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嘉莉妹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1
ISBN:9787532753734
作者:[美]德莱塞
页数:48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当嘉罗琳·米贝踏上赴芝加哥的下午班火车的时候,她的全部行装只有一只已交行李车托运的小皮箱,一只放着些盥洗用的小物件的鳄鱼皮手提包,一纸盒小点心和一只弹簧开关的黄皮荷包,里面放着她的车票、写着她姐姐在范布伦街住址的纸条和四块钱现金。那是一八八九年的八月。她正十八岁,伶俐,腼腆,满怀着无知的年轻人的种种幻想。不管她心里有什么惜别之情,当然并不是为了抛弃了老家的种种好处。母亲和她吻别,使她涌出一阵热泪,火车轧轧地驶过她父亲白天在那里工作的面粉厂,使她喉头有些哽咽,村里看惯了的绿野在她眼前消逝,使她发出伤心的叹息。而那些把她和少女时代以及故乡轻轻牵住的柔丝,就此无可挽回地给扯断了。实在她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不论怎么大的变迁都是可以挽回的。一站过了又一站,要回去是随时可以下车回去的。大城市就在前面,就靠每天开来的这一班班火车把它更密切地联系了起来。即使她一旦到了芝加哥也无妨,哥伦比亚城∞也相离并不太远。请问几个钟点——一百英里路,又算得上什么呢?她可以回去的嘛。再说,她的姐姐就在那边。她望着那张写着她姐姐住址的小纸条在出神。她注视着眼前匆匆掠过的绿色田野,终于活跃的思路转到泛泛地猜想起芝加哥是个什么样的城市来。她从孩提时期就老是听到它是多么有名。有一度他们曾打算把全家搬到那里去住。倘使她这回能找到可靠的工作,他们就可以成行了。总之,那是个大地方。那边五光十色,熙熙攘攘,一切都生气勃勃。居民们很富裕。有一些偌大的火车站。这列朝前直冲的火车就是在飞奔上那里去的。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离家出门,她的遭遇不外乎两种。不是碰到好人相助而好起来,就是迅即接受花花世界的道德标准而堕落下去。在这样的环境里,要保持中间状态是不可能的。大都市里到处是狡诈的骗局,其程度并不差于比它小得多的装着人样的诱惑者。有的是巨大的力量,会像修养到家的人那样用激情来骗人上当。万点灯火的闪耀和乞爱挑情的眼波,就影响人的道德而言,具有同样的魔力。天真未凿的心灵,多半是由压根儿超出于人力之上的力量所败坏的。喧嚣的市声、沸腾的生活、鳞次栉比的楼房,用暧昧的言词叩击着受惊的心弦。倘使没有个有阅历的人在旁边,给她低声指点迷津,真不知这一切会把多少谎言妄语灌入这不知警惕的人的耳里呢!由于不明这花花世界的真相,它的美景就像音乐一般,往往会使一些头脑简单的人的知觉放松,然后削弱,然后堕入歧途。嘉罗琳——一家人带着几分亲热的感情称之为嘉莉妹妹——在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思想都很不成熟。她很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不太强烈。然而,这正是她的主导思想。心里满怀着青春的幻想,带着发育期还未充分焕发的美,生就一副早晚会出落得线条有致的身材,以及透露着某种天生智慧的眼睛,她是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少女——距离最初的移民已有两代了。她不喜欢书本——知识领域对她是个封闭的园地。她天生的魅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她简直还不会仪态万方地把头一甩。她的双手也同样地几乎无能为力。脚虽然长得小巧,却很扁平。可是她已经懂得顾影自怜,很快就领会人生中还有进一步的乐趣,渴望着获得物质享受。她是个配备未全的小骑士,放大了胆子到这神秘的都会去探险一番,做着空洞的平步登天的迷梦,幻想有朝一日能把那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浪子踏在脚下,听她使唤。“那就是,”一个声音在她的耳边说,“威斯康星州最美丽的一个小游览胜地。”“是吗?”她怯生生地回答。火车这时刚开出沃基肖。她早已觉得背后有个男人了。她觉得他正在端详她满头的头发。他坐立不安有一阵子了,她的直觉使她感到在后边有人对她发生了某种兴趣。她的少女的矜持,以及感到在这种情况下应持有的态度,使她要先发制人地拒绝这种亲近,可是此人老于此道而且曾经得手过,因此他的大胆和魔力占了上风。她竟回答了他的话。他俯身向前,把胳膊搭在她的椅背上,开始娓娓动听地讲起话来。“是啊,那是芝加哥人爱去的游览胜地。旅馆都是挺好的。你对这一带地方不熟悉吧?”“唔,不,我熟悉,”嘉莉回答,“我是说,我家乡就在哥伦比亚城。然而,这个地方我没到过。”“这么说你这还是第一次到芝加哥哕,”他说。这一段时间里,她一直在眼梢上看到有个人的面孔。面颊饱满红润,两撇小胡子,一顶灰色的弗陀拉呢帽。这时她回过头去,正面打量着他,自卫和撒娇的本能,在她头脑里乱哄哄地打着旋。“我刚才没有这么说嘛,”她说。“啊,”他回答,一副满讨人喜欢的样子,带着装作说错的神情,“我还以为你说了呢。”这是替一个厂家到各地兜揽生意的角色——属于由当时俚语第一次称之为“推销员”的那一类人。他也适合于一个更新的称呼,“小白脸”,那是一八八〇年在美国人中间突然流行起来的,它简明扼要地描绘了一个穿扮或举止是为了强烈地激起敏感的年轻娘儿们的好感、博得她们欢心的人。他的衣服很惹眼,是用棕色方格花呢裁制的成套西装,当时非常流行。后来被人称之为“上写字间穿的套装”。背心领口开得很低,露出白底粉红条子衬衫的浆硬的前胸,上面是雪白的高硬领,系着一条花样显眼的领带。上衣袖口露出一双和衬衫质地相同的亚麻布袖口,扣着很大的镀金袖纽,上面镶着叫做“猫儿眼”的黄玛瑙。手指上戴着好几个戒指,其中之一是永不走样的厚实的私章戒。背心的口袋外垂着一条精致的金表链,链上系着“麋鹿会”的内部徽章。整套衣服十分贴身,配上擦得锃亮的宽底黄褐色皮鞋,和上述名为“弗陀拉”的灰色呢帽。就他所表现的智能程度看来,倒也很有吸引力;不管他有什么可取之处,可以肯定地说在嘉莉对他看的第一眼中都一览无遗了。让我把他最成功的举止和手法的最显著的特点记些下来,免得这一类人物将就此湮没无闻。第一桩少不了的当然是上等的衣饰哕,没有这些东西,他还算得上什么呢!其次是强烈的肉体魅力,表现为对女性的强烈欲望。一颗对人世的种种力量和问题毫不关心的心灵,其动力并不是贪婪,而是对变化多端的乐事——女色——的无餍追求。他的手法始终是简单的。主要的因素是大胆,这当然是出之于对异性的热望和爱慕。他只消和一个年轻姑娘见过两次面,到第三次就会走上前去,为她拉正领带,并且也许会直呼她的名字。倘使有个迷人的女人在街头走过他的身边,竟然投以青眼,他就会走上去,一把拉住她的手,装出熟识的样子,硬说和她曾经见过面,当然这是要在他的讨好方式博得了她的欢心而使她想进一步了解他的情况之下。在大百货店里,他可以悠闲自在地猎取在等待收款员找钱的某些年轻娘们的注意。在这种场合,他使出这一类角色常耍的小花招,能打听到这女人的名字,她喜欢的花,给她递书简的地址,甚至追求微妙的所谓友谊,直到事实证明眼前这一目的毫无希望,到那时才肯停手不干。对于更其乔模乔样的女人,他非常得心应手,虽然费用的负担多少使他为之却步。比如说,在圣保罗走进了豪华的铁路客车,他会拣一只座位,就在最有希望上手的女客旁边,转眼之间就问她是否不嫌把窗帘放下来。火车还没有完全开出车站,他就会要车上的茶房给她拿只搁脚的小凳来。在他的谈话第二次暂停的时候,他会给她找些阅读的东西,而从此开始,便以婉转巧妙的恭维,讲述自己的身世,吹嘘,以及侍候等手段,来博得她的容忍,也许还有好感。

前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近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于一八七一年八月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移民家庭。德莱塞的童年生活很不稳定,常常跟着母亲到处流浪。德莱塞在读高中期间就被迫辍学,只身到芝加哥谋生。在那里他当过洗碗工、锅炉工,还干过其他杂活。后来在一位女教师的资助下,去印第安纳大学读了一年书。在这所大学里他接触到了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等人的作品。不过,他感到大学的学习还是不能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一年以后他再次回到芝加哥,继续在生活的底层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成年以后,德莱塞希望谋求另一种发展,决心投身报界。他先后在芝加哥的《每日环球报》、圣路易斯的《环球一民主报》和《共和报》以及《匹兹堡先遣报》担任记者。1894年德莱塞来到纽约,一开始找不到适合的工作,终日饥寒交迫,曾一度想投河自尽。后来在哥哥保尔的帮助下,终于走进了纽约《每月》杂志,做了一名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记者的生活要求德莱塞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美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这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德莱塞自身的苦难经历,使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的疾苦感触极深。他曾在自传中这样写道:“任何形式的苦痛——不管是筚路蓝缕的四邻、贫瘠的农场、疯人院、监狱,任何地方的一个人或一群人,只要显得缺乏生计,或被剥夺了正常的生活享受——都足以在我内心引起一种思绪和情感,好像我也身受其痛。”他迫切地希望把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告诉人们,揭示出种种令人迷惑不解的生活实际。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他开始了小说创作。德莱塞一生写了《嘉莉妹妹》、《珍妮姑娘》、《金融家》、《巨人》、《天才》、《美国的悲剧》、《堡垒》、《斯多噶》等八部长篇小说。此外还有《锁链》、《漂亮家具》等许多短篇小说以及戏剧、诗歌、散文等多种作品。德莱塞的作品曾在美国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褒贬不一。一段时期甚至遭到主流社会的强烈指责,因为他的作品冲击甚至动摇了在这以前一直统治美国文坛的文过饰非、美化现实的“高雅”传统。他用质朴的眼光坦诚地、直截了当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种种阴暗面,尤其表达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情绪。最终获得了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从而确立了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一九四四年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给他颁发了荣誉奖状。    德莱塞于一九四五年七月申请加入美国共产党,同年十二月在加卅I的好莱坞逝世。    《嘉莉妹妹》是德莱塞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一八九九年秋天,德莱塞在好友阿瑟·亨利的敦促下,开始创作《嘉莉妹妹》。小说的素材主要来自他长期担任记者时对当时城市生活的了解和积累,以及他自己在芝加哥和纽约的生活经历和大量阅读巴尔扎克、哈代、斯宾塞等人的作品所得的启迪。童年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成员的苦难历程也是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嘉莉妹妹》一书中最重要的一个情节是赫斯渥偷了酒店的钱,将嘉莉骗上火车,开始了私奔的生活。这个情节的原型实际上是德莱塞妹妹埃玛的生活经历。当年一家酒店的出纳就曾经偷了店里的三千五百美元,带着埃玛私奔到蒙特利尔,然后又辗转去了纽约。一九〇〇年三月德莱塞完成了《嘉莉妹妹》的初稿。    一个世纪以来,《嘉莉妹妹》尽管受到某些非议,但始终是读者爱不释手的一部名著。    裘因    二〇〇六年三月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 译者:裘柱常

编辑推荐

《译文名著精选:嘉莉妹妹》是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译文名著精选:嘉莉妹妹》讲述:嘉莉到芝加哥探亲,在火车上结识了推销员杜洛埃,她不堪工厂的艰苦生活,和杜洛埃同居,从而结识酒店经理赫斯渥。赫斯渥迷恋她的美色,竟盗用公款和她逃到纽约,过起同居生活。嘉莉因偶然的机会登台演出,渐渐获得成功,赫斯渥却逐步潦倒。两人分手,赫斯渥最后自杀。

图书封面


 嘉莉妹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读《嘉莉妹妹》,会感觉到这是一部写作教材式的文学作品。人设清晰,所有行事作风外貌表现言语交流都为了反衬或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情节合理,符合主人公心性的行事方式让读者对人物生发同情与理解。表意准确,五十个章节中,每章内容明确精准不拖泥带水,不少说一句也不多说一字。文风流畅,三十五万字有一气呵成之感,这里自然也多亏了裘柱常老先生精妙的翻译。所以,如果《嘉莉妹妹》入选语文教材,一定是学生幸事。起码,总结段落大意,分析某句话的作者用意,再不是一件需要抓耳挠腮的麻烦事儿了。但《嘉莉妹妹》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一卷下来,总觉得,少了那么点什么。文中有十八岁的少女被包养,但嘉莉并不像《娜娜》的主人公那样走向堕落,她渴望结婚,有正常的生活。文中有夹在两个男人中的女人,但嘉莉又不像《贝姨》中的玛纳弗太太那样玩弄他们于鼓掌之上,她并不想伤害他们。文中有爱锦衣华服的物质女郎,但嘉莉又不像《名利场》中的蓓姬那样费劲心机往上流社会钻,她有一种安于现状的稳定心态。文中有把年轻女友炫耀给朋友的风流小子,但这个小子并没有邪恶得把女友作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工具。文中有为了情人不惜破坏家庭的老男人,但这个老男人并不狡诈滑头,甚至还有些天真可怜,加上原配的行事作风,我都甚至相信嘉莉是他的真爱。没错,《嘉莉妹妹》的故事并那么没有戏剧化与扣人心弦。即便是赫斯渥偷到公款,“强迫”嘉莉一同私奔,从芝加哥逃到纽约——算是本书主人公人生大转折——也并不让读者捏出一滴汗。可是,这仍然不失为是一部动人的作品。因为真实,因为准确,因为理解。德莱塞写嘉莉艰难求职的忐忑,恶劣的工作环境与格格不入的工友。写嘉莉姐姐一家深陷贫穷艰难度日,压抑的家庭氛围、生活重担榨干了心中的欢愉。写赫斯渥平淡枯燥的中年婚姻危机,对妻子孩子的无力感,觥筹交错的疲乏。写他们到了纽约后种种变化影响下赫斯渥的沉沦,写贫富落差下人心态的反差。多少次,读着《嘉莉妹妹》的故事,我忍不住呐喊:没错!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嘉莉妹妹》没有激动人心的瞬间,却用一件一件事,一段一段光阴告诉我们,生活的转折是积少成多,由小变大,忽然之间,生活早已经面目全非。

精彩短评 (总计42条)

  •     初中时看过的大部书,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的描述吧。
  •     放在现在的社会中,一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世上有多少个嘉莉而又不自知呢?
  •     可以 值得推荐
  •     this is life
  •     这本小说深入我心,我的心情会随着文章的情节舒展开来
  •     虽然书的主人公是嘉莉,但是让我感触颇深的却是酒店经理赫斯渥。

    少女情怀,总会幻想一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出现。被高于常人的人爱着,便似证明自己才是独一无二。
    赫斯渥这样一个男人,却让人看清那些所谓社会上的精英人士,光环逝去时,这个人又剩下什么?
    社会上的种种光环、高阶层的划分,让人迷醉其中、洋洋得意。
    可这一切却更加凸显出人本质的卑微与空虚。
    内在愈是空洞无物,愈是会寻求华丽的外衣将自己包裹。

    赫斯渥最后的结局,是因为不能承受身份的转化?亦或他从来都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自己?
    当外在的修饰物全部剥落,赤裸裸的自己,几人能接受?这不能接受的原因,又可曾看清?

    赫斯渥对生活的定义、价值取向,太过固守。
    他从未想过,他所追求的本就是一出人类自欺的谎言。
  •     没有了对照,痛苦也就减轻了。
  •     德莱赛的心理描写极其动人:找工作的艰辛、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困难、潦倒时候心态行为精神面貌的变化
  •     两面都能看见
  •     很不错,值得一读的好书。
  •     内容很好,但是装订和纸质一般,看到一半书也成两半了
  •     前前后后看了两个星期才看完,前段并不扣人心弦,我还以为是一本俗套的小说,只是抨击一下金钱至上的社会,剧情进入到后段才引人入胜,艺术手段消失了,真实的生活却显露出来。
  •     我說這兩個男人為了一個女人真是可憐 慕斯說幸好不是兩個女人為了一個男人。
  •     谁敢拿第一块石头打她呢?
  •     前面和后面才看的进去,中间基本都快速略过,
  •     第一次看外国名著,好看,心理描写尤其到位,真实残酷。一口气看完,好看!
  •     看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那个版的
  •     不错,但是纸张不太好。
  •     这个商品不错 没买错滴滴
  •     本来没打算买这本,虽然喜欢德莱塞,既然买来,那就慢慢看。
  •     看完以后,开始思考人生。嘉莉妹妹毕竟还是抛弃了赫渥。
  •     凑合着看吧!!!
  •     两性关系一笔不提,无法把握嘉莉的心理状态。
  •     小学住宿,只能读书打发时间。忘了3年纪还是4年纪,班主任借我看的,非常喜欢
  •     过去老没有时间看,现在读后感觉很不错。
  •     初中时读的,大概是完整读过的第一本纯文学吧。小时候不能读懂内涵,但是当时愉快的阅读感受到现在还记得。话说回来,即使现在我也不能对纯文学做出客观的评价,只能说那种身心的愉悦和感动是最大的收获吧。
  •     9/2015读完。女主角的改变,从看到最求金钱地位的安全感,到看到真正知识和内心强大而得到安全感, 虽然不能说后者一定是对的。男主角放弃一切,并非为了女主,而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显然是他承受不起的结果。没办法放下从前,越挫败越颓废,坚强一点点被磨光。看到乞讨的生活。
  •     “美趋向何处,人心也紧紧跟随。只有双脚疲惫,希望似乎落空时,才不会心痛,才会渴望。所以你永不知足,永不厌倦,梦想着你永远得不到的幸福。”如此具象,如此悲哀。
  •     在图书馆借的书有错字,看不下去,所以在当当买啦,质量很好,有塑封,看着心里就舒服。里面是讲一个小女孩的故事,很适合我们青年看,
  •     惊叹于德莱赛的笔触,更惊喜于他对于情节的构造和描写。书序是译者完成的,译者说德莱赛的语言水平在美国一直具有极大争议,我读完中译本,有所明白。正好在图书馆,就找了原著出来,翻读最后一页,才发现德莱赛的语言水平多么高超!英语在他的笔下着实变成了最具魔力的语言。喜欢上这个作家。
  •     好精彩
  •     值得一读,喜欢作者细腻的文笔,关于服饰环境的描写真的好细腻。看完了,我觉得最令人同情的人物是赫斯渥,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一旦男人成为女人实现欲望的负担就会让她感到生厌并想摆脱。
  •     有些无聊。。。
  •     小时候看过 旧时在美国的外地女人向上爬 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也没法成功的
  •     喜欢这套书。普装看着舒服。
  •     只能说是马伊俐推荐的。
  •     第一次读德莱塞的作品,很多年前就知道这位作者,但一直无缘欣赏他的作品。本来想买他的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的悲剧》,但没找到好的版本,于是就买了这部书。看过之后,感觉非常好。让我了解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小说的情节描写很真实,情感的表达也很细腻。看过之后没有地域和时代的隔阂,希望朋友也读一读。
  •     176/《嘉莉妹妹》美·德莱塞/译·裘柱常/@上海译文 2011.5 -“一个人精神上失败了,那才是一败涂地了。…他们到处追寻,看到欢乐的幻想逝去就束手悲叹。472 - 他穿着颜色暗淡的浴衣,不梳头发…眼圈显得憔悴,容颜苍老。她不愿和他亲近。一切爱情已经死去。348他饿得发慌,磨损的裤管浸在雪水里…‘她有钱,让她给我一些。483’他的鼻孔嗅到了煤气的味儿。‘有什么用呢,’他躺下去安息的时候,倦怠地说。489”
  •     唉,梦一场
  •     文字精巧,文笔细腻,和娓娓道来而不使人厌烦是两码事。粗粝,但是耐读。想到一句话“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一个写字的人。”
  •     我怎么觉得赫斯渥那么可怜啊!!!假如这本书不叫嘉莉妹妹而叫《赫斯渥》的话,嘉丽就是个死碧池。
  •     经典文学名著 包装精美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