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食因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掠食因子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229056063
作者:[美]道格拉斯·普莱斯顿,林肯·蔡尔德
页数:357页

章节摘录

序幕1亚马逊盆地,1987年9月正午时分,塞罗戈多山脉上空密布的阴云终于散去了。透过极高处森林冠层顶端的枝叶,惠特塞能看见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有动物在头顶扑腾叫嚣,很可能是蜘蛛猴;一只金刚鹦鹉俯冲到低处,发出难听的“嘎嘎”声。惠特塞在一棵倒伏的蓝花楹树前停下脚步,望着野外助手卡洛斯汗流浃背地赶上来。“歇会儿,”他用西班牙语说,“Baja la caja。放下箱子。”惠特塞在树干上坐下,脱掉右脚的长靴和袜子,点燃香烟,用烟头去烫小腿和脚踝上密密麻麻的虱子。卡洛斯卸下肩上的旧军用帆布背包,背包上七扭八歪地捆着一个木箱。“打开箱子,谢谢。”惠特塞说。卡洛斯解开绳子,松开一连串黄铜小扣,掀起顶盖。箱子里紧紧地塞满了某种本土植物的纤维。惠特塞扯开纤维,几件古器物、一个小型木制植物标本夹和一本污渍斑斑的皮面记事本出现在眼前。他踌躇片刻,这才从冲锋衣的胸袋里取出一个雕工异常精细的小野兽像。他掂量几下,再次惊叹于那栩栩如生的手法和超乎寻常的分量。他恋恋不舍地把雕像放进木箱,用纤维裹住所有东西,把顶盖装回去。惠特塞从背囊里翻出一张折过的白纸,在膝盖上打开,从胸袋里取出一杆破旧的金笔,开始写信:蒙塔古:我决定派卡洛斯带最后一个板条箱回去,自己单独继续寻找科洛克。一方面,卡洛斯信得过;另一方面,若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可不想连累这只木箱。萨满的摇铃和其他仪式性物品值得关注,看上去颇为独特。放在箱子里的小雕像是本人探寻目标存在的证据,是我们在考察地的一个荒弃茅屋里找到的。请注意它格外夸张的钩爪、爬虫类特征和两足生物的细微特征。科索伽真实存在,姆巴旺传说并非完全虚构。笔记里有全部的现场记录和探险队分裂的详细经过。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想必已经知道了我们的遭遇。上欣古1987年9月17日惠特塞摇摇头,回忆起昨天那一幕戏剧性的场景。麦克斯韦尔,愚蠢的王八蛋,只关心能不能把凑巧发现的样本毫发无损地送回博物馆。惠特塞暗地里哈哈大笑。几个古代的蛋?再怎么看都只是毫无价值的荚果而已。麦克斯韦尔不该研究体质人类学亦称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分支,研究生物演化、遗传学、人类适应与变异、灵长目学、型态学的机制,以及人类演化的化石记录。,应该多学点古生物学倒是真的。太讽刺了,他们打包离开的地方和惠特塞发现证据的地方仅仅相距一千码。反正麦克斯韦尔已经滚蛋了,其他人也一样。留下的只有卡洛斯、科洛克和两名向导。而现在只剩下了卡洛斯一个人。惠特塞继续写信。请按照你觉得合适的方法,好好利用我的笔记本和这些器物,帮助恢复我在博物馆的名誉。不过更重要的是,务必要保管好这尊小雕像。我相信它在人类学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昨天发现它的过程纯属偶然。它似乎是姆巴旺异教的核心物品,但发现地点附近却没有人烟,这让我感到很奇怪。惠特塞停了下来。他没有在现场笔记里描述发现小雕像的过程。即便到了现在,他的意识仍旧在排斥那段记忆。当时,科洛克离开人们常走的道路,前去细看一只鹟?;若非如此,他们还找不到那条隐蔽的小径,小径位于遍覆苔藓的石壁之间,坡度陡峭。走进连阳光都很少射入的潮湿山谷,他们看见了那座粗陋的茅屋,半藏在几棵参天古木之间……两名博托库多向导平时总在用图皮语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此刻忽然安静了下来。卡洛斯问他们怎么了,其中一个人嘟囔着说什么茅屋有守护者,侵扰秘地的人会被诅咒。接着,惠特塞第一次听见他们说出了那个字眼:科索伽,阴影人。惠特塞半信半疑。诅咒这种事情他可不陌生,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向导要求加工资。可等他从茅屋里走出来,那两个向导却已经没了踪影。……那个老女人,跌跌撞撞地走出森林。多半是雅诺马莫人,显然不是科索伽人。但她知道科索伽,见过他们。她暗示这里有诅咒,最后,她悄然无声地融入森林,动作更像一头幼豹,而非耄耋老者。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茅屋。茅屋,惠特塞小心翼翼地拔开记忆的塞子。茅屋左右各有一块石板,所雕图像完全相同,都是一头蹲坐的怪兽。怪兽的爪子按着什么东西,但经年的风吹雨淋已经令人难以分辨其形状。茅屋背后是个簇叶丛生的园子,在遍地苍翠的热带雨林里,这片亮丽的颜色显得分外扎眼。茅屋的地面比室外低数英尺,险些害得科洛克摔断脖子。跟着进去的惠特塞比较小心,而卡洛斯干脆跪在了门口。茅屋里很暗,凉飕飕的,有股腐殖土的味道。惠特塞拧亮手电,看见茅屋正中间有一块垒起来的土丘,上面摆着那个小雕像,基座周围是一圈形状古怪的雕凿圆碟。接着,手电筒的灯光照到了墙壁。墙边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人类的骷髅头。惠特塞凑近了仔细观察其中几颗,发现上面都有深深的刮擦痕迹,他没有立刻分辨出那是什么印记。所有颅骨的顶端均有几个边缘参差不齐的洞眼。大部分颈根的枕骨被压碎和切断,厚实的鳞状骨完全不知去向。他的手颤抖起来,不小心弄熄了手电筒。在重新拧亮手电筒之前,他看见几千个眼窝中透出晦暗的光柱,尘埃在凝重的空气中缓缓飘动。走出茅屋,科洛克说他需要去走走--单独静一静,他是这么告诉惠特塞的。但却一去不回。这里的植物很不寻常。苏铁和蕨类像是来自史前时代。可惜没时间深入研究了。我们找了一种弹性特别好的植物当木箱的填充物;要是约根森有兴趣的话,不妨让他看一看。期待和你一个月后在探险者俱乐部见面,一人一根麦克纽杜上等雪茄,畅饮马丁尼,庆祝我们大获成功。我把这件东西和我的名誉都托付给你了,到时候见。你的同事,惠特塞他把信塞进板条箱的盖子底下。“卡洛斯,”他说,“把这个板条箱送回莫兹港P?rto de Moz:巴西帕拉地区的城市。,在那儿等我。如果两周后我还没回去,那就去找索托上校。请他把这个板条箱连同其他那些,按照谈妥的条件一起空运回博物馆。他会跟你结清工资的。”卡洛斯看着他。“我不明白,”他说,“你要一个人留下?”惠特塞笑着点燃第二根香烟,继续屠杀虱子。“总得有人把板条箱送出去吧。你应该能在到达河边前追上麦克斯韦尔。我想多留几天,继续找科洛克。”卡洛斯猛拍他的膝盖。“Es loco!我不能把你一个人留下。Si te dejo atrás,te morirías西班牙文:你疯了!你要是不回去,就会送命的!。你会死在森林里的,先生,吼猴会把你的每根骨头啃得干干净净。我们必须一起回去。这样才是明智的选择。”惠特塞不耐烦地摇摇头。“把红药水和奎宁给我,还有你背包里的牛肉干。”他说着又穿上了肮脏的袜子,开始系靴子的鞋带。卡洛斯一边抗议,一边打开背包。惠特塞没有理睬他,只是心不在焉地挠着后脖颈被虫子咬伤的地方,视线投向塞罗戈多山脉。“他们会怀疑我的,先生。他们会以为我抛下了你。这对我很不好,”卡洛斯说得飞快,把那几样东西放进惠特塞的背囊。“食肉蝇会活吃了你,”他说个没完,走到板条箱边,重新系上绳子,“你的疟疾又会发作,这次肯定得死。让我留下吧。”惠特塞看着卡洛斯,他雪白的头发贴在汗津津的额头上。昨天,卡洛斯没有向茅屋里张望之前,他还是满头乌发。卡洛斯和他对视片刻,随后垂下双眼。惠特塞站起身。“再会。”他说,然后走进了茫茫树丛。傍晚时分,惠特塞注意到低垂的乌云重又围困了塞罗戈多山脉。刚才这几英里,他走在一条起源不明的古路上,这只是条时断时续的林间小径,在平顶山底部四周的黑水沼泽里左弯右绕,那片树木丛生的潮湿平台静静安躺于前方。惠特塞觉得这条小径体现着人类的逻辑,拥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动物踏出的步道往往毫无章法。平台越来越近,小径通往山肩处有一条险峻的深谷。科洛克肯定去了那个方向。他停下脚步思考,不由自主地抚摸着护身符,这是一支叠在银箭上的金箭,从小时候起就挂在他的脖子上。在过去几天行程中,除了一个早已荒弃的棚户小村,唯有那座茅屋能说明这里有人类居住。踏出小径的只可能是科索伽。到了平台近处,他看见陡峭的岩壁上有几道瀑布。今夜可以在山脚安营,明天一早就要攀登上千米的山坡。地势估计险峻而泥泞,多半很危险。要是遇上了科索伽--唔,那可就无路可逃了。但他没有理由认定科索伽部落是一群野蛮人。在当地神话中,要为杀戮和残暴负责的是另一种生物:姆巴旺。说来奇怪,这种未知怪兽据说受这个无人见过的部落控制。姆巴旺确实存在吗?他暗自揣摩。热带雨林这么广阔,有一小群原始人在这生物学家尚未仔细探索过的这个地区生活也不足为奇。惠特塞的怨气不禁再次升起:科洛克离开营地时真不该带走他的曼利夏.30 06步枪。惠特塞很清楚,当务之急是先找到科洛克,再搜寻科索伽的踪迹,证明他们没有在几个世纪前灭绝。在亚马逊深处,正如亚瑟·柯南·道尔在小说《失落的世界》中所描述的,在一座高出丛林的平顶山上,居住着一群原始人,过着原始的石器时代生活--这个发现将让他名扬四海。没有理由要惧怕科索伽人。可是,那座茅屋……忽然,一股浓烈的难闻气味扑鼻而来,使他停下了脚步。不会闻错,这气味肯定出自某种动物尸体,而且是大型动物。又走了十几步,臭味越来越刺鼻。希望涌上胸口,心跳开始加速:科索伽人说不定在附近屠杀过动物。现场也许留下了他们的器物--工具、武器,甚至是拥有宗教价值的物品。他慢慢向前挪动。甜丝丝的恶臭越来越浓,令人作呕。他能看见阳光照亮了头顶高处的一片森林冠层,说明附近必然存在一片空地。他停下脚步,系紧背囊的带子,以免在需要奔跑时碍手碍脚。被树木包夹的狭窄小径渐趋平坦,拐过一个急转弯,那块林间空地出现在前方。动物残骸就在空地的另一头,紧贴一棵大树,树上刻着仪式性的螺旋符号。尸体洞开的胸腔已经变成了油腻腻的棕色,上面摆着一束亮绿色的鹦鹉羽毛。惠特塞离死去的动物越来越近,他忽然发现尸体穿着卡其布衬衫。肥乎乎的苍蝇如乌云般聚集在洞开的胸腔周围,嗡嗡嗡的声音如潮水般此起彼伏。惠特塞注意到尸体的左臂被一根麻绳捆在树干上,胳膊受过严重伤害,掌心割了个大口子。尸体四周有几枚用过的弹壳。紧接着,他看见了尸体的头部--脸朝上,扔在尸体腋窝的正下方,后脑勺被扯开了,浑浊的双眼望着上方,面颊鼓胀。惠特塞找到了科洛克。出于本能,惠特塞开始踉踉跄跄地后退。尸体上几道爪印掀起了皮肉,力量超乎人类,大得恐怖。尸体看上去已经僵硬了。科索伽人大概已经离开--上帝保佑,他希望如此。前提是他们确实是科索伽人。他发觉总是充满勃勃生机的热带雨林忽然安静下来。他猛地转身,面对森林。空地边缘高耸入云的树木中,有什么东西在移动,枝叶间出现了两只眼睛:色若烈火,细如狭缝。他猛吸一口气,骂了一声,用衣袖擦擦脸,凝神细看--那双眼睛消失了。分秒不容错失,他必须沿着小径尽快逃离这个地方。返回森林的路就在前方,他拔腿就跑。就在这时,他看见了地面上一个先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前方的树林里传来脚步声,沉重但又隐秘得吓人,正在朝他而来。……

前言

1986年,刚满三十岁的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告别了居住八年的纽约,把所有家当装进他的速霸陆休旅车,就这么驾车横越美国,搬到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全心写作。在这之前,他一直任职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还写过一本书《阁楼里的恐龙》(Dinosaurs in the Attic),介绍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时间都深锁在储藏室里不见天日的馆藏。大学时代的普莱斯顿非常杂食,广泛辅修了数学、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化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课程,最后才决定专攻英国文学。他从自然史博物馆的编辑、主笔一路做到出版统筹,既锻炼笔锋,也长了见识,奠定了日后创作最丰厚的基础。迁居之后,普莱斯顿一边进行新书《寻找黄金城》(Cities of Gold)的调研工作,同时开始构思一部以自然史博物馆为背景的谋杀推理小说,并把写作提案寄给《阁楼里的恐龙》编辑林肯·蔡尔德。蔡尔德比普莱斯顿小一岁,年纪轻轻就在纽约出版界崭露头角。巧合的是,两人都是文学系毕业,而且念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蔡尔德对恐怖小说情有独钟,编过几本鬼故事精选,还是个自学有成的程序设计高手。收到提案时,他已经离开出版界,成了大都会人寿的系统分析师。他认为市面上的推理小说泛滥,不容易崭露头角,不如改写高科技惊悚小说(Techno?Thriller),并提议两人合写。谁也没想到,这个“前博物馆员+前出版社编辑”的组合,会成为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惊悚小说黄金搭档。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掠食因子》(Relic)有如《异形》遇上《侏罗纪公园》,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横跨十数街区的展馆和阴森的地下储藏室为背景,叙述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土著文化主题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他们创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例如颇有现代福尔摩斯风采的FBI探员潘德嘉斯特,个性的中年警官达戈斯塔,还有天真但勇敢聪慧的生物学博士生玛戈·格林。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作品特色,在此已略具雏形:他们总能建构出匪夷所思、看似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恐怖悬案,然后用创意独具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并掺杂都市传奇、失落宝藏传说等冒险小说要素。普莱斯顿的自然科学背景使他不论写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或病理学都从容自若;蔡尔德则擅长营造惊悚气氛,懂得何时添加血腥场面,何时攻心为上用气氛吓死读者。这本书成了《侏罗纪公园》之后最成功的高科技惊悚小说。平装本推出后立即蹿上各大排行榜,卖出十余国版权,单在美国就卖了一百万册。1997年,同名电影上映(中译名《第三类终结者》),更把《掠食因子》送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不过,《掠食因子》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两人的成功也绝非一蹴而几。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地理问题: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相隔千里,见上一面都很困难,遑论创作这种私密的个人技艺。他们逐渐摸索出一种独特的合作方式:编辑出身的蔡尔德负责剧情大纲,普莱斯顿写初稿,再交由蔡尔德修润。其间当然有无数的讨论、争执与协商,加上两人各有正职工作,单是初稿就写了四年,而且他们还真的从头到尾没见面,完全以电话、邮件和传真作为联系管道。稿子完成之后,他们又四处碰壁,幸赖经纪人哈维·克林格(Harvey Klinger)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没有放弃。十八个月后,科幻出版社Tor的编辑罗勃·葛利森(Robert Gleason)签下版权,两人接着又花了一年多时间进行修改。从普莱斯顿1987年的构思到1995 年《掠食因子》正式出版,整整漫长八年。之后,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再接再厉,陆续完成续集《渠城猎手》(Reliquary)与剧情独立的医学惊悚小说《龙山》(Mount Dragon),然后他们离开了一手发掘他们的经纪人克林格,转投更具规模的大经纪公司旗下。有了先前的畅销基础,新任的大牌经纪人轻松找到了华纳出版集团,砸下重金要把他们打造成超级畅销品牌。双方合作之初,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写了三部偏动作冒险的作品:《冲潮》(Riptide)、《雷云》(Thunderhead)、《冰岩》(The Ice Limit)。这几部作品虽有大出版社的强力营销,销售却难与当年《掠食因子》的高峰相比。故事精彩归精彩,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普莱斯顿与蔡尔德想了很久,明白读者最喜欢的还是潘德嘉斯特探员和自然史博物馆,于是决定让这位风度翩翩的探员重出江湖,侦察博物馆暗藏的百年凶案,这就是2002年的《猎奇档案》(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故事描述一起建筑工程挖开古老的猎奇档案柜,出土的竟是一个恐怖的地底人体实验室,里面是三十六具被谋杀而后残忍肢解的尸体。潘德嘉斯特探员找上自然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诺拉·凯莉,两人深入博物馆的尘封档案,调查唐人街底下的大型墓园,还有河滨大道旁的恐怖豪宅。他们寻找的是一百三十年前的纽约谜样医师,一个着迷活体实验的医学天才。就在这个时候,同样凶残的谋杀和肢解惨案在纽约市爆发,相隔一个世纪的连串死亡究竟有何关连?相较于《猎奇档案》的都会背景,隔年推出的《乌鸦静画》(Still Life with Crows)则把故事舞台搬到与世隔绝的堪萨斯小镇,由当地警长和潘德嘉斯特联手侦办一连串恐怖的杀人祭仪。他们深入附近的地底岩洞,发现一座禁酒时期的私酿场,并追索连续杀人事件背后的真正谜团:谁才是1856年当地大屠杀惨剧的凶手?四代堪萨斯家族又隐藏了什么扭曲病态的秘密?2004年,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出版《硫磺密杀》(大陆有重庆社版中文本),更让潘德嘉斯特和达戈斯塔警官再度联手办案。《掠食因子》书迷看到两人久别重逢,潘德嘉斯特不改幽默从容本色的那句“如假包换,我亲爱的文森”,莫不感动得无以复加。距离两人首次搭档,已经匆匆十年过去了。《硫磺密杀》同时也开启了堪称两位作者写作事业颠峰的全新三部曲:智勇双全的潘德嘉斯特不仅要挑战更匪夷所思的谜团,还要与他的终极敌手、犯罪天才狄奥基尼斯决一死战,而他就是潘德嘉斯特的亲弟弟。三部曲之二的《死亡之舞》(大陆有人民文学社版中文本),更是全面整合了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世界观,各路角色纷纷现身,生物学博士玛戈·格林、考古学家诺拉·凯莉、记者比尔·史密斯贝克、硬派女警萝拉·海沃德等人齐聚自然史博物馆。只可惜这不是美好的大团圆,而是悲剧的开始,因为狄奥基尼斯已经正式下了战书,要与潘德嘉斯特一较高下,而他的战书就是谋杀哥哥的亲朋好友。过去总是一派从容自在、彷彿没有事情难得了他的潘德嘉斯特探员,对上旗鼓相当、甚至魔高一丈的狄奥基尼斯,终要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掠食因子》在美国出版十五年后,终于被翻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这其中的曲折,可也不输当年克林格的再三受挫。我第一次听闻这两位作者的名字,是在2004年的冬天,从编辑友人冬阳口中得知。当时他刚进入脸谱出版社不久,对《掠食因子》融合超自然案件与科学解释的手法大为推崇,委托我查询版权下落。当时我对《异形》加上《侏罗纪公园》的描述兴致不高,一时也没找到相关资料,便搁置一旁。隔年我们结伴去纽约参加书展,出发前他又提起《掠食因子》,并带来自己买的英文版。我翻开一看,前面的谢词里赫然写着经纪人哈维·克林格的名字,而他一年前才拒绝过我的代理要求!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再次修书,没想到克林格很爽快地同意见面,邀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去。我就这样谈到了《掠食因子》《龙山》《渠城猎手》的代理权,也才晓得普莱斯顿和蔡尔德当年出道及后来跳槽的来龙去脉。讲起这段往事,克林格难免忿忿不平,但这对搭档如今在文坛的表现,不也是他眼光独到的最佳明证?在纽约的最后一天,我们去自然史博物馆朝圣。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品数量惊人,远超过展览空间所能容纳,馆方只能定期拟订主题,从中取出一小部分展示。那些储藏室里的宝藏,我们自然是无缘得见,只能想象那个幽深地底的“恐龙墓场”:据说是世界上最多龙骨化石聚集之处。展馆有如迷宫,我们走得脚快断了也看不完,还得赶晚班飞机。不过博物馆里说不完的故事,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即将在你眼前上演的,是一段虽然姗姗来迟,却永不嫌晚的精彩旅程;一个不论在幕前还是幕后,都同样戏剧化的故事;一对各有专长、相互补强的写作搭档。台湾光磊国际 灰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有生物从侏罗纪公园来到纽约市可能会发生的故事。——《芝加哥论坛报》普莱斯顿和蔡尔德擅长描摹真实的细节,这让人兴奋,也使得他们的故事比克莱顿的更加精彩。——《书目》充满能量的高概念惊险故事,扣人心弦的高潮和急转直下的剧情。——《出版人周刊》

内容概要

道格拉斯·普莱斯顿: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纽约客》专栏作家,《美国国家地理》《哈珀斯》杂志特约撰稿人,曾就职于纽约自然史博物馆与《自然》杂志,任编辑与专栏作者。他的个人经历为笔下的故事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素材。
林肯·蔡尔德
曾在美国著名的圣马丁公司任总编辑,后进入美国大都会集团担任系统分析师。1990年代与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开始合著小说。
译者:
姚向辉,科幻奇幻翻译界的达人、深谙英美文化,译有多部科幻、奇幻、推理、恐怖、惊悚、文化类图书。包括《撒冷镇》 《驱魔人》 《银河搭车客指南》 《枪,偶尔有音乐》等。

书籍目录

序幕
超自然神秘博物馆
迷信大展
四足行者
尾声

编辑推荐

没有黎明的暗夜 无法醒来的噩梦《掠食因子》是血腥版《博物馆惊魂夜》科学惊悚小说大师成名作好莱坞电影《第三终结者》原著小说一座诡异的土著神像路经之处,血案连连--亚马逊河上,货船遭屠,死者脑颅神秘失踪;奥尔良-纽约,飞机坠毁,盗像者无一生还;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阴森的走道上、寂静的办公室、古老的地下室,血迹斑斑,白骨累累--是远古的魔咒?还是另有凶手?全球首届土著文化主题展即将拉开帷幕,谁能阻止如瘟疫般蔓延的灾难?谁来救助无知的看客?谁来拯救纽约?美国嘞?……

作者简介

“没有黎明的暗夜 无法醒来的噩梦”血腥版《博物馆惊魂夜》 科学惊悚小说大师成名作,好莱坞电影《第三终结者》原著小说。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迷信主题特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殊不知,被扯落的头颅与肢体,只是这场屠杀大戏开幕前的一道开胃菜……被停职的FBI特工潘德加斯特携手美女科学家马戈.格林、疯子科学家弗洛克,穿行于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古老繁复的地下城堡,找寻凶手的蛛丝马迹,最终揭开堪称史上最诡异凶杀案的神秘面纱。

图书封面


 掠食因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思想的尽是罪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后悔造他们了。”——《创世纪》第五章如果人类终将毁灭,会有谁来执行死刑?洪水还是瘟疫?神意还是人祸?当我们看尽了满目的核毁灭或者大瘟疫的场景之后,《掠食因子》带来了全新的答案。作者从生物的进化和演变中试图探讨了这个问题。虽然小说中的情节和这个重要的设想并不在因果关系上明显呈现,但是这一切似乎暗合了故事发展的背后的规律。当人类已经成为生物圈的负担,谁将成为猎手来狩猎泛滥的猎物?或许很多这类的欧美小说中都暗暗地包含着一种基督教的思想,即罪恶和神的毁灭。在本书中,作者也写出了许许多多的罪恶:谋杀、欺骗、贪婪、嫉妒、自大……这些罪恶在故事的后半部分汇成高潮,带来了血腥满地的毁灭——死亡。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类的罪恶,怪兽本不会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因为人类的罪恶加诸其上,这头怪兽才显得更加的凶猛狡猾,简直像是一位执行毁灭任务的魔鬼。这其间的因果,倒是很能体现一种基督教的精神。在最后,故事还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而这个伏笔,又是另外一桩罪恶。而那些坚守正义的人,则目睹了罪恶,努力去消除其带来的可怕后果,倒是很像救赎的过程。每个人生来有原罪,有些人放纵罪恶,有些人去阻止它,罪恶的放肆导致了毁灭;而活下来的人则是那些坚守正义的人,他们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这一点,倒是和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作为一名重口味爱好者,这本书倒是没能恰如我愿地展现怪兽撕咬人类的残忍细节。事实上我认为作者的笔锋相对含蓄而沉着,更希望用故事的罪恶力量来打动人而非喷你一脸血那样的简单直接。我想这倒是更加符合博物馆这样的背景,让整个故事更有一种狩猎的味道:耐心的等待,迅速的出击,无可阻挡的力量和威力无穷的陷阱。在陈列着人类收集的各种“猎物”的大厅里,有猎手狩猎人类,这种关系上的互相映照,让小说有了一种超然的味道在其中。这本书中我不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写的太冷了,全是上了油的金属味,冷兵器的感觉。就连最后的那几枪也像是“弯弓射大雕”的味道。这也许和创作年代有关系,毕竟本书的出版都是十几年前的事情,文学趣味已经发生了不少的改变。若是放到现在写,可能故事里那滴着热血的獠牙感和黑暗中的惊悚氛围就更加抓人一些,其科幻内核也会更加严谨而具有吸引力了。或许这本书可以很好地提醒我们,是个时候换个角度来审视人类在生物界的位置了。在人类之上,还会有更高级的物种吗?会有什么物种把人类当成猎物狩猎像我们对待其他动物那样吗?如果自然界不存在,难道不会有邪恶的人将其制造出来吗?认真追究其这些问题,恐怕每一个的答案,都会比小说更可怕。
  •     这本书不厚故事也不复杂,整个事件基本就发生在几天内,十分紧凑,一气呵成非常流畅,称得上是一本比较好看的惊险小说,虽然与《侏罗纪公园》没法比,但作为消遣来看还是不错的。个人认为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在结尾处,它不禁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阅读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怪兽怎能千里迢迢来到纽约”这个困惑,更绝妙的事这个解答是否准确我们还不得而知,毕竟它只是其中一个人物的推断,反而更加引起了读者对续集的好奇心,我在想做实验的某人是否会把自己也变成怪兽呢,期待续集《渠成猎手》尽快上市,怪兽赶快再来食人吧·!
  •     @怪诞心理行为学 : 缅甸有这么一个传说:有一条恶龙,每年要求村庄献祭一个处女,每年这个村庄都会有一个少年英雄去与恶龙搏斗,但无人生还。又一个英雄出发时,有人悄悄尾随。龙穴铺满金银财宝,英雄用剑刺死恶龙,然后坐在尸身上,看着闪烁的珠宝,慢慢地长出鳞片、尾巴和触角,最终变成恶龙。——《在缅甸寻找奥威尔》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新书!我效率太高了……嗯作为通俗小说读还是蛮不错的。人物塑造的篇幅还是少了点吧,潘德嘉斯特和达戈斯塔两个看起来挺招人喜欢的,但是书里料太少了……求深入,求多互动……
  •     有点克莱顿的味道
  •     还行
  •     科幻+侦探小说,当然,不是很现实。
  •     不能被剧透的小说,略冷,但是核心还是很棒的。
  •     Relic
  •     还好吧,谈不上惊艳,宣传语有些言过其实,JS而已!
  •     包装很完整,是送给同学的,同学很喜欢,快递也很快没有误了时间,评价晚了不好意思~推荐购买!!
  •     感觉在看好莱坞电影一样,一幕幕很生动的在眼前浮现出。
  •     我喜欢的类型,男主也是我的菜ww 纸张什么的能再用点心就好了。
  •     很吸引我~
  •     不知是不是翻译问题,干巴巴的。等到侦探出场第一印象非常差就不太想看了。
  •     最亮点的就是对纽约自然博物馆的描写了,大爱,这辈子一定要去。故事略凌乱,反派2到不科学啊。
  •     翻译还OK,但是有些冷笑话没了,总体而言,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     血腥,刺激,开拓眼界
  •     拥有一切吸引人眼球的噱头而且好看~
  •     异形横行的博物馆惊魂夜。挺爽的速食类惊险小说,标准美国电影流程,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详实博物馆地形描写令人身临其境&福尔摩斯式名侦探角色是一位南方绅士
  •     很久没这种感觉了
  •     完美的科学惊悚故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拍电影
  •     看过根据这书翻拍的电影,特意买了这本书
  •     最后的解惑很赞
  •     拍成电影的话也许还值得一看,作为小说实在是老套且杂乱罗嗦得可以。
  •     谁说先出现的就是命中天降了,天降就有可能是到一半才见面嘛!达戈斯塔最后抱住史密斯柏克说快亲我一口我爱死你了的时候我都沸腾了!不过这本我记得以前豆瓣评语都是角色智商太捉急了为什么现在反而评价高了?
  •     挺好的科幻小说,装帧不错,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科幻的不要错过啊
  •     结局出人意料,作者很了解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啊,应该是生物学霸吧
  •     身为一本90年代初的科幻惊悚,现在读着倒也没感觉有年代感 博物馆里出现远古食人怪兽确实是个不错的血浆恐怖片的套路 要说有问题还是在人物上,全书出现名字的人物有点太多了,主角显得有点酱油,性格塑造的也是有点模糊
  •     算是还不错了
  •     前半本阅读体验好差 人物线太多混乱的一比 后半本开始打戏了还行 傻逼还是太多可是 结局有加一分
  •     不错,内容还行,对于速食读物来讲个人认为70-80分吧
  •     未看,不知道有多好
  •     有点太过上世纪的感觉了……
  •     分镜头的写法,对气氛拿捏很精准。最后留下的悬念似乎预示着下一部没有第一部质量好
  •     典型的高科技惊险小说。因为要给后半部的屠杀准备尸体,所以开篇出现的人物太多太杂,乱糟糟。总之就是蠢人把所有蠢事做光,主角组把所有幸运值占光,炮灰组负责所有的惊叫和灌水拖长度。故事太过典型,反而没啥可说了。
  •     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被扯落的头颅与肢体,只是这 场屠杀大戏开幕前的一道开胃菜…
  •     冰冷冷的语言加上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人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特他妈nb的黑色cult b级怪物片!!!
  •     小说内容精彩,我很喜欢这种悬疑惊悚的小说,价格也比书店优惠很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