作演出了一场,让老人得到了满足。即将出轨的“沈老师”也回归回平淡的生活中去。我总感觉,中国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文革后期出生90年代读大学的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或许都有一点偏执,这种偏执中带着一点清高,而且这种清高是有底气的,只不过清高中如果富贵了便为人称道,但若一直碌碌无为便为人耻笑,尤其是子孙也不得志,更是如此。悲跄。不过,斗胆一笑,沈老师形象的塑造中有一部分作者自己的形象在内,尤其是表达了一种,无论未来如何都要奋斗一番的豪情,但夹杂在其中的还有许许多多难为人道的隐痛罢了。另外,我始终有个质疑,很多很多的细节描写(或者是环境描写),甚至这些细节描写不能成为线索或者成为情节的推动,这种方式,让我想起《笑面人》中开头那长达数页的环境描写,实话说,我不能认同这个或许只起了一个渲染效果的举动,我也很怕在很多人的小说中领略到。不过,蒋一谈先生对这个规避得挺好,虽然散,但还不至于“神志不清”。最后,我感谢蒋一谈先生用这样的勇气,在中国目前极其不景气的纯文学市场里为我们展现出这样的一幅美景,如此动人。用他在后记《烟花是坠落的星星》中感叹的一句话自勉。“写作首先是给自己寻找一条认识生活的方式。正如一位大作家所言:‘写作不是人生,有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看了第一篇

今天刚刚收到这本书(网购的)很快就看完了这本小说集的第一篇,Chinastory。感觉确实和本书背后的书评一样,用纯净的语言,描述和勾勒出了厚重的话题。Chinastory有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我们现实中的Chinastory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以前不知道蒋一谈这个作家,也没看过他的作品。这“第一印象”非常好!

我想我是被封面骗了

那么有感觉的鲁迅半身像封面!!有木有!!!第一个故事在书店看了一点,感觉有些悲凉,我总是没办法不被亲情的故事打动啊啊啊啊!!!于是满心欢喜地买了回来,还暗自庆幸这书不贵…然而看完了半本书后我忍不住吐槽啊啊,安静感人的小说难道就是平淡无结尾的故事么!!!一个就算了两个就算了泥马全都是啊啊啊!!!这书,也就看看了。btw,chinastory的结尾那一堆重复的chinastory的个数有什么讲究么?为什么一定要多浪费半面纸…


 鲁迅的胡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