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49513451
作者:(日) 气贺泽保规
页数:496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气贺泽保规,1943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县。先后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同校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专业博士课程。文学博士。历任日本佛教大学副教授、富山大学教授,1995年起至今任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明治大学东亚石刻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史。曾任日本唐代史研究会会长。
【译者简介】石晓军,男,1957年出生于陕西省。先后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日本关西大学研究生院史学专业博士课程。文学博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曾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兼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交流史、隋唐时代对外关系史。

书籍目录

序章  急剧动荡的东亚
第一章
新兴的统一国家:隋王朝
隋朝的建立与文帝的开皇之治
隋朝中期的政治动向:遣隋使所见到的隋朝
炀帝的“暴政”与隋末的大动乱
第二章
唐朝的再度统一及其政治
唐代的政治世界
从唐朝起兵到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的光与影
武后与武周革命
盛唐时期的光与影
第三章
安史之乱后唐代后半期的局势
安史之乱始末
两税法与藩镇体制:通向财政国家之路
宦官专横与官僚的党争:门生天子的时代
流寇黄巢之乱
第四章
律令制之下人们的生活
律令体制的构造与贵族制
律令制之下的官僚生活
村落中的日常生活
节假日及岁时文化
第五章
武后与唐代的女性
不稳定的皇后及皇太子地位:武后出现的背景
昂首阔步的女性:家庭与社会中的日常光景
花街柳巷的世界与男人们
《女则》与《女论语》
第六章
城市的发展与丝绸之路
长安、洛阳的景观及其生活
工商业的发展与商人及工匠
纵横于隋唐世界的西域人
第七章
隋唐国家的军事与兵制
府兵制及其展开:府兵兵士的世界
北衙禁军的建立及其展开
神策军与藩镇兵
第八章
圆仁的入唐求法之旅——唐代后期社会一瞥
圆仁的旅程及目的
新罗人社会与山东、华北的农村
唐代的旅行、道路与旅行者:五台山之旅
会昌毁佛及其背景
毁佛风潮中的寺院——以法门寺、云居寺为例
第九章
东亚各国的动向
隋唐王朝与东亚诸国
突厥系的游牧国家:突厥与回鹘
古代藏族政权吐蕃的强盛与挫折
三韩分立与隋唐的东亚政策
第十章
隋唐文化百态
唐诗
唐代文化与金银器
隋唐精神文化的一个侧面:历史编纂及其认识
末 章 如何理解“唐宋之变革”
理解隋唐历史的关键
“唐宋变革论”

作者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隋唐”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一般教科书对隋代的历史总是匆匆带过。气贺泽先生对于隋朝的历史,则颇为重视,有些看法颇为新颖。作者特别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设上的成就,认为高熲、苏威几个人合作,短短几年时间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变革,从而奠定了隋朝开皇之治的基础。作者特别强调佛教对于巩固隋朝统治的意义。就全书的侧重点而言,作者对于贞观之治评价不高,论述简略;对于武则天的掌权,则与同时期日本等东亚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权做出联想。与一般中国教科书或者断代史不同,作者对于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长安和洛阳的城市景观、五代山及房山云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专门的叙述。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代日本隋唐历史研究综合性成果,体现了日本学者观察隋唐历史的独特视角。


 绚烂辉煌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没有看过译本,而是看的原著。虽然对于京都学派大师们的巨著来说,这本书略显单薄,但是对于隋唐史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算得上一本相当不错入门书籍。建议补充阅读与之相关的京都学派的隋唐论著。
  •     讀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胡耀飛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文化方面,還通過對歷史傳統的不同態度體現出來,其中即包括日本學界對於學術普及工作的積極應對。氣賀澤保規先生所撰寫的這本《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屬於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一套叢書,也是這樣一種由學界中人主筆的歷史讀物。本書除了序章、末章外,一共分了十章,每章以一個專題展現隋唐時代的某一特色,作者在敘述方面既照顧時間的先後,又突出了隋唐時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本書作者只能算日本學界研究隋唐史的大家之一,這本書的內容安排也體現出作者本人的一些學術興趣,而無法真正涵蓋整個隋唐時代的全面內容。在張國剛先生的《推薦序》中,即重點提及作者對隋朝的研究心得在書中的體現。本書第五章《武后與唐代的女性》所反映的是作者對武則天的興趣,因其曾出版過《則天武后》(白帝社,1995年)一書,但對唐代女性性格的描述可能會讓人覺得過於誇張。本書第七章《隋唐國家的軍事與兵制》,也重點在於作者曾經研究過的府兵制,因其曾出版過《府兵制的研究》(同朋舍,1999年)一書,而甚少關於唐後期藩鎮時代的敘述。因此,對於現在作為本書讀者的中國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作者時時與日本史、東亞史結合敘述的用意。雖然這在最初是為了引起日本讀者的興趣,但鑑於中國的通史一般頗為忽略對周邊政權的敘述,特別是站在他者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所以這部分其實最值得一讀。在本書序章中,作者即以“急劇動盪的東亞”作為標題,反映出在“東亞世界”這一時代背景下的寫作用意。在序章中敘述唐武宗滅佛時,又點出日僧圓仁(794-864)在長安的見聞。隨後,又進一步介紹了回鶻、吐蕃兩個曾給唐朝強大軍事壓力的外族政權的崩潰,新羅人張保皋在唐與新羅之間出入政、商兩界的動向,日本藤原氏一族借助“承和之變”而開啟“攝關政治”的情況,這些都發生於九世紀四十年代初。看起來比較巧合的事,事實上並不相關,正如十世紀的東亞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中國內地分裂為五代十國,西南地區經歷著從南詔向大理的過渡,東北地區的契丹王朝取代了渤海國,越南最終從中國分離出去,朝鮮半島出現後三國鼎立,日本也爆發了平將門之亂,但這些都只能說是湊巧而已。顯然,作者的用意並不在於強硬地把東亞各國發生的事聯繫在一起,他做的僅僅是通過一些特殊歷史人物的活動,來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一個面貌。比如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即點出近年新發現的《井真成墓誌銘》對於研究遣唐使這一群體的價值。此外,在第一章中通過遣隋使來觀察隋朝,第八章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曾撰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圓仁筆下山東地區的新羅人社會,五臺山的信仰群體,長安城及法門寺、雲居寺的毀佛運動。在第九章,又進一步描述了隋唐時期東亞各國的動向。這些都是對日本學者來說,極為感興趣,也極為擅長的領域。當然,同樣在唐代,像圓仁這樣富有傳奇性的人物,還有一直以來也受到東亞學界關注的阿倍仲麻呂(689-770)、鑑真(688-763)、空海(774-835)、崔致遠(857-?)。阿倍仲麻呂是作為遣唐留學生在唐朝學習、任官,最終老於唐朝的日本人。關於他的一生,近年有日人加藤隆三木先生撰寫的小說體傳記《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可以作為通俗讀物予以瞭解。鑑真六次東渡日本,開創了日本佛教的律宗。保存於日本的淡海三船(722-785)所撰《唐大和上東征傳》更是媲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史料。日本小說家井上靖以鑑真為主人公的小說《天平之甍》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早已風靡兩國。空海是從長安返回日本後開創真言宗的高僧,且所撰《文鏡秘府論》也是中日文學交流史上的名著,近年日人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更把空海的形象推廣於年輕人中。最後的崔致遠,則是被稱為“東國儒宗”的人物,雖然活動於唐王朝多事之秋的末期,但留下了一部對於研究唐史來說彌足珍貴的《桂苑筆耕集》(黨銀平校注本,中華書局,2007年),顯然也值得被更多關注。雖然作者在本書中並未對此四人予以詳述,但他們與圓仁一樣,都是當時的“世界公民”,也是我們瞭解唐代東亞的窗口。總之,作者的意圖在於,離開了任何一個周邊政權的存在,都無法成就隋唐帝國的世界性,也構不成絢爛的隋唐時代。正如近代以來的東亞,離開了在中國積極為民族復興而奔走的琉球人、朝鮮人、越南人,離開了懷有各種目的來中國遊歷、刺探,乃至侵略的日本人,都無法譜寫出一部完整的中國近代史。近年出版的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也有著同樣的學術追求,可以作為此書的“前傳”參看。在本書結語中,作者則通過對歷史的梳理,開始展望當下的東亞,姑以其原話作為本文結尾:“我以為,在東亞正處於微妙國際關係的今天,我們在回顧上述日中兩國的過去的同時,似乎應該更進一步互相尊重、互相尊敬,並且各自冷靜地確認自己的立足點。”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4-03/09/content_2032455.htm
  •     首先声明:1、我打的力荐,指的是力荐本书,和译注无关。2、我读的是1版1印,据说后来的版本有所变化。本书体现出气贺泽保规教授贯彻的两条路线:(1)唐宋变革论(2)关陇本位(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比如反复强调是回归了还是脱离了这条路线。不过,具体的学术问题本文并不涉及——本书作为一本通识类入门读物,甚至是在可供学者阅读、学习的方面,已经相当优秀。在此只想谈谈本书的译注。译注这种东西其实很微妙,注释的好当然便于读者理解,例如对一些日本学者的注释,但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画蛇添足。把握不好,还不如像衫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那样直接放弃译注。第一类是比较莫名其妙的译注。(1)译注26,称“关于唐末的黄巢以及其他的民变暴动等,在中国大陆的相关论著中,多以‘起义’、‘农民起义’来加以表述。译文按照原著的表述翻译”。在正文中,作“流寇黄巢之乱”,注释是对“流寇”的解释。(2)译注85,“这里说的‘汉籍’,并非指汉代的典籍”。(3)译注48,“侯莫陈邈的‘侯莫陈‘是复姓(三字姓)。详可参见《宋史》卷206《艺文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先不说注出“侯莫陈”为复姓有一点无聊,读到此段材料,还以为《宋史·艺文志》会告诉你侯莫陈是三字复姓,结果只是列出了《女孝经》这本书的作者是侯莫陈邈妻罢了。第二类是重复的译注。(1)译注28,称“关于‘贵族制’的含义,可参见本书的译注14”。又如译注16,称“关于‘贵族制’及‘贵族’的含义,参见本书序章部分的译注14”。(2)译注81,关于“征服王朝”的含义请参见前节(回鹘部分)的译注。实际上就是上一条译注。(3)译注88,称“关于内藤湖南,参加本书第十章的译注”。虽然它指的也是上一条译注,但为什么突然用了第十章——译注又没有依据正文分出章节。(4)译注83,“关于正仓院的情况,可参照第八章最后一节的译注”。本译注真是毛病的集合点,首先是重复出注,另外,“第八章最后一节的译注”是译注72,不在83附近,读者自然很难从译注的排序中很快找到那条“第八章最后一节的译注”。真是无厘头。以上译注感觉都殊无必要。此外,译注14称“(陈寅恪)主要著作有上世纪中期出版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十三种”,总觉得怪怪的。(注:以上译注数字,均以书后译注编码数字为准)另外,还有一些无聊的错误。(1)例如张国刚推荐序中的第三页,“即是隋炀帝改变了隋文帝时期推行关的中本位政策”。这已经被网友指出了。(2)又如译注次序。正文中注释74,在书后译注编码当为第73,后面的依次错误。最后,感觉可以把衫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一书前半部分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与本书对读,大概会比较有趣。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春秋笔法”
  •     限於篇幅,作者的一些觀點無法展開和深入去講解。不過想想,作為普及讀物,能達到這一點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     2017读完的第一本书,对史料的处理和眼光都和国内不大相同。
  •     二刷,又发现了不少好东西,值得一读
  •     这本看书进度上拖了快小半年。结果因为一部古偶剧,一下午就刷完了。(要正视真正的自己)
  •     中国的历史书更多的是内生性的。而这部日本人写的历史书则是外延性的。把隋唐历史放在更加广阔的东亚环境下来分析。另外,书的结构也不用于国内的历史书按照时间轴,而是时间轴介绍后,其余篇章按照主题深入论述,律令,女性,府兵,等等。翻译的也特别好。
  •     适合入门的同学看 看常识性的内容 观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w
  •     很多断代史专家往往只了解其研究的那个朝代,于其前的积淀,其后的沿革,多懵懂不知。所谓专业,也给人门外和勉强之感。气贺泽保规将隋唐放到魏晋到赵宋这一段历史中来考察,很多观点都非常深刻,如节度使,和亲政策,回鹘到辽金元的沿革等。书中说隋文帝与大臣一一握手告别,不大可能吧?
  •     五十六个民族有点感觉了
  •     这套书都不错,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不能只是坐井观天。跳出去,离远一点,说不定能发现更多。
  •     有一些很有趣可用的示意图和表格。
  •       隋唐作爲“世界性”的“帝國”時代,基本上得到了學界的一致認可。無論是其對於西方文明的吸收與包容,還是對於東方屬國的威懾與塑造,亦與中、北亞各胡族部落的對抗與融合,隋唐王朝都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樣貌和巨大的影響力。
      本書作者的眼光,就主要集中在隋唐時代這種“世界性”上。在各章之中,到處可以看到隋唐與周邊各“國”交往的影子,也就是說,雖然一直在談隋唐,但外部世界始終在場。其實,在傳統中國,不僅僅隋唐時代,任何一個時期,中國的王朝都沒有完全與外部世界隔絕,都不是內部封閉的,只不過隋唐時期這種特色尤爲顯著罷了。在看待其他時代,我們也應記得,“中國”永遠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
      對於隋唐時期的體制與文化動向,作者常常是放在較長的時段中進行審視的。比如,從與前一個時代延續的角度,作者將藩鎮看作魏晉以來刺史、都督具有相同的本質,是一脈相承的自然結果,而非全然新的體制(他也指出,藩鎮體制作爲一種穩定的地方勢力,其實是鞏固了唐的中央權力)。又如對於中晚唐河北的“健兒”,或者說“傭兵”,從與地方、土地的聯繫角度指出這其實是府兵制的延長。唐代長安的“坊”制,也與北魏洛陽和北齊鄴城的“里”有直接聯繫,還可以在遊牧部落中尋覓原型。在向後的延長線上,比如他認爲回鶻在吸收唐文化的時候致力於建設“遊牧商業國家”,大量回鶻人從事商業,走向定居,從而成爲以後遼金元等“征服王朝”的先驅和過渡階段。其具體結論仍可討論,但他所具有的“歷史”的眼光,超出於某一“斷”代的視野而重視“通”的傾向,是值得肯定的。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統治又延續了一百五十年,對此,作者給出了許多解釋,比如南衙和北衙的二元兵制,而最重要的則是有賴於唐代統治力內部的柔性結構。這種柔性結構,包含了許多內容,像唐代中央集權不強,統治體制還比較寬鬆,而唐代後期在中央權力下降的同時產生了皇權擴張的趨勢等,甚至二元兵制也可以納入這種結構之中。其中有一些看起來是互相矛盾的,而這卻恰恰是作者眼中的唐代的統治情形。當然,其中的很多判斷,並沒有那麼絕對,只能是比較性的。
      在我看來,對於隋唐時代的發展,作者以中央和地方的衝突貫穿始終。像隋末的群雄並起,唐代的藩鎮和府兵與地方的聯繫,都蘊含著地方向中央、向集權的對抗。而隋煬帝之在更廣闊的基礎上構建權力,唐代後期意圖回復關中本位,都有著與融攝或消泯地方影響的目的。或許可以說,在隋唐,中央與地方始終處於拉鋸之中,結果便是五代十國。問題的解決,還要等到宋代。
      書中有不少猜測之詞,看起來相當引人注目,竊以爲卻很難站的住腳。比如他認爲楊廣、楊素路線不僅包括江南,而且還容納了“積極主動的東亞政策”,個人以爲便不免過甚其辭。說楊廣後來的表現更具有包容性或可,但說他在開始就具有那樣廣闊的“東亞”視野恐怕是很難成立的。
      
      2014年3月16日聊記數語
      
  •     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城市的规划到居民的生活,从宏观上看历史,从细节全方面展现历史,不仅仅是历史,而是认识一个时代,唐朝的气质,看的时候脑中像电影一样放映那个时代。但还是对宋代更感兴趣
  •     前五章对于时代和人物的刻画,将时代的氛围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描写的十分生动也具有学术性,读下来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后面对于府兵制和两税法在制度层面上剖析,清晰地展示了支撑唐的两大支柱。整本书不管从哪个层面描写,都提到了贵族制对隋唐方方面面的影响。
  •     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各方面都有涉猎,但都不太深入。不过想要只凭一本书就把一个朝代的方方面面都讲清楚本来也是不太可能的。另,作者居然认为唐太宗不如隋炀帝,而且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表示无语
  •       讀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胡耀飛
      
      日本人與中國人的差異,不僅僅反映在語言、文化方面,還通過對歷史傳統的不同態度體現出來,其中即包括日本學界對於學術普及工作的積極應對。氣賀澤保規先生所撰寫的這本《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屬於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一套叢書,也是這樣一種由學界中人主筆的歷史讀物。本書除了序章、末章外,一共分了十章,每章以一個專題展現隋唐時代的某一特色,作者在敘述方面既照顧時間的先後,又突出了隋唐時代的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
      從學術史的角度來說,本書作者只能算日本學界研究隋唐史的大家之一,這本書的內容安排也體現出作者本人的一些學術興趣,而無法真正涵蓋整個隋唐時代的全面內容。在張國剛先生的《推薦序》中,即重點提及作者對隋朝的研究心得在書中的體現。本書第五章《武后與唐代的女性》所反映的是作者對武則天的興趣,因其曾出版過《則天武后》(白帝社,1995年)一書,但對唐代女性性格的描述可能會讓人覺得過於誇張。本書第七章《隋唐國家的軍事與兵制》,也重點在於作者曾經研究過的府兵制,因其曾出版過《府兵制的研究》(同朋舍,1999年)一書,而甚少關於唐後期藩鎮時代的敘述。
      因此,對於現在作為本書讀者的中國讀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作者時時與日本史、東亞史結合敘述的用意。雖然這在最初是為了引起日本讀者的興趣,但鑑於中國的通史一般頗為忽略對周邊政權的敘述,特別是站在他者的角度來思考中國,所以這部分其實最值得一讀。
      在本書序章中,作者即以“急劇動盪的東亞”作為標題,反映出在“東亞世界”這一時代背景下的寫作用意。在序章中敘述唐武宗滅佛時,又點出日僧圓仁(794-864)在長安的見聞。隨後,又進一步介紹了回鶻、吐蕃兩個曾給唐朝強大軍事壓力的外族政權的崩潰,新羅人張保皋在唐與新羅之間出入政、商兩界的動向,日本藤原氏一族借助“承和之變”而開啟“攝關政治”的情況,這些都發生於九世紀四十年代初。看起來比較巧合的事,事實上並不相關,正如十世紀的東亞也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中國內地分裂為五代十國,西南地區經歷著從南詔向大理的過渡,東北地區的契丹王朝取代了渤海國,越南最終從中國分離出去,朝鮮半島出現後三國鼎立,日本也爆發了平將門之亂,但這些都只能說是湊巧而已。
      顯然,作者的用意並不在於強硬地把東亞各國發生的事聯繫在一起,他做的僅僅是通過一些特殊歷史人物的活動,來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一個面貌。比如在中文版序言中,作者即點出近年新發現的《井真成墓誌銘》對於研究遣唐使這一群體的價值。此外,在第一章中通過遣隋使來觀察隋朝,第八章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描述了曾撰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圓仁筆下山東地區的新羅人社會,五臺山的信仰群體,長安城及法門寺、雲居寺的毀佛運動。在第九章,又進一步描述了隋唐時期東亞各國的動向。這些都是對日本學者來說,極為感興趣,也極為擅長的領域。
      當然,同樣在唐代,像圓仁這樣富有傳奇性的人物,還有一直以來也受到東亞學界關注的阿倍仲麻呂(689-770)、鑑真(688-763)、空海(774-835)、崔致遠(857-?)。阿倍仲麻呂是作為遣唐留學生在唐朝學習、任官,最終老於唐朝的日本人。關於他的一生,近年有日人加藤隆三木先生撰寫的小說體傳記《唐風和月:阿倍仲麻呂傳》(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可以作為通俗讀物予以瞭解。鑑真六次東渡日本,開創了日本佛教的律宗。保存於日本的淡海三船(722-785)所撰《唐大和上東征傳》更是媲美《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史料。日本小說家井上靖以鑑真為主人公的小說《天平之甍》及據此改編的同名電影,早已風靡兩國。空海是從長安返回日本後開創真言宗的高僧,且所撰《文鏡秘府論》也是中日文學交流史上的名著,近年日人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更把空海的形象推廣於年輕人中。最後的崔致遠,則是被稱為“東國儒宗”的人物,雖然活動於唐王朝多事之秋的末期,但留下了一部對於研究唐史來說彌足珍貴的《桂苑筆耕集》(黨銀平校注本,中華書局,2007年),顯然也值得被更多關注。雖然作者在本書中並未對此四人予以詳述,但他們與圓仁一樣,都是當時的“世界公民”,也是我們瞭解唐代東亞的窗口。
      總之,作者的意圖在於,離開了任何一個周邊政權的存在,都無法成就隋唐帝國的世界性,也構不成絢爛的隋唐時代。正如近代以來的東亞,離開了在中國積極為民族復興而奔走的琉球人、朝鮮人、越南人,離開了懷有各種目的來中國遊歷、刺探,乃至侵略的日本人,都無法譜寫出一部完整的中國近代史。近年出版的韓昇《東亞世界形成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也有著同樣的學術追求,可以作為此書的“前傳”參看。
      在本書結語中,作者則通過對歷史的梳理,開始展望當下的東亞,姑以其原話作為本文結尾:
      “我以為,在東亞正處於微妙國際關係的今天,我們在回顧上述日中兩國的過去的同時,似乎應該更進一步互相尊重、互相尊敬,並且各自冷靜地確認自己的立足點。”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4-03/09/content_2032455.htm
      
  •     讲谈社里个人感觉最好的三本之一,比崩塌的魏晋南北朝那本好,对隋朝的描写很详细,对日本推古时期的描述挺搞笑的
  •     这个系列第二本开始看的书,第一本看完的。书的结构挺好,10个章节比较全面的展现隋唐全貌。日本学者对隋唐的感情可见一般,不过写的很克制。
  •     三月1:沉迷在隋唐的复杂人物关系中,重新了解那时的各种制度与生活。最近很迷历史,这本书太合适去初步了解一个时代了,能把人带回到隋唐时期,一直保持着激情与热情。
  •     前三章总论历史大势,后七章分别从律令、女性、城市经济、军事、宗教、东亚各国动向、文化展开叙述。把会昌毁佛作为节点,比较同期整个东亚文化圈的崩溃,可以深思。
  •     翻翻翻,崔老师说当备考调剂,适合我这种小白,的确好读,一些观点也许仅为一家之言,但利于通贯已熟记于心的僵硬教材知识
  •       没有看过译本,而是看的原著。虽然对于京都学派大师们的巨著来说,这本书略显单薄,但是对于隋唐史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算得上一本相当不错入门书籍。建议补充阅读与之相关的京都学派的隋唐论著。
      
      
      
      
      
      
  •     只能给到及格的分数
  •     我想打6星!
  •     通史,比较简略,很多观点不敢苟同。可惜,这书本该由中国人来写,却让东洋人来替我们做了。
  •     非本土视角的绝好体现
  •     原以为会是很精彩的,但却是大篇幅的政治制度,倒不那么喜欢了
  •     立足於“唐宋變革”,將隋唐史與魏晉南北朝相相連,與上本書銜接較好。許多觀點也頗具新意如對唐代節度使的敘述。
  •     通史入门,这绝不是盛世,更可能是华夏的严冬,文明的积累耗尽,唯有依靠外来蛮族的刺激。 史书里的贞观之治更多是因为太宗的谨慎和保守。
  •     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前的隋唐,以及对于隋炀帝的评价意外的好。
  •     角度新颖 世界史角度看隋唐
  •     外家对本家的解读往往更有趣
  •     四星半。
  •     这个作者写的蛮客观的。当然也是因为大唐比较精彩
  •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这本书做到的已经超出预期。在科普向写作中贯通东亚史视野、京都学派立场、唐史研究前沿问题、学术争议,又能拒绝看似面面俱到的通史写作末班,确实是大牛手笔。
  •     这本书是这一系列当中最好的一本
  •     写的比剑桥中国史好看~~
  •     作者的一些观点论证并不到位,但并不妨碍这本书的可读性;那个国际化的隋唐很是迷人,通过个体和文物细节描绘时代画卷的部分相当值得一看
  •     此系列最佳
  •     匆匆看了一遍
  •     2017-5
  •     隋唐两朝与在前的秦汉和在后的明清诸帝国大为不同,作为混血王朝将胡人的精神引入中原帝国,帝国为之一新。我觉得本作是整套讲谈社中华史里最出色的,甚至一些地方还没有读到透彻,需要再三研读。贵族制走向衰落的此时恩幸仍与科举共同组成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节度使等令外之官的出现是律令制瓦解的标志;李世民未必比杨广出色,不过李世民对于杨广分散布置军力错误方针予以纠正坚持关中本位政策走对了棋;藩镇的出现是由于李唐坚持的关中本位政策不能面对日益复杂的边境局势故而在边境设置军府,这样一步一步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藩镇未必是中央不愿见到的,唐朝朝廷也是考虑到剿灭藩镇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容许其存在的,藩镇对于朝廷也并非视若仇敌;唐朝从府兵制向佣兵制改变的真正开端乃是神策军从中央扩展到全国。
  •     目前为止写的最好的一本,感觉作者真是深爱隋唐。
  •     这本书非常好看。
  •     和讲谈社其他的作者相比,特别是和宋朝的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整本书读下来,出彩的地方不是特别多,多数的内容比如说,故而关于佛教的介绍,关于金币的介绍都很无聊。
  •     兵制的部分不太熟悉,重点看。讨论隋朝的一章很有点意思。也是奇怪,于道教只字未提。
  •     12/6--12/14 四星
  •     强调律令制与“贵族制”(门阀社会)的结合,个人仍然不明觉厉……观察东中国海海域交流非常精彩。刨去某些更多是巧合的“东亚趋势”,似乎半岛的历史相比列岛而言,与大陆的同步率更高。
  •     史大于论,作为普及本,可读性很强。但总是吊起人胃口来又戛然而止。读史果真书来如山倒,不过,隋唐史这块骨头我啃定了~
  •     到现在为止,最为满意的一本。作为一本大众史学,在范围上极其广阔,而井然有序,不得不为笔者的功力而赞叹。且每一观点浅尝辄止,对于像我这样对隋唐历史了解甚少的初学者来说再为适合不过。
  •     写得相当吸引人,一口气读完,很多细节都照顾到普通读者,非常不错!
  •     在阅读本卷之前还是期待值十分高的,阅读过程较为顺利,由于这一卷阅读得是电子版本,故存在我一贯的电子书囫囵吞枣问题。总体来说对于我而言新知有以下几点:第一、隋炀帝所代表的江南权力诉求和杨勇所代表的关中势力群体的斗争是隋朝夺嫡的背景这一分析视角十分有价值;第二、唐代作为东亚世界的中心,和周边各国存在着一种共振,如女性执政者出现和灭佛事件;第三、佛教在隋唐时期在整个中国所处于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文化交流;第四、唐中后期的藩镇制度所具有的一定合理性,并且与中央逐步加强联系的趋势判断。但是这本书也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对于隋炀帝的描写则大多采取了坊间传闻的形象,对于北方草原民族基因对于王朝的影响大于汉族传统和儒教的草率判断,对唐初轻视尤其是对于唐太宗的负面描述则让我十分怀疑。总体来说,有趣的类教材一本通史。
  •     推荐序里提到的讲谈社另外一套书《新书东洋史》11册,也想看。(前4册为先秦到清代)
  •     已经是本系列的第六本书了,盛世的唐王朝由之前短暂的隋王朝为其打下了基础;隋虽然似秦王朝一般--只有两位皇帝,但都有流传后世的伟绩: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营造了东都洛阳、数次打击高句丽(虽失败而告终,但也沉重打击了敌人)。 唐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大都市,京城内随处可见胡人,贸易繁盛;长安(现西安)城内的街西和街东各有54个坊,东西有两市场可买卖货物(这也是今天将购物称为“买东西”的缘故);大坊有四个坊门、周长4公里,小坊有两个坊门,坊内有街道和小巷连接各户...... 盛世也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之涣、鱼玄机……和书法家颜真卿;还出了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和丰腴美貌的杨贵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