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花园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空中花园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
ISBN:9787307097742
作者:孟翔勇
页数:32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点将台是小羊羔永远的家  女知青小羊羔被强奸后吊死在青年点门前的大槐树下。长白山上古老的“点将台”是她永远的家。三十个冬去春来,当年的战友,青年点点长老大向勇、博士胡学林、老鼠王槐去为她扫墓。在小羊羔的坟前,小羊羔那轻柔的歌声、迷人的舞姿仿佛又飘荡在战友们的眼前,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那是一棵上千年的老槐树。  1971年的深秋,女知青杨早就吊死在这棵树上。  天还没亮,王槐披了衣服出去上厕所,一推门就看见了院中间那棵老槐树上悠荡着一条长长的影子。  所有的知青都是有绰号的,有的还不止一个。村里没有电,点油灯看书也不方便,大家躺到炕上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讲故事,给每个人起绰号。  杨早因为长得漂亮、白皙、矮小,说话细声细语,大家都叫她小羊羔。  王槐因为胆小如鼠,绰号老鼠。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事偏偏让老鼠最先遇上。  王槐疑惑地看着那影子,慢慢往前挪动着脚步,他根本没有想到树上吊着的是人。他就是想看个究竟,胆子越小的人越是好奇,他要弄明白,昨天晚上也没刮大风啊,那么大的树权咋就吹断了?  天就在这个时候泛出了淡淡的鱼白色,老鼠王槐的一声惊叫撕裂了天空。  “妈呀——”  王槐撒腿就往回跑,他想跑回宿舍,但他跌倒了,跌倒了就爬不起来了,他瘫痪在地上继续嚎叫:“快来人呐——”  事后,王槐说我还没凑到跟前呢,就看到了羊羔那双小脚、r,看到那脚丫我就吓倒了。我想爬起来,可我起不来了,我的腿抽筋了。  听到惊叫声跑出来的知青们全都吓傻了,男知青们一个个呆若木桩,女知青们龟缩在男知青的背后。  “快点把人放下来啊!”  “不能放吧?得报案,万一破坏了现场怎么办?”  “就是,万一不是自杀,是他杀呢。”  “是谁啊,活不起了到咱们青年点上吊,这不是恶心咱们吗,这以后咱们还怎么在树底下吃饭、乘凉啊。”  天亮了,老槐树上传来了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叫声,村子里大公鸡、小公鸡的啼鸣此起彼伏。  但依然看不清尸体的脸,披散的头发遮住了眉眼,长长的舌头耷过了下颚。  二姐苏香说:“不好了,是小羊羔!”  马上有人反驳道:“别瞎说,羊羔哪有那么高的个子。”  谁也没有见过吊死的人,都不知道人吊死后身体会脱节拉长。  大家就转身找杨早,人群里没有,宿舍里也没有。  顿时,女知青们一起哭嚎起来,马上有人向队长家跑去报案。  那时候省以下层层机构都叫革命委员会。城子山大队革命委员会管辖五个自然屯,屯也叫村,村设生产队。点将台村属于城子山大队二队。队长跑来看了一眼说:“你们可别乱动,我去大队报告。”  二队离靠山屯的大队部约有六七里路。  大队部有一部手摇电话。  接到报案,大队马上往公社革委会打电话,公社又往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打电话。  县军管会人保组和县知青办的人来到点将台村时已经是中午了。知青点院里院外已经围满了人。 这时候,大队革委会主任王卫东披着军大衣赶来了,他围着杨早的尸体转了两圈,对县里的人说:“她父亲是特务、历史反革命在押,母亲是现行反革命在逃,市里来过通知,前几天我找她谈过话,让她协助组织提供她母亲出逃的线索,劝她母亲自首,她母亲的问题涉及省里、市里几个大案、要案。我估计她是知道母亲的下落,畏罪自杀。”  小羊羔自杀前隔一天,王卫东的媳妇大响叭来到青年点。她没进屋,站在院子里对着女知青们住的西屋喊:“杨早!”  听到喊声杨早的脸色青白,穿衣服,几次胳膊都伸不到袖筒里去,她的身子瑟瑟发抖。  大家看出了疑问,问杨早怎么了,干什么去,无论怎么问,谁问,杨早就是不说话。好歹穿上了衣服,慌慌张张地出去了。  二姐苏香马上跑到东屋去找点长向勇。  点将台青年点有男知青17人,女知青13人。为方便管理设男女点长各一人。名义上两个点长不分主次,实际上大家习惯称男点长为老大,管女点长叫二姐。  “老大,我看羊羔不大对劲,大喇叭找她干什么?昨晚她一宿没睡,蒙着被子哭,问她什么也不说。”  向勇的心中也疑虑重重:“她的家庭是出了些问题,可就是有问题,组织上需要调查了解也应该是大队治保委员来通知啊?大喇叭来干什么?”  两个人研究一会,决定派个人跟踪杨早和大喇叭,看看县里是否来人外调,杨早是去大队接受调查,还是去公社?弄清了去向再说。  就让胡博士去跟踪。胡博士办事比较稳妥。向勇说:“你背个粪筐假装拾粪去,远远地跟着羊羔,看看她们去哪里就回来。”  不一会,胡博士气喘吁吁地跑回来:“老大,不好了,我看见大喇叭拽着羊羔出了村,一出村头就对羊羔拳打脚踢的,然后拽着她的头发,拖着她去了村外,东山头拐角那停着辆马车,她们都上车走了。”  天傍黑,杨早回来了。她踉踉跄跄地爬上炕,她的头发凌乱,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躺到行李卷上一动也不动。  苏香看见杨早的裤筒子里都是血,连袜子都染红了。  无论问什么,杨早就是不说话。  ……

前言

  40多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么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么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复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么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范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准确。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么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初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系,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准确,做出计划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鸲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系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么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警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么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和“黑土地之歌”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么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40多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多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  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1700 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内容概要

孟翔勇,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1970年下乡到西丰县凉泉公社“五七”干校;1973年回城;1985年任西丰县委宣传部社会宣传科长;1986年任铁岭市文联《辽北文学》编辑部主任;1994年任辽宁作家协会《文学少年》编辑部主任;1996年任中国作家学会鲁迅文学院少年作家班主任;2007年与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合作创办北京大学青年作家班,任主任至2009年。现任中国青年作家学会董事长、中国少年作家班主任。1986年加入辽宁作家协会;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集《遥远的茅草屋》,短篇小说集《蓝辣椒》《北京保安》等;主编《中国少年作家绿荫》丛书,《新概念作文》《新概论作文与训练》,《中国少年作家获奖作品选》、《中国少年作家班学员作品选》等共100余卷两千多万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点将台是小羊羔永远的家
第二章 土埋半截了 哪里是咱们的归宿
第三章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第四章 青年点里有个牛魔王
第五章 按照恭王府的样子建一个知青王国
第六章 绝对没有农药和化肥
第七章 小羊羔的妹妹来到了点将台
第八章 离婚时更本不可能的
第九章 让我和这个村支书斗一斗
第十章 村支书成了光杆司令
第十一章 女记者是个同性恋
第十二章 本姑娘怎么能嫁给一个土包子
第十三章 干干净净地来 干干净净的走
第十四章 这个王小宝简直就是个孙猴子
第十五章 在知青花园里破镜重圆
第十六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十七章 我不能回到你的身边
尾声

作者简介

孟翔勇所著的《空中花园》是一部以“知青”为主线,以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动荡不定的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一代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无私献身的悲壮画卷。《空中花园》情节起伏跌宕,引人人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似一条潺潺的山问溪水,给读者带来一股清新、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

图书封面


 空中花园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爱恨离合的许言和小君啊,完全是扭曲人性么,那个年代,当然他们的理想和追求还在,毕竟是年轻人嘛,不过今天的我们不知道可不可以做到   偶然之间看了《知青》,对这个关注了下……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作为80后的我,对父辈们的事情充满了好奇,无意中在当当上看到这本书,就买了,看了以后觉得真的不错。还作为礼物送给了舅舅。
  •     知青小说
  •     作为80后,知青岁月对我们来讲是陌生的,父辈用他们的青春书写了我们所不曾经历的苦难。
  •     现实乌托邦。 我也是两天多看完的,很喜欢作者的书,写的好真诚,好细腻,一大段一大段的对白,也说到我心里去了,读的时仿佛身临其境。多希望现实也是这样,那可就真的是世外桃源了,作为一个90后我也想去点将台种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