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六月花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家庭/婚姻 > 情迷六月花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229002640
作者:[美]阿娜伊丝·宁 Anais Nin
页数:259 页页

章节摘录

  一  阿娜伊丝·宁(1903——1977),二十世纪著名的西方女性文学作家、精神分析学家。她生于巴黎近郊的纳伊市,后加入美国籍。她的父亲是西班牙音乐家,母亲是法国歌唱家。宁九岁的时候父母离婚。1914年,她和母亲以及两个兄弟来到了纽约。  在青年时代,阿娜伊丝·宁基本上靠自学,并成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常客。在那里,她不用指南,而是按照书名的字母排列,一本一本地读过去。可以说,宁是自学成才的作家。1923年,她和爱好文学的银行家雨果·奎勒结婚,而后者则成为了她作品中化名为伊安·雨果的人物原型。  192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了法国巴黎。居留巴黎期间,她的丈夫从事银行业,她上大学学习心理学。1930年,宁认识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影响,宁不仅成为米勒的情人,还爱上了米勒绝美的夫人琼·曼斯菲尔德。关于这段生活的日记,后来成为《情迷六月花》的写作素材。  这段情事,米勒在《北回归线》中也曾提到过,1987年出版的二人的通信集《文学热情》(A1ibraryPassion)中也有所涉及,但在《情迷六月花)——宁自己的叙述中,宁则完全以女性的角度叙述这错综复杂的三人恋情——自恋与他恋同在,异性恋和同性恋并存。小说中,这些隐秘的世界都穿插在一次次的心理分析与"善意的谎言"之中——她的作品混淆了真实和虚构的界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宁返回美国,定居在纽约,开始集中写作女性文学作品。然而,当时所有的美国出版商都拒绝发表她的作品。于是,宁用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钱,自己印刷发行自己的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嬉皮运动,她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她的小说和散文不但迅速成为最走红的畅销书之一,而且,也成为该运动的启蒙作品。宁成为了女性情色文学的代言人。  随着阿娜伊丝·宁的《日记》的陆续出版,她逐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日记》中,她记录了从1931至1974年期间一个女人的自我发现历程。她对女性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描述和见解尤为独特,对那些准备为艺术而冒险的人们来说,她已成为一个激发灵感的源泉。  七十年代以后,阿娜伊丝·宁被评为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被公认为对世界文坛的性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当时《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所说,宁的作品是第一次由女性作家以完全开放的风格撰写的性文学作品,是当代文学中的女性语言的创始人,是缓慢发展起来、却有深刻影响的现代女性性文学的创始人。1973年,她获得费拉德尔菲亚艺术学院的博士学位,1974年,她又被国际文艺创作学院录取。  1977年,阿娜伊丝·宁谢世了,当时西方的"性解放"运动达到了高峰。《新闻周刊》发表的哀悼文章说,"宁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她的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少高等学府的文学系设立了比较文学的性文学专业,宁的作品不但是这个专业的启蒙读物,也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在不少大学的文学、艺术专业,改编上演宁的作品,也是师生们相当喜欢的保留节目。在纽约大学,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阿娜伊丝·宁纪念奖学金",每年作为荣誉奖资助发给比较文学专业的一位博士生。2003年年初,在宁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刻,坐落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再次举办了标题为"性文学之夜"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对宁作品的研讨。  二  在宁同意将《日记》中1931至1932年间的内容整理出版时,她曾经犹豫很久。一方面,是不想借亨利·米勒的名人效应来"贴金",更不想拿自己年轻时的性爱经历来哗众取宠;另一方面,她不希望这段带有自传性质的情事给自己的丈夫雨果带来伤害——毕竟,雨果曾经是自己最深爱的人。所以,在她六十三岁时,她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出版《日记)卜删去了其中大部分细节,只是为了叙事的完整性,保留了主要线索,以此展现出自己年轻时从一个青涩少女成长为成熟女人的心路历程。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姓名则与《日记》保持一致,以此说明自己情感与体验的真实。  小说中,认识米勒之前,宁与自己的丈夫虽有新婚的甜蜜,但并不美满——她当时还是一个青葱少女,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享受爱,正如雨果所说:"我们还处在蜜月的紧张阶段"。和其他男人一样,雨果一厢情愿地认为爱就是物质上的给予,而遗忘了爱也是一种索取——作为银行家的雨果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妻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其实,宁带雨果去布隆迪大街32号看妓女表演时,她已经在无意中对雨果发出了不满与抗议的信号,而雨果显然认为这是宁的一种慷慨大度。由此,宁只好在自己生命本能的引导下,去寻找一条新的成长之路。  起初,她试图角色转换,尝试男性爱的方式。所以,她给琼以男人的关怀与帮助——赠送礼物,替她付钱,希望由此获得保护的自豪与拯救的光荣。然而,她很快发现,琼的遭遇与她只是表面相似,实质完全不同。早年,琼爱上米勒时,希望以自己的牺牲换来米勒——一个天才的诞生,并成为米勒伟大小说的不朽主角时,有一种甘做幕后英雄、舍生取义的信念。然而,在工具理性和现代化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面前,尊重人性、反抗现代性是不合时宜的,米勒的理想注定会碰壁。此时的琼,既看不到米勒成功,或者哪怕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经受苦难的尽头。因此,她对理想、信念等一切或美好或高尚的词产生了怀疑,意识到男人喜欢的只是自己的身体,而她迷恋的是文字中的自己。她明白自己并非是米勒的诺亚方舟,米勒也在她的骄纵下变得愤世嫉俗、脾气暴躁、我行我素。如果年轻时自己坚持嫁给米勒是为了理想,那么再坚持下去,会不会被人认为是"神经病"呢?  宁并不理解琼的经历和内心的变化。相反,她身上女性的好奇与年轻的冲动一起爆发出来——对幸福与苦难同样的渴望使她走上了琼当年的道路。她甚至认为,颓废到极致的女人才会真正的纯洁无邪。因此,她一度自豪地认为米勒是颓废的"精英",而自己则是一个纯洁的"坏蛋",她和米勒是天生一对。然而,当她沉溺于米勒的性爱中时,背叛后的自责与拯救他人的光荣却在她脑海中相互冲突,几近疯狂。在此期间,她的日记也采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英文名为ThePossessed,又译为《附魔者》)作为标题。的确,她当时已经是一个"附魔者",一个被"魔鬼"附身的女人。  然而,这个魔鬼是谁?如何驱除?宁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艾伦迪,并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不正常的变态心理中,而米勒似乎是始作俑者。然而,只要她一见到米勒,无论是激情放荡的米勒,严肃深刻的米勒,或是颓废迷茫的米勒,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米勒,她都感到自己无法抗拒……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爱情,我都无法抗拒"呢?等到拯救世人的医生艾伦迪也在不知不觉中身陷她的情网时,宁甚至想到了离家出走。  这真的是一个可怕而不幸的世界。就在宁心魔未除、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忽然得知"昨天夜里琼回来了"。这个无情的现实立刻击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现实社会的一切道德制度立刻占据了她的脑海——琼回来了,那我是谁?我算什么?幕后的牺牲者也轮不到……都是米勒,是他的虚情假意、自私自利……很快地,宁的"病"就治好了——艾伦迪和雨果都非常高兴。  如果说男人是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抗争中适应生活,那么女人则是在男人的身上开始认识自我,品味人生。作为一种女性成长小说,作者将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女人的经历写得一波三折,直接大胆而又发人深省。宁明白,在她内心深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心魔并不能彻底消除或被治愈——它还会再回来的。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大胆而深刻,并没有"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的激愤,也没有将反抗的矛头对准"整个……整个……整个……"的一切,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年内心深处的爱与痛,使得本书成为一本描写女性成长的经典名著。  在西方文学的女性形象中,女性往往作为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女神,一种是女妖。前者如圣洁的玛利亚、纯洁的奥菲丽亚,后者如冷酷的莎乐美、危险的塞壬。如果说这是人类早期神、人形象混杂的结果,那么宁则是将女性的文学形象——女神/女妖拉回到女人,表现的是女性作为人的真实的幸福与苦涩、声音与疯狂。  宁曾为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作序,高度赞扬亨利·米勒在文学创新上的贡献,《北回归线》也一向被认为是继卢梭的《忏悔录》以来最好的忏悔作品,是西方文明中理性对人性压抑后的终极反叛。但与亨利·米勒不同的是,宁并不是完全站在现代文明批判者的立场上进行文学创作,她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眼光来记录现代女性在性、情、爱之间的彷徨与抉择。她并不完全认同性爱是帮助人在现代文明中寻回自由的武器,是发泄颓废情绪、忘却苦涩人生的最终捷径。她只是认为性是爱的自然延伸与升华,性爱可以使人的想象力获得解放,从而激发出作家的创造力,使这个疯狂而冷酷的世界获得"炽热的血,神圣的完美"。在这一点上,她所作出的贡献,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言:"永恒的女性,引导着人类不断飞升"。  在亨利·米勒沉浸在性、酒精、大麻中,试图使自己敏感的心灵逃出幻灭与忧患的梦魇时,身为女性的宁更为注重自己内心深处在性、情、爱之间的统一。在《情迷六月花》中,无论是遭遇激情的米勒,还是邂逅精神病医生艾伦迪,宁始终念念不忘的都是一个词——忠实。每一次的性爱都会让她反省自己是否对爱情忠实,对爱人忠实,对自己忠实。对于她来说,她可以理解甚至尊重"没有爱的性",但自己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无论这个人是她曾经的恋人,现在的丈夫,当下的情人,或是与她惺惺相惜、貌美如花的琼。  在写作上,宁也从狂热地崇拜亨利·米勒的反叛、直接、颠覆的风格中冷静下来,以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繁复对心理进行了多向度的阐释,将自己内心深处情欲碰撞的紧张描绘得惊心动魄。在她笔下,女人对性和爱情、高尚的艺术境界和生活安全感之间的追求是这一成长中不可分割的矛盾,女性在自由和伦理之间的摇摆不定和表里不一的特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宁尤为引人注目的惊人之举,是她敢于在写作中毫不留情地捅破这双重人性间的一层纸。

前言

  今天早上我哭了  我哭是因为我爱这条让我离开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许也会因为它让我回到亨利的身边  我哭也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如此痛苦  我更为了从令起不再哭泣而哭  在电影《情迷六月花》(台湾译为《第三情》)的结尾,清纯美丽的女作家阿娜伊丝·宁那天真而幽怨的双眼与这哀伤的旁自从每一个观众的眼前滑过,终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段惆怅。  根据法国女作家阿娜伊丝·宁的自传体小说《情迷六月花》改编的电影.是大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继《布拉格之春》之后的又一次大胆演绎.影片再现了当年的巴黎以及亨利·米勒、阿娜伊丝·宁和米勒美丽的妻子琼·曼斯菲尔德三人之间纠缠迷离的关系。当年,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情色影片。而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阿娜伊丝·宁的自传体小说《情迷六月花》的全译本。

内容概要

阿娜伊丝·宁(1901—1977),20世纪著名西方女性文学作家、精神分析学家,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纳伊市,后加入美同籍。她在]930—1940年居留巴黎期间,同美国作家亨利·米勒及其夫人琼·曼斯菲尔德过从甚密。1966年,63岁的宁将这段早年生活的口记改编成小说《亨利和琼》,文坛一度将此书誉为“本世纪最有价值的忏悔录”,作者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由《亨利和琼》改编的电影(香港译《情迷六月花》,台湾译《第三情》),是大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继《布拉格之春》之后又一次对情爱的大胆演绎,影片再现了当年的巴黎以及亨利·米勒、阿娜伊丝·宁和琼·曼斯菲尔德三人之间的纠缠与迷离。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情爱影片。

编辑推荐

  首部获奥斯卡提名的情色影片 世界十大经典情色电影之一《情迷六月花》与《布拉格之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鹅之笔》并称为菲利浦·考夫曼的“情色三部曲”

作者简介

《电影文学馆•情迷六月花》中1931年,法国巴黎,亨利-米勒正在从事《北回归线》的写作,而阿娜伊丝•宁也在无关痛痒地写着分析劳伦斯的文章,第一次遇见来路文森居所做客的亨利•米勒,二人即擦出炙热的情爱火花,亨利美艳的妻子琼随之加入,宁同时爱上了这一男一女,二三人三情三性,纷乱撕扯的爱情纠葛由此开始。

图书封面


 情迷六月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个女子注定会在幻想的迷宫中走失,关键只是谁带她走进那里。永远不满于现实,将眼光投向远方,遇见,就成为一种可能。曲折隐喻的路途,前行中,充溢着探索的快感,癫狂,迷乱。出口的未知,也就为所有的错误提供了掩护。借此在迷宫中反复,也成为是不愿离去的享受。
  •     “在一个普通人的手里,日记可能会被看作是一个纯粹的避难所,一个逃避现实的方法,另一个池塘里的水仙花,但是阿娜伊斯拒绝让它陷入这种模式……”《情迷六月花》正是这样一部日记体的私小说,记叙了一段似真似幻、多少有些扑朔迷离的三人行故事,忧伤而又不乏甜蜜。出版之初就因为本书作者阿娜伊斯·宁非同一般的身份与经历,成为现代女性自我探索文学的代表作,引起极大关注。阿娜伊斯·宁1903年出生在巴黎,1977年在洛杉矶去世。她是著名的女性日记小说家、西班牙舞舞蹈家,亦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情人。在她74年的生命旅程中,阿娜伊斯都在做着同一件事,用日记记录成长与心情。从11岁开始,她就试图在回忆中还原生活的真实。“我渴望真实。真实,一定要在生活时,在记忆新鲜时,在没因距离时间变味前,立即记录下来。”从她身后遗留下的数量庞大的日记中,我们能够寻到某种捷径,以某种景仰或是探究的眼光一窥这位现代女性文学教母内心深处的私密。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小说,看似纪实的文本之下却潜藏着想象。你无法分辨那些发生在具体名字之下的故事的真伪。于是,阅读的过程就成为一种探究之旅,孰是孰非,让人迷惑。你可以说它是真实的,因为一切均源于阿娜伊斯的私人记忆。你也可以说它是虚构的,因为作者总是躲藏在影影绰绰的记忆面纱之后,隐去了生活事件最原始的细枝末节,只用梦幻式的臆想构筑起这个貌似真实的神秘花园。1931年10月,年轻的阿娜伊斯遇见当时仍然寂寂无名的美国作家亨利·米勒。那一年,宁28岁,米勒40岁。这一段忘年恋,使得阿娜伊斯渐渐淡忘掉儿时因父亲离开而受到的心灵伤痛。在整整一年里,她的日记中反反复复出现过两个名字:亨利与他的妻子琼。米勒的才华让人无法忽视,如同磁石一般深深吸引住清纯幽怨的阿娜伊斯。她忘乎所以地迷恋于亨利强盛的激情,与琼好似塞壬一般的放纵与危情。20世纪30年代,巴黎的空气里充满着甜腻、颓靡的味道。而阿娜伊斯却是一枝遗世孤立的两生花,只存活在爱欲之中,只躲藏在日记构筑而成的温柔之乡里观察与记录生活的本真。照片中的她看起来如此单纯,既安静又平和,沉溺于深邃的忧伤,有着迷离哀怨的眼神、温存的微笑。她陷入对雨果、对亨利、对琼的深刻爱恋之中,如此单纯地爱着丈夫、情人以及情人的妻子。可以说,这种复杂的爱恋关系使她迅速成长,从一个青涩、不谙世事的少女,成为一个世故的成熟的女人。爱与性,这个纠缠了上千年的话题,在书中那些繁复、华丽的文字下如同春花一样渐次绽放。阿娜伊斯的文字没有媚俗,没有单纯的肉欲,而是以某种超然的姿态存在着。她纯净、清透,坦言性而不以为羞耻,是自然,是爱情的升华。于是,她的笔端流露出某种单纯。她眼中的性爱,简单纯粹,没有一丝一毫的猥亵,仿佛呼吸一样自然神圣,天真而动人。她写她的爱欲,她对琼的爱,她对亨利的爱,温暖、明媚,就像是三月的阳光一样,穿透初春的阴寒,那么自然、毫不做作。作为女性作家,阿娜伊斯也不时用敏感的目光注视着她身边的男人。书中复原了一个真正的亨利。这个亨利不再是《北回归线》里颓废至极、放浪形骸、尖锐而又愤世嫉俗的米勒,而是有时绝望、有时疯狂、有时温柔、喝醉酒会感伤,还有点小自私的中年男人。他是阿娜伊斯成长的导师,同时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群魔》。作为心理分析师的阿娜伊斯无疑是成功的。她用文字编织成一张精神分析的大网,细腻而又略带神经质的性格描写,敏锐而又丝丝缕缕的叙述,那无处不在的心魔,让每个进入其内心世界的读者,与作者一起,在爱与欲中无力而又无望地挣扎。仍记得书中的一段话。亨利说,“我想在世上留下一道疤痕”。而阿娜伊斯回答说,“我会帮你的。我想留下女性的疤痕”。最终,阿娜伊斯实现了她的承诺,她不遗余力地向出版界推荐米勒。米勒最终凭借《北回归线》一举成名,而阿娜伊斯的日记也在多年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成为世界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成为女性解放运动的宣言。这也许是作者写作此本私人日记之时始料未及的。再来说说电影。菲力浦·考夫曼用诗一样的镜头语言、沉迷缓慢的基调、浓重迷美如同油画一样的色彩来描述这段绮丽的情欲故事。天真迷人的阿娜伊丝·宁周旋在三个深深爱着的人左右,她的双性恋,她的男人,她的女人,看她沉迷在性爱的愉悦中无法自拔。这部史上第一部NC-17级影片满含着对爱的礼赞,恰到好处地还原了阿娜伊斯的爱欲世界。阿娜伊斯曾说:“我身上至少有两个女人的影子:一个绝望迷惘,感觉自己在沉没;另一个只想给人们带来美丽、优雅、活力。”而通过《情迷六月花》那些繁复、纠缠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不仅仅限于此。
  •     如题所述。。。“我们应该只谈感觉与幻,而不能谈观念,因为观念并非出自我们的内脏,在真正的意义上并不是我们的东西。 ”---齐奥兰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年底前的枕边书。/ 总觉得,结尾仓促了吧。。
  •     阿娜伊丝说,成为女人的过程太痛苦了。女人都难以把性和爱情弄清楚。
  •     不评价,现在我不懂。没体会到什么美感,只觉得这个女人在为自己的性欲找正当的理由。
  •     还是看电影来的更直观
  •     一直觉得用真人做一本书的封面实在是太傻逼了……
  •     突然觉得人是多么复杂的物种
  •     意乱情迷才是爱。
  •     没看明白~~~
  •     本科去学校的时候在飞机上读的,记得一句话,你从阴影处向我走来。基本上人都是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女人都是,却又想扮演大人或者救世主,爱一个人可以爱上对方的爱人,或者一开始我们纠结的就是自己本身。美式文字难得的细腻,哀伤和情绪以及铺陈,情色好像都没太注意,还是那个时候自动屏蔽了,好像找不到这本书了,有机会再看一看。
  •     诚实,真实的自省。
  •     很资派的性爱情感指导,感情如此饱满,膨胀的欲望,电影女主形象果然符合,娇媚纯真荡出清水芙蓉的妖娆。
  •     对那些疯狂的没有拘束的情感或潜意识,似乎冥冥中存在共鸣。。。
  •     老早看滴,写的很好。代入感很强。推荐给广大青骚年~~~
  •     第一次遇见 电影比原著好得多的多
  •     不是这个封面。如果作者说的是真实的话,佩服她。书中我读出了真实。原来她爱的就是她一个,顾左右而还是她。改编的电影这一点也说的明白。起码作者写出这些心情来,读到的我不再觉得自己孤独一人。
  •     一个为淫乱找美丽理由的女人,就承认一下你想要多边关系不行吗?整那么多有的没的,矫情!
  •     又是一本期望过高的书。。
  •     关于双性恋,看完有点毁三观,有些地方略深奥,看不懂。
  •     翻译不能忍。
  •     后来就软了很多。我真是不适合看书,看的过程非常自我。顺着宁的回忆,我也开始思考跟一些人的关系,思考我的“浪“,也反省这些。没有答案,我还沉浸在痛苦当中,并以此来满足自己。
  •     国内对这位女作家介绍得太少了
  •     自恋与他恋同在,异性恋与同性恋同存。 有时候,人们都在性与爱中迷失,分不清是因为爱而有性,还是性维持了爱。其实也不需要分得太清,否则会失去了激情。其实这就是理性与感性一样,把两者独立来,就是一种错误。
  •     慢慢在读中。
  •      阿娜伊丝•宁与亨利米勒~~~也许只有她一个人的爱情
  •     ”繁华锦簇“的时代,还是单调扯淡的色情时代
  •     乱。。。。
  •     跳读一遍。。。
  •     因为我捡起了他们的混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