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地窖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梵蒂冈地窖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ISBN:9787532749706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页数:268页

章节摘录

  一八九○年,在教皇莱昂十三世的统治下,X医生以专治各类风湿病而闻名遐迩,共济会会员昂蒂姆·阿尔芒-迪布瓦慕名赴罗马求医。  “怎么?”连襟朱利于斯·德·巴拉利乌尔对他说,“您去罗马治身体的病!但愿您到了那边会明白您的灵魂病得更重!”  阿尔芒-迪布瓦故意用可怜的声音回答:  “可怜的朋友,您瞧瞧我这两个肩膀!”  宽厚的巴拉利乌尔不由自主地抬眼看这位连襟的双肩,它们在上下抖动,就像无法克制地大笑时一样。这个几乎瘫痪的胖大身躯用可以支配的些许肌肉来模仿滑稽举动,看了真叫人难过。算了吧!显然他们观点不同,巴拉利乌尔的雄辩口才对此无法改变。也许时间会起作用!圣地的神秘忠告……朱利于斯显得十分失望,只是说:  “昂蒂姆,您真使我难过(肩膀立即停止了抖动,因为昂蒂姆很喜欢这位连襟)。三年以后是大赦年,我去罗马看你们,但愿那时您已改正!”  至少韦罗妮克陪丈夫去罗马,但想法却迥然不同。韦罗妮克比妹妹玛格丽特和妹夫朱利于斯更虔诚,能长住罗马是她的夙愿。她用虔诚的琐碎小事来填满令人失望的单调日子。她不能生育,便将照料儿女的精力献给自己的理想。唉!她对昂蒂姆归顺天主不抱太大希望。她早就知道丈夫是多么固执,他那宽大的前额上刻着拒谏的横纹。弗隆神甫早就警告过她:  “最不可更改的决定,”他说,“夫人,就是最坏的决定。您只能寄希望于奇迹。”  她甚至不再忧心忡忡。自从在罗马安顿下来,夫妻俩便各有自己的隐居生活。韦罗妮克忙于家务和祈祷,昂蒂姆忙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两人就这样相距咫尺,相互挨着,却只有以背相对才能容忍对方。因此在他们中间存在某种融洽,他们被笼罩在某种近似至福的气氛中,在相互容忍中看到对方谨慎地遵从着自己的道德。  他们通过中间商租赁了房子,它和大多数意大利住房一样,既有出乎意料的便利之处,又有极为明显的不便之处。这套房子占据了卢奇纳街福尔杰蒂宫整个二层楼,有一个相当漂亮的阳台,韦罗妮克马上想在那里种蜘蛛抱蛋,这种植物在巴黎的公寓里是长不好的。然而,要去阳台就必须穿过橘室,而昂蒂姆早将它当做了实验室,并讲好每天从几点到几点才让别人通过。  韦罗妮克悄悄地推开门,然后偷偷溜进来,眼睛瞧着地面,就像杂务修女从淫秽的图画或文字前走过一样。她不愿意看见昂蒂姆宽大的后背,他坐在实验室最里边的扶手椅上,身躯将椅子塞得满满的,椅旁靠着他的拐杖。他正弓着背在做什么邪恶的手术。他假装没听见她进来,但是,等她一过去,他就笨重地从椅子上起来,拖着腿朝门口走去,然后,抿着嘴唇,恼怒而威严地用食指一推,砰的一声,插销插上了。  在这以后不久,代他办事的贝波该从另一扇门进来听候差遣了。  贝波是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流浪儿,衣衫褴褛,无父无母:也无住所。昂蒂姆到罗马后不久就注意到了他。贝波在他们最初下榻的狮嘴街的旅馆门前摆了一个用灯芯草编的小篓子,里面是一只蜷缩在几根青草下的蟋蟀,以招揽过路行人。昂蒂姆花六个苏买下了蟋蟀,又用他会说的那一点点意大利语勉强使孩子明白,他第二天就要搬到卢奇纳街去,而且很快就需要几只老鼠。凡是能爬,能游,能跑,能飞的东西都能为他提供数据。他做的是活体实验。  贝波生来会代人办事,他甚至能弄到鹰和卡皮托尔山的母狼。他喜欢干这一行,这能满足他对摸摸拿拿的爱好。昂蒂姆每天给他十个苏,此外他还帮着干家务事。韦罗妮克最初对他看不上眼,但有一次她见他经过房屋北墙角的圣母像前画十字,自那时起她原谅他穿得破烂,并准许他将水、煤、柴、蔓藤一直送进厨房。每星期二和星期五,他们从巴黎带来的女佣卡罗琳忙得不可开交,于是贝波甚至挎上篮子陪韦罗妮克去市场。  贝波不喜欢韦罗妮克,但喜欢上了这位学者。学者不再吃力地下楼去院子里接受实验品,而是允许贝波送上楼来。院子与阳台有暗梯相通,他直接从阳台进来。昂蒂姆处于怪僻的孤独之中,当他听见赤脚踩在石砖上的微弱声音越来越近时,他的心跳稍稍加快,但他不流露任何感情,什么也打搅不了他的工作。  孩子没有敲玻璃门,而是轻轻叩门。昂蒂姆俯身在桌前,没有回答,于是孩子朝前走了几步,用清亮的声音喊道:“Permesso?”这声音使橘室里出现了蔚蓝的天空。孩子的声音仿佛像天使,其实他是刽子手的帮凶。他将一袋东西放在酷刑桌上,这又是什么新的牺牲品呢?昂蒂姆全神贯注于工作,往往不立即打开袋子,只是迅速扫了一眼。只要布袋在颤动,那就很好,因为对摩洛神来说,不论野鼠、家鼠、麻雀、青蛙,都适于作祭品。有时贝波什么也没有带来,但仍然走进橘室,他知道即使自己两手空空,阿尔芒一迪布瓦也在等他。孩子静静地站在学者身边,俯身瞧着可恶的实验,我猜此刻的学者多半像虚假神明那样沾沾自喜,因为孩子惊奇的目光一会儿恐惧地瞧着动物,一会儿钦佩地瞧着他。  昂蒂姆·阿尔芒一迪布瓦在拿人体做实验以前,声称将他所观察的动物的全部活动简单归结为“向性”。“向性”!这个词一发明出来,人们就不用其他任何词了。整整一批心理学家从此只承认“向性”。向性!这个词突然具有多么大的启示性!显然,动物的机体像天芥菜这种无意识的植物一样,天芥菜不是将花朵转向太阳吗?(其实这很容易归结为几条物理学和热化学的简单规律)动物机体也服从同样的刺激。总之,宇宙具有令人放心的和善性。在生物最令人吃惊的运动中,人们可以一致看出这个因素在完全支配一切。  为了达到目的,使被制服的动物暴露其单纯性,昂蒂姆·阿尔芒-迪布瓦刚刚发明了一套复杂的纸盒,有的内藏甬道,有的内设翻倒活门,有的内设迷宫,有的内设许多小格;有些格内有食物,有些则没有食物或者放有喷嚏粉,盒子的颜色和形状各不相同,这种恶魔般的工具很快就风行德国,德文名字叫做迷宫盒,心理生理学的新学派因而在宗教怀疑论方面又向前跨了一步。为了直接作用于动物的这个或那个感官,动物大脑的这个或那个部分,他使某些动物变瞎,某些动物变聋,阉割它们,剥它们的皮,取出它们的大脑,摘去它们身上这个或那个器官,这些器官您会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为了使昂蒂姆长知识,动物不得不割合。  他的《论条件反射的公报》刚刚震惊了乌普萨拉大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外国学者中的精英们也参加了争论。然而在昂蒂姆思想上聚集了许多新问题,因此他不在乎同行们的吹毛求疵,继续用别的方法进行研究,声称要驳得天主无言以对。  仅仅在总体上承认一切活动均引起消耗是不够的,仅仅承认动物只使用肌肉或感官就会导致消耗也是不够的。每次消耗以后,他都要问:消耗了多少?当筋疲力尽的受刑者试图恢复精力时,昂蒂姆却不给它喂食,而是称称它的重量。新的因素会使下列实验更为复杂:六只不进食的老鼠被捆绑住,每天过磅,其中两只双眼全瞎,两只瞎了一只眼,两只眼睛完好,还有一个机动小风车不停地损耗最后这两只老鼠的视力。五天不进食以后,它们各自的消耗是多少?每天中午,阿尔芒一迪布瓦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得意扬扬地添上新的数字。

内容概要

安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出生于巴黎,一八九一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开始写作生涯。一九〇九年参与创办《新法兰西评论》。一九四七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梵蒂冈地窖》、《伪币制造者》,散文《地粮》、《刚果之行》等。
纪德是现代西方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广泛关注宗教、爱情、家庭、性、政治等各类问题,热烈歌吟解放与自由,以赤诚之心去担当人性中的最大可能。他是时代的见证人,更是时代的创造者,法国文坛的后起之秀如萨特、加缪等,都曾将纪德视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同时,纪德也称得上二十世纪最具争议、最令人费解的作家之一。他的“纵情”、他的“颠覆”,曾一度使他“声名狼藉”;但另一方面,他内心中同样真挚的是一种对于“神圣生活”的需要的肯定。他对同性恋的辩护、在道德伦理上的特别主张至今仍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译者桂裕芳(1930- ),湖北武汉人。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著名翻译家。获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勋章。译著主要有: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雨果《九三年》、萨特《呕吐》、布托《变》、莫里亚克《爱的荒漠》等。

书籍目录

致雅克·科波第一篇 昂蒂姆·阿尔芒-迪布瓦第二篇 朱利于斯·德·巴拉利乌尔第三篇 阿梅代·弗勒里苏瓦尔第四篇 蜈蚣第五篇 拉夫卡迪奥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讽刺性作品,围绕一伙歹徒劫掠财富的阴谋展开。
故事发生在一八九一年。伪装成神父、哲学家的意大利骗子普罗托斯轻易地使圣普里伯爵夫人相信:罗马天主教皇被人绑架,关在梵蒂冈地窖里已达三年之久。而坐在教皇位置上的,是一位几个共济会会友推举的、长相貌似教皇的冒牌家伙。受了他的欺骗,在捐助建立十字军,拯救教皇的名义下,伯爵夫人开出了支票。支票后来被交给她的一位朋友,这朋友的丈夫是阿梅代·弗勒里苏瓦尔。阿梅代是虔诚的教徒,他四处打探消息,企图营救教皇。在经历了一系列吵吵闹闹的倒霉遭遇之后,他偶然在罗马与那不勒斯间的一趟急列车上,遇到一位同车厢的年轻人——长相俊美的拉夫卡迪奥。拉夫卡迪奥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把阿梅代推下火车。阿梅代不幸身亡,而拉夫卡迪奥则成了“无动机行为”的英雄。拉夫卡迪奥这个新型的小丑和罪犯是个年仅十九岁的冒险者,还是是个私生子。贵族生父提供给他生活费却不肯承认他,自由无拘的生活使他成为善恶不分之人。他的放荡和他的活力成正比,他总是让机会去决定他的行动,他成了无动机行为的化身。

图书封面


 梵蒂冈地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盛澄华先生在谈纪德时候说:“好吧,就在这炉边,我们来开始我们的夜谈。正像有时我念一本心爱的书往往一口气念到黎明,今夜,不消说,我也早准备好了烟与茶,如果你不倦的话,这夜谈少不得到天明。”我很喜欢盛澄华先生这样谈纪德,因为,我也认为纪德的确值得用一整夜时间去聊,而且,纪德事实上也最适合在暗夜来临时,煮上一杯浓浓的普洱,慢慢地聊。特别是读《梵蒂冈地窖》的时候。对于纪德固执地以极其犀利的笔法,去追求纯正的真,我总有些不忍的感觉,一个人用如此锋利地刀去撕裂社会和人性的丑恶面,溅起来血污,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落在他的身上,令人看见觉得恐怖。我喜欢庖丁解牛似的解剖法,只是,擅长庖丁刀法的人实在不多见,能见到的,便是纪德和鲁迅这样的痛快淋漓,同时也造成自己伤痕累累的人。而事实上,安德里·纪德便是法国文学史上等同于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位作家。越是走近他,会发现这个定位越准确。《梵蒂冈地窖》这本书,被教宗定为“禁书”,纪德也被教宗定为“敌基督”,这就是伤痕累累,或许,他们不觉得是伤痕累累,事实上,若你写的书不能给你最期望的读者,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失败的。但若换个角度说,他们仅仅是想唤起民众,或许才能算是成功。《梵蒂冈地窖》的文字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一种冷冷的幽默,作为科学家的共济会会员昂蒂姆身带残疾,做着动物条件反射的研究,而纪德的笔下,他成了第一个讽刺品,举止滑稽,言辞粗鲁,对待动物残酷,然后,原本不信教的昂蒂姆因为一次所谓的“奇迹”,突然开始信教了,为此他得到了教会的颂扬,同时失去了共济会的资助。很显然,纪德其实对科学家也不见得抱有好感,甚至包括其实当时思想蛮先进的共济会,他都报以讽刺态度。这让我这个崇尚科学的人,就开始不舒服的。至于他一开始就讽刺教宗和教会,我则报以惋惜的态度,惋惜的是他攻击的对手是如此强大,而他又如此孤军深入,就好像螳臂当车一般。整本书里,纪德始终都是这样冷冷地挂着嘲讽的微笑,用诈骗集团来剥离着他心中认定了性质的教会和教宗,围绕德·巴拉利乌尔一家的各种关系人物:原本受共济会支助的患有风湿病的科学家却因为“奇迹”而变成虔诚天主教徒从而沦落贫困潦倒的昂蒂姆,及其昂蒂姆那个“可怜又可悲”异常虔诚状态的天主教徒妻子韦罗妮克,申请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昂蒂姆的连襟继任伯爵,然后,引出油尽灯枯才想到私生子的老伯爵,还有被诈骗组织欺骗的老伯爵的女儿伯爵夫人,以及她那被诈骗组织哄得团团转之后被莫名其妙推下火车而死的丈夫,再有,老伯爵那莫名其妙冲入火场救了两个孩子又莫名其妙萌生杀意而杀人的私生子,外加因仰慕英雄而委身杀人犯的继任伯爵的长女一位所谓大家闺秀,还有那位私生子的所谓老友实际上是诈骗集团的普罗托斯,普罗托斯的情妇同时也是私生子的情妇以及被谋杀的伯爵夫人的丈夫的情妇卡萝拉,等等,随着纪德的文笔一个个人物次第展开,上至贵族,下至流浪儿,等等颇为庞杂,书中所有人都很忙很乱很混淆却又极其有次序地挤在并不厚的书里,完全是可以写长篇小说的架构,但是,纪德只写到“一本新书从此开始了”。这本书奠定了纪德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论是抽丝剥茧式的整个诈骗谋杀故事,还是层次递进地描述各种人物的生活和信仰,都有次序有目的地在纪德笔下展开又收拢,收放自如,开合便宜。纪德在掌控整个故事时,游刃有余,从容不迫,突出了纪德对整个宗教社会的淡定从容冷静沉着的嘲讽。掩上书的时候,愈发感叹纪德的直白和敏锐,直白和敏锐的人,总是能将很多人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颇有“直指人心”的犀利,但也因为过于直白的犀利到使得相关的很多受牵连因素显得分外无辜,比如科学研究,比如那个向往英雄的“大家闺秀”的爱情,等等。《梵蒂冈地窖》不是一个圆润的故事,更加不是美丽的故事,它其中描写的崇高信仰下的肮脏和借口忠于信仰下的诈骗的污秽,已经够纪德嘲讽很久很久的,而我在这个颇为清冷的深秋读完之后,同样感觉一种透心的寒冷,不得不用一杯暖暖的奶茶去温暖。或许,这就是盛澄华所指出的,“使你苦恼,正是我(纪德)的本务”,事实上,纪德的苦恼一定更胜过我们的,不然,他的笔下怎么那么多的不快乐呢?就像鲁迅也同样犀利地写着很多让我不快乐的文字。这本书让纪德成了法国的“鲁迅”,当然,他比鲁迅更有名,影响更为深远。有时候我想,他或许就是他自己那本《窄门》里那个追求崇高信仰而舍弃爱情的女子——阿莉莎。【原文地址】(以上文字略有修改)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973573811&BlogID=150117&PostID=27330283
  •     读完这本书,真正是心灵的震撼每个人都在世上行走,可是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到底为谁付出,我们得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无动机主义的意识,只不过不一定是英雄,也不一定是罪犯。其实这样活着也不错,在有足够的办法维持生命的情况下,让机会决定自己,只不过不去刻意追求机遇,因为越想得到冒险,就越得不到。
  •     纪德是我很喜欢的作家之一,读他的作品不能急,按顺序来,你觉得你阅读的是纪德的作品,其实,你审视的更是他的一生。从《帕吕德》到《地粮》到《背德者》到《窄门》到《梵蒂冈地窖》到《田园交响曲》到《伪币制造者》到《俄狄浦斯》到《新食粮》,还有两个对他影响重大的人的传记《奥斯卡 王尔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当我第一次读到《俄狄浦斯》时,我真是惊住了。被放逐的俄狄浦斯不就是纪德自己吗,即使眼盲流亡,他也不埋怨,他说:“我建造了自己的城。我珍视它超过珍爱我的妻子和儿子。在我之后,我的思想会永生永世住在这里。临终这么孤寂我也心甘情愿。我尝到了大地的恩泽,想想将来的人类也很欣慰:在我之后,人类多亏了我,将承认自己更幸福,更善良,也更自由。我所做的事业,是为了未来人类的幸福。我不枉此生。”我为这个任性而伟大的人而感动。《梵蒂冈地窖》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拉夫卡迪奥了。拉夫卡迪奥年轻,生机勃勃,在不存在任何利益的情况下,把阿梅代推下了火车,这种无动机的恶的行为在纪德的作品中是新的出现。这种无动机的恶的行为陀的《死屋手记》也有提及,犯人提到自己由于脑子里的一个无意识念头杀人而入狱,狱中的犯人们出于无聊而打架犯事儿。与陀描述的犯人不同,纪德笔下的拉夫卡迪奥,鲜活明亮,为了救出火灾中的孩子不惜冒险,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做出了不可理解的事情。这种对比更向我们表达了纪德“反理智”的思想。反理智,反宗教,反压抑,这是我眼中的《梵蒂冈地窖》的三种人物的三种形象。昂蒂姆,就是这么一个讽刺宗教的形象。当科学家终于信仰了圣母之后,作为圣母在人间的现实存在--宗教,在利用了昂蒂姆攻击了共济会之后却失信了他,没有了救助,昂蒂姆陷入了贫困。在另一方面,普罗托斯的关于被囚禁的教皇这个谎言为什么没有被拆穿呢?这三年教皇颁布的政令使伯爵夫人偏向普罗托斯,朱利于斯在教堂会见教皇未成的经历使他相信了阿梅代所说的,最后昂蒂姆有感于自己的经历背叛了宗教。这种种的一切都使真实的教皇被质疑。纪德一直是反宗教的,但是这不代表他是无神论者,他信天主,有信仰,他不相信的只是这个机构,扭曲了天主意志丑陋的机构。书中朱利于斯是一个纽带式的存在,他就像一条线,把所有的人都串联到了一块儿。除此之外,最初的朱利于斯就是个没个性的人,中规中矩,没有恶行也没有善行。书中有个小细节能很好的说明这个人,当朱利于斯一家和昂蒂姆一家在餐厅时,昂蒂姆又生气了,玛格丽特心里遗憾她姐姐不能好好的利用昂蒂姆这一特性,因为在自己家,朱利于斯从不生气,就算是玛格丽特无理取闹他也不生气,看似无可指摘却使玛格丽特更生气,因为他满足不了玛格丽特相当好人的心理。纪德是不提倡这种压抑的善的,幸好,最后,他笔下的朱利于斯也看清了。朱利于斯在和拉夫卡迪奥聊天的时候说:我正在酝酿的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从前我要求笔下的人物合乎逻辑,始终如一,为了保证这一点,我首先这样要求自己,但这违反自然。我们宁可伪造生活,唯恐与我们最初的自画像不相似,这是荒谬的。我们这样做,可能将最好的东西歪曲了。个人主义,在纪德的书中随处可见。熟悉纪德的应该知道,这种个人主义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这里的个人主义类似易卜生主义,并不是指自私自利,它说指的与其说是“利己”倒不如说是“利他”。保有自由的思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为他人的幸福努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就叫傻剧
  •     觉得所谓sotie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需求 充满矛盾与冲突 突出情节淡化情感 阅读体验是更加畅快的~
  •     无法赞同那种无动机犯罪。主人公生性不收拘束,不被宗教压制,却冥冥中被上天眷顾般得到了金钱与赞誉。
  •     论骗子的创造力和胆识
  •     恕我理解不能
  •     这本其实是一本预言书,一战之后法国年轻一代的彷徨和道德模糊感在这本写于1913年的书中(拉夫卡迪奥身上)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纪德也抓住了法国知识分子“不抱大腿不成活”的特点。
  •     就凭纪德这一本书就能窥见,法国知识分子传说级别的水平(233因为罗伯格里耶描述成这样的。 )乍看上去有点类似于复调小说,但是人物关系太紧,一点距离都没有,虽然叙事有点乱,但是结构绝对无懈可击。通常要弄明白这类小说的一个主要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需要用这些人物来让这个故事发展,而不是别人呢?最后:伯爵闺女嫁我啊!!!!PRPRPRPR
  •     第一本诺奖丛书,开头有些絮絮叨叨,而进入了主线开始情节栩栩展开,尤其是高潮的无动机之罪,打破一贯的犯罪的心理,洁白纯美的罪之花盛开。
  •     这是纪德?!
  •     反正我是没有信仰 好可怕
  •     将“罪与罚”的主题推进了一步:没有动机的犯罪,罪感何来,如何受罚? 梵蒂冈地窖与其说是关押教皇的地牢,毋宁是终极信仰的居所。 拉夫卡迪奥的虚无倾向和最后的结局让我联想到《萨宁》。 “变色龙”与“甲壳动物”的分别很有趣。小说也展示了(彼时)某阶层的面貌。 翻译很流畅。
  •     人们恸哭、敬仰、皈依、弃绝,最终回到原点。
  •     纪德就是纪德。
  •     好的作家需要一个好的译者,典范。
  •     宗教被人操纵着,虔诚的信教者们的确被蒙骗、愚弄,但是一旦抛弃信仰,寂寞和孤独会把人带入深渊,啥都不缺,无存在感的人群导致一种无动机行为。纪德是个有趣的作家。
  •     我实在是不喜欢桂裕芳的翻译,读来太累了
  •     "他叫我花钱不要记账,也不要事先就担心有没有钱来满足我的幻想欲望或饥饿。他的原则是应该永远将欲望摆在最后,因为欲望或幻想是转瞬即逝的需要,而饥饿会不断重复,等的时间越长就越迫切。"
  •     “教皇被囚”是谎言,因而蒙蔽的被教会长久欺骗的信众才是地窖深处的囚徒。
  •     果真是傻剧。。。
  •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结果分不清人物了。。。法国式的谐剧,需要支撑性知识才可以领会其中微妙的讽刺
  •     诚实被奸诈所欺,虔诚被世俗所用,善良被卑劣所苦,勇气被懦弱所讥。 在这个颇为清冷的早秋读完之后,同样感觉一种透心的寒冷。
  •     讽刺
  •     酷酷酷酷酷(已经没有文化到了极点
  •     没有读懂,需要再读一遍
  •     有趣
  •     历史和文化离得有点远,看不太出来其中的奥秘。。。
  •     虎头蛇尾,弄巧成拙
  •     无动机犯罪行为可以说是法国年轻一代彷徨与困惑的刻画,借由无意识的深层冲击对生活做强力改写,原始压抑和社会秩序的倾轧在不经意间碾碎凋落。
  •     虽然无犯罪动机的罪犯不多,但拉夫卡迪奥这类拥有敏感又奇葩自尊心的脑内帝还蛮常见,而且就我见过的此类角色来说,他们无一例外会去犯罪,且大部分会在犯罪后与一个纯洁的灵魂扯上关系再被拯救什么的,因此本书别具一格的开放式结局反而更不错。
  •     不知道为什么评价如此之高
  •     嫉德如仇的纪德
  •     基本放棄紀德。
  •     时隔多月之后终于又看了一本书。
  •     “在相互容忍中看到对方谨慎地遵从着自己的道德。”小说读起来简直像另一个版本的《革命之路》
  •     不知为什处处有点奇怪的摹拟模仿痕迹,某个节点往后读者已经明明白白了,作者还要布置无谓的曲折。
  •     我喜欢纪德
  •     哇这一本怎么这么好看,纪德的小说太屌了~!
  •     人到底是被规则限制住的生物。无论规则是宗教还是科学,无论此刻的行为究竟有没有动机。隐喻在规则中。
  •     完全没看懂。。。
  •     越细想越贴切,另外Sciascia在Todo Modo里对此书致敬也非常恰当。
  •     人的另一张面孔,往往是不可理喻的。
  •     我们伪造生活,怕的就是它不像我们当初的自画像,这很荒谬。我们这样做,就可能把最好的东西给歪曲了。《梵蒂冈的地窖》纪德
  •     误入歧途的是宗教,而不是信仰本身
  •     痛苦的是人名字太长了
  •     确实虎头蛇尾。有点让人联想到《模仿犯》。
  •     比英国的古典小说好看。有点乱。人名也长。不过 确实 在今天可以和现代小说媲美 绽放光彩。
  •     不像纪德
  •     非常希望度纪德的三部曲。很有艺术感的作家
  •     其实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是昂蒂姆和拉夫卡迪奥这两个人物形象刻画的真实相当鲜活
  •     感到拉夫卡迪奥简直是如今常见的二次元小boss原始模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