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慢人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33923150
作者:(南非)库切
页数:30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从右面来的猛然一击撞上了他,那么剧烈,令人毛骨悚然,又那么疼痛,活像遭了一下电击,把他从自行车上撞飞了。放松!当他在空中飞掠的时候(在空中最轻松舒适地飞掠),他告诉自己,的确,他能感到自己的四肢听话地松弛着。像只猫一样,他告诉自己:打个滚儿,然后跳起身来四脚着地,准备迎接即将发生的一切。那个不同寻常的词儿柔软或敏捷①也从地平线上冒出来。  然而,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知是由于他的两条腿不听使唤还是由于他有片刻的晕眩(他听到,而不是感觉到,自己的头骨在柏油马路上的撞击,遥远,木然,好像一下球棒的击打),他根本没有跳起身来双脚着地,恰恰相反,而是一米米地在地上滑动,滑动,直到他被这滑动完全催眠为止。  他伸直了四肢,平静地躺着。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太阳的触摸那么充满柔情。和让自己懒散松弛、等待着力量的恢复相比,还有更糟糕的事情。事实上,可能比让自己小睡一下更糟。而他合上眼睛;世界在他下面倾斜,旋转;他恍然离去。  一度,他短时间地苏醒过来了。曾经那么轻盈地在空中飞掠的身体已经变得十分沉重,如此沉重,以至凭他的全身力气也不能抬起一个指头。有什么人正在俯身向他逼近,挡住了他的空气,是一个长着又粗又硬头发的年轻人,沿着他的发际长着许多雀斑。“我的自行车,”他对那个小伙子说道,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困难而清晰地说出那个词儿。他想要问他的自行车怎么样了,是否有人照看,因为众所周知,一辆自行车能够一眨眼工夫就不见了;但是还没等他说出那些词儿,他又失去了知觉。

媒体关注与评论

  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内容概要

J.M.库切(J.M.Coetzee 1940-),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7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J.M.库切的小说以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为特色。然而,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论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他的自传体小说《男孩》主要描写了父亲的人格屈辱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分裂。但小说同时展现了南非老派乡村生活的奇妙场景,以及布尔人和英格兰人之间,白人和黑人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在续篇《青春》中,作者冷酷地剖析自己,刻画了一个以古怪的方式祈望获得他人认同的年轻人。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援奖词他和他的人

编辑推荐

  《慢人》(库切核心文集)21世纪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  库切在《慢人》中把眼光投向了暮年,并且把人类的暮年置于病痛、孤独、无儿无女,无温暖家庭的尴尬境地。并籍此来思考、追问人究竟应该如何活着?家庭、爱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等深层问题。《慢人》是库切的最新小说,2005年出版后就获得布克奖提名。美国著名的《出版商周刊》称赞该书"又一次证明了库切完美无瑕的行文和迷人的语言,虽然故事中后现代的恶作剧会对读者形成挑战,但主人公保罗如何驾驭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对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伊丽莎白·科斯特洛进入了保罗的生活,她支撑了保罗,或者说保罗支撑了她——这些都使库切将小说引向一个亦悲亦喜的结局。"

作者简介

    在这部提名2005年布克奖的新作《慢人》中,库切秉承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却在文体上收缩了故事情节的成分,加大了哲学思考的比重。这无疑使这部探索型远离了“讲故事”的休闲品位,走入了更加广阔而又弥深的思想领域。一个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的老摄影师将如何面对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女护士及其家人和一个神秘来方的女作家?库切在这个简单的故事构架中并没有突出它的传奇色彩,更没有用桃色八卦的悬念挑逗读者的胃口。因为他关注的并非瓷娃娃般的爱情,而是相比这之下更有负重感的命题,诸如衰老、残缺、羞耻、死亡甚至超越死亡的轮回。在其代表作《耻》中,库切讨论了作为民族和种族意义上的非洲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中,与白种人共同背负的群体耻辱。

图书封面


 慢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一对我而言,读一本小说(注意,不是一个故事)的乐趣,大部分在于揣测作者叙述的路数。如果说,开篇的叙述只是让人觉得这样的叙述方法很特别——一种故意疏离于人物的描写手法,也很有效果。但直到玛丽亚娜出现之前,小说展示给我们的,都是一个带着距离叙述的故事格局,睿智,偶尔闪光的“库式幽默”,一个老人在伤残之后的遭遇,等等。但从玛丽亚娜出现之后,故事便加入了新的元素。至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出现,则叙述格局又为之一变。至此,叙述的重心便大幅压到了伊丽莎白这个人物上面。她究竟是谁?象征着什么……等等问题也就成了小说叙述的主要张力。而且,这个问题甚至使得由雷蒙特与玛丽亚娜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悬念也为之削弱。二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突然出现,一本书的主角出现在另一本书里。但看上去,这两个人物之间却毫无交集之处。伊丽莎白的出现也毫无征兆,但她的话语却似乎每一句都指向了雷蒙特的内心。她想要做什么?他又是否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就是阅读的乐趣了,而这也正是小说叙述的可能性的所产生的魅力。当两人争吵时,伊丽莎白说:“嘘,不要喊,邻居们会以为你正在打我。”这种看似玩笑的语言忽然在严肃的政论中出现,真叫人喷饭。这也正是库切的得意手段之一。我将之叫作“库式幽默”。伊丽莎白似乎通晓一切,她到底是谁?“一对彼此宣布休战的老年夫妇”的比喻又引人笑。P98,玛丽亚娜的再次出现,显得出乎意料的合理。不舒服,生病,确实是个很好的理由。但却因为之前伊丽莎白的出现而显得很诡异。让人不由得怀疑:背后是否发生了什么?或者说,伊丽莎白只是雷蒙特内心的一个影子,所以才会有“你来到我面前”的说法。“你”是否指那个爱上玛丽亚娜的自私的念头,“我”——伊丽莎白,代表良知的审判者?第十三与十四章写得非常有张力,看似迷幻,但又很有现实的感觉。且简练,不会让人产生厌读的感觉。P106,又出来一个女人,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对雷蒙特和玛丽安娜的撮合,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一对男女的情欲合作?P211,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出现,难道和那个肇事的汽车司机一样,都是为了把雷蒙特引导进入老年人的行列?这个说法绝对是疯狂的,但貌似也在情理之中。三不能不说,这绝对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叙述尝试。本来应该由故事情节承担的悬念,转而由人物身份的模糊所产生的悬念(这样表述仍不能表现出那种强大的张力)所代替。而促使这种叙述看起来颇具吸引力的手段,大约有以下几种:一、简洁文风下的情节省略。小说主要以雷蒙特的角度进行叙述,故而,其它一些同时发生的事情便被故意略去。从这一方面来说,小说虽然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但显然作者并没有去扮演全知全能的上帝,相反的,他很安于人物的叙述角度。二、不可知的人物衍生出来的悬念磁场。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究竟是谁?她为什么能够知道那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又到底是真是假?以及玛丽安娜的突然出现,等等。三、对于人物身份的刻意模糊。事实上,直到读完了,合上书,我依然不能确认伊丽莎白这个人物的身份,虽然作者已经在书中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作家。但一些诡异的情节却又经常将我们的思路误导到别的方向上去。是耶非耶?只能说是不求甚解了。如果说,在小说《耻》中,库切是刻意去营造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出人意料的结局。那么,《慢人》的结尾,则来得是那么的突然,却又是那么的自然。因为,如果按照情节推演,则故事远未结束。但故事至此,似乎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因为该交代的已经交代,至于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到底是什么身份,至此也没有了交代的必要。最后一节写得极好。雷蒙特与伊丽莎白去乔希奇家拜访,一开始写去只觉平淡无奇。但随着乔希奇先生出现,德拉格专门为雷蒙特制造的自行车的出现,则霎时间使得故事到达高潮。而这个高潮的来到,则由于保罗•雷蒙特的特殊处境而显得非常自然也极富感染力——一名伤残的老人,一位高傲的绅士,一个尚有余力对女人的美好身体产生欲望的男人,却忽然间,被一种温暖而又暧昧的感情所包围。只是,这种“爱”,对于雷蒙特来说,这依然是一种耻辱。只是,这已经是一种不可以言说的耻辱。从全篇来看,这部小说近乎完美。如果一定要挑剔,只能说,它的内容太过于局限在几个人物身上,而又由于篇幅所限,这些人物除了雷蒙特,都有偏于平面的毛病。另外,雷蒙特与伊丽莎白的某些对话,也稍显晦涩。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其表达方式过于直接,仿佛作者急于想把他的意图告诉读者。但这也只是鸡蛋里挑骨头罢了。
  •     花了很久时间考虑慢人该不该加引号,想着想着,便记不起慢人是什么意思了。于是,我以业余侦探的嗅觉将小说重读一遍。最后一章中,主人公保罗•雷蒙特对小女孩刘巴解释写在自制自行车上的“PR”两个字母的意思是“火箭人”时,刘巴给了他一个微笑,说:“你不是火箭人,你是慢人!”她说出了雷蒙特的本质,往往是孩子更接近真理,比如在《皇帝的新装》中。眼前的雷蒙特尽管坐上这种特殊的自行车可以快速地前行,然而他的实质是一个慢人:年老,并且失去一条腿。故事从公路上的一场车祸开始,受伤者摄影师雷蒙特在昏迷的状态下被截去了一条腿,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受到了屈辱,但也只能在一通牢骚后接受现实。社会工作者普茨太太热心而又霸道地给他安排了私人护士,他不想要,但是他那令他羞耻的身体由不得他。于是玛利亚娜带着她将近中年的健康体态和安详温柔而又喜气洋洋的性格进入了雷蒙特的家中——他的私人空间,也渐渐进入他的心中。她健壮而又充满活力的身体,以及谈到她的三个孩子时自豪的心情,使雷蒙特转变了以前的观念,认识到没有生孩子是一种错误,“还有什么能比更多的生命、更多的灵魂更美好呢?”他爱上了玛利亚娜和她的孩子,他提出借钱给她的儿子上收费高昂的寄宿学校,并对她承认了自己的爱情。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套路:意外事故加爱情。如果说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细微处所蕴含着的主人公的哲学思考,关于身体的尊严和羞耻,衰老和死亡,生命和灵魂等。可以说,库切把在《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关于动物和人的尸体的尊严问题的思考向前推进到了这里关于老年人身体的尊严的探讨。当然,库切的魅力远不止这些。小说的第十三章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来到了雷蒙特的家中。她是库切另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文学家。库切把她请到这部小说中来,不是像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那样是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完整性,也不是像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一样是为了整体虚构的需要,库切有他独特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阴谋。科斯特洛朗读了她小说的开头,也就是本书的开头。这是读者获得的期待视野之外的惊奇,仿佛《慢人》不再是库切写的,而科斯特洛与库切的关系亦暧昧不明。虚构具有了两重性。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写雷蒙特的故事,库切写他们两个人的故事,仿佛是维梅尔的那幅油画《The art of painting》,又像是电影中的“戏中戏”。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到来使雷蒙特的生活变得混乱起来。玛利亚娜的丈夫拒绝这笔钱并且心生妒意;她的女儿布兰卡又因在商店里偷窃被抓需要雷蒙特的帮忙;这时候,科斯特洛将一个叫玛丽安娜的盲女人介绍给雷蒙特…他的世界在向着她虚构的方向前行,然而又被她无恶意地解构着。玛利亚娜的儿子德拉格来到了雷蒙特的寓所,与后者谈论他与其母亲的关系,经过一番磨合之后,德拉格认同了这位爱上自己母亲的老人,并在他家寄住。正当两个人逐渐建立起某种父与子的感情时,雷蒙特在科斯特洛的提醒下发现自己的收藏中少了两张极其珍贵的照片。陷入痛苦中的雷蒙特问科斯特洛:“我是活着还是死了?是不是在麦吉尔路,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我无法理解的事?”他的问题把我一惊:如果他在那场车祸中死了,那么后来发生的什么奇怪的事都不足为奇了。比如阿来的《空山》中,少年格拉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继续存在于故事之中,而读者也是在他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的那一刻才知道真相。这是一种很值得探讨的叙述模式,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最初采用此法的似乎是《聊斋志异》中的《叶生》一文。美国导演卡麦隆•克洛的影片《香草天空》亦是如此。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可是,科斯特洛还是回答了,她这么做泄露了自己的身份:她并不是雷蒙特的创造者,她只是个预言家——她小说中出现的“PR”。不知道雷蒙特读懂了没有?这个慢人。(2007.08.31)
  •     库切的《慢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一条腿,失去了青春,从而失去了自尊,一步步迈向无力和死亡,他对生活还会有什么要求呢?好吧,这也许是上帝安排的,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并不打算解答它。老头子被车撞了。昨天骑车去超市还不算什么,今天,躺在床上的不过是一块结实的,无法自己挪动的肉。所有人对他都很客气,但多半出于被教导出来的素养。丢一条腿又算得了什么呢,可以花钱雇保姆,还可以装义肢,如果钱够的花,完全可以把自己假扮成国王。一个古板的,守旧的,孩子气的老家伙,拒绝外来的帮助,赶走了护士,并且不肯装假腿。宁可让“大腿使他待在一个很好的,可以蔑视的距离之外”。一个神秘的女作家(对不起,我到现在没能弄明白女作家是怎么闯进来的,但也许不重要)——这个环节设置的有点傻,但也许是必要的。她傻乎乎的闯进来,大声喧哗,评判他所有的一切。仿佛是个先知,洞察所有的事情。但,是一个讨厌的,丑陋的,来自墨尔本的先知。他忍受了女作家,她就像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着,一会显形,一会又消失,神秘而匆忙。她是另一个声音,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另一个声音,告诉他在某些时刻,他有多可耻,多可怜,并且丝毫不打算帮助他。(这样的人总是存在,却让我们无法忍受)曾经有机会,但最终失去了——他如此年迈,永远不再可能有一个像样的家。他嫉妒女护理的丈夫,喜欢她的孩子,一有机会就极力表白自己的仁爱和宽厚。钱?也许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果他们没有钱,他可以提供,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但是他解释说自己并不曾对女护理玛利亚娜有过歹念。只是亲切,热心肠,慈善的结果。可是谁会信呢?包括他自己也知道,欲望占了多数。拜托,请理解,老头子不过失去了膝盖以下的部分,并不代表失去了性欲。他被正当壮年的女护理拒绝了爱情。如果他对她的情感,能够被称之为爱情的话,而不仅仅是男人对女人的欲望,一个老灵魂对温暖的索取。他早有所准备,安然接受,宁愿自己时刻忍受欲望的煎熬。她的大腿、臀还有胸,在他看来,那么值得骄傲。但换一个时间,如果在他健康并且年轻的时候,她也许只是一个干粗重活的女人,所有的一切,并不诱人,也不美丽。他年轻的时候不乏一些艳情,老年却只能和一个瘪掉的女作家,一个老巫婆,在湖边喂天鹅,说些凄凉的,属于老人的话。青草和欢跑的狗儿衬出他们晚年的哀伤。女作家向他发出邀请,“也许我们应该回到墨尔本一起生活。”她连头发都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他对此毫不关心。情节迟缓,温和的故事象一个慢慢融化掉的冰淇淋。一些问题始终没有交代,就好象你始终没有吃到埋在下面的巧克力,但也许有红豆或者其他,总之,在阅读的过程里,你渐渐把它们忘了。你成了一个老灵魂,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权,剩下的日子你将依靠储蓄和保险,但它们绝对不会给予你更多了。小说的最后,残疾而年迈的老头坐在女护理一家为他特制的手摇自行车里,象个头发灰白的老婴儿,也许他的腮边应该绑有一块口水布,他咿咿呀呀吐着含糊不清的话,向街坊打招呼,以一个孩子的方式,以一个老人的心。不不,这一点都不好笑,虽然戏剧化,但残酷的要命。当然他可以拒绝这份恩惠,用尽他残留的(或自以为残留的)的自尊,但他没有勇气。他当然没有和诡异的女作家去墨尔本,她老得让人怀疑半路就死会掉。左右左,亲脸颊,这是他的告别方式。我们甚至能想象得到,糟糕但是必然的后果,一个大小便失禁的老人,他在爬向厕所的过程中,无法可想,把尿撒在地板上,这情节在小说的中间出现过一次,但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不到后半夜,他就被冻死了。被人发现的时候,他是一个身上仅仅裹着条床单的尸体,那是他用最后的力气,为自己挽回的面子。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羞耻、丑陋、不恰当的身体,欲望,还有爱情始终伴随着一个因意外车祸而致残的无儿无女无伴的老男人,他对女护工的情感渴望超越“良好的护理”上升至“爱的手”,但终究一场惨败。在褪去激进的态度后,他回顾来时路,末了“我是什么,没人在乎或知道,我的朋友们把我像遗失的记忆那样扔掉,我唯有自己消受我的悲哀苦恼”;他没有英语中的HOME,只有法语里的CHEZ MOI;他最终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不肯为LOVER而委曲求全于PARTNER的窘状,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某日,他将承受在浴室中滑倒,被冷水浇死而无人可求救的运命。选择独立、自由、尊严,要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可当时间吞噬一切之后,我们衰微的自我是否要滑向传统的价值呢?
  •     当一个人衰老、残缺时,如何保持自尊,如何去爱。。。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得很吃力,也抓不住点。没有一个人物能够引起共鸣。
  •     库切总让我爱不释手啊啊
  •     他需要的是一双爱的手,否则,他宁可孤独,如同大多数雄性动物总是孤独一样。
  •     透过糟糕的翻译能看出来是本好书。可能就是翻译的问题,看的时候好痛苦。但是合上以后,闭着眼睛把故事从头到尾围成一个圈,品味一下还是很有味道的。我能借此发明一个词儿么?事后高潮。(因为翻译去掉一百颗星,加上一颗星因为主人公又是摄影师,再加上一颗星给三岛所说的鲸鱼的小小温柔,啪的一闪)
  •     这本书的阅读时间跨越了一年,昨天寒假回学校的火车上终于看完了搁置了许久的最后一小部分,结尾真像库切的风格,干净利落又深刻隽永。等待英文版到了再细细品读一遍要开始写论文喽~
  •     中英各读了两遍,仍然觉得极为艰涩。Elizabeth Costello的“乱入”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布局者抑旁观者,以突出PR的边缘身份,或者是单纯用以模糊现实与小说边界的一个噱头?有评论曾说库切从EC与此书开始转变为“澳大利亚作家”,个人觉得写出这话的人根本没有读过这几本书:书中关于爱,语言与归属地的探讨,仍然是库切一贯的局外人的疏离而孤独的风格。关于“home"一词在英文与法文中的对比,和PR所表达的关于失却母语,始终作为“外人”的叙述,实在是令人动容。但PR本人的矛盾似乎又因为故事以南澳作为背景地而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在这个新移民的国度,每个人都是“外人”,每个人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家乡的面貌与记忆;这片大陆自身就像飘荡在世界之外的一片为“局外人”所提供的方舟
  •     不是最好的库切。Elizabeth Costello到后来连主人公都怀疑她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差点变《美丽心灵》了。
  •     朋歌购入,更多精彩书籍请至朋歌书房:http://site.douban.com/pongo/room/529268/
  •     即便保罗愿意无条件为所爱之人及其家人付出全部,依旧无法摆脱自己的猜疑和想要得到某些回应的期待以及面对现实自己的无奈。他是慢人,如果他愿意,失去一条腿的慢人也可以成为火箭人。也许作者寄予更多期待的是如史铁生所说:借由残疾的人来揭示人的残疾,揭示人的迷途与困境,也揭示爱的必须与神圣!
  •     失去了一条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只是不幸而已
  •     这是我读过的库切的第二本小说。都是老年时期的作品。他的优点很显著:诗一般的语言。充分思辨的节奏。可他的人物一如既往的缺少人格魅力,一如既往的纠结于欲望的难以抒发。但这部小说相对于《耶稣的童年》有更鲜活的情节,有更接地气的人物设置。甚至还有对村上春树的借鉴。我相信这是我最后一次阅读他的虚构作品。
  •     我不需要看起来很自然,我只想我的感觉是自然舒服的。
  •     对于追求情节的我来说,这本书非常的不适合。剧情并不丰富。女作家的出现,并未交待,于常理不通。看到评论说,这本书的内容在于强调其聊天中的“哲学思想”。对不起,没看懂。没感受到。说不通。
  •     十足的外国腔调写成的外国故事。
  •     如果一部好的小说能够将一个抽象的语汇推衍到极致,那么读《慢人》将会知晓何所谓“隽永”。恰好在诺贝尔授奖辞中也提到了这一个。库切不疾不徐地展现了在一个陌生的情态下对接纳,对推动与逃避作为的体悟如何一点点泛起波澜,更何况,我也是慢人。
  •     附和一下
  •     这是一本过分自我的书
  •     翻译,啧啧。。。
  •     在长沙找库切的书很难。布克奖看中的人都爱写缜密过度的思辨性对话。库切对理性至上的批判和他深邃知性的诚恳是远远伫立于浮华俗丽之上的。求《内陆深处》和《幽暗之地》。
  •     年资短浅,没懂。
  •     一开始很难看进去,看进去后就有点放不过。感觉有种凝滞感,但我很喜欢
  •     无所不在的伊利莎白科斯特洛本次表现大亮不过略感通俗
  •     可以再看一遍的书。
  •     從失去一條腿開始,失去一切。
  •     科斯特洛这个角色的出现有点打断节奏啊,喋喋不休的,搞得这本没有几年前看的那些好看了
  •     当时看的时候,我心中最烂小说的记录又被刷新了~
  •     作者闯进来跟自己的人物对话."作者在睡觉,他的人物四处转,找点事情让自己干."
  •     要是那么简单就好了
  •     伊丽莎白是保罗自己的另一重身份?类似于分身?
  •     库切越来越举重若轻
  •     看了书评才看懂写了什么,我境界太低
  •     你不是火箭人,你是慢人!
  •     仍然是一部实验作品,科斯特洛的乱入很…朋克
  •     你能坚持多久?
  •     之前读过的一本书,从这本书之后就没再读过外著了,因为翻译很烂,外文的又看不懂,但是咬牙看完之后还是能感受到库切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十分到位,在不经意间让你有点感同身受。
  •     伊丽莎白,“推进!” 不能明白库切想要说什么
  •     因为是论文要写的书,所以这么三天一直在猛攻,这是一本兼具哲学的书,里面冲突不断,直扑人性正反两面,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会看到,并不是张爱玲所具有的华丽的句子,心里活动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作者对道德的怀疑,真的还是假的,真是有趣~~!
  •     太多粘滞无解的思辨了,阅读的愉悦感很小。
  •     失去腿之后的生活
  •     我就是觉得库切写得特妙:突然而至的改变,被动的慢,向这种残缺无声的宣战。
  •     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
  •     库切对孤独的讨论如村上春树般平淡,宁静,但是读后却胸口闷着说不出的压抑。我在心灵最孤独的时刻读了这本书,它让我用平和之心去看待生活的一切,接受而后改变。当多年后的现在我忘记小说具体的故事,却依然能回想起品读它时候的感觉。遇到这样一本书,就像一位朋友。
  •     卖书赠的。
  •     库切在这个简单的故事构架中并没有突出它的传奇色彩,更没有用桃色八卦的悬念挑逗读者的胃口。因为他关注的并非瓷娃娃般的爱情,而是相比这之下更有负重感的命题,诸如衰老、残缺、羞耻、死亡甚至超越死亡的轮回。
  •     讲述老年的生活,现在还有些看不懂
  •     张的
  •     这部里伊丽莎白作为一直试图推动保罗的存在,仿佛与雅各角力的天使。又让我想到了《奇鸟行状录》里面突然出现的双胞胎。
  •     库切的这本给我的共振感并不强烈,尽管如此,还是很喜欢他笔下这种典型的几乎是纠结了人类可能的矛盾的主人公。好吧,简单说,就是十分龟毛的人。斯科特洛婆婆的出现一开始以为只是pr拯救自身的视角,后来才知道是库切另一本书的角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