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大学译丛)

出版社:[美]赫伯特·席勒著 刘晓红 上海译文出版社,Y_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06出版)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2760374
作者:[美] 赫伯特·席勒著 刘晓红
页数:160页

内容概要

作者:(美)赫伯特·席勒 译者:刘晓红赫伯特·席勒 Herbert I.Schiller 1919-2000    长期从事美国传播和文化产业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媒体分析家。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与美帝国》、《思想的管理者》、《文化公司》以及《信息与经济危机》等。

书籍目录

第一版序言/1二十五年来的回顾/1  变化中的美国公司经济/3  新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6  公司观点的国际化/ll  销售信息的新领域:前苏联的势力范围/14  后冷战时期的低工业化国家/18  美国与西方国家对国际信息新秩序及其支持者的攻击/20  展望未来/26第一章  为美国世纪服务的电子学和经济学/1第二章  商业广播媒介的崛起/16  广播与经济发展/17  无线电广播在美国的发展/18  教育广播/21  美国电视的早期经历/22  美国的教育电视/23第三章  国内的传播联合体——第一部分:政府部门的军事化/27  美国政府通信机构的演变/29  军方接管部门问无线电顾问委员会/32  国家通信系统的形成/35  国家通信系统的军事化/40第四章  国内的传播联合体——第二部分:军事一工业团队/46  研发工作的影响/55第五章  传播用于危机管理:电子技术在反革命中的应用/58  传播与反叛乱/62  反叛乱与空间通信/65  空间的军事—工业联合体/67  传播在反叛乱中的近期应用/67  军事通信使用的资源/69  国防部的国内传播机构/70第六章  美国的全球电子入侵/73  节目出口/79  电影工业中的类似趋势/86第七章  广播的国际商业化/88  传播体系的全球商业化/89第八章  处于电子包围中的发展中国家/104  消除文化差异的技巧/105  民族自卫的努力/110  经济援助与民族独立的必要性/114  传播业的保护计划能否实现?/117第九章  美国通信卫星公司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国际传播的控制机构/121  1963年的日内瓦无线电会议/125  国际空间通信系统(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形成/127  工业化国家与国际通信/130  美国通信卫星公司与发展中国家/134  结论/140第十章  走向大众传播的民主重建:技术的社会利用/142译后记/159

编辑推荐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最早出版于1969年,大部分内容撰写于1966到1967年间。作者赫伯特·席勒通过考察美国政府、军队、企业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分析了商业媒介与政府、军队如何结成利益共同体,批判了美国国家权力对大众媒介的利用和干预,特别是美国政府、企业利用大众传播为美国二战后的全球扩张服务,对其他国家实施文化帝国主义的行为。本书的出版对当时的美国传播研究,乃至全球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西方传播批判学派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本书是批判传播学领域内的经典之作。它首次联系大传播的两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全面剖析美国大众传播的结构与政策。作者以其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独立立场,紧扣现实问题,广泛地从工业和政府方面汲取信息,批判地研究美国的信息机构和产品如何被用来支持其在全球的帝国政治。此书有助我们理解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和转变,进而理解美国大众传媒的功能,及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议程设置结构。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大学译丛)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大概是因为他当时接触传播学时间不长,书里大多是政策的罗列以及经济上的些许分析。
  •     跨国公司公关思路可借鉴
  •     五十年前如何,今日依旧如何。感谢互联网,感谢伯纳斯 李。
  •     浮于现象描述,缺乏缘由剖析。
  •     88
  •     有点过时了,没太大意思
  •     虽然此书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规范的学术研究,可是赫伯特席勒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反思以及论证过程中精心的资料收集让人敬佩。
  •     赫伯特·席勒经典作品,值得主义的是这一版本加入了作者自己撰写的“二十五年来的回顾”,读罢脑海中始终萦绕着“美国的媒体公司是如何‘征服’全球”这一问题。席勒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1)军事文化传播教育复合体(或称为其著名的“文化帝国主义”概念);2)思想管理者(但认为理论深处与“议程设置”的原理相仿);3)信息的自由流通理念(也就是“宰制”理论),依作者之见,此三项因素即是美国媒介帝国崛起的背后力量。最后,要说明的是,信息流通诚然有“宰制”的属性,但亦从侧面带来了启民智等积极效应,对这一点的忽略也为作者招致了一定“结论武断”之批判。
  •     反正我读不懂···QAQ
  •     翻译得不太好,administrative research翻成管理研究比行政研究更合适些
  •     受人钱财替人消灾,政府和资方有人才财力推动传播机构的发展,这些机构为其所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美国的流行文化确实通过电子方式被传输到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当然也少不了附带的商业气息。其他的国家、民族在强大的洋基文化冲击下显得无招架之力,但事情未必如席勒所描述的那样触目惊心:被巨石压倒的小草会从旁边露角,有些假以时日甚至会破石而出。异议之声未必动听,但会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人们沉醉于美式文化时,席勒站出来指出这是由政府、军方或资本操控的宣传机器,至少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可供替代的选择,而且也是有根有据的。苏格拉底能影响无数后代人靠的是以原始形式进行的传播;洋基文化的全球扩散同理,只不过方式较现代罢了。以强大的软实力建立起来的霸权要比枪杆子里出的政权牢固得多。
  •     虽是批判领域的著作,但是并不走深刻思想道路,反而有不少数据、引文论证。重点对美国大众传播和商业、军事的紧密连接做了阐述(波段分配、无线电顾问委员会、通信卫星公司……)。书末对由美帝控制的国际传播格局有了一些反思(但是也重在说明情况、历史)。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没有太多惊喜(可能是时代以及翻译的可读性的原因)。作者比较朴实把,不沉迷于纯粹的思想丛林。
  •     直观感受:看完之后没有那么反对媒体审查制度了,颠覆了我对新闻自由的笃定。本书给了一个反向思考的角度并罗列出了若干举证:自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价值观;美国的节目追求商业性,注重风险管理多于创新,艺术角度上讲非常欠缺,但是传播威力很大;各个国家都在控制美国节目的传播,英加日都制定相关政策(日本在发展技术,保护民族文化上做到非常好);发展中国家面对侵略性很强的美国文化产品的入侵,很难保护好民族文化。由于时代关系,本书缺少了这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即社交媒体章节和同质化之后逐渐走向异质化。再次总结了一下美国价值观:自由,煽情,获取观众注意,成功学,消费主义。另外还再次强调了跨国公司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     基本看懂。然并卵,想不出该写什么论文。这一版最重要的是二十五年的回顾,需要好好体会。
  •     适合学习传播学的作参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