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红拂夜奔》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229004552
作者:王小波
页数:257页

私奔无果,我们还可以有指望

我私以为,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最高标准是其立意的高低。红拂夜奔很荒诞很戏谑很穿越甚至很淫荡,但是你合起书来的时候,六根一通,却当场如当头棒喝。很多人讲看不懂,我想只有多少经历点生活的起伏,经历点幻灭,才能对这本书更为感同身受点。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梦,有指望,总是想入非非,也就是还想要自由,精神象红拂的胸脯一样如紧紧握住的两只拳头,上面是顽强不屈的表情。可是这个世界如此混乱,颠倒,可笑,它只有“领导上”和“非领导上”,人的选择只有要不成为人瑞要不成为怪人。红拂那时候还年轻,总是想要离开洛阳城,最后她成功逃跑了,仿佛完成了此生最重要的指望。可当旧的王朝破灭,新的王朝建立起来之后,红拂只觉现实更加荒谬,所以她感叹“这个世界表面上和以前没有区别”。于是改变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梦想破灭了。你无法改变世界,小波说。我觉得小波总是青睐女性角色,他作品当中所有重要的思想核心总是交给女性去完成去表达。这部书中,只有红拂,从始自终,都想要冲破,都还想要自由。所以她在完成第一次的逃离之后(逃离洛阳城),最后选择了自尽,完成第二次,也是最终的逃离。我看完小说最后一句,心情大为沉重,觉得小波如此残忍,他说, “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合上书一直在想,作者当时是有多绝望,才给了这样一个黑色的结尾。可是这是伟大的真实。生活唯一的寓意,那就是“指望”。 小波的指望是什么?那就是“有趣”。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我觉得家中常备这本书,算是常备一个警钟,当我渐渐失去青春,失去冲劲,失去自我,开始附和别人,四处讲闲话成为一个郁郁的中年人的时候,再看这部书,当是如当头棒喝,提醒我曾经想逃离洛阳城,曾经还想做一个有趣的人。这一棒,大概严重时可打到人肝胆俱裂,眼泪四溅,举目四望,生活已经把你变成了什么模样?当你经历一切事与愿违,无可奈何之后,还能否坚持来时的路,最初的那个自己?在你经历苦难的时候,你还能否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小波说,“好多年前,在我插队的地方,我叉手于胸,面对着一片亚热带的红土高坡叉开腿站着,用这种姿势表示我永不妥协的决心。” “我在十七岁时在插队,晚上走到野外去,看到夜空像一片紫水潭,星星是些不懂的大亮点,夜风是些浅蓝色的流线,云端传来喧嚣的声音”。我也想记住,我还年幼的时候在乡下的夜晚,吃完饭就在门口唱歌,月亮照过我,纯真信手拈来。

不过是生活

自古以来女子们都是不安分的物种,“私奔”二字对她们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以前那些绣楼上的小姐们将窗前风景看腻了,好不容易寻上个小时候知道名姓的表哥堂哥们,若是个稍微入得眼的,便顾不得一切的奔去了。不是这些表哥,公子们有多么大的魅力,而只是这些小姐们可供选择的男子太少。但是这些小姐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比,匆忙中的选择不知道结果如何。若遇上个心地还不错的日后记得将你迎娶过门,做个正室夫人已经是造化。像莺莺遇上的那些个得了好处不认账的倒是多数。若是还能寻了个明主,一如梁红玉、红拂等,这样的女子便成了传奇。红拂夜奔是个香艳无比的词语。传说中那位在夜半时分,满月高悬时敲开那年轻男子的门扉投怀送抱的红拂是女子们中生具一双慧眼的代表。一面之缘她便看出那男子风度不凡日后必成大器,所以不管不顾奔了去。后来李靖果然出将入相,功成名就,红拂自然妻凭夫贵拜为一品夫人。这样的遭遇用今天的话说叫做选对了潜力股。一品夫人有着绝色的容貌,歌姬出身加上那曾经出于乱世时候的大胆举动自然是野史中爱极的题材。但事实上我一直怀疑红拂当年出奔时就真看出李靖有着那样的未来,或者她不过是感觉年华虚度,未得折桂之夫,觉得李靖是个还算不错的青年,为自己将来谋个出路。意外的是自己的这次投资收益比预期的大很多。其实红拂在当了一品夫人后日子过得究竟怎么样,她是不是觉得幸福这并不确定。想来一品夫人的生活也有趣不到哪里。所以书里说她觉得最幸福的时候是在那片散发着恶臭的菜地里。我猜想着王小波肯定不会按照《风尘三侠》的感觉来写这个故事,但没想到他是如此有趣的在写这个故事,想象力之丰富简直是不可揣测。一个浪漫的传奇变成了一个荒唐可爱的故事,其实有何不可,因为传奇的向来都是生活。

后现代的重构寓言

接触王小波是在高中时读到他的《白银时代》,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犀利而幽默的文笔、荒诞而怪异的故事一度影响了我行文的风格。大学时又读到了他的《黄金时代》,既纠结于主人公王二在压抑年代里的命运沉浮,更为王小波笔下青春的力量而神迷。而最近,我终于读到了《时代三部曲》系列里《青铜时代》中的一部:《青铜时代•红拂夜奔》(重庆出版社2009年4月版),心境不禁再一次为王小波的文字而跌宕起伏。王小波(1952—1977),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他的代表作品有《时代三部曲》《沉默的大多数》等,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尤其是在他去世后,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阅读、关注和讨论。《红拂夜奔》是一部篇幅不到二十万字的小说.从题目上可能错认为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实际上王小波在本书中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看待了历史,以历史文化原型重新建构了后现代的小说结构。以双向的建构重新讲述了“红拂夜奔”的故事,借以反映社会中的我们共同的心理品质、共同的生存状态和共同的生存困境。一、关于《红拂夜奔》的三个层面曾于米克•巴尔的《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里读到过对文学的分析大约可以基于三个层面:素材,故事和文本。这里我也将从这三个层面先将王小波先生的这部《红拂夜奔》大致解剖一番。素材是指作品内部中业已“存在”的建构,可能是传说、新闻、案卷等等。相同的素材可以讲述不同的故事,更不必说文本。这部《红拂夜奔》最主要的素材,显然是来自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一日,卫国公李靖以布衣上谒,献奇策。素亦踞见。公前揖曰:“天下方乱,英雄竟起。公为帝室重臣,须以收罗豪杰为心,不宜踞见宾客。”素敛容而起,谢公,与语,大悦,收其策而退。当公之骋辩也,一伎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公既去,而执拂者监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公具以对。伎诵而去。公归逆旅。其夜五更初,忽闻叩门而声低者,公起问焉,乃紫衣戴帽人,杖一囊。公问谁。曰:“妾,杨家之红拂伎也。”公遽延入,脱衣去帽,乃十八九佳丽人也。素面画衣而拜。公惊答拜。曰:“妾恃杨司空久,阅天下之人多矣,无如公者。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故来奔耳。”公曰: “杨司空权重京师,如何?”曰:“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诸妓知其无成,去者甚众矣。彼亦不甚逐也,计之详矣。幸元疑焉。”问其姓,曰:“张。”问其伯仲之次。曰:“最长。”观其肌肤、仪状、言词、气语,真天人也。公不自意获之,愈喜愈惧,瞬息万虑不安。而窥户者无停履。数日,亦闻追讨之声,意亦非峻。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将归太原。以上便是红拂夜奔的原始故事。在杜光庭的笔下,李靖是一个气度不凡的青年,红拂一名个性勇敢的美女,而虬髯客则是一位豪爽大气的剑客,后世将他们三个称为“风尘三侠”。而在王小波的故事里,虽然三个人的性格不仅更为丰满、而且可谓几乎完全颠覆了历史,但其基本故事情节依然来自于素材。除了“红拂夜奔”的基本故事,比如虬髯客“有意于红拂”、虬髯客离开后当上了南蛮扶馀国主,都与王小波笔下的故事融为一体。王小波笔下的故事是双向的建构。一方面是基于素材的历史性建构,另一方面是基于想象的创造性建构。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有着两条线索反复交错的故事:一条讲述了李靖、红拂和虬髯公的命运,另一条则讲述了王二与费尔马定理及小孙的故事。当然,无论哪一条都不能划为现实主义或是历史小说的范畴,而是像是一个后现代的重构寓言——以我肤浅的理解,现代往往偏向于解构,而后现代则注重结构和建构。故事非常怪诞,也很简单。《红拂夜奔》是王小波所写,王二是作者在书中的投影,而“风尘三侠”的故事则是王二所写(当然,三个人中都有着王二的影子),就像是一个环套着另一个环。感觉就像是王小波在讲述王二的命运:王二是一个40岁与一个女人合居的单身汉。一边写着红拂夜奔的故事,一边试图找出李靖如何在春宫图里证明了费尔马定理,一边证明费尔马定理。后来跟合居的小孙搞在了一起,并且最终如愿证明了费尔马定理,却跟李靖一样陷入了“人瑞”的虚无。王二又在讲述“风尘三侠”的命运:年轻时的李靖外表是一个洛阳城的流氓,实际上是一个数学爱好者和发明家,但总是得不到赏识。后来惹了大乱子之后,与红拂一起私奔了。等到他功成名就之后,他设计了长安城,他的各种发明都得到了应用,但他却发现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开始装病、装睡,直到在一次房事中死去。年轻时的红拂什么也不懂,在洛阳城遇见李靖之后觉得李靖很有趣,于是和惹了乱子的李靖私奔了。等到李靖死去,红拂费劲重重周折终于成功地殉夫了。年轻时的虬髯客是太尉杨素家的门客,天天与红拂在一起,很喜欢红拂。他用嘴嚼的方式制作精良的麻鞋。后来红拂夜奔,他也离开了太尉府。他强烈地嫉妒着李靖和红拂,但却远远离开,来到了日本当上了国王,开始了他漫长而荒诞的国王生活。王小波在本书的“序”里写道:“这本书里将要谈到的是有趣,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从表面上来,看王小波的文本完美地做到了他开篇即强调的“有趣”。我也必须承认,这是这一年多以来我所看到的最有趣的书,无论是直白的搞笑、调侃,还是黑色而阴暗的幽默,阅读之中既有捧腹大笑,又有会心一笑。然而,要从更深层次地解读王小波笔下的文本,我则显得有些无从下笔,原因在于王小波笔下的文字过于自由不羁、细节上又充满想象。在纷繁的文本背后可能是他过去的经历(尤其是文革),可能是对当代社会的嘲讽,可能是对人性的隐喻,可能是对人生的感悟,也可能只是一时文兴大发,不一而足。试举一例,比如在全书行将结束之时,王小波写道:我的书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有人告诉我说,不能这样写书——写书这个行当我还没有入门。他们说,像这种怪诞的故事应该有个寓意,否则就看不明白。••••••生活能有什么寓意?在它里面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对于我来说,这个指望就是证出费尔马,对于红拂来说,这个指望就是逃出洛阳城。这两件事情我们后来都做到了。再后来的情形我也说到了。我们需要的不是掏出洛阳城或者证出费尔马,而是指望。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就是无法改变的。王小波这段“自白式”的文本并不非整部书的点题,却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按照“王二”所自述的寓意,可以清晰地看出“风尘三侠”和王二的命运都有着明显的“两段式”:即使单纯的红拂,一生的后半段也充满磕绊;而李靖、虬髯客和王二的命运则是在不断地“指望”中不断被压抑(王二甚至说道:“我现在夜以继日地努力,正是要证明自己是个怪物。因为不能证明我是个怪物,我就什么也不是了。”)但在“指望”看似完成之后,陷入了人生意义的虚无。多少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命运亦是如此?我们从小的理想也许是做一名科学家、一名建筑师、一个明星,但后来在现实的压力下,理想退化为谋求一份工作的心愿,最后在成功谋求到的工作中、为养家糊口而消磨一生。正如王小波所说,根本没有指望。这是人类社会理想的困境。也正是由于这些寓言般的文本,也使得本书值得重读、分析和品味,也让我对这部书高山仰止,绝不敢在短短的篇幅之内班门弄斧、断章取义。二、关于《红拂夜奔》的几个名词王小波在每个章节前都有一段引言,这也使得某几个引言中强调的名词格外引人注意。第一章里,作者创造了“领导上”这个名词。“领导”很好理解,尤其是在中国的现代文化之中,比如书中写道:“事实上一种生活越不成样子,就越让人依恋,因为这是领导上的安排,自己受苦受难就是替领导分忧解难。”而这个“上”字更为精华,我认为是用以着重强调一种等级、阶级和身份的差距,表现出一种犹如“天盖”一般的压抑感。合起来的“领导上”一词,作者使用起来很模糊。若要打个比方,“领导上”就好比奥地利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在其长篇小说《城堡》里所描写的“城堡”。不必说“领导上”是皇帝还是尚书还是市长,总之是一种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让你行为方式不由自主改变的力量。这个名词的寓意在于,这部书里的主人公所遭受的绝大多数压抑都来自于“领导上”,李靖和王二都在盼望着能当上“领导上”,可最终他们只当上了“人瑞”。“人瑞”是本书第三章里所构造的概念,其“词根”是“人才”。王小波说“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寓意不言自明。“瑞”,大概源自于“祥瑞”一词,显然是一种偏向于“领导上”的“价值取向”。就比如李靖可以发明任何有用的东西,称得上“人才”,但离了皇帝却一件事也干不成,皇帝不仅可以让他的发明投入生产,也可以否决他的发明,甚至可以说“朕之圣明何需他来证”。而王二也是如此,茶饭不思地证出了费尔马定理,根本没看论文的“领导上”提拔他成了“人瑞”,从此王二生活有了改善、却“一天天老下去了”。两人都成了“人瑞”,但都失去了人生的意义。诸如此类的名词还有“想入非非”“上面”等等,不仅是作者使用有趣的文字将社会和人性创造性地抽离出来,而且也隐喻着书中人物的命运。除此之外,书中还有着诸如“洛阳城”“长安城”“taxi”“拐”一类意义可谓“荒诞”的名词,甚至可以说,这本《红拂夜奔》从头到尾都是荒诞不经的:没有人能够想象烂泥土坑般的洛阳城,没有人能想象无比规整的长安城,更没有人能想象将人装进袋子里由黑人搬运的“taxi”以及李靖驾着白蜡做的“拐”飞奔在行人头顶上的样子。这些荒诞的词语构成了荒诞的文本,荒诞的文本则讲述了荒诞的故事。我不敢想象这部《红拂夜奔》如果抽离这些荒诞的字眼还剩下什么,就像把骨骼抽离了人体。至少,决不能用短短不到二十万字的篇幅里完成一部意义如此宏大的寓言。三、关于《红拂夜奔》的两场“狂欢”这并非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小说,作者采用后现代的节奏在重构和讲述这个既不可能发生在过去、也不可能发生在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作者在描述清楚主人公们的大致命运后,用不着把鸡毛蒜皮都记录下来,所以这部书有太多略过的细节,甚至“红拂夜奔”这个故事的“夜奔”,所占的篇幅也并不长。读罢此书,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两场“狂欢”:一是李靖李卫公在洛阳城惹出大乱,二是最后一章红拂殉夫。不过,这里的“狂欢”并非是指情绪上的积极,而是指事件的参与人数众多。在我看来,一个人奇怪并不奇怪,大家一起奇怪才是真的奇怪,所以印象也深了些。第一场狂欢的起因是李卫公酗酒闹事连累了半城的人,引起了洛阳城的骚乱。参与这场狂欢的人包括决定要将李靖砌厕所或做包子的领导上,个个心怀不轨却不露口风的全城群众以及以二进制数量翻番的负责看守李靖的公差们。这次狂欢就如同一次文革般狂热的群众性运动,集体骚乱、领导发话、集体阴谋、全城搜捕,虽然这些紧张的情节在散漫的叙述中就要流失不见,虽然作为事件中心人物的李靖总是游离在整体之外,但依然有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然而,在听到四周的128个侍从唰唰地往他房子四周浇尿后,李靖直接大喝了一声“你妈逼”,接着弄塌房子、一手拉着红拂绝尘而去。这便是王小波笔下的“私奔”,让人讶异,也让人哭笑不得,但又符合逻辑,符合他从一开始就不符合逻辑的逻辑。另外,作者也非常偏爱他的主人公,常常为了让主人公“光彩照人”而“草菅人命”。不过在我的印象里,经历过文革的作者也向来不喜欢群众和集体,他的杂文集不就叫《沉默的大多数》么?第二场狂欢的起因是李卫公去世,红拂决定殉夫。然而自杀指标、审批程序等等,让红拂自杀也变得繁琐。在王小波细致、荒诞、天马行空的笔下,红拂自杀逐渐演变为一场群众式狂欢。熟悉殉夫过程的魏老婆子、要把妈卖进自己窑子的女儿、毫无小心的儿子、围观群众、皇帝,在长安城和城内架起的高耸的自杀舞台上一一登场,红拂本以为“死亡似乎是最伟大的情人”,却连死也不能轻松,甚至要上吊九天、虚弱到眼里出现九颗星星时才能死去。尤其上一章刚刚讲述了虬髯客成为扶桑国王后随心所欲的日子,这一章却要宣布风华绝代的红拂死去,显得尤为压抑。在王小波年轻的时候,他们经历了疯狂革命的压抑,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至少能反思和清醒文革的错误。而在我们年轻的今天,我们被“谋生”所压抑,并且我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物质崇拜并没有错,这似乎要比文革更为可怕。王小波笔下的“压抑”,其实正是人类与其所处社会永恒的矛盾,而我们处在今天的社会时,尤其应该反思。最后一章里,王小波的文字已经开始远离幽默,显得异常阴暗,字里行间郁积着一股无奈的缄默。也许是因为有趣的李靖与虬髯客均已谢幕,作者最喜欢的真正的主人公——红拂(或许篇幅较少)正在走向死亡,似乎王小波也写作中也同红拂一样经历着死前折磨,直到最后方才吐出了最后一口气: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情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情而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这正是全书的结尾,也让我又一次想象王小波阴沉的笑。但正如卓别林带着眼泪的笑,他们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社会真正的脊梁。四、写在最后古人形容《春秋》时,不仅说其“微言大义”,还总结出“春秋笔法”这么一个成语。“微言大义”意思是深刻的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而“春秋笔法”则是讲一些看似普通而客观的文字背后,其实隐藏着作者或褒或贬的态度。用这两个词以形容《红拂夜奔》不仅不足为过,更是恰到好处。王小波是五十年代生人,经历过建国到上世纪末中国的种种。而我出生于八十年代末,光是人生经历便相去太多,对于书中文字的敏感性自然差了很多。此外,我对王小波及其时代和背景的理解也并不算深刻。但我相信,一部文学作品,尽管它可能有着各种政治和社会隐喻,但它本质依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必然能够穿越时空,产生心灵的交汇,而它所反映的人类生活状态的本质、所提出的关于社会和生存的问题也必然能引起共鸣。王小波的文字有着很多同时代作家无法达到的力量,让我深深地沉醉在阅读的乐趣之中。我不仅为“红拂夜奔”的新版本拍手叫好,还会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想象书中“乌托邦”一般的时空以及反思这个同样压抑的真实社会。总而言之,这样一部食之有味的作品,绝不容错过。无论你是抱着“有趣”的心态,还是抱着“指望”的心态,甚至抱着“绝望”的心态。2011年5月

非主流的一本书

我没看过很多书,但是在我看到过的书当中,这本也是相当的另类,以至于有些非主流。王小波的语言不浮夸,甚至给人一种低俗的感觉。书中故事也是在隋唐和现代之间不停转换,让人觉得没有重点,没有寓意,不知所云。可是整本书看完,回过头来想一想,才发现作者想表示的是一种态度。要表达态度就要有方法。作者为了表现这种态度,先建立起一个sandbox,在这个sandbox里种下群众,群众产生舆论,舆论左右思想,思想被强加于sandbox里的每一个群众,周而复始。可是要是这个循环不被打破,周而复始下去,这本书也就不足为奇。作者非要在这循环中放几个不和谐的人物,他们就是李靖、红拂、容髯公和作者本人。你试着在顺时针打鸡蛋的时候忽然逆时针打吗?这几个人物的作用就是如此。作者总喜欢把自己跟李靖做对比,说明他们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很聪明,都喜欢yy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李靖当了卫公,作者成了人瑞。问题是,他们总是被体制所制约,得看别人脸色行事,按照舆论所能接受的方法活着。在这中间,他们偶尔也会将想法发散出去,可是终究不能逃离体系。也正因为这点,他们俩都被红拂深深地吸引着。红拂不聪明,经常很out of context,但是她不受体制制约,甚至根本不明白体制为何存在。她觉得洛阳城的石头墙内无趣,于是就偷偷跑出去;她觉得李靖好玩,就跟他私奔;到了最后,她活着不爽,就决定殉夫。她的一生潇洒痛快,并且有李靖这个好人陪伴着,爱得无悔,死而无憾。容髯公是个很有趣的角色,我把他理解为真实生活中想脱离体制制约但做不到,于是对红拂这种人又爱又恨以致心理变态的人。容髯公暗恋红拂许久却得不到,于是在当了扶桑国国王后,只娶丑女人,就是其心理写照之一。而体制在书中的代表,就是“头头们”和完全服从”头头们“指挥的群众们。他们所产生的舆论就成为了体制,与之相悖的做法和思想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觉得,王小波想表达的态度,就是对自由的、不是体制制约的生活的向往,和对他已经深陷体制之中这个事实的厌恶。这所产生的绝望,也就是书中最后一段话的意思。Basically,他想说的就是life is full of bullshit, but it depends on how you live it.


 青铜时代红拂夜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