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人面桃花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506348041
作者:格非
页数:299页

春锦无限最美时

描摹每一种环境,每一种环境的韵味,《人面桃花》的古典雅致,《山河入梦》的畸形混乱,都符合各自特定时代的面貌。到了最终的《春尽江南》,完全就是我们正在活着的这个时代的浓缩。并未史诗,并未巨著,一根主线,点缀这些众生百态鱼龙混杂。热爱前两部的,未必会喜欢这一部,因为沾染了如此浓重的俗世污垢。美感减少了。读之前就想,好吧,格非你写这个时代了,你能写出怎样的深度?毕竟,我们谁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知道这个社会的样子,悲剧,苦难,连同骄奢淫逸。我们看惯了,麻木了,无动于衷了。      《春尽江南》中,当然充斥这个社会的丑陋。伦理,道德,法律,教育,家庭,婚姻,各自登场。在这些叙述中,格非不自觉地,或者说故意地,带上了自己的评判及感情色彩。比如,小说第一章七十一页——端午茫然若失地站在“荼靡花事”的檐廊下,手里还捏着鲍老师送给他的《通往哈佛的阶梯》。他经过运河边的街角,顺手将它扔进了一个苍蝇乱飞的垃圾桶里。读来觉得狡黠,会心一笑,就好像听作者在说——去你妈的哈佛,去你大爷的成功。      这种种的形态,都由谭端午的生活一笔笔带出来。并未有什么连贯的故事情节,无非鸡零狗碎,庸碌荒芜。他有文学的博士学位,却做着近乎无事的工作。读读史书,混混日子。然后出现绿珠,就是能倒背《荒原》的那个,想爱又不够磊落。还是读书人的酸腐气。这样一个女子,是他想要的知己类型。通过她,能够唤醒死去的心跳。但终是不了了之。      小说故事情节最强的地方,在终章《夜与雾》。端午妻子家玉(曾经叫秀蓉)离家,消失。这一章是这部现实基调的小说中,开始飞扬的地方。家玉半生都在尽力摆脱曾经的样子,一步步通往成功。她也做到了。但是狼藉的生活仍然让她焦头烂额。与端午离婚不久,她突然消失不见。然后一些日子,通过QQ与端午叙述这一段时期的心路历程。她说,她终究又变成了一个失败者。也是从此时开始,端午才真正地关心她。好像是,她的失败与无用才是他想要的。家玉终是在外地医院,因病死去。但在这将死的时间,她才真正活过来。切身感受那些疼痛与向往,耻辱与原谅。他们赶走过的那个霸占他们房子的女人曾经在家玉耳边说——别的事我说不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一定会死在我手里。这个女人是他们那里最好医院的护士长。果然后来家玉患上重病。但她逃离了,逃出了这个地方,到了别的城市,并最终死在那里。这一次逃离,其实,可以说是生命的华章了。不屈服,不拘囿。虽然她成了常人所说的失败者,但是从她自己生命本质的意义上讲,她也够了不起。      小说终了,伤怀就来。家玉后来给端午的信中,描述的画面其实是《人面桃花》的开场——父亲从楼上下来了;家玉与端午最后通过网络的联系,也是《山河入梦》中谭功达与姚佩佩通过书信逃亡的变形。这些人,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挣扎,好像我走在路上的朋友,明知道结局已经注定,东西南北都是悲剧,可还是走啊走。这让我伤感。生而为人。

心气孤傲,却极易上手——性格决定命运

每一次秀米性格的转变,我在内心上都是十分的抗拒,从花家舍小岛上风雨交加的夜晚开始,事情就一步步的走向了我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心气孤傲却极易上手”贯穿始终,性格决定命运。真正催动我泪点的却是小东西,但小东西是不是本来就应该来到这?可悲,可愤!凤凰冰花最后给出老爷子的场景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个伏笔吗?正篇小说,若不是偶尔的玄幻色彩,真的让人以为是一篇传记。

里面的句子

从宝琛的账房里出来,秀米在天井里的石阶上倚门而坐。她看见门口池塘边有一个妇女正在捣衣,棒槌敲击的声音在天井里发出嗡嗡的回声。地里的棉花已经长得很高了,黑油油地一直延伸到河边,风一吹,就露出叶子下的棉铃。田里没有一个人。天井的屋檐下,几只燕子喳喳地叫着。墙上的青苔又厚又浓,像一块绿毡子,亮晶晶的。太阳光暖烘烘的,阴凉的南风吹到脸上,舒畅无比。她在那儿坐了半天,东看西看,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她隐约知道,在自己花木深秀的院宅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沉默的,而且大得没有边际。秀米再也不肯往前走了,她呆呆地立在那棵亭亭如盖的大杏树下,一动不动。尽管她知道梦中的绢花是黄色的,而孟婆婆篮子里的是白色的,可她依然惊骇异常,恍若梦寐。天空高高的,蓝得像是要滴下染料来。她不由得这样想:尽管她现在是清醒的,但却未尝不是一个更大、更遥远的梦的一部分。秀米觉得这个村庄里正在发生的一切都是神秘的,所有的神秘都对她缄口不语。那瓦釜竟然发出当当的金石之声,有若峻谷古寺的钟磬之声,一圈一圈,像水面的涟漪,慢慢地漾开去,经久不息;又如山风入林,花树摇曳,青竹喧鸣,流水不息。她仿佛看见寺院旷寂,浮云相逐,一时间,竟然百虑偕忘,不知今夕何年。她用手指轻轻地叩击着釜壁,那声音让她觉得伤心。那声音令她仿佛置身于一处寂寞的禅寺之中。禅寺人迹罕至,寺外流水潺潺,陌上纤纤柳丝,山坳中的桃树都开了花,像映入落日的雪窗。游枫野蝶,嘤嘤嗡嗡,花开似欲语,花落有所思。有什么东西正在一寸一寸地消逝,像水退沙岸,又像是香尽成灰。再想想人世喧嚣嘈杂,竟全然无趣。忘却是无法挽回的,比冰坨更易融化的是一个人的脸,它是世间最脆弱的东西。当初,她第一眼看到张季元的时候,就觉得那张脸不属于这个尘世,而是一个胡思乱想的念头的一部分。渐渐的,这张脸变成了椅子靠背上的一方绿呢绒,变成了开满了花的桃树,露珠缀满了花瓣和梗叶,风儿一吹,花枝摇曳,花蕊轻颤,无休无止的忧伤堆积在她的内心。咫尺桃花事悠悠,风生帐底一片愁。新月不知心里事,偏送幽容道床头。人的心就像一个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个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芯。人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秀米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她的眼睛迷离无神,身体如一张弓似的猛然绷紧了,她的腿伸得笔直,脚尖使劲地抵住床沿,她的身体像春天的湖汊涨满了湖水。她闭上了眼睛,看不见羞耻。老虎不时地抬头望天,可太阳仍在天上高高地挂着,一动不动。他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喧闹中,他听见弹棉花的声音悠悠地传来。他知道这个声音中藏着一个秘密,他觉得这个秘密是脆弱的,就像天上的一朵一朵的浮云,让风一吹就散开了。未谙梦里风吹灯,可忍醒时雨打窗。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午后的街道有一种神秘的沉寂,那些歪歪的店铺,一片连着一片的行将坍塌的黑瓦,堆砌在黑瓦上的一朵朵白云,无精打采的卖水人,瓜摊下亮着大肚皮熟睡的肥汉,还有街角抖着空竹的孩子(那空竹嗡嗡地叫着,使人联想到寺院空寂的钟声),都使她感到新鲜而陌生。把自己心甘情愿地交给一个满身秽污、面目丑陋的乞丐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只有不可能的才是值得尝试的。所有这些往事,秀米以为不曾经历,亦从未记起,但现在却一一涌入她的脑中。原来,这些最最平常的琐事在记忆中竟然那样的亲切可感,不容辩驳。一件事会牵出另一件事,无穷无尽,深不可测。而且,她并不知道,哪一个细小的片刻会触动她的柔软的心房,让她脸红气喘,泪水涟涟。就像冬天的炉膛边正在冷却的木炭,你不知道拣哪一块会烫手。灯灰冬雪夜长

比较杂

2004年,沉寂了十年的格非推出长篇小说《人面桃花》,重新点燃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希望。《人面桃花》选择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情窦初开的少女秀米一天遇上了革命党人张季元,然后一场关于革命、乌托邦、的故事就慢慢舒展开。这本书的文字优美, 情节起伏跌宕,细枝末节都经过了精心的处理,其精致与05年06年推出的《兄弟》的粗糙恰好成为鲜明对比。格非也因这本书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辞写到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人面桃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对诸如乌托邦、革命以及暴力,作者并没有去作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判断,而是留下了一个含糊的臆想空间;他也没有拘泥在历史的细节上,而是在此基础上另辟一条通往人的心灵空间的通途。这就是本书最高明之处--小说它不同于论文需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建构明确的价值判断,也不是随笔散文类文章,是一种主要个人思想的表达。小说艺术最主要的就是要在虚构的故事上再给读者留下臆想的空间。哈姆雷特风靡几千年,其窍门全然一句TO BO,OR NOT TO BE之间。

若不能相互拥抱,我愿独自点灯

  书名《人面桃花》,主语“人”,谓语“面”,宾语“桃花”。“人”可指代主人公陆秀米,也可指任何一个人;“面”,顾名思义,作“面对”解;“桃花”是为“桃花源”,是革命理想的代称。人作为个体在革命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作者所意图表现的或许就是这点。作者并未给革命下某种定义或是将作品挂靠在某个高尚的信仰之下,而是通过描写普通人在大变革中的种种,以普通人的嬉笑癫狂给读者以更真实的体验感,这一点倒与导演张黎有几分相似。通篇营造出的似梦非梦的虚幻与秀米的回忆、张纪元的尸体、陆老爷的出走一起给人一种时间的刺痛感,也让我想起了《美国往事》中的那句话,“Your youngest and strongest will fall by the sword”,都说人活一世,脱胎换骨,可是,又有多少是由着自己呢。  革命,亦是如此。参与其中的人乐此不疲,可问他革命到底是什么,他或也只能像秀米一样,摇摇头,陷入沉思。他们就好比是墙垣上的蜈蚣,整日在寺庙的墙上爬来爬去,它对这座寺庙很熟悉,每一道墙缝、每一个蜂孔、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它都很熟悉。可你要问它,皂龙寺是个什么样子,它却说不上来。或许在那个革命的背景下,人们都会处在一种无意识的有意识状态,自觉不自觉的去跟随和背叛,变成一个不认识的自己。就像是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参与革命的人能够被典型的定义为理想主义者,他们意图将自己活得简单和高尚,却单纯的忽略的人心的复杂与深不可测。用少数人幸福的牺牲来换取普世大众的福祉,这固然光彩,但付出却往往并不会有回报,因为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群装睡的人,你永远也不知道上一秒与你称兄道弟的人是否会在下一秒选择背叛,正如同花家舍尼姑韩六对秀米说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小岛”,人与人之间就是始终隔着些什么。这就是世事的无常,这就是人的渺小。  他们是一群不善于批判的人,因而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也是一群太高尚的人,眼里难容沙子,因而难免活的痛苦;他们一旦爱,便愿倾其所有,因而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王观澄一厢情愿的花家舍,张季元未来的及建立的大同世界,秀米夭折的普济学堂,还有秀米父亲出走时带走的桃花梦,没有一个不令人向往,可又有哪个实现了呢。他们不能将就、不能随遇而安,因而他们被生活所抛弃。但事物总有两面,他们虽天生带有某种悲剧色彩,却也因其纯粹变得伟大;他们虽被生活抛弃,却被历史拾起,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革命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而现在是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人们似乎再也无法为了某个政治哲学名词而牺牲,而事实上这个社会早已经鄙夷这种愚蠢的行为。在忙碌的充实感中,我们常常感慨精神的飘零与灵魂的枯萎,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我们以什么来实现高尚?  当我们回看那段历史,他们的生死与爱恨或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感伤,进而激发某种悲悯与良知,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我们应努力为自己点亮一盏灯,照亮哪怕是一小块地方,供高尚安睡。

秀米·

  ....      关于秀米。如果她帮他延续他的梦,虽然并不清楚这个梦的真正意义所在,但是这是唯一让她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方式。那本日记已经慢慢渗透到她的精神里了。      她不只是承受。她也在反抗,摧毁,重建,以革命之名。她也心有不甘,也没有想到过死,不只是因为她坚强,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再失去什么对她来说也不重要。所以她需要有新的东西,新的价值,甚至新的刺激和折腾。      她的淡漠,对生命,接着对死亡,最后对生活。淡漠,或许就是她反抗的最终形势。      不愿过多回忆,更无所谓以后,只愿此刻安宁。               ....      关于乌托邦。唯一在小说的现实中短暂呈现了的,就是在那个与世隔绝的花家舍。尼姑说的话不无道理,桃花源的梦做来容易,为了维持下来难免涉及“功利”,实际操作必定又有了系统和机器。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与其理念背道而驰的污浊,所想与所为扭成一个悖论。      所以,让它停留在文学里也罢。既要当婊子,何必立贞洁牌坊。      所谓的纯粹,就如淤泥中那朵芙蓉,只供远观,不可亵玩。在距离上的保持是它存在的最好环境。         ....      我现在所做的,说到底不过也是出于感情。脱离出感情这个起因,就只有赤裸裸的贪婪和欲望,那与兽又有何异。     我没有多大的志向,不过是爱你们,爱自己,而已。            ....      胡言乱语,当做笑话听也罢。      

题目什么的就算啦,胡乱感概两句

看完啦,看的时候感慨挺多的,看完了,感慨也没了,是不是跟着秀米一块儿死了。秀米的一生承担的好多,每一件都足以压垮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默默的承受着,后来都化作眼泪流出来了。张季元,小东西的死,母亲的死,都是心里无法补上的洞,时常灌进寒风。

桃花依旧

从华灯初上到东方泛白,好久没有过这样的读书体验。曾经有篇文章将“人面桃花”评为恐怖词之首,并侃侃而谈细致的给了解释。从那以后,即使读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样的怅然若失,心中首先泛出的,竟也是一股聊斋般的瘆人味道。小说的开篇标题是“六指”,第一幕是疯癫父亲诡异走失,时不时的有人离奇身亡,主角偶尔还会deja vu的恍惚,打定主意当成恐怖故事,缩在被窝里,通宵夜读。原本以为格非是一个心灵鸡汤编辑型的知心大姐,第一次读他的书是那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短篇小说选,也正是在那本书里,第一次读到了桑霍、乔伊斯、托玛斯曼等大师的名作,看他们用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所谓悲伤。还是后来,偶尔看到一次专访,才知道这人不仅是位先生,还是个教授,清华的教授。所以,文笔中能感受到的学院派风格也就并不意外。没有凛冽和粗犷,有的是精致和流畅,这种精致不是45度明媚忧伤的华丽,而是将内涵温婉表述。小说的大背景是革命前夜的激荡,但似乎作者并不想用意识形态来干扰故事的流转,呈现出来的仍是一段段怅然若失的凄婉。

人面不知何处在,桃花依旧笑春风

细腻、敏感却不失宏大,迷幻、朦胧中多有悟得。多变乱荡的时代,亘古不变的人心。相似的乌托邦,相同的破灭。明知是一条不归路,却像迷药般,诱惑一代一代人飞蛾扑火。韩六说得对,人心总是不满足的,总想改变别人,改变这个世界,哪怕能舍利,也终究难舍名。世道轮回如初,人却已不知何处。

不完美的革命者

看完了《人面桃花》。小说的前半部分,还没有看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当秀米回到家乡之后的情节缓缓展开,我才明白讲的是关于革命的事。作者将故事背景设定于辛亥革命前后,讲述了想要对清朝末期社会现状有所改变的革命者秀米的一生。像是一本传记,但因为人物形象与人们传统印象中伟大高尚的革命者有所不同,也让人觉得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在表面风平浪静实质却暗流涌动的时代,秀米及其家族只是那个大世界中小小的一部分。生活在那个封闭的小村,秀米却因为母亲情人也是革命党人张季元的一本日记,而意识到外面还有个更大更精彩的世界。从她被绑架到她再次回家,其间的十年间,没人知道她的思想史怎样发生变化的。但她回来后却成为了一个革命党人,为了自己心中的大同世界而劳碌奔波。渐渐地,她变成了一个不被人理解的人, 一个常人眼中的疯子。最后她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孩子,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直至死亡。其实我还是没看明白,作者对他笔下的那些革命者究竟是怎样的态度?赞赏,同情,或者嘲讽失望?他们的很多行为想法在现在看来非常的幼稚可笑不科学,但正因为有他们,有他们一步步的探索,努力,失败,成功,中国社会才在一点点地进步,才会有后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才会有人们逐步走向自由,思想精神上一步步的解放。作为先驱者并不容易,总是要与落后的现实做抗争,不能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他们也是人,也会犯错,也会受到现实世界的羁绊,甚至连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确都不知道。我想他们是痛苦的,因为不能被理解,甚至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我想作者是在努力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讲述他们的的故事,至于是对是错,我们需要自己的判断。


 人面桃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