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年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零年代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020069439
作者:钟求是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那个晚上天空挺调皮,本来好好的,一时兴起竟飘起雨丝。飘一阵儿,又不动声色地收住。赵伏文应对不力,只好夹着一把多余的雨伞,随同事老克去瞄人。瞄人即相亲,即无缘无故去看一张陌生的脸。老克说:“这回瞄的是一位小学教师,教音乐的,一听就不是粗糙的人儿。”老克又说:“她有一个不错的名字叫林心。”赵伏文嗯嗯应着,脑子里挡不住地走出一位扎小辫子的白皮肤姑娘。  见面搁在一家茶室的包厢。赵伏文老克先到,点了绿茶瓜子候着。不很久,一嫩一老两位女人进来了。嫩的是小学教师,老的是她母亲。老克与那母亲显然有些熟,一边打着招呼,一边顺势把赵伏文介绍出去。赵伏文想不到女儿母亲一块儿见,脑子有些蒙。她们冲他点点头,他也冲她们点点头,却不说话。他只在心里对自己说:她不扎辫子,皮肤也不白,不是想像中的样子嘛。老克为了托起气氛,不停地跟母亲搭些虚话,内容七曲八拐的。那母亲一边应着话,一边拿眼睛去瞧赵伏文。赵伏文不愿意接她的目光,就勾了脑袋吃瓜子。吃了一会儿,自己都觉得不好,便抬头去瞄小学教师。此时小学教师也静着脸不言语,眼睛朦朦胧胧的。不过赵伏文注意到,她的下巴有一颗黑痣,小而生动,把一张脸弄活了。赵伏文想:冲着这颗黑痣,我该与你聊聊话了。赵伏文又想:可你带着母亲来,我只好严肃了。  见面持续了二十分钟,便在半生不熟的气氛中剧终。母女俩走后,老克要赶一个饭局的尾巴,也匆匆离去。赵伏文一个人坐在那里,慢慢嗑着瓜子,把一壶茶水喝尽。他想:这茶水的口感还可以。  第二天上午赵伏文刚到单位,便被老克堵住,问昨晚上的观后感。赵伏文说:“没看明白,只瞧见一颗黑痣呢。”老克说:“不说细节,我要的是综合评价。”赵伏文嘿嘿一笑说:“你说那么大的人了,还得母亲领着。”老克说:“看来你不满意。”赵伏文说:“这只是初步意见。”老克怒了说:“你小子还想找机会弄进一步意见?”赵伏文淡了脸说:“不用说,在她们眼里我也不及格。”老克说:“那母亲递来话儿,说不喜欢一晚上不说一句话的人。”赵伏文说:“什么一晚上,也就是二十分钟。”老克说:“你瞧瞧我,二十分钟里说了多少话。”赵伏文点点头说:“你的确说了不少废话。”老克说:“瞄女人嘛就得说废话。”赵伏文说:“可一下子来了两个女人,我瞄不准呢。”  赵伏文话说得淡,是因为心里真的无所谓。对他来说,这种见面不是一回两回了,已勾不起大的兴致。当初刚到单位上班,他曾排斥此类瞄人方式,后来经不住别人的撺掇,竟松了口。口子一松,便不容易刹住。隔一些时间,老克或其他什么人就会掏出一个女人物让他去捉拿。他们说:“拿住了是好事,拿不住当一回练习。”他们又说:“别看这些姑娘身子单薄,她们的家底丰满着呢。”然后,他们还会理直气壮地说:“你小子在这儿孤零零的像颗钉子,我们不关心你谁关心你!”  赵伏文在这个城市没有族亲,称得起一颗孤零零的钉子。他的老家在五百公里之外的一个城市,大学毕业后侥幸变成吃官饭的人,被丢到这个城市里。这个城市比老家城市人口多一些,名头响一些,父母就认为儿子上了台阶,好歹有了出息。但赵伏文知道,自己远未喜欢上这个城市。日语似的古怪方言,无处不在的商品气味,华丽而粗俗的民风,都让他觉得自己是这块生活地的局外人。  在单位,赵伏文也不欢实。他是学中文的,又唤为伏文,便摆放在办公室弄文字。单位其实不大,名号也有些冷僻,叫宗教局。局里几十号人,管着全市寺庙教堂什么的。本来都是些虚静超脱的事,落到公文上,变成了官脸烦事,加上年头年尾的八股文字,能把人的身心煮干燥了。许多时候,他弄一份“初步意见”交给老克,老克在他的稿子上添删几个字,形成“进一步意见”送领导阅处。开始赵伏文实在些,后来便应景了,甚至耍些冷幽默。一次他把周作人的一段话取来,引为赵朴初的训言,结果不仅未被领导识破,还收到一句表扬,说引用恰当。  只有周末不一样。周末上午,赵伏文喜欢赖在自己小屋的小床上。阳光从窗帘上方的空隙跳进来,在他脸上形成一块光斑。他半眯眼睛,守着这块光斑。过了一些时间,等光斑悄悄离开了,他才懒懒地起床,懒懒地洗漱,然后出门去吃推迟的早餐。吃过早餐,一天的时间还太多,就上街去看场电影,或逛逛书店。有时路过街口天桥,他也会上去站一会儿,看街道中间挤来挤去的车辆们,看街道两旁来来往往的男女们。它们和他们都显得骚动。似乎为了证明这一点,街头矗着一块声音分贝屏,上面的数字在跳来跳去。赵伏文觉得,这个城市挺闹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一次又一次击碎心灵的作品,让我在2008年中秋节的晚上边哭边读,边读边哭。泪水停时,东方已泛白。这部作品有童话意味,它将亲情和生存,将苦难和执着演绎成了经典,演绎成10年来中国文坛关于人性和灵魂的一个新高峰。  ——读者王西江  这部“《活着》”是现代版的,但平凡生命的卑微、坚韧、坎坷、辛酸,又与任何时代的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给他们这些似乎是平凡生命所本该具有的屈辱本质的施加者变换了不同的嘴脸和面目罢了,而他们,永远只能是被“正规的”世道和统治者管理着、揉捏着、渺小着……而这,也就是最纯粹的现实吧。  ——网友King

内容概要

男,一九六四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现供职于温州市文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推荐

  人文原创,品质阅读

作者简介

这部“《活着》”是现代版的,但平凡生命的卑微、坚韧、坎坷、辛酸,又与任何时代的有什么不同呢?

图书封面


 零年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随意翻翻,却没按顺序而是颠三倒四地连夜读完了这部小说。胸中积压了因为阅读而牵连出的感受,迫不及待要写点什么。如果说,好小说是读了后特别愿意和作者成为好友,而不管他是男是女,不管他是俊是丑,只是因为他的讲述让人揪心的话,这绝对是一部好小说,好故事。粗看之下,就觉得作家的语言功力了得,似乎有点贾平凹的味道,句句都很精彩。再翻求故事,甚是吃惊,竟然是一部以生儿育女的故事直指人类根本问题的寓言。其实小说名字有名不副实的嫌疑,如果“零年代”字面意思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话,小说的时代背景并不明显,主人公因憾辞去公务员职位隐居山村为女友守坟然后在那没领证就生一堆孩子这样的故事也并不具有代表性,甚至可以说未必能够发生。但故事很圆满,没有一点编造痕迹,并且能让人感到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正式高级寓言的标志。这部小说并不像《活着》那样有史诗性,基本上没有涉及时代的重大事件、重大话题,内涵的力度却不逊于《活着》。我更关注因为条件限制夫妻俩把孩子送人那段,因为这和我不谋而合。我经常和别人说,孩子不如送给美国人收养,你看那些被收养改变命运的弃儿甚至是残疾弃儿命多好,以后的人生质量多好,生孩子不必非得自己养啊,给他更好的前途才是父母该先舍后得的,等将来年老了,说不定还可以办理父母投靠,去美国养老。这个题目也较难刺激读者挑选,不如选取更能概括小说内容的题目。作者介绍和以往作品介绍得多一些更好了。立得住甚至有经典型的作品,读者是不嫌厚的。加几页纸,加两元钱,我完全拥护,并且有向周围所有经常购买文学书刊的人推荐的冲动,因为这部书可以极其和朋友们的很多话题,它本身值得收藏。感觉改编成电影的潜力很大。但要找有内涵的编剧和导演。不然,电影可能会逊色原作太多。可以写在这的话还有很多,回头再来。
  •     许久不看小说了,这次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看《零年代》,虽然没有书后某读者说的,一边流泪一边读,但是确实是让我心底沉重了一次。但是我读完小说之后,一直对一个问题很奇怪。按理说赵伏文应该是主角,但是除了他之外,小说其余的人物,不管是林心、王云琴、耳朵爷、几个孩子还是是像方哥、林父林母等配角都要比赵伏文要出彩。读完小说,浮在脑海里的都是这些人物的一颦一笑,反而是主角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浅。事实上,赵伏文一直被作者处理成了一个线索人物。回想小说里几次重要的转折。从赵伏文追林心,一直到林心自杀,作者着墨甚多的人物一直是林心。林心那爽朗的性格,以及前后两次“你他妈的”的强烈对比,以及最后自杀时淡然的遗书,一个人格独立,有决断的清新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为之着迷,为其欢笑,为其感伤。而赵伏文呢?他似乎一直是在被作者拽到事件发生的地点。林心死后,故事第二次转折,作者并没有交待赵伏文内心的转变的原因,赵伏文为什么上山?这是我读完小说遗留下来的最大的疑窦,虽然作者也做出了解答,但是总是感觉解释力不足。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那么就无法理解他在小说结尾处重新回到山上的动机。而他到了山上之后,作者也一直通过耳朵爷和云琴两个人物来间接地发射赵伏文的内心。比如云琴“色诱”,让我们看到了林心仍然在他内心占有极大的地位。后来入城,作者更是将大部分笔墨给了云琴,赵伏文出场后,虽然有和城管警察周旋的一幕很精彩,但已经接近尾声,作者让他走到各处把孩子送人了事。这显然极其有悖于常理。作者架空自己一手创造的主角,他究竟是想要达成什么效果。作者这样刻意的“留白”,给了我们很大的理解空间,我揣测作者的这种行为有三种比较合理的解释。1、故意说。作者刻意要将赵伏文安排成线索人物,用这个人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2、化身说。作者将赵伏文化身成为他自己。但是他又避免使用“我”,因此为这个人物取了个名字。这样的手法可参见小仲马的《茶花女》。3、共通说。作者认为赵伏文应该是读者自己去理解的人物,作者只负责虚构一个现实的故事,而赵伏文自己的悲剧力量来自于读者自己的理解。如果是第三种解释的话。我们倒真的得好好关注一下赵伏文了。作者塑造了一个没有个性的人,目的是为了让充满个性的读者自己填充到角色之中,形成一种代入感,在一个虚构的社会中进行一个“实验”,这让读者真切地感受了心酸与无奈。赵伏文从警局回到家里,作者写道:“他低头瞧着两只钢镚,钢镚也静静地瞧着他。”(P242)我们不是也这样么?我看着赵伏文,赵伏文也在看着我。
  •     读完全书,对书名《零年代》略有感悟。为何是“零年代”而不是具体哪个年代,我想作者似乎是故意在模糊这个时间的问题。本书故事基本在城市和高山上的荒村两个场景演绎。城市象征着现代的工业社会,这里有汽车、霓虹灯,有迷幻的花天酒地,也有无穷的生活压迫;荒村则是隐喻了农业社会下的田园生活:砍柴烧饭、种菜摘果、以药易钱,基本与外界隔绝。主人公赵伏文便是在城市生活里遭遇爱情的破灭,而转向了高山的隐逸生活。在这里,他遇到了在城市生活里被骗而来到荒村的王云琴,两人结婚生子后,却发现他们都必须回到现实的城市生活中去,于是故事在这里又折向城市。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已经无法适应变幻无常的城市节奏了,在一系列的变故和挫折后,他们决定将孩子留在城市,而夫妻自己又回到了荒村生活。这一去一回又一去便构成了本小说基本的情节安排。小说不是现实主义写法,倒有些“魔幻现实”的感觉,尤其是对荒村这个场景的构造。从某种意义上说,荒村便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乌托邦”。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代表了一种远离现在社会和复杂人际关系的梦想。在荒村里,除了赵氏夫妻和他们的孩子外,就只有耳朵爷和他的小黑狗。而且耳朵爷这个人物并非一般角色,从他存在意义上看,正是他的留守,才构建了这个荒村的可能,才有之后赵伏文和王云琴的到来。并且耳朵爷有点类似西方世界里的半人半神的“先知”角色。他预言了王云琴的回归,并准确预测了自己的死亡,以及他死后这个荒村生活的某种终结。这个角色的存在,便时刻提醒我们,荒村仅是一个乌托邦。全书的基调亦庄亦谐,庄是一种深入内心的基调,谐则是隐喻期间的“冷幽默”。比如对林心这个角色的塑造。作为一名城市小学的音乐老师,很多时候,她是被塑造成一名标准的淑女,但在一些关键情节里,她又忽然脏话不断蹦出,让人愕愣之余忍俊不禁。在荒村生活里,这种情景就更多了,比如王云琴生孩子,赵所以变成了赵所和赵以。应该说,全是本是在一种压抑和忧伤的氛围下的,但正是这种亦庄亦谐的笔法,让人产生“哀而不伤”的心境。小说的结局令人浮想联翩。赵氏夫妇回到荒山后,王云琴又怀上了孕,这便是一个巨大的隐喻:究竟这个孩子是成为这个乌托邦破灭的因,还是成为这个乌托邦延续的种子呢。小说就此戛然而止,猜想就此油然而生。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用零散时间看的,比如在车上。挺让人沉重的故事,小说呈现了一个家庭在命运和尊严前的挣扎。书名零年代 ,模糊了年代的关系,但平凡生命的卑微、坚韧、坎坷、辛酸,又与任何时代的有什么不同呢?
  •     “在山上的时候,只有一位耳朵爷,可我跟很多人在一起似的。现在城里人挤着人,我却觉得孤零零的。”
  •     还行.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却没没打开别的东西.
  •     我心肝太硬了???
  •     先是泣不成声,然后欲哭无泪,最后一声叹息。
  •     看到孙良好老师的评论,他说想到卡夫卡的一个说法,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社会生活环境的时候,要争取人生所必须的温暖是非常紧张的。
  •     往前看 时间很慢 往后看时间一眨眼 深一脚浅一脚 年过了 春天就要到了 理想还没有实现
  •     有句无章
  •     作者带来了一个好故事,或者说是好童话。生活的无奈压在字里行间,只是再深刻就不见了。略可惜。不过语言很好,读了好几遍。只是这是什么粗制滥造的封面和简介啊,编辑是有多大仇啊。。。
  •     清明回来那段我真的不行了
  •     人的一切意外都是上天的有意安排。
  •     的确是活着的现代版,我想看1980的情人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