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恼汇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百恼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1
ISBN:9787208079441
作者:鲁敏
页数:210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外面,天气特别的好,微风里有着初春时分的那种轻浮与软弱,可屋子里的气氛几乎恰恰相反。他们围坐在一起,表情僵硬,像在开会。这是开会之前的沉默,微妙,温吞,谁也不肯轻易开口。  父母亲的房子要拆迁了。  一出现利益的问题人们就会开会。家庭里也是这样。兄弟三个以及他们的老婆们分别从三个方向面向父亲和母亲,父母那里像是主席台。主席台上的父亲正流着口涎,像婴儿长牙那样源源不断。母亲拿着小毛巾,熟练地擦着,但那动作分明是若有所思的,像在拖延某个时刻的到来。  如果有人正从窗外走过,如果这人碰巧向里面张望,他会以为他是在隔着窗户看一部陈旧的国产故事片,他刚刚按下了暂停键或是慢放键。屋子里的这一家人成了塑像,塑像们的表情如此清晰却空洞,散发出催眠般的懈怠与昏暗,他不得不把无聊的目光转向更无聊的虚空。  即使不算上这次的拆迁风波,姜家的三兄弟也从来没有亲密无间过:他们似乎一生下来就是有仇的,只是为了互相复仇才先后托生到母亲的肚子里。  在这套摆设寒酸却又故作斯文的老式教工公寓里,到处都像古战场一样布满了他们三人幼时恶斗的种种遗迹——大衣橱镜子上方因为某次远程射击的瞄准偏差失去了一只角,因为不妨碍使用,就再未补上,长年累月的,像瞎了的一只眼似的黑洞洞地睁在那里;厨房一只小方凳在作为轻便武器的使用过程中歪了一只脚,人一坐上去就颤颤巍巍的,像老人口嘴中快要掉的牙;更多的是餐桌、书桌、门板以及厕所墙上用刀片、毛笔或各色圆珠笔留下的种种诅咒短语,或象形,或会意:  祝姜老大明天考○。(圆圈画成了活灵活现的鸭蛋状)  瞎子姜宣(旁边还画着一幅戴墨镜的阿炳状的人脸)  判处姜墨死形!(有一个别字,但骂人者与被骂者在当时都认为是对的,其污辱效果分毫不减)  姜××墨(两个叉叉用粗粗的红色画在名字上,表示万劫不复)  姜印是个女人!姜印没有屁眼!  等等,不胜枚举。活像一次心血来潮的行为艺术展。  如果对这些墙上的短语展开研讨——像对艺术表象进行一次深刻的理论挖掘,从潜意识、下意识及儿童心理、家庭环境因素并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这三个孩子中,老大姜宣的成绩可能不错,因而招来考“○”分的诅咒,另外,他因为过分用功,视力必定不行,这给他自己增加了一个“瞎子”的绰号;老二姜墨可能比较健壮强大,让人不知如何下口,于是只能泛泛地画上红叉叉并判处死刑;老三姜印则应是相当乖巧乃至阴柔,因而被恶毒地污辱成另一个性别……  另外,我们还可以猜出,这个家庭的父亲是位书法爱好者——姜宣、姜墨、姜印——他一厢情愿地把对自己白宣、黑墨、红印的爱好以一种迂腐却通俗的方式寄托在三个儿子的名字上。但显然,他的家庭教育又是相对随意的,这导致了几个孩子在家中毫无忌讳的所作所为,而另一名监护人,也就是家中唯一的女人:母亲,大概也不是足够称职,或者她是被三个精力旺盛的孩子给榨干了精力,注重整洁与细节的女性特质一天天消失殆尽,从而对家中触目可见的小号标语视若无睹,对那些破了相的镜子、柜面、板凳更是没有修理或更换的打算,似乎以此表示她对这片战争频繁的领土的完全放弃……  哦,忘了,这屋子里唯一富有趣味的装饰——母亲在客厅的墙上给三个孩子留下了三组身高刻度线,逢上哪个孩子的整生日就量一次,并用丈夫的小楷毛笔注明当天的日期和准确的高度。十几年下来,三组稍稍弯曲的线就像三只膨胀的蜈蚣爬在客厅的西墙上,在那光线不足的狭小客厅里,这身高线倒成了偶尔来访的客人们寒暄时的重要话题……  而不久,准确的说是再过两个月,一条新开的马路就将从这几幢破旧却依然保持尊严的老式公寓中间穿膛而过,所有的这些曾经记录过姜家三兄弟的斗战史与成长史的痕迹将随着发达的原位定点爆破技术和高强压力的推土机而魔术般地灰飞烟灭。如果从浪漫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足够令人伤感和缅怀的。瞧瞧吧,这套老公寓里,一只盘子就记忆着一样美味,一把暗锁就藏匿着一段秘密,一个马桶就吸纳过无数欲望,一张床就孕育了全家的生命,一间房子就是一家人的历史……  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这套老房子做过任何多情的凝视和追思,因为除了父亲和老大姜宣,这个  家中的其他成员根本就缺少相应的雅致情调,而父亲,虽然曾经贵为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却在两年前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中风而导致偏瘫,口角歪斜、吐字不清,连喝两口水都会湿了半边衣领。他现在全力关注和研究的是如何顺利畅通而又不失体面地解决每日进食三餐、数次小便及一次大便……  而家中唯一的浪漫主义衣钵的继承人,老大姜宣,却被眼前如大山般压来的现实主义完全击倒——父母的老房子要拆迁,这变故将像地震一样把安逸的生活彻底翻个,并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父母在拆迁过渡期间怎么弄?租房子还是住儿子们家?租房钱平均分摊?或者在儿子们家轮流住?这还是个相对短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为长久之计的拆迁安置,父母们得另外买房安家,如果买房子,这买房的大事,谁来张罗?差的钱又如何贴补?最主要的是父亲半身不能动,他需要精心的照料和相对安适的生活条件,而不管与哪家儿子儿媳同住,不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要考虑到各人的孝心、耐力、经济等诸多综合因素……作为姜家的长子,姜宣不得不作出上下求索的姿态,并务求解决方案的公开公正、兼顾公平。  而事实上,从兄弟三人从小到大的关系、性格及既成局面来看,姜宣其实是没有能力解决任何实质问题的,就算是他这次开了天眼、有了神助,但两个弟弟及弟媳妇们,甚至包括他自己那做会计的老婆也未见得就真会听他的安排。唉。  说起来呢,姜宣是长子,做父亲的曾在他身上注入最热切的新鲜劲儿。在姜宣还不会讲话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给他念唐诗三字经,入睡之前播放儿歌磁带,平常讲话使用完整的书面语和标准的普通话,把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所能想象到的育儿方法全都用上了,甚至还把着姜宣满是肉窝的小手在白净的宣纸上写横划竖,弄得满纸像画满了错乱的树枝,母亲心疼那轻白昂贵的宣纸了,便叫起来:行了,还要再培养一个浪费宣纸的呀!  字虽然不练了,但父亲那种种居心积累的刻意熏陶已经足够把姜宣培养成一个本分而内向的文科型孩子了,除了看书学习,他自小几乎没有别的爱好,这固然造就了他一流的学习成绩,却也引起了姜墨、姜印由衷而深刻的鄙视,他的出色使他已经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太多的赞赏和呵护,因而在兄弟间私下发生的任何争执或利益分配上,姜宣从来都没有取得与大哥地位相称的结果。他是被排斥、被损害、被污辱的典型人物,他是兄弟三个中的弱势个体。因此,就凭他,就是想破头也是无用功,他是不可能摆平得了姜家这场错综复杂的拆迁“事件”的。  因此,此时此刻,在这个家庭会议上,姜宣那种皱眉深思、低头不语的模样完全就只是一种姿态,以屏蔽和掩饰他无能为力的现状,倒是他身边的妻子严晓琴的神色更为恰如其分,她那双曾经纹过眼睑后来又重新洗去的眼睛仍旧像十五年前刚刚嫁到姜家时那样闪闪发亮,她带着几分老于世故的神情镇定地一一细瞧着在座的一家人。  今天,除了老大老二家的两个小孩,一大家子八口人全都到得齐齐整整,严晓琴感到很满意,因为,她,才是这次家庭会议真正意义上的召集人。  此前,为了酝酿这次会议,严晓琴还是动了点脑筋。看到丈夫姜宣面对拆迁一事那心神不宁却又无所作为的窝囊样儿,她在愤怒的同时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局势很明朗,三个儿子就有三个家庭,就代表三个方向的利益共同体,每家都必须有一个人作为小团体的精神领袖,以调动全部的主客观因素来争取最有利于本体的长远利益。  严晓琴的女儿明年就要中考,眼下的每一天都是至关重要的冲刺阶段,现在的考学多重要呀,哪个家庭不是当了头等大事在抓?一切可能产生的干扰因素都要绝对排除在外!所以,公公婆婆无论如何是不能住自己家的,这道理说来人人都会点头赞同,可要真正实施恐怕还得费些周折。并且,看看吧,这个徒有大哥其位的丈夫是指望不上的,所以,她就必须出山。严晓琴虽然当初学的是财会,但她通晓兵家之争的基本原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最要紧的是摸清老二姜墨、老三姜印包括公公婆婆等所有相关人物的真实想法,这样,她理所当然地想到了要召开一个家庭会议。  因为长期服侍病人而神情倦怠的母亲、半瘫在床却养得白白胖胖的父亲对大媳妇的提议感到多此一举。作为即将被拆迁的主体,也就是处于这个拆迁事件中心点的主要人物,他们显然把问题想得很简单,母亲随随便便地说:拆迁时在各家轮流住住,回头补给我们房子再回来就是了……  母亲以前是数学老师,思维比较直线化,在年轻的时候,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年纪一大把了,还如此单纯,实在令人不可理喻。严晓琴转向父亲,后者皱着眉头哼哼起来,不知是对大儿媳的担忧有所感悟,还是他突然内急了,想着艰难的出恭。  严晓琴于是语重心长哗哗啦啦说了一大通,总之一来大家好久没聚了,二来这好歹是件大事,人心隔肚皮,需要商量商量等等。然后不等二老完全明白她含义深切的潜台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公公婆婆的名义,把三家人全都召集到这个即将从城市中彻底消失的老公寓里来。  ——因此,此刻,在严晓琴那环视众人的目光中,她实际上是有着良好的自我感觉的,她感到自己富有谋略,完美把握住了处理问题的主动性和巧妙性。  坐在晓琴对面的是二媳妇左春,她围了一条竖条纹的丝巾,试图给自己增加一些斯文气——实际上,这与她的气质完全背道而驰一一左春和老二姜墨是同行,最早的出身都是长途客运站司机,一个拉人,一个拉货。这份职业说起来好像总有点上不了台面,最多只能算是个蓝领。姜墨一直为此有些暗自怨恨,认为父亲对:自己前程的安排太过草率了。其实在十来年前,司机还是个蛮可以的行当,搞些捎买带什么的挺有门路。当初,姜墨因为成绩不好,高中毕业后一直在街上东游西荡无所事事,父亲四处托人,好不容易才在长途汽运站找到了一个学徒的缺,并说好半年满师后就转正成正式工人。  职业往往左右着当事人的生活规律、行为习惯乃至情爱对象,那布满油气味、焦酸味和漆皮味的小小驾驶室,不仅成为姜墨终身工作的唯一空间,而且还成为他品尝爱情之果的伊甸园:正是在驾驶室里,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男人。  左春当时是他的师傅,姜墨一开始总是老实而拘谨地喊她“左师傅”,左师傅总是翻翻眼睛爱理不理,似乎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只有在狭小的驾驶室,当她手把着手、脚带着脚带着姜墨摇杆挂挡、左推右旋时,她才会露出热情豪放的本性,一会儿捶着大腿大骂姜墨是个十足的蠢货,一会儿又拍拍姜墨的肩膀夸他是个摆弄方向盘的天才,行为举止毫不避讳,好像她和姜墨之间根本就没有授受不亲的异性鸿沟。  姜墨不知道这是驾驶队里女司机们的一贯作风,唯其如此,她们才能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伸展自如、茁壮成长。他是完全被震慑了,这个刚刚从高中毕业不久的小伙子见惯了高中女生忸怩做作的清高劲儿,对左春的大方率性简直惊为天人。他完完全全地迷失了——他不介意左春比自己大三岁,不介意左春念书只到初二,不介意左春家是完全的工人家庭,不介意左春在运输队已干了五年,是个标准的“老油条司机”,不,这些甚至可以认为是优点,不是吗?书念得越多,人便越呆,大哥姜宣是再典型不过的例子;工人家庭才好,总不会像自己的这个教师之家一样天天准点收看新闻联播,吃饭时还一本正经地讨论教改利弊……  总之,姜墨全心全意地爱上他的“左师傅”了,为了得到她在自己肩上没轻没重的一拍,他几乎整天泡在驾驶室里,对着假想的左拐灯或倒车线,一遍又一遍地在冰冷的方向盘和摇杆上反复琢磨。左春不知是装作不闻不问呢还是她本身就粗枝大叶,对徒弟眼神的变化无动于衷,她仍像开始那样大大咧咧,这让缺乏经验的姜墨感到沮丧,他甜蜜却又苦恼地想:突破口在哪里呢?  爱情就像种子,哪怕这爱情在外人看来不是玫瑰而只是个狗尾巴草,它总会找到一片温馨的土壤并生根发芽、迎风怒放。这一天,终于来了。  按照规定,学徒的第一趟长途车必须在师傅的带领下跑,姜墨的“处女运”跑的是琼港农场——北方偏北的一个海边渔镇,当天早晨八点出发,到终点已是下午四点,在当地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再带琼港农场的乘客回省城。  姜墨毕竟是姜家的乖孩子,从小到大这还是第一次在外过夜,在床上滚来滚去怎么也睡不好,索性光着膀子起来了。走到院子,白晃晃的月光下,那大客车像个巨大而温柔的怪兽似的一声不吭,姜墨看得心中欢喜,忍不住走上去拉开车门想进驾驶室——却看见左师傅坐在里面呢,只穿着碎花的棉睡衣,似乎也在发呆,她看见姜墨,并不吃惊,也不似白日里的大呼小叫,几乎是有些害羞地微微笑了一下,又往里让了让,像早就在等他似的——这就足够了,姜墨的血液腾地一下子被点燃了,他的脸红了,脖子粗了,眼睛湿了,手掌心烫了,下面那个地方……像要爆炸了……  在左春师傅的引导和配合下,姜墨又学会了另一样本领,这与驾驶术在某种程度上有共同之处,同样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四肢团结协调、力度的把握、速度的控制等等,姜墨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月光的辅助下,在不够宽敞的空间里,他出色地领悟并掌握了其中的全部奥妙,尔后受益终身……出于对这一新本领及师傅本人的热爱,他与他的左春师傅在当晚,以月光为证,订下终身切磋、共同提高的盟约。  对于姜墨与左春的相恋,父亲和母亲都因为巨大的惊愕而失去了阻挠的信心,在他们眼里,这个初中毕业、长姜墨三岁的女司机简直就是足智多谋的婚姻骗子,她看中的绝对只是姜家的书香门第,而姜墨,完全是鬼迷心窍,总有一天,他会对粗壮的女司机彻底倒了胃口……  虽然没有父母亲发启内心的真心祝福,姜墨和左春还是像模像样地结婚了。婚礼当天,车队的二十四名司机们各显神通,一人搞了一辆小汽车,浩浩荡荡地绕着城市转了半圈,一时成为路人美谈——父母却在背地里气得直拍心口,认为没有比这再粗俗的婚礼了,这个姜墨,下半辈子算完了!  正由于两位老人不言自明的潜台词,全家人包括后来进门的三儿媳妇都有些不待见老二两口子,平常话里话外的完全没有轻重——但严晓琴今天可不想这样,这两天,她从各个角度和立场考虑了一番,认为还是老二姜墨家最应该把二老接回去住。他家房子大呀,135平,一间客房长年累月地空关着!接回去多好,左春的女儿丫丫才五岁,白天上幼儿园,谁者不碍谁的事——但这主意又不太合适跟老三家通气,那样就显得有皯龌龊,最后传开来也太难听——算了,就着话说吧,反正只要不到自己家,怎么着都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鲁敏小说中,由于错误而产生美,由于美而产生错误,总在不经意间突然出现。看不出她是在那里有意或者是努力,却一次次地向我们阐释了小说艺术与日常生活产生的千万种纠缠不清的瓜葛。  ——作家 刘醒龙    她具有长期作战的耐心,肯在文字上下功夫。无疑,《百恼汇》是值得期待的。  ——作家叶兆言    离一切主义和时髦选题词汇相距甚远,她固执地守望着她的田园。她在那里守望人心的向度,守护圆通与和谐,安于宁静以致远。  ——作家徐坤    向温暖者诉说温暖,向明亮者诉说明亮。  鲁敏小说以当下现实生活的世相与情态为蓝本,满怀爱与真诚来书写笔下的人物,讲述他们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小说选刊》总编杜卫东

内容概要

女,1973年生于江苏。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高研班学员。1999年开始小说写作,迄今共创作小说130万字。近三年获奖情况:
中篇小说《颠倒的时光》获《小说选刊》2006-2007年度读者最喜爱小说奖。
中篇小说《思无邪》获2007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200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南方文坛》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上,获年度小说家奖。
2008年,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奖"
2008年5月获得首届《中国作家》文学奖,作品研讨会也于5月在京举行。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以家庭人物命运波折、情感变化为线索的长篇小说。退休教师之家的姜家三兄弟因为个性和机遇的不同,各自长成了迥异的人生。人近中年,除了要面对复杂而微妙的家庭关系,还得面临人生中纷至沓来的各种危机……
小说通过一家三兄弟在面临父母老房拆迁时所表现出来的利益考虑、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引来的生活变化,较真实地表现了平常小人物面临生存压力时所流露的无奈、挣扎甚至某种扭曲和荒诞,从人物设置上看,作者是有她独到的安排的。三兄弟的职业各自代表了一个阶层,老大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老二所代表的工薪阶层,老三所代表的公务员,以及他们各自的小家庭都有着各自的烦恼。夫妻间的冷漠,出租车行业的辛苦,官场的不得志都影响到他们在面临“拆迁”这一问题时的反应,他们各自的妻子也代表了一定行业和家庭的女性形象。这篇小说的市民气很浓,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对市民生活百态的刻画。
作家刘醒龙:鲁敏向我们阐释了小说艺术与日常生活产生的千万种纠缠不清的瓜葛。
作家叶兆言:无疑,《百恼汇》是值得期待的。
作家徐坤:离一切主义和时髦选题词汇相距甚远,她固执地守望着她的田园。她在那里守望人心的向度,守护圆通与和谐,安于宁静以致远。
读者小元:带给人的是“一种良心上的窒息”。
读者睡虫:尊严,是的,小人物的尊严,几乎要被日常生活的种种琐碎和磨难压垮的小人物的尊严。每个人都在生活压力和生命尊严之间挣扎,此消彼长。故事的典型性与其环环相扣的合理发展,直到最后的高潮并起,和小说叙事的流畅细腻相得益彰,不由得让我认为这是鲁敏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普通读者: “苦恼、恼怒、恼恨、气恼……”汇集在一起,全篇尽是灰暗的颜色,,可我仍然一气看完,和其他女作家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一开始便不带脂粉的累赘,想来作者在生活中必是略施淡妆的妙人。
普通读者:仔细读完,才真正理会作者的意思,个中原因,酸酸甜甜,苦苦涩涩,倒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事情.也难为了作者,一支笔把如此复杂的一家子,如此一本难念的经给理得顺顺畅畅,脉络分明,赞叹之余,不禁佩服作者对生活看得如此之透彻,观察得如此之细致入微,。
读者 李济:小说中,每个人的生存焦点与诉求各不相同,既有普世的悲悯,又有不甘的抗争,既有顺流而下的坠落,又有痛心疾道的忏悔……在这百恼交汇的生活中,各种矛盾如阴影在灯光下呈现,人性的焦虑与痛楚也被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图书封面


 百恼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小说的开头很有力量。一上来的场景就是一个山雨欲来的冲突前奏。老屋面临拆迁,半中风的父亲和母亲召集三个儿子和媳妇在一起开会。作者如摄像机般不动声色的扫描一番后,接下来,笔触一转,回到过去:“即使不算上这次的拆迁风波,姜家的三兄弟也从来没有亲密无间过,他们似乎一生下来就是有仇的,只是为了互相复仇才先后托生到母亲的肚子里。在这套摆设寒酸却又故作斯文的老式教工公寓里,到处都像古战场一样布满了他们三人幼时恶斗的种种遗迹……”读到这里,我本能地想到方方的《风景》,题材上似乎是同样的平民家庭里的兄弟倾轧,叙述上又同是摄影机般的阴沉冷静。《风景》写于1987年,我读到它是1996年,如今虽又已过去十余年,但那种阅读时的震撼,却是至今不忘。不过,写出这番小说开头的鲁敏,却很快便抽身而退,相较二十年前方方一行所谓“新写实主义”血淋淋的冷酷叙事,鲁敏似乎更“执意发掘人间的温暖与善意”(孟繁华语)。在本书接下来的篇章里,她每每如此,在冲突达到高潮前,在弓弦拉到极致之前,就悄悄松手,一个转身,那些本来翻腾到就要爆炸的烦恼,又慢慢还原成心底的暗河,不伤人,不伤己。在小说的后半截,有一段大儿媳妇严晓琴的心思,可以说是作者点题之笔:“整个大家子,就像是有一百年烦恼的暗流啊,在每个人心中的角落里翻腾,谁也搭救不了谁,谁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好,最好一切就这么胶着吧。”一切就这么胶着,这倒的确是中国人真实的生活,中国人的生活并不强求凡事都有高潮有结局,而更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不了了之。在鲁敏看来,与我们卑微的烦恼和解,这何尝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智慧。只不过遗憾的是,这种需要耐心、不急于有结局的生活智慧,没办法彻底落实到不怎么有耐心、迫切要对读者有个交待的畅销小说中。因此,在小说的尾声里,老二姜墨突然变成植物人,以及中风父亲突然回光返照般的几句清醒嘱咐,虽是一个令读者可以欣慰合上封底的结局,但在这一刻,现实主义又复归浪漫主义。08.8.24
  •     薄薄小小的一本书,漫长的上下班途中断断续续地看,用了半周时间读完。我判断一本书的好坏标准俗得很,有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没有令人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而已。就这个标准而言此书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这些生活琐事竟看得我欲罢不能,一心想知道下回分解,尽管心底里明知这样的一个故事势必不会有个干脆利落的结尾。果真,各家各人的烦恼如线团一般铺展开来,最后也是不上不下地悬在一个既像是落幕又像是新一场戏开场的地方。古希腊戏剧中曾有解围之神一说,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的情况,仿佛只要解围之神一出场一发号令就可以立马解决。在小说的结尾处,姜家的老父便试图扮演这样一个解围者的角色,这便有点为结尾而结尾的意思了,所幸以他的处境也只能做一个建议者而非执行者。这样悬而未决的开放式结局是我所喜欢的,更加符合逻辑,而且我怀疑作者的本意就是要把这一堆烂摊子丢在那里给读者看——因为这才是生活最残酷的真实之处。小说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却如清新的薄荷糖一般,简洁明快,以轻松的、调侃的、活泼俏皮的、略带讥讽的口吻,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的漫画。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再现了市井生活的原貌,而举重若轻的描述方式,则无意中缓解了阅读中产生的郁结之情。这个故事原本可以是更加残酷而沉重的——那些自私自利无视亲情的勾心斗角,那些各怀鬼胎同床异梦的婚姻危机,那些粘稠阴暗说不出口的肮脏秘密——然而小说诙谐的口吻将那些烦恼轻松化了,使我们可以始终如作者本人一样,站在一个较安全的远处冷眼旁观这一大家子被各式各样的烦恼折磨得上窜下跳,而不至于全情代入故事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当然了,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爱与可恨之处,有的烦恼是客观条件造成的无能为力(比如老三的官场斗争),但更多情况下,看着明明是退一步便可以海阔天空的小问题,偏偏要死钻那么个牛角尖,真正叫做自作孽,不可活。不由得叫人感叹,人实在是一种自私的动物,可笑的是这份私心不但害人,也倒回来害了自己,算计别人,吃里扒外,自己也未见得有半点快乐可言。这个自作孽的最典型人物自然不消说是那个大媳妇严晓琴了,枉她精心算计一出,最后竟连半点好处也没得到,万事不顺的人生不知道是不是对她过去那些精明手段的报应。这个市井小女人的形象虽然是我所不喜,但确实是最典型的,作者的刻画着实生动,活脱脱便是那么幅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嘴脸,估计大家读了都要觉得这女人的性格似曾相识。相反的,老三的媳妇胜美倒是颇得我的同情。初读时只觉得这女人自私自利不可理喻,看到她那堆不要孩子的理由时我都义愤填膺地恨不得冲进书里代姜印去休了这自我中心的家伙,谁想后来情节峰回路转,原来行为上的变态源于童年的不幸,高傲冷淡的举止背后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知道这个秘密后我对这个作者着墨不多的女子印象深刻,只可惜她最后依然没有获得幸福——回想那个“真心话游戏”,真是令人顿足,如果……如果当时夫妻两人坦白交心,倾吐自己的秘密,是否反而会迎来互相宽容互相体谅的新的一章?最后说两个私以为的小意见。话说故事源起老房的拆迁,拆房确实总是各种矛盾浮上水面甚而激化的时候,但感觉作者并没有在这方面制造太多的矛盾冲突。然而个人经验证明,拆房时老辈的安置,动迁款的分配绝少会如书里描写得那般理想化,而是一场弥漫着硝烟和火药味的,所有人都撕下脸皮来的不顾形象的丑陋战争。拆房时的利益争夺战,十有八九会导致亲情的直接毁灭,就这个现实而言作者的处理还是太温情了。另外就是,感觉三兄弟的烦恼怎么好像都和男女之情床第之事脱不了干系的样子,看得我大惑不解,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我之前对男人们的想象太过理想化?
  •     不知为什么,总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句对话。“生活会一直这么难么,还是长大了就好了?”“一直。”书也是很快翻完了。文字很流畅,情节也没有太多的曲折。一切似乎都在意料当中。就像原本就知道这生活很操蛋,但你还是继续往前走,还要眼睁睁地看着它继续崩塌,而且,你不知道这样的折磨到什么时候才停止。我想,这不能算一个愉快的阅读经历。因为读完之后,总觉得有股阴郁积在胸口。《百恼汇》应该说的是南京这个城市发生的故事,但也并没过多提及。但是,在这个城市近10年,亲眼看见过被拆迁的老房子里那些老人,他们犹豫不定但是又无奈的眼神。他们对着废墟的叹息。书里,老屋拆迁只是汹涌而至的矛盾和烦恼的一个载点,一条导火索。各种原本隐藏在人性深处的暗流全都拽了出来。一个个事件的发生,似乎也并没有太明显的对错之分,一切极其自然就地发生了,你根本就没办法阻止,你甚至都不能找到这些事情的根源。也许,从一出生这个错误就开始了,你觉得呢?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比较喜欢的女作家
  •     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开始关注她,一个心思细腻的作者,无法抑制的情感,生存的压力,生活的无奈,刻画的很到位.书名起得很精辟,生活就是百种烦恼的汇聚,克服了解决了烦恼就赢得了生活.
  •     好理直气壮的混乱的人生
  •     这个女人写的东西,既没张力,也没想像力
  •     没读完
  •     我喜欢直接不矫情的女作家。故事荒诞真实,这种散发着柴米油盐的文字就像飘着炊烟的市井小巷一样让我着迷。
  •     鲁敏的小说里,这个其实算一般的。
  •     2013/05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一般吧,远不如《六人晚餐》
  •     惯例的开始,平铺直叙中含着偏离的生活,每一阶段的行程都有对应的因果。没有对错,只有因果循环。剧情不自觉的层层叠起,以为会更进一层的时候,却很自然的调回了源头重新开始。所有的一切不变,变的只是过往的经历和主人翁的内心。
  •     开篇细腻,中间情节逻辑坍塌,结尾仓促草率。
  •     鲁敏的小说一贯的细腻、有趣、美好,就是结尾仓促了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