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奶煮羊羔》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羊奶煮羊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532740802
作者:[俄] 尤·波利亚科夫
页数:292页

不要用母羊的奶煮它的羊羔

近读俄罗斯作家尤.波利科夫小说《羊奶煮羊羔》,颇有心得和感悟。先说标题。羊奶煮羊羔,取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23章19节“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亦即不要用母羊的奶煮它的羊羔,是上帝耶和华吩咐摩西要犹太人遵守的戒律内容之一,也是最神秘的一条。要用做妈妈的奶去煮自己的孩子,是何等残忍和荒诞的事情,也违背了常理和人性。从理论上说,这事似乎荒谬,但现实中类似的事时常发生。生活比艺术更荒诞。现实比艺术更不可理喻。现实经常不按规则出牌。你以为应该的事,却常常出人意料。所以小说中,一个几乎目不识丁、从未写过一个字作品的无赖成了大师级作家,还获得世界文学大奖。《羊奶》虽然情节夸张故事离奇,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事。再说内容。小说写前苏联巨变前夕的事情,此时的作家、诗人处于一种无聊、堕落状态中。可能也正因为在此巨变时期的题材,作家写起来不受政治上的约束,可以挥洒自如,嬉笑怒骂。“我”是个无聊诗人,出版诗集也是靠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作协、出版社的人淫乐换来的。最后江郎才尽,要靠喝“败德汤”来激发灵感,把无赖包装炒作成文学大师也就是在喝了“败德汤”之后的灵光一闪。平时则靠帮企业写厂史帮少先队写致辞赚钱生存,到作协的文学家宫混饭吃。无赖维捷克成为文学大师,就是靠“我”编造的“初出茅庐天才基础用语”一步步成功的,这些用语的特点就是模糊性,意义的含混,让死要面子自以为是的人们自作聪明地理解了。而最大的背景就是当时苏联文坛的混乱,政治的变化,当电视台直播采访“天才作家”时,主持人问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看法是,他看到“我”的手势,误打误撞地说出了让举国一片震惊的评论:“臭狗屎”。让导演当场晕倒,主持人木呆。然而却暗合了当时政治,正是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时期,他的一句“臭狗屎”,似乎透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倾向。本来克格勃要来拿人的,却变得异常的平静。巨变时期总会因基因变异和环境变化产生无数怪胎,就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后,据说产生了巨大的老鼠。是不是《诗经》中的硕鼠?诗经时期还没有核泄漏。现代人的生活中随时有可能“核泄漏”,谁知道呢?维捷克这样的变异人甚至吃香。这年头人们甚至不需要真相,一些人也不愿意人们了解真相。道德沦丧,是非不分,黑心无耻。幸亏太阳照常升起,四季依然轮回。该热的时候会热,要冷的时候会冷。萍乡人说的,壁岩再硬顶得住风镐(这是一句粗俗的话转换过来的)? 小说中值得一提是“败德汤”,小说中交待是产自西伯利亚的鹿角酒,据说是治丈夫戴绿帽子的酒,类似中国三鞭酒之类的,如小说中一人物喝了此汤后,与老婆干到天明。但如果不去干那事,于是就产生了灵光一闪的事情,于是产生了“母羊奶煮自己羊羔”的事情。当“我”写不出东西,就喝此汤,之后,文思如涌。让人想到唐代诗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伟大诗人喝的当然不是“败德汤”了。呵呵。作者为了小说的发展,夸大了鹿角酒的作用,突出“败德汤”的“败德”二字。不过,中国人有此酒,强调的是前者,而不是后果的文思如涌了。是不是阳痿者太多?或者中国男人越来越不自信?到底是俄罗斯的诗人、作家,都有个好习惯,想到好的句子就记下来,如莫斯科作协负责人在与“我”谈话时,突然讲出一个好句子,赶紧不动声色地记在台历上。而“我”在不断的叙述中,时不时有妙语、生动的比喻出现,他就会提醒自己:很形象,记下。他们这种作风和习惯让人觉得认真而可爱,有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于写作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好习惯。http://user.qzone.qq.com/407663901/blog/1252199606

时间快慢

2012年寒假在龙空推书版,本想看看网络小说到什么程度了,却发现了这个异类。于是从到3月初从图书馆借回(借了两次,因为读得散漫,即使续借还是超期了一天),直到今天4月23日终于读完。开学57天,它占了大部分。难怪读完之后,竟有些不舍。刨去作者的大胆想象、对苏联文坛黑暗的夸张披露、情节描写的幽默、新颖等等方面——它们享誉已久——我主要写写我的感觉。作者对时间的处理很有意思。在故事最后,当我看到主人公喝完败德汤,终于写出的“首要的”作品,原来就是本书的时候,我确实感到十分有趣。但其实,倒叙只是有意思的一小部分。更令我触动的是贯穿全书的时间速度的对比。书中从第二章到第三十章,时间流淌极尽缓慢,要讲的故事只有一件——主人公把一个文盲捧上新大师的宝座,却用了273页,超过全书的十分之九。这种“缓慢”,慢在了夹叙夹议,慢在了许许多多画外音的“不着边际”。一开始觉得新鲜,长见识,慢慢地多少有点无奈——或许是阅读快餐文学的后遗症——当我快要熟悉这种模式之后,故事却在第三十一章急转直下。主人公从国外归来,惊觉物是人非,纷来沓至,如梦似幻、目不暇接:办公桌上的镰刀锤子变成了双头鹰;旧时的要员掉在了草地上;老克格勃成了保安;艰难混世的作家成了主编……别说主人公自己,便是我这旁观者,也一时茫然不知所措,仿佛换了时空:怎会如此之快?!不排除为了和谐,政局变化被淡化了。总之我的第一感觉则是,人生就是如此。大多数时候,你可能觉得拖泥带水、日复一日。但异变突生,你却觉得一切来得太快,接受不了。其实,时间又何来快慢?快的、慢的,都是自己。时间太快,好些事情就别那么计较啦;时间太慢,那么就别辜负了她的不舍,用好每一刻吧。写到这里,我发现已经难以为继。我以为,我得到的感悟远远不止这些,但我写不出来了。所以我就不写了,对时间负责,对自己负责。能够真实地记录和这书、这作者相识、相知、告别的一些感觉,我很欣慰。另:阿卡申的《杯酒人生》除了序言,就是大片的空白,最近韩寒的《光明》也是如此,有点意思。

自由是至高无上的

自由是至高无上的《羊奶煮羊羔》名字出自《旧约·出埃及记》:“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这是要求人们不得做违背人性的残忍的事。小说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苏联,一个近乎文盲的粗俗之人被两个无聊文人打赌包装成了著名作家,并获得了世界级的文学奖。如此荒诞、黑色幽默被作家冠以羊奶煮羊羔,确实有惊心动魄之感。其实故事本身并不使我惊奇,生活告诉我,当幽默失去智慧的时候,小丑也就成了大师,而且,丑的程度与大师的程度成正比。不然,何以那么多学说频频出笼?比如那个把自己标榜成救世主的什么功的大师就是最好的例证,以及诸如此类。所以,尽管这种类型的小说是我所偏爱的,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只是满足于一个审丑的过程,至于其中所深藏的主题,我早已了然于胸了。可以说,在生活中,卡夫卡《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列成功地变成了甲虫,但不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变形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正大光明心安理得兴高采烈地变形了,我也早已习惯观看别人变形,习惯自己也不断地变形。倒是小说中有两个细节令我沉思。其一是,一个作家“把作家证和党证都丢了,又不肯立刻承认错误,担心人家会趁机取消他排队申请新住宅的资格。他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在我们这里说的那个年头,最好丢掉一切:健康、亲人、记忆、贞操、良心、现实感,只是党证不能丢。”丢的是仅仅是党证乎?还是信仰乎?伪信仰乎?还是一种安全意识乎、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乎?其二是,被包装成功的作家接受电视采访,主持人最后问道:“我们希望您的长篇小说不久就能问世,展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无限广阔的前景!顺便问一句,您如何看待这个创作方法呢?”那个草包回答一切别人提出的问题都是严格按照包装他的人的手势,不同的手势代表不同的意思,也就是十多个手势而已,但主持人提出的这个简单问题却在事先没有规定手势,其实,这类简单问题只需要几句大话来一番冠冕堂皇就可以了,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的作家却理解错了他主人临时对这问题表示赞赏的手势,于是就脱口而出了一句:“臭狗屎!”将社会主义的创作说成是臭狗屎,这还了得?于是,有关人员开始了政治恐惧,甚至外国某方面的人士也准备援助 “被迫害”作家。正当大家都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终于传来了关于这起事故的好消息:“总书记(指戈尔巴乔夫)考虑了一会儿,说道:让作家们在自己的屎尿窝里对付吧!党,不是保姆,而是社会的导师。” 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于是,总书记的话“意味着党的文化政策的根本转变。从监控与琐细的呵护过度到共同创造:社会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创造!这意味着,党充分信任自己的人民知识分子,并完全拒绝充当思想监护人的角色。这一角色是别有用心的西方思想反对派强加给我们党的!朋友们,这是新纪元的开始!”什么是至高无上的?我的回答是:自由,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也唯其如此,才有了“不自由,毋宁死”;才有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才有了“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才有了“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甚至还令人绝望地有了“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败德,在社会崩溃之下

社会,即是荒诞,在空虚的轮回中,规则在无边缘无控制随机飞行。而这样一本小说,就是记录飞行轨迹,记录规则行经的边缘,免得让我们更往外行得更远!

怎么读《羊奶煮羊羔》

怎么读《羊奶煮羊羔》入口:幽默由这本书知道了幽默的真谛,意识到了之前对幽默排斥的错误与肤浅。这是一个堕落的民族,至少在这个作家眼里,至少在这本书里,至少至少是在这个民族的文艺界里。突然想到了现在流行的“战斗民族”的称呼,那是称呼者的一种要急于结成同盟、亲切的表情,甚至于包含着对自身的怂恿,那是一种危险的跃跃欲试的心态,同样暴露了自身的肤浅(是不是因为这个称呼者根本已经不再读书所造成的),对历史的背叛(历史反正都是会不停地重演,它反正已经是习以为常),对战争好了疮疤忘了疼,一点儿都感受不到其中的悲剧。再次回到这本书上,它宣告了这是个堕落的民族,但不影响我对它的崇拜,因为它从堕落里走出过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文艺不一定全会带来快乐,读得进才是正道公众号:怎么读。(赠书赠碟目录见内)

生活的“停滞期”

害了颠倒黑白症,就像小说里喝“败德汤”的“我”一样,只要天黑我就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为了将享受这种处于亢奋状态消磨殆尽,我通常会干未完成的工作或者陪一本小说过夜。无意中碰到了这本名字很奇特的讽刺性也极奇小说,小说中的主要操纵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赌局,将一个半文盲的工人培养成了文学天才,并获得了国际文学奖。这可能吗?人们都认为不可能,至少和“我”在一起的几个老骚狗认为绝对不可能!呵呵,不过在初出道天才基础用语(仅12句话)的合理运用下,维捷克终于在“我”的牵引下出道了,看着许多人对他的态度,连操纵者“我”都嫉妒了,连女友都追随我的天才白痴跑了,而只有他清楚:等在他们的前面是什么。想到这想必主人公又有了不少的优越感成就感。而结局无非是做了一件用羊羔母的奶煮熟了一只羊羔。

我们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羊奶煮羊羔》是尤里亚波夫的一本书,封面用漫画风格,有两个女士端着盘子走过,看起来有点摩登气派。故事讽刺地说到了苏联时期,饱受文艺监控、官僚主义、意识形态迫害的作家,跟人打赌,用炒作、糊弄的手法把一个文盲捧红了,那个文盲甚至还得了国际文学大奖。这就是一切莫名其妙、惨不忍睹的集权官僚主义统治下的文艺界:不用管你有没有本事,关键是手段。小说里惟妙惟肖得呈现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形象:不学无术却执掌权力的“学术带头人”,靠忽悠骗经费的马屁精,整天没什么事做只想着到哪蹭饭的文艺工作者,等等。确实,这都是共产主义集权官僚制下的苏联的状况。但我发现这本书绝不是单纯的批判共产主义或某种意识形态的作品,否则它也只能沦为另一种意识形态。读到最后几章,当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破产、资本主义经济点燃俄罗斯之后,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让人开始觉得痛心:原先的作家们下海了,有的当了地痞,有的在洗车。当年莫斯科最豪华的作家之家,如今充满了各路商人和新的官僚。那个大眼睛、大胸脯、大屁股的服务员,再也没机会被作家们调戏了,可是似乎她更反感新来的商人顾客的调戏。主人公在意大利洗盘子的时候遇到了过去研究XX的专家,后者说研究XX还不如刷盘子的钱多……到底哪个状况是好的呢?共产主义破产后的社会,让人不禁怀念起那些充满了同事聚会、无聊的会议、集体运动的年代。米兰·昆德拉不也正是靠着共产主义迫害的压力,才发现了在捷克仅有的幸福么。米兰昆德拉在《帷幕》里有一个“媚俗与粗俗”的故事:有一次米兰昆德拉跟一个法国朋友讲了一个共产主义下的笑话,大概是:由于政府安装了窃听器,结果他和朋友们呼唤了公寓,搞得政府云里雾里。这个法国人听后一脸严肃说:这真是太可怕了。于是昆德拉再也没跟这个朋友联系过,因为媚俗的人忍受不了粗俗的人,抒情是资本主义对他者的幻想。于是所有共产主义的弃儿都发现了自己的困境:我们讨厌一种制度,然而根本不准备接受另一种制度。如果说我们讨厌某种制度,不仅是切身利益受到了侵害,同时更是我们的幻想在操作、幻想在篡改理想。正是这个共同的体验,让我觉得一些前共产主义国家出来的人的思想对我更有亲和力:昆德拉、齐泽克,还有本书的作者:尤利亚波夫。尤利亚波夫的文风和态度,就像新时代的布尔加科夫。

给他诺奖吧

在此书的题引页上,波利亚科夫引用了1931年5月30日著名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的信。信中写道:“尊敬的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做一个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这一愿望在我心里越来越强烈。同时我也看到,在描写现实生活的时候,绝不可能保持崇高而宁静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在创作宏篇巨制的时候又是必不可少的。现实生活太活跃,太多变,太富刺激性。作家的笔会情不自禁地滑向讽刺。”在几乎国内每一篇介绍苏联解体后的文学状况的文章里,都会读到那些可怜而可悲的评论者用惋惜的语调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后苏联时代,文学已经今不如昔,所有的作家都热衷文学试验,老一辈的作家死得死,封笔的封笔,好像自由的俄罗斯没有促进文学的发展,反而是制约了文学的发展,好像只有回到苏联时期,文学才能兴盛。在这些评论者的眼里,高尔基,肖洛霍夫,法捷耶夫才是伟大的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只是文学投机分子。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正如俄罗斯的现实,真如电视新闻里报道的那样吗?波利亚科夫用他的这一本小说,刺破了那些谎言,也证明了伊塞亚•伯林在《不死的俄国知识阶层》中所说的,一旦他们获得自由,说不准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羊奶煮羊羔》正是这样的惊喜。在这部小说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经典俄罗斯作家的影子,例如果戈理,和他的《钦差大臣》一样,这本书也是讲如何将一个近似白痴的普通人塑造成全民偶像。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正如每一本陀氏小说里都有一个能把男人折磨成精神病的疯丫头,此书也塑造了这样一个疯丫头,而且波利亚科夫,还戏仿陀氏小说《白痴》的经典场景——往壁炉里扔钱,他让女主角往壁炉里扔手稿。还有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一样,此书也对各种各样苏联文坛的黑幕以辛辣的讽刺,其中对拉斯普京和艾特玛托夫的揶揄深得我心,这两个作家的书,我都读完,完全不明白,他们好在哪里,此书解答了我这个疑问,前者因为是写农村题材,后者因为是少数民族身份,对于作协来说,这是某种政治平衡,根本不在乎他们写得好坏。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小说呢?我简单介绍一下小说的内容,全书是以主人公“我”和书商因为喝酒时闲谈,就无意间打了个赌,“我”可以把在街上碰到第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身份,捧成一个著名作家。就这样一个傻乎乎刚刚被工厂辞退的工人维捷克,成为了这个“幸运儿”。“我”利用在作协的各种关系,把这个什么作品也没有写过的维捷克,捧成了著名作家,还得了国际大奖。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苏联文坛种种现象的揭露真是入木三分,而其中的某些形象,熟悉苏联文学的人可以找到原型。我在其中甚至看到这个国度正在上演着其中的某一些片断。所以说,如果诺奖要给俄罗斯的话,那么这个人不应该是投机者叶甫图什科,更不应该是他的前妻阿赫马杜林娜。而应该是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波利亚科夫。


 羊奶煮羊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