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兄弟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9-1
ISBN:9787506365697
作者:余华
页数:64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饯,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 他曾经有个相依为命的兄弟叫宋钢,这个比他大一岁、比他高出一头、忠厚倔强的宋钢三年前死了,变成了一堆骨灰,装在一个小小的木盒铲里。李光头想到装着宋钢的小小骨灰盒就会感慨万千,心想一棵小树烧出来的灰也比宋钢的骨灰多。 李光头母亲在世的时候,总喜欢对李光头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她这话指的是宋钢,她说宋钢忠诚善良,说宋钢和他父亲一模一样,说这父子俩就像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两个瓜。她说到李光头的时候就不说这样的话了,就会连连摇头,她说李光头和他父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是两条道上的人。直到李光头十四岁那一年,在一个公共厕所里偷看五个女人的屁股时被人当场抓获,他母亲才彻底改变了看法,她终于知道了李光头和他父亲其实也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两个瓜。李光头清楚地记得他母亲当时惊恐地躲开眼睛,悲哀地背过身去,抹着眼泪喃喃地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李光头没有见过他的亲生父亲,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臭气熏天地离开了人世。母亲说他父亲是淹死的。李光头问是怎么淹死的:是在小河里淹死的,还是在池塘里淹死的?或者是在井里淹死的?他的母亲一声不吭。后来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被生擒活捉,用现在的时髦说法是闹出了绯闻,李光头在厕所里的绯闻曝光以后,他在我们刘镇臭名昭著以后,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真是一根藤上结出来的两个臭瓜。他的那个生父亲爹就是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时,不慎掉进粪池里淹死了。 我们刘镇的男女老少乐开了怀笑开了颜,张口闭口都要说上一句:有其父必有其子。只要是棵树,上面肯定挂着树叶;只要是个刘镇的人,这人的嘴边就会挂着那句口头禅。连吃奶的婴儿牙牙学语时,也学起了这句拗口的文言文。人们对着李光头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掩嘴而笑,李光头却是一脸无辜的表情,若无其事地走在大街小巷。他心里嘿嘿笑个不停,那个时候他快十五岁了,他已经知道了男人是个什么东西。 现在满世界都是女人的光屁股晃来晃去,在电视里和电影里,在VCD和DVD里,在广告上和画报上,在写字用的圆珠笔上,在点烟用的打火机上……什么样的屁股都有,进口屁股国产屁股,白的黄的黑的还有棕色的,大的小的胖的瘦的,光滑的粗糙的,幼的老的假的真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现在女人的光屁股不值钱了,揉一揉眼睛就会看到,打一个喷嚏就会撞上,走路拐个弯就会踩着。在过去可不是这样,在过去那是金不换银不换珠宝也不换的宝贝,在过去只能到厕所里去偷看,所以就有了像李光头这样当场被抓获的小流氓,有了像李光头父亲那样当场丢了性命的大流氓。

内容概要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编辑推荐

《余华作品:兄弟》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

作者简介

《余华作品:兄弟》是余华作品。《余华作品:兄弟》讲述了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图书封面


 兄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7条)

  •     宋凡平是一个好男人:家人面前不皱眉,困难面前不低头;强便面前不屈服,个人优势不张扬。还记得那一幕,李兰和宋凡平新婚,几个邻居来闹事儿,宋凡平被打的头破血流,事后宋凡平只沉默良久,换了身衣服,笑容满面的面对家人,完成这大喜之日。李光头和宋钢做了煎虾还打了黄酒,千辛万苦地给关在仓库里每天遭受毒打折磨的爸爸宋凡平送了过去,结果被虾戴红袖章的人吃了个精光,酒也被戴红袖章的人喝得一滴都不剩。两个孩子伤心地抹眼泪。 “宋凡平蹲下来擦着两个孩子的眼泪,那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他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擦着他们的眼泪。两个孩子突然看到他哭了,他笑着看他们,可是他的眼泪却在流出来。” 宋凡平死为了一名承诺,去接他的妻子李兰,拿命来兑现承诺,这是怎样一种爱,让一个男人奋不顾身,又是怎样一种感情和品德让自己言出必行,宋凡平——一个真真正正的男人。
  •     《兄弟》看完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精品评论,觉得差不多句句说得在理,深有同感。从午休偶然在图书馆拿起这本书到看完,是三天时间。期间上课、做作业占了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午休的时候看,下午上完课看,晚上睡觉前看。这本小说共40多万字,分上下两部,与刚看过的《平凡的世界》一样,都属于长篇小说,相比较而言,我看这本小说的速度快了很多倍。第一天看完了上部,看到李光头的后爸、宋钢爸爸宋凡平死的时候真是义愤填膺慨而慷,同时眼里噙满泪水,“文革”这个词眼在我眼里、心里变得如此的触目惊心!在《平凡的世界》的基础上,这本小说又浓墨重彩地把那个血淋淋的年代甩在我面前,让我不寒而栗。悲中带喜的是,像另一位豆友说的那样,作者的举重若轻让一切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变得不那么无法直视甚至是可爱起来,宋凡平在被批斗期间对两个孩子的照顾,的确像极了反纳粹电影《美丽人生》中的那位父亲,像当时迷恋那位犹太男人一样,我对这位极品男也像李光头妈妈一样崇拜、爱慕不已。宋凡平和李光头妈妈李兰的爱情就像夜晚烟花一样甜美绚烂然后转瞬即逝却刻骨铭心,他们本该是最佳组合,宋凡平读过大学、英俊潇洒、高大威猛、篮球打得好、难以置信的乐观又浪漫,他坚持在名为仓库实为监狱的地方饱受折磨时给在上海治病的妻子写信,佯装家里一切都好,答应一定会亲自接妻子回家。我不知道他决定逃出来的时候想没想过自己会被红卫兵抓回去,他是心里想着那些看守的人不会真那么残忍,然后抱着渺茫的希望毅然决然地去买票接妻子么?他没想过为了这一可能实现不了的诺言自己是以生命作为赌注么?抑或这只是作者为了构造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顺应故事情节的需要才安排了让宋凡平被红卫兵活活打死在车站那一幕呢?等到可怜的两个孩子等到母亲一个人从上海回来,之后发生的事都让我的心一紧一紧的,然而李兰却意外地比我预料的要坚强很多,我当时还怕她觉得自己命中克夫呢,事实是我太迂腐啦,她居然可以那么镇定地处理好丈夫的后事(宋凡平的小腿打断放进小棺材里面的一段真心残忍),在送丈夫的棺材入葬的路上,李兰脸上一直保持着作为有地主成分的宋凡平的妻子的骄傲,看到她在路上被红卫兵扇了一巴掌后仍然面不改色昂首挺胸那一段,我真心觉得她帅气极了。李兰为表达对丈夫的忠诚,夫死后7年没有洗头发,我不敢想象她怎么忍受的,同样作为女的,我想想都觉得难以忍受,我自个儿只想着我的丈夫一定不要走在我前面,我承受不了。在两个孩子都只有十几岁的时候,李兰因为尿毒症死去,然后孩子们按照她的嘱咐把她埋葬在宋凡平的身边,这个被病痛折磨大半生、被命运捉弄一辈子的女人终于可以放松了,从此两个兄弟相依为命。上部结束了,宋凡平和李兰永远在一起了,他们是最幸福的一对。我真心羡慕她们,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发生在那个动乱不堪的年代里本书中最坚贞的一段爱情,与后面物欲横流、人性扭曲的年代里发生的一切相比,这真是一段千古绝唱!昨天看了下部的一部分,今天下午3点40左右下课后,就捧起书来继续reading,直到5点40多看完了结局,心里除了惆怅、惆怅还是惆怅,然后才起身去吃晚饭,幸好食堂还有吃的......其实对李光头的描写,刚开始写他在公共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让我不免心里一凉,这小说怎么有些恶俗?接着对宋凡平的描写让我没有险些放弃这部小说,不过对李光头先入为主的坏印象还是深深映在了脑海里。从他们两兄弟小时候的表现,大概已经体现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为他们以后的命运做了铺垫了。直到看到李光头知恩图报、欠债还钱还有给宋钢那块破烂里捡来的手表时,我才勉强承认了他仍然是个可爱的人。他第一次去外面闯荡没谈成生意反而欠了童铁匠他们一屁股债,让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他初中毕业,文化水平不高,也没多少经验,失败很正常。之后李光头在县政府门前静坐示威时无心插柳地做起垃圾回收的生意,每当看到李光头撅起屁股在县政府大门前的垃圾堆里翻来翻去那些段子时我就觉得好惟妙惟肖,然后就忍不住笑,他回收垃圾赚了钱我觉得是合理的。之后他的一路向前,我只能在心里一直喊着“暴发户”了,这个事业壮大的速度太惊人了,让我也不免相信起作者是在草草收尾的话来。对李光头事业上的发展我没意见,而且就像他母亲李兰讲的那样这孩子走对路子就能成就大事业。当他搬走县政府门前的垃圾山换来几十盆盆栽以及后来给一大笔钱给他哥宋钢治病的时候,我觉得这孩子其实很不错,有豆友形容他是粗俗却一针见血的言行,我很赞同。可是他在男女关系方面,让我真忍不住也骂他一遍又一遍的“王八蛋”,包括那个处美人比赛和林红的乱七八糟的事,让我真忍不住骂他王八羔子整的什么乌烟瘴气的狗屁事嘛。他在这方面的玩世不恭以及后面出来的各种所谓的林姐的VIP让我彻底无语,这男人都一个个什么玩意嘛。我的外甥现在上一年级,6、7岁的样子,身世也不好,父亲肝癌去世,母亲重病,也特别调皮,我们也一致认为他要么是害人害己祸国殃民要么是出人头地一表人才,所以我关心李光头的人生发展,不过看完后我真心不那么想他变成李光头那样,我只希望他拥有李光头那样的智慧,做个幸福安康的普通人,也不要像李光头一样活得那么混沌。他和林红后面的乱搞,在我看来纯粹是两个人精神奔溃后一个劲的纵欲。之前林红恨李光头恨得牙直痒痒,最后投怀送抱,我觉得他们应该都是被生活搞得面目全非后就不顾一切地发泄了。宋钢走了之后,林红在家里像望夫石一样加上白天上班时被猥琐厂长骚扰,我觉得她那是是很值得同情的,其他时候,我真没觉得她值得同情。之前李光头落魄的时候,她软硬兼施让宋钢和李光头断绝来往,后面她受欲望指使做出的一系列疯狂的事来,我都觉得这个女人是不是已经精神分裂了。她开始管李兰叫宋钢的后妈时,我心里一惊,没料到作者笔下的这貌美如花的女人怎么这么刻薄。后面作者写的总结林红的一段话我也觉得挺中肯的,对于林红,我想起刚看过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里苏梅说的一句话------到底是我们改变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们?有人说宋钢是林红和李光头联合逼死的,我觉得不然。宋钢的确是小时候听他爸的,他爸死了听李光头的,结婚后听林红的,自己没什么主见。他自作主张的两次,一次是坚决为了林红和李光头分家,一次是坚决不听林红的话不去找李光头要工作和那姓周的骗子走了。我觉得这两回他的自作主张都不算是英明,后面一次简直是相当愚蠢。他和那姓周的骗子在外面买各种假药的时候,当他每次说只要能挣到钱什么都愿意做的时候,我真他妈想像李光头一样骂他“王八蛋”,特别是在姓周那骗子都回刘镇了,他还一个人在外面瞎晃荡什么呢,逞什么能啊。他在家里对林红的确是百依百顺,该坚持原则的时候没有坚持,不该坚持的倒是一个劲的钻,我真觉得他真他妈懦弱。林红当时看上他一部分是觉得他长得帅,男孩子们喜欢林红也主要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天啊,不要告诉我,这是爱情的基石。小时候的宋钢让我觉得真是可爱特别是和李光头比起来,他每次去看李光头,把自己也特别喜欢吃的大白兔奶糖藏在石头下给李光头,让人觉得这小孩特别乖巧懂事。宋钢死的时候我不知怎地也像他爸死的时候一样的伤心,我想我也被他的那两封信感动了,他是个内心单纯的孩子,适应不了这个社会啊。他在李兰临死前答应好好照顾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李光头,最后他的确让李光头浪子回头了,不过却是以他生命的代价。对于我而言,宋钢这样的丈夫,相对于他爸,还是差远了!看完这部小说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这个现实的社会很是迷茫不知所措,打电话给在另一个城市的男朋友,期待从话语中得到些什么却不知道自己现在想要什么。连自己想要的日后的生活,也开始不那么清晰了。
  •     小说叙述很漫长,有几个情节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文革期间宋凡平被折断的乱棍直插心脏以及孙伟父亲的自我了结,每看到这些暴力血腥的情节时,愤怒和揪心就是最大的感受。风烛残年的宋钢爷爷在宋钢背上看着落日西沉晚霞消失的一幕,老人此时的心在经历了巨大的伤痛之后似乎沉静下来,痛到极致便是麻木,老人临终前的一句“苦到尽头了”不禁让我想起《活着》里福贵在田里的喃喃自语。宋钢决定要离开这个世界,好好的看了一眼这个世界,把眼镜和衣服整齐放在一旁,宋钢是个好人,我想是不是因为他太好人才会造成这样的结局?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之前一直听有买过盗版书的事没想到轮到我了如果卓越非说不是盗版 那我只能说这年头的正版书质量太次了还不如盗版的质量好不论纸张 字体 封面 甚至扉页还有一堆脏手印儿
  •     读了有段时间了。但是现在还是对宋凡平父子的人生唏嘘不已!
  •     越来越爱余华的作品了,在嬉笑怒骂中上演一部催人泪下的悲剧。 书中最喜爱李光头,虽顽劣任性,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特别有担当,与宋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小时候被教育的所谓的好,在长大成人之后未必是真的好,比如宋钢;所谓的坏,在长大之后未必是真的坏,比如李光头。
  •     同样是精彩感人的人生故事,但比起《活》《许》的平淡,《兄弟》的故事更加跌宕起伏,这对儿性格迥异的兄弟,因为父母的悲惨命运而相识,擦出了别样的花火。余华的书读起来从来都是酣畅淋漓,每次读完一本烧脑的书,下一本都会读余华的书缓和过度。
  •     李光头 宋钢
  •     一天一夜没出门,废寝忘食的看完了这本书
  •     第二本余华的书,相比活着来说这本更让我体会到了人性的不同和社会的残酷。我觉得上部写的比下部更好看一些,下部读完有一种没有尽兴的感觉。林红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很现实,但偶尔会被外部的因素拉回自己的理想世界。 最喜欢这本书的里的一段话:“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照映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美丽。
  •     上下部是不同的风格,挺有意思的,但书中很多东西感受不到
  •     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压抑,痛苦。背叛,伦理颠覆,欲望。兄弟?兄弟。。恩怨交集,自食其果。哭了吗。哭了?哭了。
  •     上:文革的故事,如入其境,很是感人。下:又是时代的巨制,改革开放拉开了人们的贫富差距。兄弟字糙理不糙,值得一读。
  •     喜欢上部,特别是文革部分,人性的卑劣和残忍印象很深刻。宋凡平死的那段哭了,李兰死的那段也哭了。
  •     一直喜欢余华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很真实,还有他对现实的思考,确实值得一读。拿到书有点失望啊,关键是字体太小,是小五的。晕了,喜欢这本书的朋友,建议买上下两册的那个版本的。
  •     余华从此书开始就明显走下坡路了,上部还不错,下部就越来越差,最后结尾莫名其妙,让人以为买了枪手冒余华之名写的假书。可我还是给它打了五星,因为余华原来的小说至少值六星,只是豆瓣不让打
  •     文革期间的描述看哭…………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也是感慨良多。作者的后记有一句话很感触:“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40年就经历了。”
  •     感觉跟着光头和宋钢度过了好几十年 我似局外人一样看着他们一家人两家人的聚散离合 再像书中一角一样为他们大白兔欢喜 为宋凡平那倔强的苦中作乐为心酸理解 也为李兰因宋带给她的骄傲自信而无尽唏嘘 上部的苍凉与下部的荒唐让人无限感叹 旧社会的人性像慢性疾病爬上心头 逐步侵蚀等你发觉为时已晚 嘣的一下在你内心柔软暴露 “你是个好人 会有好报”像句魔咒 蔓延到现代 无论新旧时代 终觉不要因为环境迷失自己 不要在欲望里迷茫 永葆人性温情与初心
  •     最开始接触余华是他的活着,一晚上就看完了,触动很大,后来还专门去网上下载了电影版的《活着》,只是电影版的福贵还是很幸福的前段时间一口气买了三本余华的书,最先用三天看完了《兄弟》,余华是写的真好啊,二三十年的事情从最普通的两兄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读书的过程像是自己也体验了那跌拓起伏的人生推荐大家购买
  •     简单粗俗的黑色幽默,天马行空的现世荒唐。
  •     故事很吸引人,感觉上半部更精彩些,最后林红的转变感觉有些突兀啊
  •     哭着笑着看完了。余华是天生的说故事者 用平静地近乎冷漠的笔调描述一个个平凡但鲜艳的人生。到了下部 余华隐晦地说:“叙事统治了我的写作。” 后劲不足 仿佛和故事的主旨渐行渐远了。纵观宋钢和李光头的一生 只能感慨 性格决定命运。“就算生离死别 我们还是兄弟”想想都鼻酸。
  •     余华的小说自从读过了他的活着以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活着的里面的福贵,兄弟里面的李光头,总是一种悲伤的情调,或许是那个年代的压抑吧,人们一开始的欲望不会有那么强烈,小时候的玩伴,兄弟就是纯粹的兄弟,不会掺杂任何杂质,可能只是一颗大白兔奶糖,但是里面包含的却是孩子间最纯粹的感情。可是,人一旦长大了就变了,就有了欲望,就有了需要,兄弟间也没有了纯粹,可能是钱财,可能是女人,兄弟间再也回不到过去。
  •     书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一口气读完觉得很过瘾,反思书中的内容,好像就是在说一个故事。没有像他之前写的《活着》那样发人省醒。如果非要提炼出一些东西出来的话,就是;在这个追求金钱的时代,我们丢失了很多简单的幸福,但当它们失去金钱最基本的支撑时,却又变得那样脆弱。余华的这部小说写的很粗野,很荒诞,很随性。有的时候让我感觉像是在读一部童话小说。这也许和他写这部小说时的心态有关。他已经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了,很多问题也都想开了。
  •     新版比老版(红分封面)厚了200多页,因为字比原来大了,排版不是那么挤了,毕竟这书有50万字,上海文艺是分上下两册出的,价钱上没贵多少24.4拿的。就是纸张稍微薄了点,但很好翻,毕竟书很厚
  •     很诧异,这本好书的书评都写成这样了。我不知道各位为什么非要纠缠与书里的性方面的描写。其实余华自己说过(在杂志上看到的),关于性方面的夸张描写其实是想表现两个时代性的压抑和性的放纵。其实抛开这些不说,这本书里表达的思想实在是太丰富了,所以我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看不出来。
  •     一本望不到尽头的小说,描述了同样的人、两个不同的时代中的两个故事。前半部让我想起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个西方人需要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而我们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
  •     冷暴力,确实是冷暴力~余华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有喜但掩埋的更多的却是悲。宋凡平,宋钢都是老好人的形象,但是他们的死却是意想不到的悲戚~
  •     结尾让我有点接受不了。
  •     前半部分很感人,是作者一贯的风格,后半部分就略显庸俗了。《兄弟》中描述的社会和人物是如此外露的夸张,以至于读者有时候我也会可能感到他们正在阅读童话,甚至是色情打油诗。
  •     余华:兄弟
  •     看了一多半,发现324、325两页没有了,空白一片,326、327两页又有,328、329两页又没有了,就这样有两页没两页的到360页左右才正常,这是要哪样,买本书还要我去猜剧情吗
  •     如余华所说,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整体是荒诞的,讽刺的。性格决定命运,时代造就人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可以那么巨大。
  •     用真实的文字描述了中国近代最翻天覆地变化两个的时期,两个时期都是那么的疯狂,那么的彻底,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无一幸免地涉及其中,有的人因此逝去了,有的因此而疯狂了,有的得到了温暖,有的寻找到了一直遗忘已久的家。写作最难得的是用平凡的文字去描述大时代的变迁,每字每句都扣人心弦,此乃大师手笔。
  •     宋钢婆婆妈妈了一辈子,终于像个男人一样死去。幸好宋钢死了,不然李光头和这个世界要被他宠溺成什么样子啊
  •     欲哭无泪,啼笑皆非,以此证明作者小说功力了得。
  •     “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     上篇就很完整了,一代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结束,下篇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却有些色情有点放纵。宋凡平死的太过惨烈,挥起拳头的红卫兵可否想过:这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乡亲,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啊!兄弟同时爱上美人林红。林红的选择,以及她对李光头的成见,让这对兄弟渐行渐远。宋刚按部就班,李光头胆大有道。宋刚生病,被裁员,远离他乡。光头创业致富圆了多年夙愿睡到林红…宋刚不敢面对问题,自杀过两次,走向了生命尽头…留下绿了自己的弟弟和老婆悔恨懊恼。论折腾,我挺服宋刚的。还有林红 当初的倔强哪去了?就这样上了李光头的床未免有些太打脸。你说:就算生离死别了,你我还是兄弟。可留我独自在这物欲横流的世间是不是过于折磨?
  •     李光头和宋钢像野草一样被脚步踩了又踩,被车轮蹍了又蹍,可是仍然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了。 余华辛辣的讽刺,故事代入感强。类似寓言的部分情节,好像在讽刺人的欲望终究能使很多事物变质,在欲望的尽头毁灭。
  •     纸质不错,价格实惠,推荐购买
  •     还没看 感觉包装OK 个人比较喜欢余华的书
  •     兄弟一家亲,地位之争,感情之争,家庭之争
  •     前后两半部分各有千秋。余华能洞悉所有的人性,温情的荒谬的无耻的,一切尽收眼底。荒诞的写法是外壳,只知道他的眼睛关切又犀利,温度和锋利并存。
  •     2017年3月
  •     拿苦难当卖点 拿低俗当深刻。算得上是我的一本性启蒙读物。情节荒诞,充满低俗趣味,篇幅太长,结构因此显得松散,但语言通俗易懂。不得不说,李光头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是非常成功的。没啥营养,适合无聊时随便看看。
  •     对妈好一点,就像李光头对李兰一样; 对兄弟好一点,就像宋刚对李光头一样; 对老婆好一点,就像——唉... 亲情友情爱情,面面俱到又面面精彩;语言幽默粗俗,笑死人不偿命。
  •     一本都没坏,最好的一次。每次都这
  •     伟大的书,真的没什么可怀疑的。话说我一般不随便用伟大这个词的。。。。。。
  •     看的余华的第一本书,每天早上拿着书去景区亭子里看,很怀念。
  •     很厚的一本,质量还可以。
  •     很厚,之前有买过余华的书,活着,感觉很喜欢。希望这次也一如既往
  •     两个兄弟之间性格对比很鲜明,很好看
  •     你们都说会有好报的,你们都没有好报。这很像《天龙八部》,有情皆孽;这跟《天龙八部》很不一样,无人冤。
  •     起初作者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所以耶稣说:“你们要走窄门。”他告诫我们,“因为引到灭亡,那是宽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余华
  •     去年用了多节晚修才看完的,不同时期两兄弟的感情都不一样,到后期都有各自的命运和路途,最后更多的是回忆过去还有些疯狂。然后关于文革的描写还真是触目惊心,到现在我还忘不了拿烟头烫人,伤口腐烂的那段描写.....
  •     兄弟俩传奇的经历再配上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背景,引人入胜。小说中间高潮迭起,很多时机,很多悲惨的瞬间都在渲染兄弟感情,最后的一地鸡毛,极具讽刺意义,感觉更是时代的悲剧。
  •     很好看,尤其是文革那个时期的描写,真可怕
  •     到了书的后半部分挺有意思的
  •     对文革更深一步了解,时代造就人
  •     不是特别喜欢这种荒诞中带着下流的剧情~可能是文字较多的缘故,印刷方面也不如许三观清晰。。。
  •     整体不错,结尾不喜欢。严格来说,不是不喜欢,是感觉结尾仓促了。
  •     为了海鸟,为了晚霞,加一分
  •     名著嘛,挺好的,印刷也不错
  •     文革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变迁史。很多时候命运并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随波逐流,不停转换角色方能苟活。今非昔比,为何不珍惜现在,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活着或死去。
  •     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感受那个时代的盲目与偏执、激进与愚昧,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的时代裂痕。个人的悲剧在于不思进取?不进则退,不思变就会被时代裹挟。看到宋钢自杀,那种悲痛让人不禁潸然。
  •     看到宋凡平的死,哭了,看到宋钢的死,却哭不出来了,悲伤到心里,流不出来
  •     有些用力过度,上部太惨了,下部太荒诞了,中和一下更好。但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     一如既往的棒。把所有东西赤裸裸的表现出来了。
  •     余华作品 值得一看。 情节固然重要,贯穿在主人公身上的那种特质,茅草特质,才是最真实的。
  •     写的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文革的那段很感人。哭了很久。仿佛回到了那时的气氛中。但是写的还是有点粗糙。
  •     小说不错,余华用他轻松的笔迹勾画出文革让人颤抖的故事,随着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也随之变化,变化是表面的,宋刚还是宋凡平的模样,而李光头依旧摇头晃脑。
  •     这是一本荒诞夸张,令人气愤的书。
  •     跨越两个时代的故事 李光头的成长史 兄弟之情令人感慨唏嘘
  •     太多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