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马里安巴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去年在马里安巴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544702874
作者:(法)阿兰·罗伯-格里耶
页数:140页

章节摘录

代译序艺术中不确定性的魔力——代译序柳鸣九    罗伯-格里耶五十年代初闯入法国文坛,六十年代又向电影领域突进。他的两次进发都是独树一帜,颇有声势。在他煊赫一时的文艺创新活动中,1961年推出的《去年在马里安巴》显然是一个高潮,也是他成功的顶点之一。这部影片不仅轰动了法国,而且在全世界很多国家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大奖。    罗伯-格里耶身上,无疑结合着超人与俗人两个方面。虽然历来的文学家身上几乎都存在着“白昼与黑夜”的矛盾,但像罗伯-格里耶这样在自己的创作中同时鲜明地具有高雅与低俗、超越与逢迎、探赜索隐与急功近利两种成分者,却似乎为数不多。作为一个作家,他显然是富有才情的,他把自己的才能用得其所,致力于摆脱传统文学的窠臼,探索新路,追求独创性; 同时,作为一个探索者,他又是具有充沛的勇气的,他不怕新的文学实验遭到失败,更不怕引起惊世骇俗的效果,他的确也成功地建立起一整套关于小说的新概念: 非人化的写实论、纯客观的“物”主义、不确定的真实论,并且提供了一系列体现了这种新小说观的作品,形成了他从结构、叙述、角度一直到语言文字的“新小说”的风格。他从事这种“灵魂的探险”活动,似乎是单凭一种超脱的热情与无功利心的追求精神,“在写作初期,我写的书完全卖不出去,因此生活非常拮据。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的答复是: 我就是为了了解我为什么要写作”……    所有这些,构成了罗伯-格里耶的“超人”的一面,正因为他有这一个方面,所以某些评论家不无道理地认为,罗伯-格里耶最初是在“上帝的选民”中、也就是在知识层次、精神层次比较高的读者中得到承认的。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罗伯-格里耶不幸地还具有另一个方面。尽管他主张文学的写实应该摆脱人的主观构想、主观色彩,主张要达到纯粹的真实,但是他的创作却并不能摆脱他个人的色彩,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必然要把某些人为的东西带进他的创作。根本的原因是,谁都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离地球,他不可能完全为写作而写作,他的写作是为了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不可能摆脱这样一种根本的制约: 他的书必须进入社会流通,必须有人愿意买、愿意读,这种制约对他之所以是特别不可抗拒的,还因为他毕竟不可能像蒙田、福楼拜那样衣食无忧,可以悠闲漫笔。于是,在这种制约下,他经常要赋予自己的文学实验品以某些吸引读者、招徕观众的成分,经常要在作品中加进一些提味的作料,当然,最容易提味的佐料,不外是侦探、凶杀、暴力与色情,而他正是经常糅用了此方:     他的第一部作品《橡皮》在1953年问世的时候,曾被视为一部侦探小说,写的是一桩政治谋杀案,谋杀的对象杜邦教授实际上并未死于谋杀,最后却死于侦探瓦拉斯的误杀; 他的第二部小说、1955年出版的《窥视者》,写的是一桩奸杀案,手表推销员马弟雅思到一个小岛上进行商务活动,其间岛上发生了一件伤天害理的案件,未成年的牧羊女被奸污后害死,这个推销员的活动、他与这个案件相牵连的蛛丝马迹就构成了小说的内容; 在他1970年的小说《纽约革命计划》里,地下活动、强奸、阴谋、凶杀、警察、假面具、毒虫……几乎应有尽有; 而在他八十年代的小说《德冉》里,则不仅有神秘使命、秘密会议,而且还有科学幻想、塑料机器人,等等。至于他的电影创作,其明显的商业性与媚俗倾向,当然不在话下。在《不朽的女人》中,邂逅相遇的爱情中出现了不祥的幽灵,最后发生了神秘的车祸; 在《说谎的人》中,充满了追捕、逃亡、阴谋、圈套、越狱、伏击等等惊险的故事情节,还加上同性恋的画面; 《欧洲快车》则是侦探与奸杀两种成分的混合与渗透,由于其有性虐待的场景,即使在西方也是禁止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的。总之,罗伯-格里耶的文学与电影创作,经常都有一种富有刺激性色彩的框架,在这种框架中,他填进了文学实验的新观念与新手法,似乎他是要以这种刺激性的成分来引起人们对他的新文学观与新手法的注意与兴趣。这两个方面、两种成分奇特的结合形成了罗伯-格里耶的一个特点,为其他“新小说”派作家如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所不具有的特点,也许正因为具有这种强烈的刺激性成分,他的作品一问世,往往就比其他“新小说”派作家的作品引起更多的议论与喧哗,而他自己也成了更多人注意的对象,甚至成了文坛上的新闻人物,他煊赫一时的声名显然与此不无关系。    《去年在马里安巴》也并不例外,它的框架也带有一点刺激性的色彩与某种通俗文学的成分。首先,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桃色故事。一个貌美富有的少妇在丈夫陪同下来到一处疗养胜地,在这个豪华的贵族化的环境里,她遇见一个陌生的男人,男子自称是她的老相识,去年在马里安巴约定今年在此相见,她答应将与他一道私奔。女人深感诧异,告诉对方她从来没有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曾相识。但这男子却坚持他们确曾是情侣,并不断地向她证实过去确有其事。在他的坚持与说服下,女人逐渐有了动摇,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其次,影片的全部形象内容几乎都是发生在这两个男女之间的游说与争论、引诱与拒绝、征服与抵抗、占有与摆脱的斗争与纠葛,中心的话题就是去年在马里安巴,当这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解决,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在话下了。再次,影片当然不乏某种性暴力的成分,游说与争论、引诱与拒绝的斗争发展到最后,就是这个男子占有这个女人,并成功地引她私奔。影片并没有忘记把这作为高潮来加以表现。因此,影片的这三个方面都没有脱离通俗文学与商业电影的俗套,即一些西方作家所乐于表现的两性之间勾引与拒绝、征服与被征服的搏斗的俗套,并且明显地具有招徕性的色彩与力求轰动一时的人为戏剧性。    如果仅止于此,罗伯-格里耶就不成其为罗伯-格里耶了,只会是一个通俗作家。他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尽管有这种通俗的、商业的框架,然而,却不乏独特的新意、脱俗的成分与令人思考的艺术哲理。    它具有某种象征性,这是很明显的:    这里的环境并不像某个真实桃色事件所发生的实实在在的环境,而带有某种梦幻的色彩,背景里经常空无一人,那豪华而冷凄的旅馆,走廊连着走廊,漫无尽头,寂静无声,它是封闭性的,与外界隔绝,“好似一所监狱”,男女主人公的身影往往就出现在这空旷冷凄的背景上,他们的声音也是在这豪华建筑中空荡而死寂的空间里回荡。没有其他陪衬的人物吗?有,背景上有仆人,但他们僵着不动,哑然无声,像一尊尊石雕;大厅里也有一些上流社会人士,但他们有时是“两眼茫然,站着发呆”,有时他们的交谈只有片言只语,意思含糊不清,几乎不构成什么思想交流。“在这个封闭的、令人窒息的天地里,人和物好像都是某种魔力的受害者,就好像在梦中被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所驱使,企图改变一下这种驾驭或设法逃跑都是枉费心机的。”    这里的三个人物,陌生男子X,少妇A与少妇的监护人或丈夫M,都“没有姓名,没有往事,他们之间没有联系,而只通过他们自己的姿态、他们自己的声音、他们自己的出场、他们自己的想象建立关系”。女主人公似乎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波瓦利夫人型的妇女,“也许是这个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还有生气的美貌女囚徒”,而这个陌生人呢?是一个“平庸的诱奸者”吗?似乎并不完全是,“他为她设计了一个过去,一个未来和一种自由”,“他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一种现实。他的执拗、他内心的自信之所以终于使他取得胜利,是因为他走过了多少弯路,遇到了多少波折,遭受到多少失败,经过了多少回合”。    这里的表现方法是非写实的,编导不仅把人物的姿态、动作以及台词,有意地表现得固定、刻板、凝结,“使人想起塑像与歌剧”,而且还有意地不把场景与细节表现得连贯、严密、符合客观生活的程序,而把它们表现为一种“静态的存在”,带有独立性与分割性。至于影片中的时间与空间,更是不具体、不明确。马里安巴在地图上根本不存在,故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影片也有意地加以模糊,罗伯-格里耶甚至故意不让观众从主人公的服装看出是哪一年的款式,影片中的镜头哪些是发生在“今年”,哪些是发生在“去年”,编剧者也拒绝加以标示与说明,他在影片里“试图创造一种纯精神的空间与时间,也许是梦幻中的或记忆中的空间与时间”。    所有这一切,都超脱了一件桃色新闻、一个私奔故事的框架,给影片带来浓厚的象征色彩。由此,你明确地感到,罗伯-格里耶在这里并非是以讲述一个通俗爱情故事为己任,这就把他与通俗作家区分了开来。    影片的象征性自然就带来了某种寓意性。事实上,批评家们已经对《去年在马里安巴》的寓意作了不少探讨与挖掘。既然影片中展示的是“一种纯精神的空间与时间”,那就当然不能把它仅仅看作一个私奔故事,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把它看作一个私奔故事; 既然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场景经常是空寂的,而站立着的人物的姿势有时像是墓碑,那么,影片是否有人生之坟场或人生之墓地的寓意?而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事是不是对人生的某种隐喻?既然马里安巴并不存在,既然女主人公开始认真地否认了根本不存在的相遇,而最后又认真地相信确有其事,那么,她的精神是否处于分裂的、不正常的状态,而影片所烘托的环境与空间是否隐喻着人类的精神迷途?这个男子是不是一个引导着病人恢复记忆的精神病医生?如果这种解释与分析过于牵强的话,那么,这个男子坚持着自己的意图,并且要用想象与语言使非现实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要自己凭空创造出一种现实,这不又另有一番寓意?此外,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似乎还体现了某种抽象的格局,等等……    凡此种种,评论者的确曾花费了不少脑汁与笔墨,不论这些被挖掘出来的寓意是否合理,至少可以说影片明确地表现了一种关于不确定性的哲理。就故事本身而言,人们看过这部影片以后普遍议论的问题是: “究竟这个男人与这个女人去年是否曾在马里安巴相遇?”对此,影片不仅未作回答,而且设置了种种障碍使它成为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一个任何人都难以得出合理答案的问题,于是,这就构成了影片关于不确定性的哲理,而这种哲理,正是罗伯-格里耶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基调:     在《橡皮》中,报纸、医院、警方、巴黎当局、暗杀集团与侦探的反应各不相同,杜邦教授被暗杀的真相难以澄清,为什么被警方派来破案的侦探最后枪击了杜邦?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橡皮究竟起什么作用?在《窥视者》中,凶手是否就是那个手表推销员?哪些事是他经历的,哪些事是他想象的?在《在迷宫里》,那个士兵为什么像梦游者一样,既说不清客观事物,也说不清自己?不断在他身边像幽灵般时现时隐的那个小孩究竟是谁?在他的经历中起什么作用?他像在梦中一样所遇见的那些人与事哪些是实在的?在《幽会的房子》里,主人公的职业与姓名不断变化,难以琢磨; 在《纽约革命计划》与《德冉》里,所有的一切人与事都像是在噩梦里或在梦幻里一样,基本面目都模糊不清,不可辨认; 在《不朽的女人》中,那桩神秘的车祸是怎样造成的?与另一个戴黑眼镜、带两条大狗的男人有什么关系,女主人公究竟是否死于车祸?在《说谎的人》里,同一个人怎么分裂成两个截然对立的人,而其中的一个竟死于另一个之手,哪一个人的扮演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他究竟是叛徒还是英雄?他究竟是如何死去的?在《欧洲快车》中,侦探与凶手怎么重叠了起来?侦探者竟变成了谋杀者,被谋杀者又变成了侦探者的女友,这谋杀案究竟发生没有?是现实中存在的还是想象中存在的?等等,等等。罗伯-格里耶创作中所有这些含糊、不确定、矛盾的形象表现,就构成了他所特有的扑朔迷离、飘浮不定、含混不清的艺术风格。《去年在马里安巴》也是如此,其中存在着的“他们究竟是否相识”那个难以回答的基本问题,使得“马里安巴”一词在法文中很快就成为“难懂”的同义语。    罗伯-格里耶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对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认识来说,他自有其一番哲理。我在巴黎的时候,他对我这样说: “巴尔扎克的时代是稳定的,当时社会现实是一个完整体,因此,巴尔扎克表现了它的整体性。但20世纪则不同了,它是不稳定的,是浮动的,令人难以捉摸,它有很多含义都难以琢磨,因此,要从各个角度去写,把现实的飘浮性、不可捉摸性表现出来。”他这种“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世界都像是迷宫”的哲理,显然道出了20世纪现实生活纷纭复杂的实际,同时也的确有些不可知论的意味。究竟对20世纪的现实生活应该如何认识,这是一个哲学与社会学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谈论的文学范围,我们感兴趣的倒是他关于文学艺术的另一番思索。    “银幕不是眺望世界的窗口,银幕就是世界”,罗伯-格里耶这公式般的语句,显然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观。按照这个公式,艺术既不必要成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写照,也不必要提供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世界就是艺术品中的世界,它封闭在这一个艺术品之中,这一个艺术品结束了,这个世界也就结束了。就《去年在马里安巴》而言,用罗伯-格里耶的话来说,“这里只有一个时间,即没有叙事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影片时间”,“这部影片中没有叙事,不是讲述发生在一年中的故事,它不过是一部影片”,而如果你要问影片中的主人公出走以后将会怎样?罗伯-格里耶答曰: “走出了画面,他们就不存在了”,因为很简单,影片完了。    罗伯-格里耶的这种哲理完全与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观不同,人们在阅读罗伯-格里耶的作品时可能产生抵触与不理解也正缘于此。人们总习惯于要求一部作品讲清楚一件事或一些事,讲得像现实生活中那样合情合理、有始有终,要求艺术中有事物的确定性与规定性,但罗伯-格里耶坚持把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划开,坚持把艺术与现实划开,他从艺术中的不确定性来吸取动人的魔力,引起人们注意的魔力,这种魔力引得人们关注,探讨,思索并体悟。    在这个问题上,罗伯-格里耶不无道理。既然在雕刻与绘画中,人们既可以欣赏古希腊的《拉奥孔》、罗丹的《加莱义民》这种具有明确规定性的作品,也可以欣赏赵无极那种仅有不安定的形彩而无明确内容的绘画与形体上不具有任何规定性的现代派雕塑,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可以同样在小说与电影里既欣赏《欧叶妮·格朗台》、《偷自行车的人》这种具有叙事的确定性的作品,也欣赏《去年在马里安巴》这种在表述上不确定而飘忽的作品呢?1986年6月·北京

内容概要

阿兰·罗伯-格里耶 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 1922年生于法国布勒斯特,1945年毕业于法国国立农艺学院,获得农艺工程师证书,在国家统计院及殖民地热带水果研究所工作,曾到非洲各地从事水果研究。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发表成名作《橡皮》,1955年因发表《窥视者》获当年法国评论家奖。之后,他在巴黎午夜出版社担任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及摄制电影。他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1961)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获得同年威尼斯电影节大奖。他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事物的世界,因此从六十年代起创作并导演《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他在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

编辑推荐

“去年,在马里安巴,你记得我们去年在马里安巴的那段爱情吗?”“还记得那段爱情吗,去看在马里安巴?”“你真的不记得那段爱情了吗,去年在马里安巴?”“其实我们都清楚,去年夏天就是现在,此地就是马里安巴。”“也许我们错过了,那段爱情?,就在去年的马里安巴。”“去年你曾说过,如果我爱你,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带你走。”……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后轰动了法国,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讲的是一个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的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虽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在男子的坚持与说服下,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

作者简介

“去年,在马里安巴,你记得我们去年在马里安巴的那段爱情吗?”
“还记得那段爱情吗,去看在马里安巴?”
“你真的不记得那段爱情了吗,去年在马里安巴?”
“其实我们都清楚,去年夏天就是现在,此地就是马里安巴。”
“也许我们错过了,那段爱情?,就在去年的马里安巴。”
“去年你曾说过,如果我爱你,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带你走。”
……
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后轰动了法国,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讲的是一个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的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虽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在男子的坚持与说服下,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

图书封面


 去年在马里安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茨威格在他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里一开始就讲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有夫之妇和一个男人“私奔”的故事,但他并不打算把他们的“私奔”当作他小说的主题,而是引出了另外一个女人“私奔”未果的故事——一个女人的激情如何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如何被迅速点燃,又如何迅速熄灭的故事,这是茨威格的高明。关于那对私奔男女的故事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疑问和想象空间,法国作家格里耶发现了这些疑问和空间,为我们编织了一个梦,这个梦,就是他的《去年在马里安巴》,这个梦是献给那些在情场上屡成屡败而魅力却与日俱增渴望一次胜利的男人的,是献给那些曾经渴望激情也许满足过也许没有满足过在平淡的婚姻生活中不知自己的激情一点就燃的女人的。这样一说几乎都不必重述《去年在马里安巴》里所讲的故事,但为了照顾那些这两本小说都没有看过的读者,我还是简述一下:一样一个豪华旅馆里,一样一群度假的中产阶级男女,在这些男女里,其中有一对夫妻,我们无法判断他们的长相,但按一般的规律,女人的美丽指数通常与某个场所单位时间内能喀嚓掉的金钱数量成正比,我们最少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女人相貌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样的地方通常不会缺少豪华、舒适、钱、舞会、PARTY、牌桌、各种娱乐和消费场所,最令人讨厌的是在那些美丽的女人旁边也不会缺少一个大腹便便而又有些乏味的男人,正就是这样一个男人通常是那些大把地、毫不吝啬地花钱的女人的金钱提供者,除了不许玩别的男人,她们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但这些女人通常对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一切感到厌倦,他们想遇到的,想玩的也正是她们身边的男人禁止她们玩的游戏——你知道这样一群不变的男女,一般会缺少异外、浪漫、激情,活力,于是为了挽救这一片小小的死气沉沉的世界,总会有勇敢者闯入,玩一次惊心动魄的勇敢者游戏,勇敢者最终获得的不是五一劳动奖章,不是某种英雄的勋章,比所有这一切实际而又丰盛得多,勇敢者获得的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包括她那被他激荡起来的心灵与情欲,这是对一个男人最好的奖赏。你知道我说的这个勇敢者在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是那个勇敢的男人X(神秘未知),女主角是那个A,还有他的丈夫M。在茨威格的小说里,只对那对男女的私奔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探讨,而对一个男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一个女人“实战技巧”却语焉不详,而这些正好在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得到了及时的补充。X虚构了一个曾经发生于他和A之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当M不在场的时候,不停地讲述给A,A先是躲闪,躲闪不成就抵抗、抵抗不成就崩溃、崩溃不成就相信——去年在不在马里安巴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去年不在马里安巴,那我们今年去,于是他们就私奔了。我终于找到了茨威格那段关于女人“私奔”动机的话(我有上一次的《性和谐难,爱和谐更难》里稍提到一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确有许多时刻会不受意志的管束,她屈服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之下,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缘故,这是明明存在着的事实;硬不承认这种事实,不过是惧怕自己的本能和天性中的邪魔成分,想要掩盖内心的恐惧罢了。许多人觉着这么做可以令自己欣慰,这样才能感到自己比那些‘易受诱惑的人’更坚强、更道德、更纯洁。但按我个人的看法,一个女人与其像平常所见的那样,偎在丈夫怀里闭着眼睛撒谎,还不如满怀激情地顺从自己的本能,这样倒诚实得多。”但并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能让一个美丽的女人冒险“顺从自己的本能”,这个男人最好是经历过情场的无数次洗礼,他也许心灰意冷过,绝望过,甚至都死过,但他的心愿从来未了过。他虽然在情场上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却未被击垮,相反,他变得更有男人的魅力,他的脸上带着岁月的苍桑,带着无数次受伤而留下的忧郁。他虽然在情场上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其他方面,却赢得了无数次的成功,他成了一个有钱人,为了心爱的女人买一个鸽子蛋钻戒根本不在话下。由于不必为生存而忧虑,他保养得很好,他的手指修长而迷人,他的声音浑厚而又有磁性,他的脸因为有了岁月的沉淀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沉稳,坚毅而又成竹在胸,他的晚礼服合身而得体,他的衬衣总是雪白,他的头发总是层次分明而又闪着光亮,他的皮鞋让你觉得他是刚从超市买来穿在脚上并且价格不匪。他如果和哪个女人翩翩起舞,那个女人总会觉得他的脚步和她是如此的合拍,如果她犯是一个小小的错误,她总是能得到及时的体贴和照顾,她的手在他的手里感觉到的是一种直通心窝的温暖,他的整洁的西服也许洒了少许的古龙牌香水,女人在他的怀里不自觉地会变得昏昏欲睡,她也许是不经意地把脸碰在了他的胸怀里,如果周边没有别人,她甚至会想,如果她的脸能在那个肩头靠一靠该有多好,她甚至会略带羞涩地幻想一下在那身合身的衣服下的肉体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她会觉得自己堕落和罪恶,却挡不住想和这个男人发生一点什么的幻想和冲动。在此时,她的耳边会响起那首歌“听说爱情回来过”,不不不,不是回来过,它现在就是在她的身边,她正在经历着的,就是那已经有些久违而已经变得陌生的爱情。而最最有命而又让人惊讶的是,如此迷人的一个男人此时此刻却刚好是个单身。你知道,我一直在说《去年在马里安巴》,一直在说里面那个有命的男人X和那个要命的女人A,你的耳边是否会一直回响着那个男人的那句话:“去年你曾经说过,如果我爱你,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带你走。”但如果你想在格里耶的《去年在马里安巴》里找到我所说的镜头,也许你会不时的失望,也许一切不过是我的幻想。格里耶说,他比较欢迎那些参与型的读者,我想他会欢迎我。对于那些想把《去年在马里安巴》当小说读的读者,我建议不去读这本书,因为他写给导演和摄影师的那些话,不时地会打断我们的阅读快感,可是如果我们不去阅读这一部分又无法想象那些一个个浪漫美好的场面,我倒建议那些看过电影的人重新来看一看他这本不是小说的小说。
  •     M(伤心,迷惘):您在哪儿……我失去的心上人……A(犹豫不决):在这儿……我在这儿啊……我跟您在一起,在这个房间里。M(声音轻柔):不,已经不是真的了。A(恳切地):请帮我一把吧,我恳求您,帮我一把吧!把手伸给我……紧紧握我的手……紧紧拥抱我吧。M(他向她伸出手,但手臂又垂了下来):您在哪儿?您在干什么啊?A(几乎喊出来的):别让我走啊。M(激动但爽直):您心里明白这已经太晚了。明天我将独自一人。我经过您的房门时,将看到房间是空的……A(缩紧身子):不……我冷……不!别走呀!M(爽直地):是您要走啊,您心里明白。故事里只有这一段算是激烈的对话。在马上要结尾的地方。我一直没看专心,是因为这女人的情绪变化没有清楚。开始的时候她迷茫,中间迷茫,要结束了还是这个死样子。作者太局限于他心目里完美女人的气质了吧。一点成长都不给人家。一直以为这个地点的名字叫马里昂巴,差不多十年以前,电影课,黄琳老师瞪着眼睛慢慢说出这个地点,重读“巴”这个字。他又继续说,谎言说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关于他的课,记得很热门很难得选上,巨大的阶梯教室满满的人,而且大多是美女。课间,我跑去把黑板擦了。那时候我总是给各个老师擦各种黑板,如果是和天天一起听课,就我们俩商量着有一个人上去擦。搞得一头一手的白灰。继续上课,黄琳指着我说,刚才擦黑板的同学,你就是这堂课的班长吧。我记得那时候脸很红很烫。他又说,坐在班长旁边的那位同学,就是副班长吧。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我旁边的这位同学很活跃,黄琳是想让他管理的吧。我只是擦了黑板。他还讲过,毕业以后被分配去审查电影,工作了几天,他觉得这不是人干的事情(大意),就想,我还是回川大算了。这么说的时候,好象回川大在他是很轻易的。在家里看电视广告,看得很愤怒,因为喷虫子的广告,镜头打过来一喷,“把观众都当成虫子了”还有,和马里昂巴差不多同一节课讲的,关于镜头照哪里,看电影的人就被放在了摄象机的位置对着哪里。照一个女人洗澡,观众好象贼在偷窥,照贼拿着刀子,观众就好象在洗澡的女人觉得害怕,又照回来女人惊恐的表情,观众又变成在行凶很紧张。想到他又想到刘黎明。还有王瑞成。他们最早记得我的作业。他们在大家之前,之前很久先多我说,你很好。我才能一直坚持到遇到大家。你最早会遇到谁呢。如果现在遇到,就不会觉得那么深刻了吧。好象上帝把一个人的信心、勇气、鼓励、希望、幸运星、第2颗幸运星,这样的很多东西分在世界上很多别的人手里。不知道什么时候遇到谁,谁就那么慷慨地送还给你。
  •     这个版本最让我意外的在封底,有四句话“还记得那段爱情吗,去看在马里安巴?”“你真的不记得那段爱情了吗,去年在马里安巴?”“其实我们都清楚,去年夏天就是现在,此地就是马里安巴。”“也许我们错过了,那段爱情?,就在去年的马里安巴。”竟然出自我的第一篇博文,在这里:http://mg000.blogcn.com/diary,114706682.shtml2004年的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有包装,书保存很好。收货满意。
  •     想看这个电影。
  •     【现在您正在迷路,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单独一人跟着我永远迷失方向】蒙太奇式叙述,一个强上一个强抗。或许在这里,或许在别处,【在哪里……这无关紧要】。#Inception无误#
  •     非典型NTR,至今没有弄懂7531那个游戏究竟怎么才可以赢。情节诡异又帅气,午夜一个人在客厅看完,背后一阵凉气,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读起来比《嫉妒》轻松,或者只是我逐渐掌握了阅读罗伯格里耶的正确姿势?(笑)
  •     94、去年在马里安巴,[法]阿兰·罗伯-格里耶。格里耶远不止一位伟大的作家,他还是美好的画家,杰出的心理学家等。马里安巴也不是某一艳情发生地/假想出来的往事,它是爱情的理想国。我在这个分镜头脚本里看到了那部存在主义的电影,在华丽而冷漠的独家胜地,那迷惘的美丽女人和拯救她的骑士。
  •     在我上大学以后,我会把阿兰限量的书全都买到手,等我。
  •     太迷离了。。简直就是个关于爱情的谜
  •     我接受影像,不接受这错乱的文字。
  •     理念不错,过于trick
  •     先看的电影。然后觉得这个剧本实在是……太强悍了。毫无剧本感啊。
  •     ❤
  •     “20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写作。” --阿蘭.羅布.格里耶 阿蘭.羅布.格里耶無疑是最具有智慧的一個劇作家、作家、導演之一。 由他主編劇的、阿蘭.雷耐導演的《去年在馬里安巴》可以稱得上是20世紀一部偉大的作品。 且不論電影拍攝的種種,就單拿阿蘭.格里耶的這部電影小說而言。從始至終都是在一種讓人猜測的氛圍中度過的。但是。正如很多人在看完小說之后不知所云一樣。的確,小說的語言有時是晦澀的、難移描述和理解的。我們太過于追求結局了,阿蘭.格里耶曾經說過,這些都是好萊塢的那些電影給人的劣根性。“有時,在看一部電影時,不要太過于的追求作為的結果,因為故事從來都沒有所謂的結局。因為導演和編劇所要講述的是正在發生的事,你可以無端的猜測自己所希望的結局,但是,那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 是的,今年2月辭世的阿蘭.羅布.格里耶從始至終都知道,自己一直生活在一個被物質包圍了的世界,所以,也許一切都沒有關系,只要自己去體驗吧。
  •     大段的场景布置总会把画面打断 不适合当小说读 觉得电影还好些
  •     le desire... et je le desire aussi
  •     浮动难测
  •     原来电影版本是这样的,刚开始看有点费力,很少接触这一种类型的书。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看完书后非常期待。
  •     对这种带有电影视角的文学作品不能接受。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把文字放得比影像高很多的人。
  •     新小说神马的小清新
  •     今天一下午把後半本讀完了。迂迴往復單調重現,鏡頭語言通俗,畫面感強卻也不是完全不費腦筋。在不可能迷路的花園裡,A單獨一人跟著X永遠迷失方向。「接著只有響亮的音樂聲。」
  •     藏书转让,感兴趣的朋友请联系:QQ1554948415
  •     劇本的形式讀起來有點辛苦 閱讀的感受上沒有小說來得流暢 但是超現實主義的設計讓故事若隱若現 虛虛實實 浮想聯翩 我也分不清到底誰是神經病
  •     一直以为是本好书,被他的书名所吸引。到手之后感觉很失望。
  •     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后轰动了法国,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阅读更多
  •     没有空间想象力看这个太他妈遭罪了
  •     说实话,还剩20页的时候,我放弃了。。。真是看不懂啊
  •     汉译本不好看。 用来给搞理论的意淫倒是不错。
  •     迷
  •     晦涩难懂
  •     内容好,阅读的感觉也很好,我很在乎书的印刷装帧质量,一旦劣质会很影响阅读,但这书完全没有
  •     我特别爱这本。
  •     小说剧本
  •     翻了翻,剧本中对于镜头的描述有些需要名导才能理解透,对于我这种纯属围观性质的,只能恨自己的腿短,跨不上那么高的门槛
  •     居然让我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
  •     高山仰止,讳莫如深。
  •     坦白说,没看懂。但是,喜欢这个书名。
  •     又有谁不想逃离
  •     已有
  •     默片
  •     这个好。译林你们什么时候再版嘛=3=
  •     这种艺术方式我蛮喜欢的,可看书的时候感觉总有点说不出的不舒服
  •     09年单向街圆明园店
  •     这实际上是一个电影剧本,但是把新小说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影也非常震撼,绝对不下于《400击》
  •     没这本书那部法语无字幕电影就看不懂了...
  •     你记得那段爱情了吗
  •     沉浸在自我世界而完全忽略读者存在的自我世界的表述。
  •     差点就买了,后来在图书馆翻看了一阵,因为是剧本,所以不太会欣赏,给个四星表示对格里耶的尊敬
  •     先看剧本,再看影片,差别很大。语言的魅力有很多是影片传达不了的。
  •     不知道为什么会一直记得这本没读懂的书
  •     所谓的新小说,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读完。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呢~·想读《橡皮》
  •     搜薄
  •     电影很有趣~
  •     这种叙述方式脑内可以完整的自动补完画面,还自带BGM(。
  •     读电影
  •     [...]书评人:Ayawawa:网络知名美女,受万人追捧。其著名语录:“有我聪明的都没我漂亮,有我漂亮的都没我聪明”。去年在马里安巴... 阅读更多
  •     电影小说。薄薄小册子,看得很累。阿伦雷乃基本还原拍摄了本书中的内容。
  •     格里耶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MXA的故事,无数的镜头指导,虚无的场景描写,你们,真的在马里安巴相遇过吗?
  •     分镜头剧本 佩服格里耶和雷奈的默契
  •     “我们的爱情,还记得吗?” 关于爱,我们的追问,声声断断……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