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恐怖分子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4
ISBN:9787802252592
作者:(瑞典)马伊·舍瓦尔,佩尔·瓦勒
页数:375页

吐槽

这是一对伉俪作家写的系列侦探作品中的最后一部。从系列最后一部开始读起实在很不明智,人物关系、前面的剧情统统不知道。可是谁让我只舍得买减价的午夜文库,而当时减价的这个系列里又只有这一本呢= =话说午夜文库前面那些为啥只出精装啊,实在买不起啊。。。这不是一部推理作品,跟着剧情看就可以。可以说这其实更接近一部纯文学作品。无法适应社会的可怜女孩瑞贝卡线和以主角马丁·贝克为首的警员们备战准备对抗谋划暗杀来访美国保守派参议员的恐怖分子线(X的好长的定语)在首相之死处连接到了一起。前面东拉西扯“压路机”等等情节都有效的给读者带来了紧张感,直至本应是高潮的美国参议员来访,一步一步调动起了读者的情绪。而达到了高潮之后的迅速跌落也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怅然若失的疑惑。之后才是真·主角的带来的真·高潮。直到真·主角一反常态口若悬河的大肆批判了一番万恶的资本主义,说出封腰剧透的那句“他们可能不在乎人民需不需要帮助,但总在乎自己的性命吧” 时,作者却又安排剧情戛然打断了真·主角的政治批判。读到这里我几乎要为作者的文学技巧击节叫好了。在这里巧妙的完结了的话,从人物塑造到社会批判来看本作都该算不错了。然而让人囧的是真·主角的发挥就真的到此为止了,下一次的出场只是让“推土机”代替作者发了发牢骚就给真·主角画上了句号。再之后就突入了伪·恐怖分子们(好吧其实他们才是真·恐怖分子)的逮捕进程。这算哪门子事儿啊?而且就在我以为“既然这样了就索性再制造一次海伊特VS贡瓦尔这一对宿敌的最终对决呗”的时候,作者又囧到家的把这美差交给了系列主角马丁·贝克——而且结局是马丁啥事儿没有,他的搭档却屁股上吃了一枪子儿。二位作者你们有何等执着于你们塑造的主角啊!

侦探的世界在人间

这是一系列颠覆旧的英雄世界的侦探小说。人人都是优缺并存、好恶皆有的普通人了,不是武功高强的观察力惊人的英雄;他们不再有那些十分的特殊爱好,比如波罗的留着八字胡十分洁癖,及经常具有的吹毛求疵的奇怪个性。贝克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还曾经被一段痛苦的婚姻所折磨;科尔贝里胖胖的,爱好吃,说减肥却从未实施成功,并且义无反顾的离开了黑暗的警界。主角也不再是一个人的模式。比如在这一部中,贡瓦尔发挥了几乎最大的作用。他虽然满口脏话,惹人生气,但是他在对付马尔姆这个官僚上却十分有效,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勒恩。我认为这是一部很现实的书,读着读者你就会读到书里,仿佛在其中生活一般。到底是谁?还要查到什么时候才能破案?因为从没把结果告诉我们。或者怎么这么累?还要应付上边的压力?功劳却总被他们抢去。那些小报记者到底想怎么样呢?不想知道真相而总是枉加揣测吗?就算不喜欢那个美国议员,也要保证他的安全……警察中总是有好有坏,那时我们就用好避免用坏。结果,那个小组还是被用在了搜查上,没有发现她……个性一点就是罪犯吗?不要再逼民为贼了,拿着枪吓唬他们……生存这么难,就业这么难。国家能给人们出路吗?这都是一些零碎的呓语,总之这对夫妇一年一本的质量的确不错。让我们记住这对夫妇:马伊·舍瓦尔(女),佩尔·瓦勒(男)。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用侦探小说进行反思:“我们把创作犯罪小说当作解剖刀,一刀一刀划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假象和弊病。”有这种理想作指导,怪不得比那些纯推理及为了一鸣惊人或成为畅销书的小说不知深刻多少倍,好看多少倍。恐怖分子从不关心人民的死活,只关心自己的死活。希望人们要记得这一点,不能因暂时的痛快就迷失自己。“人性尽在其中。”我们甚至还了解了那么多瑞典的风土民情。我觉得我会永远记得这一对真心写书的夫妻。丈夫死去,也无法再继续写下去。这种爱也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底。如果继续写下去,我相信会更丰富多彩,因为这一本已经有了集体智慧的形式。但是,男作家去世了,女的将怀念放入搁笔之中,你不在了,我怎么写呢?希望以后能拍成电视剧,我一定会看。瑞典应该拍的……

批判意识拉低艺术水准,可惜了

这套丛书(有人能记住这夫妇俩的名字吗?)我看了十部中的四部:第一部《罗丝安娜》,中期的《大笑的警察》,偏后期的《上锁的房间》,和最后一部《恐怖分子》。众人的评价很公允,果然是《大笑的警察》最好,《罗丝安娜》比较青涩,后期的几部,也能达到一定水准,但社会批判的部分过于露骨(虽然也可以说含蓄),降低了总体评价。这套书的评价高,不知是在怎样的参照系下说的。不是说它不值,但因为喜欢,难免有期待,总觉得它原本可以更好。它描写了一幅可爱警察的群像,作为警察小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和同类的推理相比,又有不足,在我这种站着说话的人看来这些缺点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和一本正经的欧洲人比,马丁•贝克这帮人不讲究绅士派头,不那么装腔作势;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侦探比,贝克他们又有点反传奇;在他们那个时代(六七十年代)日本人大概是不怎么能上台盘的,但现在我们也可以拿来和日本侦探比,这些瑞典人显得比较正常,心理更健康,虽然是批判社会的小说,也并不像日本小说那么扭曲压抑。这样说的话,评价高是很值的。不怎么理解中译本为什么要大书特书作者的共产主义者立场,书报检查制应该对这些侦探作品没什么影响,如果想影响读者,只会起到反作用。前面几部,至少我看的前两部,和主义没什么关系。而最后一部,整个就毁在了『主义』的手上。在首部《罗丝安娜》里警察团队似乎尚未成型(没仔细追究,大概译名不一致,但至少个性不明显),只有马丁•贝克和地方警察,还有一位美国同行,这几位都十分尽职尽责。《罗丝安娜》是个比较单纯的案子,单纯不意味容易,从开端来看几乎不可能破案——一个死在瑞典的单身外国游客,丢了都没人知道、几乎(有一位爱她的ex)没人关心的女子,完全是由于办案人的良知和责任心,才没有置之不理。最后能发现凶手,很大程度上是运气——因为那是瑞典一条有名的景色优美的河,整天有人拍照、摄像,才通过几帧照片和一段录像发现了与死者有过接触的人。这一点也是本系列的一个特征,证据总是成对出现,以免让人感到过于偶然。结尾部分设全套同凶手搞心理战比较精彩,但其实也蛮中规中矩,赌的就是这种不正常人类自己管不了自己。他要是再狡猾一点儿,情商智商再高一点儿,警察也拿他没办法。《大笑的警察》是高峰,也是一个以几乎不可能破案(不是不可能犯罪)为起点,一群人在公共汽车上遭屠杀,最直接的结论就是心智疯狂者所为,以下抽丝剥茧,终于令真相浮出水面。全篇没有闲笔,每个情节都与结论相关,凶手也显得冷静正常,犯罪合情合理,很有说服力;里面那么多人物,个个丰满生动,真是难得。到《上锁的房间》,就是多线索开端,然后再串联到一起的结构。这篇还好,几条线索都很清楚,最后连到一起也不算很牵强。这篇里那种社会批判的味道已经有点明显了,虽然还比较节制。那些靠养老金活着的老人,只能靠猫粮狗粮维生,青年人工作难找,前途未卜。所有人无论黑白都是一样的人生计划——弄到/劫到/赚到足够多的钱,逃离这个堕落昏暗的国家。========以下严重剧透,不喜慎入============最后一部《恐怖分子》仍延续了这种结构,但总体上很混乱。(1)一个年轻的单亲妈妈,身上带了一把割草刀,一手抱了四个月大的baby去银行『借钱』,居然被警察当作劫银行的人给抓了起来,告上法庭。到底谁是白痴呢?年轻妈妈?银行白领?还是胖警察?(2)一个无良的巨有钱的三级片导演被杀,杀他的是那个谁谁谁,而这导演之前曾把前面那位单亲妈妈花言巧语骗了去,让她拍那种那种无良电影。这位整个一死有余辜。但这导演相当脸谱化,简直让人疑心作者有仇富情结。(3)最主要的线索是恐怖案件,先是警察堆里最讲究衣着、身出名门而有草根情结的拉尔森参与了一次爆炸式袭击的反恐事件,之后美国参议员访问瑞典,马丁•贝克这帮人负责反同一批恐怖分子,爆炸给制止了,最后那些分子里最坏的一个也给整死了,美国议员没咋地,首相却被(1)里面那位单亲妈妈给射杀了。最后这个故事,整个就编得不好。人物不生动不说,简直有点莫名其妙。那个年轻妈妈,如果不是作者指使,就不能理解她干嘛杀宰相,她还有个吃奶的娃儿呢!因为知道要收尾的缘故,作者又常常跳出来,把这个评价几句,那个评价几句,前面几部里面出现过的人物也不时拉回来,打扮打扮,完全是盖棺定论式的。给一辈子婚姻不幸的贝克找了个完美伴侣,算是比较人性化;但对制度的批判很肤浅,不大有说服力。不是说资本主义不能批,但批得不好,简直是为了批而批。贝克的女友,挺可爱的知性女子,你雾里看花,觉得社会主义好我也不反对,可是居然在床头贴了一幅谁谁的照片,那也太假了吧?!那你俩还咋那个那个啊?太不可思议了。

最后一本

作为作者一生中十部作品的最后一本,他达到了。十本小说,一个系列,人生尽在其中,远远超越了纯粹的侦探小说。从偶遇这个系列,到每周都去图书馆等人还书,虽然没有按照顺序,但我还是在短短的三周里,在图书馆里读完了这十本书。我同意新星的意见,《大笑的警察》是最出色的一部,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悲喜交加的一本书,还有警察和侦探们的心底起伏。实在是精辟,看到40年前,瑞典的建设,仿佛今天的中国,人们在迅速转变的社会中成长,找到或找不到自己。

依依不舍

断断续续读完了这个系列,到了这最后一本,竟有些依依不舍。这是读第一本时没想到的。说实话,《罗丝安娜》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的确,跟很多本格派侦探小说相比,这个系列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精密的推理,案件的侦破依赖的是细致的调查、不懈的努力外加一点运气。所以,跟那些传奇的虚构侦探相比,马丁·贝克显得不那么“好看”。不过话说回来,世界各国警察破案的真实状态,大抵如此。这也正是警察小说应有的面貌。舍瓦尔和瓦勒想必是受到过警察小说的创始者之一、美国作家麦克班恩影响的(在其中的一本,具体记不清了,他们提到过麦克班恩的《至死方休》)。除了破案的过程,作者在其他层面上也极力追求写实,因而也就有了一种渗出书页的质感和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看来,这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大魅力,你几乎能闻到那潮湿的空气,看到那萧瑟的街景。而马丁·贝克、科尔贝里、拉尔森、勒恩、梅兰德乃至英年早逝的斯滕斯特伦、马尔默同僚蒙松以及时不时露一脸的一对笨蛋巡警克里斯蒂安松和卡凡特都成了令人怀念的老友,也许这就是“人生尽在其中”的感觉吧。


 恐怖分子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