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土》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虚土

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31329503
作者:刘亮程
页数:225页

用什么在写长篇小说呢

通篇不知所云,原来在杂志上看过几个片断,有些卡夫卡短篇小说的感觉,感觉不错,看到小说就买下来了。没想到他是用卡夫卡短篇小说的感觉写长篇,给点专业精神吧,这样也能写?

[读书报告]“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战争”

“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战争”,我是通过“老四的文字”关于其毕业论文的追忆而接触到作家刘亮程和林白的。而《虚土》是2006年“五一”和时在吉林市《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的老四一起逛“江南书城”那天买的。对刘亮程文字的第一感觉是“乡土的亲近”与自己对“故土的疏离”的鲜明对照。老四的博客有篇《一个人漫游》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bcef201008nv8.html实际上说的就是我。将《虚土》带回老四单位寝室的那个晚上,我一口气从头翻到尾,似乎沉寂的心路上也泛起了“虚尘”。正如刘亮程所言,“虚土”是只有在乡间才存在的,钢筋水泥的都市有的只是冷硬的沥青。(2008年过年回家,发现村里通往108国道的道路全部被水泥硬化,村大队也已翻建为二层小楼,小学同学传周的婚宴即在其一楼大厅举办。)2007年自己还买过一个刘亮程的新书,主要是将南疆“库车”吧,而我一边跟着作家在库车的老城和新城观光,一边又想象着家乡太谷古城,结果2008年寒假骑车逛县城为老父亲寻觅“大前门”时才发现,县城正处在“古城开发”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90年代末自己还在高中读书那会儿,每天都要骑车穿越县城幽暗的长街。我猜想高中的那段经历便是喜欢“一个人漫游”的来源。不过刘亮程最喜欢的是库车古城的“老驴车”,在家乡县城,偶尔路遇一辆畜力车,驾辕挥鞭的不外是比父亲还要年长还要黝黑的老者,车上装的或者蔬菜或者水果或者纯粹就是沿街拉大粪的“茅车”。当我看到牛马骡驴这些“畜生”时,立即联想到“六畜兴旺”。与库车类似,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和住房需要,家乡县城在老城之外于西郊开发了大片的小区,为此还开通了三、四路公交车,不过好象是隶属于晋中公交公司的。原来村里人常说自己就住在“城边”上,所以1980年代乘着改革的春风很早就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但是“大棚”却在2000年左右才姗姗来迟,我自己小学作文中还给村子挂了副“太谷蔬菜种植基地”的招牌,如今公交开到了村边,但土地已经被各样的开发侵占或者蚕食,长年种菜的乡亲们说:因种菜的太久,地里已生“病菌”了。“菌”,忽然联想到瘟疫,SARS,甚至加谬的《鼠疫》。“生病的土地”啊!

好作家不一定都是好作品

刘亮程的《一个人村庄》在世纪末给人眼前一亮,震惊当代文坛。但是后来的作品,引起人们关注的很少了。《虚土》,春风文艺出版后,哥们就寄给我。放在家里七八年了,每次拿起来读,都读不完。刘亮程想用散文的手法去写小说,但是人物形象,故事都太模糊了。

不能把这本书当做小说去读,其实,这本就不是小说,或者说这是一本带带了太多虚构色彩的散文集,整体上凌乱的,只有在段落的角度才是工整细致的。乡土小说,不由得想到刘庆邦,乡土小说还是他最棒。

《虚土》刘亮程

《虚土》刘亮程喜欢新疆从刘亮程的文章里开始,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虚土》是刘亮程的第一个长篇,虽然不是那么长,略微比中篇长一点,但是这也是刘亮程的作品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不过无论他怎么写,归根结蒂都是散文,小说不过是一系列组织起来的散文。读刘亮程的乡土散文,才感觉到农村和城市的区别,绝对不仅仅是生活方式上的区别,更是思维方式上的区别,甚至是文明的区别。城市里生活的人总是感觉到城市的优势,看不起农村,认为农村没文化,人类一切文明都是城市文明,乡村的文明其实也是依赖着城市文明才能够产生的。而刘亮程的乡村,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差异,那完全是我们没见过,没想过,没经历过,没法想象出来的另一种文明,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而且随时濒临着被我们强大的文明吞没的危险!一旦消亡,就永远不会再次产生。如果失去,我们将永远也不会知道那种文明中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从《虚土》到《凿空》刘亮程又前进了一大部,我觉得《凿空》是刘亮程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刘亮程艺术的一个高峰,是新疆乡土文化的一次全景式的展现,然而这是一次谢幕!一切都在中国城市化的洪流中,变得那么不堪一击。如果没有刘亮程的收集整理和发掘,如果没有刘亮程这么一个乡土中长出来的作家,也许这一切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

我的一点看法

我没有读过刘亮程的<虚土>,但是读过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就文本自身而言,我其实是相当喜欢他的这种安静的讲述风格的.最受不料了的就是有人完全脱离文字,只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隔岸观火,于是随便什么样的批评边、便这样冒出来了。

不知所云

刘亮程的文章还不错,我比较喜欢他的 《风中的院门》,尤其是其中的《狗这一辈子》可谓经典 。《虚土》经中华读书报推荐,借来一看,却不知所云。

谁的叫声让一束花香听见

标题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名。与正文无关。其实读完不知道写些什么。这本书零零散散。有一些章节我根本想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细节上做得非常好。描述手法很别致很朴实,有一种特别的力量。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都非常浅显但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表述出来。想象力很棒。作者爱风,爱梦,爱虚土庄上的虚土,爱鸟儿展翅的天空。我喜欢他写性:生动,自然,比喻恰当随性,每句话都不是废话。————这时男人便窸窸窣窣爬过来,先过来一只手,解开她的衣服,脱掉上衣和内裤。接着过来两条腿,一条跨过她的双腿,放到另一边,一条留在这边。然后是一堵墙一样压下来的身体。整个过程缓慢、笨拙,偷偷摸摸。她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像一块地一样平躺着,任他耕耘播种。男人也像下地干活一样,他从不知道问问那块地愿不愿意让他种,他的犁头插进去时,地是疼还是舒服。她也从未对他说过一句话,她始终紧闭眼睛。每当他压在她身上,她的双臂便像翅膀一样展开,感觉自己仰天飞翔。她喜欢那种奇怪的感觉,男人越往下用劲,她就飞得越高,都飞到云里去了。我喜欢他讲父亲:他是榜样,充满安全感,可是,常常真的记不起他的样子。还有,那些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细微又切实。————我想不起他的微笑,不知道他衣服的前襟,有几只纽扣,还有他的眼睛。我只看见他看见过的东西,他望远处时我也望远处,他低头看脚下的虫子时我也看看虫子,他目光抚过的每样东西我都亲切无比。但我从没看见他的眼睛。有一天我和他迎面相遇,我会认不出他,与他相错而去。我只有跟在后面,才会认识他,才是他儿子。他只有走在前面,才是我父亲。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我手写的笔记写了二十几页。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里有很多感情,不知道怎么表述。尤其是关于父亲,关于母亲,关于童年,关于梦想。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感动就是,有很多地方都说出我的心声。非常细腻,非常接地气,但是又很不俗。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常常有突然被戳中点的感觉。非常好。之后可能还有再找一下他的作品来看。高中时期就看了《一个人的村庄》,印象中行文更加流畅好读,当时惊为天人。有空可以回翻。

有没有那么一片土地只属于你?

在外教的英国文学课上被她逮到看这本书。她问我这书名该如何翻译。我哑然,思索过后告诉她:the land that never exists.她问我why。那时我还没读完,只得诚实地告诉她I haven't found out.后来我明白了。不是这片土地未曾存在过,而是这片土地只属于一个人。他是个五岁的孩子。他是个老人了。这就是这本书最主要的线索。它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你会不会也像他一样永远不长大。或者说其实一开始你就已经长大了?有没有那么一片土地从未存在过。还是说这片土地其实只属于你自己?

人是被命运的

如果这个故事不在天上,那么它大约是说: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断在重复着生活、繁衍,就一直朝着某个无法说明的目的地不明不白暧昧的存在着,轮回滚进着。每一个孩子不需要成长,就已经知道他长成了少年、青年、老年时是什么样子,那时他将做着什么样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宣称自己在追寻自由,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存在。人就像成熟了的麦子被一茬茬收割,并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只有在老了以后再回来过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童年,青年。可是你回来过的真的是自己的童年么?那只是别人过着的你的童年,就像你过着别人的中年老年。又或者是作为一个孩子,永远地留在自己五岁的时候。然而问题真的就此可以解决了么?这个问题从天空里的飘渺坠落到了西北的某一个黄土梁上,那里什么也不生长,没有树木,绿草,也没有飞鸟和流水。那里只有被几千年的风吹松了的黄土,那就是“虚土”,那就是我们的世界。

虚土

刘亮程的文字里透着对村庄深深地依恋,他对乡土的执着是我读到的小说家里最深的。说这本虚土是小说,还不如说是刘亮程对乡村的一种理想化的理解。在这本书里,大量出现了梦的概念,这也许是刘亮程的某种世界观的体现。他建构了一个超时空的虚土庄,不同于正常的时空观。所以小说中一切看似无理的所谓情节都变得合理。虚土庄的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时空中生活,整篇小说看似思路复杂,其实都是因为时空的错位。虚土之虚,本身就是刘亮程建构所致。整部小说充满了隐喻,村庄的大树有着人脑一样复杂的根系;带有理想寄托的马车;还有无数的性隐喻······刘亮程没有刻意为之,只是在他所理解的乡村,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都有别样的意义。也算是对万物的不同理解。整篇小说是轮回的叙述,不停的寻找和追索是文章的主线,通过叙述者我的视角,将整个村庄的面貌呈现。就像小说中所说的:村庄永远比你知道更多,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成了村庄的眼睛。刘亮程笔下的虚土庄是非写实的,虚构的,是对中国村庄的抽象描绘,里面没有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的人情关系,里面是充满了割裂和分离。五岁的我与我未来的分裂;我们家家人之间的阻隔;我与整个村庄的分离;人与梦的分离;土与地的分离······分离是离心力,把人向外拉扯,而看似分裂割裂的背后有东西在牵引拉扯,一种若有若无的向心力。我觉得这可能也是刘亮程想要表达的他的乡村观的核心。

风沙过后

刘亮程,二十世纪中国最后的散文家。记得最初读刘亮程的文章是高中语文书中的《今生今世的证据》和《寒风吹彻》,后来就去看了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对于当时的我,一个主要靠语文课本来阅读的中学生而言,《一个人的村庄》中的对于戈壁荒原上赤条条裸露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的狂野,人本能而简单的欲望都足以让我感到新奇不已。请您想想看我当时的心情吧,虽然我知道在文学当中很多作品都有很细致出色的对人的肉欲和心理思考的描写,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学生而言,教材大多因为年龄或者其它社会因素将作品阉割,只有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那些大胆的描述才让我不至于慌张,羞赧。一个人的村庄,没有城市中人对政治,名利的热心,刘二的思绪在戈壁无尽的风沙中飘荡,他自已地好奇着世界,目光时而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延伸到荒地的尽头,时而因为阳光的炽烈而收于人的脚下。时间清清楚楚的如同流过村庄的沙砾,继而被沙土掩埋。《虚土》延续了《一个人的村庄》中的主人公,但正如日渐成熟的作家自身一样,年少时的困惑躁动似乎被虚土淹没,一切的思考似乎都回到了最初的最原始最质朴的状态,刘二成了一个不随着身体变化的小孩,或者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的感觉是刘二在做完了现实当中在人流中需要做的大多数事情后,他似乎发现跟随众人的生命足迹并不能是他了解自己何去何从的意义,所以当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之后,他的质疑更加出于人之初对自然纯洁的崇拜与好奇,以及对人群集体意识的认识。《虚土》读起来更像是沙土梁上的黄昏,金灿灿的,温温的思绪,一点儿也不烦躁,随时都在变化的自然,但这一切似乎都有规律,在一个知道人事变迁而自己长不大的孩子的眼睛里,像虚土一样在风中来回往复,乘积。

虚土,梦之乡

这本书让我想起最多的是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之中描写的村庄刚形成的时刻,我认为刘亮程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受到过老马的不少启发。值得读一下,如果两本书加以比较,相信会收获更多


 虚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