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恰里亚女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乔恰里亚女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544710848
作者:[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
页数:318页

章节摘录

  我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丰迪的城门跟前,尘土把双脚直至膝盖都染白了,嗓子眼干得冒火,我们累得简直什么话也不想说了。我对罗赛塔说道:  “现在我们找个酒店,去喝点、吃点什么,休息一会,然后看看能不能找辆汽车或卡车什么的,把我们带到外祖父母那里去。”  嘿,什么酒店、汽车、小卡车,全没有啦!我们走进丰迪城里,很快发现城里空空的,连条狗也见不着。所有商店都关了门,几张破碎的招贴白纸散落一地,这说明主人已经逃难去了。房屋的通道和大门统统上了门闩,窗户和边门也都紧闭,连猫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进得屋去。我们好像置身于一座居民因得了什么瘟疫都死光了的城市里,而丰迪从前在这个季节里,街上都是人,妇女、男人、小孩,带着他们的猫、狗、驴子、马、鸡等来来往往,享受着美好的时光,或者坐在咖啡店里,或者坐在房屋前面。一些小街道给人以生命犹在的感觉,因为强烈的阳光洒在路面和房屋正面,可是,一旦仔细观察,便会发觉,那些窗户紧闭而黑漆漆的,那些门是上闩的,洒在石头上的阳光几乎让人感到害怕。我不时停下来,一个个地敲门,叫唤着,但没有一个人来开门,没有一个人出来回答我。我们终于来到公鸡旅店门口,可以见到木制招牌上画着一只公鸡,但已褪色和斑驳。大门紧紧关着,这是一扇古老的绿色大门,老式的锁孔很大,我透过锁孔往里看去,只见暗处的大房间尽头,有一扇朝着花园的窗户,亮堂堂的大藤架下面,是绿色的葡萄园,悬挂着一串串黑色的葡萄,还可以看到阳光下一张闪闪发光的桌子,这就是能够看到的一切。这里也没有人出来答话,酒店老板跟其他人一起逃难去了。  这就是乡村,简直比罗马还糟糕。我意识到,我曾想在乡下得到罗马所没有的东西不过是梦想而已,于是我朝罗赛塔转过身去,说道:  “你知道我想对你说什么?现在我们休息一会,然后回到车站去,坐火车回罗马。”  我是这么说的,但我发现罗赛塔的恐惧不安的脸孔,肯定她想起了轰炸的情景,我急忙加了一句:  “这样吧!在放弃努力之前,我想做最后一次尝试。这就是丰迪。我们来乡下就是碰运气的。也许我们能找到一个农民,在他家里住一夜,然后我们再看看情况。”  我们坐在一段矮墙上休息了一会,彼此默不作声,因为在那个荒野里我们的声音几乎让我们自己感到害怕,然后,我们重又把行李放到头上的垫圈上,朝着我们进来的相反方向走出城去。烈日当头,我们在大路上走了约莫半个小时的光景,穿过飞扬的灰白的尘土,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的柑橘园时,我选择了柑橘树丛中的第一条小道,一面寻思着:小路会通向我们要去的地方,因为乡村的小路总是通向某个地方的,柑橘树十分茂密,叶子干干净净,没有尘土,灌木丛翠绿成荫。走了那么一段烈日炎炎尘土飞扬的大道之后,我们重又鼓起了勇气。正当我们沿着那条小路在柑橘林中穿行时,罗赛塔忽然问道:  “妈妈,他们什么时候采柑橘?”  “十一月份就该采摘了。你会尝到它们的味道是多么的甜美。”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话刚说完,我就后悔失言,现在才刚刚九月底,我过去总是说我们待在罗马之外的地方不会超过十天,尽管当时我心里明白,我说的不是真心话,现在都露了马脚。幸好她没有在意,于是,我们沿着小路继续朝前走去。  ……

前言

  一九四三年九月的一天,莫拉维亚正在罗马的西班牙广场上散步,遇到了一位驻罗马的匈牙利新闻记者。这位朋友说,他已经被法西斯列入了所谓“颠覆者”的名单。为了躲避追捕,莫拉维亚与艾尔萨·莫兰泰(ElsaMorante)离开罗马,开始了九个月的逃亡生活。《乔恰里亚女人》正是以一九四三年九月到一九四四年五月德国占领期间,作家夫妇在罗马南部的丰迪地区躲避战乱的经历为背景写成的。  据莫拉维亚说,他在刚刚完成《罗马女人》的时候,也就是一九四六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写《乔恰里亚的女人》了。但是,对任何重要历史事件做出评价,都需要必要的时间距离。因此,小说的写作在完成了八十页后被迫中断。直到十年以后,作家才重新开始写作《乔恰里亚女人》,并在一九五七年将其完成。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切地说是在一九四三到一九四四年间。英美联军在意大利南方登陆,开始向北方进发,以便解放整个意大利半岛,而德国军队则在节节败退。小说的主人公切西拉是乔恰里亚地区的农民,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很多的商人,他在罗马经营着一家食品店。切西亚结婚并非为了爱情,但始终是一个忠诚而善良的妻子。丈夫去世了以后,她独自经营商店,并从事黑市交易,继续过着富裕的生活。后来,由于饥饿和战争,城里的生活变得非常危险。切西拉和女儿因此远离罗马,逃到了丰迪附近的农村,那里靠近切西拉的故乡。切西拉是一个坚强的女人,乔恰里亚的出身使她不会在困难面前失去勇气,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寻找摆脱困境的出路。  切西拉的女儿叫罗赛塔。她生活在母亲的羽翼之下,善良而纯洁,同时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不过,她的这种“纯洁”来源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过度的天真。假如不是遭受了联军中摩洛哥士兵的强暴,她永远也不会成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角色。突如其来的巨变与心灵的创伤,迫使姑娘迅速地成长起来,甚至放任自流,变成了一个妓女。  米凯莱是两个女人在山里认识的一个年轻人。他从大学文学系毕业,非常有学问,而且上过一段时间的神学院。米凯莱是一个坚定的反法西斯者,对自己的想法贯彻始终。他认为战争是野蛮的,并公开地在所有与他持不同意见的人面前表明自己的立场。米凯莱非常喜欢切西拉和罗赛塔,经常和她们待在一起。盟军进攻时,一队从前线撤退经过的德军企图要罗赛塔为他们带路,为保护罗赛塔,米凯莱换下了她。随后,米凯莱被这群纳粹分子杀害,但是,他永远留在两个女人的心中,因为他给她们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这部作品被作家称为“反映抵抗运动”的小说。莫拉维亚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展示战争的悲剧。战争是残酷的,这不只是因为它带来了贫穷和死亡,而尤其是因为它突然而至,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战争使任何规则都不复存在。即使是最善良和宽容的人,为了生存也会失去这些品质,变得自私和肆无忌惮。他们首先会去偷窃,或者由于饥饿和自身的其他需要而利用他人;然后,这种品质就会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而一切都会化为暴力。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是因为人是脆弱的,在处于类似境地时没有勇气抗争。了解到这一切的人(在米凯莱帮助下,切西拉也理解了这个道理)将继续生活下去,尽管她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要活。  本书以第一人称写成,是莫拉维亚继《罗马女人》之后第二部以第一人称手法写成,而且以平民女性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与主人公本人的经历相当接近,因此听来清新自然。她讲话的方式,以及对任何事情作出判断时的口气,也完全是正在讲话的这个女人所特有的。而在《罗马女人》中,女主人公的声音却时常与作者的声音重叠在一起。  除此之外,该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大合唱”式的著作。在山中生活的这段时间里,三位主要人物的周围汇聚了形形色色的其他人物,包括从城里来的难民、当地的农民,以及偶尔闯进他们生活的交战双方的士兵等等。所有的人物,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轨迹,又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着这场残酷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时传来的战争的消息,以及变换的季节与天气,也成为这场“合唱”不可或缺的背景与陪衬,使得战争的画面显得越发丰富、真实,而且感人。  一九六一年,《乔恰里亚女人》被著名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改编为电影,这部影片获得第三十四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而扮演切西拉的索菲亚·罗兰也因为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该片的英语版名为“两个女人”(TwoWomen);中央电视台播出时,改名为“烽火母女泪”。  二零零五年,《晚邮报》所作读者调查认为《乔恰里亚女人》是意大利战后最优秀的小说。  《乔恰里亚女人》被认为是莫拉维亚继《冷漠的人》之后另外一个创作巅峰,也是他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角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罗马女人》、《罗马故事》、《罗马故事新编》、《乔恰里亚女人》)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后,作家的小说创作又重新回到了以资产阶级家庭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中心的道路上。

内容概要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 举世瞩目的意大利二十世纪划时代小说家。他在毕生创作的近十八部长篇小说和十二部短篇小说集中,剖析了人的绝望感和忧虑,探讨了人的社会存在,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否定理性至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凸现了道德和行为、目的和手段、生存自由和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的理想和现实的迥然不同。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了。”他的小说故事性强,有多部被拍成电影。

编辑推荐

  《乔恰里亚女人》被认为是莫拉维亚继《冷漠的人》之后另外一个创作巅峰,也是他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角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乔恰里亚女人》剖示了墨索里尼政权崩溃和德国法西斯入侵期间错综复杂的情势。一九六一年,《乔恰里亚女人》被著名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改编为电影,这部影片获得第三十四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而扮演切西拉的索菲亚·罗兰也因为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

作者简介

《乔恰里亚女人》内容简介:农民出身的罗马小店主切西拉为躲避战乱和饥饿,带着女儿罗赛塔逃往意大利南方的山区避难。小说通过她们在山中所过的九个月的艰苦生活,揭示了由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意大利的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和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以及对人的道德和灵魂的摧残。这部在战争结束十年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有着其他回忆战争经历的小说所未曾具有的思想深度,是公认的意大利战后最杰出的小说。小说出版后不久即被意大利著名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搬上银幕,引起世界轰动,获得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饰演切西拉的索菲亚·罗兰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图书封面


 乔恰里亚女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原先也是一个被生活历练得能干而厉害的女人,并且有一种自信,认为生活只有单一的目的:获得资源,然后更好地活着。“我”熟悉那种方式,再熟悉不过,就像知道,一斤优质鸡蛋能换大约同等重量的上乘苹果;单身女人要得到异性的帮助,尤其借助于他们的性别优势时,付出一些代价是很有必要的。另一些事情“我”就不那么熟悉了,并且那些不重要,如同画中的远景,只有最富有学识的评论家才能对它评头论足。男人们谈论的事也不全是他们懂得的,他们喜欢夸夸其谈,“我”也有一些。男人和女人有时会很一样。或者是“我”学会了一点男人的行事方式。而“我”的小天使,罗赛塔却很不同,她的存在就像一只小雏鸡遇上一朵小雏菊时的场景。不过战争证明我们都是白痴。首先,“我”开始意识到,钱和财富有一天也会改变,富人变得穷困,而穷人变得一无所有。其次,没有人知道谁会赢了战争,什么时候,又以什么样的方式。人决定战争的开始,而上帝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束。那又是因为,一切在不可阻止地发生,原先以为不正义的现在变成了正义。事实上,我们已经失去了正义和所有语言中差不多这个词包含的所有内容。在这种没有正义的环境中,一切为求生存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我们大可不必觉得那些过了火的不能干,尽管去做吧,因为保不齐犹豫会使人丧命。“我”在逃往的日子中,认识了我们的米凯莱。在和平年代,“我”甚至不会用一斤劣等样鸡蛋和这样的人交换一斤水灵的苹果,我们说不到一起。这很有意思,在战争中,“我”却听到了米凯莱缥缈的声音,虽然有时也不完全能听清那种颤动的孩子般的不安和快放弃的挣扎来自哪里。起初“我”是想“我”应该和农民表现得不一样,“我”已是个经验丰富的城市移民;当然“我”也不是对乡村无知的城市人,至少“我”曾经熟悉过一个农村小镇。于是,“我”注意到米凯莱,和其他人不同,不仅仅认为他是个有不错前途的青年,更觉得他用一些同龄人该熟练掌握的,交换来另一些别人可能永远不会有的念头。当“我”本能地想迎战这些念头时,“我”常常不知对手是谁。与其说,“我”是被米凯莱或他的念头们吸引,被他完整、肯定又有些绝望的涉世未深所吸引;不如说“我”是被另一种声音吸引,不论它出自何方,它是为否定“我”曾经坚信的东西而来,并以此为乐。现在,战争本身也成为了这种声音,只是它不同于米凯莱的念头们那样像断线的风筝往远处飘去;战争是像陨石那样俯冲砸出一个提供死亡的深渊。“我”在想,风筝的那头和深渊或许相连。日子总是比悲惨更悲惨一些。“我”罗塞塔,“我”罗塞塔。谁都没有说过,战争的高潮和我们生命的低谷一定同时出现。此时的罗塞塔,生存的本能驱使她放弃意义——贞操、正义、爱……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对食物与性的欲望。战争中充满着自负可笑的原始欲望,把最珍视的美丽外衣——道德和正义,统统扒去。欲望于是引导赤裸裸的人类,什么都成为取得金钱和权力的工具,而金钱和权力又渐渐不如食物和性来的牢靠。最终,食物和性也失去意义了。人类和欲望像母鸡与蛋一样交织着,人类滋养欲望,让欲望以吞噬一切,最后以吞噬欲望告终。而我们这些微小的生命,于是曝露在一切无意义之下。我们曾经的危险来自于仍旧相信意义的存在,当米凯莱的风筝落入深渊时,“我”正经历着最晦暗的人生。此时,“我”开始明白一些米凯莱天真话语的含义。当想要摆脱时间一跃而起的时候,活着太悲伤,我们不得不伤痕累累地趟水;而活着又太美好,我们不愿浪费这被选中的机会。生命看到我们,而我们能看到什么?战争并没有给与最好的答复,因为人类不断犯着同样的错误,而错误又是人类享受这非圣贤的痛苦和快乐。
  •     道德,多少钱一斤?道德,怎么吃能填饱肚皮?道德,保质期又有多久呢?清晨,在校园散步,太阳刚刚升起,温淡和煦,清风微拂过草坪,树丛,带来一缕缕芳香。北方的五月,这是难得的好天气。可是脑海里却仍旧呈现出《乔恰利亚女人》中描写的景色。故事的主线是围绕一对母女“切西拉”和她的女儿“罗塞塔”逃亡经历展开的。切西拉本是一位乔恰利亚的农民,16岁时为了改变自己农民身份的地位嫁给了一位比她大很多的在罗马经营一家面包店的商人,尽管没有爱情,但她一直尽其能力坚守着宗教中忠贞的义务。即便在丈夫去世后,她仍旧把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对于女儿她更是努力扮演着慈母形象,让罗塞塔接受修女教育,培养出了一个纯真和宗教熔铸在一起的圣女。可是,战争发生了。切西拉由于忙于生意,而错失与远在乔恰利亚的家人失去联系,后来她带着女儿辗转来到丰迪附近的农村的山里。在那里她们遇到了迷凯莱,一个完成了大学学业的青年,是个彻底的反法西斯主义者。也是一位使她们产生新的人生观的人。在这里她们遭遇到饥饿,轰炸和逃亡,人们的脆弱的神经不断被摧残,而求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虚伪,龌龊,卑鄙,不守信义也逐渐像瘟疫一般蔓延在人们的精神当中。母女两人不止一次经历了炸弹就在身旁爆炸的事件,也不断有身边的逃难人因战争而被杀害。米凯莱最终也因为了救罗塞塔而被德军杀害。在山里躲了整整九个月后,当盟军到来解放了丰迪,母女两人终于走出了山区,但却那时却无法回到被封锁的罗马。切西拉决定回到靠近瓦莱科尔萨的老家,而这正是不幸的开始。罗塞塔在教堂里遭到强暴后,沦为妓女。而这正是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不论是罗塞塔,抑或是米凯莱,他们都只是世界中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可有可无的小分子,就像所有人一样,这是战争,别无选择时只有屈服。书中还有一个叫“孔切塔”的女人,她与丈夫和儿子利用战争的混乱,偷窃了不少东西,但她始终强调说“我们都是好人。这些物品的主人回来后,东西都会归还,现在无非是借用一下。”她还说:“你生活,也让别人生活。让别人生活,你也生活。”总之,战争来了,若我们不顺从战争,那么我们将无路可走。而罗塞塔也与孔切塔的儿子“罗萨里奥”发生关系。故事最终在罗萨里奥开车送母女两人回罗马的路上被强盗击毙。此时,他的死却也像是新生。罗塞塔唱出了先是迟疑而后又变得坚定的歌声,切西塔忽然明白了,她的纯洁的罗塞塔回来了,真正的纯洁是知识和经历堆积起来,而并非是缺少阅历和无知像纸牌搭建起的城堡。战争来临时,整日的炮声,会让人们变的麻木不堪。在经历了绝望,惶恐,对生的向往和对死的意愿后,自由成为切西塔最渴望的东西。在战争中的日子,人们不再会顾及欣赏自然,不再回顾及衣衫的破烂,不再会顾及教义中的美德,而当战争结束时,切西塔恍然大悟。正如书中说写:由于痛苦,我们终于从战争中走出来了。战争曾把我们禁闭在冷漠和邪恶的坟墓里。我们又走上了我们的生活之路。生活也许是一种充满黑暗和谬误的可怜的东西,然而,生活应当是我们唯一的依托。
  •     这是一个逃难女人的回忆录。“我”的对战争的慢慢细数,那些“想当年”的字眼,给人深深的刺痛感。那该是怎样安祥的老太太在意大利午后温和的阳光下,坐在自家的阳台上,沧桑回忆过去的一幕幕……小说语言是我现阶段喜欢的平淡,看多了哪些严肃的词组堆砌,大家的平淡真实的语句,那样的不经意,可是每句都像针,刺得人生疼。一个小小的动作描述,一个细微的叹息,心里的无奈和苦涩换新,战争里那些扭曲的人似乎就出现在了眼前。物是人非。春天来了走,走了来,战争留给人无数的思考,人性的蹂躏,真诚的丧失,变态心理的滋长,可是,悲哀的是愤怒不再,仅仅留下了冷漠。冷漠的眼神,冷漠的心。应该是米凯莱,那个热情的反对主义者的死,就预示着战争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摧毁了。草草那些微不足道的冷漠情绪该脸红了的。昨天还在为着一些丁点的事情抱怨所有人包括自己。我晓得了,在这样的时刻,正常的难过开心都是幸福。当你想要哭而没有理由没有眼泪的时候,该是多么的可悲。所以,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幸运的,好好对自己才是正事儿。其次,跟卡尔维诺冷冷的深度相比,或许我更欣赏的是莫拉维亚的“世俗”之情。因为更近。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论战争对人的改变
  •     莫拉维亚少有的反映现实之作
  •     “ 生活也许是一种充满黑暗和谬误的可怜的东西 ”
  •     一个在战争中救赎自己,保全家庭的女人故事。
  •     米凯莱、罗赛塔
  •     喜欢莫拉维亚的作品,描述一个个时代背景下挣扎矛盾的人,而非符号化的群体,甚至他们的无奈无力与改变。那个也叫米凯莱的年轻人在战争中正直的让人流泪,而我却迷惑他和罗塞塔的区别,只是前者他先前从宗教信仰中挣脱,始终坚持知识与观念,他既希望于工人,尽管他从未与他们相处。罗塞塔被强行的从宗教信仰中拽出,却没有填补起那些的空虚。最后,切尔西说人们都没有变,但是厚重的战争遗骸让两个妇人,一个变成小偷,一个变成婊子,也许米凯莱的死亡在那个时期并不突出,换言之,死了那么多,在那个没有规则的黑暗时期,有信念的正直者却被内心的底线所禁锢,而强盗们无法无天。
  •     在战争面前,柔弱的罗赛塔用贞洁沦丧诉说了不堪的妥协
  •     《乔恰里亚女人》被认为是莫拉维亚继《冷漠的人》之后另外一个创作巅峰,也是他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为主角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作品之一。《乔恰里亚女人》剖示了墨索里尼政权崩溃和德国法西斯入侵期间错综复杂的情势。一九六一年,《乔恰里亚女人》被著名导演维多里奥·德·西卡改编为电影,这部影片获得第三十四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而扮演切西拉的索菲亚·罗兰也因为其精湛的演技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
  •     切西拉,你是战争前的人,而我们是战争之后的人。
  •     二战中的意大利,真的是一个神奇得令人无言的民族。
  •     是一部小说一部电影,却曾是许多人的命运。
  •     我其实很喜欢莫拉维亚的文笔,可能是最早去认真读的意大利作家的缘故。他文学性蛮强的。
  •     前线的战争硝烟四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用上前线,却同样受着战争的折磨。一个未经人世沧桑圣女般的少女在战争期间流离失所,最后受到蹂躏,还是在她信奉的圣母眼底下,巨大的冲击使她彻底得堕落,这是故事的高潮,读着让人绝望。战争可以使人变成小偷、婊子,让人丧生让人堕落,但最后,当一切都结束,人们还是原来的自己,从未改变。
  •     通过对两个小人物命运的刻画,表现了二战中老百姓浮沉不定、被屠杀毁灭的悲哀
  •     没有欣赏到作者文字之美, 不欣赏也不喜欢两位女性主人翁. 或者生活是这么残酷, 但文字里带不出我的同情或者思考.
  •     战争啊战争,人民啊人民
  •     战争带给女人的恐惧
  •     女人的罪与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