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玻璃球游戏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6
ISBN:9787532754250
作者:[德国]赫尔曼·黑塞
页数:480页

章节摘录

  感召约瑟夫·克乃西特的出身情况已无从查考。他的身世与精英学校的许多学生相似,若非早年丧亲,便不会被教育组织从不良环境中救出而培养教育的。不管怎么说,他总算没有受到精英学校与家庭间的矛盾冲突之苦,有些同龄年轻人却深受其害,不仅难以进入宗教团体,还使一些原本天赋颇高的青年思想混乱,甚至成为有问题的人。  克乃西特却属于幸运儿之列,他似乎是专为卡斯塔里、为宗教团体而生的,是注定要替教育组织当局服务的。尽管他的精神生活也并非毫无疑问,可他所经历的每一个精神奉献者天生必得的精神悲剧,却丝毫没有人身的苦难。如此吸引我们深入关注克乃西特个人品性的原因,也许并非完全由于这类精神悲剧;与其说是由于他的从容、开朗的性格,不如说是由于他光彩照人的个性,克乃西特凭借它们得以圆满完成自己的命运,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与世界上任何重要人物一样,他也有自己的“恶煞”和“吉星”,我们看到他的吉星使他免受阴郁和狂热的困扰。  纵然如此,肯定也有隐蔽不明的东西是我们全不知晓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凡是历史著作,不管写得多么客观平实,也不管撰写者多么力求符合真实,仍然摆脱不了杜撰范畴,它们的三维本质都是属于虚构的。因此,我们就连对那些最伟大的人物,不论是巴赫还是莫扎特,他们的实际生活究竟如何呢?是较为愉快呢还是很沉重,我们都不得而知。莫扎特以一位过早完成使命者的独特感人和可爱的天赋感动我们,巴赫则以上帝的父亲般的愿望开导我们,慰藉我们,要我们忠诚于痛苦,忠诚于死亡。而这一切我们都无法从他们的传记作品里读到,也无法从种种流传的私人生活轶事中得知,我们唯有通过聆听他们的作品,从音乐里获知这一切。更进一步说,尽管我们早已熟读巴赫的传记,早已由他的音乐推想出他的整个形象,但我们仍会情不自禁地要想到他死后遗稿的命运:我们想象他在世时似乎曾认为自己的全部作品将在死后立即遭人遗忘,手稿将被作为垃圾处理,因而内心黯然,他还认为他的一个儿子而不是他本人会成为“伟人巴赫”,成果累累,他还认为自己的著作不是被人再发现,就会受到诸如副刊文字年代的误解和糟踏,等等。同样,我们也倾向于想象莫扎特生前就已知道自己的安全已掌握在死神手中,恰恰在他写出大量健康、完美作品的创作繁荣时期,他便已预知死神即将拥抱他了。凡是有一件作品还留存世间的地方,那里的历史学家便只能做一件事,他必须把这件作品与创作者的生平联系起来作为富于生气统一体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进行综合概括。我们对莫扎特或者巴赫要这么做,对克乃西特也要这样做,尽管他隶属于我们这个缺乏创造性的时代,而且也并无一件像两位大师那样的“作品”留存于世。  我们试着追寻克乃西特的生平踪迹时,当然也要试着对此稍加阐述,我们作为历史学家不得不深感遗憾,因为关于他后期生活的确凿材料几乎一点也没有留存下来。这便赋予了我们承担重任的勇气,因为克乃西特生平的最后部分已化为一则圣人传说。我们通盘接受了这一传说,而且并不理会它是否属于出自虔诚之心的杜撰。如同我们对克乃西特的诞生和身世一无所知,对他的死亡情况亦然。但是我们绝无半点理由假定他的死亡可能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就我们的认识来看,他的生平由若干明显的发展阶段所组成,只要我们对他的结局联系传说进行一番思索,便会乐意接受和写下这一传说。我们这么做,是因为传说所描述的最后阶段生活似乎完全符合他先前各个阶段的生活。我们甚至承认,他的生命最后竟消失在传说之中也似乎是合理的、有机的,就像我们相信一颗星座消失在肉眼望不见的“地下”,而却依然存在一样,毫无可资疑虑之处。约瑟夫·克乃西特活在我们——这里指的是本书作者与读者——生活的世界里,达到了我们能够想象的最高峰,获得了最高成就。他作为游戏大师成了一切为精神修养而努力的人们的领袖和导师。他出色地管理了自己继承的精神遗产并加以补充扩展。他曾担任我们所有人都敬仰的一座寺院的主持。但是他不止是达到了并且承担起一个游戏大师和我们宗教组织最高层一个位置的职务,而是越出了界限,进入了我们仅能仰望揣摩的境地。因此,为了与他的生活完全符合,我们必须让他的传记也越出通常的范畴,以便最终过渡到传说的境地。我们不仅接受这一奇迹事实,而且庆幸出现了奇迹,我们不想作任何多余的解释。凡是克乃西特的生活还属于历史事实的时候,我们就如实撰写,直到某一个确定的日子,至于以后的传闻则是照我们研究所得尽量精确报道。  对于他的童年生活,也即克乃西特进入精英学校以前的情况,我们仅知道一件事实,而这件事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意味着精神思想向他发出的最早的伟大召唤,意味着他的第一次使命,而这首次召唤的源头并非来自科学或学术,而是来自音乐。对于这一段传记材料,也如同几乎全部有关克乃西特私人生活的回忆材料一样,都得感谢一位玻璃球游戏学生写下的详尽记载,这位学生衷心仰慕玻璃球游戏,记录了自己伟大导师的许多言论和轶事。当时克乃西特约摸十二岁或者十三岁,已在位于查贝华特市郊小城贝罗奋根的拉丁语学校里就读了一段时间。贝罗奋根也许正是他的出生地。克乃西特多年领取奖学金,该校的老师们,尤其是音乐老师,都积极向学校最高当局推荐他入精英学校深造,至少已推荐了两次或者三次。不过他本人对此尚一无所知,也从未接触过精英学校或者最高教育委员会当局的导师们。那位音乐老师(当时克乃西特正学习小提琴和诗琴)告诉他,也许一位音乐导师不久即来贝罗奋根视察该校的音乐教学,约瑟夫必须乖乖练琴,以免届时让自己和老师出丑。这消息使克乃西特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因为男孩当然清楚这位音乐导师是何等人物,他绝非通常那种两年一度来学校视察的教育委员会的普通督学,他乃是最受尊敬的教育委员会最高当局的十二位最高成员之一,是十二位半人半神中的一位呢!这位神明主持着全国一切音乐事务的最高领导工作。这位音乐导师也是玻璃球游戏团体的音乐大师,他竟然要亲临贝罗奋根了!在小约瑟夫眼中,比音乐导师更具传奇性和神秘魔力的人物也许只有玻璃球游戏大师本人了。克乃西特对这位即将驾临的导师充满了敬重与恐惧之情,把他想象成种种不同形象,时而是一位君王,时而是一个魔术师,时而又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或者是古典时期的一位富于传奇色彩的伟大艺术家,相当于米夏艾尔·普莱托里乌斯、克劳迪乌·蒙特维尔梯、约翰·约可布·弗罗贝格尔或者甚至是巴赫。——他满怀欣喜期待着这颗巨星显现的瞬间,同时却又满怀恐惧。因为一位天使般的半人半神,一位统辖着精神世界的神秘摄政王即将活生生地来到这座凡间小城,来到这座拉丁语学校,他们很快就会见面,这位大师也许会询问他、测验他、训斥他,或者会赞誉他,——这将是一件大事,简直是一种奇迹,是罕见的天象。恰如他的教师所述,一位音乐大师亲自驾临这座小城以及小小的拉丁语学校,几十年来这是第一回。克乃西特在心里描绘着即将来临时刻的种种场景,首先想到的是一次盛大的公众庆祝会,还有一场类似他曾亲眼目睹的欢迎新市长上任的迎接活动,满街彩旗招展,管弦乐队不断演奏音乐,甚至还大放焰火。克乃西特的同学们也和他一样充满了幻想和期望。克乃西特的兴奋激动之情唯独在他想到自己也许不该和这位伟人过分接近时才有,最主要的也许是在与这位行家对话时可能过分出丑丢脸时,这种激情才会稍稍得到抑制。不过,这种恐惧是苦中带甜的,尽管他不会承认,而内心深处却认为,这种种人们期待已久的热闹场面,连同彩旗、焰火,会多么美丽,多么迷人,多么重要,难道他,小小的约瑟夫·克乃西特应当站到这位伟人身边去么。事实上,这位大师造访贝罗奋根,一部分原因正是为了他,为了约瑟夫啊,因为他专为考察拉丁语学校音乐教学而来,而音乐教师当然会尽力设法让他也考考克乃西特。  不过,也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唉,也许简直不可能,大师肯定有其他更加重要事情,而不是让他听一个小男孩演奏小提琴。他也许只想见见高年级学生,听听他们的演奏水平而已。这个男孩就是这样忧虑重重地等待着客人光临的日子。这一天从一开头就让他大失所望:街上并没有乐队演奏,家家门前既无彩旗也无鲜花,克乃西特必须和以往一样带着书籍和本子去上每日通常的课程,甚至连教室里也没有丝毫节日的装饰和气氛。一切都平淡如常。开始上课了,老师还穿着那套日常服装,他没有发表演说,一个字都没有提及即将光临的贵宾。然而事情毕竟发生了。在第二节课或者第三节课的时候,有人敲教室的门,校工走进来向老师致意后,通知说,学生约瑟夫·克乃西特得在十五分钟后去见音乐教师,务必把自己打扮整齐,把双手和指甲都刷洗干净后再去。  ……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译本序
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
游戏大师约瑟夫•克乃西特生平传略
感召
华尔采尔
研究年代
两个宗教团体
使命
玻璃球游戏大师
任职
两个极点
夜谈
预备
传阅信件
传奇
约瑟夫•克乃西特的遗稿
学生年代诗歌
传记三篇
呼风唤雨大师
忏悔长老
印度式传记

作者简介

小说的故事大意是:在一个未来的世界里,玻璃球游戏成了音乐和数学演变而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由于纷繁的政治和战争,人类文明正面临毁灭的威胁。为拯救和宣扬人类这一精神文化,某宗教团体在做不懈的努力。克乃西特是个孤儿,由该宗教团体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优越的组织才能,在这个精英群体里不断上升,直至团体的最高顶端,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不满足这个与世隔绝的精神王国,觉得在这种象牙塔里是不可能为民众做出贡献的。于是他来到现实世界,试图用教育来改善整个世界。然而他事业未竟,却在一次游泳中不幸溺水身亡。
本书是老年黑塞回溯其一生的精神体验的结晶。作品从1931年写到1934年,几乎与希特勒上台到灭亡同步。作者的目标很明确:“一是构筑抗拒毒化以卫护我得以生存的精神空间,二是表达悖逆野蛮势力的精神思想”。十二载的苦心经营,作者几乎动用了一切文学手段:诗歌、格言、书信、传记、理论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可称应有尽有,而且各种题材在书中既打成一片又相对独立,如作为附录的三篇记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信仰者的传记,貌视互不相关,却在本质上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密切呼应。

图书封面


 玻璃球游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看过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留下的主要印象是主人公在理念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世俗世界之间的调和努力,这是所有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态度,成就了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方式。赫尔曼黑塞的调和努力是正途中的正途,这种努力使不会被驳倒的,我们人类都渴望着一种整体的生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灵魂和肉体,正是在对两种事物进行对比和调和中,才可以创造伟大的思想,体验到刻骨的痛苦。不得不说,黑塞在书中过多地迷信中国的阴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对易经和道家思想有种符号化的理解。另外,书的结构,某些语言过于繁琐和做作,有斧凿的痕迹。但瑕不掩瑜,就是这种写这本书的idea就已经堪称惊艳了。黑塞的书读的不多,以上只是一点个人看法,期待以后的校正。
  •     书本说的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在一个隐世的纯粹精神王国里,从学童走到大师,然后离开王国回归世俗最后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这本书黑塞写了14年,内容也已经不仅仅是以前在写作思考中寻找答案的探寻,而是他个人成熟的认知世界后,想告诉我们的。努力把他的思想都涵盖在其中的一种传授,这种传授应该也是黑塞式的教育方式,一对一的,师徒式的,顿悟式的。他想说的都在里面了,能不能懂就靠我们自己了。玻璃球游戏,通俗的说像是说禅或者清谈,一群人比赛用数学的方式将一堆音符堆砌得豪华美观,每个人想得是怎样更美,他固然也有技术上的向外的开阔美和精致的内向美。总之,这是一种纯粹精神,毫无实用的游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特文艺,因为他们由政府管饭,远离俗世,纯粹为了文艺而文艺。在这样的自然体系中自然也有成圣成贤的人,比如老音乐大师,老音乐大师是主角克乃西特的启蒙老师和精神老师,最后纯精神化后成圣了,类似于佛家的舍利或者道家的羽化了吧。肉体不复存在作用,而纯粹是精神上的力量。克乃西特,除了自身天资使得不仅学习进阶了许多高级精神技能,发展提高了精神中的纯精神玻璃球游戏,而且从各类大师身上学到外部事务和内在和谐的能力。在寻访隐居老人时,学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能力,使得愈加浑然和谐。在外派学习过程中更是通过神父打开了与世俗世界和谐共处的本事,学习领悟了精神与俗世的结合并能更臻于完美。这样即在精神技能上有很好发展,与内部精英很好融合,又能对外拓展影响,拥有处理俗世事务的本事,自然成了新一任精神总管,玻璃球游戏大师。毕竟是从多位近圣或已圣的大师们身上朝夕相处的收获,克乃西特处理各类事务得心应手,并且在自身精神修行上不落工程,很快就成为了史上最成功的游戏大师。而且他越干越好,井井有条,到处都是成功,只是,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在服务这个日渐西沉的团体时,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用来处理公务,而不是办公,每天被巨大的事务性工作覆盖,而逐渐忽略了内心。他的人生理想既不是仅仅如隐居大师般寄情山水,安乐茅舍,也不愿同神父般,身在修道院,人在世俗组织有重大话语权,更多的,他想和他的启蒙老师老音乐大师般,教导一个稚小的孩童,培养他成长。(难道黑塞的部分思想是通过教育孩童来改变人类落寞的状况?)是那种师徒式的,一对一的。教导之余,修身自我,达到老音乐大师般外圣内贤,(几年前读《中国哲学简史》,读到最后为冯先生竟然又回到哲学是为了使人成为圣人而愤慨不已,此处心情亦同)。最后,大师通过自身坚定的反抗和逃逸,终于离开精神王国,而最后在教导孩童的过程中也与自然永久和谐了。命题,人是该寻求纯粹精神的高级,还是走向通俗平凡的时间,与世界联系。即向内还是向外的问题,加缪有这样一句也是@伊西多拉喜爱的一句“一个人始终是自己真理的猎物。”我认为最终每个人还是应该追寻自己内心的本真。回顾黑塞的小说,几乎每本都是个体在寻找自己的本真,追逐内心自己的节奏。《在轮下》为了反抗世俗学制,走向自然,而其中精神自由的海尔纳更是一直在坚信自己的内心,而忧郁少年最后也从自然中得到解脱。《盖特露德》中的库恩,不断遭遇他成为音乐家的的打击,还是一心追寻音乐,创作出音乐杰作,终成音乐大师。《罗斯哈尔德》中表面讲了艺术家的婚姻生活,其实也是画家冲突自我,寻求自我,得到升华的过程。《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虽然讲了一对好基友,但哥尔德蒙一生都在追寻自己内心,值得佩服。《德米安》是一个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加强。《悉达多》全书都是悉达多寻求内心的圆满的故事。《荒原狼》呢,是时代出现了问题,世界混乱了,你怎么办,还是保持着自我,成为一匹荒原狼。同样,《玻璃球游戏》也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除了从低阶向高阶晋级突破,还有达到精神世俗意义双巅峰后,寻求更进一步自我的过程。与此同时,黑塞也道出了这句真理“评判事物的对错善恶,完全凭借自己内心的善良。”每个人都该去寻求真我,发展真我。最后说说三个跟隐居也是圣人有关的故事。第一个是隐世的山村,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通往过去的力量,人如何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并反馈自然。一个普通的故事在黑塞笔下却极为唯美,写到人学习自然,认知自然,与自然相处,大段的自然描写与哲理蕴藏,真是浑然天成。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人不断的与自然沟通,最后也因为自然,也因为世俗平衡的打破,也是自然中黑暗面的作用,而与自然融为一体,成圣了。第二个是讲两个隐士的故事,两个做精神垃圾回收工作的隐士遭遇自己产生一大堆精神垃圾无处倾倒的情况,如何解决,蜕变,再成长,也同时告诉我们天有阴阳,人有阴暗的一面。最后隐士通过互相告慰解脱了,一通过顿悟,似乎就去除了阴暗,而只留下光辉,成为圣人,合情合理,却不甚满意。第三个故事就是人生五十年,如梦如幻,今天得明天失,不如隐居,静坐,这样每天做一场梦,犹如每天过一种人生,一种避世思想。对这个我稍微有点不认可的是,人生如梦如幻是在把时间高度压缩,五十年如一场梦的时间发生造成的,而人生其实是一天一天过的,而每一天都有他未知和乐趣,认知人生如梦,只是让我们活得更加豁达,而不是将人生喜怒哀乐各种小情绪视为无意义。所以,我最不认同的就是这个故事,也最不喜欢最后这个层次最高的圣人,该圣人简直遁入虚无了。黑塞借克乃西特之手说了三个圣人的故事,不禁让我觉得寻求真我有变成修身成为内圣外贤的嫌疑,也是我反对的。但我又认同人与自然外部等万物的协调平衡,这让我很矛盾,难道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为了成为圣人还是人们自然成为圣人?是了,他们本身不是为了成为圣人,而是在与世界的沟通中,在寻求自我的过程中逐渐以各种渠道成为了圣人。人活着寻求自我,肯定不是为了成为圣人,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他们都成为圣人了呢?世间真有圣人吗,黑塞为什么要在这最后一部小说中创造那么多的圣人呢,我无法回答,只能留下这么一篇疑问,待各位能人点拨,或者待日后自己领悟。
  •     题目完全不矛盾,毫无疑问,这是黑塞最杰出,最优秀,最能体现其个人思想的一本书了。黑塞在中国出过的作品我业已读完,因此也就借这本书的宝地来说说黑塞。关于黑塞,他似乎执着的在写两个主题,一个是无限的追求自我,一个是理想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冲突和相互妥协。无论是荒原狼,悉达多,德米安,纳尔齐斯与哥德尔摩还是他更为稚嫩的早期作品盖尔特德,曼斯哈尔德,在轮下无一离开了这两大主题。玻璃球游戏这本书过于庞大,因此我只能将我感兴趣的几点随便说说。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冲突在玻璃球游戏中,克乃西特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一直接受的是卡斯塔里式的精英教育,卡斯塔里,代表的是精神世界,在卡斯塔里,人们可以尽情的研究在世俗人员看来全无用处的学科而不会遭到任何阻拦。真正让它与世俗世界隔开的,是卡斯塔里里面并无任何利益关系。卡斯塔里的精英们无需为了生活而去奋斗,他们执着的是一种看起来虚无缥缈的东西,玻璃球游戏。但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看似圣洁的卡斯塔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全然超凡脱俗的避世之地,它和凡俗世界一样有着甚至是更为刻板的规章制度,人与人之间也是有着同样地猜忌,嫉妒以及其他的负面情感。而特西格诺利和克乃西特的关系也说明了这一点,特西格诺利在离开卡斯塔里之初曾无限的想念这块圣地,而克乃西特自少年起就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最后克乃西特回到世俗世界也正是说明了二者的不可分离。黑塞在书中以阴与阳的关系来解释这一点,惭愧我虽为中国人,但是对于易经等传统书籍的了解绝没有黑塞这个德国人多,因此也无法置评。关于结尾玻璃球的结尾非常突兀,我正在非常有兴趣的想象接下来会不会像爱弥儿一样,开始进行对一个人的全面教化了。就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黑塞竟然让这位克乃西特在这里死掉了。而死掉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为了征服他的少年而溺水身亡!虽然我也勉强能接受这是因为他老爷子不想写了造成的,但是我更倾向于我下面描述的这个原因。正当主人公认为他已然到了生活中的一个新的阶段,准备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的时候,却忽然遭遇死亡。这个似乎带着几分荒谬的结尾,是黑塞对于人生的一种嘲讽。人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人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该如何区分善与恶,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真的不可调和?这所有的种种,不过是人活在世上渺小而卑微的念想。真正推动我们向前的,是一种神秘而不可推测的力量,克乃希特一步步的走到现在,真的是他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吗?他所疑惑,所困扰,所在乎的种种会不会只是一种虚空,一种捕风,实际却全无意义呢?黑塞以这个带着几分荒谬的结局无情的嘲讽了人类为之努力的种种,几十年的凡尘生活过后,经历了一战与二战的喧嚣与烟火,黑塞站在了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出了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无味而不受我们自身的掌控,历史可悲而惊人的一次次上演重复的悲剧,发出了沉沉而带有悲悯的叹息。黑塞消极吗?看到一篇评论这样说,黑塞消极。我当然不这么认为。与其说黑塞是消极的,不如说,黑塞只是太通透了。黑塞的作品中,一直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观与宇宙观。我不知道这和他看了很多中国哲学有无关系,我想应该是有的。大概是有些道生一,一生万物的感觉。黑塞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多都是一生在寻求,只为找到一个自我。而在他们辛苦而充满疲惫的人生旅途上,永远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使他们不得安宁,在路上,他们或沉浸于世俗的享乐,或放纵自我以至于沉沦,然而他们终有一天都会有顿悟的感觉,就像一个孩童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空,从此真正充实而有乐趣的生活,这时他们会发现以前为之困扰的种种,如同一阵微风,没有人能够发现它曾经来过。他们自此真正屈从于命运,并发现了能够为之欢乐地种种。如同卡夫卡所说,除非遁入世界当中,否则又怎会对这个世界感到欣喜呢?最后让我以克乃西特的诗来结束吧我们快活地穿越一个又一个空间我们决不囿于哪一种乡土观念宇宙精神使我们不受约束它要我们向高处不断腾升

精彩短评 (总计88条)

  •     文中有黑塞一贯的风格,关于人生和音乐的思考,还有一股淡淡的忧伤以及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差不多。和黑塞的其它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没有那么容易阅读,文中有许多关于思想和思考的描写,有大量音乐、历史、宗教方面的描写,也有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描述,获益良多
  •     比较深奥的故事,还没看完
  •     “他用作品带给我们的,不是他的忧郁、痛苦或者恐惧,而是一滴纯正的光明,一滴永恒的快乐。”
  •     最终依旧没能知道玻璃球游戏怎么玩
  •     比较深奥啊……
  •     耐着性子读完2000多页的电子书 一直安慰自己后面会有惊喜的 读完只剩失望啊 除了玻璃球游戏这个设想本身 以及倒数第二篇传记里的一大段话 此书不看也罢 经典作家也不是每本书都经典啊……
  •     一场精神的盛宴
  •     看不太懂的一本书~虽然不时从书中零散的句子那获得提醒,但是对全书构成用意及当中人事寓意get不到全部,比如克乃西特刚入世并感受到山林神圣光辉就死亡是为什么?对呼风唤雨大师自以为的与自然血脉共生是嘲讽么?印度传记的故事并不新鲜也没有给出答案。忏悔长老的相互救赎也没有给出解释~也许我不该作太多文本之外的无异猜测,而是把思想构建立足于一个核心点上:其并非创造,而是发扬~等我再去了解写书背景,西方哲学史,其他读者评论等,会有更多领悟~暂上。
  •     如今已经不怎么能读黑塞了,这种出世入世实在是写的太罗嗦了……作为小说情节和语言上没有能够吸引我,作为哲理却又太过刻板。讲真,受中国文化影响太多了么,还真不觉得在影射尼采什么的。但是是好书可能我老了………
  •     这辈子再也不想碰这本书了!!!
  •     庄严又脆弱的异世界啊
  •     嗯...我可能需要再读一遍?
  •     黑塞的集大成之作。黑塞的理想与矛盾在本书展示得淋漓尽致。黑塞构建了一个超然的精神乌托邦,也昭示了这样对普世无用的组织的坍塌命运。读到了黑塞的博学与睿智,更读到了他胸怀天下的决然与一心向道的超然。比起入圣脱凡的悉达多和屈从命运的荒原狼,还是更喜欢这个虚怀若谷的克乃西特。
  •      人类自有个体的内心困惑以及彼此之间的纷争以来一直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寻找、建立一个外部和谐与内心和谐的世界,从人类的各种宗教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人们无不在做这种努力。这其中的任何一项目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某种成功的范例,也许因为黑塞特殊的经历,他试图能幻想出一个理想的国度,在这个国度里,两者同时达到和谐完美,关于这个和谐国度的勾划,就是他的《玻璃球游戏》。
      
      
      
      象他那个时代的欧洲人一样(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8.9),黑塞年轻的时候,不幸遭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多少年,便是希特勒的上台,然后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黑塞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遭遇,他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说:“我于1912年定居瑞士以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越来越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自从我率先向大规模的鼓动和暴力发表一些审慎的、表示抗议的言论以来,不断地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辱骂信纷至沓来。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当局对我的仇恨达到了顶点。然而,我年轻一代人中赢得了追随者,他们按照国际主义以及和平主义的方式思考问题;我得到了罗曼?罗兰的友谊,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他逝世;我还得到了印度和日本人的同情,他们和我虽远隔千山万水,但思想一致。这样,德国官方对我的仇恨也就得到了补偿。希特勒倒台以后,我在德国又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但我的著作已部分被纳粹分子查禁,部分在战争中被毁掉,一直未在德国再版。”
      
      
      
      象许多有良知的作家、思想家一样,人类之间的惨烈嘶杀以及自己不可避免的不公正的遭遇,让黑塞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于是他开始思考想那个人们思考了无数次的问题,人类之间到底能不能和平相处,有没有那么一个世外桃园,在那里,人们过着详和安宁的生活,我们不必为了生存而挣扎,而只需尽情地享受思维的乐趣?有,那就是他完成的《玻璃球游戏》以及玻璃球游戏的国度卡斯塔里。《玻璃球游戏》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未来时代的一个远离世俗社会的乌托邦国土里,主人公克乃西特从一个对音乐有特殊天赋的孩子,被培养成玻璃球游戏大师,又走出精神王国的象牙塔,决意要成为小学教师去培养孩子,最后溺水身亡。
      
      
      
      在我看来,黑塞的《玻璃球游戏》其实就是把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写成了小说,与《雅典学院》里的那些大师不同的是,玻璃球游戏王国卡斯塔里的世界里,这些大师基本不关心王国以外的世界,而只需要享受人类智慧的结晶——玻璃球游戏即可,这个王国的产生是由于对外部世界的失望,但却毫无愧色的享受外部世界的滋养,从物质上,到精神上。从这点上说,卡斯塔里除了能满足它本身一部分精英的乐趣之外,对于外部世界它即没有存在的现实性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不清楚为什么那些被称为精英的大师们为什么一直没有看出这一点,而那个曾经是游戏学院的校友,也是克乃西特的朋友特西格诺利最终一语点破:“在玻璃球游戏场里,每一只鼻子都擦洗得干干净净,每一种感情都安抚得平平静静,每一个危险思想都熨压得服服帖帖。这难道不是一个虚伪,教条,没有生育能力的世界么?”,所以已经成为玻璃球游戏大师的克乃西特最终“觉悟”当然与这次一针见血的点破有关。在他们最后一次结论中,本来是游戏大师想救他俗世的朋友于水深火热之中,想不到自己其实也在另外一种更加苍白的水深火热之中。
      
      
      
      不仅如此,如果把玻璃游戏国王理解为一部分人类的精英对纷争的并不美好的俗世的逃脱的话,黑塞一不小心却陷入了他自己反对的东西里,那就是希特勒所主张的“精英论”以及被他利用的“超人理论。”还好,游戏球王国并未被培养成一只凶猛的野兽,但从它迫不急待的要与罗马教会建立某种特别的联系看,他作为一种类似教会的组织,未必没有这种本能。
      
      
      
      克乃西特的最终选择,很容易让人想起毛姆《刀锋》里的拉里,在经历过顿悟之后,选择了一项最平凡的工作做一名小学老师,但他的突然死亡如果不是隐喻他的选择对于人类的贡献不值一提,最少证明他高贵的灵魂极其脆弱。
      
      
      
      让我略感奇怪的还有,克乃西特的成长历程很值得怀疑,他至所以能被音乐大师引入玻璃球游戏的王国里,除了他对音乐的领悟力、智力超群以及心地的美好纯正,看不出他有多大的内心驱动力,而这种内心的驱动力在人年青的时候首先表现为内心的某种困惑以及急于解开这种困惑的迫切性。还好,这种很令人值疑的成长历程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得到了补救,那就是克乃西特的几份遗稿。
      
      
      
      象黑塞关于外部世界的和谐找不到答案一样,关于人类个体的内心困境好象也没有找到什么象样的答案。在《呼风唤雨大师》中,呼风唤雨大师因为对外部世界的无能为力以及自己身肩的使命,最终自己作了祭品。在《忏悔长老》里,两个不同风格的忏悔长老因为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怀疑最终都想在对方身上找到答案。在《印度式传记》,克乃西特另一个化身得到的教诲不过是老生长常:“一切都是虚幻。”我不敢肯定黑塞在多大程度上用这三篇“遗稿”里隐喻中华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印度文明,但我能肯定他试图把个体的人放入不同的文明,看看他们将会遭遇什么,也许会有很不同的遭遇,但结局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没有答案,无论是人类个体还是整个人类。所以,从给人类提供“救世良药”的角度看,《玻璃球游戏》不是一本好小说,这没什么可说的,这本来也不是小说的责任与使命。
      
      
      
      但从艺术的丰富性以及思想的深度来说,能出其右的作品恐怕不是太多,这自然得益于黑塞对人类各大文明的深入了解,包括作为中华文明之根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从一点上来说,诺贝尔奖委员会给黑塞的授奖词他应该当之无愧:“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黑塞于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阐述哲理
  •     年初一把这本让我读了好久的、心灵平静的书读完了,有机会读第二遍,关于大隐,哲学…读这种书本来就是一份精神上的洗涤。
  •     。
    嘎嘎嘎嘎。
  •     2014-4-6 关注自身精神世界,推崇“静坐冥想”。自身精神世界有了“锚点”,才能向外延申至世界宇宙,它包含历史、音乐、诗歌、科学等,但黑塞很少论及复杂的人际关系,谈人心也是注重“自我”。
  •     喜欢黑塞的所有作品,包括他的诗歌和绘画。
    <<玻璃球游戏>>反复阅读过多次,他是黑塞写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此版为精装,便于收藏。
  •     四星差一点点。读的时候总是在入迷和游离间相互交替。
  •     超级喜欢的素~!!!
  •     经过一个月的早高峰和晚高峰,终于读完啦~
  •     THE MASTERPIECE
  •     这本书像是黑塞借小说中主角的成长的心灵之路上自己的感受、师长的教导来传达很多哲学道理。其实玻璃球游戏让我想起了柯南月光曲那一集,把字变成乐谱,能弹出不错的音乐,相信把数学变成音乐也是一样美妙的吧。黑塞这个中国迷真是啧啧啧。结尾真是令人瞠目结舌,戛然而止,极具讽刺意味。后面的遗稿并没有看,感觉是类似的故事换了个形式,表达的精神还是类似的。其实对我来说,我的收获比较分散,而总的来说,我最大的体会主要有:1.要和真朋友真心诚意地相处,不要假惺惺,发现问题还为了礼貌而故作姿态;2.要关注社会上的事,不要生活在象牙塔里,因为卡斯塔里完全依靠外界生存,实际上是很脆弱的。3.静修很有益,平时要多静心下来思考、自省。看完之后再次看了柯南的第12集,那个符号,真的很美妙啊。
  •     新版的装帧很精美,终于拿到期待已久的书了
  •     看完这书,突然想起来要跑步,在跑步中得到了虐待肉体的快感,在接近极限的身体状态下,想要抓住那若隐若现的感悟。
  •     一口气读了黑塞的《在轮下》、《荒原狼》、《盖特露德》之后毫不犹豫的收集下黑塞的最后的经典《玻璃球游戏》。
    越来越觉得黑塞可爱了~
  •     繁华只是一捧沙
  •     书的质量是很好的,一起买的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说实话不如之前的白色封面那套感觉好,但也不错。

    这本一直买不到,喜欢黑塞,所以想收全套,终于买到了,开心。

    书还没看。其实更喜欢黑塞的散文 诗 画。
  •     ‘’我尊重你脸上表露的神情,因为那是你的生活和命运烙下的痕迹,那是使你之成为你并且属于你的东西。‘’ 像沉入海底一般的力量,压迫着却又使我感到平静,从未以为会有虚构的人物给我这样的力量。隐约认为作者在自省,虚拟出一个乌托邦一样的世界,柏拉图一样的人物来达到,我喜欢这本。
  •     说起阅读体验,就像在跑马拉松。中间有倦怠期,但只需要一瓶矿泉水,立马满血复活,临近终点不自主地加快阅读速度,一气呵成。灵光总在无所不包的文字里闪现,共鸣时时有,黑塞是我的神。这本可以算得上穷其一生所著,覆盖各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书信、传记......各种宗教伦理:基督教、印度教、道教......把黑塞的作品分个时间顺序逐一拜读有助于梳理他哲思的变化。对青年人来说,这部小说点亮的是他们的心灵暗区,使他们不至于在偌大的海上触礁。对精英分子而言,它又像是一剂镇定剂,告诫他们自己也是历史的构成......怪不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如此追逐黑塞,不是没有理由啊。
  •     觉醒与超越,矛盾的对立统一。
  •     确实是最好的黑塞。
  •     看了一点,内容挺深,得沉下心来看。。。
  •     书好轻
  •     第一时间买的哦……
  •     是本需要安静才能看的书,kindle看的,决定入纸书重看
  •     唉,黑塞文集我怎么就配不齐呢?
  •     还可以.....不错。
  •     用一系列象征和譬喻编织起一种哲学上的乌托邦设想,虚构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后未来世界的寓言。《吕氏春秋》被视为圭臬。
  •     黑塞后期的大作!!!
  •     黑塞德国浪漫骑士,黑塞的代表作。
  •     我想静静。。。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作品
  •     寻求自我的过程,很漫长。如星辰般熠熠生辉的智慧,在字里行间随意丢着。20160606。
  •     生命之輪永無盡頭,人生也皆是春夢、瑪雅,但他們都始終聽從著生活永恆的召喚。。。。
  •     關於小學教師溺亡的故事
  •     再买一次送朋友
  •     西方人写的东方哲学
  •     艰难地看完
  •     黑塞所描绘的那个至高无上圣洁纯粹的精神世界,一度诱发起我几近狂热的追求精神净土,并愈发痛苦于深陷现实泥潭之中。克乃西特的入世,成为强烈的反转一击,融入而非逃避生活,脚踏实地取代高高在上。万物源于生活,最终才可以追求高于生活。
  •     这一本略失望,没有体现出同篇幅相匹配的丰富和深刻。
  •     这本是来自德国哲学家黑塞的手笔,黑塞的作品很多很多都受过东方哲学的影响,所以读起来很让人信服与折服,但由于沾染了很多哲学的成分,总归让人有些难以下咽,这本于我就像苏维埃退守路线一样,是个长期战线,需要长时间消化。
  •     啰嗦极减颗星,能让每一个遇到的人都喜爱欣赏的克乃西特死的方式耐人寻味,崇尚禁欲学术精神生活的精英学院和俗世的生活究竟哪种是出路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     看了一下简介,还行。
  •     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这套精装本黑塞全集,阅读并珍藏,真是一套好书啊,上海译文出品,必属精品!
  •     如果说《荒原狼》的魔术剧院的房间象征着狂热如尼采般的个人内心解剖,那么《玻璃球游戏》的卡斯塔利亚则也许象征着如康德般冷静的世界解构。从巴赫的古典音乐,到周易的卦辞,再到早期基督教和婆罗门教的修行,黑塞的小说内容与语言本身就像玻璃球游戏那样是包含一切的符号。然而克内希特的结局却又如与魔鬼签订协定的浮士德那样充满悖谬色彩,尽管克内希特太过完美而无可指摘,或许应当指摘的是充斥欲望的历史与隐藏历史的精英主义乌托邦之间的不和调和的矛盾,而反叛这种矛盾的行为本身则注定其悲剧性。克内希特的传记将黑塞的幽默与想象展现无遗,最后三则传记则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我预言这部《玻璃球游戏》将在未来成为一部连通未来与过去的钥匙,正如后记所说“聚焦于想象中的未来的镜子”。一部足够伟大的小说。
  •     必须说这本书有些深,有些闷。但我还是耐着性子把它看完了。总有些思考,单并不是全部理解了书的精华。
  •     看了一点,没看完。。。
  •     大师的代表作,翻译、装帧都不错,非常值得一读。
  •     这半年书很有味道
  •     学校图书馆微信能查到以前的借阅历史了,标记一些之前看过的。//这本没看完。
  •     到现在读完了黑塞被引进中国的所有作品,没有一本失望过!
    黑塞是真正的大师,无愧于任何的时代。
    向赫尔曼黑塞致敬!
  •     大师你死得好突然。。。
  •     将智慧给予世人,唯有教育这条路,毕竟能自己参悟的人少之又少,需要领路者,方法就在其中。黑塞出于信仰的入世之书。
  •     歌德的获奖作品。
  •     我学德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太喜欢黑塞,本书是他最优秀的作品,希望有朝一日能看懂他的德语原文。
  •     一条向内之路已经向我展开
  •     怎么也找不回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时的感觉。这部写得太累了,而且最后的意犹未尽不是让人舒服和咂摸的那一种。
  •     感觉此神作本身就是玻璃球游戏的集大成者,哲学、文学、心理学的完美融合。 但是我就想问一句,玻璃球游戏到底怎么特么玩儿
  •     觉得遇到的晚了,如果早些遇到就好了!
  •     好书,分享下我的感受。
  •     书正面和背面的硬壳都碰碎了,能不能好好包装再送货啊
  •     品相很好,打折够狠,只是没有了小说面面观
  •     看到中国文化的部分吃惊得不得了…
  •     还没看,书应该是很好的。
  •     不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评价比温泉疗养客高。可能论长度,艺术手法等等这本书的确会更胜一筹,但是它更晦涩,虽然的确是本好书,也有不少精妙的描写。而那种严肃式的幽默我不再看到过了。
  •     二周目。黑塞的书总是拿起来就不会放下,再厚也能一口气看完。
  •     我要去华尔采尔学习了大家再见。
  •     有想法很别致的一本书。感谢让我认识这本书、用自己的决绝离去勾引我无法不读完这本略干涩的书的那个人,看完了这本书,可以不再想念你、不再怀念那段过往了吧Q_Q。克乃西特生命的落幕和你的告别一样突然,却又充满了必然。
  •     从人民中来 到人民中去。
  •     黑塞的经典之作。最好的书。
  •     不容易看进去,一旦看进去就不容易出来。故事远,感觉近,让人不时会心。不喜欢精装硬壳,下单的时候没注意。
  •     看的一路汗如雨下 书还是读的太少…期待下一次的重读
  •     还是喜欢以前的平装版
  •     黑塞的东西不对胃口,前面的长篇看得真是痛苦,感觉上西方很是推崇庞德和黑塞这种东方玄幻……
  •     没有读完
  •     一個構建和一個塌陷。
  •     玻璃球游戏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