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埃尔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米夏埃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32737123
作者:耶利内克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摄影师里柯比其他人更懂漂亮的面孔,他在加油站好心地自己把橡皮管子伸到油罐里。他指指停车处空当的一部大众汽车。一位金黄头发的姑娘微笑地表示感谢。她戴着一副墨镜和一顶有趣的松松的帽子。汽车后座上是五颜六色的一大堆,乱七八糟。重重的一个包裹,还有更多印着时装公司标志的购物袋。车来车往里有这么多叫人并不注意的东西。  我们想一同跟着。英格丽特和盖尔达羡慕地东张西望。我们在商店学徒的后面跟着。  但里柯的一只靴子在我们的盖尔达脖子里嚓嚓作响,把她弄成了两半。她的左脚在哪里昵?它看起来严重扭歪,似乎已不再属于身体。在戈登有节奏运动的头部下面,谁在那里迂回而进呢?对了,是英格丽特。对时髦的天鹅绒或者毛料裤子,她的上司肯定没有什么可反对的。特别是它们再用一件宽大罩衫掩盖住她宽阔的臀部的话。  英格丽特羡慕所有这些人:他们面对吹来的风,竖起他们胶布雨衣的领子。当头发吹到额头上,他们总漫不经心地把头发梳理到后面。  盖尔达渴慕地看着所有穿高统靴子的人:他们紧抱着有长皮带的挎包,把太阳镜推到额头上,戴着大大的戒指,正巧要迈进咖啡馆去。她们两个:圆圆胖胖。面对她们的丘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实总是错误地被描写,它只能如此,以至错误到每一个读到和听到的人,立翔就会发现它的虚假。它在撒谎!语言这条狗本来应该保护我,我正是为此才养它,而它现在却向我咬来。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内容概要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 ),奥地利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早年攻读音乐、戏剧和艺术史,六十年代中期以诗歌写作走上文坛后,着力从事戏剧和小说创作,经常因为作品中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引发广泛争议。
她是当今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曾获得不来梅文学奖(1996)、柏林戏剧奖(2002)和莱辛批评家奖(2004)等诸多奖项,在奥地利享有民族“文学良心”的独特地位。

编辑推荐

  现实总是错误地被描写,它只能如此,以致错误到每一个读到和听到的人,立刻就会发现它的虚假。它在撒谎!语言这条狗本来应该保护我,我正为此才养它,而它现在却向我咬来。——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米夏埃尔与美丽的帕特丽齐相爱,却发现她是富有的工厂主之女……电视观众看到情节按照自已的猜想发展下去,兴奋异常……单位集体出游的巴士上,两个女学徒为争夺座位打的头破血流……一幕幕,真实又夸张,电视社会、权利社会众生相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作者简介

《米夏埃尔:一部写给幼稚社会的青年读物》内容简介:电视观众们看到这里说不出的高兴,至少他们看起来比洛加尔斯基太太知道得多。一位电视观众对另一位说:注意,有事情要发生了!当洛加尔斯基太太第二次按门铃而里面毫无动静时,四五位其他电视观众或者两三百万其他电视观众对他们的妻子、朋友或孩子们说了:注意,有事情要发生了!
可是洛加尔斯基太太还一直没有起任何疑心。我们大家齐声狂喊:有事情发生了,洛加尔斯基太太!但她还一无所闻。洛加尔斯基太太打开了没有关好的花园的门,走向住房。门关着。毫无动静。现在一切都清楚了,洛加尔斯基太太甚至愣住了(愣住了)。

图书封面


 米夏埃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米夏埃尔》有三个部分组成。每章导言,叙述,现实。而”叙述后的叙述“可以看成”叙述“的衍生。一些难懂的部分,比如性爱和暴力镜头都是在叙述部分。毋宁说:叙述=虚构=荒诞。或者可以理解为:叙述-虚构-|--- ---|-荒诞反叙述-现实-|反叙述是小说一个特点。原文就少用标点,文字常常跳跃。表现作者对于语言(语言作为意识的表现?)的反动,而荒诞似乎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     是在图书馆当义工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而第一眼我就被吸引了。米白色的光滑封面。及居于上方中间的油画,正方形,模糊的。留白的地方很多,对我来说有种强烈的诱惑力。是一种舒服得想拥有它的感觉,就像是看到被切得方正的奶油蛋糕,毫无瑕疵,不忍心破坏但随之产生的汉斯占有的欲望。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不出所料。所以是怀着期待和一种事先奠定的舒适的感觉去看这本书的。《米夏埃尔》,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一朵花,在夏天绽放。但是。内容却不是那么舒适。看不出前后联系,以及说话对象。很多时候还得自己断句。叙述。现实。叙述后的叙述。现实中的现实。虚构和现实交杂在一起。就像英格丽特和盖尔达以及电视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什么又是真实。暴力的荒诞和情节的荒诞。后现代主义?两个学徒卑微的真实柔软的梦想和凶残的虚构的暴力。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次痛击。正是电视映射出了两个学徒的贫穷无聊的生活,也是由于电视,她们才怀抱着演绎和被拯救的希望。尽管一次次被暴力所打击为终。作者是以批评的态度看待这一切的。在我看来,在那个物质时代,自身的窘困和努力不得成果的绝望交织,电视恰好是一个滋润她们干枯心灵的道具。它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她们的欲望和哀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变成电视的附庸,浸淫在情节里面。但对一般的人来说,那不失为一剂抚慰现实创伤的良药。而现实和虚构,哪一样又是真的呢?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写给幼稚的社会青年的读物的
  •     耶利内克 米夏埃尔
  •     奇葩啊~
  •     感觉虽然看不太懂,但有些词句朴素中带着生活的哲思
  •     读不懂
  •     在图书馆看到的,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纯粹是被书名吸引了,Michael,这个名字对我意义重大
  •     原谅我,读不懂。。
  •     好喜欢那段论吃蛋糕的文字,世间一切皆可概括。
  •     看不下去,不懂欣赏,一星是打给我的浮躁和幼稚。
  •     反语言,这本算意识流吗?翻译很痛苦,看得我也很痛苦。前一本《少女与死亡》很棒。这本,看到副标题的时候我知道这书肯定要把人物与情节抛开,加上人物很多很混乱。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是作者对之的叙述。是不是我平时也神经质地跳跃,想到什么就什么,这书我还是能半懂不懂的,哎……看原版吧
  •     除了后记,都没看懂
  •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奥地利女权主义者。
  •     一本极其纠结的书...
  •     这是一本挑战阅读经验的小说,“语言的界限便是思想的界限”,对传统语言的反叛为引发读者的思考,作者成功了吗?
  •     冲着副标题去读的,然而这样放弃传统情节的现代反叛文学,我还是欣赏不来。。。
  •     我觉得这是她幼稚时期的作品呢,反正,没什么太大的意思...
  •     很薄的一本书,但是看了两个小时。感觉没有看懂吖
  •     说实话没读懂,当年果然太年轻
  •     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令人惊叹 笔触粗狂和细腻兼备 各种明暗交替 虚幻和现实 可能是自己的社会经验还不够吧 读这种书 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但是很是令人思考问题的一本书
  •     观众一开始大吃一惊:这太不可思议!不过过了一秒钟(仅仅一秒钟),他们全笑了:也不算过分...
  •     神展开啊!!!
  •     书太旧了,其他正常
  •     便宜的库存书
  •     大二上.
  •     虽然很晦涩,但是还是可以肢解着来看。肢解了之后突然间滋生出许多的美,就像暴力的美一样。解开皮肤,踏破血管,释放的是无穷的美妙。
  •     看不懂。悲剧。
  •     表示看不懂~~~~
  •     需要点耐心读完
  •     适合中国青年读吗
  •     耶利内克,到底该如何解读你?虽然主线故事还算清晰,但那些支线,那些细枝末节,到底该做如何解析呢?
  •     实在看不下去。
  •     是现实还是虚构?
  •     辛至骨髓,辣至血肉..
  •     (奥)耶利内克的这三本,比什么贪婪 荒野 钢琴教师 有趣的多
  •     看到中间才知道米夏埃尔不是女的是男的boss……
  •     看不懂
  •     有点怪诞 有点看不太懂 08.02.01
  •     洞察力与想象力 当代意识
  •     从阅读性上来说,不好看。
  •     奥地利第三代作家的作品,好意识流啊,太跳跃了,读不懂
  •     跳跃,适合脑子很活络的人
  •     待重读。
  •        是在图书馆当义工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的。而第一眼我就被吸引了。米白色的光滑封面。及居于上方中间的油画,正方形,模糊的。留白的地方很多,对我来说有种强烈的诱惑力。是一种舒服得想拥有它的感觉,就像是看到被切得方正的奶油蛋糕,毫无瑕疵,不忍心破坏但随之产生的汉斯占有的欲望。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不出所料。
      
       所以是怀着期待和一种事先奠定的舒适的感觉去看这本书的。《米夏埃尔》,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一朵花,在夏天绽放。
      
       但是。内容却不是那么舒适。看不出前后联系,以及说话对象。很多时候还得自己断句。叙述。现实。叙述后的叙述。现实中的现实。虚构和现实交杂在一起。就像英格丽特和盖尔达以及电视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清楚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什么又是真实。
      
       暴力的荒诞和情节的荒诞。后现代主义?两个学徒卑微的真实柔软的梦想和凶残的虚构的暴力。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次痛击。
      
       正是电视映射出了两个学徒的贫穷无聊的生活,也是由于电视,她们才怀抱着演绎和被拯救的希望。尽管一次次被暴力所打击为终。作者是以批评的态度看待这一切的。在我看来,在那个物质时代,自身的窘困和努力不得成果的绝望交织,电视恰好是一个滋润她们干枯心灵的道具。它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她们的欲望和哀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人变成电视的附庸,浸淫在情节里面。但对一般的人来说,那不失为一剂抚慰现实创伤的良药。而现实和虚构,哪一样又是真的呢?
      
  •     神神叨叨
  •     米夏埃尔
  •     没感觉完全没看明白,完全没感觉看明白。
  •     天呢滚开
  •     书的部分片段需要读几遍才能会意其中等意思。编排话剧舞台剧可以从其中抽出几个有意思的片段。若是为了打发时间来读还是算了吧。
  •     不怎么好看
  •     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
  •     现实与虚空
  •     荒诞中的深思~不过我依然觉得自己没有看懂。。。改天再看看吧~
  •     形式
  •     有点太跳跃了,脑子不够用
  •     还是不大喜欢她的书。这次又是被书名诱惑了。
  •     唉,我是个惰于思考的人,所以对现代以来的支离破碎的叙事完全没啥好感,因为阅读的难度实在太大了。这一本还能看出点轮廓来,有的就根本是连个尾巴都抓不着。说起来除了惰于思考之外,自己也惯于将视线从现实之上移开,对现实连基本的关心都没有,不是缅怀过去就是望着远远不曾到来的未来,所以这类书真的叫我很苦手。不过就算苦手我也还是会看。
  •     对奥地利人的幻想方式感到无语。。
  •     这书很复杂
  •     Michael ist ein männlicher Vorname und Familienname. Zur weiblichen Form siehe Michaela.
  •     老子看不懂!!!!请不要让我一次次地怀疑智商!!!!
  •     闷
  •     你荒诞,但你似乎就附着在我身体里。
  •     确实费脑子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