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桔梗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一朵桔梗花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
ISBN:9787513300674
作者:[日] 连城三纪彦
页数:464页

《一朵桔梗花》的灭亡美学

这收集了连城三纪彦的几部中短篇小说,并不是一部长篇。其中“一朵桔梗花”确实是最为出彩的。最大的感受是这所有的这几部作品里,都有一种统一的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是连城三纪彦用他的文字和叙事方式描绘出来的。虽然有各样的凶杀,但在当事人那里娓娓道来,并没有多少让人惊奇的地方,反而多的是一种无力的宿命感。这种表面上简单平实的叙述,似乎更加使得凶杀的血腥一点都不相关,而只是那个凶杀的理由才值得玩味–这样以来,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看重惊险刺激的推理小说,而更加的是洞察世事和人性的作品,凶杀只不过是表达人性的手段,跟其他的各样事情也并无不同。序言里说,这是”美与哀愁的灭亡美学“,似乎确实是美的,但”哀愁“似乎并不足以描述这个独特的意境。那种淡淡的、宿命的、哀婉的、决绝的、纯净的美,实在是难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里面最喜欢的还是”一朵桔梗花“。一个年轻的、但却无可挽回的腐朽了的女子,在她充满了污秽的生活中,那洁白的桔梗花实在是一种耀眼的亮色。就算是像她这样似乎屈从于宿命的弱小女子,也仍然并没有失掉希望和对美的追求。作为警官的”我“,或者带给她的是希望,或者是爱,就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瞬间就可以让这样的一个女子病态的爱恋。她的激烈的决绝和她年轻而无望的生活之间的强烈反差无法不让人动容。这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病态的美。白莲寺。这似乎更多的是一个奇怪的爱情故事,母亲阿末和满吉的爱情故事。女人是一种可以让人万分惊讶的生物,为了情爱和子女你永远无法想象那看似瘦弱的身躯蕴含着怎样的能量。好的作品就是应当这样让人回味无穷的吧。把一样情感一种道理推向极致,然后在这种简单纯粹中血淋淋的展现这个世界,让读者惊惧地无法忘怀。

真的有希望你注意我所以才杀人的好人

有天我为了纠正盐城口音朗读起来,听众嘲我吐口水,喊我“收声”,还说“真是罗嗦,都是废话”。这位听众不懂不健全的人是有多善良。打扮得像妈妈的雏妓站在臭水沟上的小窗后,仍下一串桔梗花,无非是跟潘金莲击中西门庆的心思差不多啊。少年警察因为发量稀少特别自卑不该抬头看。雏妓只好再去杀一个人,警察就不得不上来啦。

纠一点错

书是好书,纠一点错,希望下一版会更好。作者简介部分,“一九四八年生于……”,随后又是“一九四八年以《宵待草夜情》获奖”。P94,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想必比谁都懂这一点一个萍水相逢的乳臭未干小子的伤感”,中间“一点”后缺一个句号。P180,第三章下的第2首和歌里,“绛唇”误做“降唇”。同一页,第三章第一句,“小说《残灯》”误做“《残燃》”。同一页,页顶的和歌,与P202及P203的这两首应该是同一首,但翻译却相差甚远?P199,第6自然段中部讲述柏木时,“女三宫深深懊悔”误做“懊侮”。P299,第7自然段破折号后的“萨摩藩”丢掉了“萨”字。

略感失望

若归类推理小说,则成分不足,若归类纯文学,行文又太过矫情做作。作为公认佳作,期待已久,也许期望过高,略有失望。不过放在特定的时代看,《一朵桔梗花》这一篇确是佳作,其他则平平,实在是千篇一律,路子太窄。

软推理

5个情感故事,也是5个推理故事。连城三纪彦这本号称是推理小说的短篇集,是偏向推理小说中的”小说“,而非”推理“的小说。一般的推理小说,无论是分析作案技巧的还是探讨作案动机的,都比较”硬“,作者有铺陈,人物依次出场,高潮(死人),迂回难解的迷,最终破案。即使是东野圭吾的《恶意》,在故事架构上登峰造极,也有种硬汉的推理感。它们都有一种在一处细节,无论是情感动机还是作案手法上,在一页封篇幅内,翻盘或揭秘的能力。但这部短篇集,简直就是散文集。我不禁想起了宫部美雪的《火车》,女性淡淡的叙述最后在探讨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或者沈从文的《边城》,世外桃源的小情小景的描写。想起前者,是因为悬浮在文笔之中的,那种世道沉沦的大背景下,向死亡致敬的宿命感。想起后者,是散文就是你看着看着,会只记得人物大概的名字,因为它们都溶在那个情景里了,在演一台缤纷落英下绝望的戏,而不是惯常我们看推理小说时,每个人物的名字会让我特别敏感去当成一个个可能作案嫌疑犯符号。姑且叫做”软“推理吧,不去探究作案细节,甚至作案动机都是似是而非的,因为为感情所犯的罪,也都是一念之间,甚至后来想不起当初了。文字翻译的非常好,由于是有散文气质的小说,翻译显得非常重要。日本的和歌,俳句,那种日本人血液里崇尚的死亡和孤寂感,都有比较细腻的体现。5篇当中,最喜欢《白莲寺》,这篇前半段很无聊,看惯了推理小说的人会觉得那冗长懒洋洋的文字完全没有信息量,因为它们太恍惚,仿佛随时可以被后文推翻。但后半段还是很精彩的,它把前面的恍惚拼凑起来成了一个惊人的故事。

人生只若花开花落

首先赞一下书本身——一本分量很足的高质量作品!九篇如诗如卷的文字,作者按照时代的进展,借用九朵不同的花朵,展示给了我们九个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或无奈,或凄凉,或震撼,或嗟叹的故事……《一串白藤花》——说实在话,这本书的前三章我并不是很喜爱,总是感觉观赏性过强反而掩盖了作为小说的可读性,而这部《白藤花》正是这种特征的典型代表,是部风格接近于散文的作品,整个故事正如书名般梦幻不真实,场景总是雾蒙蒙的,如水墨画般。其实,连城的每一部作品的主角都是女性,即便有些许作品是以男性的口吻写出来,也是为了通过第三视角展现某位女性,或某个女性圈的生活,这篇作品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这篇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位代表了白藤花的女主角,而是那位形只影单的“代书先生”,而与小小的身形形成强烈反差的强大的意念与勇气让我不禁唏嘘不已,剧中的“我”是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放不下这个单薄的背影呢? PS:怎么看这部作品都有点腐~~XD!《桐棺》——整个剧情不是很喜欢,(不过有男男情节XD,我怀疑连城是腐男……)怎么说呢,就是个真正意义的三角恋,不爱结局,三角恋的狗血结局……文字依然是淡淡的风格,甚至很多地方,点到为止则已。《一朵桔梗花》——我只猜到了这结局,却没有猜到经过,那封信有点逆转的感觉,我表示很汗……《白莲寺》——从这篇开始爱上连城的,前三篇鸡肋感十足,文字更是绮丽有余,趣味性不足;而这篇作品的情节却深深的吸引了我,不读到结局我无法安心放下这本书,总之,作为推理来说很成功!《菖蒲之舟》——反转的情节与故事发展,华丽的文字和优美的歌句都是亮点,但是结局我不免有些皱眉,略显俗套。《绯红色的文字》——看完这篇,我突然有个想法:东野叔是连城的粉丝吧?虽然看腰封写的东野说他自己的作品的女主形象都源自这本书,但是这篇文章分明就是《恶意》的原版素材!哈哈,看完后,悚然的同时又不禁感慨,这不就是人类么!《落菊之尘》——喜欢连城和喜欢东野是同一个原因,他们都不纠结于推理的技巧上,而是着眼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这篇文章就是如此,风格有点像东野的神探伽利略系列,一个有思想却被悲惨家庭生活摧残着的优秀女性终于走出了迈向自由的步伐,完美犯罪,不可能犯罪,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但这其中包含了更大的悲凉与无奈却让我们更加震撼。《夕萩情死迷案》——什么都不晓得的时候,什么都是美好的,正如那纷扬的萩花,纯白;什么都已明了的时候,什么都是悲戚的,正如那纷扬的萩花,徒然……虐文!《向阳科探案记》——这个文风就像它的时代背景,已然现代起来,文风也诙谐起来,由三段小故事构成,有主线又有各自独立的小情节,都很不错,第一篇最为佳,幽默而诡异的情节引人入胜,第二篇的结局发人深省,有点像《单恋》,为了做回自己!第三篇主线故事笔墨加重独立故事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反正结局也仅是个小题大做的幌子,最后的结尾最为全书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这种即将迈向幸福的小激动与小期待是最不得了的!^ ^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如果从写实主义开始,小说的兴起或意义是为了仿真地创造些什么的话,那么推理小说身为一个衍生流派,恐怕便是要去书写人性中细微的阴暗面,就像是那些植物的背光面,在光中仍然可以以不同的生理姿态缓慢生长。 然而推理小说从一开始的善恶对立走到现在,人性孰对孰错似乎越来越没个定论。尤其是日本一派的推理小说,对人性的善恶不再采取这么二元对立的情况了。连城三纪彦的《一朵桔梗花》更是如此。当所有的犯罪都到达一个情有可原的境地时,这些罪恶便已经不再是这么简单的二元对立性。 从花的意象上看来,花虽然不再是感时忆物的陪衬品,连城三纪彦的花都隐喻着人性:人性的脆弱,但也绝对是唯一的,并且人性的耽美,都在连城三纪彦的这本《一朵桔梗花》中表露无遗。“章鱼在陶罐,犹自沉醉黄粱梦,夏夜月满天”,恰似自然之力下的因果,花开花落般的顺理成章,留白下的巨大力量。这到底还是成为了某些作家编织唯美的流派,无论是看技还是看情,都不是什么偏见的阅读方式,都值得读者回味无穷。连城三纪彦的这本推理小说其实约略脱离了传统推理小说解谜的单一面相。如果推理小说的终极目的就是解谜,连城的这本小说在让读者了解人性的同时,其实不会这么积极要去解谜。也就是解谜的想望被压抑了下来。因为遇到一个更强大的情绪横亘在面前,所以解谜的积极动机也变得渺小。犯罪只是去遵循某种说不出口的阴暗胎记,如果人始终就是带着原罪的话。连城的小说骨子里不是阳性的硬汉风格,而是如花的,那种日本的女性阴柔质地,如风,却也可以一层卷起千层浪的绵延悠长。这也是连城与其他推理小说家相异的独特风格,作为前辈也算是为不少后人树立了模范。

作者一定是个很懂女人的男人

这是买书时卓越的简介:《一朵桔梗花》描述女人如花,拥有最动人的美丽,却无法掌控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但,那一缕永远无法抹去的幽香,却是渺小生灵存在与尊严的完美诠释。 其实这些语句不能完全体现作者笔下女性角色的全部。在某些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出身富庶还是贫穷,那些柔弱的女性确实都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有些被自己的亲人出卖牺牲,有些又成为虚假爱情的祭奠,她们的可悲可怜,在作者富有同情心的笔调描述下,尤其显得凄美。但也有些女子为了自己的爱人、孩子或信仰,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其凛冽的程度也同时让人扼腕。这本披着悬疑外衣的中篇小说集,其实也可以归在女性题材下,而作者必定是一个很懂女人的男人。

细腻的女性心理刻画

我更愿意说这是一部推理悬疑小说。但是,无一例外的都将重点放在刻画女性的心理上,尤其是在爱情面前对女性细腻心思的揣摩。而且,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日本作家的表现手法,在很多对环境和人物表情的描写上都让人很自然的想到经典动漫,还是值得一读的。对其中的《绯红色的文字》颇为有感,像是反转剧一般。

一朵桔梗花

好像有人说过,写出一部长篇小说则更需要过人的信念和毅力,而写好短篇小说需要极高的才华。最近读到一本连城三纪彦的《一朵桔梗花》,文字优美,意境幽深,令人不忍释卷。就像书的封面上穿着和服在水边惆怅地凝视蝴蝶的女子一样,整本书具有一种哀愁的魅力。大凡推理小说,总离不开凶杀案件和犯罪心理分析。人类的内心丰富敏感不可捉摸,充满了种种与生俱来的阴暗念头,比如贪欲和控制欲,正是这些东西催生了犯罪,让人类与自己的同伴自相残杀。在《一朵桔梗花》这部集子里,罪犯的命运往往催人泪下。“一朵桔梗花”中的铃绘为了再次见到心爱的小警察,居然引发了另外一次凶杀事件。“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菖蒲之舟”里的苑田岳叶,以《情歌》和《复苏》在日本文学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人皆知他的作品是受了两次殉情未果的刺激而成,然而经过侦探的调查,苑田竟然是在作品完成以后,才刻意按照作品里面的情景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而两位痴情女子桂木绫乃和依田朱子不过是歌人精心设计之下的牺牲品。“夕荻情死迷案”则讲述了更大的阴谋,革命志士最后被内心深邃的政治家算计,男女之间的感情遭到残酷的利用。“荻花独开秋风下,夕阳明月照伊人。”各种复杂的动机交织在一起,让浪漫主义的殉情梦想变成了一个可怜的笑话。作为一本推理小说集,《一朵桔梗花》具有异乎寻常的优美,一方面是它具有如《失乐园》般强烈的幻灭感,人生悲欢像一条悠长的河流在字里行间流淌,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寻觅到自己的影子;另一方面是作者极佳的文字,让这本书除了逻辑推理的乐趣之外,还给人以阅读的享受。然而,这本书带来的空虚和无力感,让人感到苦恼,同时对命运无常极为悲哀。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到底想要什么,这一切都似乎成了一个谜。

不是一本推理小说

美得让人心叹的不止是行文结构和绵长的文字,更是书里那些为爱的女子。整书读完至倒数第二篇。合卷时有淡淡的忧伤。仿佛那些花朵和女子都跃然眼前。她们纷纷为爱而殇,却让所谓的爱更显芬芳美丽。美因其残忍,让人义无反顾。以为是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却让我感慨一个时代,一个她们的底层世界。所以,我不想将其定义为推理小说。

无望的爱与永恒的爱

§1.引言“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读罢尾声,阖上书页,心中却怅然若失。没有恐怖的杀意,没有精妙的布局,亦没有人性的探讨,《一朵桔梗花》以唯美诗意的文字、缓慢抒情的结构,将传统意义上的推理元素通通“藏匿”起来,只剩下凄美哀婉的感伤故事,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一朵桔梗花》是日本作家连城三纪彦的作品。这部推理小说在大陆的第一次面世,是被收录于文集《一朵桔梗花》,于2010年10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星出版社的版本共收录九篇,而日本原版文集《一朵桔梗花》则只录五篇(即《一串白藤花》《桐棺》《一朵桔梗花》《白莲寺》《菖蒲之舟》五篇)。这些小说都以日本大正时代和昭和时代初期为背景,将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同花朵、花语、花情结合起来,让读者随着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命运起起伏伏,随着至情至性的文字伤感叹息, 不知不觉间便已然沉醉于花香、花意之中难以自拔。作者以花为寄,既是在悲叹生命陨落的宿命如花之凋零般无可逃避,也是在赞美人性的光芒正如花之绽放,一定会在某个地方爆发出令人惊叹的美。《一朵桔梗花》无疑是这些风格类似的推理短篇小说中最出色和最完美的作品,曾获第34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门奖。日本推理界天王东野圭吾曾谈到它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影响:“我作品中每一位女主人公塑造都借鉴了《一朵桔梗花》,因为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感到酸涩的小说。” §2.基本介绍作者连城三纪彦(1948— ),本名加藤甚吾。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在大学求学期间,以推理小说《变调双人短外套》获第3届“幻影城”新人奖,并由此出道。1981年以《一朵桔梗花》获得第34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部门奖后,开始转向恋爱小说和恐怖小说创作。1984年以《宵待草夜情》获第5届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同年以《恋文》(又译为《情书》)获第91届直木奖。1996年以《隐菊》获第九届柴田炼三郎奖。我国出版界目前对其不甚重视,出版作品极少,令人遗憾。抛开作者本身创作对意象化、抒情性、画面感的追求不谈,翻译者简约、古雅、散发着淡淡哀愁的译文也极其符合这部作品的神韵,可以说正是作者与译者的双重努力,让我们这些中文读者有了久久难以释怀的阅读体验。译者钟肇政(1925— ),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译者。他和他那一代的台湾同胞一样,在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时期受的是日文教育。直至20岁,钟先生才开始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他以顽强的毅力,从《百家姓》《三字经》开始学习,逐渐适应了汉语思维,开始了汉语文学创作,于1951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婚后》。钟先生从小接受的日文教育和后天坚持不懈的汉语学习,为他成为出色的翻译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今天能有幸读到如此出色的译本的主要原因。一如其名,桔梗花在《一朵桔梗花》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每次出现都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因为该书中,桔梗花象征着罪恶,象征着女主人公,象征着爱情,象征着绝望……桔梗花,又名僧冠帽、六角荷、铃铛花等,属桔梗科桔梗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原产于我国。在朝鲜族的传说中,“道拉基”(即桔梗花的朝鲜语名称)是一位姑娘的名字,当地主抢她抵债时,她的恋人愤怒地砍死地主,结果被关入监牢,姑娘悲痛而死,临终前要求葬在青年砍柴必经的山路上。第二年春天,她的坟上开出了一种紫色的小花,人们叫它“道拉基”。所以桔梗花开代表了幸福的再度降临。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会抓住幸福,有的人却注定与它无缘。因此,桔梗花的花语就有了双重含义——永恒的爱与无望的爱。§3.艺术手法在《一朵桔梗花》中,桔梗花的花语是紧紧与女主人公的命运相连的,而每个死者手中都握着桔梗花的情节安排,仿佛就在反复地诉说着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女主人公铃绘是一个命运凄凉、但内心保持着纯真的少女。铃绘为了与情人见面,不惜以谋杀和自杀的方式,以生命的代价去守望这份因身份和立场而永不可及的爱情——即“无望的爱”。然而,从另一角度看,铃绘通过重演净琉璃戏“果菜姑娘阿七”这样无可挽回的手段,用死亡守护了自己的爱,守护了“在昭和三年这个时代里的一个贫苦的女孩所被允许的唯一爱情故事”,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正是桔梗花所代表的“永恒的爱”——她单方面得到了这份可贵的爱情。这也是为什么菱田刑警会认为“对方的男子却什么也不知道。然而,这在铃绘来说,却也是无关宏旨的吧。”除开全篇以花语象征主人公命运的手法,本文最后两章的写作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命案的发生、刑警的推理、三个月后菱田的来信和净琉璃戏等多个叙事层次纷至沓来,将这部小说从平静的叙事逐步推向煽人泪下的高潮!如果没有最后两章的精彩表现,这部小说极有可能流于平淡。前四章里,作者通过“我”的角度,以平淡、唯美、偶尔流露出绝望的口吻讲述着一个连续作案的犯罪故事。“我”与铃绘是警察与嫌犯、客人与妓女的关系,因为身份、工作和立场的差异,表面上两个人之间存在着冰冷的隔阂。第五章里,铃绘的语言和行为开始变得古怪,读者就像“我”一样,心生疑问却无可奈何。到了第六章,铃绘的自杀似乎为这个案件划上了句号,命案的终止、警察的推理构成了本案真相的第一层叙事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在铃绘死后,“我”终于“可以”流露出对她的爱意,这是第七章形成“我”与铃绘的感情双向共鸣的一个关键地方。第七章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完全跳出了“我”的叙事角度,从而可以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与铃绘的关系。通过对真相的发掘,作为读者的我们,才终于了解到冰冰冷冷的前六章背后,其实有着如火焰般炽热的感情故事!才终于明白,在“无望的爱”背后,其实作者在描绘“永恒的爱”……在这里,菱田刑警的信、净琉璃戏“果菜姑娘阿七”、铃绘真正的犯罪行为以及铃绘对“我”的真实感情构成四个并行的叙事空间。菱田刑警的信作为底层叙事空间,语气娓娓道来,仿佛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但他对犯罪真相丝丝入扣的推理、对这段故事略带感伤而处处克制的评价、对主观情感的“降格化”处理,实际上奠定了整个结尾的伤感基调。净琉璃戏“果菜姑娘阿七”与铃绘的犯罪行为这两层叙事则是交相辉映,虚幻与现实的重合迸发出一种奇诡的美感。在铃绘带着痴傻的模仿犯罪行为中,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一丝纯真的意味,而这丝纯真恰恰更加突出了这个故事的悲剧性。而处在最深位置的叙事空间是铃绘和“我”,它道出了整个时代浪潮下,两个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因为人生的差距,便注定不会在一起。我尤其为女主人公铃绘而喟叹——“在绝望的底层,身心都即将腐朽的昭和三年的阿七,就在胸臆被点燃起来的火焰里,也是和戏里的繁华距离得好远好远的暗淡火焰里,把自己焚毁。她拿着红红的灯光里依然保持着纯白的最后一片花瓣来作为赌注,赌了一场净琉璃戏。”她就仿佛广阔天地间一朵柔弱的桔梗花,随风摇曳,在即将绝望凋零地那一刻,绽放出了最美的光彩,成就了永恒之美。§4.简评文集余下几篇《一朵桔梗花》无疑是这本文集中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的集中体现。而余下数篇亦很出彩,绝非蹩脚之作。作者笔下花的诗情画意、花的绽放凋零、花的生长埋葬,无不带来心迷神醉却又一声叹息的阅读感受。试简评几篇,作抛砖引玉之用。《一串白藤花》发生地点是在名为“长夜坡”的花街,颇具日本的时代特色。“在清冷而空茫茫的灯光下,夜夜汹涌着人欲之流。那样子,简直就像是为了满脏被时代的黑暗污染的生命中的某些食物而拼命祷告的守葬仪式。”时代剧变下,花街由繁华到覆灭的命运,正象征了主人公代书先生生命殒灭的宿命;花街“燃起了生命最后的火花”,而代书先生则用坦然自戕的做法,守护了花街上那些濒于凋零的“花儿”们,在微不足道的人生最后阶段闪耀起令人倾佩的光芒。结尾处作者写道:“如果人的命运是为了埋葬那串花,如果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用背影来交谈着相错而过的,那么代书先生和阿缝两人想用无言的背影载往黄泉路的黑暗当中的真相,我也还是用背影来送他们去吧!”这些底层平凡的小角色,在本该是充斥着恶意的犯罪杀人中,默默地与自己的宿命抗争着,直至生命逝去。在作者的笔下,有无奈的黯然背影,同时也有着夺目的璀璨之光。而最终,作者娓娓道来的不法犯罪得到了我们的谅解,这些孤独的背影也得到了我们的同情……《桐棺》的故事主线是一段畸形的虐恋。“我”以及类似桐花的香味,作为媒介联系着大哥贯田和阿际之间爱恨交织的不伦虐恋。“大哥抱的并不是我,而是沾在我身上阿际的花香。”贯田与阿际之间奇怪的行为,让读者跟着“我”的视角,一直充满疑问。就个人感觉而言,随着作者揭密真相的脚步,贯田与阿际的感情故事像是越来越跌入平淡,并且其中的推理元素并不成功。然而在快结尾时,读者却惊奇的发现,这些主人公复杂到不可理喻的感情、交织到剪不开的纠葛,竟然在不知不觉中,经由谋杀、血腥、桐花香、细雨,钻进心窝。一如“我”已在无意识间,成为了大哥贯田生命和感情的延续:“阿际伸过手,从网隙里握住我那只与大哥一样的手。她的眼眶里溢出一行泪,我的眼光也模糊了。从阿际那朦胧的身子里,我熟悉的香味又蒸腾而起。一切的一切都变了,只有那香味使我想起的桐花没有变。”读过《白莲寺》,更是心生遗珠之恨,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这么晚才介绍到中国?作者虽不如传统本格派小说一样规规矩矩地去关注构造犯罪手法,但他对推理小说的把握,绝非普通作家所能达到。“我”模模糊糊不断想起的记忆,周围人不断更改的说法,虚拟与现实不断交织、界限不断模糊,与噩梦、火灾、伤痕、奸情等元素一起,成为几乎无法捉摸的谜团。事件的真相犹如白莲寺中那一池睡莲,被深埋进泥淖之中。待到拨云见日时,读者会惊奇地发现“我”竟然不是“我”,也会发现在丛丛莲花掩映背后,那深藏着的母爱:“母亲是在这一片漆暗的土里,不只埋葬了季节,连死后的美丽世界,也是恶人所不被允许住的世界,也一并埋葬了。为的是在其后的生命里,只看守着罪,只当一个恶人;还有为了守护我的血。”《菖蒲之舟》亦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作者在这部小说里,从传记作者的角度,讲述了一名和歌诗人短暂的一生。这部小说从结构上看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一咏三叹”:苑田两次殉情随后自杀的悲剧,已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我”以传记最后一章的形式,写下的《残灯》,更令人感动;随后“我”通过采访,对真相步步深入,方才知真正的故事是一段不伦的师生之恋。但虚虚实实,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是一段故意杜撰的爱情,能够令世人唏嘘感叹,令有情人心生希望,不也是值得的吗——“纵然苑田的歌是虚构的,而成为和歌的牺牲的女人们的情,应当是真实的……我好想在胸臆里双手合十,向这些不住地流逝的花膜拜一番,愿她们在死后后的永恒的黑暗里,同样地以那种花的颜色浮泛着……”随后四篇,是大陆版本新加入的篇目。这四篇为林新生所译,亦很出色,但与钟译本的用字、韵味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读便知。从时代背景和文章宏旨看,后四篇与原本的五篇很不同;不过,除开《向阳科探案记》——它应算是一部推理小品,余下几篇的文笔风格与之前还算是一脉相承。《绯红色的文字》及《向阳科探案记》两部,并无特别出彩之处,略去不谈。《落菊之尘》中,菊花是日本王室之象征,也是武士时代的象征。落菊既是小说里的一个小手法,但更主要的是在象征着对武士时代过去的缅怀,象征着时代变化背后女主人公命运的无奈——“透过窗子照进的曙光,白色的菊花正在燃烧完它最后的生命。节悲哀不已:这白墙边的路太长了。”女主人公田桐节因为丈夫不能生育而无法延续武士血脉的缘故,将其谋杀。这部小说没有之前的循环往复之感,单线推进,剧情比较简单。《夕荻情死迷案》一篇,既有《菖蒲之舟》的和歌诗情,也有着如《落菊之尘》般宏大的历史洪流,还有作者得心应手的双重结构布局。书中所多次引《万叶集》中的和歌句:“荻花独开秋风下,夕阳明月照伊人。”既呼应了男女主人公的名字,也是谶语般渲染着有情人的最终宿命。男女主人公为情双双赴死之悲剧、再加上“逆党案”惨案之悲剧,即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双重悲剧,在蒲之原盛开的荻花的衬托下,散发出了一种令人讶异的绝望之美……正如文末作者所写:“我希望她的故事能像人们所相信的、‘夕荻日记’里所记叙的那样,永远流传下去——一个完美的男女相爱的故事。”或许作者自己在歌颂这些世间真爱的同时,也不忍心再去编织那些残忍罪恶的真相。我想这正是为什么他在推理小说界获得了如此高的成就之后、却离推理越来越远,而转向恋爱小说和恐怖小说的缘故吧!

畸恋止于智者

我们都知道推理小说大致分为本格推理和社会推理,我们也知道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但是有时候我们觉得光有推理吧,太硬了,差了那么一丝美感;或者光有唯美吧,太软了,欠了那么一点激情。别慌,多接触一些书籍你会发现, 在日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能将唯美(变态&畸形)与推理结合得天衣无缝,他就是“推理界的亦舒”——连城三纪彦!前段时间看了他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宵待草夜情》,觉得惊为天人,原来推理小说也可以这么写?一次不过瘾,这次又把他的《一朵桔梗花》找来看,还是觉得蛮震撼的!(唉……博爱如我☺️

水墨血色女人花

没料到在豆瓣网标注这本书为“想读”竟已是2010年10月19日的事,时隔这么多年我已经记不起当初想读它的理由是什么。这次在图书馆碰巧看到也就借回来算是了一件心事。读书喜欢看封面,书的封面就像一个人的外衣,看着就会有像猜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般去推论这该是本什么类型的书的小乐趣。这是一本书被读之前撩开它的面纱般浅浅的推理与猜测,有时会在看完书得到答案时获取一点类似中尾奖的小小愉悦感。《一朵桔梗花》的书面是我喜欢的水彩画类型,从女人与碎花柔弱的画风到书名都透露着一股淡淡的婉约气息,底色也是我喜欢的粉紫色。我果然喜欢这样的格调,看来标注“想读”就是以貌取书的结果。这是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时代背景为日本大正及昭和初期的《一串白藤花》、《桐棺》、《一朵桔梗花》、《白莲寺》、《菖蒲之舟》等九个故事。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看短篇小说的,一个个故事总觉得刚跟人物熟悉起来又很快结束了,然后又要开始适应一个新环境,新人物,新故事。不过连城三纪彦的这些短篇小说间却毫无违和感。虽然都是不同的故事组成,但它们太类似,让人始终沉溺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情色烟花里。虽然都是推理小说,但推理的过程却不似东野圭吾的咄咄逼人,也不像岛田庄司的奇幻费解,更不是宫部美雪的家庭伦理类丝丝入扣的剖析。这些案件的推理过程都不复杂,或者说几乎没有什么需要侦探推理的,因为真相并没有深埋。应该说它们是用各种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女人串起来的一个个溅血的爱情故事。日本大正及昭和初期也就是中国的民国初期,那时日本的背景感觉上跟中国很接近。在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流淌的小河,浓艳的烟花巷,娇柔易谢的花,苍白的女人,无望的爱情,强烈的占有欲,溅血的绝望。当然后面有几个故事故意把主人翁编造的很扭曲来增加故事的曲折性,我觉得是很不可取得,但连城三纪彦的文字描写却是非常美艳凄婉的,满目都觉得荒凉哀怨得起鸡皮疙瘩。比如《桐花》“她向番代欠欠身.走出店门.被夏日的最后一道光灼得白花花的路上,印着女人小小的影子,很快地,影子便从张开的伞影下消失了/从我面前走过时,她的领口冒出了一抹香味,直到伞影不见了以后还留在我的鼻子里.我觉得仿佛全身都被那香味香味扫了一遍,不过这也只是片刻而已.那不是脂粉之类的香味,也不是我在妓院漏报的女人的香味”比如《一朵桔梗花》,“一朵桔梗花只要放在阳光下,便可恢复那种纯白色。然而,渗进铃绘肌肤的暗红灯影,我又如何中能替她漂白呢?一旦开始枯萎的花,除了听任它朽坏以外,不会有什么办法——凭铃绘那一身污浊的肌肤,想必比谁都懂这 点一个萍水相逢的乳臭未干小子的伤感,救不了这位姑娘的命运,这是铁定的。”比如《菖蒲之舟》“天空也有流动的东西。 云被自己所遮住的月的逆光染成了不同的浓淡,仿佛散布的墨色纸片,漂浮在空中的气流里。 星被风吹刮着,落到地平线附近,再也没法和人家的灯光区别。那淡淡的光屑有如流逝的萤火。就像这萤火的似有若无,他与朱子的两个生命也燃烧不尽,天与地合二为一,在无限宽阔的漆黑世界里悬宕着。”比如《白莲寺》“只是因为一把短刀把两人的身子隔开了,结果都失去了互相探悉对方心情的途径,于是只有等候对方的出手。正当他们在互相摸索对方心情的时候,事情却被扭曲,成为杀与被杀的激烈对峙情况。说起来,这不正和两个在黑漆一团的杯子里跳跃,然后不管滚出怎样的数字,都要由另一个的数目来决定胜负的骰子,一模一样吗?换一种说法,他们的关系,正是被封闭在黑暗里,各自在不知对方数目的状况下,只有自个儿跳着空虚的舞步。”连城三纪彦的文字如水墨画般美,但这种美就像半夜出门的狐狸,带着一种鬼魅的画皮,随时都会在你凄惶的阅读过程里忍不住揭下脸皮吓你一跳。不是指故事有多血淋淋,而是人性,尤其是貌似柔弱的女性为爱付出时飞蛾扑火的决心和不计后果的手段,令人感觉置身于阒无人声的深夜雨巷,冤魂游走不散,不禁浑身战栗,直觉后背“嗖嗖”阴凉。幸好读时都选在有阳光的周末,这样阴郁感稍减,总算读完了。这次封面猜测并未中尾奖,我只感受到了它面上的婉约,却没料到暗藏的疯狂。

隐花情事

先说个段子:前几天我提溜着《一朵桔梗花》去买水果。水果摊的女孩指着我的书问,你这本书是多少钱买的?就好像是在问候水果。我一时语塞,她却说现在这本书好红啊,她的朋友在扣扣空间里会经常引用它的句子……整体淡雅的封面,可局部看起来却是带点艳俗气。青楼花巷是跑不了的。女孩出神地望向远方某点,于是又八九不离十的是部爱情小说。结合上面的段子,大抵会对女性读者更有吸引力。只是不知道“推理”对她们而言,会是加分还是减分。或者也像那些藏过一两层的悲剧故事,需要你多翻几页才能咂摸出味道。日本人讲究一种落樱之美的哀伤,便是开到最绚烂的时刻凋零,在死亡之中企图指向精神上的升华涅磐。连城三纪彦无疑是汲取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传统,把大正时代的风貌哀情写得丝丝入扣、婉转惊心。而落花在故事里,一方面是“我”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另一方面又是凝固哀美的仪式。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白莲、菖蒲、山茶、白菊、萩花,一朵朵被染红的花以及飘零落地的花瓣,在连城三纪彦优美细腻的笔触下成为一个个女子哀伤境遇的象征和祭奠。而故事里的 “我”,要么是当事人牵扯其中,要么是旁观者自命侦探,他们同在发掘故事背后的隐情。这种推理小说的形式其实换个角度讲,亦或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另一种凝固哀美的仪式。钟肇政的译文显然更适合那些哀情的篇目,着实有一股老派的凄美在里面。他执手的很多篇目,给人以民国散文的感触(特别是《一串白藤花》),对景物的描绘极尽写意寄情,很是难得在推理小说的范畴内获得这样的美感。而林新生的译文则是倾向生动现代一些,在《绯红色的文字》里用“俺”表现妹妹的乡下口音,轻松幽默的《向阳科探案记》也有完全不同之前的面貌。另外作为末了收尾的篇目,《向阳科探案记》倏忽一下从大正时代的靡靡风韵跳进忙乱的现代都市生活,它确实与整本小说集的步调不一致。但是看过了那么多的哀情,忽有一缕轻松幽默的阳光照射进来,以一种不放弃的向日葵(亦是花情)精神抚平此前的低沉心绪,也不失为良好的安排吧。一篇篇慢慢读下来,我觉得“隐情小说”的帽子或许更适合连城三纪彦的这本以花为题的小说集。当然其中的诡计布局是有的,且不失精彩,但是显然并非重点。它们是绝好的工具,服服帖帖地为故事和人物服务。倘若不是研究诡计流的同好,或许看完之后你都不会太在意它们的存在。推理诡计的部分放在这样文学化的故事里,究竟是会给小说加分还是减分?当你设计出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诡计,结果放进了充斥文学意境的故事里,两边成了互相角力的状态,读者夹在中间被拉扯分裂。我有时候还是会跳出来,忍不住这样去琢磨。其实对于小说而言,都有这样的困扰,还是最最基本的一种困扰。你有好的内容,也得有适合的形式(或者是你能驾驭的形式)相配合。世间不存在“小说和本格推理小说”这样的分类,而连城三纪彦的这朵桔梗花,不管如何分类已经都算是很出色的小说了。

书中的篇章主角多为黑社会与青楼女子一类人物

书中的篇章主角多为黑社会与青楼女子一类人物,他们处于社会底层,近似于被整个大时代所抛弃。但是或许正是因为和社会环境的强烈对比,反而更突显这些人物的淼小,进而带出更深层的悲剧性与哀愁。连城三纪彦在小说中描写复杂的人性因素,兼顾推理性与文学性,在两相结合的状况下,又加入出人意表的结局,或许这是别人津津乐道于他作品的原因。以花的凋谢比喻生命之殒落,无法逃离的宿命之感浓厚地黏合于故事之中。人难逃一死,但如何在生命的某个地方发散出人生的热力与激情,或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驚喜的最後一篇

我不知道別人讀后的感受,但就個人閱讀下來,案件的其他設計都很精巧,卻惟獨最後揭示真相的時候欠口氣,往往看到此處,不禁想問,就這麼結束了?就這麼完了?他就這麼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了???畫面的營造,整個氛圍的唯美與淒涼無疑是連城的長處之所在,而那些漂亮的畫面之餘,就是為那缺掉的一口氣歎息……最後一篇《向陽科探案集》反倒是給了我不是的驚喜。整個節奏有別於之前的幾篇,是歡快詼諧的,頗有那種小人物探案的日劇之感。小人物,小個性,小情感,小溫情,是我喜歡的類型,很適合拍成迷你劇……結局也大愛!

一朵桔梗花

一 大正时代的悲歌大正年代,是从一个黑暗房间,连接到另外一个黑暗房间的白色走廊。像回光返照般,最后一缕繁华。透支生命,焚尽盛放,求得最后一个瞬间的光亮——小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绝望的狂欢。在小说集第一篇的开头,描述了这样一个意象:在真正的繁华和最后的毁灭之间,港口的妓女户有一阵短暂的热闹,人们像赴死一样赶来寻欢,只求一夕的快慰。那充满烟雾的雨中港口,即将雨打风吹去而浑然不知,欢歌笑语,格外凄凉。整本小说,描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妓女,代书先生,嫖客,黑帮,武士,武士的妻子,艺妓,下女,僧侣的妻子,警察,政治家,贵妇,革命者,诗人……他们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切面。虽然也有上流社会的描写,但是比较集中在社会的底层,是在污泥中挣扎的人的哀歌。二 连城三纪彦和藤泽周平时代已逝,固守的原则已经不再适用,徒留着最后的尊严,却不知何去何从。这样的主题不禁让我想起了《黄昏的清兵卫》。藤泽周平的小说,同样描述的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一个特定的群体。连城主要是写妓女,藤泽主要是写武士。从某种程度来说,我觉得连城三纪彦和藤泽周平就像一体两面。连城三纪彦写得凄艳绝望,藤泽周平写得温暖家常,而实际上,恐怖和安慰都是为了驱赶现实的压力,都是当世之人的致幻剂。三 扭曲的情欲除了共同的死亡主题,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在描述扭曲的情欲,这些欲望不得纾解,以各种方式转化,投射,燃烧,最后走向了灭亡。通过分别与同一个人做爱,用这个人的身体为锁链,维系情爱关系的不伦之恋,(桐棺);隔着一扇门,拥抱着墙壁上投射的影子,与影子亲热的恋人,(夕荻情死);杀掉了恋人,却生下了恋人的孩子,吸吮孩子的血,透过孩子来怀念恋人(白莲寺);得不到最爱的女人(或者说文学梦想),分别与两个女人殉情,来要挟最爱,最终自杀,(菖蒲之舟)……总而言之,在这些故事中,偏执的情爱因为无法实现,所以扭曲,强烈,走向了匪夷所思的境地。情欲的媒介是和歌,肉体,血液,影子,也是谋杀,殉情,自杀,罪恶。因为这些欲望本身并无世俗的元素——和贪婪,金钱,权力无关——所以罪恶褪去了深红,显得亮烈洁白,而奔赴罪行的人们,也带有了某种绝望的不可逼视的庄严。四 连城三纪彦对东野圭吾的影响最近我在读东野圭吾的小说。我感觉东野的小说,有一种从连城三纪彦处承袭而来,一脉相承的精神。其一是对犯罪动机的深刻探求。我觉得推理小说的牛逼之处有两点,一点是动机,一种是动作。东野圭吾的几部名作,几乎都是非世俗的犯罪,动机纯粹,逼向人性的最深最黑暗处,令人肃然起敬。追根究底,小说的价值所在,我以为是动机的体察。动作是操作层面的事情,是基础;动机提升了小说的意义。其二是扭曲的,不能实现的情欲。《嫌疑犯X的献身》也好,《白夜行》也好,男女主人公并没有实际的情爱关系。而是用罪行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产生了比情爱更强烈,更紧密的羁绊。尤其是《白夜行》,近在咫尺,永不分离的两个人,却没有接近,女主角不断的更换可以依附的男人,男主角一次又一次在别的女人身上泄欲。这种关系,和只隔着一扇门,却和墙壁上的影子亲热,不是非常相似吗?既禁锢,又渴望,既痛苦,又快慰,在这种扭曲中,产生了极强的张力。其三是对女人的写法。这一点,东野圭吾也承认。在连城三纪彦的笔下,女人是薄命之花,在沉沉雨夜湿湿墙头滚滚红尘中开出的白色之花,枯萎比盛开更美。女人们并不为了自己而杀人——她们为了爱人,为了爱人的尊严,为了成全爱情,为了孩子,为了单纯的再见爱人一面——一次又一次的拿起了杀戮之刀,像女鬼一样,凄厉悲怆。女鬼,是非常日本,非常古典的意象——为了负心人,不惜化身为恶鬼,无论如何,也要将他拖进地狱。连城也好,东野也好,描写的女人都是古典气质,我想,就是和这种意象有关吧。恶鬼和佛祖,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她们以罪孽,为自己涅槃。

《一朵桔梗花》——等到风景都看透

连城三纪彦的笔法实在美妙。时至今日,诡计已经被写得差不多了,推理作家更关心的是如何在旧瓶当中装入新酒,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诡计。原本普普通通的诡计,东野可能会写成一个很好看的故事,而连城大抵就会写成一首诗了。但是,以诡计为切入点来评价这本《一朵桔梗花》,又实在有些南辕北辙的味道。虽然是推理小说,虽然连城的诡计也不弱,但最后留给读者的印象,大部分却在诡计之外。推理小说中的诡计有自己的美感,构思精巧的诡计可以让人感受到逻辑的严谨之美。但连城走的不是这条路,《一朵桔梗花》在阅读过程当中常会让人忘记诡计的存在,而沉浸在连城的美妙文笔当中。那么,连城创作的花葬系列又是怎样的故事呢?本书除去《向阳科探案记》之外,其余短篇都属于花葬系列。以花为名,以爱情为主线,连城讲述了一个个哀婉动人的故事。在这些故事当中,有为情所困的男子,也有无辜被利用的女子,有最后才逆转的真相,也有平淡如水的叙述。连城不是喜欢写繁复诡计的人,也不太喜欢用前卫的方式来表述整个花葬系列,所以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洋溢着古色古香,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可是,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你觉得一本书很好,但若是别人要你评价这本书怎么好的时候,你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一朵桔梗花》的美,在前面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文笔(包括译者的译笔)和古韵极赞,但写到这儿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没了词汇和句子。对本书的好感,或许只是朦胧的感受,宛如情窦初开的少女,连城所写的,也只是人性中最淳朴的情感,没有多加修饰。在现实当中看多了各色诡计,在书海当中看多了各种情感,似乎自己也变得麻木,再见到诸如此类的事情,也会觉得理所当然。不过长此以往,这颗心就会沉默许多,碰到类似的事情,心中也泛不起半点涟漪。可是,回归到连城的世界中,才发现那些华美的表象和繁复的生活都是虚无而已,对很多东西都忽得失去兴趣之后,才发现很多繁复的东西其实都可以用简单的元素来表达——《一朵桔梗花》就是这样的小说,非常简单,但是很朴素。世界没有必要那么复杂,其实千奇百怪的情感,归纳起来也就爱恨情仇那么几种。而只写这些情感,可以写成童话、寓言、诗、或者散文。《一朵桔梗花》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只要心中还怀有淳朴的情感,相信就能顺利读下去。就算是冰冷的诡计,连城也有办法让诡计盛开为诗,而且是那种把风景都看透了才能悟到的诗。

读书的我心态不对

本来不想就这本书写什么,但还是稍微写几个字。总体而言,我并不喜欢这本小说,似乎我的阅读偏好已经从日系推理转移到其他的领域当中,更何况这本书和当下传统的“日系推理”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钟肇政翻译的文章,每一篇都是以花咏人,这实际上很好很没有问题,但也许是最近这段时间读书的心态很奇怪,对于很多文字我甚至不愿意去仔细推敲,只是想随意翻翻而已。这种糟糕的心态毫无疑问让阅读这本书成为一种无任何异议的煎熬。也许,如果将来能有机会重读一下这本书,我会有其他更深刻更诡异的理解吧。

花自飘零 我心依旧

按说这本书不好写,因为是短篇小说集,而大家也都把重点放在了用以作为书名的那篇上,或者东野的评论也更增加了一丝助力。不过即使东野没有这样的推荐语“这部书里的女主角是唯一会让我觉得一丝酸涩”,这依然是些悸动人心的好故事。大正和昭和,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时代,但却在连城三纪彦的笔下栩栩如生得让人相信且愿意亲近;都是些底层女子的生活状态,却因为那种拼命的生命力和热情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而毫无鄙夷和不屑。篇名都是花名,却都是些素净至惨淡的花,孤零零地开放,默默地凋零,谁也没心情过问,其实她们也经历了自己的心潮澎湃的一生。其实都是“葬花”的故事,却连个知心的葬花人也无。都是热闹的“花街”上灵魂孤寂的女子,在狭小阴暗的世界角落里不谙世事不知天高地厚的可怕,偶然遇见了另一个平凡的灵魂,却因为被抛弃了太久后只感受到那一丝的温和与礼待,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的溺水人,用生命全部的力气呵护着,她以为的相契的温暖,纵使为之飞蛾扑火而在所不惜。都是这样惨烈的内心,从绝望的深渊苏醒的对爱的渴望,三纪彦却用了内敛含蓄的笔调娓娓道来,轻声细语的平铺直叙间,让人感受到的却是那破茧成蝶的倔强和蜡炬成灰泪始干后的无法言语的哀伤。但那哀伤仿佛被层层绷带包裹着,只能发出支吾的声响,却向灵魂深处扩散无比的疼痛。《一朵桔梗花》里不惜杀人也只为了再见完全不知情的心上人一面的铃绘,《桐棺》里为了爱情背叛了丈夫却又因为自责与憎恨而亲手毁灭了这爱情的昔日大姐头,“夕荻之恋”里背负着无辜的背叛用仅能的牺牲性命来成全爱情的但马夕,《一朵白藤花》里为了守住这可怜见的稍事安定的生活而绝望地逃避不在负担得起的那个拖累自己多年的中年女子……全都是平淡的日常生活里,突然就触目惊心绽开了血花,可那些自以为是或不明其就的男人们却依然不明白那平静表面下静静发酵的情愫与愿景,在不恰当却忍无可忍的时刻爆发,却不求结局。兼具推理成分的情感故事,让拒绝滥情却为忠实推理迷一枚的我,很享受那个不复杂却震撼的世界。人性的光辉在于无论怎样污浊泥沼中的人们依然抱有纯净的力量,愿意用尽全部心力换得花火绽放那一刻的闪耀,哪怕顷刻间灰飞烟灭。或者说,这更多的闪烁在女性的灵魂里,纵使物质世界一团狼籍,精神世界一片漆黑,总还有个深藏了几千年世代不变的角落,战战兢兢地呵护着那一点希望之火,期待某一天的燃烧,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幻觉。也许,爱情确实具有超越和救赎的力量,所以无法放弃。原版的书,就是那样一朵朵花凋零的悲歌。中文版的聪明之处在于在结尾篇篇章处,加进了一个让人缓冲而愉悦的短篇,《向阳科探案集》。这群在报社里最不受重视的被丢弃进天天“见天日”却永不见提拔科室的活宝小人物们,演出了一幕幕活灵活现令人喷饭却温情脉脉的幽默推理,让读者得以过渡至会心一笑的境界。仿佛之前的大正时代的故事,只是一场酸楚的梦,醒过来,是依旧有肮脏黑暗的现代,却也是更多希望存在的现代,起码,女性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平等而受尊重地解决问题,可以自由地选择爱与被爱,有沟通和理解的机会,不再需要绝望地留在那个被抛弃的时代,用一个人的抗争换黄土上的几滴清泪。

散文一样的推理小说,美~(微透)

桔梗:女子的暗恋,以及男子的不自知。因为急着看广受好评的它,所以跳过了前两篇。曾读过大阪圭吉的《葬礼火车头》,所以桔梗带来的冲击,是要小一些的。菊:拥有坚强内心的女子,无力上进或许也是不思进取的男子。山茶:不喜。见不得别人好的恶人为主角的故事,好像不得我待见。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也是。莲和荻这两篇,令我有惊喜之感。向阳花:一股明快和温情在心头荡漾~(读罢竟然有些想恋爱&结婚呢)其他:白藤<桐≈菖蒲

完美的月花

如果说推理只是孤独的月,历经了岁月的沧桑,无数的大师在这里闪耀、陨落。但枯燥繁琐的对话与剧情让人们早已乏味。殊不知,月缺少了外景的辉映还有凌霜的月呢?优美的文学恰恰给推理的乏味提供了最好的景色。花落月意浓,飞絮扰渡边。在花的温床中慢慢等待着月的悲殇。

你又是为谁盛开?

印象里,从《伊豆的舞女》后,再也未曾读过这么美好的文字。就像它的标题一样,宛若水里飘荡着的一朵落红,干干净净,不知何处来,亦不知往何处去。看到排列在它上面的推荐,老实说,都是些不错的推理不说,少数甚至都能被称作天才之作,但是,没有一部能和这部里盈盈的美好相提并论。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本推理之作,这根本就不是一本试图讲述硬汉侦探或者推崇严谨逻辑的著作。它是一幅有关于女人的《清明上河图》,它溅满了血花沾染了灰尘渲染了寂寞挑亮了沉默的背影,但即便满纸都书写了罪恶或者愚蠢,它都无关于犯罪和借口。她们就像《巷说百物语》里那些传说里的鬼,逃避着世人粗鄙的判断和眼神,但最终,她们的故事还是被这些人捕住,愚昧得推测。不得不承认,固然,看到“我”缓缓道出真相,多少满足了自己那不值一提的好奇心,但随之而来的哀伤,几乎湮灭了那点得意洋洋的满足,然后,就是对“我”揭露真相的愤恨——何必去说穿,这些女子用生命要维护的秘密?她们算不得聪明。她们不是天才,做不出“嫌疑人X的献身”,她们不是复仇者,做不出“占星术杀人魔法”。她们唯一的武器就是她们的感情。她们用这份感情,杀人,殉情,吸引自己爱人的注意,拼尽一切隐藏住绝望和寂寥。她们都是花。开时美艳,败时悲伤,固然短暂,却永留幽香。

珍重别拈香一瓣

这是我看过的最文艺的推理小说。其中五则短篇,没有跌宕的情节,也不见多少精妙的推理,但读后却有一种带着怅然的奇异色彩弥漫开来,淹没了一室的闷热空气。作者是日本大师级人物,被誉为“爱情推理双栖作家“。爱情与推理,本身是独立的两片天地,读后才明白,连城是将爱情的诗性赋予了推理,用一丝虚无的色彩编织出了瑰丽的幻景,使一切情爱、凶杀、死亡纷纷入诗入画,让人沉溺于这奇特的推理形态。「此系列是作者倾尽全力,封存一个时代进入小说中而产生的作品。」连城的故事都选择在了大正及昭和初期,在这个既风华绝代,又无可奈何的时代,他不惜笔墨地描风绘月,为末世的宿命感再增添了一份凄艳的色彩。其中的人物更被赋予了花的命运,她们多是浮花浪蕊,活在柳巷花街。花已向晚,却不愿看破五光十色,宁愿用生命与繁花一起被埋葬在这个时代,留下影影绰绰都是独一无二的灵魂。如何形容这些故事呢? 如果论情节,都不是单纯的凶杀。这与作者的叙事手法有关。他的故事,从来不是直路,而是兜兜转转与往事残片共舞,绕过九曲十八弯,最终拼出事件的真相,就像与某人擦肩而过,嗅到一股香气,往前找去,蓦然回首,才发现灯火阑珊处,有株花正静静绽放。不得不提的是,整部书的文字华丽,字字倾城,其文学性之高,在推理小说中实在罕见,几乎可以当作诗来看。这不但要归功于作者的匠心,也要赞美译者钟肇政的功力。在这样的文字牵引下,明知是作者编织的绮梦,也让人读懂了花与命运,存在与尊严的意义,那些重重的辞藻,都是对“情”字的珍重。愿文学长存。

“女人如花 花落留香"从刚开始的第一个故事 开始我就有种抑郁的感觉知道看完桔梗花 内心就像是核弹的爆发一般一股冲击感震撼了我的心灵的确这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美丽的一本即使我目前的阅量不是甚多但这种感觉由衷的滋生在我的心底没有过多烂句燥词平实朴素为我们阐述了那美丽的花

描写日本早期风月场故事的书

这是一本小说集,一朵桔梗花是其中的第三个故事,作家是写二三十年代日本底层社会事件 比较落多,故事片情节怪异,文笔很流畅,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飛魚 评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 飛魚【出版社工作】18/20 鑒于連城三紀彥本來在臺版和日版小說的地位,讓新星從一開始就很對這本小說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而此版比先前臺版要好的地方就是把他的“花葬“系列一并收錄了進來。總體來說,因為是短篇集,同時又是偏純文學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不單單從推理小說角度,更可以從純文學角度來欣賞。装帧(5/6):淡淡的粉紅色封面和封面中的那位和風女性,很符合小說的文字基調和故事情境。作為讀者的我來說非常喜歡這版封面。宣传及营销(5/6):作為一部在國內讀者期待很久的名作來說,宣傳是從知道新星要引進此書就開始的,然后就是正式出版前的那150本藏書票版本的預售,給了很多忠實讀者收藏的興趣。此次營銷來說,新星已經作的非常不錯了。翻译(8/8):從目前看過的譯文來說,鐘肇政老師對于譯文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同時也從不同短篇中,不同身份的人的言談間來給故事增加了許多代入感。換言之,鐘老師的譯文是我非常喜歡的。以后有時間不妨比對下原文,我想出入也不會很大。【文字内容】27/30作為以“花葬”為題的系列作,作為以“花街女”們的悲慘遭遇的作品,一部部短篇看到最后總有揪心的感覺,這可能就是做人的“無奈”吧,“宿命”這兩字也太多次的在短篇中隱約被感覺到。“花葬”或許就是意味著那些花街女的命運杯具啊!!!連城總是用近乎純文學的語匯來架構出那個地方的殘酷和凄美,可能這就是所謂“缺陷美”在其中的完美體現。【诡计布局】25/30作為連城的推理小說,我似乎一時間很難用純詭計的方式來討論,因為文章的氣質會讓人忽略掉這本短篇集是本推理小說。但總體布局還是很規整的體現的,懸疑設置,步步走進殘酷真相的感覺總是令人心寒和無奈。其實這里面的短篇中每部短篇運用的寫作結構方法也不盡相同,或許除了詭計之外,作為讀者我們更應該看看背后的那些深意吧!【测评员感想】18/20連城三紀彥的“花葬”系列作就是在書寫“花街女”的人間悲劇。【总分】18+27+25+18=88飛魚2010.12.17.

凄美的杀意如花朵般绽放

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暂一生。”从本书同名短篇《一朵桔梗花》开始,推理味道逐渐浓厚,几乎和花香一样散落在作品的各个角落。身处污秽泥淖的少女铃绘,却有颗纯洁无瑕的心灵,她用自己的生命来守望着遥不可及的爱情。细腻到惊人的情感结局,让人不由神伤而泣。每个死者手中完美洁净的一朵桔梗花,反复诉说着少女的命运。桔梗的花语是永恒而无望的爱,铃绘在爱情倏然降临之后的内心矛盾,最终引致了一出无可挽回的净琉璃悲剧。炽火一样的情感和寒雨一样的现实交织之下,苏子的一阕《蝶恋花》仿佛伴随着铃绘的离世吟唱着:“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方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莲花是真宗里所说的‘极乐净土’,以各种颜色绽放的花。母亲是在一片漆闇的土壤里,不只埋葬了季节,连死后的美丽世界,也是恶人所不被允许的世界,也一并埋葬了。为的是在其后的生命里,只看守着罪,只当一个恶人;还有为了守护我的血。”  “我好想在胸臆里双手合十,向这些不住地流逝的花膜拜一番。因为我禁不住地想祈求:那些女人们的生命,但愿在死后的永恒漆闇里,同样地以那种花的颜色浮泛着。”《菖蒲之舟》一篇的起始略显平淡和不协调,大致告诉我们本篇的主要构架就是一个叫做苑田的歌人的短短一生和与之相关的两起殉情自杀事件。然而随着主人公“我”对其人其事的调查分析,读者将被引向一个骇人的世界。  菖蒲花对于歌人的意义竟然如许复杂和深邃,“我”叙写歌人一生事迹和思想的纪实作品《残灯》之最后一章已然足够凄美,但当我们读到多重解答、一唱三叹之后的“真相”时,似乎只留下世界崩坏的念想了,因为抑或所有的结局都是应该存在的呢。苑田的葬花和歌,是在悼怀那些女人的美,还是在绝唱自己的命运,恐怕已经无法分辨了。

萎谢比盛开更美的花

《一朵桔梗花》是日本作家连城三纪彦的短篇推理小说集。共收录了九个故事。除了最后一篇风格不同以外,其余八篇均以花作为意象,写了八个枯萎比盛开更美的女人。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白莲花,菖蒲花,山茶花,菊花,荻花,每一种花都有着使人迷醉的颜色,镜花水月般摇曳的风姿。只是因为极端的情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因为无法实现而更加强烈,最终,走向了扭曲与灭亡。 这八个故事都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来叙述他们眼中的女主人公。其中《一朵桔梗花》中的铃绘和《绯红色的文字》中的三津,让我想起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虽然花街出身,混迹欢场,但对自己真心喜爱的那个人,以命相舍。就像从淤泥中开出来的桔梗与山茶,因为淤泥而更加洁白。“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东野圭吾曾经说过:我作品中每一位女主人公的塑造都借鉴了《一朵桔梗花》,因为这是唯一一部让我感到酸涩的小说。“想见医生,生病就行了;想见那个人,犯罪便是了”。因为想见的人是个警察,十五六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拿起了屠刀。 这八个故事中的女子都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诡异的美。连城很少用笔来描绘书中女子的外貌,他透过人物情态,渲染了一种氛围,让读者怦然心动。《一朵桔梗花》中,他写铃绘“铃绘又点点头。每次点头的时候,发髻上都会有两三绺细细的发丝掉下来,去舔她白白的领口” ,《菖蒲之舟》中,他写琴江“我想起了让翠叶的颜色濡湿了僧衣,苍白着脸的一个女人,那双秘藏着无法断绝尘世悲愁的黑眸……” 他笔下的女人,总是隔着一层纱,少言寡语,在不经意的一瞬间,飘忽而过的美,因为无法琢磨而感伤。 这本《一朵桔梗花》虽然被定义为推理小说,但是如果把连城三纪彦归类为推理小说作家,那么真是低估他了。他的小说凄艳唯美,他写人性深处的恶,细致入微。但是,因为这种恶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世俗,只为了自己钟爱的那个人,在这恶之上开出了恶之花。 连城的文章是可以和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归为一类的。是一枝萎谢比盛放更美的花。

对残缺的怜悯之心

一朵桔梗花。这故事让我想起另一个熟悉的故事:妹妹在葬礼上见到一英俊男子,回家把姐姐杀了,原因是她认为只要有葬礼就可以见到男子。这个以前被当做变态测试题的故事其实无外乎病人为了想见医生而生病,小偷为了见警察而犯罪。说起来挺可笑,但再想想,又有点儿哀伤味儿。这就像撒娇一样,可撒娇的对象是谁?对于《一朵桔梗花》里的阿铃来说,怕是这冷漠无情的命运吧。柔软的身体还没有成熟之时就被卖到娼馆成为雏妓,不得不向客人敞开身体,阿铃是那么柔软纤弱——就如她自己养在窗边的桔梗花,但已经带上了腐臭味儿。阿铃后来知道了,她从净琉璃的故事中知道,爱可以将她带离这间房子,带离她的困境,带离她一直抱持着的残缺的处境。这个爱恋的对象是个警察,所以她杀了人,这样这个“我”就会继续去找她,去给她她从来没有过的温柔。但是阿铃为什么要用蜡烛灼烧自己的手呢?这让我想起了三岛由纪夫中的火烧金阁,阿铃的想法应该和这个类似吧。尽管阿铃像她所向往的“阿七”姑娘那样爱上了一个男人,但是舞台上的华丽和阿铃自身残破的处境之间有着深刻的距离,这样如何打破呢?正如《金阁寺》中“我”的困惑:金阁的永存和人类寿命的短暂、金阁的辉煌和我的弱小,金阁的美因此成为了罪恶一般悬在那里,阿铃不正是那个望着水中金阁倒影的小沙弥么。因此阿铃将线香花火夹在手指中间,在投缳自尽之时用火灼烧自己的手,为的不仅是接受恋火带来的烧灼之痛,更是通过火将幻想的阿七与自身重叠。日本人有某种自虐情结,从喜欢樱花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被风拨弄掉的樱花不是在绽放时期就带上泥土的腐败味道么?破碎是将美和人之平凡衔接在一起的过程,“我”为什么当年没有叫住被带走的幸子姐姐,也没有截住现在这个阿铃的死亡呢?“我”对她们的两个的心情大抵就如对这脆弱的易枯萎桔梗花的心情差不多吧,这呵护又柔软的感情也成为了负担,所以,我妄加揣测,阿铃的死虽然让“我”痛苦,但也觉得庆幸吧。我又想到了《情书》里面被冰封住的蜻蜓了。纤细、易碎是连城三纪彦这本书里女性的普遍形象,或者是人性的普遍形象吧,《一朵桔梗花》更是代表性的,我想,连城三纪彦正是怜悯这点的。换句话说,连城所怜悯的应该是人性、人世间的残缺,这种残缺是普遍的,就像花在季节还未到来就预示般地染上死亡的颜色。因此连城才不只写推理,而是写绝境中生出的爱吧。正如史铁生所说的,“爱是自卑者的弃暗投明”,连城是怀着“抱持着残缺的人性也可以从自身的山洞中走出,去敞开,去连接,去爱”的念想吧!阿铃在黑暗中点燃线香花火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晃,她见到“我”时的悸动和爱而不得的窒息让我震撼,“她拿红红的灯光里依然保持着纯白的最后一片花瓣作为赌注,赌了一场净琉璃戏”。“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

余香绕指,三日不绝

读完这本短篇集的心情是复杂的,既万般欣喜在茫茫书海之中,终于可以有幸与如此由内及外美轮美奂的它相遇;又暗暗惆怅这般美妙的阅读体验今后也许再也不会重来。9个短篇,除了《向阳科》,都以花串联始终,以花寄情,以花喻人。女人如花般美丽,也如花般脆弱,逃不过凋零的宿命.......每个故事都有精巧的诡计,意外的结局,可是最让人回味悠长的却是那一个个悲剧事件里五花八门的动机,以及动机后面扭曲的极端的爱恨情仇,直指最深最黑暗的人性,乍看不可思议,沉淀在心底却会散发出浓浓的哀伤........引用读到的书评里的一句话:真相解开的一刹那,仿佛听见花的哭泣。第一次读连城的作品,就彻底拜服于他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唯美的文风和鬼斧神工的构思。“就算是冰冷的诡计,连城也有办法让诡计盛开为诗”,其中《菖蒲之舟》,《白莲寺》和《夕荻情死事件》更是少见的文学性和推理性完美结合的上上之作。只可惜他自此书后就转向恋爱小说和恐怖小说的创作,于推理小说渐行渐远,一如这朵桔梗花灿烂后的飘零,徒留无限的回味和追思。

每一段凄凉的故事背后都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理由

书里包括一朵桔梗花在内,有很多个故事。感觉还不错,故事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推理,而是隐藏在每段故事后头的杀人的动机。每个故事都只能读到最后才能知道真相。许多看似美好的凄凉的爱情,背后却有着扭曲的人性~~故事在描述方面很轻柔的感觉,不像悬疑小说那样看着会紧张。总体来说,还算不错。

幻灭意味着涅槃重生

最近一直在看日本文学,我也深爱这酷似冷血阴暗娓娓道来的文学,特别是三岛由纪夫如《金阁寺》《禁色》,还有就是刚看完的连城《一朵桔梗花》。我觉得《金阁寺》也是作者对于美的追求,虽然最后是他自己毁灭了美,也让我看到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有多少人违背自己的意愿而于这种阴暗之中并自以为豪,最后美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连城的《一朵桔梗花》何尝不是!在每一个离奇的案件背后都是洁白无垢的美出现在我们面前,好像杀人犯也没有那么坏,我们并没有恨之入骨反而选择了释然,在杀人犯背后也是有美好的向往,我想作者定是善良的人!完全不像推理小说,让我觉得实在和作者一起追求美好,虽然有人说是幻灭美学,在我看来如同中国画很多画家自古以来追求画的意境一样萧散,寂廖,特别是枯树败荷都成了文人画所热衷于表达的题材!通过这些看似不美甚至是衰败的物体,不是追求颓废的美,而是在颓废之中发现了美好!颓废的事物好像比繁华更持久,因为繁华终将逝去终将归于平淡!就像苏东坡说的“灿烂之后归于平淡”一样!好像跑题了!

无题

  看到一本推理小说,你首先关注的是什么呢?是犯罪手法的诡奇?还是逻辑推理的严谨?又或是对犯罪心理深刻入骨的描写刻画?假如你追求的是这些的话,连城的小说不会给你太多惊喜。  连城三纪彦的作品,既不属于算以推理过程见长的本格派,亦不属于注重反映社会问题的社会派,而是一种很独特的,注重描写人物爱恨纠葛的抒情类推理小说。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写实,而是他写的“实”离我们这个时代太远,连城作品的背景鲜有发生在当代的——四枝向阳花除外,这篇作品我感觉是失水准的,也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作为读者,用一种错乱的视角和距离去看遥远时代的人和事,加之连城形神兼备的临摹,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严密的逻辑推理是推理小说的命根,在这一点上连城不算最好,但也属出类拔萃。连城好用“真相中的真相”的手法,把同一个故事以多角度或多次诠释和挖掘,一层层面纱褐下后的真相最终予读者以强烈冲击。菖蒲之舟和夕萩情逝为其中佼佼。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连城的小说,我会用“朦胧”。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在叙事上好把真相藏在重重迷雾中,也表现在他的遣词用句里,更表现在他描写的事与物上,遥远的距离和时间让我们看不清楚,而真是这种看不清楚看不真切的距离感使他的书有了独特的美感。  我一直坚持每个作家的东西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想要模仿一个人很难,大多是东施效颦。比如郭敬明和村上,两人同为文字华丽繁复,村上会让你觉得清水出芙蓉,而郭只让我觉得胭脂俗粉,敬而远之。和连城写着题材的作家不少,但是他作品中的那种独特韵味却难以仿造,形似神不似,读来就寡然无味了。   作为推理作家,连城的文笔在同行中当属鹤立鸡群。有一种难得的安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难觅的超然。好比凝望空山雨后的湖面,同样的东西我还在川端先生的《雪国》里读到过,并非意指连城和川端水准相若,而是觉得风格上有所继承和相似。读这样的作品我会想起水墨,想起王维,那是一种“古”的风雅。

连城三纪彦的文字真是美极了。

如果是对推理以及故事情节要求很高的,这本书不太适合,每一个短篇都是波澜不惊的,没什么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整体而言,阅读起来却非常有愉悦感。连城三纪彦的文笔真是优美,即使是经过翻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清新优雅的文风。像我这样阅读速度很快的人,看到他的文字,也忍不住放轻速度,细细慢慢的读起来。译者的文字功底也很好,尤其是钟肇政先生,流畅细腻的翻译让人感觉。看完整本书,可能过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想不起来书里各个细节了,但是即使放在书架上,也能感觉很舒心,非常值得收藏。另:新星出版社购买此书还送了一本伊坂幸太郎的《沙漠》

《一朵桔梗花》中的那些花儿

记得以前,我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时,往往一开始并不会带着评鉴的标准,只是读完之后,才会回味一下,看看这部书是不是很好。然而,读推理时,则似乎总是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这部书怎么样?逻辑推理、诡计、布局、故事背后的人性等等,会被加入到参考元素之中,最后综合地打一个分数。哦,只是在读推理的时候,我们俨然变成了评委,开始用挑剔的目光,审视这一部部作品是否能够令自己满意。读多了推理,就会在开始读书之前,对书本身有一个期待,期待读到最后,我会给这本书打上五星、四星、三星——甚至一星……但通常评价标准会在中途变更,出现种种加分项与减分项。然而无论如何,五星作品还是难得一见的。在我打出五星的作品之中,很多决定都是在最后答案揭晓的时刻下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在故事的发展中就觉得这一定是一个好故事。然而,刚翻了几页,就认为这本书值得五星推荐,并且到最后也没有改变主意的书,还是很少见的。索性,《一朵桔梗花》对于我来说就属于这一类。据说,连城三纪彦是日本文笔最好的推理作家之一,我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文笔更好。但我知道的是,我的记忆中,从未有过文笔更好的推理小说吧。我一直强调,推理小说不能写成谜题,小说就是小说,是一种文学,而推理毕竟是推理,必须也要有惊人的真相。这两点,这本书都做到了。我在读的过程中,脑中反复出现了这样一句话:推理如斯,夫复何求?倘若只是如此,我已然下定决心为本书五星推荐了,然而,事情还不算完,因为,我发现了又一个令我兴奋不已的事实,那就是,这本书似乎叫做“花葬系列”,其中收录的每个故事中,都出现了一种花,并且,这些花都是属于不同的科!所以这本书不但有文学价值和推理价值,而且居然还有学术价值!此外呢,书中出现的花朵象征性的应用也都做得非常的好。《一串白藤花》:白藤,豆科。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出现的白藤是紫藤属里花朵白色的一种,学名白花藤,别名白藤,原产日本,跟学校里燕南附近的那种紫藤是一类的。而如果直接在百度里搜白藤的话,搜出来的是棕榈科省藤属的一种热带植物,日本显然是不可能有的啦。这是我比较偏爱的一篇,紫藤花我也很喜欢嗯。《桐棺》:这一篇比较尴尬,文中并没有出现花朵,只是出现了一副桐木棺材,而至于桐木也不是一种树的木头,比较常见的就算是梧桐科的梧桐和玄参科的泡桐,我不清楚作者指的是哪一种,不过据说日本人好像比较喜欢泡桐,所以猜测可能是这一种吧。另外毛泡桐好像学校里也有呢。《一朵桔梗花》:桔梗,桔梗科。这个是坝上也很常见的花,又名铃铛花或者僧帽花。这篇我也比较喜欢,此外桔梗的花语似乎对结局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吧。《白莲寺》:白莲,睡莲科,一说莲科。这个不消说也知道,所谓佛教中所崇拜的莲花,就是这种白莲了,因此跟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很相配。《菖蒲之舟》:菖蒲,天南星科。说起来菖蒲是一种有毒的药用植物,口服会产生幻觉,读完这个故事再联想一下我倒是觉得很有意思。这一次的案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案例,或许也算历史推理么?《绯红色的文字》:山茶,山茶科。山茶大家都很熟悉,没什么可说的,但这次的案件看完全文却会发现——肠效菌之前某石破惊天的创意看来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人用过了嘛!《落菊之尘》:菊花,菊科。案件和花本身都没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你读完之后再仔细回味花的某一个象征意义,再跟故事联系起来,同时可以再加上故事名里一个字的谐音,你会发现——完全剧透了嘛!然而我无论如何在看完之前是不会想到的。《夕萩情死迷案》:荻花,禾本科。说起来,荻花的这个说法比较暧昧,因为它常常指的不只是一种花,而是好几种植物的花的总称,甚至还包括芦苇……不过一般来说就算是荻草的花好了,毕竟文中也出现过芦苇。此外,荻花是会变色的哟,这一点在文中似乎也意有所指呢。话说这个故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故事了嗯。至于最后一篇《向阳科探案记》,我实在没发现里面有什么花,况且这个故事的文风跟前面也很不搭调,完全不理解为啥会出现在这里。如果说这本书的出版有什么败笔的话,大约就算这一篇了吧。总之,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看完之后,我都在考虑要不要写个植物学国名推理,比如法国梧桐之谜,德国鸢尾之谜,日本晚樱之谜神马的XD~

枯萎的故事

这本书前面的关于花的短篇和最后的那个系列中篇真的不搭调。。前面的故事色调都很灰暗。故事里面的那些白藤花、桐花、白莲,开在枝头清纯美丽,但终有一日要枯萎变色、零落四散。就像主人公们的情感,起初大多真挚美好,但积压渐深,就成了阴暗的私欲,最后只能以死亡来解脱。男主人公大都是寡言少语的冷淡角色,让人看不透深浅,心生畏惧;而女人的特点就都是皮肤白皙,甚至白的不见血色。共同点是他们都极力隐藏着心中强烈的爱意、仇恨、理想信念。。直到最后与牵绊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一起谜一般的死去。人的感情真是可怕的东西。后面的那个中篇呢,案情就简单多了,为了加强悬念,有点儿故弄玄虚的嫌疑。但是故事里面的朴实温暖的气氛却让人感觉很舒服。大概作者总写那些阴暗酸涩的故事也会累的,写些温暖的东西,心情也会明媚起来吧。故事里的侦探们是某报社资料科里几个没有前途的小人物,即使破了案,抓了贼,也难以改变别人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眼神。但是在这个小团体里,大家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关心,这比探案成功的成就感更重要吧。另外,钟肇政的翻译真好。读这个书可以了解许多植物花卉知识。

我和你吻别

我几乎在浓厚的醉意之中,读完了连城三纪彦的《一朵桔梗花》。在合上封面之际,我默不作声,然后静躺在这落叶时节的气息之中,不知如何总结读完的感慨。  此时我的心境,或许正如狄更斯作完《大卫·科波菲尔》时所言的“半分欣喜,半分惆怅。”欣喜的乃是我今日阅读了一篇如此唯美之作,能让人身心陶醉,沉溺其中,这是难得的阅读体验;我亦惆怅,那是因为我今后便无法再读到一模一样的文字,这着实令人惋惜。这样的复杂情愫在我心间来回流过,我转头望向远方,朦胧之中就好似天际有无数不得不抛弃的人间恋情。我想起了多年以来我所暗恋的人们,虽不似书中所言一般是人哀愁和流泪,但却让在下感到与世间欢乐时光告别时的痛楚。我并不似我的外表般忽视男女间的恋爱,但多年以来,似乎只有如连城三纪彦书中所作的传奇故事才能让我驻足欣赏,无法忘怀。一个人被压于心中无法言出的暗恋,就如似屋檐下掉落的最后一片花瓣,无声低叹着这苍凉世界。无需怀疑,这样一本书早已超越了一般侦探小说的范畴,她在众多千篇一律的低俗诡计和毫无新意的二流侦破中孤芳自赏,这样的故事当然不应只以推理、诡计或布局等来衡量,与她相比的应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日本文学史上的名家,而不是现今诸多混杂的通俗故事。我低头望见这书无声躺在我的枕边,这就好像在这初冬道路上的一个孤单风尘女子的身影渐渐远去,如此让人不禁疼惜,却又似桔梗花瓣般,忽来微风便可能随风飘落。宛如让黄昏时晚霞染红的背影,宛如这深秋和尘埃一同随风远去的枯叶。宛如在雨中独自撑伞独行的女子,宛如诸君心中被这故事所忽然触发的深情往事。连城三纪彦的名字在推理小说史上并不显著,《一朵桔梗花》没有各位津津乐道的巧妙的杀人手法,亦没有精妙不已的推理水准,她只不过是一篇蕴含淡淡忧伤,足以让人沉醉其中的故事。此时虽然窗外已入初冬,天气微凉,但请允许在下在这心潮澎湃之时即兴作一行俳句作为这短小文章的结尾:在这苍茫世界之中,诸君羞于诉说的爱恋之情,就好似黄昏时转瞬即逝的绯红浮云一般使人万分哀婉。

哀婉余韵不绝

封面淡粉的底色和水彩的少女插画在第一眼的匆匆一撇之下曾被咱误会为某网络写手的私小说,甚至在购买的两三个月后才初次次阅读时咱又一次遗忘了这本书的题材,直到读过了一两个故事之后。观之本书情节设置固然不能说不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然而阅读下来让人回味的已经不是推理诡计本身,而是连城为我们透过万花镜窥视到的明治末年到昭和初年的三十余年间时代的画卷而看到的哀婉凄艳酸涩绝望的大正情怀。尽管连城生活在战后,他笔下雕琢精致的故事和底层女子细腻的心思被不徐不缓的层层展示之后的大正风情却是那么的丝丝入扣让人信服当年就是如此,若要赋之予画的话,只有水彩一途了,如此想来,封面设计撇开其他不谈也是恰到好处的,除了《向阳科探案记》,寄托着扭曲偏执的爱与情欲的死亡和固化哀愁的花是每一个故事的主体,更是是每一起罪恶的起因,于是全书便浸透着混有一丝血腥的淡淡花香的哀绪和隐隐扩散的疼痛,这难以名状不知何去何从的情绪乃至于宛如一首挽歌。

我们逃吧

刚读完那一刻满腔不说出来不行的话,此刻已经一一淡却。却仍能记得那个警官无论对少年时暗恋的姐姐,还是对长大后激发了他保护欲的花街少女,都没能讲出“我们,逃吧。”这本书是作为“好看的日本推理”其中之一被引进内地出版。据说连城三纪彦不只写推理,亦写恋爱小说,且曾凭借恋爱小说获得过直木赏。当然,在他的推理里更能看出这一点。《一朵桔梗花》里头每一篇的设计,或者说在推理小说中的抒情派也好、地位价值也罢,我都不想再赘述。谨想谈谈它给人的期待与悲伤。比每一篇都选择一种花更妙的是,大多篇章的女主角都生活在花街。戏剧张力十足的妓女当然是一个容易操作的切入点,更何况,哪个女人不是妓呢?卖身或者卖心,无论是明治、昭和时代,还是如今这个地球村。爱情这种能致人于死地的东西啊。连城三纪彦显然抱持这样悲观的信念。因此,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内心的爱、嫉妒、占有欲,让他们杀死别人或者杀死自己。这完全同茫然、无知无关,只是不得不死了,死是唯一可选的结局。在男性充当主角的篇章里(《菖蒲之舟》、《绯红色的文字》),还有一些类似英雄情结、权力欲之类的杀人动机作祟,而在女性充当主角的篇章,唯一的杀人动机就是:爱。连城三纪彦对性别差异和人性的理解真是让人震惊,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沉浸于个人思绪中的三岛由纪夫(之类)或者描写男性明显好于描写女性的村上春树(之类),都无法跟他相媲美。女人需要怎样的爱?喏,就是男人常有的疑问。无他,唯有:她爱的那个男人能勇敢地、明确地表示爱。就是,在危难关头,那个人能说出来那句“我们,逃吧。”男人却通常不会做这种事。所以,死,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虽然,全书逻辑最严密一篇我认为是《白莲寺》。细节出乎了我意料的是《绯红色的文字》。而最精彩一篇是《菖蒲之舟》。但,我仍然最喜欢《一朵桔梗花》的原因。因为,《一朵桔梗花》最直接地说出了作者的意图。梁静茹那首烂街的歌唱“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说的就也是这回事。“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你可愿意肯定地对她讲“我们逃吧”?或者是,(否则),出人命。小说同现实有出入,21世纪的现代女性很少去选择杀与自杀,而心死与丧命,差别又有多大呢?我们,逃吧。

连城三纪彦《一朵桔梗花》

女人如花,拥有最动人和本质的美丽,却无法在动荡的时代和残酷的现实中,掌控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每个故事的女人都被作者赋予了想象之中与之相衬的花。就如浪客剑心追忆篇中雪代巴之于白梅一样 -- 在雨中绽放飘香的白梅,正如那幕末腥风血雨中撑着伞、淡然而立的美人。我想,正因雪代巴坎坷的命运,她的美与她对剑心的爱才让人如此难以忘怀吧。从幕末到大正年间,不变的是花自飘零的命运。<一朵桔梗花>的铃绘。她是十六岁便被卖到花街的女子,犹如纯白的桔梗花凋落于花街污泥一般,注定要因男人的糟蹋而污秽腐坏。她遇见了另一位善良单纯的男子。或许只有在那个男子面前,铃绘才会像孩子般稚气的笑,给他说故事看布偶吧。她用悲剧的方式守护了自己纯洁的爱情 -- “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暂一生。”男子那句“逃走吧”那时说出口了该有多好..<绯红色文字>的三津。个人印象最深刻与最纠结的角色。最后真相的意外程度已超出了上面的代表作,但觉着作者有刻意未道明的真相 -- 三津或许早已察觉了哥哥的意图,出于对哥哥的感情她牺牲了自己。她早知哥哥梦呓中对里子的心思。偶然碰见里子,她因这位“情敌”而痛苦地放纵自己。她向哥哥诉说梦中和男子的亲热,是指的水泽吗?她死时颇有意味的举动。还有遗书里“祝你和里子幸福”,是写给谁呢?就如连城关于各篇共同主题的自述:“花就是人的生命。 ... 可是花,它的生命是背负着凋谢的宿命的。 ... 只因背负着凋谢的宿命,因而美便联系在哀愁上——如果说,这就是花的思想,那么人的生命的哀愁与真正的美,不在死,而在联系在死上面的生命本身。这么说,未免感伤了些,然而,每个人岂不都是在躯体的某一个小角落里,让一朵至死都不能令其凋谢的花绽开着,并藉此活着的吗?”三津是希望自己所爱之人今后如花一般绽放吧。至少,我愿相信她是为爱付出的痴儿,而不是被利用的棋子。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但,那一缕永远无法抹去的幽香,却是渺小生灵存在与尊严的完美诠释。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总是对带有残缺和哀愁基调的细腻故事没有抵抗力。可能是表里不一,虽然自己平时也喜欢开玩笑和看一些搞笑番,但哀伤的作品却是流向心里,久久不散的。比较偏爱婉约词,亦是如此。作为推理迷,起初在豆瓣购下此书,是奔着日式推理去的。虽然这一体裁在日本的蓬勃发展也算是知晓一点,包括本格派和社会派的崛起啦云云。但《嫌疑人X的献身》读过之后的震撼超乎预期,我迫不及待地搜索其他推理作品。连城的《一朵桔梗花》成了我新年的第二本。以“花葬”为主题的系列短篇小说,无论从推理和文学角度上都不会让人失望。应该说书中哀伤和浪漫的文学气氛才是最大的惊喜,以至让我尝试一次读书笔记。

花一样的女人们

文字描写很优美,跟一般的推理小说完全不同,读着细腻优美的环境描写,感觉好像在读散文。旧时代女性的无奈、彷徨都在字里行间淡淡的流露出来。不同的花,不同的女性,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事件,都仿佛诗句一般娓娓道来。

一朵桔梗花

女人如花,拥有最动人的美丽,却无法掌控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但,那一缕永远无法抹去的幽香,却是渺小生灵存在与尊严的完美诠释。----------------《一朵桔梗花》今天终于把《一朵桔梗花》的最后一个故事看完了, 之前一直看的电子版,是以前的版本,只有五个故事。上个星期在文轩看到了《一朵桔梗花》和伊坂幸太郎的《沙漠》捆绑贩卖,于是乐得收入囊中。纸质的版本是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一共九个故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从心里赞同一句评论:“无需怀疑,这样一本书早已超越了一般侦探小说的范畴,她在众多千篇一律的低俗诡计和毫无新意的二流侦破中孤芳自赏,这样的故事当然不应只以推理、诡计或布局等来衡量,与她相比的应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日本文学史上的名家,而不是现今诸多混杂的通俗故事。”这不是堆砌着奇巧诡计的本格派推理,也不是以极端的故事背景来探讨丑恶人性的社会派故事,不是侦探力挽狂澜意气风发的作品,更不是以骗倒读者为荣的伏线千里。不,不是的。它在我看来,只是一本充满着悲悯和微光的记叙,只是一个个女子的的如花生命和成的大正时代的悲歌。连城三纪彦笔下的女人纵然如花一样脆弱而短暂,有时却又是让人无法折断的花枝,即使是凄美的宿命,也散发着至纯至美的光辉。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白莲、菖蒲、山茶花、菊花、荻花,每一朵绽放的背后是一个个女子或坚韧或善良或身不由己的哀诗。他仿佛在轻轻地说:我只在想告诉你啊,这些美丽的、生命。《一串白藤花》:“ 傍晚时分,有时我会从面向巷子的窗口,看到似乎是要出去买什么东西的那个男子沿坡路走下去。他那身影,真的好像会在巷子里的暮霭当中融化掉似的。”代书先生的面目,似乎和他的背影一样模糊,我在朦胧中,或许可以勾勒出他那青衫落拓的身影和那,静静地、超然物外的面庞。“在花街里,每个女郎都是从或远或近的乡间,以低廉的价格被买来的,为了帮助家计,甘受一分钱二分钱的束缚,让浓浓的化妆来污秽身子。”也许花街的那些女子,在代数先生的面前,不再是浓妆艳抹的娼妓、不再是搔首弄姿的情欲。她们只是一个个纯真又可爱的女子,只是一些干净又凄婉的灵魂。所以才会在知道自己濒死以后,想要解救她们,想要她们能够为自己而活,为美好而生。也许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为理法所容,却如同微光一样试图照亮那些卑微的生命,闪烁着人性美好的光辉。《桐棺》:“我的身体,在某种意义下,正是他们之间一来一往的情书。”“他们,正像是被封闭黑暗里,在不知对方数目的状况之下,各自跳着虚空的舞步。”看似疏离又紧密的爱,以他人的身体作为媒介来传递的感情,贯田和阿际之间的感情和羁绊极具张力,让读者在呼吸之间似乎都能感觉到他们之间那种隐秘的关系和爱恋。阿际说贯田不是杀了她,就是杀了老板。他们之间犹如两个骰子搬数目不定,走钢丝搬猜测着对方的数目和底线,也许两人都在等待着钢丝线断裂的那一刻吧!《一朵桔梗花》:说来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又或者正是那个流传已久的测试的起源吧。单纯又卑微的少女,守着无望的爱恋当做生命中的光辉,却用了既单纯又残忍的手法来祈望爱情。仍下桔梗花只是为了让他抬头好能看看他的脸,做下错事也只是为了能在见到他,这样一个在地狱里无望地腐朽的十六岁的小姑娘,稚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隐藏自己感情。“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屋檐,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了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玲绘将自己寄望为果菜姑娘阿七,然而她默默点亮的烟火、颤抖是的在她指头上起舞的烟火,不也像是焚尽了她的生命一般么?她对暗中恋慕的人的飞蛾扑火,又何尝不是对福村的残忍呢?老刑警说也许这个案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福村的自戕,然而这样的自戕未免让人心生感慨。《白莲寺》:这篇可以说是母亲的献身,也可以说是一个女人对于爱情的极端守护。少年执着地追寻着脑海中记忆的错位,记忆里母亲杀人的场景和父亲死亡的火光仿佛错乱搬纠缠着他的记忆。然而最终找到了真相又怎么样呢?母亲的命运其实是身不由己的,年少时的“魔女”称号让她不得不嫁给大她十岁的住持,然而她与满吉的关系却又是不伦的。记忆是种会骗人的东西,然而刻意制造的记忆背后却隐藏着让人无奈的往事,为了让贞二成为史朗,为了让记忆被的篡改,母亲不得不犯下罪行。。。“莲花是真宗里所说的‘极乐净土’,以各种颜色绽开的花。母亲在决心杀死父亲的日子里,凭自己的意志丢弃了那些花。母亲在这一片漆暗的土里,不只了季节,连死后的美丽世界,也是恶人不被允许居住的世界,也一并埋葬了。为的是在其后的生命里,只看守着罪,只当一个恶人。还有,为了守护我的血。”《菖蒲之舟》:文人无情啊!前半篇故事里塑造的让人扼腕的痴情文人,到最后竟是一个为了燃烧生命与灵魂写就诗歌而编造命运的狂人。因为年少时空有才气技巧而没有历经沧桑的灵魂、没有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感悟、没有血与爱的真正融合,这个追求艺术的最高巅峰,也为了在人们心中刻下自己的名字的狂人,导演了与师母的不伦之恋、与两个女人的殉情,并最终让自己的《情歌》《复苏》成为了歌咏爱情的绝美和歌。这是这样一个疯狂的念头?据说毕加索的灵感来自于他所交往的无数女人,然而诗人苑田的创作却是编织了爱情的剧本来将诗歌衬托的真实深刻。那些被他欺骗的、利用的、付出了真挚感情和生命的女人,与人们一样认为他是个至情至性的诗人,却不只自己与诗人的感情完全是创作诗歌的垫脚石!“花赶上了小舟,从船舷两侧包围似的往下游漂去。白的、紫的,交织成不同的花纹,使暗夜里的河流仿佛披上了一件花衣。我觉得,眼前描着短暂的线条,从黑暗到黑暗漂流过去的花,好似就是苑田遗留下来的几千首和歌里的无数语词,那正是和苑田有过感情纠缠的女人们的生命里的残灯。”《绯红的山茶花》:这应该是这本书里最腹黑的故事了,更有点诡计性叙述的感觉。三津迷失在和水泽的感情中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水泽年轻帅气前途无量,而三津自己却是一名艺妓,两人之间的身份差距和水泽已经有未婚妻的事实让两人间的感情根本就看不到终点。然而三津真的不明白水泽对她只是玩玩儿吗?或许她早就明白自己的恋情是无望的,再加上肚子里怀着可能是“哥哥”的孩子,让她在矛盾中日益煎熬纠结。爱情是无望的,亲情却也是被打破的,这样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连和恋人亲热都要喝安眠药减脱内疚感的女孩子,在被设计的恋情中挣扎不出蜘蛛的网,最终被捕猎者献上了祭台。“那一抹白色代替了三津的痴情,为她给不该爱上的男人献上的爱找出的唯一的一点理由。”《落菊之尘》:日式的菊与刀,很多时候像武士道精神一样,让我不太能够理解。节为了武士的尊严和父辈的仇恨、为了血脉的流传,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而田桐则陷入节编造的骗局中为了对皇室的效忠和自己的尊严,终于自戕。凋零的白菊像人的生命逝去落在地上,而追寻尊严的道路却有时沉重地让人扼腕,到底是求仁得仁,或是生无可恋?《夕荻情逝》:看完以后我在想,夕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女人呢?在十多年的婚姻中她没有感受过温暖,在和慎之介的短暂接触中互生情意,却又严格地禁止着两人的身体接触,只隔着那薄薄的纸门互诉情意。然而在丈夫发现以后却又将恋人的计划合盘托出,更在丈夫的示意下和恋人一起赴死。是软弱还是坚韧?又或者因为无路可走无处可逃,才让她在绝望之下只能和恋人一起在荻花盛开时殉情?忽然又为她感到悲哀,丈夫只知道利用她的死来打击政敌,而恋人在殉情中也设计了复仇和政治。那女子的身影化成了那支抄写着《万叶集》的笔,默默地写到:“独眠荻花下,忆君夕阳时。”至于第九个故事向阳科,我真的很想把它移出这本书,这个故事不属于“花葬”系列,风格也完全不同,并在一起未免破坏了那种凄哀唯美的文风。

一捧酸涩花

给这样的书写点什么,说力不从心有些夸张,说信手拈来肯定得瑟,更准确的,是感受和表达不能同步,是想要倾诉的东西,只能栓塞般沉积在喉口。回过头看看宣传腰封上东野圭吾的评价用语——“酸涩”,确实想不出更好的词来代替,酸是激发欲望的催情剂,涩确实欲望过滥后必付的额外税,酸涩之味,正是至福前后,美满始终间的夹杂之味,一如情窦初开,却又精疲力尽,如少年般倾心,又如老人般乏力。人性中的愿望和渴求,也就包裹在味道里。你尝过味,你知道苦,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为此着魔。全书的九篇故事,无一例外的描绘了抉择中人那种正负面情感对撞的复杂情绪:对爱的执着与贪求,对理想的热望与盲目,对真相的坚持与逃避,对人生的感恩与积怨,极难概括的一组故事中,却有一条隐线确实穿起,那些因为善或因为恶,不为外人所知的动机。我看,我还是尽量一点情节也不透露的好。《一株白藤花》:将死之人能做什么?尽可能延续生命,或者放弃一向的妥协,为什么那么多绝望的人不会选择伤害别人?因为他们对这世界上的旁人同样的绝望,往往有种先知般的预警。这篇故事的主题,是世间绝望与希望无常交替的节拍,我们终于会在某个小节结束一生,却不知道是否踩准步点,不得不赌赌运气。《铜棺》是我最喜欢的篇目之一,那看起来源于恩义,却无比疏离的主角视野中,帮派的豪情仿佛从未存在过,有的只是每个独立个体的苟延残喘,直来直去的世界也有莫测复杂的一面,但复杂的伎俩往往却被世界玩弄一般输给简单。《一朵桔梗花》:有些唱片里的主打歌就是这样,整首歌大部分时间俗套乏味,却在精琢后的副歌高潮一瞬间逼出你的眼泪,本篇亦如是,那致命的镜头极具穿透力,本篇故事寄托的情感最为单纯,却秀出泥泞中绽放的极限。《白莲舟》:少年追求真相,因为他的人生曾被完全被动的决定,因此埋下了难以融入平凡人世的种子。这是一篇回到过去的故事,忘却也好伪造也好,记忆就是我们的生命,不容得半点马虎。这篇我感觉略微一般,可能是类似结构的故事读得多了点。《菖蒲之舟》:不要怪文人薄情,若非如此他们便不能活,他们能家长里短一般处理最绝望的情绪,留给世人的是极苦的假象,其实生的痛苦比起死,也许更难熬一点呢,何况爱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质的情感,诗人对此的敏感和坦诚却不容回避。《绯红色的文字》,最腹黑的一篇,也算是叙述性诡计的一种吧,让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民初恋爱小说,凄婉的氛围,自暴自弃的口吻,爱与死的不可分割。《落尘之菊》:尽管故事的核心人物几乎没有得到活着出场的机会,却影印了高度清晰的形象,这篇的主题是尊严,极庄重又极虚幻之物。有人为此荒废一生,并收获一个百般讽刺的结局,有人终有一天得到机会义无反顾,所作所为也就毫不含糊。《夕荻情死事件》:这篇的庞大架构和叙述野心让我想起了松本清张的《西乡纸币》,在童话一般的情死背后,却是一幕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每个人在向死亡坦白自我,迈向生命的绝路之前,却把一路纵情奔驰的真相隐藏了起来,在彼此无可奈何的欺骗中燃尽。《向阳科破案记》:即使是搞笑都市风作品,作者仍然流露出那是不是乱麻一般的青年男女纠葛。爱到怎样才算爱,决定要怎么做出才对得起自己?时代在变,发生的事却还是一样。尽管每个故事都有十分坚固的枝干,都有优质的推理内核,绝不靠卖弄文采应付读者,但连城却对他塑造的角色都不藏褒贬,他几乎没有可以展示一个真正可恶的形象,虽然却有一些人的行为天理不容,千夫所指,但连城的指控很勉强,批判也轻描淡写,反而转过来展示他们的正面品质,这是作者道德立场的麻木?或者是唯美情结的怪癖?我冒失地猜,恐怕都不是,只是人世中的悲哀色彩,已经不需要特别的坏人来画浓一笔罢了。

我的分篇评价

························有剧透,慎入,我是分割线··························D级:夕荻情死迷案篇幅很长,内容却最经不起推敲。诡计部分,用目击者背后的光伪造成屋内光的效果实在是太假了。且不说你控制光的强度和距离困难重重,单说会把目击者本身的影子投射在门上,就完全不具备操作性。另外,既然慎之介有一个隔日再死的诡计,就没想到若是夕先去蒲之原,被人看到她孤身一人的话,便会被拆穿么?竟然还是但马宪文帮忙。关于但马,既然他的目的是绞杀人心社,为何要帮助他俩自杀?直接派人把当场执行刺杀的慎之介逮个正着不是更好?让慎之介执行刺杀成功的话,反而落下了一个诬陷革命党的恶名···整篇都想凸显出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但我觉得挺失败挺荒谬的。C级1:落菊之尘非常没意思的一篇,完全没有惊爆点。杀人后的诡计我看了好久都没看懂。为什么要把人杀死后拿他的军服浸满血缝在另一件军服的里面,最后再扔掉?求解。另外,话说就算这么做了难道血不会渗出来了么?C级2:白莲寺总之也挺没意思的。整部书大概都有歌颂女性的主题,但这一篇似乎歌颂的有点歪了。搞婚外情,奸夫被杀死后后还要杀死自己的丈夫,怎么都不觉得这个女人有哪里值得歌颂。有人觉得她的母爱很伟大,我却觉得她的母爱完全是选择性的。对于史朗的死她几乎没有体现出一点悲伤,竟然还拿小儿子顶替身份,完全不尊重长子的死亡啊。B级1:向阳科探案记篇幅最长,中规中矩,算不上太惊艳,风格和整部书严重脱节,不过怎么说呢,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我还是挺喜欢的。向阳科的几个社员及社长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真实、生动、可爱,是这篇最好的地方。B级2:绯红色的文字如果说这篇的目的是为了分别创造一个恶魔和天使的形象的话,我想作者你成功了。我还没看过任何一部推理小说的主角和这部的主角一样丧失,也没有任何一个女性角色和三津一样逆来顺受。另外···另外这篇似乎也没有别的意义了。B级3:一串白藤花也不算太惊爆,但是整个氛围非常好(当然翻译也功不可没,钟的翻译和林比起来显然文艺很多),压抑、阴沉,配上阿缝的那句“请您死吧~”实在太催泪。结尾“阿缝染上流行病死了”,简简单单,但忽然有一种悲哀的宿命感。A级1:桐棺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篇。贯田和阿际之间那种纠结而绝望的关系实在是描写的太好了。而最后主角和阿际在监狱里探视的那个场景实在是飙泪。“你要我把大哥的生命也活下去,那就让我这只手抱抱你吧。”A级2:一朵桔梗花既然本书是以这篇命名的,那么肯定超级棒。看了觉得也没错,这篇里的压抑气氛是整部书里最强烈的。而诡计反转部分也是整部书里最让人惊讶的。说什么也没用,看吧。S级:菖蒲之舟这部书的动机部分让我猜了又猜,但绝没有想到会是这个动机!而这个动机一下子使得这一篇变得非常超脱,但又虚无起来了。一个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在现实中得到映衬而与少女“相约自杀”,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女子的死亡,另一方面又是那么虚无的理由,让人心底发寒。然而又能说苑田什么呢,旁人就算如何谴责他的无情,在他那儿都会显得如此无所谓,这个为艺术而不惜“杀人”的家伙又怎么会在意世俗的评价,他只求自己的作品传世就好,而事实上他也成功了。其实苑田让我想到毕加索,一个是用和女子合演的戏来使自己的作品传世,一个是通过不断的遇上新的女人和抛弃旧的来使自己的创作获得新的灵感和激情。我想骨子里他们其实都不爱女人,爱的只是自己和自己的艺术。那么那些被他们抛弃或是耍弄的女子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么一想,便又觉得他们的死,太虚无了,“得以让艺术不朽”这种理由和活生生的生命比起来,实在不能说服我。

以爱之名的犯罪

过去从不去读悬疑小说,是看着东野圭吾的《白夜行》踏入的门槛,至今仍在门口徘徊,欣赏东野故事的美好,即使那故事无比的悲伤,记得读《白夜行》的时候脑海中无限循环这陈奕迅的《好久不见》,即使犯罪仍觉得他们应得到救赎,看《嫌疑人X的现身》也是这样,故事不紧不慢,言语没有华丽的感觉,淡然静默,可是却能揪着你的心,牵引你,像那些警察,干探,即使时隔多年,仍如同猎犬一样追寻那种味道。可是《一朵桔梗花》并不是这样的故事。连城三纪彦的描写真的很出色。几乎惟妙惟肖,他似乎就是菖蒲花中的歌者,无论景物还是心理大量的描写,让人读过以后仿佛所有画面都在脑中呈现出来,唯独可惜的是,读过以后虽让人流连,终不过因为文字,而非情感。以爱之名的犯罪终不可被原谅。为什么,因为连城的故事皆起于私欲,而东野的故事在于奉献。这一点便不一样。连城的故事,一开始总是迷茫的,但结局突兀而圆满是作者的厉害之处。

愿為桔梗或山茶

很凑巧,先看了这两篇。《一朵桔梗花》和《绯红色的文字》。于是开始百度两种花的图片。桔梗的形态我很喜欢,细脚伶仃地站着,形似五角星的花朵干净而冷漠。山茶就是另一副姿态了,早已被形容厌了的白似雪红似火,在此时的我看来有一种张扬的霸气。看着花才觉得,怪不得铃绘独爱桔梗,而三津又怜惜山茶了。铃绘就是那丛自己栽下的桔梗,开在那么个泥泞之地,无人欣赏不说,还难逃被折断、碾碎的命运。反正桔梗易活、耐寒,谁又管它今天新开了几朵、明天枯萎了几枝呢!比较起来,三津天生就是朵红色的山茶,虽未到花期便被人折下,几经周折还是被小心地养在了瓶里,没有自由,却也不担心衣食安全。只是花终究是个玩物,开过了,就是凋零。故事的悲惨结局早有耳闻,所以有了些心理准备。只不过躺床上越想这个事儿越觉得憋闷,不是为她们的身世遭遇感到痛心,而是对作者如此冷酷的心而愤怒。你见这两位如花般的女子说过几句话?哪几句又是她们的真心?你又见作者几次赞扬过她们?哪一次没有个但是或诋毁辱骂?男人看到她们,说她们美,她们就是美;男人说她们是一副欣喜面孔,她们便要摆出笑脸;男人说她们是邪恶的,就可以给她们套上任意丑陋的面具;男人说她们无赖、不要脸、恶心,她们也没有声息;男人厌了,她们便消失了。这一季花期,就算过了。她们的声音听不到,这让我很不心甘,开始疑神疑鬼地相信她们以花做比必有几分用意。桔梗花开代表幸福将至,但有人能抓得住,有人却抓不住。桔梗——永恒的爱和无望的爱。山茶代表无穷的魅力和纯真无邪,还带了几分不能轻视爱情的控诉。到这里,我知道了。作者不写她们其实是种宽容,这份执着决绝是她们与生俱来的,若真写了,才不知会有多刻骨、多凌厉呢!想象铃绘化作乖巧的桔梗,飘落至爱人的脚下,擦过衣角却什么都留不下。心爱的人不管是走还是停,都只是一两秒的事,构不成什么永恒。但对已死的花来说,却是死在了最幸福的地方。三津是未放的山茶,还没来得及意识到自己的娇媚就被人摘下。她卯足了劲等待日后绚烂地绽放,没想到采摘她的人只喜欢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眼看着要开放便厌恶地丢弃了。生而为花,就逃不了绽放和凋零。再添两句,我觉得这桔梗比山茶更勇敢,你们觉得呢?

流转了尘世沧海 却也尽染寂寞

一朵桔梗花,咋看这题目,一种清新的感觉迎上心头。源自这种感觉带来的冲动,马上注册了豆瓣账号,也来与众人愉悦愉悦,享受书带给我们的充实与自然之感。一朵桔梗花,感性地认为是描述一个感性的女子的感性生活的。当然,这种感性女子的结果一般都是逃脱不了岁月的漂白,留给我们的总会是那没有穷尽的伤感。看过了很多诸如此类的书吧,最终主人公也难免落个“流转了尘世沧海 却也尽染寂寞”的收场。老实说,我还没有认真地去品读她。或许,在这里品头论足,多少有点指鹿为马之嫌。好吧,进来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也因为自己曾经钟情于这么一个女生,也就是在她的空间上看到如此感伤的句子,故而莫名的冲动让我有了敲打键盘的动力。“记忆的梗上,谁不有娉婷,披着情绪的花无名的展开。”一朵桔梗花,就让我想起来她空间的这句活。唤起了曾经的爱恋。其实呢,这种难以名状的东西不曾离开,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已地埋葬在心底,当然,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突破尘封,现于该知道的人的眼前。哈哈。或许吧,感伤的语言总能预示着伤感的预言。希望种种,失望千千。岁月的河流一直在漂白,漂白,但是它不懂,记忆中的桔梗花是常开不败的。“流转了尘世沧海 却也尽染寂寞”有点伤,也有种期盼。

小记读后感

1、钟肇政和林新生的翻译确实区别很大,喜欢钟肇政的。 2、日本文学始终带有淡淡的物哀情绪,这种感觉冲淡了推理小说的惊悚。3、最喜欢的是白莲寺和菖蒲之舟,特别是菖蒲之舟,写得很美。

【21】【日系】【一朵桔梗花】【已整合】

【21】【日系】【一朵桔梗花】【已整合】【联合评测计划编号:0021】 ==================================================== 【书名:一朵桔梗花】 【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69222/】 作者: [日] 连城三纪彦 译者: 钟肇政 / 林新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 本书评测组成员名单(按报名先后排序): 需要样书: 杜青 明智小五郎 黑暗之刺 无忆 畸小山 飛魚 evilbrain 不需要样书: 白夜行者 ==================================================== 评测汇总(按评测完成时间先后排序): 白夜行者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520901/ 杜青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037027/ 明智小五郎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043669/ evilbrain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326237/ 无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08369/ 畸小山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42588/ 飛魚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47570/ 黑暗之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68045/ ==================================================== 【本书联合评测最终得分】 说明:去掉每一项目中分数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其余分数取平均数即为本项得分 ,四项分数相加为该书联合评测最终得分。 【出版社工作】+【文字内容】+【诡计布局】+【评测员感想】=【最终得分】 18+28+26+19=91分 17+高+24+高=92分 低+低+低+19=82分 高+28+高+19=95分 15+28+26+16=85分 17+27+24+17=85分 18+27+25+18=88分 15+28+24+低=80分 -------------------------------------------- (16.25)+(27.75)+(24.9)+(18.5)=(87.4)分 【联合评测整合地址】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68987/ ==================================================== 《一朵桔梗花》评测组成员集结讨论专贴 所有与本书评测相关的内容,请集中于本贴中进行。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白夜行者 评2010-11-09 15:16:53 来自: 白夜行者(Wherever I go,There I am。)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白夜行者 【出版社工作】18/20 装帧(5/6): 全书封面为粉色硬纸制成,“一朵桔梗花”五个宋体大字工整地排在封面右上角,同时缀以两部日文原版书名。作者 连城三纪彦 配合其罗马名被归置在封面的左上角。封面主体是一幅水彩工笔画,画中的跪坐着的少女头戴花饰身着素雅和服扬首望向远方,在她周围是一片桔梗花田引以流水野草,蒸腾起一片如梦似幻的氤氲,那淡蓝色的花瓣也随风如蝶儿般飞向远方,而那无尽的远方,正是那女孩目光的焦点,她秀丽而无言的脸上,在此时好似又写满了无奈和沧桑。 本书配色清新舒缓,恬静淡然。粉色的书皮让我想起了初蒸熟的香芋汤粉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那半似流水半似烟霞的一份婉转曲线是寒冬午后的一股暖流,和着舌尖的甘润,流进了咕咕作响的心田。日本人就是喜食如此甜腻的点心,他们称之为菓子,虽然和菓子颜色娇艳欲滴,味道确是一个比一个甜腻,让人不觉皱眉,咕咚一口白水下肚,喊一声“太甜了!”。这是因为,和菓子总是要配着抹茶吃的,而抹茶虽然湛清碧绿香飘四溢,初尝却是苦不堪言,所以用太甜来中和极苦,既可以品出茶香,又能吃出点心的好来。那么拥有甜甜的封面,其内里必然是一缕香和一份苦咯。 但是这样的封面搁哪里也不会有人相信它是一部推理小说的。我前后左右翻了一遍,仅在封底的拐角处才找到了上架建议——推理小说,呵呵。辨识不清是减分的原因。不过这本书你真要是看诡计解密室,那您请回吧,因为这本短篇集的重点不在凶案,它的主题正如封底上所写“女人如花 拥有最动人的美丽 却无法掌握短暂而脆弱的生命;一切美好都将如花朵凋零 但,那一缕永远无法抹去的幽香 却是渺小生灵存在与尊严的完美诠释。”        宣传及营销(5/6): 因为有先前电子档《一朵桔梗花》的出现,大伙可以先一步品尝到美文推理的芬芳,所以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戴。出版方在发行本书前又贴心地在豆瓣网上告诉大家“我们为您准备了150本限量藏书票本《一朵桔梗花》”一时间更是引得爱好者们纷纷下单预定,我也是其中一员。这次的藏书票活动收效甚是客观,索易推理书店是推理豆友购书的首选,10月19日藏书票版《一朵桔梗花》的预售已经一扫而空,阵势连店长浣熊都直呼“可怕”。同时,配合新星午夜文库的“10年最受读者喜爱的推理小说”线上活动和这次的10人联合测评,本书的名声已然炙手可热。 可惜的是,这次的藏书票活动的收尾并不两人满意。在细述此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藏书票是什么。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它们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被人们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上蝴蝶”“微型艺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在票上写上“EX—LIBRIS”(拉丁文字)。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属于私人藏书”,藏书票一般要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从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度被希望的所谓限量发售编号之类的东东真的是没有,多少有点失望。不过书里附送的藏书票上,少了最重要的“EX—LIBRIS”字样,取而代之的是小微小的中文“我的藏书”印在的与封面相同的粉色50cm2卡片的右上角,不仔细观察还真看不到~ 于是,对藏书票的失望成了宣传营销减分的唯一缺憾。 翻译(8/8): 首先,我要批评一下新星出版社,作为本书一半作品的雕琢者,钟肇政的介绍只有区区八个字——台湾著名学者、译者。写出如此令人魂萦梦绕的文字,却没有给译者作详细的介绍,未免太不尊重人了,至少也要和第二位译者林先生又相等篇幅的介绍嘛!所以,补一下: 钟肇政 作家,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路家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现在的淡江中学)毕业之后,升学考试失败,在大溪的国民小学当了一年代课教员,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徒兵”,在大甲的海边构筑铁砧山阵地工事约有半年之久。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因听觉障碍,旋又退学,仍回龙潭任小学教员,决心自学,苦读中文。二十六岁和张九妹女士结婚。 他和他那一代的台湾同胞一样,在日本帝国主义占据时期受的是日文教育,无论看书、交谈,思考、动笔,脑子里装的都是日语语汇。台湾光复时、他已经20岁了。他以坚强的毅力,20岁才开始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他从《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学起。遇到不认识的字,便找来《康熙字典》,因为他用的口语是方言,音也切不出来。初步掌握了祖国的语言文字,他就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他慢慢有了自己的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用这种方式写下最早的几篇作品;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 作品   他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鲁冰花》、《八角塔下》、《浊流三部曲》、《大坝》、《大圳》、《台湾人三部曲》、《高山三部曲》,中篇小说有《初恋》、《摘茶时节》,短篇小说集有《残照》、《轮回》、《大肚山风云》、《中元的构图》、《钟肇政自选集》、《钟肇政杰作选》;文艺理论有《写作与鉴赏》、《西洋文学欣赏》;翻译有《战后日本短篇小说选》、《砂丘之女及其它》、《金阁寺》、《阿信》等。 (以上内容仍摘自百度百科) 于是我们知道了,这几篇充满民国散文气息的推理杰作是出自这样一位日文功底深厚,写作文笔娴熟命途坎坷的大家之手,这也更容易解释他为何能把日语翻译得如此绮丽动人。他已然做到了译书的“信 达 雅”的水平。当然这并不是说林新生先生翻译得不好,林先生的遣词造句也已经优美流畅了,只是那种明国的感觉还是没有钟老先生笔下来得令人深刻啊。不过既然是花葬系列的全翻译,仅这一点着实已经难能可贵了。故,满分!        【文字内容】28/30 翻开目录我就发现,这题目长长短短非常不均匀。钟先生的题目都包含花名,必定对原书章节名做了改动,而林先生的题目却好似直接翻译未加修改。既然花葬全收录,既然合订成一本,那么何不将题目整齐划一,看着也赏心悦目。于是,鄙人不才,斗胆借鉴东语中风雅之词“春告草 蟬時雨 星月夜 氷面鏡”之类的灵感,将书名均化为三言,分章评之。 “就像一盏白色的灯,朦朦胧胧的,好像带着一抹悲悒的光色”——《白藤串》,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故事里,仿佛没有白天,留在我印象里的,有的是黑黢黢的坡道,染血的拱桥,斑驳的渡口和红彤彤的花街,代书先生的仁慈在一串串无力抗争只能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藤花面前,显得那么渺小。 “不过在那一刻,也不知道怎么个缘故,我觉得这香味活像桐花的花香”——《桐花棺》,年轻的黑社会小马仔奉命去杀害自己的老板,不是派系火并,不是情仇纠缠。那是为什么要干出这一票呢,多年后,谁能了解这份动机背后的苦涩? “他伸出手,忘了自己濒临死亡,拼命地想抓住那朵梦幻之花”——《桔梗恋》,身在地狱之底的卑贱女子也希望着美好爱情,哪怕只是一瞬,那些许温柔早已撩动了少女的心弦,而为之付出的却是无尽的等待与哀婉。 “就在阴影下,白色的花朵好像是微微变弱的火焰,被裹在薄暗里”——《白莲寺》,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这曲子原来不是写恋人之间的爱,它描绘的是一幅为了子女全心全意守护的母爱啊!下次见到母亲,一定要将她干枯粗糙的一双手拥在怀里,用自己的温暖来报答她背后牺牲的快乐和尊严。 “权充黄泉路上一灯 那淡紫钧花钓颜色 紧紧系住卿手吾手 那暖暖的手”——《菖蒲舟》,爱情路上,我们做出过什么愚笨的事没有?有没有想过用自杀来表达真心吗?我承认我想过,但是,过去的情感随风散,或许河水会打个弯又回来了,可曾经心心相印的两人却要永远说再见。 “寒风中怒放一冬的白山茶刚刚凋谢,缤纷的花瓣零落一地”——《山茶殇》,“殇”是未成年而已夭折的意思,妹妹死了,她死得如此卑微,如此轻描淡写。我放不过那个玩弄我妹妹感情的人,哪怕他是我最要好的同学,哪怕妹妹曾经真的爱过他!着实一篇心寒之作。 “洁白花瓣在清晨净洌空气里散发炫目光泽,在伊底柔荑中重获新生”——《落菊尘》,没见过这样的奇女子,如此刚烈。她背负着太多重任,柔弱的肩膀也变得刚强。可是,她也是个女人呀!为什么要让她舍去那么多的娇媚,只为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时代。 “独眠荻花下,忆君夕阳时”——《夕荻丧》,风风雨雨同一梦,生生死死谁与共?庭院深深处萌发的恋曲,荻花烂漫地共赴的黄泉。道似一篇完美的殉情故事,背后的原委曲折,又是何等如此的辛酸,其结果又是这般教人扼腕! “女人的心思和秋天的……”——《向阳科》,都说女人心海底针,此话确实不假,即使在心爱的人的面前也难免犹豫而错过机会,事后再追悔莫及。原来同男人一样,精明的女人也会自我纠结,也会亲手弄糟自己的幸福,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爱情、女人这门课程是一个永远值得深寻的课题。 全书行文流畅自然,颇有民国散文古风,篇篇以花作线索贯穿案件始终,也揭示着书中女性的命运。风过花散,女人就是鲜花,而那阵恼人的阴风也正是大正时期那个颓唐暗淡的年代吧。纵观全书,弥漫着一股浓浓的哀愁,同是哀愁,却并不像恩田陆笔下的“诸事完结”般失落的惆怅,也不似朱川凑人笔下接受现实的温暖乡愁,更不同于恒川光太郎娓娓道来的好似熟悉又好似遗忘的伤感。连城的哀愁是凄冷的,是安静的。即使文中提到的暖暖的红灯笼也给人一种手脚冰凉的感觉,对,是无望,在那种时代里,做任何事情都是无望的,当时的日本沉浸在大战前的韬光隐晦中,于是常夜坡的花灯熄了,木材厂的桐棺烧了,梢风馆的妓女死了,清莲寺的院墙圮了,殉情者络绎不绝……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这是一个政府对百姓的摧残与蹂躏。只是,全书局限于儿女情长的琐事,看起来未免小气了点,减一分。加上最后一篇实在与全书风格不符,目录又长长短短不工整,再减一分。    【诡计布局】26/30 之前说过如果你想看高超诡计和精巧密室的话,请自行退散。因为整本书里散发出来的柔光已经将一件件血案浸染的朦朦胧胧虚虚渺渺,却又那么清冷,不禁让人在冬日的暖阳下也会打个寒战,那寒彻骨髓的凉意却给这篇小说集的犯案动机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白藤串》:花语——死亡的爱人,死去的爱情 凶手似乎昭然若揭,背后的思量却让人为之动容,爱,还是离开,怎能似一串白藤,任由命运摆布? 《桐花棺》:花语——单纯的幸福 原以为葬人,事后方知葬物,物是人非,被记住的是一段情,被忘记的是那个人。 《桔梗恋》:花语——绝望的爱 又是那个动机!!原来无论时代,女子陷入情网中原来是那么可怕。当有女孩为你倾心,男士们,请珍惜! 《白莲寺》:花语——真心仰慕 从文中自己幼时的模糊记忆到对妈妈的疑惑,踌躇,一路抽丝剥茧,最终真相大白,书中的自己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可母亲却已然仙去。 《菖蒲舟》:花语——复活 原书名《戻り川心中》把诡计关键点破,改题后,更突出人物命运。问世间情为何物?那一次又一次的复活是因为你而不舍这个乱世。 《山茶殇》:花语——可爱,理想的爱 “狂热的爱到来的时候,人是无能为力的”(引自《玫瑰之名》)当妹妹一步步陷入畸恋的漩涡里,她不住地问哥哥“为什么不阻止我?为什么?”为什么呢,哥哥嘴边露出一抹惨淡的笑意…… 《落菊尘》:花语——清净,高洁 让人肃然起敬的女子,柔弱中却饱含杀气,丈夫故去时仍能临危不乱,此等气节,令须眉汗颜。而这样的女子为何去盗一支坟头白菊? 《夕荻丧》:花语——自尊又自卑的爱 夕和荻的爱情是真挚的隐秘的,可夕已然为人妇,对自己的丈夫夕还保有那份自卑的爱吗?枫叶荻花秋瑟瑟,夕,你到底成全了谁的爱情? 《向阳科》:四叶草——一片叶子为祈祷,一片叶子为希望,一片叶子为爱情,最后一片叶为幸福 三则短篇侦探故事组成,看点是爱子纠结的心理过程。爱子的希望获得幸福,可是真如三叶的四叶草一般,那自己丢掉的一片叶正是她苦苦寻觅的幸福。爱情有时要勇往直前敢作敢当。 小说重动机,重考据,“侦”的特色被体现出来。在案情线索一点点挖掘出来的同时,一种无力感也在渐渐地沁人心脾。毕竟都是往事,往事就算还原了真相又能怎样?本书的轨迹朴素自然,没有半点奇技淫巧的成分,更能与那个社会相配。但是这样显然会让重诡计,爱刺激的朋友们感到口味清淡,所以综合一下,这一栏我打85分。 【评测员感想】19/20 诚如一开始所提,甜腻的封面下藏着的是苦涩的回忆和纷繁馥郁的花香。各位读者,这次的下午茶品得怎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象塑造茶点师连城三纪彦的形象,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能用霓虹幻彩般的词句编织一个个心碎神伤的故事?由于某种机缘巧合,后来我见到了连城先生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神采奕奕,风华正茂,和蔼的笑容里尽显善良淳朴。在这样一位貌不惊人的作家的脑中竟然有着那么多幸与不幸的大和女子,当真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关键词:散文 最近听说语文课本把《荷塘月色》《背影》等经典散文给踢了出去,当时大骇。后来经多方查证才知是无中生有。现在回想起来,当年那些叨扰我高中生涯的必背散文,现在看来却如此鲜活可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当年背死人的词句中的香气,现在又通过一位东瀛作家的手传递过来,久违的感动泉涌而至,连城写的不是侦探,不是小说,甚至不是散文,而是一首歌,一幅画,一种风韵。这种风韵离我们又多远了呢?很远很远了,只希望她能片刻暂留于胸怀,多一些时间让我们感动。 关键词:孤独 如同残阳西下时身后拖出长长的影子一般,孤独与我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书中,孤独是常夜坡的花灯,白莲寺的大火,荻花荡的秋风。孤独也伴随着故事里的男女主角,孤独或许是因为负有照料别人的重任而产生;或者是因为盛名难却时产生;或者是付出无谓的爱时而产生;或者是虚情假意时产生,再或者是没有爱人时产生……更别说亲子疏离,操之过急,爱恋深处,廉价奉献等等造成孤独的原因。 人是很容易孤独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阿桑在《叶子》里如是唱到。“一群孤独的人聚在一起只会产生更大的孤独呀”森村诚一先生的《密閉山脈》里如是说。这份孤独一直萦绕在我们周遭,即使我们靠得再近,心也不能够取暖,反倒是更显得苍凉寂寥。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美妙的爱恋永远只是花火的一旺一熄,永远只是污浊海流的上层清液。多的是背叛,是别离,是心猿意马,是苦苦痴缠,是那无尽的孤独感。 这就是孤独的力量,人们越想逃离越被它攥在手里,其实现代社会不是也一样吗?多少痴男怨女为了逝去的爱情追逐奔跑;多少家庭因为心不在一起而妻离子散;多少白领由于不合团体而心灰意冷,连城三纪彦虽然写着上个世纪的事情,现在看来,还是为这个节奏更快的现代都市作着相同的注脚。 关键词:女人 书名起得好,用桔梗的花语“虚妄的爱”来总结文中可爱可怜的女性。可以说,书中每一位女孩都有她的风姿卓绝,或天真、或柔美、或刚烈、或隐忍。但是天妒红颜,每一位姑娘却没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她们的路坎坷又艰难。 也许不应该责怪这个社会,那个时代。毕竟时代是人造就的,社会是人组成的,在世风日下,世态炎凉的背后,窃窃私语的是一颗颗人心,虚伪的、势利的、仇恨的、狂妄的人心。只有人才能陷这些女子于万劫不复之中,也只有这些阴毒的心才能向这些女人展示出片刻柔情之后,把她们推向地狱的牢门。可是,女人们仍然在挣扎,为了那一点爱的希望,拼命地向上攀爬。 这画面不禁让我想起梁静茹歌中唱的“可是女人,爱是她的灵魂,她可以奉献一生,为她所爱的人”是啊,“爱比死更冷”是这幅幻美幽暗浮世绘的写照。 关键词:爱情 女人如花,花需要雨露的滋润;女人需要爱情的营养。在文中,作者用他的笔书写着爱情和欲望,记录了红男绿女、贪嗔痴怨、爱、别离、求不得。 社会学家斯滕伯格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的“爱情三维理论”。他说,爱情有三个维度:亲密、激情和承诺责任,只有三个维度同时满足才有可能产生真爱,否则只有亲密的叫喜爱;只有激情的叫痴迷;只有承诺的叫空洞;缺少亲密的叫愚昧;缺少激情的叫伴侣;缺少承诺的叫浪漫。 回到书中,我们发现,很多女人的爱情里俨然缺少了亲密和激情(《夕荻丧》《白藤串》)不少女人的爱情得不到承诺(《桔梗恋》《山茶殇》)。我这才顿悟,女人的亲密和激情容易得,但是承诺真的是一辈子的事情,因而哪怕是拥有一位犽客中少女的承诺真的也太难能可贵了。反过来倒是男人不够爽快,也常常耍赖,承诺随口下,再轻易地毁约。 但值得注意的是,书里记录的是大正年间的女子,那时的女子敢爱敢恨,倒是时过境迁,如今平成年间女孩们似乎一个个果断精明。“我们能力不比男人差,还不许我好好挑挑吗!”于是在女性解放运动后,女子似乎争抢着当家作主,情势逆转来挑选男人了。似乎她们也害怕向男方付出承诺,尽管对方条件很好,也十分愿意负责,可女性与生俱来的怀疑和不安全感让她们犹豫再犹豫,失去了抓住幸福的时机,事后往往长吁短叹。(《向阳科》)这也不是一种时代的悲哀吗? 最后,要感谢这本书的出版方,新星出版社将本书付梓印刷。这本书的意义绝非在推理娱乐小说的层面上,其中的优美文字甚至可以作为语文学习鉴赏的材料,极具有文学价值。在这样微寒料峭的午后,呷一口热茶,伴着着儒勒·马思泰《沉思曲》悠扬婉转的旋律,读一篇书中故事,让心跌入冰凉的海里,缓缓而凝重地下沉,然后终于“咚”地一声,深眠于软沙之上。      【总分】:18+28+26+19=91 【备注】:出版社工作要专心,你们总不能连图书在版编目数据(CIP)都填错吧~~明明是短篇小说集,还能给你们整成长篇!期待再版,再版时,最好能把钟肇政在“林白版”上的前言附上,谢谢。-------------------------------------【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杜青 评2010-11-29 18:46:43 来自: 杜青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杜青 【出版社工作】17/20 装帧(4/6)∶ 新星午夜文库出版日系推理小说已有数十本,装帧风格日益固定,优点是整洁朴素不过不失,问题在不醒目不突出。无论古代现代忧伤或热血,封绘普遍清雅,学生气很重。总之就是很难让人冲着装帧去买书。这点吉林最近改变很大,撇开连贯性不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新星是国内推理出版物的领军人,对其期待自然也多。 另外,没有一个关于大正时代的介绍或导读确实让人遗憾,这个真可以有。 宣传及营销(5/6)∶ 其实不管是搞活动、藏书票、试读本还是网上宣传,新星还是做了很多。从所谓的圈子的角度,能够准确发现推理迷期盼已久的作品,并抢到版权,并出版,已经是营销的胜利了。但同时,也没发现更亮眼的更具开拓性的举措。似乎都在说,推理小说只有结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才能被非推理迷接受。但我想,或许有天能有人能打破这样的迷思,那时候再给满分吧。 翻译(8/8)∶ 也看到一些比较两位译者优劣的讨论,就我对文字不够敏锐的感觉来看,已经都在水准已上了,没发现减分的理由。 【文字内容】29/30 翻开此书,笔落寒凉,晃若搭台唱戏,观者齐喑,夜半秋风,又是秋风,但闻钵铙声起,小锣渐急,台上二角,一曰时代,一曰人。二者共舞,忽而对舞,一前一后,时隐时现,火照花街,酒洒刀锋,青衫又湿,月暗星明。如醉如梦之际,已不见舞者,但觉丝丝花香,似有还无。低头见一地碎花,方知真有如此时代,和那些时代里相识又不识的人。 就象龙女士的《大江大海》,这里的主角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些连时代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平常人。没有智者名流们的大格局、世界观,也没有文人墨客们的愤世嫉俗、悲天悯人,有的只是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朴素的智慧,感慨于命运之多舛,动情于花谢之无常。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岂知巨厦倾覆,玉石俱焚,谁又能简单的评断商女的爱恨情仇呢。 本书由九个篇章组成,前八篇伤感悲凉,最后一篇喜虐幽默,宛若八出阳春白雪的“能”剧之后以一段下里巴人的“狂言”作收,恰能让读者把前面郁积的满心愁绪释放出来。暗合了古希腊酒神庆典一天的悲剧后必有一搞笑羊人剧的戏剧结构,送观众安心回家。 都说本书文笔好,突出体现在“移形换影”也就是通感移觉。作者能够巧妙的把季节、景物、心情、人物、情节,巧妙融合,说花也说人,伤物也伤事,观风月也观前路,叹流光也叹命运。把人物尤其是爱情置身于无常世间,模糊了善恶对错,让读者感同身受却无从评断。 【诡计布局】26/30 推理小说很象拼图游戏,随情节发展收集的碎片越来越多,总缺个一两关键的让读者反复猜度。本书九个篇章诡计布局各有巧妙,缺的拼图多是动机,也就是“为什么干”。而往往在小说最后当你知道动机以后,再反观前文,可能会发现故事的全貌可能与之前猜的完全不同,人物的辛酸悲苦瞬间溢满胸膛。 别看是短篇小说,情节推进不紧不慢,线索的铺陈有条不紊,当你还在慢悠悠的收集碎片时,作者已宣布线索齐备,骤然公布答案。此时读者方如梦处想,原来魔鬼已在细节当中。 但仅就推理小说而言,有些行为和动机稍显牵强矫情,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古怪莫名的行动,引出不可思议的目的,揭示离奇扭曲的人心,所谓的合理性公平性严谨性矫治本格推理自然不足。 【评测员感想】20/20 人本身就有听故事的天性,而看好的小说更是一种多方面的享受。当置身于本书当中,俗世的条条框框渐渐远去,会瞬间萌发一种“我就为了我自己在乎的事豁出去了怎么着吧”的解脱感。小说里的人物越是有违常理,偏狂任性,孤注一掷,越是让人暗中拍手。 从某个角度讲,那些自我毁灭的人们或许也是幸福的,至少他们是凭借自己的意念,完成着常理所不容的心愿。当然,很多心愿没能实现,但那最后的泪与血确实是滴在了自己选择的路上。就因为这一点泪血,他们的人生瞬间和更多只是麻木无奈的活在现实藩篱的一色众人区别了开,在那个多事之秋,用尽全力画出了之属于自己的鲜明颜色。      【总分】∶17+29+24+20=92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明智小五郎 评2010-11-29 23:37:35 来自: 明智小五郎(来自东北的修罗,横推八百无敌手)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明智小五郎 写在前面的话:尽管个人一向谦虚谨慎小心活泼,但担心泻底者还请慎读。 (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观点迥异纯属正常) 评论帖链接: 月光下的蒲公英——评点《 a balloonflower 》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494498/ 内容相同,不需重复点击,节省流量—— 【出版社工作】(14/20) 装帧(4/6) 底色用的是冷色调,和主题很合。 初看封面的图透着一股淡淡的日系风格,和书中内容也算搭配,但感觉人物的脸部有些突兀。 书封自然是延续着书封的一贯标准——广而告之(advertising)。 整体观感:去了书封会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午夜书库目录终于被斩于马下,正文结束之后便是版权页。 开篇的目录之后就是正文,风格很紧凑。 至于导读、评论之类,个人认为想看的读者可以到网上尽情查找自己想看的资料,能够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去读书比较好。 宣传及营销(3/6) 午夜文库日系佳作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岛田是开路先锋,众多新本格or打着广义推理旗号的作家随后跟进,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品牌效应。 但本书似乎在众多日系小说(或者扩大一下样本数量,把范围由推理拓展到日本小说)中并无着力宣传,除了少数对推理比较了解,知道连城其人or读过台版的人之外,大多数读者对于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 单单在实体书店看到这本书(因为有塑封只能看外观),除了知道作者是连城三纪彦、本书编号连城作品01之外,就只能看看腰封上面的口号——直木奖?日本推协奖?读卖新闻? 这些光环还无法增加连城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购买欲。 建议这本书应该适当加大宣传力度。 翻译(7/8) 原文碍于个人的日文水平无法评论。 译文的文学气息浓厚但不矫情,遣词灵秀却不拘于辞藻,给满分尚不为过。 本文作者长于情感塑造,擅于刻画人物心理,而译文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文字内容】(27/30) 在目前读过日系作家作品中,连城的作品单从情节描写方面可称个中翘楚。 不能说大众化,应该更接近于女性化细腻的风格。 小列几点: 1、细节&情节 很多传统型的日系推理小说走入了格式化的藩篱,案件,线索,推理,解答四部曲安之若素。 虽师从西方,但也不能完全照传照搬照转。 这本书尽管是短篇集(个人嗜读长篇,短篇只有少数几本比较对胃口),但情节之交错,矛盾之强烈,丝毫不下于长篇小说。 可谓之工笔,因为细节的精到, 也可谓之白描,因为寥寥几笔便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能够二者兼备,既表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力,也不能忘记了译者的功劳。 欧美的侦探小说(长篇)也不乏反复推敲细节,但因为地域文化等元素的差异,读者相比之下更喜欢日系的风格; 不过日系作家走过了惜墨如金的时代,现在是“泼墨如水”,灌水现象普遍化扩大化, 不喜如今日系灌水风的读者,尽可读读连城的书——虽然市面上能买到的也就这一本…… 2、独白 大段大段的独白在欧美侦探小说中时有出现,不过多是纯粹对于案情的推理,像连城这种经常性地加入心理的挣扎并不多见。 种种人性的另一面在连城的笔下从水面下的暗潮汹涌直插人心,这种震撼不是刻意增加事件的血腥、诡计的离奇所能感受到的。 3、残缺 倘若没有最后一篇微型连作《向阳科》,全书的基调便是荡漾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并没有多深多痛,沁入骨髓,却如品茶一般,留有无穷的回味。 尽管本书的末篇以欢乐作结,但纵观全书,失意的部分却占据了绝大多数。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么我会用“残缺”这两个字。 残缺,可分为两种,物理和精神层面上的缺失。 爱情可称得上是情感冲突中最为剧烈的一种。 (例:为何电视、电影中爱情的桥段如同过江之鲫不可穷举,盖因矛盾突出,“有戏”) 连城创作的这本短篇集中,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在爱情的背后,有着无法掩饰的残缺。 在浓烈得让人无法抗拒的感情背后,往往潜伏着一些禁忌的话题; 抑或无心踏出的步伐,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甚至是死亡。 【诡计布局】(22/30) 和传统的推理小说不同,连城的故事里面没有特定的“侦探”角色。 书中作出推理论断的人物,往往后知后觉,甚至不少结论都是“主观臆测”出来的推论。 就逻辑层面而言,很多似是而非,月朦胧鸟朦胧,一切都朦胧,推理的意味渐弱,情感的奏鸣曲渐强。 推理若是能摆脱对诡计的执着,逻辑、情节两手齐抓当然最好,但一个叙述得很好的故事,纵使推理成分稍显不足,也足以给人读下去的动力。 【评测员感想】(19/20) 本书给予个人的印象,便是“吸引人的推理,有生命力的推理,归根结底在于其文学性及对于情节的驾驭”。 (不用找出处了,上面那句话就是本人说的……) 连城小说的文学性毋庸置疑,而其中有几篇还巧妙地结合了历史时事,颇有些戏说XX、XX外传的味道。 大多数日系推理小说的解答一般都是要完美无缺地解释案情的每一处疑点,而且作者还会不厌其烦地来来回回说明犯人的动机。 (现代的推理日剧更加狗血,最后的说教戏份越来越重) 虽然东野自承对于女性的刻画部分灵感来自连城的小说,但两人的态度又有些许不同。 东野的小说里面,“恶女”的黑暗面通常暴露无遗不说,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 连城虽然也对悲情渲染有加,可在绝望之后往往给人带来希望。 换言之,就是多了对于“未来”的描写,惆怅间又多了几分期许。 感慨一句,让人读得舒服的书已经不多见了。 古人向来喜欢借景抒情,最后就仿一下前朝旧例—— 本书让我想到的便是月光下的蒲公英,清冷中簌簌地抖动, 阵风吹过,那蒲公英的种子便徐徐飞起, 飞过树影、花丛,继而不知所踪。 【总分】14+27+22+19=82分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evilbrain 评2010-12-11 22:27:22 来自: evilbrain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evilbrain 【出版社工作】19/20 装帧(6/6): 淡粉色的背景上,一位身着和服的年轻女子半跪在花丛中,身边、和服上与女子头上的花朵浑然一体,俨然象是一位花中孕育而出的精灵。但是细观她注视着翩翩而舞的蝴蝶那惆怅的眼神,以及身下逐渐消逝于水面的身影,顿时让观者对于封底那段文字有了直观的感悟。 非常喜欢这次新星选定的封面,可能不少推理书迷第一眼会觉得其与"推理小说"的传统定位不符,但是只要翻开书页看上一会儿再回头看看封面上的这幅图画,就会觉得两者实在是珠联璧合。 总体而言,推理小说在目前的中国书市中还是小众化的一员,我觉得这与传统的古典推理的写作方式和图书的封面设计有一定的关系。谁说推理小说就是血腥的尸体和狡猾的凶手简单堆砌起来的产品?新星这次借连城三纪言的大作,让初入推理国度的读者了解到,推理小说也可以是孕含着美的文学作品。       宣传及营销(5/6): 新星出版社对于本书的营销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无论是推出颇有收藏意义的藏书票版,或是在豆瓣上邀请像我这样的读者来写书评,还是在未上市前网络论坛上的预热,都充分提起了受众极大的购买欲望,这从索易书店藏书票版的销售速度可见一斑。 翻译(8/8): 钟肇政先生民国散文式的华美译文与林新生行云流水般的译文相映成趣,都能够予读者舒适的阅读享受,单从翻译而言挑不出什么问题,所以给了满分。 但是也不能说没有遗憾,林先生的译文相较而言更具时代气息,因此如果单单翻《向阳科》一文,而由钟先生操刀其余文章就更加Perfect一些。可惜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文字内容】28/30 这本短篇辑令人瞩目的不是华丽的诡计和结局反转时的意外性,(当然不是说作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在下面"诡计布局"篇有详细的论述)而是作者对于各个短篇故事中人物的塑造。在作者的笔下,那一个个由铅字构成的角色逐渐丰满,在读者的脑海里面产生了鲜活的影像。阿缝对于生命的感叹和现实生活的无奈、阿际在爱情和伦理夹缝中的挣扎、铃绘在泥沼中对于真情的渴求、阿末为了孩子宁愿永沉地狱的决心、为菀田虚幻的爱情而殒身的众女子的无奈、三津对“哥哥”撕心裂肺的呐喊等等,桩桩件件无不令读者掩卷低回不已。无怪乎本书腰封上的广告词中,提及东野圭吾承认他的笔下女子都有连城的影子。 连城笔下的女子都是刹那芳华有着脆弱的生命,这是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给这些身处这个时代的女性带来的不幸。而作为读者,能够读到这样精彩的小说,却又是我们的大幸。 【诡计布局】 29/30 阅读本书之前看过豆瓣上的几篇读后感言,因此对于作者的诡计布局没有抱什么期待,而是抱着欣赏行文和总体内容的目的来读的。但是读完全书,我不禁要反问,连城的诡计布局真得很"弱"吗? 《绯红色的文字》,在作者淡淡的文字中,读者很轻意地就会融入"我"的视角,无奈地看着三津一步步滑向名为水泽的深渊,并最终赌上一切用最终极的手段进行复仇。但是最终部分的陈述,却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反转,这不就是一个布局精巧的叙诡吗? 《菖莆之舟》中借着一位传记作家的笔触,逐渐将一件轰动歌坛并最终成就一代歌者传奇的自杀事件,抽丝剥茧地还原为一个以成就自己传奇之名为最终目的,不惜用自己和无辜女子生命和名誉为垫脚石的"新童谣杀人事件"。其布局之精巧,真相之残酷,令人叹为观止。 《夕荻情死迷案》中凶手以自己的生命布下了一个堪称完美的Alibi,这本身已经足够一般的推理作家写出一本不错的小说。但是连城更进一步,点出了凶手事实上被人利用的现实,整个故事一波数折,凄婉动人。 《落菊之尘》中节巧妙地利用了死者的心理弱点和刺杀事件的种种社会现象,最终迫使自己的丈夫结束了他的生命,完成了她的"复仇"。这样的完美犯罪诡计,可不是哪本小说里都可以看到的。 那为何有那么多的诡计控会有连城诡计偏弱的感觉呢?掩卷回想全书,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作者优美的遣词用句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本身太过于出色,与此相比诡计设定上的成功与否已经不太引人注目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好的诡计并不能堆砌出一本出色的推理小说,以保罗•霍尔特为例,他的诡计宝箱里有那么多的精巧存货,随便挑几个就能写出本长篇,可是能够被成为佳作的又有几何?一本真正的佳作需要的是精彩的内容和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片面强调诡计正是推理黄金时代终结的症结所在。 【评测员感想】19/20 从看第一行文字起,不知为何忽然让我想起了《荷塘月色》,一样隽永的文字、一样初读闲淡而细品回味深远的感觉,这还是我印象里熟悉的推理小说吗?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是读到伊坂幸太郎的作品,两者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推理作品,当然相较而言伊坂走得更远,只能归类于文学作品了;而连城是对于传统的升华。读他的作品,读者不会质疑这本小说的定位范畴,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获得平日看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享受和灵魂触动。 日本国民因其世居火山频发的海岛之上,不自觉地有一种忧患意识和不安定感,因此总是容易被稍纵即逝的事物所触动。那么还有什么能够超越生命本身的这种无常,和其孕育的璀璨对于日本人所产生的致命吸引力呢?由此可见推理小说这种舶来品在日本能够生根发芽,并逐渐成长到如今的繁盛景象,有其必然性。纵观东瀛推理小说家对于推理小说这一特殊文学门类潜力的不懈挖掘和创新,实在是其他国家同行们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不禁让我感叹,我们本国的推理作家们路在何方呢?      【总分】:19+28+29+19=95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无忆 评2010-12-15 14:35:47 来自: 无忆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无忆 【出版社工作】15/20 装帧(5/6)∶ 新星的封面一向口碑不错,《一朵桔梗花》也在水准以上。浅紫色的基调,很有和风的感觉,也透着女性的柔美,虽然感觉连城的韵味应该不止于此,但也算比较满意了。内文的字体和行间距很适宜,简体字阅读起来也轻松不少。 宣传及营销(4/6)∶ 新星在宣传上还是比较上心的,此次推出藏书票版,又与豆瓣小组合作进行评测,同时腰封上东野圭吾的宣传语也颇见心思。《一朵桔梗花》作为连城三纪彦的名作,在推理小说读者中早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台版又已绝版,因此此书的推出相当受期待。但对于推理圈以外的广大普通读者来说,连城还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恐怕还需要加强营销的力度。 翻译(6/8)∶ 个人曾经翻译过连城的短篇,连城文笔之优美,传神达韵难度之大,委实令我伤透脑筋。幸运的是,《一朵桔梗花》的译者钟肇政同是知名作家,文学素养深厚,有如三十年代朱自清散文般的译笔,与小说大正时代的背景水乳交融,可谓名作名译,相映生辉。新星此版本中沿用台版的翻译,这个部分可得满分;短篇集外新增的四篇由林先生翻译,也可算中规中矩,但文采、气韵相形逊色,综合打个6分。 【文字内容】28/30 连城最大的特色,个人认为有两点: 一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临末那一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冲击之余,留下难以忘怀的余韵。 推理小说历来被认为通俗读物,文学性上难登大雅之堂。即便是推理小说爱好者,也难得有同一本小说反复阅读的兴趣。然而连城的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却是以文笔胜、以情韵胜,他的小说文笔之美,意境之蕴藉,可以说将推理小说提升到了文学的境界。本书的译者钟肇政亦是台湾知名作家,翻译之初对推理小说不无轻视和抵触的心态,但不久就被连城彻底折服,并感叹:“这样的小说我写不来。” 普通的推理小说,再好看,揭开谜底那一刻,也就心满意足,曲终人散。而连城的《一朵桔梗花》,却是从明白了真相的那刻起,动人的韵味才真正弥漫开来。那种意外的冲击感,与回想时的无限低徊,化为浓郁的余韵,缭绕不去。 二是身为男性作家,他对女性心理的洞悉和了解,简直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 书腰上东野圭吾的话完全不是谦虚,在对女性心理的把握上,他甩东野十几条街,可以说在推理作家中无出其右者。连城笔下女性角色的心思和情感,非常的细腻真切,饱满动人。而且无论乍看多么诡谲不可思议,想一想都只能老老实实地点头说:“可能啊!完全有可能啊!”——也难怪他后来专心跑去写恋爱小说,的确比起推理小说,更能发挥他之所长。 【诡计布局】26/30 连城是以文笔优美著称的作家,但在诡计布局上功力也相当强。他的推理小说长于逆转,多以挖掘动机为看点,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完全打破思维的定势。由于他善于把握女性心理,纵然是初看如不可思议的奇想,细细品味,却是炙热、苦涩而又真实,充满哀婉低徊的余韵。不过对于纯正的本格迷而言,这部短篇集的本格意味不很浓郁,公平性上并非无懈可击,有时一些重要的线索,到解谜部分才提及,这一点或许不是太令人满意。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小说本身的魅力应该已经足够压倒一切了。 【评测员感想】16/20 连城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位作家,《一朵桔梗花》又是其水准最高、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集,新星引进本书,可以说是慧眼独具、功德无量。 但这里不得不谈到本书最大的遗憾,就是多加的《绯红色的文字》、《落菊之尘》、《夕荻情死迷案》、《向阳科探案记》四个中短篇。早在出版前即听说会增加几个短篇,我想这可能是出于出版上的某些考量,因不了解情况,不便评论。但如果增加短篇,个人认为与《一朵桔梗花》风格最协调的,莫过于《宵待草夜情》。同样是花葬系列短篇集,同样以女性为主,同样哀婉沉郁,收在一书中最为融合无间。其次则是《鼠之夜》,这部短篇集本格意味较浓厚,虽风格与《一朵桔梗花》有所差异,但足以体现连城在本格上的功力,正好相互补足,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但现在增加的四篇,风格相去甚远,水准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这本书的整体感。其中《绯红色的文字》、《落菊之尘》和《夕荻情死迷案》偏重于历史推理,背景有距离感,阅读起来不那么容易理解,而《向阳科探案记》则类似于办公室里的故事,不是典型的连城风格,故事也较少韵味。再恕我直言,《夕荻情死迷案》、《向阳科探案记》这两个篇名的翻译,与其他篇实在太不协调,简直令人想到某版福尔摩斯了。。 总之,爱之深难免责之切,如果单独出版《一朵桔梗花》,那么可以说各方面都接近完美,完全可以打到95分,现在风格上的杂糅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感受。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总分】∶85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畸小山 评2010-12-16 22:45:32 来自: 畸小山(肿胀)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畸小山 【出版社工作】17/20 装帧(4/6): 整体淡雅,可局部看起来却是带点艳俗气。青楼花巷是跑不了的。女孩出神地望向远方某点,于是又八九不离十的是部爱情小说。就像那些藏过一两层的悲剧故事,需要你多翻几页才会溢出来。所以,它不算特别好,但是还不错。 宣传及营销(5/6): 看封面,大抵会对女性读者更有吸引力。朋友说一看就是爱情小说,只是不知道“推理”对她而言,会是加分还是减分。至于营销嘛,就说个段子吧。前几天我提溜着《一朵桔梗花》去买水果。水果摊的女孩指着我的书问,你这本书是多少钱买的?就好像是在问候水果。我一时语塞,她却说现在这本书好红啊,她的朋友在扣扣空间里会经常引用它的句子…… 翻译(8/8): 钟肇政的译文显然更适合那些哀情的篇目,着实有一股老派的凄美在里面。林新生的译文则是生动现代一些,在《绯红色的文字》里用“俺”表现妹妹的乡下口音,轻松幽默的《向阳科探案记》也有完全不同之前的面貌。 【文字内容】27/30 日本人讲究一种落樱之美的哀伤,便是开到最绚烂的时刻凋零,在死亡之中企图指向精神上的升华与涅磐。连城三纪彦无疑是汲取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传统,把大正时代的风貌哀情写得丝丝入扣、婉转惊心。而落花在故事里,一方面是“我”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另一方面又是凝固哀美的仪式。白藤花、桐花、桔梗花、白莲、菖蒲、山茶、白菊、萩花,一朵朵被染红的花以及飘零落地的花瓣,在连城三纪彦优美细腻的笔触下成为一个个女子哀伤境遇的象征和祭奠。而故事里的“我”,要么是当事人牵扯其中,要么是旁观者自命侦探,他们同在发掘故事背后的隐情。推理小说的形式换一个角度讲,亦或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凝固哀美的仪式。而另外这本小说集的很多篇目,都会给人以读民国散文的感触,对景物的描绘极尽写意寄情,很是难得在推理小说的范畴内获得这样的美感。倒是末尾的一篇《向阳科探案记》一洗前科,跳入现代都市的忙乱生活。它确实与整本小说集的步调不一致,但是看过了那么多的哀情,忽有一缕轻松幽默的阳光照射进来,以一种不放弃的向日葵(亦是花情)精神抚平此前的低沉心绪,也不失为良好的安排。 【诡计布局】24/30 一篇篇慢慢读下来,我觉得“隐情小说”的帽子或许更适合连城三纪彦的这本以花为题的小说集。当然其中的诡计布局是有的,且不失精彩,但是显然并非重点。它们是绝好的工具,服服帖帖地为故事和人物服务。倘若不是研究诡计流的同好,或许看完之后你都不会太在意它们的存在。 【测评员感想】17/20 推理诡计的部分放在这样文学化的故事里,究竟是会给小说加分还是减分?当你设计出一个令人拍案惊奇的诡计,结果放进了充斥文学意境的故事里,两边成了互相角力的状态,读者夹在中间被拉扯分裂。我有时候还是会跳出来,忍不住这样去琢磨。其实对于小说而言,都有这样的困扰,还是最最基本的一种困扰。你有好的内容,也得有适合的形式(或者是你能驾驭的形式)相配合。世间不存在“小说和本格推理小说”这样的分类,而连城三纪彦的这朵桔梗花,不管如何分类已经都算是很出色的小说了。 【总分】17+27+24+17=85分----------------------------------【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飛魚 评2010-12-17 10:16:53 来自: 肥魚叔(翻訳を目指せ、頑張れ!)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 飛魚 【出版社工作】18/20 鑒于連城三紀彥本來在臺版和日版小說的地位,讓新星從一開始就很對這本小說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而此版比先前臺版要好的地方就是把他的“花葬“系列一并收錄了進來。總體來說,因為是短篇集,同時又是偏純文學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不單單從推理小說角度,更可以從純文學角度來欣賞。 装帧(5/6): 淡淡的粉紅色封面和封面中的那位和風女性,很符合小說的文字基調和故事情境。作為讀者的我來說非常喜歡這版封面。 宣传及营销(5/6): 作為一部在國內讀者期待很久的名作來說,宣傳是從知道新星要引進此書就開始的,然后就是正式出版前的那150本藏書票版本的預售,給了很多忠實讀者收藏的興趣。此次營銷來說,新星已經作的非常不錯了。 翻译(8/8): 從目前看過的譯文來說,鐘肇政老師對于譯文的把握還是很到位的,同時也從不同短篇中,不同身份的人的言談間來給故事增加了許多代入感。換言之,鐘老師的譯文是我非常喜歡的。以后有時間不妨比對下原文,我想出入也不會很大。 【文字内容】27/30 作為以“花葬”為題的系列作,作為以“花街女”們的悲慘遭遇的作品,一部部短篇看到最后總有揪心的感覺,這可能就是做人的“無奈”吧,“宿命”這兩字也太多次的在短篇中隱約被感覺到。“花葬”或許就是意味著那些花街女的命運杯具啊!!!連城總是用近乎純文學的語匯來架構出那個地方的殘酷和凄美,可能這就是所謂“缺陷美”在其中的完美體現。 【诡计布局】25/30 作為連城的推理小說,我似乎一時間很難用純詭計的方式來討論,因為文章的氣質會讓人忽略掉這本短篇集是本推理小說。但總體布局還是很規整的體現的,懸疑設置,步步走進殘酷真相的感覺總是令人心寒和無奈。其實這里面的短篇中每部短篇運用的寫作結構方法也不盡相同,或許除了詭計之外,作為讀者我們更應該看看背后的那些深意吧! 【测评员感想】18/20 連城三紀彥的“花葬”系列作就是在書寫“花街女”的人間悲劇。 【总分】18+27+25+18=88 ----------------------------------【联合评测】《一朵桔梗花》——黑暗之刺 评2010-12-18 02:26:43 来自: 黑暗之刺(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朵桔梗花》新星出版社 2010年10月 第1版 评测员:黑暗之刺 【出版社工作】:15/20 装帧:(4/6): 不能说毫无特色,但紫色封面与花草包围的女孩所造成的暧昧感反到象一部言情小说,总体风格并不突出,让人很难产生阅读的兴趣,而且没有覆膜的做法依然延续,无爱. 宣传及营销:(5/6): 如果说新星所做午夜文库一开始默默无闻是出于宣传无力,我相信没人持反对意见.很显然新星注意到这一点,并在宣传及营销上加大了力度,个人感觉是从奎因系列开始发力,发展到岛田系列的时候已经完全在靠宣传及营销开辟市场了.此书网络上的宣传力度非常大,从新星自家大侦探论坛与豆瓣等网站预告推出此书,淘宝店藏书票的销售噱头,到目前豆瓣评测组的发书推广,甚至实体书店也将书放在醒目的位置. 但是,这本书到底好在哪里?似乎在宣传方面并没有给出清晰的解释.当鼓吹只能延续旧法而失去新意的时候,宣传深度的苍白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据拿到藏书票版本的书友介绍,所谓藏书票也印制的相当粗糙,综合起来扣一分. 翻译:(6/8): 本书有两位译者,货比货高下立判.无论是文字的美感还是选择词意的选择,台湾译者明显高出一截.至少在台湾译者的译文里不会出现二奶这样的词汇.甚至在单独的书目方面,台湾译者也能做到贴近主题.同一本书的译文差异如此明显,扣两分. 【文字内容】:28/30 作者的文字水平和叙述能力让人赞叹,内容紧凑且值得回味.通过小说来展示日本大正时代的风情,也通过一个又一个哀怨凄婉的故事表达当时花街女子的遭遇,以花寓人,以人寓世,观察入微且情感细腻,将残缺美与人生无奈表达的淋漓尽致.颇有时代之风,几乎让人忽视这部作品并非是当年之物.可惜最后一篇的风格与前面八篇差异明显,阅来顿生错愕之感,影响情绪,扣两分. 【诡计布局】:24/30 临时起意,意外杀戮,预谋日久,作者将几乎每件案情的动机,手段,结果都表达的非常清楚,干净的叙述让诡计的影子荡然无存.值得注意的是,相当篇幅的结论完全属于臆测,而非推理;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完全没有参与感,似乎平常在看每日新闻中报道的案情. 与此同时,无论九篇小说是否在一个时间段按一个思路创作,至少在这本合辑中整体布局所体现效果是达到了.如果将原因归结为作者过分漂亮的文字与老派的叙述方式上多少有失偏颇,但毕竟是冠以推理小说的名目摆在读者面前的,诡计与布局的失衡是无可置疑的.扣六分. 【评测员感想】:13/20 小说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日本大正时期,或者说是大正与昭和交替的时期,因此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时代风情,新与旧,人与事,观念与行为,都在时代背景下被刻意放大.而无论是沦落风尘的花街女子还是罪行的参与者以及调查者,大都为社会底层,他们掩盖不了事情的真相,也改变不了时代,更摆脱不了凄凉哀怨的宿命,只能在时代旋涡中苦苦挣扎,遇到风疾浪高避无可避之时就不免粉身碎骨的厄运.作者借花之凋零反映生命之脆弱,谴责与哀怜之意味颇为明显,此等意念只为日本文学所独有.将情感冲突引导至最高处所产生的戏剧性演变让人侧目并为之感叹.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小可看性耐看性极佳. 但这本书毕竟是推理小说,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作品本身的推理特质已经被华丽的文学意念所掩盖,不但导致阅读意境完全不同,甚至给人阅读错位之感,加之选择书目的不严谨.整书的风格并不协调. 事实上,将作品辑拆开看,或许每篇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合为一辑之后难免让人失望.尤其是当我选择一本书阅读的时候,更愿意明白自己在阅读什么,而不是在似是而非的宣传误导之下踏进另一个世界.在阅读之后的体会并不完全是享受,在这里表达真实感受的结论是,扣七分. 【总分】:15+28+24+13=80分

将败的美

在这本书里,花几乎就是一种濒死和即将腐朽的美的象征。诡异的,寂静的,肃杀的,又平静如常的5个犯罪者的故事。犯罪主人公几乎从来不是“我”。大概第一人称会破,坏掉他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风格好像是在论坛里发起一个话题,不断解答和分析评论中人们的疑问,补充更多关联人物的信息。故事短而决绝。短到从一开始就交代了重要的线索,后面只需要足够的想象力来联系它们。甚至,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一个故事的因由结果。人物也只有三四个就足够构成故事的主要内容。决绝如每个事件的主角都是用了最极端的方式达到他们目的。一串白藤花,普通的女人阿缝,同,居分担房租的“我”,缄默的代书先生。一朵桔梗花,萌生爱意的无念妓,女“铃绘”,相貌不佳的JC新人“我”,沉默的布偶艺人完美主义者“福村”。这两个故事的主角和结构不是很像么?或者说他的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诡异地奉献着的女人,面临死亡;一个后知后觉、执着的男人,总是事情的起因;还有一个成就了犯罪形式、带着故事的沉默羔羊。除了最后一个。写了歌之后,为了作品的不朽,故意谋划三个人的死亡,成就一段传说。

弱势女子的爱

“在绝望的底层,身心都即将腐朽的昭和三年的阿七,就在胸臆里第一次被点燃起来的火焰里,也是和戏里的繁华距离得好远好远的暗淡火焰里,把自己焚毁。她拿红红的灯光里依然保持着纯白的最后一片花瓣来作为赌注,赌了一场净琉璃戏。对方的男子却什么也不知道。然而,这在铃绘来说,却也是无关宏旨的吧。屋檐下的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仍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想看看他的脸而已。

推理小说中的男女之情——评《一朵桔梗花》

笔者在 机缘巧合之下,买到了这部推理小说,它是已故日本小说家——连城三纪彦(1948年1月11日-2013年10月19日)的作品。笔者最初以为这是一部长篇推理小说,等翻开书的目录时发现这不是长篇推理小说,而是一部推理小说短篇集。这部推理小说共有9篇短篇,分别是《一串白藤花》、《桐棺》、《一朵桔梗花》、《白莲花》、《菖蒲之舟》、《绯红色的文字》、《落菊之尘》、《夕萩情死迷案》、《向阳科探案记》。看完这9 篇推理短篇,让笔者觉得连城三纪彦擅长写男女之情,而且9篇推理短篇全部都写到了,而且作者在各篇推理小说中也都用到了相应的诡计,有几篇的震撼程度让笔者震惊,甚至也出现了叙述性诡计(笔者是这么觉得的)。笔者以为前四篇写男女之情多于写诡计,而后五篇的就相对平衡,让笔者有好奇心跟着小说中的内容探究真相。《菖蒲之舟》描写了日本近代天才歌 人苑田岳叶的两段爱情,不是正常的爱情,而是畸形之恋(日本人咋这么好口呢)。众所周知的这两段爱情,其实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内情,笔者跟随着作者笔的人物,通过苑田岳叶的笔记,还有实地调查的结果,还原了这两段爱情的真相。两位女子先后为苑田岳叶,一同赴死,真的是让人唏嘘不已。《绯红色的文字》 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给人一种即视感。表面上这是一场爱恋引起的杀人案件,而事实上的真相出乎笔者的意料之外。作者先用第一人称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试图让读者认为这是事件的真相,而后揭露出真正的真相后,这反差极大,虽然已揭露此人便是凶手,但是让读者有一种不适感 ,对这个凶手充满了怒火,真不是人,禽兽不如。好吧,笔者以为这正是作者要达到的效果,他成功了。《落菊之尘》 描写丈夫的自杀疑案,作者以第一人称带领读者调查此案,因为有很多疑点,让他去调查真相。好强的妻子终究让这场悲剧发生了。 但笔者以为此案的震撼度不高,属于一般。《夕萩情死迷案》 这是9篇短篇中,笔者看过幅篇最长的一篇短篇,并且是作者把男女之情写得已经登峰造级,他们没有肌肤之亲,但通过对话,言语已经充分表达出各自对对方的爱恋之情,一个不惜背叛丈夫,一个不惜背叛资助自己的老爷,两人双双殉情,这被称之为“夕萩殉情事件”再次让笔者吹嘘不已。但是如果只 有这起事件只有这些内容就算不上精彩。精彩之处在于此事件又与高见内大臣之死有关,而且有关高见内大臣之死也有双重解答,一个比一个精彩。而关于“夕萩殉情事件”也不是表面上看到的男女一起双双殉情,而是有内因的。看完之后,让笔者拍案叫绝,此案的构思非常精巧,各种不引人注意的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解释,不由得让笔者佩服。最后一篇《向阳科探案记》 相较其他8篇而言,相对阳光,不悲情,让人可以看到希望。而且这篇短篇风格搞笑,类似于日剧《BOSS》。把一些不招人待见的人,或者是在其他科室犯过错误的人放在一起,由英明的头头领导着这帮“废物”进行事件的调查,并最终解决。当然,喜欢写男女之情的连城三纪彦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在这部短篇里写了两对男女,非常有意思。笔者阅读着作者轻松地笔调,把这个向阳科的调查的三起案件看完,别有一番风味。在推理小说中写男女之情,非常别具一格,有时候笔者甚至有种错觉,这推理元素是在为这男女之情而服务。向已故的连城三纪彦致敬,在天堂继续写推理小说。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

一本奇美无比的推理小说,译者应该功不可没。可惜纸质版绝版了,就连TB上面都没有原版。虽然目前还没来得及看完连城三纪彦其他的作品,但这本小说逼得我被作者实力圈粉了。一小说框架构思美。这是一个短篇集,每一篇都或多或少牵扯到一个女性,然后以某种方式与一种特定的花产生了联系。而故事里出现的那些绝美的花朵——白藤花,桐花,莲花,桔梗花,菖蒲花-等等,我虽不知它们确切的花语是什么,但它们清丽哀凄,纯洁孤冷的气质很好的代言了作者笔下的女性那凋零的宿命。我很喜欢托物言志,借物咏人的这种表达手法,因为恰到好处的象征会给读者带来荡气回肠的震撼,如同电影里优秀的背景音乐不动声色的煽情。如曹雪芹《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之春秋笔法,十二钗在群芳夜宴中抽到的花签,也暗示了各自后来的命运。二文字美,意境美。译文美得好像在读张爱玲或者其他民国文人的散文。就摘录几个精美的片段:“就说是死的灯影吧,那灯光空茫茫的,恍如落在黝暗的水面上的光影,倏地画了条尾巴就消失——是的,那里住花街红艳艳的色彩,和女郎们华丽而零乱的衣着的灯光,不知怎地,竟使我觉得与守丧的白灯笼阴惨惨的灯光,有那么一点相像。”《一串白藤花》“如果人的性命是为了埋葬那串花,如果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用背影来交谈着相错而过的,那么代书先生和阿缝两人想用无言的背影载往黄泉路的黑暗当中的真相,我也还是用背影来送别他们去吧!”《一串白藤花》“在绝望的底层,身心即将腐朽的昭和三年的阿七,就在胸臆里第一次被点燃起来的火焰里,也是和戏里的繁华距离的好远好远的暗淡火焰里,把自己焚毁。她拿红红的灯光里依然保持着纯白的最后一片花瓣来作为赌注,赌了一场净琉璃戏。”《一朵桔梗花》“屋檐下的白花即令是默默无言,也依然没有让最后一瓣花染污,把它的纯白留在那男子的心房里,然后结束了像只有几天日子的短短一生。”《一朵桔梗花》这些文字读来顿时有一种奇诡的阴森,却又夹杂着圣洁的哀愁的情绪。令人联想到有类似风格还有爱伦坡,但连城三纪彦毕竟饱含着怜惜在写女人,所以全然没有爱伦坡的哥特式的恐怖绝望,而是一种对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引发的的宿命般的感伤。这是收录在连城先生“花葬”系列的作品,觉得名字真好,正如黛玉葬花词所歌: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不想从推理角度去谈故事情节是否经得起考验,我只是觉得本书还是具有严肃文学的性质的。它可以看做那个时代的浮世绘特写。小说里的的女人花们,她们深处社会底层,摇曳在那个时代的红尘中,有的来不及盛放就枯萎,她们在茫茫人世中是那么渺小的一朵朵,即使凋落也无所畏惧,缕缕香魂得以流芳人间。

真正的推理文学

大多数推理小说只以讲故事取胜,虽然讲好故事是小说的根本,但若缺少锦上添花的优美文笔,推理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题材仍然是不完美的。这本小说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美感令人心醉,加上翻译十分考究,读起来满口余香。当然,里面的诡计之类和岛田庄司流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令人意外的结局和作案动机仍令人唏嘘不已。由于文学的渲染,本来颇不寻常的事件变得生动自然,仿佛真实发生过一般。你会忘记那是虚构的故事。这在我读其他推理小说时是没有过的体验。文学:10分推理:6分翻译:9分

桔梗花的意义

一朵花开的时间,有多久?一整个夏日的挥霍,一个清朗夜晚的驻足,又或者只是烟花绽放后的坠落。女人如花,在不知名的时刻,无声绽放。是否经历了春天,并不重要;是否留住了时光,并不重要;是否盛开得娇艳欲滴,并不重要;是否让旁人纷纷停下了匆忙的脚步,留恋这一刻,也不重要了。女人如花,有时渺小得无人知道它何时生,何时一点一点建立起自己的枝叶渺小得无人关注她是否有必要开放,将会在何处落去。没有人会倾听它的过往,它的故事。盛放或者凋零,只是每一朵花开的必然,只有长与短的不同,盛放,不是花的意义。桔梗花,极其普通,在阳台某处聚集。洁白纯净,只在烟火划过时,偶尔展露其梦幻的色调。它的生命,在那个男子经过它身边的时刻被点燃,有了自己的意义。等待他的一个回眸,便是比盛放更美的愿望,因为有了这个愿望,洁白无瑕的桔梗燃上了一片绯红。想起小时候有个一直很喜欢的男生,某天早晨与他相遇,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在同一个时刻出现在那个十字路口。不时回头,不时驻足,等候另一个邂逅。只要相遇了,就足够了,与他无关。回过头,淡淡的哀愁在那个落寞的房间里弥漫开来,任窗外花火人声鼎沸平淡的相逢里,如死尸般缓慢生长的她,在等待的时光里开始温润,开始灵动。即使被全世界抛弃,心中的回眸却仍给了这个如花的女人内心阵阵暖意和无限期待。所有为这场相遇所做的准备,也因此不再冰冷刺骨。失去的灵魂里,也浸润着这个女子也许一生唯一的愿景。凋零,也不是花的意义。凋零离别,自有苦楚,如同相遇相逢,也有不可言喻的怦然心动。悲剧命运的终点,并没有让这个如花般脆弱的女子,放弃自己奋力一跃的绽放。她如此坦然地直面冰冷的生命之路,即使有过绝望她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着自己的渺小,释放自己的尊严与执着。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流过之处,可以带走一朵花的全部,然而却总是在某个转角处,留下属于它的淡淡的清香,无声,无影,却镌刻心头。

又虐又技术

连城三纪彦好像没写几本推理就改行写爱情与社会小说去了,实乃推理迷的损失啊。。。《一朵桔梗花》是中篇合集,又虐又有技术含量,是80年代的作品却毫不落伍。某篇小说与现在流行的变态人格测试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女在葬礼上对某男一见钟情,然后回家就把姐姐给杀了,问点解?

月光下的蒲公英——评点《 a balloonflower 》

写在前面的话:尽管个人一向谦虚谨慎小心活泼,但担心泻底者还请慎读。 (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观点迥异纯属正常) 评测帖链接: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043669/内容相同,不需重复点击,节省流量—— 底色用的是冷色调,和主题很合。 初看封面的图透着一股淡淡的日系风格,和书中内容也算搭配,但感觉人物的脸部有些突兀。 书封自然是延续着书封的一贯标准——广而告之(advertising)。 整体观感:去了书封会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的午夜书库目录终于被斩于马下,正文结束之后便是版权页。 开篇的目录之后就是正文,风格很紧凑。 至于导读、评论之类,个人认为想看的读者可以到网上尽情查找自己想看的资料,能够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去读书比较好。 午夜文库日系佳作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岛田是开路先锋,众多新本格or打着广义推理旗号的作家随后跟进,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 品牌效应。 但本书似乎在众多日系小说(或者扩大一下样本数量,把范围由推理拓展到日本小说)中并无着力宣传,除了少数对推理比较了解, 知道连城其人or读过台版的人之外,大多数读者对于本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 单单在实体书店看到这本书(因为有塑封只能看外观),除了知道作者是连城三纪彦、本书编号连城作品01之外,就只能看看腰封上面的口号——直木奖?日本推协奖?读卖新闻? 这些光环还无法增加连城在国内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购买欲。 建议这本书应该适当加大宣传力度。 原文碍于个人的日文水平无法评论。 译文的文学气息浓厚但不矫情,遣词灵秀却不拘于辞藻,给满分尚不为过。 本文作者长于情感塑造,擅于刻画人物心理,而译文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 在目前读过日系作家作品中,连城的作品单从情节描写方面可称个中翘楚。 不能说大众化,应该更接近于女性化细腻的风格。 小列几点: 1、细节&情节 很多传统型的日系推理小说走入了格式化的藩篱,案件,线索,推理,解答四部曲安之若素。 虽师从西方,但也不能完全照传照搬照转。 这本书尽管是短篇集(个人嗜读长篇,短篇只有少数几本比较对胃口),但情节之交错,矛盾之强烈,丝毫不下于长篇小说。 可谓之工笔,因为细节的精到, 也可谓之白描,因为寥寥几笔便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能够二者兼备,既表现出作者的写作功力,也不能忘记了译者的功劳。 欧美的侦探小说(长篇)也不乏反复推敲细节,但因为地域文化等元素的差异,读者相比之下更喜欢日系的风格; 不过日系作家走过了惜墨如金的时代,现在是“泼墨如水”,灌水现象普遍化扩大化, 不喜如今日系灌水风的读者,尽可读读连城的书——虽然市面上能买到的也就这一本…… 2、独白 大段大段的独白在欧美侦探小说中时有出现,不过多是纯粹对于案情的推理,像连城这种经常性地加入心理的挣扎并不多见。 种种人性的另一面在连城的笔下从水面下的暗潮汹涌直插人心,这种震撼不是刻意增加事件的血腥、诡计的离奇所能感受到的。 3、残缺 倘若没有最后一篇微型连作《向阳科》,全书的基调便是荡漾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并没有多深多痛,沁入骨髓,却如品茶一般,留有无穷的回味。 尽管本书的末篇以欢乐作结,但纵观全书,失意的部分却占据了绝大多数。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那么我会用“残缺”这两个字。 残缺,可分为两种,物理和精神层面上的缺失。 爱情可称得上是情感冲突中最为剧烈的一种。 (例:为何电视、电影中爱情的桥段如同过江之鲫不可穷举,盖因矛盾突出,“有戏”) 连城创作的这本短篇集中,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在爱情的背后,有着无法掩饰的残缺。 在浓烈得让人无法抗拒的感情背后,往往潜伏着一些禁忌的话题; 抑或无心踏出的步伐,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甚至是死亡。 和传统的推理小说不同,连城的故事里面没有特定的“侦探”角色。 书中作出推理论断的人物,往往后知后觉,甚至不少结论都是“主观臆测”出来的推论。 就逻辑层面而言,很多似是而非,月朦胧鸟朦胧,一切都朦胧,推理的意味渐弱,情感的奏鸣曲渐强。 推理若是能摆脱对诡计的执着,逻辑、情节两手齐抓当然最好,但一个叙述得很好的故事,纵使推理成分稍显不足,也足以给人读下去的动力。 本书给予个人的印象,便是“吸引人的推理,有生命力的推理,归根结底在于其文学性及对于情节的驾驭”。 (不用找出处了,上面那句话就是本人说的……) 连城小说的文学性毋庸置疑,而其中有几篇还巧妙地结合了历史时事,颇有些戏说XX、XX外传的味道。 大多数日系推理小说的解答一般都是要完美无缺地解释案情的每一处疑点,而且作者还会不厌其烦地来来回回说明犯人的动机。 (现代的推理日剧更加狗血,最后的说教戏份越来越重) 虽然东野自承对于女性的刻画部分灵感来自连城的小说,但两人的态度又有些许不同。 东野的小说里面,“恶女”的黑暗面通常暴露无遗不说,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 连城虽然也对悲情渲染有加,可在绝望之后往往给人带来希望。 换言之,就是多了对于“未来”的描写,惆怅间又多了几分期许。 感慨一句,让人读得舒服的书已经不多见了。 古人向来喜欢借景抒情,最后就仿一下前朝旧例—— 本书让我想到的便是月光下的蒲公英,清冷中簌簌地抖动, 阵风吹过,那蒲公英的种子便徐徐飞起, 飞过树影、花丛,继而不知所踪。 算点题不??

只是类推理小说

如果用推理小说的眼光,即便是社会派的眼光看待这部书,也许不会觉得怎么样就像用本格的眼光看待《解体诸因》一样《解体诸因》属于有趣的推理小品型的小说,不一定入得了推理爱好者的法眼,但纯粹从可读性上来评价,《解体诸因》值得力荐同样,归功于作者的文笔,以及译者的努力与功底,《一支桔梗花》是一本极其难得的散文型类推理小说,其字句间醇厚的气力,读起来让人觉得心平气和,加之其值得一思一念的情节,使其带入感非常强,绝对值得一看由此力荐

花语的真实

连城的文字总是像在梅雨天,雨丝沾在衣袖上,花香缠结在人心里。气氛如此暧昧不定,却从未生出一丝一毫的欢愉。究其原因,暧昧所包裹的真实委实太过沉重了。死,也是命,不死,也是命。生死的重量被花香如帕子一样包裹起来,递到听故事人的手上。听故事人此刻已经入了迷,不由得像那京都桥上武士般的,捧着百斤重的襁褓,分担分娩的重量。直到最后的真实落地,才得解脱。

散文推理小说

几段故事组成的一部佳作,每个故事都维持相当的水准。悲剧性的故事,结构安排合理,所以悬念自然而然的被调动,结局设置巧妙,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然而,最让人激赏的是连城对文字的掌控,实在是强悍,故事的悲剧性一半归于情节本身,而另一半绝对归于连城文笔的渲染,这简直就是散文推理小说!

Bloody Sakura and Sunshining Life

对推理系小说的爱始终只是淡淡的,而日常系之于我则是胡萝卜之于兔子。所以呢,前面的一连串因爱而死或者因爱而杀的华丽丽之后,读到最后一个温温暖的《向阳科》就果断五星了。享乐主义者读书,不考证不追究不求甚解,乐在一份闲情逸致和感同身受。所以在哀伤叹息之后的一丝丝温情的回归,不晓得是编者或者作者的故意安排还是怎的。并不否认前面的故事也相当精彩。前面的所有故事透露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岛国风貌。主要以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作为背景,从艺伎、黑帮、富农讲到了地主、武士和政要,但是无论哪个阶层的身份,都让人感到了苍茫和哀伤的底蕴。其中最喜欢《桐棺》《白莲寺》和《夕荻情死事件》。《桐棺》:莫落黑帮的错节关系展开,爱恨之间的离合与守候让人叹息感怀。(让我想起了《濑户花嫁》)《白莲寺》:一个母亲为了爱的存续,撒一个弥天大谎的慢慢揭开,猎奇心超满足。政治事件与殉情,也是整编小说的一大主题,所以《夕荻》正好是诡计较量与情仇纠葛的经典之篇。除了最后一篇《向阳》之上的所有篇章都是历史剧,而此片则是更能引起现代都市上班族共鸣的都市轻小说推理。我对于这篇则最能感同身受,看过《向阳素描》的关系吗?也不清楚。但是因为有一个温馨而压力不大的工作地点待着,有着一群没有很多利益关系的同事和谐的相处着,才能够在这种闲适的工作状态里,满溢正能量!另外其中一些为爱情而纠结努力的生活状态虽然没有很多当代日常系小说描绘的那么细致与贴心,但是其中的推理桥段将紧张的氛围恰好的融入进了这种温馨的气氛中,恰好是一个很高的加分项。

文字优美的蛋痛故事——《一朵桔梗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从一个喜欢风花雪月蛋痛故事的骚包少年成为了一个不太喜欢蛋痛故事但如果有对胃口的蛋痛故事也会喜欢的闷骚大叔。我对一朵桔梗花的感觉可以说很复杂,一方面我确实喜欢它优美缠绵的文字,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感觉到了蛋痛。我是不讨厌蛋痛的,但实际上也不是特别喜欢,对于蛋痛我现在处于一个微妙的态度之上。我喜欢看一些优美的文章,但我发现自己又受不了某些文章中的伤春悲秋,李煜和李清照是我最爱,但其他婉约词我看着却感觉像狗屎。所以我一直徘徊于蛋痛与非蛋痛的边缘,其实还是很蛋痛。这本书很有日本的特征,看过之后你就会知道这是日本人写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人绝对写不出那种哀婉清丽的文字,这种甚至可以说是病态甚至变态的文字目前为止我只能从日本作家笔下看到,甚至可以说只有那么几个人能有这种俏丽与孱弱相伴的笔力。而假如你要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你也许会觉得这本书很优秀,或者会觉得这本书很无聊。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两种感觉都有的,一方面我确实没猜对过结局和动机,虽然我一直能猜对一半,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书很优秀;但另一方面我感觉这些故事逆转的原因都很蛋痛,属于是那种正常人绝对想不到的原因,又让我有种被作者欺骗愚弄的感觉,所以感觉这本书很烂。但过后想想,其实只是我不能融入到这本书的情景中去,作者写的凶手思维放在书中是很恰当的,但放在现实中基本就是疯子思维了。我没能融进书里去理解书中的思维,其实是我的错,而不是书的错,所以说这本书其实很优秀。关于故事具体如何,其实我还真不是很有印象,只是记住了那种冷月幽幽的气氛和感觉。连城三纪彦的书我过去无聊看过一段,名字叫花赋之虐吧,里面逆转的很厉害,算是可以从头到尾欺骗读者的故事,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相似。看来作者确实很善于写这种有着优美笔触的推理故事,如果你对日本的这种美文有兴趣,那么你会喜欢这本书。而如果你讨厌这种风格,那么我不推荐你读这本书,除非你是一个推理爱好者。

把死亡写的很美丽

可以把死亡写的很冷峻而又很美丽的作家有谁呢?我想到的有:白先勇、朱少麟、朱天心、李碧华,《孽子》、《燕子》、《风归来的人》、《生死桥》。还有就是现在在读的连城三纪彦,《一朵桔梗花》。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美丽,爱恋也是,死亡也是。现在最喜欢的是《白莲寺》的篇章,中午读了一个小时左右,听着身边淙淙流水的声音,大脑中飞现一个又一个画面。


 一朵桔梗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