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沙漠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020077403
作者:(法)勒克莱齐奥,Le Clézio
页数:391页

章节摘录

  他们像梦似的出现在沙丘上,脚下扬起的沙土像—层薄薄的细雾,将他们隐隐约约地遮起来。他们沿着—条几乎看不出的小遭慢慢地往山谷走去。男人们穿着羊皮大衣,脸上蒙着蓝色的面纱,走在队伍的前头。后面跟着两三头单峰驼。再往后,就是由孩子们追赶着的一头头山羊和绵羊。走在最后头的是一群妇女。他们都裹着厚重的大衣,身影显得异常沉重。他们的胳膊和前额的肤色比罩着的靛蓝色面纱还显得黯淡。  他们在沙漠里默默地,缓慢地走着,无心顾视眼前的方向。风在不停地吹。这是从大沙漠吹来的风,日酷夜寒。沙粒在他们身边,在骆驼的腿间飞旋,吹打着妇人们的脸颊,她们不得不用蓝色的面纱遮住自己的眼睛。孩子们在奔跑,婴儿们在母亲背上的蓝布兜里啼哭。骆驼发出嗥叫,喘着粗气。他们谁也不知道正走向何方。太阳还高高地悬挂在空中,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风儿带走了声响和气味。汗水顶着他们的脸颊缓缓地流淌,黯淡的皮肤回映出靛色的闪光,返照在脸上、胳膊上和腿壁。妇女额头上的蓝色刺花纹闪闪发亮,犹如金龟子一般。一双双乌亮的眼睛艰难地眺望着这漫无边际的沙漠,寻找着沙洼中小道的踪迹。  沙漠上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生物,没有人烟。他们在沙漠中诞生,任何别的道路都不能将他们引走。他们默默无声,没有任何欲望。风吹拂着他们的脸庞,穿过他们的身躯,仿佛沙丘上没有人。他们自诞生的第一个黎明起就开始跋涉,从来没有停过。疲倦和干渴像—层粗糙的外衣,包裹着他们,干燥使他们的舌头和嘴唇发硬,饥饿折磨着他们。也许他们天生不能说话,很早前,他们就成了哑巴,像沙漠一样默无声息。骄阳似火时,他们的身上汗流浃背,可在群星满天的黑夜,他们的身躯就会冻得像冰块一样。  他们继续沿着沙道,绕过塌陷的沙洼,蜿蜒行进,慢慢地往山谷深处走去。男人们看也不看就选择了落脚的地方,似乎有一条无形的踪迹正将他们引向荒僻的终点,引向黑夜。他们中间只有一人带着枪。这是一支火枪,长长的钢管熏得漆黑。他把枪挎在胸前,双手紧紧握住,枪管直指天空,就像一根旗杆。弟兄们走在他的身边,裹着大衣,沉重的负荷使他们微弓着腰。他们大衣里面的蓝色衣衫被荆棘刺破,被沙粒磨损,已经槛褛不堪。在精疲力竭的牧群后,走着持枪人的儿子努尔,他身后跟着母亲和姐妹。努尔脸色阴沉,被阳光烤得黝黑,可双眸炯炯有神,放射出近乎神性的光芒。  他们是在沙石、风暴、光明和黑夜里生长的男女,像梦—样出现在山丘的高处,仿佛来自没有云彩的天空,四肢经受了大自然苦难的磨炼。伴随着他们的是饥饿,是使他们双唇出血的干渴,是烈日当空时那难以忍受的寂静,是寒冷的黑夜,自然也有银河的光亮和淡淡的月色。他们行进的脚步带着落日投下的巨影,张开的脚趾踩着波浪状的沙丘上从未有人踏过的沙粒。眼前,是茫茫无边的漠野。他们的双眸特别明亮,巩膜里闪烁着熠熠光彩。  羊群走在孩童们的前头,它们也—样漫无目标,踏着古老的印迹行进。沙粒飞扬,落在它们肮脏的皮毛上。有一人领着单峰驼,不时地发出低沉的声音,向羊群吆喝。吆喝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飘向沙洼,消失在远方。但,风沙、干燥、饥饿都无关紧要,这默默的队伍在慢慢地行进,往无水无木的山谷深处走去。  他们已经走了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走过一个又一个泉井,穿过一条又一条消失在沙漠中的干涸河流,越过石山和高原。羊群吃着枯瘦的牧草,与人分食着带刺茎的蓟和大戟的绿叶。傍晚,当太阳西斜,灌木丛在夕阳的余晖下映出巨大的斜影时,人们和牲畜群才停下脚步。男人们卸下骆驼上的货物,用一根雪松木杆,支起棕色羊皮大帐篷。妇女点燃了炊火,熬黄米细粥,煮白色炼乳,准备黄油、椰枣。转眼已是黑夜,冰冷无边的天幕在偃息了光热的大地上空铺展开来。这时,星星出来了,千万颗星星闪烁着光亮,布满天空。领头的持枪人叫了声努尔,手指向小熊星座末端,告诉他那颗孤星名叫“山羊”。接着,又指了指星座的另一端一颗蓝色的“帝星”。再往东,他指给努尔看,那儿有一座天桥,闪烁着五颗巨星:瑶光星、开阳星、玉衡星、天权星、天玑星。最东边,在土色的天底上,猎户星座在不住地眨眼。不远处,参宿二星微微倾斜在一边,犹如一根桅杆。他熟悉每颗星星,有时给它们起上一个古怪的名字,作为故事的开端。持枪人用手指着白天要行走的路程,似乎天空闪烁的光亮正划出了一条条地上的人们必须走遍的道路。天空上有多少星星在闪烁!轻轻作响的炊火,点缀着大沙漠的夜晚,而风儿不停地吹,阵阵地吹。这是一个没有纪元,远离人类历史的国度,也许是一个万物再不会生长也不会死亡的国度,它仿佛已经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分离,而屹立在人间生活的顶端。人们经常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天上那条宽广的白色大道就像架在大地上的一座沙桥。他们有时交谈上两句,抽着卷的大麻烟,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路上的见闻,讲述着抗击基督教士兵,保卫家乡惩除敌寇的故事。接着,他们就静静地睇视着大沙漠的夜色。  篝火在铜壶下闪耀,茶壶发出咝咝的水声。女人们在火盆的另一边攀谈。有一位正为她怀中快要入睡的孩儿唱着催眠曲。野狗在远处发出汪汪的叫声。沙洼里传出神秘的回响,好像无数只狗在互相应和。牲畜的气味腾腾上升,与灰沙的湿气、火盆烟火的苦涩味混合在一起。  不久,女人孩子们到帐篷去睡了,男人们穿着大衣躺在熄灭的火堆旁。不一刻,他们便毫无踪影地消失在无垠的沙石地上,而黑色的天空还不时发出更加耀眼的光亮。  也许,他们就这样,成年累月地在沙漠中跋涉。他们在起伏的沙丘之间,循着起自德拉、坦格鲁特、埃尔·依吉提,或北边地区与阿特拉斯城堡相接的艾特阿塔、格埃里斯、塔菲埃尔特的天国之路,和那直插沙漠深处,越过汉克,通向道巴克图城的没有尽头的沙道。有些人在途中丧失了性命,又有些人在迁徙中出生,结婚。断气的牲畜被割开喉部,用鲜血浇灌大地,而死于瘟疫的牲畜便留在原地任其在冷酷的大地上腐烂。  这儿,似乎没有名字,没有语言。大风抹去了沙漠的一切,刮走了沙漠的一切。宽广的空间任凭人们眺望,人们的皮肤犹如金属一般坚硬。太阳的光芒处处闪耀。沙粒有赭石色的,黄色的,灰色的,白色的,轻盈滑动,似为大风增色。沙粒覆盖了所有踪迹,掩埋了每一根尸骨。沙粒驱走了阳光,吸干了雨水,灭绝了生命,把一切都远远拒斥在谁也不可辨认的中心之外。沙漠上的人们心里十分明白:大沙漠不愿意接受他们,于是,他们不停地转徙,踏着前人的足迹,寻找新的天地。水,在蓝天般的泉眼中、在古老河流的河床深处流淌着。然而,这不是供人享用的水,不是供人痛饮的水,这只是沙漠表面像汗水般沁出的丝丝水迹,是干涸之神的一点微薄的恩赐,是生命的最后一次运动。这水,是从沙粒中夺来的混浊的水,是沙漠裂隙之中的死水,是令人呕吐腹痛的碱水。为了生存,他们还必须沿着星星指引的方向到更远的地方去。  然而,这儿却可能是地球上唯一幸存的自由的土地,一个使人类法律变得无足轻重的国度,一个沙石、大风、蝎子、跳鼠的王国,一个在暴热的白天和寒冷的黑夜善于藏匿和逃亡的人们的国家。此时,他们已经来到哈姆拉山谷的上方,正缓缓地走下沙坡。在山谷的深处,开始出现了生命的迹象,石墙围起的田,骆驼的围栅,矮棕榈树叶盖起的木屋,犹如翻船似的羊皮大帐篷。男人们慢陧地走着,双脚深嵌进沙地,沙地也随之塌落。妇人们放慢了步伐,远远地跟在羊群的后面,羊群闻到了水味,顿时狂乱起来。这时,石山脚下的巨大山谷,突然在面前出现了。努尔在竭力搜寻着生长在清水湖旁的一棵棵绿色高大的棕榈树,寻找着白色的宫殿一清真寺的尖塔,寻找着孩提时代老人们在给他讲述斯马拉圣城时所描绘的一切。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到树木了。努尔张开胳膊,在阳光和风沙下半眯着双眼往山谷走去。  随着往山谷靠近,人们隐约见到的城市顿时消失了,眼前只是一片干枯光秃的沙地。天气炎热,汗珠挂满努尔脸颊,蓝色的衣服湿漉漉地贴在他的腰上,肩上。  此刻,山谷间又出现了另一伙男女,好像是从山谷里冒出来的。妇女们点起了火,准备做晚餐,男人和儿童们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满是沙土的帐篷前。他们来自大沙漠的四面八方,来自阿马达石漠,谢雷依达、瓦尔克齐茨山区,乌姆沙库特山脉,有的甚至来自遥远的南部宽广的绿洲或古拉拉地下湖。他们通过马伊德隘道,翻越高山汇集到这儿。南部所有的人,游民、商人、牧民、强盗和乞丐都来了。他们中或许还有人从比鲁王国,从瓦拉塔宽广的绿洲来到这儿。他们的脸上留下了可怕的灼烫和黑夜寒冷侵袭的标记。他们肤色黑里透红,四肢细长,躯干高大,讲着无人知晓的语言。这是一些来自大沙漠另一端,来自海边的博尔库和提贝斯提地区的图布斯人,他们靠食椰子为生。

内容概要

勒克莱齐奥,生于法国尼斯,19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并获得勒诺多文学奖。此后他相继出版了三十余部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翻译等。1980年,勒克莱齐奥获得保尔·莫朗文学奖。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作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

编辑推荐

  《沙漠》以非洲大沙漠人民悲壮的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拉拉的际遇,深刻地揭示出现代西方世界的黑暗。作者把非洲大沙漠的荒凉、贫瘠与西方都市的黑暗、罪恶进行对比和联系,把那里的人民反抗殖民注意的斗争与拉拉反抗西方社会的种种黑暗的斗争交织在一起,不仅在布局谋篇上显出一定的匠心,而且开掘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作者简介

《沙漠》是勒克莱齐奥的代表作,一九八0年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当年法国保尔•莫朗文学大奖。小说描绘了非洲沙漠中的游牧民族首领带领族人反抗残忍的殖民者的侵略。通过逃婚的游牧女孩拉拉在大城市里的生活际遇,描述了她与不公正世界进行的孤立无援的斗争。怍者独具匠心,将这两种抗争交织融合,让我们在领略沙漠异域风情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了非洲人民争取正义和自由的精神。

图书封面


 沙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喜欢沙漠最初由三毛开始 在沙漠中行进的人们 他们的天地在这里 这天地 这风 这寂寞和痛苦 而不是在有金属和水泥的都市中 从书中确实感受到了沙漠的风光 但是 有的部分实在是有点冗长 显得比较枯燥 所以 我愣是没看下去 拉拉的故事还没开始就被我结束……
  •     这本书被称为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乔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不是最重要的,见仁见智,但在我看来,《沙漠》确实是一部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沙漠》完成于1980年,小说主题秉承勒-克莱乔一贯的风格,以非洲某个部族的人物来突显非洲大陆的传统文明所受到的冲击与挤压。在小说风格上,带有黑人文学的色彩,乍看之下与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风格有些许类似的地方,文字极度细腻沉静,人物之间只有非常少量的对话和行动,人物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也并非建构在理性分析和判断之上,而是透过听、看、闻、触等感官知觉,捕捉风、火、光、影、冷、热等大自然中最为基本的元素,充分呈现出非洲人民不同于西方国度的世界认知方式。《沙漠》以两条故事线交错的方式展开,一条故事线跟着一个叫做努尔的男孩静静地穿过沙漠,一条故事线跟着一个叫做拉拉的女孩成长、离开、然后回归。两条故事线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轴上,前者是沙漠的绵延穿越,后者是部族与城市之间的跳跃往返,两条故事线一直到小说的最后才在历史事件的铺陈下,有了跨越时空的重叠与交会,整部作品的意涵也从传统文明的呈现提升到对西方文明的控诉与批判。■努尔是一个年纪很轻的男孩,在1909那年,由于基督徒的入侵,他与家人以及许许多多的部族成员,跟随着精神领袖玛尔阿伊宁从南到北,穿越广陌的撒哈拉沙漠,寻找一片得以栖息容身的应许之地。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旅程,饥饿、干渴、灼热、严寒,折磨着人们和牲畜,没有人知道旅程的目的地在哪,只能日复一日的低头行走、永无止境的向前跋涉。走在最前方的是玛尔阿伊宁和他身边的沙漠战士,后头跟着沿途加入其中的部族男子们,再后头,是由妇女、小孩、老人、生病和受伤的人迤逦而成的长长队伍。在这段延续超过一年的沙漠流浪中,许多人倒下、被漫漫风沙覆盖了尸身,旅人身上的包袱随着食物的耗尽日益轻简,妇人手上的重负随着幼儿的死去不再沉滞。拉拉自幼生长在撒哈拉沙漠北方与大海之间的小部落里。那是一个由木板和铁皮构成的小村落,偶尔有飞机飞过,在天空留下长长的白云,不时有货车驶过,在公路掀起滚滚的黄尘。拉拉的父亲在她出生前便去世,母亲也在生下她后死去,是阿姨将她带到这个小村落来抚养。拉拉最爱听阿姨讲述那些与自己族人有关的传说故事,她经常去到大海与沙漠交界的地方,躺卧在风吹刮而成的沙丘边,感受灼热的阳光、咸湿的海风、以及熠熠的星光。拉拉还喜欢穿越堆叠的石阵,到岩石平台聆听来自远古天地的秘密言语。偶尔,拉拉会去到牧羊少年当中,寻找其中那个从不说话的少年。这个牧羊少年还在襁褓当中时,被一名沙漠战士遗留在水井旁,因此他总是眺望着沙漠,蹲踞的双腿似乎随时要迈往故乡的方向。努尔随着疲惫不堪的队伍来到达鲁丹大河谷,站在达鲁丹城下,看到雄伟的墙垛、听到喧腾的人声、闻到芬芳的食物香气,希望的火苗似乎燃烧跳跃了起来。然而贵族们拒绝为他们打开城门,也拒绝分送食物饮水给他们,贵族们害怕那些追逐在队伍后头的枪与炮,也舍不得自己手里的金钱与美食。沙漠战士们想要攻打这座罪恶的城池,但玛尔阿伊宁却决定继续向前行走,他知道这些因为饥饿与疲惫而孱弱的战士们,此刻全然没有战斗的能力。拉拉的阿姨想把她嫁给一个有钱的人,于是她逃跑了。她投奔那个牧羊少年,一起启程向沙漠而去。然而路途如此的艰辛,她在中途病倒,被经过的旅人送到医院、回到阿姨的身边。阿姨并没有责怪拉拉,反而在后来将拉拉带到法国马赛工作和生活。那是一个不同于家乡的大都市,没有澄净的河流和阳光,没有纯洁的海鸥和大海,有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穿流来回的车阵、阻隔分离的栏杆、尖锐高声的叫骂。在那里,拉拉不断感觉到阵阵的鼓动从脚底窜进,那是孤独的鼓动,是恐惧的鼓动。拉拉要回家,要带着腹中那个属于牧羊少年的胎儿回家。努尔一行人的旅途终于抵达终点,就在1910年6月21日这天,法国军官所带领的外国兵团追上了玛尔阿伊宁的队伍。面对枪支和大炮,沙漠战士手上的大刀和木棍不堪一击,在呼啸轰隆的子弹炮弹声中,塔德莱河谷布满了尸体与鲜血。队伍中的幸存者慌乱逃窜,只剩少数人还紧紧跟随在玛尔阿伊宁的身边,努尔也在这些人当中。大部分的人再次展开旅程,循着来时路返回自己的族落,再没有其他选择了。玛尔阿伊宁已如风中残烛,在黑暗中等待生命的终结,努尔便在他身边守候至最后一刻,见证精神领袖的凋零逝去。乘坐着颠簸震颤的巴士,拉拉在黎明之前回到自己生长的小村落,小村落与自己离开时有些不同了,多了许多房舍,然而那风、那海、那树、那沙,还是她所熟悉的。拉拉没有直接回到村落里,而是转向大海和沙漠之间的沙丘,就在那里,腹中的胎儿鼓动着离开母亲的身体。拉拉遵循着自己的本能,站在金合欢树下,在一阵阵的剧烈疼痛中,产下了孩子,一如当年母亲生下自己一般。拉拉用海水洗净孩子的身体,用破旧的大衣包裹住他,静静地坐在树下看着朝阳升起。拉拉不急,她知道晚些时候人们就会一一苏醒,就会有人来到这地方带自己和孩子回家。努尔与剩余的沙漠人来到大河的出海口,在那里却又遭受海上舰队的炮击,加农炮炸死更多的沙漠战士。努尔等最后的沙漠人只能再度开始跋涉,走上向南的路途。他们是来自沙漠的自由人,行走在别人不懂如何求生的地带,日复一日朝向家园迈进,消失在如梦的沙漠当中。■虽然《沙漠》并未将一个国家名称加在努尔和拉拉身上,但从故事所指出的地位位置和时间人物,可以明白当中指涉的是摩洛哥这个非洲西北方小国,而事件则是二十世纪上半摩洛哥与法国之间的纠葛。在二十世纪初,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开放贸易的理由对北非各国进行强势入侵,玛尔阿伊宁这位摩洛哥人心目中的英雄便以圣战的名义对入侵者宣战。战争最后以玛尔阿伊宁失败告终,摩洛哥与法国在1912年签订条约,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努尔这条故事线就是以这历史事件为背景。至于拉拉这条故事线,讲述的则是法国在二战后的六、七零年代,开放北非劳工到法国境内工作一事。这些北非劳工在法国工作时,居住在最肮脏龌龊的环境当中,受到法国百姓的各种轻视白眼。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做其他法国人都不愿意做的工作,许多人沦为街头乞丐、小偷和扒手,没有任何医疗或生活的保障。《沙漠》中的努尔和拉拉两人都是沙漠人,他们都只知道自己属于某个部族而不知道有国家这种东西的存在,他们心中渴望的并非某种权力体制或金钱富裕,而是一片有着灼身烈日、无垠沙漠、以及甘甜泉水的土地。他们既不想要从别人手上夺取什么、也不想要别人加诸于身的什么,他们要只是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传承。勒-克莱乔是一个法国人,在法国有极高的知名度,但他成长背景让他对弱势民族有更多的理解与同情。虽然说国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议题,种族冲突是极为难解的问题,我们在当中很难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然而勒-克莱乔的作品让我们知道,有一种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他们要的东西和我们不一样,无论出发点如何善良,我们都不应该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加在他们身上,他们也许会因此停留在贫穷与落后当中,但我们之所以觉得他们的贫穷和落后很可怜,莫不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他们,莫不是因为我们自身狭隘的文化优越情绪在作祟?勒-克莱乔对于阅读的诠释很打动人心,他说,读书,是为了让我们质疑这个世界。
  •     看完这本书,人格好像要分裂,一个是快节奏的,一个是慢节奏的。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挑快节奏的故事来读,在看书发困的时候挑慢节奏的来品。书里面的画面感很强,看着看着仿佛拉拉就在眼前,沙漠部落就在我书桌前爬涉而过。我特别佩服两位翻译家的功力深厚,当然原作家勒克莱齐奥功不可没。诺贝尔奖又一次实至名归。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在这个荒芜沧桑的世界,我们始终得坚持改变和抗争,消极怠慢是罪恶的,终究会禁锢在这个水泥钢筋堆砌的社会中直至死亡~
  •     我们在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沙漠
  •     值得品味的经典好书
  •     粗粗读了一遍《沙漠》,冗长的情景描写让人觉得烦闷,却对其中拉拉眼中的美好世界充满了兴趣。她不幸,从小没了父母,生长在“居民区”,但世界依旧美好。她眼中的世界是所有人所未见,是最奇幻。不谈书中的殖民,种族,单是这世界便让人流连忘返。
  •     写得不行,翻译得更差。毫无阅读快感。
  •     非洲的故事,很感兴趣。
  •     現實就是絕望的沙漠。
  •     这是两个保卫外在和内在自我的故事,仅此而已。
  •     不错的译作
  •     基本收齐了勒克莱齐奥的作品。
  •     现在不写这个是不是别人都看不见
  •     从老教长被迫保疆卫土和拉拉自主选择返回故里两方面印证,沙漠是沙漠人的归宿。这不无道理,但写得没有说服力:老教长的神化和拉拉的至纯至美在冗长沉闷的描述中都显出虚假。另外,描写城市的肮脏罪恶也并未跳脱出一般人的认识。
  •     叙述过于啰嗦,表现力也不是很强,语言苍白无力。
  •     总觉得故事可以再精简一点
  •     宁静无情的沙漠,像人类社会的荒漠
  •     不对胃口
  •     谁写的简介:通过逃婚的游牧女孩拉拉在大城市的生活际遇,描述了她与不公正世界进行的孤立无援的斗争?怎样的不公正,有工作还有机会出名,只是她心只属于沙漠和波涛汹涌的大海罢了 不明白那个马赛遇到的小偷为何莫名其妙的要给写死了
  •     还没看完,不过书还是不错的。质量一般般,不影响看书
  •     还可以更难看吗,我这么个简单的追求可读性的人,对这种题材似乎很伟大宏伟的小说,总是一再一再失望.
  •     读过几遍了,买来送给朋友的,书印刷非常好。
  •     翻译不咋地!特别是钱林森这个被阶级斗争理论洗了脑的SB翻译!
  •     167页,终于进入正题。
  •     在沙漠中的一股清泉
  •     有点罗嗦*
  •     更喜欢前半本,拉拉没有去到城市的前半本。
  •     那是我们无法触及也不能理解的信仰。
  •     很多时候我们会喜欢一本书,并不是因为它是多么伟大的杰作,而是由于它进入了我们,仿佛阳光、风和回忆所 做的那样,刺穿我们的肉体,来到我们内心最深最黑暗的地方,把那里一扫而空,照得通亮。 它是那么沉重,让我们无法承受,需要我们举起双手,仿佛祈祷一般举起它们,朝向太阳,就象一种神圣的仪式。 沙漠就是这样一本书。 勒克莱齐奥用一种梦的声音讲了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 声音是那样温柔,林间小溪般汩汩流淌,奇异曲折的小波浪尖上点缀着几朵雪花般洁白的浪花,它向前流去 ,穿过森林,自由,纯净,向前流去,去到我们都永远无法到达但又永远梦想着的远方。 那是一片海,蓝得透明,洁白的海鸥在它的上面飞翔。小溪穿过一片洁白的海滩,流进海的怀抱。 所有的一切都幸福的结束了!
  •     质量很不错,粗略的读了一下,译者很棒!
  •     本来是应该爱不释手的书,但却因为书面的脏旧和书角的磨损看着就心烦!很失望为什么当当会给顾客这样的书
  •     勒克莱齐奥还真的很喜欢好多条不相关的故事线一起写的套路 不过流浪的星星里几条线都汇合了 看出了其中的逻辑 感觉到匠心独运 但这本书里就只有隐约能看出些关联 流落他乡的难民和留守沙漠反抗的战士 整本书的基调是灰色的 但是感觉描写非常浮于表面
  •     這本書中後段讀得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我不知道為何它沒被評上最令人絕望的十本書之一,我現在整個人都處於生活在大城市的惡寒之中無法自拔
  •     很傻很天真的女主光环,老教长的性格刻画并不深刻。整本书前半看下来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前面描写嫌多,后段刻画嫌少。翻译确实没感觉,还有一本他的一本,看看再说。
  •     現代文明與原始部落的碰撞,尤為欣賞小說中所表達的一種原始主義的傾向
  •     游牧者的抉择
  •     慢慢看吧!买了一堆,现在比我买时还便宜!》》》
  •     毫无印象……
  •     被忽视的电影题材
  •     不是我喜欢的内型,弃之,等以后再看
  •     读这本书本不是件轻省的事,引人的情节,诗意文字,异国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思潮,文化冲突,,如同步入沙漠,只不过我陷得很浅
  •     全书两条几乎未交叉的线非常怪异,从未见过此种小说手法—大概是为了从两个时空展现非洲的人文。可以领略沙漠风光,了解沙漠人民的思维方式。文笔细腻。至于崇尚自然还是崇尚物质,同情弱者还是追求强者,我与作者各有所见。序和排版都很恶心。
  •     一次漫长的阅读经历。
  •     非洲⋯⋯
  •     看完之后很压抑
  •     极美。他的文字有出乎寻常的细腻感,他眼睛里有神的光芒。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情节非常少,大段大段的泛神体验描写和人们的苦难和欢乐的描写……然而沙漠的广袤苍凉和美丽是表现出来了,对于充满沙漠幻想的读者,足够了……
  •     不能代表勒克莱齐奥的水平,没有《战争》这么吸引我。
  •     慢慢开始学会品味这种没有太多情节的作品
  •     克莱齐奥的一贯风格,史诗般迷幻的非洲,与阴郁混乱的欧洲大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