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807624578
作者:(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页数:357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消失的髯须客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老早就听过韦德博物馆这个地方。我心中常隐隐约约地想,哪天一定要进去那里头逛逛,不过却从未付诸行动。我们分局收到严令要好好看守那地方;施加压力的不仅有韦德本人,还有警界的高层人士。人们一定听过老杰佛瑞?韦德这个名字,即使可能只知道他是个非常出色的银行家。然而,这个说法可无法让他满意。虽然我没见过他,但我听说他这个人暴躁易怒、离经叛道,并且堪称是”世上最会引人注目的大老板”。此外,我还知道他在圣詹姆斯街上拥有一些房地产,包括帕尔摩街的一栋公寓大楼。  大约在10年前,他资助了一家小型的私人博物馆(开放给大众参观),并担任该馆的馆长。虽然我记得在哪儿读过一篇文章,其内容说到馆中也存放一些早期英国四轮大马车的上好展示品——这是一种迎合老人家脾胃的混合变体物——但我老以为那是一间以亚洲或东方为主题特色的博物馆。这间博物馆位于克里夫兰街,同时和圣詹姆斯宫殿隔着广场相望。而延伸至街道东端尽头的该馆部分,却被那些幽暗小广场和从18世纪以来似乎就无人居住的建筑物所包围。纵使是白天,在那邻近地区也找不到一丝热闹气息——只有许多空荡荡的回音——到了晚上,说那地方有多诡异,它就有多诡异。  因此,霍斯金一提起那里,便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跟他说别这么气急败坏,把事情经过说给我听。  “我正在巡逻,”霍斯金昂首挺直身体,说道,“而且沿着克里夫兰街往西走。时间差不多是11点钟,长官。我正要朝下一个据点出发——帕尔摩街的巡逻区域——去和那儿的警员交接。当时我正路过韦德博物馆。您看过那地方吧,长官”  那地方我曾经路过好几次,记忆中那是一栋面朝大街的两层楼石屋,两旁各有狭长的高墙。此外,石屋有着高贵的青铜门,围绕门沿的是可能称之为阿拉伯碑文的带状雕刻装饰:这就是为何令人注意到那地方的原因。我和霍斯金都放下趾高气扬的官架子;在那种地方,恐怕我也嚣张不了太久。  “所以我在想,”霍斯金以亲密的口吻嘶哑地继续说道,“我在想,我可以去检查一下门,确认巴顿是否没忘了关门。嗯,长官,门都锁得很紧。于是我不假思索地亮出手电筒,您知道的,长官;我把灯光往上一照——”他话声暂歇。“哎呀,我吓了一跳,但我确定自己没有眼花。因为他正在上面,人就坐在墙上。他是个体形高瘦、戴着高顶丝质礼帽、身穿礼服大衣的老头。而且,他还留着长长的白络腮胡。”  我打量着霍斯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作何反应;我若是对他不够熟悉的话,我就会发誓这是某种精心设计的恶作剧。但此人的态度,却是无可救药地认真。  “是的,长官,我是说真的!他就坐在墙上。我把灯光打在他身上,理所当然会让我吓一跳——他那种年纪,斜戴着帽子,以及有些醉醺醺的模样,就像是——我出声叫他:哟呼!你在上面干什么,然后我瞥了一下那家伙的眼睛,我必须承认——”  “你太神经过敏了,警官。”

前言

  兄弟高台街1号宅邸的大书房里,四个男人围着圆桌而坐。过去这几年当中,在吊灯下的这张桌子上,曾摆了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古怪展示品,好让菲尔博士来细查一番。比方说会跳舞的发条玩具,那个锡制小玩意儿的旋转舞姿,在“威瑟比农庄”事件中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线索;或是那6枚青色钱币,它们绞死了摄政街的波尔顿。不过,今晚放在桌上募集而来的陈列品,倒是少见的不搭调。但在鼎鼎大名的“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它们扮演的角色却是呈堂物证。这些物证共有6件,头一件是一本食谱,最后一件是两对假络腮胡。  照射在桌上的灯光强烈,颇有聚光灯的效果。除了已点燃以供通宵聚会(如有需要的话)之用的炉火外,房间内并无其他光源。基甸?菲尔博士在最大张的椅子上就坐,他一边看着大桌旁放满雪茄和烈酒的小茶几,一边面露微笑。在法国南部待了四个月后,博士的精神可说是非常充沛,健康状况也是好得不得了。也许大家还记得,在解决了牵连两名英国女孩的“吉拉德毒杀案件”后——那是一桩令人身心俱疲的麻烦事——他就前往坎城了。之后,他在蔚蓝海岸无所事事地闲逛,一方面治疗气喘病,但主要目的是要在自然放松的情况下恢复身心健康。在吊灯下看起来,他现在的脸色比以往还要红润。而在系着宽黑缎带的眼镜后方,他的小眼睛闪闪发亮;咯咯笑声使好几层肉的下巴生气蓬勃,连带抖动了水桶腰。就像那送圣诞礼物的鬼魂一样,在这个房间里,他巨大的身躯似乎是无所不在。他一只手放在拐杖上,另一只手捏着气味浓炽的雪茄,并且指着桌上的展示品。  “是的,我很感兴趣,”他在愉悦的喘气声中承认。“是什么样的案子,能把一本食谱和两对假络腮胡凑在一块儿,我愿意花整晚来听听看。我注意到了,一对是白色,另一对是黑色。不过我说啊,海德雷,其他这些物证是怎么回事?”他伸手指了指。“它们几乎都给人不舒服的感觉。我认得出来那是一把弯曲的刀子;它的模样看起来很锋利。但这些照片是干什么用的?这一张看起来像是一排足迹。而这一张嘛——嗯,像是一张拍东区摊贩或市场的照片,门上方的墙面上还有一大块泼溅的黑色污迹。啊?”  “的确如此。那个嘛,”总探长海德雷面有忧色,“是某人把煤块扔在墙上的。”  菲尔博士将雪茄往嘴巴送的动作在途中停住。他的脑袋向一侧稍微倾斜,导致夹杂灰丝的大把蓬乱头发盖住了一耳。  “把煤块扔在墙上?”他复述一遍。“这是为什么呢?”  分区巡官卡鲁瑟以沮丧的口气插嘴。  “是的,先生。除非总探长他的案情重建是全然错误,否则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线索。还有,和那块污迹一联想起来,您就会注意到这黑色的假络腮胡。您瞧,首先这上头有乙醇粘剂,说起来这一点又更重要了。”  “闭嘴,行吗?”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大声喊道。这位知名企业家凭着自身才干,如今已是伦敦警署的助理警务署长。“你看不出来整个事件被你越说越乱了吗?你给我闭嘴,你们俩都给我安静一下,让我来解释说明。听着!菲尔,我们现在的处境相当棘手,所以最后只好来求助于你。情况是十分古怪,没有人能搞清楚状况。”  “你勾起我的好奇心了,”菲尔博士说道。“请继续。”  他环顾桌前的三位客人。虽然这几位各据一方的大不列颠子民,如今都聚集在这同一张桌子上,不过他们叙述或甚至思考此事件的方式,却大不相同。  约翰·卡鲁瑟,爱尔兰人,怀因街的分区侦查组巡官。他是新一代的警官:年纪未及三十五,拿到奖学金荣誉的大学毕业生,运动健将,个性温文有礼,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时而会脱离常轨。他很快就学到如何遏止自己的想像力,虽然这般自我抑制常教他难为情。他身上惟一不像爱尔兰人的特点,是拥有能识破别人心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有时却会让人感到不舒服。除此之外,你看到的是一张瘦长、黝黑、幽默的脸庞,嘴角叼着一只烟斗,讥讽的眼眸上方有阴郁的双眉皱在一块。  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秃头佬,过度肥胖的体型,是深不可测的英格兰人。他的坐姿像是那位公牛医生(Dr。Bull),而且人如其名地表现出忠贞不贰、多愁善感、愤世嫉俗、亲切爽朗、饶舌多嘴、暴躁易怒,以及顽固倔强等人格特质。他厌恶自己那副德行,却对本身偏颇的价值观自豪不已。他的脾气一触即发,但对人完全无害,透过警界神秘的管道,这种脾气让他在背地里赢得唐老鸭这个抱歉的绰号。但最关键的是,他永远都会扮演一个好朋友的角色,在“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至少有某个人可以为此作证。  第三位是来自推卫德河(译注:Tweed,从苏格兰南部流经英格兰境内而注入北海)以北的总探长大卫·海德雷。他是菲尔博士最要好的朋友,而博士也知道他是个平庸之辈;不过呢,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什么地方会需要他的帮忙,菲尔博士时常有此感受。在外表上,他小心谨慎、冷静沉着、行事合乎逻辑,但其实他时而笨拙、时而精明,时而痴呆迟钝、时而乖僻古怪。他那镇定迟钝的一面——有个故事仍在传诵中,说他如何单枪匹马走入白杨木东区最恶名昭彰的贼窟,以模型枪逮捕迈尔斯和贝利,然后背对着一个个恶徒指节铜套的伺机而动,冷静地押解他们离去——他的麻木迟钝,掩饰了即使在无人有意蔑视的情况下,他也会迅速反击的易怒倾向。他是个庄重的居家男人,厌恶流言蜚语,而且自尊自重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他的想像力说不定比前两位还要丰富,虽然他会生气地否认。最要紧的是,任何陷入大麻烦的人,无论是不是朋友,他都不会拒绝伸出援手的。  菲尔博士看了看这伙人,心里觉得纳闷。  “听我说,”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击桌说道。“韦德博物馆发生的事件非解决不可。过去这四个月来,你一定没看过英文报纸,所以对这个事件一无所知吧?好极了!那就更棒了!我们会轮番把事情始末逐一说给你听。我们这里的三个人,都经手碰过此案,结果却在得意洋洋中一败涂地。”  “一败涂地?”海德雷说道。“还不至于如此吧。”  “好吧,总之,就法律上来说,算是一败涂地。事情大致上是这样的:卡鲁瑟先是突然见鬼似的,碰上一件案情似乎无人能解的凶杀案。接着由我接手,我们将案情理出了头绪——但凶杀案本身仍是一头雾水。然后换海德雷上场,于是凶杀案的解释是有了——结果每件事还是完全说不通。他妈的这案子就像蛹一样,每剥掉一层皮,就会出现一种解释,最后在底层上面看见的字却是‘你被骗了’。煤灰!”阿姆斯特朗悲痛地说道。“煤灰!”  菲尔博士略显茫然恍惚。  “我们被耍得团团转,”阿姆斯特朗暴躁地继续说道,“但我们还是得重新仔细检视整个混乱情势。不管你喜不喜欢,飞毯你是坐定了。我们会轮流叙述案情,并对前一位叙述者的难题加以解说。故事听到最后,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你必须提出你的建议来。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想法的话;不过我是很怀疑啦。好了,卡鲁瑟,开始吧。”  卡鲁瑟似乎局促不安。他伸手到海德雷的手肘边,取得一堆蓝色封面的打字纸,接着转动既阴沉又滑稽的眼眸环视众人,最后叼着烟斗晃动的嘴巴终于露齿而笑。  “恐怕我是把事情搞砸了,”他说道。“然而,长官,整个过程当中,我似乎没给自己惹来不当的麻烦,所以我还可以略微心安。市场里头的说书人,都是坐着讲故事的。我建议您倒满酒杯,戴好帽子,长官,因为我们就要开始了。  “我的第一个预感,是有些事不太对劲——”。

内容概要

约翰·狄克森·卡尔 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美国宾州联合镇人,父亲是位律师。从高中时代起卡尔就为当地报纸写些运动故事,也尝试创作侦探小说和历史冒险小说。1920年代末卡尔远赴法国巴黎求学,他的第一本小说《夜行者》(It Walks By Night)在1929年出版。他曾经表示:「他们把我送去学校,希望将我教育成像我父亲一样的律师,但我只想写侦探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旷世巨作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
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在BBC服务盟国人民。1965年卡尔离开英国,移居南卡罗来纳州格里维尔,在那里定居直到1977年过世。
卡尔曾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耀──终身大师奖,并成为英国极具权威却也极端封闭的「推理俱乐部」成员(只有两名美国作家得以进入,另一位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卡尔擅长设计复杂的密谋,生动营造出超自然的诡异氛围,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他书中的人物常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消失无踪,或是在密室身亡,而他总能揭开各种诡计,提出合理的解答。他毕生写了约80本小说,创造出各种「不可能的犯罪」,为他赢得「密室之王」的美誉。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兼评论家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 Crispin)就推崇他:「论手法之精微高妙和气氛的营造技巧,他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列。」

作者简介

阒静无人的伦敦午夜街头,展示神秘东方文物的博物馆外,先后出现了两名不速之客。一名白须飘逸的老头盘踞在围墙上袭击巡逻警察,在遭到警察反击后昏倒地面,然而他却在警察离开求援的转瞬间消失无踪;五分钟后另一名年轻绅士大力拍击博物馆的青铜大门,当另一名到此巡视的警察出面劝阻时他却高举手杖朝警察砍击……
苏格兰警场的卡鲁瑟巡官接获报告决定前来一探究竟。巡官悄悄来到博物馆,不动声色的进到大厅,不意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管理员绕着一方棺椁跳舞的鬼魅景况,随即又惊悚地发现一具东方男尸蜷伏在古代马车里。这是神秘的东方信仰?还是残酷的献祭仪式?
卡鲁瑟巡官拖着疲惫身躯展开大半夜的侦讯活动。谁杀了这名东方人?暴躁易怒的馆长老韦德、冷静尽责的助理何姆斯、魅力四射的韦德小姐、外貌苍老的小韦德,还是行为诡谲的管理员普恩……而卡鲁瑟巡官能独力解决这件奇案吗?

图书封面


 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约翰.迪克森.卡尔《阿拉伯之夜谋杀案》读后John Dickson Carr 《The Arabian Nights Murder》---------------饕餮与戒律---------------经常看美剧《CSI》,每一集片头之前的冷开场都有一定的模式,拉斯维加斯篇开篇一般是纸醉金迷与囿于沙漠内华达清冷沙漠中摇曳欲望所撩拨起的诡异交织出的感官脉冲之后赫然的尸体呈现;而迈阿密篇则是在阳光、沙滩所谐弱神经之时目击罪案的产生;而纽约篇则是在先前貌似毫无关联的展现都市猎奇的光怪陆离,让人完全忘记了罪案,而在突然间,跟随时尚脉动谐振的包裹着会不幸罹患MS的髓鞘的细胞所构成的系统会被一具莫名横现的非生命体的出现而到一种体验完全不同的兴奋之感。而卡尔的《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在这方面也有颇许相似,在某陈列物中的匣闭的尸体发现之前,一系列零星的掺蘸着中东神秘性的非常规事件已经沿着神经的电脉冲和突触间隙散布在读者的神经系统之中,试图以饕餮的丰腴过载读者的灰色细胞,以便在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尸体遵循戒律性的规条出现的时候,读者的神经只是从一种兴奋方式转换为另一种兴奋方式,即从感性的神秘刺激逐步过渡到理性的严谨快感。---------------壁毯与丝线----------------虽然小说的主题诡计是欧美古典推理的经典桥段,但是就像小说中提及的博物馆中的东方波斯挂毯一样,小说中精致地布置了众多凶案的细节线索(这些线索更多地是与凶案的进展相关而不是作为淫浸神经之用),这些线索就像编制波斯挂毯的丝线类似,本身也许并不奇特,但数量众多,其通过精心的编制,组成了绚丽的推理图案。而那位不讨上司喜欢的秘书的总结列表则更是一副虽有所游离但足弭其上司倦怠的实用性波斯壁毯。就像卡尔的《三口棺材》一样,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我一直认为这部小说的有名是因为那整整一章的密室讲义,而小说本身的两个密室则并不怎样,第一个狭义封闭性密室感觉有些牵强,第二个广义开放性密室则有续貂(此貂指前文所渲染的悬念)之嫌,但我还是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其严丝合缝的细节布置,这一点在《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安乐椅与履底------------------虽然说是安乐椅侦探的作品,但磨穿鞋底的工作也还是要有人做的,而且这部作品还不止于此,诸位磨穿履底或嘴皮的众人也进行了推理,而且这些推理对于案件的推进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我们可爱的菲尔博士只是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逆转。---------------------及时性与公平性---------------------由于涉及的办案人员众多和多视角的叙述,线索的呈现和推理的进行有时候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推理时出现的线索对于推理的公平性来时也许是一种瑕疵。不过相对于日本追求创新叙述新本格而言,这种瑕疵完全可以被古典本格的朴实所掩翳。
  •     引言:“现在的侦探作家很少有作品能够困惑我,但卡尔总能。”——阿加莎·克里斯蒂既然连阿婆都能骗到,那我当然不可能避免被卡尔忽悠了。《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就是这样一部能把人从头骗到尾的作品。闹剧推理,指的是推理小说中出现不可理喻,无法解释甚至无厘头的情节,但一切推理都必须有合理的解释,这种手法在侦探小说中也叫“误导”。“密室之王”卡尔就是玩这种手法的个中高手。在《阿拉伯之夜谋杀案》中,卡尔就给我们演绎了何谓闹剧推理。在博物馆中,出现一个白胡子怪人,嘴里嚼着一些毫无逻辑可言的疯言乱语,并袭击巡警,在巡警将他制服并准备逮捕他时,他又突然消失,留下假胡子。嫌疑人A听到这样一个消息就晕厥过去。巡警调查时却发现博物馆中有人围着一口棺材跳舞,然后是莫名其妙的纸条被人发现。接着发现命案了,一个男子戴着假的黑胡子死去了,居然手里还拿着一本食谱。。。。。。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像个闹剧?一切情节就如同周星星同学的电影般无厘头。卡尔给了我们很多线索,但又巧妙地隐藏了能够打开真相的钥匙。在初看这部作品时,仿佛字里行间像零散的拼块一般,一切都有联系,但我们偏偏组合不起来。卡尔是一个仁慈的推理作家。在《阿》中,他设置了3个警长来调查此案,分别从三个警长的角度来阐述这起命案,让他们层层解剖,告诉读者他们各自所了解收集到的一部分拼块,所以我们可以整理头绪,动手组图。。。。。。看到故事尾声,或许你的脑海中已经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了吧?所以你在心里说:没错了,诸如此般,凶手必定是这个家伙!然后你满怀希望接着读下去,会发现之前的一切推理都开始剥落!原来,原来我又是被骗了!整个事件原来是这样!以上是我个人的阅读历程。读完之后盖上这本300多页的作品,对卡尔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为自己阅读了一部好作品而高兴。另一方面又抱怨自己又被忽悠了。卡尔不断地误导读者,让读者自得其乐地进行推理时,殊不知已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离真相渐行渐远。喜欢卡尔的朋友不应该错过这样一部有特色的作品。不过在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本来欧美作家写作风格就和我们亚洲人的阅读习惯有些不同,而这部作品,不知道是否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有些晦涩,句子非常生硬不流畅,甚至一些非常长的句子都没有断开。抗拒欧美推理小说的朋友就要考虑下了。但是如果你喜欢欧美,又或者无分区域性阅读的话,这部作品还是值得一读的。
  •     刚开始巡官表演的时候,我的语气是这样的:唔嘿,有点儿意思。再后来一遍重复描述案情,每个细节都阐释出新的意义,我的语气是这样的:呃呀,还挺好玩的。到了两遍直至三遍菲尔博士开启安乐椅模式解决之前遗留下来的问题,我的语气变成这样:呼噜呼噜,诡计太无聊了。虽然也有不可能犯罪,取巧的视角转换,不过流畅度却大打折扣。想见识一下卡尔怎么玩转奎因流的必看,算是矫正一下卡尔不会严谨推理的误区。但是作为标准的卡尔迷,这本书太厚了,犯了奎因一样的毛病,啰嗦的要死。我要睡死了,就是不醒来。zZZ~

精彩短评 (总计59条)

  •     密室推理大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经典!绝对推荐!
  •     卡爾最適合的真的是哥特小說,因為這些不需要邏輯…不過這本還能勉強算是沒有隱藏太多線索,或者電梯的故事是一些類似作品的開端?
  •     闹剧推理的经典!多重解答、惊天逆转还有奎因式的缜密推理,,这本真是卡尔的杰作!
  •     读古典推理小说最大的障碍就是他们的梗很多都 已经被新一代的推理小说家“致敬”过了。
  •     最后的逻辑部分虽不错但还是掩盖不住这书最大的毛病:翻译后每一个人说的都不是人话还一个劲地问~我表达清楚了么?“写的句子不会让人不解其意再读一遍”——这话说的就像放P一样
  •     最后的推理没太看懂,是翻译问题吗?
  •     1.继月光宝石后第二次碰到如此有趣的叙事手法了,在出场人物的塑造上,卡尔依然没有突破自己固有的模式,但是也已经超越了其他菲尔博士系列,语言神态以及旁观者描述,使得本作的人物塑造十分成功;2.初登场时略显支离破碎的现场,经由三位警官轮流叙述,将每一块拼图一一归位,再由菲尔博士一锤定音。凶手身份很出乎我的意料,最后的逆转很给力,线索就明晃晃地摆在你眼前,只是你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它;3.翻译大哥,你能告诉我“我不盖你们”的“盖”是什么意思?过于台湾风的翻译是本书的为数不多的败笔。泄底关键词:指纹;手套;煤屑。
  •     太混乱了我都没分清人物…叙述也极其枯燥根本看不进去……我很努力的在读,可是还是没看进去……看完还是没明白这些人想干啥……
  •     整体叙事流畅,推理篇幅为卡尔作品之最,但是最后推理部分的几个线索似乎从来没有给出来,这一点让本作的水平受到影响。
  •     卡尔太会讲故事了,从不同人的角度去描写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视点对于上一个都是颠覆性的推翻,那个年代写出这样的作品,太了不起了
  •     这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的卡尔。叙事新颖,逻辑严密,只是略长,翻译又不十分流畅,可读性打折。
  •     推理大师约翰.狄克森.卡尔的这本《阿拉伯之夜间谋杀案》讲述一起发生在伦敦阿拉伯风情博物馆的离奇谋杀案。案发当晚,博物馆内外发生了一连串扑簌迷离的怪异之事,之后在展厅的马车厢内发现一具不明男尸,致他死亡的是原本放置在展柜内的东方匕首。原本准备在博物馆内恶作剧的一群无聊男女以及当时不在场的相关当事人均有作案嫌疑。案件存在太多的疑点和怪状,尤其是假胡子和煤灰痕迹始终贯穿全案,一张写有“需要一具尸体…”的字条更是不可思议。助理警务暑长赫伯.阿姆斯特朗爵士将其归纳为“11项疑点,11名嫌犯”。即使警方掌握了大量的线索,也解开了其中大部分谜底,并锁定嫌犯(海德雷探长的推论近乎完美)。但因在法庭上无法说服陪审团而难以定罪。无奈之下,警方只得再次求助于老朋友基甸.菲尔博士。此时的菲尔博士已是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但智力毫无衰退。菲尔博士并未亲临现场,仅凭警方人员转述有关证人的证词以及取证的结果,就运用逻辑推理手法解开疑团,揭示了被警方忽略的细节,指出了真正的凶犯,做了一回所谓的安乐椅神探。在本案中,菲尔博士并非主角,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都由警方完成,但在解谜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仍然是他。与以往探案时的自信满满不同,这次菲尔博士坦承对自己的推论仍无十分把握,也无充足证据,因而对真凶无可奈何。这种探案方式在卡尔的作品中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卡尔是在不断求新求变,持续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力图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卡尔在小说中设置了众多的疑云和谜团,设计了多处开放互通的“密室”,提供了大量相互关联的线索,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错综复杂、纠缠不清,既牵引读者又误导读者。随着案情的发展,一些疑问解开了,另一些疑问又冒出来,不断地挑战读者的智商,考验读者的心智。最终的答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答案其实很简单,但越是简单的内容读者往往越是想象成复杂的东西,这正是卡尔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思维误区和思维惯性。从情节的复杂性和结构的特殊性来说,本书不逊于卡尔的经典之作《三口棺材》。
    卡尔借海德雷探长之口对案件作的评论:“我相信,从来没有一个案子象本案一样,可以找到那么多机会把纯粹的逻辑性放在其中来操作,原因是有太多怪事充斥其中。各位,逻辑是不会迷失于怪事之中;这是它的专长。面对平常状况和一般难题时,可能会得到一打以上的解答,所以当侦探选择了错误的解答时,就等于是一起步便满盘皆输。如果碰上的是一个非常诡谲的事件,通常情况只会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事件越怪异,犯罪的可能动机也就越狭隘。逻辑推演的结果会告诉我们,这里只会有一个解释,而且是非常简单的解释。而这个解释会被遗漏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天性会舍弃逻辑不用,只妄想有个解答会从天而降;尤其是当难题显得如此离奇古怪时,我们会要求解答也必须相对的奇之妙哉。”这段精彩论述,与作者另一部作品《三口棺材》中那段著名的论述一样,是对推理小说特性的经典总结和概括。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是卡尔较为出色的作品之一,很有阅读价值。
  •     卡尔另一本神作,叙事方式、诡计、布局,都是一流的存在。
  •     情节紧凑,内容丰富,巧合与细节构成了这部故事,而且前后呼应,几乎所有的细节疑点都在故事进行中进行了解答,是卡尔小说里水准很高的一部。保罗霍尔特的神作第七重解答想必也是受了这本书的启发吧。
  •     很棒 卡尔真是全能选手啊
  •     大家的作品就是大家的作品,很喜欢
  •     传说中的博物馆奇妙夜。。。
  •     plot真的很棒,还有逻辑推理,卡尔又一本五星佳作
  •     挺有意思的一本
  •     个人打分8.8
  •     竟然是有推演逻辑的,除了大部分的事实可以靠讯问得到,最后的真凶推演则用到了逻辑推演,虽然差不多是临门一脚了【,咱觉得还是严谨的。对于卡尔,目前还是很佩服他能写出这么有趣的故事的功底和通过隐藏一些事实来造成一个十分荒诞的谜面的功底的【谜面:见简介,差不多就那样,此外还有一次谜面翻转
  •     这本书要用大块的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最好能一口气看完。因为太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乱了。但是,但是,慢慢滴看,不要急,慢慢来,到最后,呵呵,是本好书。
    也许这与我看书的方式有关,我看书从来不想,也从不在看书时发挥丝毫的想象,只跟着作者,一步一步的走,能把我带到一个境界的书,我认为,就是好书。
  •     相对于卡尔的这个系列的书而言,这部略显沉闷,篇幅过于繁琐罗嗦,!
  •     卡尔的书有的简单明快,有的拖沓冗长,而这本是属于两种的结合。读整本书的时候能体会到这种节奏变化非常明显,时而连续几章都没有任何进展,紧接着的一章就会有非常多的内容。总体来说小说还是非常精彩好看的,但是好多地方真的是很磨叽,影响了故事的发展。三个人分别叙述的模式也非常有意思,从最开始的杂乱无章,到一点一点的成形,能找到小时候看哆啦a梦坐时间机器穿越的感觉。
  •     结构挺有意思的,但还是很烦躁
  •     卡尔的书在前期的案件引入和布局是基本都堪称完美,但是有时候在后面解答的时候会过分冗长和简单,冗长是说写了大量的无关内容的话,简单是说诡计本身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好几本书里都有出现,这本也比较明显,不过谜面实在是太棒了很喜欢,所以给四星
  •     七重酥皮的蛋挞太美味!开头被络腮胡搞得神烦,好在有守门员跳大神(。三个逗比警察每解答一个问题就会带出多个新问题链式反应好棒,每个人其实都【】哎呀呀平时看不到的另一面渐渐暴露这种最喜欢了,一帮人为了恶作剧也挺拼的,围炉夜话好感度max
  •     层层递进的接近核心的叙述方式,好处是把一个故事讲述的清晰明白,逻辑相当严谨。开端出现的各种谜团的泡泡被一个一个戳破的感觉妙不可言。而到最后有菲儿博士安乐椅式的凭借一个微小的伏笔道出最后的真相,畅快淋漓。只是,很多时候,叙述过于繁复,文字略显虚华,微有注水之嫌,如果能更加干练简洁一些我会更喜欢。
  •     看到后来有点看不懂了。。。
  •     卡尔的叙述比起推理更让人又爱又恨;我竟然读出了黑色幽默的感觉。
  •     细节推理请看它。
  •     2013年底 电子版
  •     很多年前看的,印象最深的是”抹掉指纹“(应该没有泄底吧= =)
  •     我很喜欢这本的叙述方式,是不一样的尝试,多给一颗星。
  •     闹剧推理
  •     不得不说,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没逃出去那个圈套。。。以及,我真心希望最后他把那个什么爵士一家子都做掉了。。。
  •     读起来太累了……
  •     卡尔写逻辑流,身为卡尔奎因双重nc粉,高潮了
  •     想了想还是五星比较合适,本作的叙述结构和方式,线索的排布和伏笔的设置回收,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推理突破口选得非常漂亮。
  •     主要内容不突出,一堆破烂事讲来讲去,看的头都晕了都看不出个所以然
  •     看的三本卡尔的书一本比一本差,停留在皇帝的鼻烟壶就好了,这版翻译烂透了
  •     恶作剧的戏码十分绕人,前部分有点怪味,后面风格太不像卡尔了,逻辑流的卡尔也很厉害,层层推进的推理非要加个逆转,但故事依旧好看
  •     不管怎样,好喜欢曼勒宁,他是那么勇敢无畏,但是像菲尔博士说的那样,他并没有认清自己到底是谁,也许在亚洲的神秘沙漠和险恶丛林里,他能找到纯粹的自己,也许他会成为一个传奇英雄。可惜,开放式的结局让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     这批黑皮书里面,这本《阿拉伯之夜谋杀案》写得最好(其次是《绿胶囊之迷》),虽然本案的动机有一点牵强,但推理部分比起系列中的其它案子更具有说服力,剧情也很有趣。
  •     从头至尾疑团不断抛出,最后众多复杂的线索汇聚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结局还有反转。但是故事略显冗长,而且在某一个细节上,似乎存有疑问。
  •     很喜欢这种古典推理的味道,但这种叙事模式真的需要极大耐心。尤其是对那一晚发生的事翻来覆去由好多人反复讲述,真的看得有点烦躁。故事的推进感太弱,导致故事开场营造出的诡异紧张氛围消失殆尽。为了掩盖最关键的线索,而拉拉杂杂放出一大堆无用的线索,也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但这一切缺点在最后精彩至极的解答面前都不重要。不过要吐槽的一点,作者对富二代的态度很政治不正确。
  •     很棒,层层丰满层层解迷层层深入最后还能来个惊喜(讶?)
  •     泥垢,强迫症又犯了,虽说之前已经口头报了打分,还是忍不住去把这漏掉的16本书补一下,真特么令人头痛。ps:卡尔的大段推理,也很搞笑
  •     阅读体验极不愉快的一本书,看的很痛苦
  •     环环相扣,就是太啰嗦了。
  •     看得有點艱難。。因為東西方差異什麼的,其實應該說是前面的敘事性不強有點拖沓,讓人沒有很願意往下看,是因為被強烈推薦才繼續看,到最後1/4左右就相當精彩了,正以為已經看到正解的時候,菲爾博士開口才發現啊又弄錯了呢。卡爾不愧是騙到阿婆的密室之王。 鬧劇推理是這麼一回事啊。不錯不錯。 最有不在場證明的那個就有可能是兇手。。誒。。 前面還覺得三個警察對細節的敏銳性很棒呢,終於也是拼出一個可行的結局,最終還是被卡爾騙到了。被騙得還是蠻開心。哈哈。
  •     每个出场人物都很喜欢,这年轻人的小团体我也想加入。
  •     长的让人受不了,不过逻辑还是不错的。伪证的部分的推理非常棒!
  •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多少会影响观感,不同角度的证词拼凑真相固然很有意思,但感觉还达不到出彩的地步。
  •     故事情节还不错,只是译者是不是港台片看太多?哇靠,乌龙,太妹诸如此类的词充斥其中,影响了阅读质量。
  •     切入点着实不错,而且线索充足。PLOT也够复杂,就是相比篇幅,梗显得小了。我是被那几个碎嘴子搞晕了,但查案人不该那么疏忽……静下心来看推理之外的东西,人物形象及对话还真是生动有趣。(吐槽:连看密室之王的两部作品,竟然都没有密室)
  •     有时候,讲故事的能力和布局放线索的技巧比诡计更重要,而卡尔无疑是个中高手
  •     虽然是佳作,卡尔少有的逻辑流,但总觉得有些啰嗦。
  •     本书作为卡尔的代表作之一,读之前期待度很高。但是本书的篇幅不短,读起来也颇为费时费力,今天终于看完感觉还是有些失望。虽然本书的亮点不少,如荒诞的情节,多角度叙述,安乐椅神探等,但核心诡计和推理却并不尽如人意。全书358页,只有最后十页是菲尔博士的推理,还拿不出关键的证据,之前全部都是三个警察讲故事,感觉废话太多,有时候一章只为说明一个线索。刚开始读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卡尔的文风,感觉欧美的小说在对话方面写的尤为详实,心理方面弱些,反正最近一段时间是不想看卡尔的小说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