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邦暴力团(上)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武侠 > 城邦暴力团(上)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208096608
作者:张大春
页数:440页

章节摘录

  当年万老爷子尚未归西,每到满月之夜都要和几个平生知己作荷塘之会,地点就在南海路植物园。席间不外是白酒一壶、鲈鱼一尾、松花皮蛋二枚、葱爆牛肉四两,还有澎湖腌缸花生米半升。与会的老者举箸不多,感怀却总不少。就有这么一回,月过中天,万老爷子击掌唤来警卫,低声吩咐了几句。但见那警卫立刻靠靴行礼,匆匆离去。约莫半盏茶的辰光,警卫去而复回,在一旁的小石桌上铺开一层织毯、一层丝绸,再点亮鲸脂烛灯一具,备妥了文房四宝。万老爷子满饮一盅、踏步上前,拂袖擎笔,轻轻往砚池里濡了个毫酣墨饱;当即飞龙走凤、舞鹤擒蛇,画下一片竹林。  “端的是淋漓之至!淋漓之至!”外号人称百里闻香的老饕魏三爷忙道:“看万老作画如观庖丁解牛,官欲行而神欲止,墨未发而气先至,妙极妙极——”  话没说完,却被万老爷子抬手止住,众人未及言语,只见万老爷子的脸上已然淌下两行清泪来。  “万某年少之时习书学画,有过一段奇缘,受一位乡前辈方凤梧公指点过几年,那已经是光绪年间的事了。凤梧公告我:‘君子写竹,取其孤寒;小人写竹,爱其枝蔓。’这话很有几分道理的。各位试想:一枝孤竹入画,布局何其之难?倒是一丛乱竹,无论它东倒西歪,前倾后欹,仿佛总有些个掩映、依傍似的。道理也就在这里了。”话说到此,万老爷子忽然打住,抬袖口将脸颊上的泪水揩净,叹了口气。  “这——”资政李绶武皱起一双寿眉,拱了拱手,道:“万老,好不好请您把这道理再说明白些?”  “是啊是啊,”坐在下首的是直鲁豫第一神医、外号人称痴扁鹊的黄须老者汪勋如,此刻也倾身一揖,道:“屈指算来,咱们这一部‘荷风袭月,的小集也行之十有余年了。虽说国府避秦、世事蜩螗,叫人不堪回首,可咱们几个老朽,月月感时忧国、思乡遣怀,总还有个大题目。今日万老忽而起兴挥毫,画了一幅好画,酒本不曾落腹,泪却先洒下几滴,叫人好生不明白。”  “是不明白。”坐在汪勋如身边的国学大师钱静农取过瓷盏,替万老爷子斟上,又为众人各斟了一盏,一面说道:“凤梧先生的竹堪称神品是不错的。我倒听说过另外一段轶闻;说是有人向凤梧先生请教:‘您老的竹子怎么生得如此单薄?’凤梧先生答得妙:‘我不过就这么一园竹子,零着卖还能多续几载生计,一次出清,你老兄叫我怎么生活?’万老如今振笔如飞,片刻工夫便出清一园竹子,可谓倾家荡产了,毋怪乎要落泪的——这么一想,我好像又明白起来啦!”  钱静农的一席话还没说完,众人已经笑得前仰后合,最后连万老爷子也阖不拢嘴,竟微微有些喘了。  倒是紧邻李绶武左右而坐的无相神卜知机子赵太初和飘花掌孙孝胥两人仅仅抿嘴一笑,还相互使了个眼色。孙孝胥接着说道:“说笑归说笑,万老这幅竹林里的感慨究竟如何?咱们还是请问其详的好。”说罢推身而起,走近小石桌前,将鲸脂灯移近纸面,却听万老爷子轻轻唤了声:“且慢。”  此际,那百里闻香魏三爷忽然撮起口唇,发出“呼呼呼”几声怪笑。同时伸起一双筷子朝那尾足有尺半长的七星鲈鱼一点。众人皆知魏三爷的筷子是特制的,两支牙骨包银帽、镶玉尾的筷子其实并非一模一样——以无名指和虎口抵架的这支稍粗而短,断面呈圆形,轴中贯以细钢丝一根。魏三爷称这支筷子叫“探真”,另一支轻轻夹在拇、食、中三指尖上的叫“揭谛”。“揭谛”质轻而稍长,通体形状不一,筷尖处极扁,即使襄了银帽,仍薄如纸叶,反而像一片修圆了的刀刃,筷身较“探真”细些,中圆而末端成了方形。魏三爷尝言:这“揭谛”是有典故的,它本是佛祖身边的护法神,因为擅自出手助法海僧擒拿白素贞白娘子手下的青鱼怪,给佛祖发落了一个谪谴,从此只合在老饕手中揭鱼皮,却尝不到分毫滋味。至于这“探真”更是孟郊诗作里的句子:“扣寂兼探真,通宵讵能辍?”只不过——魏三爷说过:“人家孟夫子通宵达旦是钻研玄理。我可不同,我魏三便只一个吃字可以抵眠防困。”却看这魏三爷右手一翻,去那鲈鱼尾上轻轻触了触:“探真”一按、“揭谛”顺势一掀,登时揭下一层极薄如膜的鱼皮来,只在这近乎透明的鱼皮的下方有一块黑斑。“这是极品鲈鱼,皮上有七层薄膜,一层上出一块斑。”魏三爷瞥眼瞧了瞧万老爷子,道:“万老这幅画,是不是也要这么处置啊?”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春是狂人,《城邦暴力团》是狂书;黑上了谁,吃人不吐骨头,招惹不得!  ——王家卫  《城邦暴力团》用很正宗的武侠小说方法,来写近代史上最隐秘的部分。金庸武侠小说以后最伟大的发现!近十年仅见的“终生小说”,可以终生不停地重复阅读的好小说。  ——倪匡  张大春像是《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台湾最有天分、最不驯,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  ——莫言

内容概要

张大春,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电台主持人。作品无数,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小说《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随笔集《认得几个字》,京剧剧本《水浒108》,音乐剧剧本《契诃夫欢乐时光》,文学理论《小说稗类》等。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2008年度十大好书奖、2009年度十大好书奖等。

书籍目录

掌中书——向我简体字版的读者朋友所写的一篇交代
楔子
01看不见的城市
02竹林七闲
03定案
04送行之人
05石中书
06我是怎么知道的
07老大哥的道具
08潜龙勿用穴蛇飞
09食亨一脉
10杀出阵
11天医星来也
12崩即崩耳
13最是仓皇辞庙日
14另一种生活
15一阕艳词
16卷入
17解谜
18遇见百分之百的红莲
19铁头昆仑
20大历史的角落
21泥丸功
22入社
23越活越回去
24记得当时年纪小
25最想念的人
26第三本书
27拼图板上的一些问号
28大迷藏
29嫚儿的奇遇
30聆听之资格
31启蒙的夜

作者简介

隐居台湾的漕帮帮主万砚方因介入周鸿庆事件触怒“老头子”被杀身死,少年张大春误打误撞揭破隐藏谜团惹来杀身之祸,奇人异士出手相助又激起更多隐匿的真相……地下社会与特务统治如何勾连成一体?蓝衣社、武功秘笈与神秘失踪的佛头缘何联系纠缠在一处?淞沪抗战、桐油借款、黄金运台究竟有何 不为人知的隐情?且看张大春将中国小说叙事技巧与稗官野史传统巧妙结合,一步步揭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史背后的秘辛,书写出“江湖即现实”的新武侠高峰。一部小说竟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城邦暴力团》豆瓣官方网站:http://site.douban.com/110103/

图书封面


 城邦暴力团(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6条)

  •     我认为有一种类型的作家,当然,这个类型是我自行总结的,属于伪学术研究,我认为吧,这种类型的作家,其写作主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字:“逃!” 一, 逃派概述 逃派作家的关键词不是“驰骋”啦,“翱翔”啦,“激战”啦这类慷慨和褒义的词。!!….....…....
  •     本报记者 卞文超肤色黝黑,短发见白,说起话来声若洪钟。台湾作家张大春给人无法框定、难以驾驭的印象。从魔幻写实作品《将军碑》、《四喜忧国》到长篇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他笔下文字如风,穿梭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以打破外界对他的成见为乐。但有一个标签,他从不试图撕掉。8月底,上海书展论坛,名家如云。记者自报家门时,阿城、朱天心的反应几乎异口同声:“哎,你是大春的老乡啊!”在台湾文坛,人人都知道张大春来自山东济南。虽然生在台湾,但张大春是济南人,这点毫不含糊。在台湾文坛有“顽童”之称的他,在《聆听父亲》一书中,放弃一切写作技法,深沉的故园情结读来直击心扉。家事——父老子幼时张大春会说山东话吗?面对记者的怀疑,他有几分不服气的兴趣,马上拽了几句济南土语,乡音确实地道。张大春说,自己的母亲终其一生只说济南话。在台湾有“眷村”这一专有名词,张大春被认为是“眷村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作家。1997年2月6日除夕夜,张大春的父亲意外摔倒,从此再没站起。当时父亲对他说:“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什么,你说糟糕不糟糕?”《聆听父亲》的写作动意由此生发。“我父亲摔了跤,我的确有这个感受,我想把家史重新理一遍。”张大春说,“当没有人再有心关心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哪怕有存在的意义,或者是流传的价值,也会就此湮灭掉,还没来得及焚化就已经消失了。”在父亲身体日渐衰弱,儿子尚在妻子腹中孕育时,张大春动手梳理家史。这个过程,让他重新认知了这个家族。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曾有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家世显赫,代有功名。门楣上的楹联从“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变迁为与“福”、“贵”相关的吉祥话。在天桥区的朝阳街上,“懋德堂”已不复存在。当年泉水流过家院时跌落水面的石榴花,是如何点醒了一个孩子,在张大春笔下犹自活灵活现。“我父亲被一个抽鸦片、搞盐务而且脾气坏透了的老头子讨厌了十年,终於在一个夏天的正午(当然是在挨了一顿痛打之后)得著了神悟。”当年孩童追着石榴花漂到小清河,所指“神悟”大略是对自由的探索。但是,当大春打抱不平说祖父是混蛋时,旋即招来父亲照着后脑勺的一巴掌。  “这么大一家人,每个人的性格际遇非常不同。人和人之间有小的争执,但是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么紧密的情感,我在别的家族都没有见过。”张大春说。他的父亲有七个哥哥两个妹妹,《聆听父亲》最初基于六大爷的《家史漫谈》开始创作。“这部书对我来讲很重要,毫无疑问。我是第一次放弃了所有技法、手段,来简单书写,之前很少这样做。”向来被指“炫技”的张大春,这回自动缴械。张大春甚至怀疑,这本书会不会宣告自己写作技能的退步。《聆听父亲》终于在张大春父亲辞世前一年完稿。这是一部极度简化的家史。莫言曾说,这个故事在他手里可以写110万字。但张大春写得很小,薄薄一本册子。他说:“历史长河中,人就是一个小点,浮华散尽,最后留下至多一个名字。基于这点考虑,我写前跟自己订了一个契约:不用任何虚构,用最洗练的笔墨,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细节,用简笔,所谓‘一笔勾魂’。”国事——真实与虚构9月18日,张大春在博客上更新了一篇题为《鬼子又来了》的日志,涉及对保钓事件的关注,点击率很高。在《聆听父亲》中有一章节,名为《鬼子来了》——彼时,日本人炮轰济南的一颗炮弹落在懋德堂西院墙上。张大春保有对公共话题的关注热情。“我最近这差不多十年以来,除了去电台上上班,写写文章骂骂马英九,再就是写写书法。”他说得轻描淡写。香港作家马家辉却直言叹服:一次,两人一起在台北打车,出租车司机面孔冷冷地很不礼貌。张大春一开口,司机态度180度转弯。因在电台主持一档新闻说书栏目,张大春的声音很容易被民众识出。张大春最为人称道的《城邦暴力团》,被大陆文艺青年列入必读书目之一。书中主角也叫张大春,漕帮老大万砚方1937年领八千子弟参加抗战,最后流落台湾,离奇遭杀后,他的重要帮众在台湾隐匿。张大春意外获得竹林七闲留下的七部著作,透过这七部书,张大春能拼凑起清代民间传说中的江湖会党的内部争斗史,但他也将因此卷入痛苦之中……对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解构,只在虚实之间。“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把伟大的侠客们引入生活中。不管是拳师也好剑客也好,拉到我们的隔壁来,甚至直接拉到我住的房子里来。写这本书,仅此一念。”他说。“真实”与“虚构”是他写作之路上绕不过去的话题。9月25日,在发表于网络的一篇文章中,张大春评论王小波的作品:身为一个小说家只能另辟蹊径,使用滑稽甚至荒腔走板的谑笑,让看似明明失真不实的故事打造一个(像唐代一样遥远的)国度,在彼处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的蜃影——它非但不会被以任何形式介入的权力缩减以至令人失忆,反倒展示了书写活动的自由。这难道不是张大春自己在进行的实验吗? 张大春介绍,《城邦暴力团》本来是一个比较大的创作结构,他只择取了中间一段成书发表。本来前传十多万字,后传也还有十多万字,但是都还没有真正的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尚未找到一个非常不同的形式。“我希望这个形式,在前传里看起来更客观,更具备对历史的探索;后传就必须更主观,因为它牵涉到书里张大春这个角色的命运和他的爱情。当然这会是一个悲剧。但是我必须找到更合适的腔调来完成。”至于《城邦暴力团》的完整版本,何时能够呈现?张大春的答案是:“千万不要相信作家在完成作品之前所做的任何宣誓。我的没完成的东西比我完成的东西多。反正人不死债不烂,我只是说一说。”纸上事——无用是奢侈在今天,张大春令人称奇的是出口成诗。他并不乐于当面炫耀,记者听圈内人偶然提及,张大春和朋友相聚时,偶然兴起,会拿生僻古诗词的最末一句互相试探,看对方答不答得出。父亲张东侯亲手栽培了他的国学基础,后又成为历史小说家高阳的入室弟子,张大春的国学修养堪称学富五车。时至今日,他仍每天写书法,每天创作一到六首旧诗。每日必行,像必修的早课晚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跟我说过‘敬惜字纸’。写了字的纸不是一般的纸,因为字是多少年传下来的,不管这个字我们理解多少,但是起码当初发明以及而后使用这个字的人,哪怕是写一首烂诗,哪怕是写一个便条留言,都附带有意义,就看我们承不承认这个字。”张大春说。谈及古人写字,他饶有兴趣。古人写过字的纸不是随便扔了,而是恭恭敬敬带到习字亭火化。“这个仪式看起来很无聊,现在没时间干这个。回过头来想,我们如果有时间和心力做一个‘敬惜字纸’的事,可能更能体会到那个字变成了灰、烟融入大自然,跟字的来源是很像的。造纸的时候千余树鬼也哭,多么盛大的事!来的时候那么盛大,走的时候也那么盛大。”文字对张大春的魅力在于:“你爱上了这个字,就会不断地对它好奇。就像你对一个人有兴趣,总想知道他过去如何。” 在上海书展一场论坛上,有人问:“你是不是有意重拾中国传统?”张大春答:“我没有重拾。我一直很重视中国的传统,一直没有丢掉过。”在这场名为《久违的知识》的论坛接近尾声时,阿城说:“我的前辈,包括我的父亲、我父亲的朋友,大体上来说会认为:你要把学问做成无用就对了。你做有用的学问,你的视野一定是窄的。做这件事没有用,这件事才有意思,它是一个奢侈的东西。”张大春兀自把这句话接住:“阿城最后那几句话里,他赞美了我,简直莫名其妙!我大部分的力气花在重新认字、学着像我从小听到的说书人那样说故事、学着写旧诗这些事情上。突然我觉得我很奢侈!无论如何,慢慢做,做到它每天都跟你生活在一起,成为生活一部分。我认为开始不走别人路的时候,就奢侈起来了。”原文地址: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20928/Articel17006MT.htm
  •     我读书有个坏习惯,但凡开卷,不读到最后一页必停不下来。萎在床上几个日夜,期间很少吃饭,很少睡觉,断绝外界联系。往往合书之时,头昏眼花,整个过程几近自残。刚刚看完 城邦暴力团 ,感觉人都能瘦了几斤。深深佩服作者的博学强知。以前总能看见对某某古人的评价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到底是什么样子,总没有一个可稍微触碰到的鲜活例子。我现在隐约知道了,大概就是像张大春这样的人啊。(直呼他的姓名,心里竟有些忐忑)他讲故事的方式不太一样,东一句西一句,这边刚把你撩拨得心里痒痒,他老人家又转身跟你聊别的。稀里糊涂的被他牵着鼻子领下来,发现心里反倒越来越透亮。别看他故事表面上讲的乱七八糟没个头绪,但我却发现渐渐地可以建立起一个轮廓而且越来越清晰。这说明作者是有计划的,并不是为了赶工随性而至。小说的主人公简直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他的生活被一个群体控制着,而这个群体又反过来等着他来改变他们背后的大历史。这样一个故事就很有意思了,主人公的任务其实是发现,发现的过程就是拼凑,所以作者就把一个个不连续的历史小片段一一罗列出来,读者也来体验这一过程。有人说看这本小说就像打游戏,我觉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每个小的历史环节其实背后都背一个大的体系所操控,那书中的一连串情节的幕后又是谁呢?洪展达这个大反派,童话里的恶龙?老头子?为什么书中强调那么多由星象,卦数推导出的未来种种的定数?作者是不是在暗示一种宿命论,历史本就是一个写好的剧本,每个人所能做的贡献只是尽力地去演出而非改写。我们都是历史的演员,不分主角和配角,我们永远做不了编剧或是导演。既然命中注定,我们只能随遇而安。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张大春和骆以军算我最喜欢的台湾作家,这本城邦暴力团,书写漕帮与黑道80年内的变迁,场面感和层次感厚重,可惜读完有种未尽的感觉,希望2014年张先生的后传里能补足那些空白,书真是本好书
  •     写的很好,结合历史,新一代的武侠巨著!
  •     格局好大,看起来不敢深究。深究就看不完了
  •     酣畅淋漓,循循善诱。
  •     吹牛逼吧
  •     读毕上部,既喜又疲。不得不说,张大春总是能把一个中长篇长短左右就能讲完的故事硬生生地无限拓延漫展,于关键、新巧情节所到之处无不笔势恢弘,下墨如流,令人酣畅之余,有时竟也找不到回头路,是为何讲及于此。不过这当然不是重点。集悬疑、武侠,历史、政治等于一身,辅以人世百科,透析社会环境下个人、帮会、集团的传奇。讲演江湖故事,历史高人,恩怨利害,并穿插张大春个人成长史。令人目不暇接,为之倾倒。最后一章竟自觉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感,奇怪妙哉。
  •     武侠书里的修辞果然对我很陌生
  •     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不过叙事逻辑有待商榷。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     大春文笔不错
  •     无出其右了
  •     江湖即江湖,现实即现实,何来的“江湖即现实”?
  •     炎炎夏日,蝉声鸣鸣,学生们都放暑假去了,我们这些上班族却还是要照常地上班。每天往返于路上,如果只是单纯地发呆或打瞌睡似乎太浪费时间,而只是单纯地玩手机玩游戏好像也是虚度时间,看订阅号貌似是个不错的选择只要关注一些有价值的。
  •       张大春长篇小说《城邦暴力团》,我读得匆匆。之所以匆匆,自然因为写得诱人,外带我多年不碰武侠,乍然重见,生鲜之余恍然如昨,忍不住大力囫囵,叙中江湖恩怨延至当代,我时不时扣不上古色古香的说书语场,又添植一层雾中花,书里人逃遁,远非“理想的读者”我则穷于奔逐,实在是跑得喘,却就怕错过精彩,少年心性原来还在。
      
      “竹林”是正文开篇即提到的一个“城市”,故事楔因漕帮帮主万砚方暴毙于一次例行的朋友聚会、荷风雅集,也录于“竹林七贤”一章。那么此“竹林”类乎魏晋名士的“竹林”吗?看这拨老儿天马行空拆析一幅画,又是易象,又是书法,文学,甚至还离不开吃,真真不累于俗世,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何等静泊隐逸的情趣。我简直希望附会到当初,是否也时值月色舒朗,蓬蓬翠竹下蔚然着自在之风?然而毕竟华亭鹤唳,广陵散绝,所谓“文王亦寻悔焉”,“焉”得多不肯定,恐怕不过文人自欺欺人的安慰话吧。对应于万老爷子知命的洒泪,自况“豆腐干当吃出火腿味来”,“竹林”似乎也不再梳华掬秀,不再富于象征意义上的挺俊清洁,它更像谍影重重的疑阵、你看不透也逃不出的奇门遁甲,殊不知,嵇康阮籍们的“竹林”是否也不过是对当庭铁幕的一种文饰--好赖恩准过你拘禁行刑前一截纵意人生,缓晃过一口活气?是以回到《城邦》,“竹林”之外,立定着索命人,他等背后,又是全书不断探问、翻云覆雨的“谁”与“为什么”,人们避不开“竹林”,或称之为“武林”、“江湖”,任时代搓圆捏扁而无法更张,这好像是小说起笔即定下的喑哑调。如果点题,排行城邦的“暴力”行径,这幕喋血竹林,及后文录入铁头昆仑大侠同样不明不白的死,是显得格外浓稠刺目的。
      
      漕帮万老爷子论才学、智谋、品行、武功,都属人中之龙。他驭下的老漕帮,谨而忍,不合洪英,不妄自称大,颇有些出世味。据仆从万得福回忆、飘花少主孙孝胥投拜事迹等等,老爷子八面玲珑,多次力免漕帮涉险,于时局、恶暗,谋虑不可谓不透彻。他曾说,“庙堂太高,江湖又太远,两者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勾当。日后谁大言不惭地提什么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便是立身在江湖,心在庙堂的败类,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灾星。” 书中历数漕帮“光天化日之劫”,尤以抗战大损元气,于“今上”,人为炮灰的调度可以说是试炼衷耿,可作势力制衡,然而于漕帮,却是刀枪见血的割肉痛。老爷子的话,确乎发人警醒。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两者实在相互丞佑,共同折射一个“低”而“近”的无涯象限,没有人跳得出它。张大春后托国军叛将傅作义之口,慨叹“穷我虾睛蟹目,螳臂蚊腰,所应付的却只是庙堂之高,却未遑顾虑江湖之远--于今回首前尘,一切岂不枉然?岂不枉然。”表言立场虽大相径庭,说的也浑不是一回事,然而就“庙堂”和“江湖”的纠缠关系,可谓明当。那么这两卷小说,自伊始便绝非单纯的江湖故事,或传统意义上江湖里自立庙堂,江湖辅佐庙堂之类主旋律容易登抵光明顶,激人振奋的传奇。正相反,庙堂并不形同虚设,有如恢恢天网,倾轧江湖,与之渗透、反渗透。
      
      于是看张大春编织情节,他自然而然得顺捋连环谍荡的大环境,左手encoding,右手decoding。一个人假借另重身份过活,说话像打哑谜,掖藏的文本也表里不一,张大春不断授意读者如何读出“字间语”,这不是不累人的。有时候,解码的过程相当流畅愉悦,比如谈绝学密津的传承、轶史,好像周浔以下、钱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崩即崩尔”建筑结构术,吕元四脉之一李氏李绶武得泥丸功,魏三赠欧阳秋无量寿功等等,再有帮派“海底”、手语暗号、通过种种机括迭传通讯之类,虽然蔓蔓枝枝,但不乏江湖稗史的原生态浪漫。不过一旦涉及庙堂机心与手段,便极容易给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印象,表里相去甚远,剥解极为不易,这样的个例遍布书页,比如张父穷其一生收译无法归档的战争史讯,曾挂于张家的一张内含玄机的曹刘煮酒论英雄图,书中截止于高阳并未深度展开所谓谍报密录:《肉笔浮世绘》,更不必提那次致命的荷塘雅集,表面光风霁月,其实人人话里有话,命定的天星图,费解的文字迷,无一不暗藏杀机。
      
      使情节变得更复杂的,是张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读者看到小说家、说书人张大春,笔若悬壶,信而滔滔,极其快意酣畅,剖析政治意念时,则冷静得好像时评员。他深谙穿插闪藏之道,仿佛玩帽子戏法处处扣伏笔而不急于揭之,文里套文,直至埋没好几层,再从一个你想象不到的角落,以一种平平而起的口吻,将肥兔从你记忆断层悄悄捞起来。颇费篇章的周鸿庆投诚事件当属一例。最初只不过万得福思想碎片中几位帮朋老大的口声,渐渐又和遥早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江湖恩怨呼应,书中不时探探身,末了结案于高阳“残稿”。这个周鸿庆是谁,他说话的意思,背后是谁,来路曲直,是如此迢迢、貌似互无瓜葛地缝合着。英年早逝的铁头昆仑,他的事迹既隐于书中书,也流传于不同人的眼目和口述,调你几度三番来到牵引历史的命案现场,即使夜色如墨,你多半也会因层递笔法,越看越清晰。书中人物徐老三曾启蒙张大春,说“竹林”就是那一壁尚未坍塌的弹孔蜂窝或其一部分,他画下一串串葡萄,喻指大小门帮与政府关联。我觉得张的写法,也可谓蜂窝状、葡萄藤,或套用其读书法则:接驳式,自四散未完的节点缓慢敛聚,形文成义。这是小说“崩即崩尔”的艺术,于千里之外蝴蝶振翼牵连澎湃效应,值得一提的是,他把时间纵贯得很长,所以偶然又偶然的蝶风,竟至何年月卷起千堆雪,无人能晓,效果也就分外错愕,是对现实偶然与必然之间似有若无变应的写照。
      
      另一方面,张大春是散文家,他一旦以第一人称表述,整股文腔就为之一变。他谈父亲、友邻、一堆奇奇怪怪的人、他放纵过却始终付不出的感情。他“老鼠式”的生活也贯彻人际,受压抑的藏匿,继以狼狈、尴尬,讽以冷嘲,动辄粗口,这也许可以外延适用于书中鼠族群像,不过我觉得他这时候的流畅,仍旧饱胀情绪,无论表达出来是空虚、颓废、懵懂、自抑,又或者零星的不甘乃至奋争,笔下举轻若重,有种灼灼的诉说欲,和描写稗史的说书人于惊涛骇浪之中波澜不兴的口吻截然两样。那么由这样一层逼身的自我,二度穿插在已经繁复的江湖奇闻录里,帮衬其拖宕环回,哪会匮乏雾非雾花非花的多重谜面感呢?
      
      《城邦》首尾都写到孙小六自五楼窗口跃然而下,缩手缩脚直奔竹林市,这幅景象不断让我想起书中连贯出现了数次、李小龙于《精武门》最后的那个踢腾动作,以及枪声,以及巨大的 “终”字。那个动作被赋予了悲壮的象征意义,而即使不必“被赋予”,观者也仍然体会得到它的悲,进而不受控制泛起关于民族精神、江湖侠义的暖流。而孙小六的一跳,我却没什么感觉,或者至多有一点悲,甚或一点荒诞的喜,因为这个江湖处于颓势,你看不见哪怕一束虚妄的希望。确乎是“岁月行如此”,飘零的竹林六老到了垂垂暮年,他们护养了一个造性奇高的新盟主,循着冤有头债有主、有仇必报的古老直线走入惨测,他能怎样?他将怎样?白面书生张大春又能如何,制造八方震荡的维基解密吗?不合格读者如我不知道。我只知《城邦》也许正浓缩了迫在我们眉睫的真实江湖。江湖不渺然。
  •     好好好,你读书多见识广了不起,但这故事写得不好看啊……
  •     张大春这个人呢,学问也不精,小说写的也不好。也不知道怎么就红了,圈子的力量吧。整部小说所有人都面目模糊,外加毫无新意的炫技(看过几本意识流的谁不会啊?),书袋吊的也只能唬唬外行。把小说写的比论文还难看,呵呵。
  •     怎么说好呢,买的时候完全是冲着休闲的武侠类去买的,金庸之后最伟大几个字非常醒目。但看的过程中却很难沉浸其中,其中的各种考究对于粗野如我,实在是过于奢侈了。但这并不妨碍这本书的精致。故考虑再三,还是给5分
  •     这个书袋掉得很可以 还不误耍流氓
  •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给我展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江湖:它不是一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江湖,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神秘诡谲的“竹林”;主角不是一个武功绝世、义薄云天的大侠,而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平常书生;主题既不是惩奸除恶、斩妖除魔式的行侠仗义,也不是忍辱负重、十年磨一剑式的血海深仇,而是以福尔摩斯的手法,以揭秘“万老爷子暴死之谜”为主线,将现实的表象抽丝剥茧,从而一步步地揭开那现实的面纱,向读者展现一个神秘的不为人知的地下世界,而这不为人知的“竹林”才构成了“历史的真实”。
    故事的主角叫张大春,即作者本人。这种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故事的手法,是一次不同于以往的正统武侠的勇敢尝试。它也不同于《寻秦记》、《天魔神谭》等。它们通过穿越的方式,将主人公置入一个全新世界,进而展开传奇之旅。《城邦暴力团》的故事却是发生在当下,就在张大春的身边,他平常吃饭学习睡觉的所在。此为该书第一个特别之处。
    作者的叙事手法着实让我叹为观止,让我不得不怀疑他平常脑子是有多纠结才能将故事表述成这样。他或者直接正面叙述,或者通过某人的回忆,或者以秘而不宣的秘史,不断穿插使用倒叙、插叙,将唐宋时期至当下的一个个大小故事环环相扣,像《盗梦空间》一样,大故事背后镶嵌着小故事、小小故事甚至是小小小故事。有如俄罗斯木偶,一层打开还有一层,惊喜不断。读者置身其中,不断在现世、历史、传说中穿梭,循环往复,令人头昏目眩,但又畅快淋漓,大呼过瘾!这是其二。
    其三是作者所运用的素材,博闻强识、通古烁今已不足以形容其强悍。稗官野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星象占卜、医术匠功、秘会暗语等等,洋洋洒洒,蔚为壮观,让人瞠目结舌。这些素材真真假假,构筑了作者笔下亦真亦幻的“竹林”世界。
  •     误入竹林
  •     第一次接触张大春的作品 果然不错
  •     如一块本就有缺损的拼图被猛的打乱还粘上了污渍,而拼图的原型又于作者熟记于心。布局之大,对故事掌控能力之强令人佩服
  •     一本正经写的黑帮歪历史。太爱了
  •     写武侠小说,个人认为最好看的就是能够借助当时的历史场景,烘托整个故事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把精彩的故事穿插融合进当时的历史事件中。这方面,金庸之后最好看的恐怕就是张大春的这部暴力城邦团了。
  •     通过这本书的描写,了解了地下社会的切口、暗语。增长了知识。推荐好奇的人士购买此书
  •     看完此书,佩服大春的构思功力。厉害加牛X!那么多的所谓的知识,那么强的牵引力,硬是把你给“蒙”进他的故事里。小说小说嘛,看着看着还搞得有点相信他在借题发挥什么呢,因为里面确实有些是有真实记载的。无法评说,这本跳不出江湖的好书。
  •     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张大春在这本小说里把小说的各种技法玩得收放自如,对有的读者而言是痛苦,对有的创作者而言是本大参考书。回归到小说本质:好玩极了。
  •     内容纷杂,作者好像字典,什么都知道。作为小说来说,他的结构并不够紧凑,但是故事绝对够有想法的,他太敢想了
  •     《城邦暴力团》中,开场几位老人宴饮,由一副水墨画引出主人炫技般的诸种解读,正当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突然其中的漕帮老爷子万砚方被刺,其余六老遁逃,刺杀者为漕帮继承人,声称作此欺师灭祖之事是为国为民。
      
      万老爷子的死成了一个谜团,到了第八章“潜龙勿用穴蛇飞”始揭破其死实牵涉到中日建交、日台断交的大局。其中的周鸿庆事件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重要史实。
      
      这一章所曝露出来,蒋介石特务统治与地下社会的相互利用和积怨,从蒋介石上台到抗战、到败退台湾,将蒋介石利用军统、洪门、漕帮三派势力叠床架屋互相牵制以达到巩固统治的手腕写得怵目惊心。其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读罢方知,其中阴谋之深、牵涉之广。漕帮老爷子之死竟是一石三鸟的第一步。
      
      围绕“周鸿庆事件”的博弈。第一层仅是简单的出国访问者贪慕物欲企图滞留境外终被劝回,第二层是漕帮老爷子万砚方为免生灵涂炭消弭战火将身上或藏有大陆军力分布图的周鸿庆往台湾交接途中截回原处,第三层是洪门引蛇出洞以假情报逼万砚方出手好借老蒋手杀之自己也顺便撇清跟中共的关系,而周鸿庆身上隐藏的秘密也可通过中共永远埋藏,所谓一石三鸟。
      
      而历史上真正的周鸿庆事件如何呢?
      
      周鸿庆,山东籍,1963年9月中国油压机械访日代表团成员兼翻译,酒后失言恐回国受处分,欲出奔“中华民国”大使馆,引发“周鸿庆事件”。中、日、苏、台、美多方角力,蒋介石为表明严正立场,召回外交人员并在岛内发起抗议活动。日台关系虽免于即时崩溃,但中日建交已不可避免。最后,周鸿庆回到大陆,除一则官方声明,再无音讯。
      
      关于周鸿庆的出奔,一种说法是原本周鸿庆要求司机把他送到台湾驻日本“大使馆”,因司机道路不熟,误将周送到了位于麻布的台湾驻日“使馆”的旧址,走投无路之际,周鸿庆发现了斜对面的苏联驻日使馆,便翻墙跳入苏联大使馆内……(牛大勇、沈志华主编的《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中东京大学石井明《1960年代前期的日台关系:从周鸿庆事件到日台“反共参谋部”设立的构想》一文采用的是此说法,但具体有所不同:“因出租车司机不知‘使馆’的具体位置,几经周折后来到苏联大使馆前,周鸿庆下车消失在苏联大使馆内。这一消息被警察探知,苏联大使馆官员向前来问询的麻布警察所长称‘本人愿到苏联去’。”)
      
      另一种说法就更有意思了:上了出租车的周鸿庆要求司机把他送到台湾驻日本“大使馆”,但当出租车开到位于麻布的苏联驻日本大使馆附近时,周鸿庆又叫司机停车,说是下车有事,让司机等他30分钟。但他下车后,却突然爬上苏联驻日使馆院墙外面的邮筒,翻墙跳入苏联大使馆内。
      
      日本外交部公布的与中国相关的有一份题为“诸外国亡命者关系杂件—周鸿庆事件”的文件,编号为A’-4-0-0-7-2,共有九册。这部分文件对“周鸿庆事件”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其中有苏联驻日本大使馆提交给日本外务省的说明材料,日本警方和检察机关以及出入境管理局的问讯记录,对有关当事人如:中国代表团成员,日本的出租车司机,目睹周鸿庆跳墙进入苏联大使馆的日本警官,分别受华侨总会、华侨协会委托的日本律师,两方华侨团体的代表,日本红十字总会的代表,日本检察和入管当局的调查记录,日本外务省就此事与各方交涉的情况报告、发给各驻外使领馆的指示,日本内阁会议的记录,记者招待会的情况,以及所有人与被拘留中的周鸿庆见面谈话的记录,日本外务省和法务省就此事举行研讨会议的记录、提出的处理方案,以及日本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追踪报道,真是应有尽有、囊括无遗。作为一个孤立的突发性事件,日本政府却搜集了如此之多的文件资料,可见当时这一事件对日本政府及其对外关系所引起的震动之大。
      
      周鸿庆回国后的官方结局:“[新华社十二日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言人今天对新华社记者说,周鸿庆能以爱国主义精神战胜了美帝国主义和蒋帮的种种诱惑和威胁,毅然决然地进行了绝食斗争,终于胜利地返回祖国怀抱。对此,我们是满意的。周鸿庆虽然犯了错误,但他在行动中实际上已经改正了错误,对他这种热爱祖国和敢于同敌人进行斗争的行为,我们表示欢迎。周鸿庆原来服务的机关已经决定,对周鸿庆宽大处理,不咎既往,不仅不给予处分,而且照旧录用并保持原职原薪。发言人并说,我们对日本朋友、旅日侨胞对周鸿庆回国问题一贯所给予的大力协助,表示衷心感谢。周鸿庆回国问题的胜利解决,将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然而我们仍能出见诸报端的新闻中读出些耐人寻味的细节。
      
      《人民日报》1964年1月15日第5版,“据新华社十四日讯 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今天晚上在北京联合举行宴会,欢迎中日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和他的随员望月贡一,并表示感谢所有协助周鸿庆胜利返回祖国的日本朋友。”
      
      熟知中国式报道的诸君,不难看出,由于两国交往仍处在民间交流阶段,所以出面的三个相关团体,均为民间性质。然正如学生会不属于学生、消协不完全民间一样,成立于1936年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其时挂靠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并由一机部的领导担任学会负责人。
      
      所以也就出现了这样一幕:“出席作陪的我国三团体负责人,有伍云甫、廖承志、***……等人。周鸿庆和他的妻子也出席了今晚的宴会。”
      
      关于周鸿庆的这一部分索隐至此,也许还会有更趣致的八卦或未可知。
      
      ~~~~~~~~~~~~~~~~~~~~~~
      
      接下来八卦戴笠之死。
      
      按照张大春在《城邦暴力团》中的说法,戴笠之死乃是因抗战后其势力坐大,触怒蒋介石,而将戴笠旧日制造车祸害死洪门首领之父的情报捅给洪门,一并奉上戴笠航班信息。于是乎,飞机撞山。
      
      无论小说家言戴笠“挟洋自重”、意图掌控海军是否属实,然戴笠在抗战后的形迹确实可能引来蒋介石“乘机上位”的猜度,如果真是这样,那坠机真的可能是被做掉的。
      
      据军统四大金刚陈恭澍日后的记载:“‘军统局’大部分干部出任公开职务,都是戴雨农先生有计划的安排,平津如此,其他地区,亦大致相同。很显然,掌握全国的情治单位,是他的一个初步目标。至于秘密转向公开,乃时势所趋,不得不尔。不过,他已经有了培育第二代秘密工作者的准备。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又何在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凭自己的了解与观察,任意去猜。笔者也不断听说过:‘戴笠不死,如何如何。’那么究竟如何?想是不会再有答案了。”(“英雄无名”第五部《平津地区绥靖戡乱》)
      
      ~~~~~~~~~~~~~~~~~~~~~~~~~
      
      接下来是陈光甫。
      
      张大春写陈光甫是洪英光棍,配合洪门对老漕帮的行动,前前后
  •     写得真不错 有点悬疑了 上册看着不错 有点社会小说的味道
  •     民国时期的政党斗争,江湖传闻,武林秘史等等元素,拆开来我们每个都如数家珍。但是当他们揉合在一起,张大春先生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江湖。
  •     装逼。但花了好多钱买的,一定要看完。。
  •     叙述手法超一流,故事在此手法中只能配得上中上游。以我的阅历,不知道这故事引经据典里有多少是像他写论文一样杜撰出来的,但这种写法,确实彰显了作者的天才。
  •     信息量极大,速度奇快,脑容量不足者(奏是我)慎读。
  •     非常奇诡的小说
  •     很喜欢的风格,以武侠和历史现实为框架,各种奇思妙想,语言组织也比较好
  •     张大春先生的这部作品,期待已久了,呵呵
  •     好书,第一次看张大春的书,大赞
    美中不足就是书皮太柔弱,翻皱了有些心疼O(∩_∩)O哈哈~
  •     喜欢张大春
  •     一旦爱情发生,它便会激发你对所爱者的无穷好奇。
  •     很喜欢这部小说,有机会想买其他版本的
  •     武侠气十足
  •     张大春的文字不消多说了,我一贯爱的路数。他写的武侠小说不像金庸古龙那么能够一目十行,读的时候需慢且细,很多语言耐琢磨。封皮和内页的纸质都很好,但是必须得加个皮,很容易脏的那种,不过看着摸着永远都会心情好好就是了。
  •     一直都很敬佩张大春!收益颇多!!该套书给我很多启发!!谢谢!!!
  •     本书描写地下社会、江湖的变迁,揭示正统历史中隐藏的真正运作逻辑,亦真亦幻,叙事结构类似评书中的“花开两朵”和“想当初”之法,读的过程中让人如痴如醉,读罢又让人意犹未尽,更有怀疑现实世界之感。简言之,是一部让人变痴的书。
  •     从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一直读下去,悬念丛生,让人对民国史、国民党去台的历史以及国民党统治台湾初期的历史有所了解,而且书中涉及医学、八卦、建筑等百科知识,使人受益匪浅。强烈推荐!不足是结尾貌似有些仓促,有话没说完的感觉。
  •     宣传的太夸张了,我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居然敢跟金庸、古龙比!鄙视。。。。
  •     书中的确讲了很多台湾的地下社会故事,但是对海峡这边的读者来说少了一些代入感,所以,感觉那些评价有些言过其实。而且,看的时候很过瘾,但看完之后却不明白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     继续研读下册
  •     领袖高举伟大旗帜,宣扬为百姓谋福祉,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牺牲的往往都是那些浴血沙场的人。这是一种可耻可恶的行径。江湖人最初的愿望只是让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有饭吃,聚在一起生存下来,而最后却演变成为了满足当权者野心而相互倾轧的流血革命。悲哀!
  •     读的我好辛苦 总是无法投入 大概是最近睡眠不足头昏脑胀 或者根本不是我的菜 了却了很多很多年前的 一个心愿和向往 秘密
  •     痴迷于张大春构架的这个隐秘的世界,路人皆不是凡人,诸事皆有典故。
  •     这本书在封面上很不恰当地打上了“武侠”的标签,如果用武侠的视角去看,这部作品线索太多、情节复杂、人物多面,更缺少中国武侠经典中鲜明的侠义色彩。在我看来,这本书更多反映的是台湾社会的身份认同困境。那些横流与大陆的社团伴随国民党迁台,许多人就此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匆匆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但是他们并未洗刷掉在大陆的历史。而他们的后代,也就是书中的“我”,更是莫名其妙地被迫卷挟如祖辈们的纷争之中,在一片若隐若现的迷雾之中重新发现自己。
  •     买这本书就是冲着“金庸之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而来的,读之前期望值非常高,但是开始读以后,一是觉得没有一下子想读完的欲望,二是没有武侠小说的感觉,三是文字不通俗,叙事结构有点散。总之,翻了几次都没有读下去。实在不知道“金庸之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这句评语是怎么得来的。
  •     杜撰加掉书袋的论文式写法。
  •     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     书袋掉的粘稠如鼻涕。
  •     读两页要弃,后来就渐入佳境
  •     好厉害的文笔。一个个字组成的情景跃然纸上,而不是在脑子里,是眼前的纸上
  •     第一次看张大春的书,会支持下去。
  •     核心价值观是避世。强权之下,江湖也难逃噩运,识时务者要逃离、隐遁、流离,就像身负绝世武功却深藏不露的孙小六那样,否则等来的就是杀身之祸。因此任凭漕帮万老爷子论才学、智谋、品行、武功,都属人中之龙,仍然逃不过一死。死前则留下,“庙堂太高,江湖又太远,两者本来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勾当。日后谁大言不惭地提什么救国救民的事业来,便是立身在江湖、心在庙堂的败类,便是挑起光天化日之劫的灾星”的醒世良言。
  •     只看到49%,读楔子和竹林七闲时候惊叹张大春的想象力和掉书袋的功力,后面则是颇感兴趣于他把虚构武侠与民国军政联系起来的奇妙,但是小说结构稍乱、时间各线穿插太过随性,而且仍有很多陈旧俗套的旧式武侠写法。初看新奇,细读到中段觉得怕只有其表。
  •     我很好奇的是,怎么就说是当代最优秀的华语作家呢?有点期待
  •     之前读过几本张大春的书,写的很有趣,这本也好。
  •     从80年代开始看,现在已近很少看了。见到这么精彩的武侠小说,忍不住推荐给大家。在武侠热已近消退的今天,能够吸引这么多人,有其过人之处。不说了,还是你自己好好看看吧。
  •     张大春写得自由自在,任性而为。虽然感觉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令人满意,但却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他的博学,他的激情。阅读城邦暴力团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     很难得的一本这么精彩的小说,现实感很强
  •     广告上说是金庸之后最伟大,如果你以为写法和金庸一样或者差不多那就想错了,只想看武侠的读者也许会更失望。一开始就显得比较沉闷,而正文里面的那些个掉书袋几乎能酸掉大牙。
    但如果不把它当作武侠小说来读,的确能读出一种非一般的感觉。
  •     张大春功力确实是深厚,可是个人实在是不喜欢这种过于炫技的风格。还是偏向平和温敦。
  •     这年头很难找到一本你看完以后还想收藏的小说了,里面很多典故武功什么的,不是好这口的是很难体会其中趣味的~赞
  •     我这样说也许要引来许多人的不满。包括当当本身也介绍说,这是继金庸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但我真的不这么认为。
    很喜欢看武侠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大师们的作品几乎全部看过。那时还在读大学,经常是坐在图书馆里看的忘了吃饭,真正的废寝忘食。后来工作了,也常常读武侠小说。也看许多的网络小说--当然是武侠。特别是《英雄志》,一直为没有买到第二部而耿耿于怀。
    读这些武侠小说,直观的说法是一读上瘾、很有一口气要看完的冲动。很吸引人、很牵引人心。让你欲罢不能。
    可是读《城邦暴力团》却绝没有这种冲动。我是看了二十来页就看不下去了。但还是坚持着又看了近二百页吧。终于是怎么也无法读下去了。于是搁到了一旁从此不再读...以后也决不会再去读它了。
    没有很吸引人的东西,感觉是作者直想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武侠史,在这一部小说里全数说清楚。于是很啰嗦,一读看的云里雾里、再读看的不知所云、再看下去就是不甚其烦而至终于看不下去了。
    一部武侠小说,要有一条很清清晰的主线,要有一个很主人的主人翁,可是我读了这书二百多页,真还没读出那主线是什么、主人翁是谁。只是一个又一个人物出场、出场后要介绍其祖宗十八代...一套武术出场,要介绍这武术的来源、史祖...甚至一个武术动作出场,也要介绍其特长、其攻守之术。真活像一部中华五千年的武术史。这样的武侠小说,也许各人口味不同,会有许多喜欢读的。但我是实在不敢恭维,也实在没法读下去的。
    恭个手,得罪了!
  •     第一次看完全不知所云,第二次看才发现是在模仿翁贝托艾科,张大春这出cosplay玩的很high
  •     没有给五星是因为自己的水平不够,只能讪讪地听张大春说典故掉书袋扯武侠。故事其实简单,搁马伯庸手里估计能稍微阅读无障碍点儿。20170403凌晨。
  •     自己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从小到大都没有很系统的了解这段历史,不了解台湾1965的实际情况。这次读了大春老师的书,真是觉得特别爽,心里想着如果是我该有多好,哈哈!一本好书!
  •     真乃扛鼎之作。
  •     我喜欢这种有历史感的亦真亦幻的“武侠”
  •     上一本这么过瘾的武侠还是高中看的金庸,后来就没什么武侠了。这本书不错诶,虽然主人公我有点像张无忌一样让人谈不上喜欢。
  •     终于把上册看完了。整个小说故事篇幅太大,出场人物名字有点记不住了。但是真的是一部神作!
  •     张大春的一本武侠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国民党赴台后的几年,然后通过不断的穿插倒叙把整个故事的时间线拉长到大半个二十世纪,中间借用了很多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事件,重新包装后融入整个故事中。设计的应该说比较巧妙,但是我好像一直读不惯这种台湾的新武侠,总觉得什么地方和自己的阅读习惯不大一致。然后开放式结局的设定真是要逼死强迫症啊……
  •     张大春的码字能力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本书的风格都不同,本书的写法尤其奇特,我与他者的视角交织一线,虚拟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这部奇特的书,实在大异其趣!
  •     是看了小宝的推荐才买的

    一口气看完了。没有金庸的通俗易懂,中间夹了很多典故。

    据说这是最高的谎言,细节有真有假,涉及历史事实的,都是真的。

    还不错,另一种武侠。或者说武侠政治更合适。
  •     一直都很喜欢大春,他的扛鼎之作自然不能错过啦~这本书除了自己看外,也送给痴迷武侠的弟弟,不知道他会不会喜欢,期待假期过瘾阅读!
  •     金庸和古龙之后的确无人能写武侠小说了,直至张北海的《侠隐》,而大春的《城邦暴力团》更将近代的武侠小说推至高潮。别作他想了,喜欢金庸古龙的,就一定要捧大春的场。
  •     用力看特别催眠
  •     张大春的作品,看了几部,不错。
  •     各种细节和索引典故的引用险些让我信以为真
  •     尽管许多地方云里雾里,有的线索庞杂早已混淆记忆,文字内容绚烂却过于晦涩,但总的来说,还是壮阔的阅读经历。
  •     炫技,卖文,掉书袋,这就是张大春讲故事。有的时候写得引人入胜,有的时候又让人觉得啰嗦无比,但终究功夫不俗:神秘的欧阳红莲、最后的祖孙对话,看得直教人落泪。
  •     在嬉笑怒骂中领悟中国地下历史
  •     从丁连山一代宗师知道的张大春,看到这本书直接震到懵逼。
  •     2011 看到的最好的小说
  •     好看,从一个镜头讲开层峦叠嶂的故事,最后又汇成一个点。
  •     叹为观止,不仅仅是武侠小说。张大春知识真是丰富,三教九流,奇门遁甲,很久没有看这么好看的小说了!
  •     很喜欢张大春的书,知识量很丰富,跟一般小说不一样
  •     读过第一遍后,时隔四年,精彩依旧!
  •     武侠还是梦幻,小说还是散文?潦草的扫了几眼,有别于市面上通俗的武侠文章,正在阅读中
  •     小说好看到让人对作者五体投地。
  •     真是别具一格的武侠,虽然被支线绕得头晕。
  •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内容涉猎驳杂,纵横古今,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可见其读书之多之庞杂。小说的内容是中式的,写作手法是西方后现代派,以前习惯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刚开始看还有点不习惯,看了一阵之后,就不再纠结于前面的情节了,反正随便看一段,都很精彩,词汇丰富,用词老了,写人状物,生动有趣。
  •     不得了不得了,隔了这五年,终于给我看下去了。
  •     血腥江湖的风风雨雨,值得一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