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春》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十三春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
ISBN:9787510814440
作者:邢周
页数:294页

我是一粒卫生球

三岛由纪夫是这样形容横尾忠则的作品的:“完全把日本人内置的无法忍受的东西全部呈露,让人搓火,也让人恐惧。一种多么低俗的极致的色彩。一种无礼的艺术。与那种向内部,再向内部一味弯折的狂人的世界不同,一个广阔的、被嘲笑的世界横亘在那里。正是这种广野,把他的作品最终变成了健康的东西。”这恰恰是我读《十三春》的感受。主人公秦放在严父的以身作则和重重期待下长大,但并没能成为父亲那样看上去充满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家伙,而是从小便流露出骨子里的低俗和冷漠。就像是陷在什么诅咒里,他失去了正常的表达爱与温情的能力。而故事里的众多核心角色,卫曙光、左飚、肖军,包括女性角色刘瑶、月铮,都有这个特点。他们像一群豪猪,明明渴望依偎取暖,结果却是把对方扎伤了。周一文是故事中一位独特的女性,主人公秦放把她比作月亮,因为有了她,他感到自己可以“把现世的一切全部颠覆”,然而我感到他什么都给不了她,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周一文是个内心十分清苦而坚韧的女性,也是我在故事里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她像清冷的月光,使故事中那片狂躁的大地有了些许温柔。我问邢周,你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不惹人爱的家伙呢?他回答说:“他们就是我。”我想这或许是邢周大量使用了意识流这么不易读技巧的缘故吧。同样是意识流小说,当我读《尤利西斯》时,我读到那个猥琐中年人皮囊下,穿越了整个爱尔兰时光之轮的冷峻海岸、还有为英雄之死的钟鸣的天空。读《达洛卫夫人》时,则读到一个日渐衰老的主妇的皮囊下,对现世的极度恐惧和一颗不死的少女心。读这本书时,我在那个平庸中产男的皮囊下,看到一只小小的不甘心的萤虫,振翅欲飞,想光亮大地。然而那天空是“暗褐色的,脏不拉唧的天”,那大地是“发出悲声的深远的大地”,这只萤虫由何处飞来?将飞往何处?飞至何时方是尽头?窃以为小说家在作品中首先要解决的或许应是他的时空观,即:什么是我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一个作家应不断自我拷问的问题,这样他才能让他的“萤虫”走进历史,走进社会,写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这本书里,我读出了“现在既是过去,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他者构成”。邢周用简约粗野的笔触勾勒出这样一个存在:我是容器,并且是不可移动的。我似乎能看到一个少年被过去以粗野的方式如同陶器般铸成,因过于笨重而无力移动,并且还在继续被捏铸,继续变得更加笨重,他成了人。那么这个人的出路呢?当一个又一个心爱之人哭泣时,秦放总是莫名其妙,因为他看不明白自己的时间,看不明白自己的苦难,他太急于抓住一个又一个的现在,于是也无力理解他人的苦难,尽管他反复反复地说:“我真的爱(喜欢)她。”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我们所在的生活永远是由现在构成的,并且只有现在。然而伟大的作品是应如利剑般穿越时空的。因此邢周希冀去照亮其世界的“我”,也就是那只萤虫,便如同一粒卫生球:有洁净作用,但气味易惹人厌烦。但恰是这只时不常地令我厌烦的萤虫,却也在不停地深深打动着我。这本书里有种动人的力量。其实这力量在邢周上一本更为幼稚的书中也有所体现——一种令人震惊的“打不垮”和“直面真相的勇气”,然而又不仅仅是这些。我相信它或许来自邢周对其世界强烈的爱,因为我感到他是这样不计一切代价地渴望去照亮它,为其世界中的人们找一条出路。因此在这本书里,我感到邢周几乎是以自掘三尺坟的坚决剖析着自己身上最丑的东西,有时甚至是歇斯底里地呈现出来。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我们的我总是在他者身上。我们读一本书,因为故事里的秦放、肖军、卫曙光而厌烦、战栗、动容、落泪,因为我们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们看到这些背负着我们的罪和苦难的角色,艰难并且执拗地前行,永远打不垮,即便看不到任何希望也永远要往前走,他们执拗地想要寻找一束光、一条出路。这或许就是阅读的意义。

来看一场时代剧吧

网络小说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时隔多年还记得一部《此间的少年》,背景应该是北大,那时候穿越还不流行,金庸笔下的男男女女,携着宋元明清的风光声色,却没了前世的爱恨情仇,锦瑟无端五十弦,仿佛站在幽远的山上听残箫声响起,呜呜咽咽的,凉风吹过,仿佛一生也可以这样慢慢度过。《十三春》不愧是清华出品,理工学校,写得东西也务必贴近时间和时期,仿佛一部GOOGLE 360度STREET VIEW,尽管因为代远年湮可能照片有点发黄,但依然力求真实记录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下的脸孔和心态。所以邢周说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我是颇为意外的。初看下去倒是的;不使用严谨的逻辑和流畅的情节,心理活动和言语交织在一处,这种写法总让人想起杜拉斯。不过慢慢看下去更像是诺兰的记忆碎片,一块一块的,用侦探波洛的话说,不把整张图拼出来,你永远不知道这一块黑色的是茶壶盖子还是白猫的尾巴尖。看的时候总会对比,70年代和80年代的不同;70年代是怀着家国天下的理想,走着最现实的路途;尽管现实泥泞,却理想不灭;为了理想要先入地狱,但入地之路,是不是一条单行路呢?巨大的落差和恐惧,总让人在现实和理想中煎熬和拧巴,比如秦放,扎不扎眼,炒不炒股,看着他一路在身和心中挣扎,13春过后又是一个13春。但是80后不同,70后理想——“大我”之后的13年,已经缩水成了一个个“小我”;大约我也是理科出身的缘故,在80后的大学里,没有人高谈理想,也鲜少有人在读海子;“及时行乐”才是关键词。见到更多的场景,是纵然两人只有一张桌子的距离,依然各自抱着各自的手机,国内是围脖和微信,国外是TWITTER和FACEBOOK,每天不厌其烦地@和反@着对方的惊喜。出国也许更加明显:《十三春》里的姑娘小伙,学习学习再学习,考G考到2000多都算世界末日,出国总有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味道、怀着父老的嘱托不成功便成仁、一重大洋两重天,必要混出头地才可衣锦还乡。但是80后似乎就没那么沉重,大约是以84年出生的同学为界,85年之后的小盆友看上去表示各种无压力:学习差不多就差不多了,没有OFFER的话ADMISSION也OKAY;被海盗版本和字幕组养大的孩子们,没时间细细品味写作和语法,听力和口语倒是异常强大,吃喝玩乐八卦各国GOSSIP,就像用了同一账户的IPAD和IPHONE一样随时同步;《NEWSROOM》在国内追到第七集,第八集直接去纽约扭开电视看HBO频道看好了,真心应了乔布斯的理念:ICLOUD——我在云端轻飘飘的生活。只是中国人还是要接地气的——太空生活过久了,人的骨密度会下降,便分外禁不起摔打和挫折;80后的小盆友们,倒是需要像老秦似的,从泥泞里奋斗;这虽然是一个大时代,但时代也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少年的时候还是仗剑快意江湖吧,纵然刀剑如梦,但至少,你书写了你的小时代。

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很渴

读这本书让我觉得很渴。就像一个习惯了清淡素食的胃口突然吃了太多的肉酱面,饱滞、混乱而有负罪感。出版社的介绍写“书名《十三春》特指主人公秦放成人后历经的十三年,同时也暗指贯穿了小说十三章的各色情感纠葛”……不能说不对,但,偏了。或者说,这样的概括忽略掉了书中比重最多的人物的心理——典型意识流小说的那种碎片式的、跳跃的、向内纠葛、不断追问的描写。而这些心理起伏是所有不甘和痛苦的缘起,是想得而不可得的折磨,是放纵和沉溺的诱惑,是人性中最为幽暗的深渊,亦是短暂的美好瞬间的光芒。而这也正是小说不同于影像的地方——对于那种随着时间绵延开来的感受,欲望、懊悔、痛苦、悲伤……影像是无法呈现的,影像只能呈现其中的瞬间,而正如你知道的,“人生的大部分,都是没有情节的煎熬。有的时候,我很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度过那些没情节、无意义的煎熬的。例如最坏最极端的那些时刻,经历过一次大战的那些人,知道这事没完,还有第二次;窗户玻璃上贴的防空袭的纸条都没清理干净,果然又来了——这次更坏。那中间的几十年,都是怎么过来的?”只是也许,很少有人会把内心种种感受拿出来细细梳理反复摩挲甚至努力回想,因为那实在太寂寞,简直阴森。因为书名的缘故,秦放和周一文让我想起《十八春》里的顾曼桢和许世钧。同样是当初的心动和多年的纠缠,张爱玲笔下是这样写的,“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说那个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其实女人如果不是太傻,最好只把这当情话听听算了。事实上我以为,感情到了后来往往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呢俩人就这么着少年夫妻老来伴一路走下去了,坏的习惯呢各有各的坏法,有的历尽千辛万苦走到一起,习惯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到最后发现没啥可斗了,也就散了。试图总结一下,想来想去,只能说:这本书是关于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时代。废话吧?但想想看,恐怕也只有这个时代,才有着相似的对成功的渴望、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奋斗、都市中的漂泊感、情爱里的疏离和折磨、充斥的物欲和空荡荡的心……又或者说,任何故事都是时代背景下的故事。


 十三春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