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寻旧日时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代寻旧日时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08634005
作者:奥斯丁•怀特 (Austin Wright)
页数:352页

故事里的故事 ——《代寻旧日时光》,怯懦以及其他

故事里的故事——《代寻旧日时光》,怯懦以及其他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而当我们在原处遥望这样的景致,事实上,桥与风景、人与明月、窗外的梦境,都早已成为眺瞰这一切人的美了吧。抽离了现实的困窘的小说就像是这段产生美的距离,让阅读者能够在虚构的情节里面,观照自己的内心,去发现自己的愁肠百结、爱恨悲喜,以走出困扰生命的真实环境;而故事里的波澜起伏,则是作者的武器,用以对抗无力改变的现实,如同是划破天际的那一道明亮的闪电,用心灵定格的精彩,去实现一切的不可能。  是以,当苏珊打开前夫爱德华寄来的小说初稿,她便带领我们进入了《夜行动物》一场疑云重重的谋杀案:荒芜人烟的公路、突如其来的难以置信的抢劫、隐隐可能发生的不幸,在三个黑夜的鬼影的魔手下,理性而怯懦的数学教授托尼被离奇赶下了自己的车,与妻女分离,挣扎求生,终于报警……而当我们打开《代寻旧日时光》,苏珊则是故事的主角,在这里,是一个被现任丈夫背叛的中年妇女,与生活妥协,一本曾经青梅竹马构思的小说,让她回忆起当初爱情的纯粹、自己出轨的始末,而前夫小说里那个被架构在自己曾经生活和游玩过地点的懦弱的男性,似乎是在象征着当年那个沉默不语的自己;男主悲剧式的结局是在暗示什么呢?会是她么?这,是否也是一场对当年的“罪恶”的“复仇”呢?  与其说是一部心理惊悚和结构特别的双线交叠的小说,《代寻旧日时光》从“一本小说的复仇”出发,缓慢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纠结在爱情、家庭和回忆之中的精彩的画卷,在这里,我们似乎能够在故事的故事内外,为每一时期的每一主角,找到他们的影子:当年的疯子前妻默默承受阿诺德和苏珊出轨的痛苦,未疯的苏珊今日面对的则是阿诺德的“华盛顿”;当年残暴犯案的雷伊脱逃在外,没有证据能够让他伏法,而不久于人世的警探鲍比在法律之外的枪弹,以及为了所谓的迟到的正义而施行的暴行和谎言,难道不是某种程度上和雷伊相似;托尼在最后举起的一枪里的犹豫,又与苏珊迟疑的与丈夫的交谈有着相似的内核……  庄周梦蝶,在现实与虚构的困惑里面,似乎只有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的内核在传递出不变的真实与勇敢。人们的怯懦是有来由的,因为我们惧怕揭开赤裸裸的真相,用逃避与掩盖真实的不说话的沉默,去试图忘却这些真实,而真实,则需要勇气去面对。与其说,小说中穿插的小说是情节推动的线索,不如说,故事里的故事所代表的,是我们说不出口的怯懦的缘由,我们惧怕改变、不确定,试图用一些看似理性实则不遵从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理由去掩盖那些我们说不出口的话,而最终,有一个人会如同丹柯一般站出来,划破现实,照亮我们的内心,而这个人,只有我们自己。  因为怯懦,所以我们会失去我们曾经拥有的;因为怀念,所以我们会追寻旧日时光,仿佛这样就会回到过去;而死亡不能带走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虚幻去掩盖的真实,而有一天揭开这袭华美的袍子,我们终究会看见,当年我们离开时候,那些不可言说的真相。  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已真实   故事里的事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已故事   故事就是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里的事》    By 林怿  2013年1月20日12:55:32  写于御庭园

翻译、编辑错误

读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下:1、45页第三段第二行上周我给让3个学生不及格。“给”、“让”重复,删去一个即可2、54页第一段最后一行“她”,应该是“他”,托尼3、79页如果当时她们不在,但现在仍然在车里,不管多早,她们也许还会有一线生机不懂这句话的意思4、83页倒数第8行鲍比安德斯,应该是鲍比·安德斯5、128页倒数第8行孩子们静静地走着他身边走在6、147第6行,房间里有一个白发苍苍男人白发苍苍的男人7、162野夜行动物16下第三段第二行他所咒骂的不是不是拥堵的高峰期删除一个“不是”8、175第一行托尼只能时不时从第一排球迷脑袋之间的夹缝中瞥见这位球员球衣背面。这位球员的球衣背面9、175页5-6行中间斯蒂文之前被叫做斯蒂夫,同样的问题182页第一行还有一处10、175页第二段中间罗身材高大,有勇无谋,永远只有一招:让你闭上嘴从前后文看,罗是闭嘴的主体,他在审问中一直沉默,所以这里大概应该只是“闭嘴”11、176页第二段这为应该是“这位”12、207倒5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能拿着菜呢从前后文看应该是“菜刀”13、210页倒4行当然它们只是一些念头,并未付诸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隐藏好妻子苏珊内心深处的阴暗面罢了。“隐藏在”14、217页倒数第十行她并非没心怀怨恨“非”和“没”应该去掉一个15、233页中间他猜到他们也都有所耳闻,但是之前他从来亲口对学生将过这些一句话两处错位,一处是“从来”应该是“从未”,再有就是“将”,应该是“讲”16、234倒5普罗大众普通17、246第4段第一行托尼当时正用拿毛巾擦着头发“拿”和“用”重复了18、270页第一行苏珊没时间去想自己的名字为什么会出现在书里,也没意识到书中的“苏珊”是爱德华取的名,当然,他也没有必要那样做。感觉“他”应该是“她”,指苏珊,而不是爱德华,这里我不是非常确定19、301最后一行自己一个小时前看到了雷伊但是没逮住他,他现在可能不走了,但他确实在那里出现过他现在可能走了20、302页倒10行他曾设想过毫无挂碍的重访这里,远离那些带给他可怕回忆的地方他既然想重访,他远离的就一定不会是地方,而是回忆猜想是“远离这个地方带给他的那些可怕回忆”21、311最后一行他属于完全雷伊被忽视的那一类与众不同的人22、320页倒数第二行也不用想鲍比说的那样像23、323第11行托比应该是“托尼”24、341倒数第7行退休金计划要老保险“养老保险”

缩卵只能自认倒霉

  这本书的封面活像上世纪的心灵鸡汤、情感感悟、盗版《廊桥遗梦》之类的书,包括封面封底上“最好的时光都是被废掉的”、“重入时光领地、回溯过往点滴”之类的短句,但我纠结之下还是付了款,全赖封底推荐。是的,除了千篇一律、无异于废话的《纽约时报》说:“令人瞩目……如痴如醉……完全无法抗拒”,使我上钩的是鲁斯·伦德尔的推荐,她说的话也好似陈词滥调,但她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好看”的记号,“她说好看的书是有多好看啊?”于是悬念在开始看书以前出现了,所以……封底名人推荐再怎么看起来无聊,对于行销应该还是有用的……  开始看了没多久以后我就再次怨恨起这本书的封面来,做封面的人八成是没看过书,就看了个书名,最多再看了点目录、简介,获知内容围绕“前夫重来音讯,触动前妻内心”展开,就想当然地弄了个“中年人回首往日情”的意境。真是叫这本书好不尴尬。因为这本书跟整个外观传达的意境八竿子打不着(亚马逊上也有类似评论,冲着封面去买的读者读了书就发现完全不知道作者想要说什么)。这明明是本挺酷的书(尤其70几页以前),像你看过的那种氛围残酷冷峻的犯罪电影,不是那种玩弄智力与优雅的犯罪,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心灵一时兴起/二话没说犯下的罪行(因为它蒙受了难看包装之冤屈、第一印象之误解,我对它的好感或许还有反弹加分的因素)。确切地说,这个很酷的氛围来自于书中之书——一位妇女的前夫给她寄来了他写的一个小说《夜行动物》。而《夜行动物》以外的情节,则近似于李安《冰风暴》的调调——家庭生活、婚外情什么的,女主人公当年觉得她的丈夫写小说写不出什么名堂,一面与现在的丈夫——当时他也是人夫——偷情,然后双双离婚结合,现如今情况也不太妙……这本书,就是由书中书和阅读书中书妇女的生活两部分穿插组成的,她每天处理完日常琐事,就去看一章前夫写的小说。《夜行动物》也比已婚妇女的婚姻危机更吸引我,以至于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对女主角有种“别磨蹭了/别做家务了/别管丈夫和小孩了,快去看书吧”的期盼。我觉得外面的那些情节有一点累赘。  她前夫写的小说,开篇就抓住了我:一名男子(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托尼带着他的妻子和女儿开车行驶在夜间公路上,他们要去度假,公路上遇到了点很小的麻烦——有两辆车在前头并行,开得很慢,车里的人还在说话,你按了喇叭,然后设法超过他们,你女儿朝他们竖了一下中指……看上去是再平常不过的小插曲,但由此一路发展,不用很复杂很长的过程,很顺、很快,我想大概也就一两个小时,就演变成了妻女被暴徒奸杀的局面,罪犯当然都跑了,剩下一个受到巨大震撼的托尼。这一段让我心有戚戚焉,因为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件事发生,那么自然而然能走到这一步。托尼让我再一次看清楚,我,还有我身边的很多人,我们这种“斯文的缩卵”是怎么在不假思索的简单粗暴面前束手无策、任人宰割的,真是懦弱无能。被别人抢了东西,就开始想怎么跟他商量、要给多少钱赎回来,而不是立刻动手抢回来;被人偷了东西,就跟着他、观察他、想来想去“是不是他偷的”,而不敢上前质问,最后放弃;哪怕是个已经侵犯了你的陌生人,仍然顾虑他的体面,无法撕破脸;理直气壮的话,也觉得难以启齿……这样的事情真的遭遇过以后,我就知道我们这种人一旦真的碰上真正的凶恶是有多没用。而托尼就是那样失去妻女的,那些人也不是一上来就行凶的,否则托尼他们有车可以开走,有电话可以报警,他们一家人是在“无法立即采取简单粗暴的反应”的磨磨蹭蹭、犹犹豫豫、步步退让和“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的幻想里最后落到那一步的。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那么真实,我知道有些人就是会那样。头脑简单的人会说:“你喊呀,你跑呀,你打他呀”,没错,头脑简单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是令我自愧不如的强者,有些人就是不会喊不会跑不会还手——“居然有这种人”,很多人似乎会这么想,好吧我就是这种人,而且这种人不少。  《夜行动物》开头的这个事件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段。它让我想第二个问题:他们是什么时候打算奸杀那对母女的?我倾向于认为,他们一开始只是被他们假模假式的中产阶级腔调激怒了,就像后来一个歹徒对托尼说的:“你女儿看我那个眼神就好像当我是个强奸犯,我不管强不强奸她在她眼里都是个强奸犯,那我就强奸她吧。”是托尼一家不自觉的居高临下的态度燃起了他们的怒火,托尼一家后来的羸弱和可笑刺激了他们虐杀的快感。他们在公路上开着车企图寻衅滋事时,是蓄谋要激怒托尼、碰他的瓷、最后杀了他家人吗?我想大概没有,他们只是想找点麻烦发泄一点并不具体针对托尼的不满和暴戾的情绪,也许装腔作势、居高临下的托尼正是他们平素朦胧的愤恨对象的代表,他们忽然越看他越憎恶。  托尼妻女被杀,这只是个开头,《夜行动物》和《代寻旧日时光》都只是刚开始。接下来托尼还要面对复仇的问题,同样,他的性格和三观使他再一次受到了暴力的胁迫,而无法摆脱复仇这件事——这也是他死去的妻女对他的懦弱进行的报复,也是《夜行动物》作者对他的前妻(苏珊)进行的报复。就不再剧透下去,而且后面的节奏有点松散拖拉,情节也有刻意之嫌,又拉低了分数,不过还是要替这本书申冤——它不至于像它看上去的那么难看,对某类知识分子的怯懦和虚伪的刻画还是蛮有意思的。这本书的原名叫“Tony & Susan”,什么“代寻旧日时光”,跟封面一样都是瞎搞!

当我们回避时,我们是胆怯,还是成熟?

以书籍为切入点引出后续章节,或是围绕阅读的主线展开构建故事脉络形成一个全新文本的书写,似乎是那些同为爱书人的作家们较为熟知和游刃有余的写作方式,前者如《第十三个故事》、《纸房子》,后者如近些年来的佳作经典《鳄鱼的黄眼睛》、《偷书贼》乃至《布鲁克林有棵树》等等,多不胜数。然而,除了母故事几乎只为其下的各子故事作为支撑而存在、内容主旨却与子故事并无太多相连的《天方夜谭》,完全包孕另一个故事,且与之丝丝环扣、紧密相连的叙述方式相对而言却较为鲜见,美国作家奥斯丁•怀特作于20年前的《代寻旧日时光》便是其中一个还算是成功的尝试。故事由与前夫离婚25年的苏珊突然收到其作品《夜行动物》,并在阅读中回忆、思索,这根看似单一、事实上却靠托尼和苏珊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懦弱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根脉络为主线,直线型叙述展开,融入婚姻、家庭及推理等元素,最终向读者抛出了未解的谜题----当我们逃避、回避、躲闪时,我们是胆怯了还是成熟了?由连妻女都无法保护的托尼给出的答案当然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以他为故事主人公的读者苏珊那里也得到了明确的阐释。然而,托尼的怯懦却引发了读者苏珊一阵阵物伤其类般的恐惧。苏珊这个在第一段婚姻中最终勇敢地斩断了姻缘的“勇者”,在第二段婚姻中又遇到了雷同的问题,然而此时的她却早已抛弃了婚姻理想主义,甚至舍弃了对爱乃至对忠诚底限的期望值,转而将婚姻诠释为一种两人合作以期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活下去的方式,用表面的无欲无求拼命掩盖下心底的希望,追求着表象下的和谐与安宁。我们无法像责怪托尼那样责怪苏珊,因为正如苏珊所言,她的第二段婚姻与第一段也差不多,那么,如她继续勇敢,她的第三段婚姻是否也将和第二段差不多?在这些命题的追索中,苏珊带着她无法实现的希望,以其悲剧式的宿命“成熟”了。托尼的懦弱看似单纯,实则却引发一个更为广大的命题----在文明的背景下,在法律的框架中,当规则与道义无法兼顾时,你选哪一个?杀害了托尼妻女的流氓雷伊可以完全无视文明与法律,第一个救助托尼的农夫杰克•康布也可以轻易做出抉择,因癌症即将离开人世的警官鲍比的选择带着决绝的味道,而身为数学教授的托尼却在好容易刚刚冲破了本能的怯懦后,又夹在了理智与情感中踯躅不前。小说为鲍比安排了侠盗罗宾汉式的解决方式,又给了托尼以生命为代价、继而无需再面对文明与法律的救赎结局。但究其提问的答案,恐怕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作者通过苏珊阅读托尼的方式巧妙地将两种完全不同、又都无解的怯懦联系在一起,直扣《代寻旧日时光》的原版书名《托尼与苏珊》,将一连串问题抛给读者,引人深思。然而这种环环相扣、彼此印证的写作方式却在强化了对人物性格的描写的同时,因读者苏珊对主人公托尼的过度解读而大大降低了故事的延展性、稀释了小说应有的张力,同时也拖缓了推理的节奏,与那个好莱坞式的结局一起成为托尼故事中的两大败笔,为阅读增添了不少倦怠之感。此外,小说的后半部分翻译风格以其不通顺和别扭一改之前的诗性。故,认为此书虽可阅读,但不推荐。

文明的短板:懦弱逃避

故事中有故事,看到旧情未了的苏珊收到爱德华来信的不安,让人以为又看到《廊情遗梦》的中年恋情,然而一路随着故事追踪下来,结果并非所想。恣意的回忆,暗喻的欣喜与迷惘,又一次向左走向右走,让人遗憾苏珊和爱德华并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比起苏珊的现实生活和老帐本式回忆,故事中的故事《夜行动物》倒是非常精彩。托尼-海斯廷斯真是一个让人痛骂的懦弱人,自诩是个文明上层人,自诩要懂礼貌知礼节,可是秀才遇到兵,一切枉然,直接害了妻子和女儿的性命。当自己逃脱作恶分子的追捕时,还一味为这些坏蛋找推委的理由“因为他现在肯定,他们是想让他们一有团聚。”警察帮助他询问案情实情时,警察问:“你怎么看?”托尼答:“我不知道该怎么看。”在辩认是否是凶手时,明明是凶手,但还是不确定:“他们之中有人有罪,但托尼一个人也不认识”、“有一个人我看着有点儿眼熟,但也不确定”,“问题是我不能确定”。托尼总有种退缩的心理在拉扯着他,让他逃离这团乱麻:“他想,他们能不能抓到这三个人又有什么区别呢?”甚至在警察再次捉到凶手时,明确到凶案现场发现指纹时,仍是令人气愤的满篇谎言。托尼在怕,在恐惧。他披着文明的外皮,掩盖不了内里的懦弱和逃避。小说《夜行动物》里极为细致地披露了托尼种种心理过程,时而逃避,时而悔恨,时而反省,时而放弃,时而又被激起一些义愤。他善于思想,思考又大过行动;他在面对危险时,理智又大于直觉。至于事后的反思,即使想到“若想使用暴力,他大可以从他们身上压过去”,即使明了“他们的暴力源于他的不抵抗”,他最后选择的仍是一条自我被动的路。故事发展中的颇多意外,更让人觉得文明众生像里的文明真是个大讽刺。托尼的思想波动和如同行行尸走肉般现实反应的对比极为触目惊心,从这个人身上,不仅看到个人性格的短板,更显示出作者的野心,要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明”本身大声的嘲讽。从主人公托尼的自我反省里,我们看到清醒地传教、传统、历史、谜团、仪式对人思想和直觉的清洗,文明的洗礼之后,本能的退却与让步。那些本属于文明的文明,却也诱导出更多的不文明和丑恶。在缓慢深入邪恶暗夜的深处,托尼试着通过文明世界支撑起自己,文明掩盖了巨大的弱点,文明本身的讽刺让每一个自诩的文明人成为悲哀的一分子。文明的洪流里,“潮水在推着我们前进”,一旦成为生活情感的旁观者,玩起太极、踢起皮球,回避怯弱或者自甘牢笼,在这样的文明中,“他们就站在岸上看着我们淹死”。回到苏珊的故事里,苏珊也是一个被动生活者。即便她已有20年的婚姻生活,但仍难以忘怀曾经的初恋与前夫爱德华。她和爱德华用她自己的话说,一个是离开写作就不能生存的写作者,一个是离开阅读就无法呼吸的读者;一个是发出者,一个是接受者;他们都在故事中构建起自身的结构和地形,借故事描绘的图景以传达,但他们之间就像华美的文明成就了文明本身,却也在现实中成为相向而走的生活回避者。再看一眼这桩事吧:爱德华现任妻子在圣诞贺卡上附上了爱德华的便条:他(爱德华)12月30日会到芝加哥来,住在马里奥特酒店,希望届时可以见一面。而看完小说,写好评论的苏珊想到爱德华没来拜访以及各种从没有问出口的疑惑,又把信撕了,换成短句“如果想知道我的看法,请写信给我。”真实的生活里少有命案,也没有假如,可人与人之间还是会一错再错,渐行渐远。

与自己对话

书中书的结构并不新奇,但是一直是我的所爱,《影之书》、《失物之书》、《爱的历史》、《告别的年代》……我读过很多此类的图书,老实说《代寻旧日时光》虽然也采用了此类手法,但是比那些书还是略有逊色的。通常来说会选择以书中书为写作结构的作者,多数都是爱书之人,爱阅读,然后写作,反之,除非极具天赋,很少有人阅读量不大,虽然写了点东西,并且以实体书出版了,就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当然这并不妨碍他们很会讲故事,并且成为一个好的写手。显然,奥斯丁•怀特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虽然他生前著作并不多,只有7部长篇小说和4部文艺理论著作,但是通过阅读《代寻旧日时光》可以感受到她写作中的严谨与诉求,对文学的热爱、对社会性话题的探讨,不过也许因为我一向更喜欢大气磅礴或者缜密深邃的作品,于是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强烈的由外及内的反刍,以及在两性的差异与关系上的专注,使小说更加偏重于对个体的内部窥视,同时,在用心理学的手法对自我的剖析达到了饱满的程度时,也就意味着对故事的情节的延缓性,对单一主题的过度诠释多少会让人有点倦怠感,这也是我以为的稍有逊色之处。在这本小说里,作者设置了两条线交替行进,主人公苏珊收到了前夫寄来的小说手稿,开始了内心的挣扎,由读还是不读的纠结,到阅读时的内心自省构成了主线,应该说这条线其实比较无趣,完全采取了心理分析的手法,让苏珊对过往的经历进行了回顾,并且在书中主人公的投影中看到了自己,进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之,在他前夫这部名为《夜行动物》的手稿中,作者开篇是以犯罪小说的手法去写的,不过在书中人物托尼一家遭遇危险时,又掉转笔锋重回到她擅长的心理分析部分,在妻女遭到绑架后,作者更加关注的是托尼内心的转变,而弱化了其他人物,当然,这正好与另一条线遥相呼应,应该说本书始终专一于对一类特定人群进行深度的解析,而这也正是它最突出的地方。这类特定人群即是当下的知识分子,甚至包括你我。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憎恨暴力,并或多或少的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去影响着社会,但是真的有多少人在面临考验时,拥有果断的行动力吗?也许只有真的危险来临的时候,才能进行证明,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如同苏珊一样躬身自省的话,就不难发现自己的懦弱,正如《夜行动物》里的托尼,所以,不可否认的是奥斯丁•怀特对这个特定人群刻画的入木三分,并且非常犀利。其实这种行动力并不局限于暴力,小说中正是通过托尼面对暴力时的无为反衬出苏珊在生活中的逃避,这两种懦弱的表现其实是殊途同归的,而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直面的自己。

一次读了两部小说

读这部小说是个特别新奇的体验,因为读到的不是一部而是两部。感觉自己在窥视女主人翁,又跟着女主人翁窥视另一个人。首先呈现的是女主人翁苏珊的生活和感受,就像本书封面一样,怀旧而且诗意。但是,苏珊背对读者,她在关注另一个世界,我们只有沿着她视线的方向,才能去发现那个世界。与苏珊呈现给我们的感受不同,那个世界里暴力与悔恨交加,而营造者是苏珊的前夫。苏珊一直在回避前夫的世界,在收到前夫的书稿后,整整拖了三个月才打开,她害怕这份突然冒出来的书稿,会瓦解“她好不容易才与过去达成的和解”。我顿时想起普鲁斯特那厚厚的完全由回忆织就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里面尽是多么愉快的回忆呵。而这位苏珊竟然好不容易才与过去达成和解,该是多么不敢正视的过去?苏珊的过去在阅读前夫书稿的同时,一点点浮出水面。表面看,前夫小说讲述的故事,跟苏珊不搭界。那是一部具有恐怖意味的小说,大学教授托尼带妻子女儿度假,高速公路上碰到三个打劫者,他成功逃脱,妻女却遭强暴后被杀害。追踪罪犯的过程没有费多少笔墨,但是要罪犯承认犯罪事实却颇费周章。更大的问题是托尼,作者没有怎么表达他的悲伤,为什么?苏珊为此对托尼很愤怒,实际上我也感同身受。这个文明世界的男人,因为懦弱,丧失了解救妻女的机会,又因为懦弱,而不能强有力地指认罪犯。他不肯正视自己的懦弱不肯正视自己的悔恨,正视会令自己活得更艰难。就是这样一种“不肯正视”让苏珊在托尼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苏珊不断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也正是我的感受。她边读边猜测前夫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意义。于是,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自己与前夫相处的时光,继而让前夫与现在的丈夫交织出现,把自己的生活完全暴露在读者面前,就像前夫把托尼的生活完全暴露给了她。她焦虑地猜测故事走向,那也是我关心的下文。苏珊在小说中仿佛成了读者代言人,替读者说出想法和不满,引导读者怎样读懂前夫的书。而唯一需要我们猜测的是,苏珊与前夫到底见面了吗?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在读什么

关于作家与其作品中角色的关系,一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作者应该努力撇开自己,指向外部世界和他人,如此才能成就好作品;另一种则是“我”从不应该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缺席,而作品中的角色,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所映射的投影。在这两种观点中,我总体上倾向后者。诚如史铁生所言:“写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实的他人,写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只是,对于读者来说又如何呢?当我们阅读时,对作品中呈现的人物故事,我们是仅仅当做事不关己的一出戏,还是从中去探寻自己内心的共鸣?奥斯丁·怀特的《代寻旧日时光》,便用独特的故事架构方法,让我们对这个问题加以审视。说本书架构独特,是因为其采取了一种“书中书”的嵌套故事形式。有着平凡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苏珊,一日突然收到了前夫爱德华写作的小说。爱德华的文学梦曾经是两人分手的肇因,而如今,他却请求苏珊为自己的新作做评。这看似不经意的请求,会给苏珊平静的生活投下怎样的涟漪?随着苏珊阅读的展开,我们也和她一起深入到了爱德华构建的世界中……爱德华的作品《夜行动物》,讲述了大学教授托尼携家人前去度假,一念之差选择了连夜驾驶,却因此遭遇路匪,文明被蛮荒吞没,妻女尽遭不测,他自己也陷入了长久的痛苦与煎熬之中,并最终踏上复仇之路。在书中,怀特将爱德华的故事和苏珊的阅读经历交错展开。从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苏珊对作品态度的改变:从一开始的下意识抗拒,到后来虽然阅读却反复提醒自己“小说是小说,生活是生活”,再到后来越来越沉浸其中,并不自觉地追忆起自己的往日时光,甚至自问“托尼和苏珊的相似性”何在。让人不得不感叹,一部作品,竟能影响读书者如此之深。在此不免要提及本书书名。中译本书名《代寻旧日时光》令人感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其实英文原名反倒极为直白——“Tony&susan”(托尼与苏珊)。估计也是这个名字过于直白,过于“不文艺”,让出版方对此有所顾虑,才会加以替换吧。只是如此一来,开门见山,直奔主旨的意味也就没有了。托尼和苏珊,到底有何关系?以苏珊的视角,托尼只是前夫爱德华笔下的角色,除了姓氏取自自己与爱德华共同的家乡小镇之外,似乎并无特别关联。他们性别不同,家庭构成有所差别,职业也不尽相同。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苏珊越来越感受到托尼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他面对暴力的懦弱与无助、他失去亲人的痛苦、未能保护挚爱的悔恨、生活骤然脱轨后的彷徨……当然,我们阅读作品,多少都能将自己代入戏中,感受书中角色的喜怒哀乐。但苏珊所做却并非仅止于此,托尼的故事,仿佛捅破了她平静生活的表面,让她不自觉地追忆起那些被她尘封在内心中的往事,甚至触动平日里压抑在潜意识内的各种思绪:她与爱德华的少年相识,青年时重逢后坠入爱河,婚姻后因为爱德华的文学梦想而出现危机,与现任丈夫阿诺德的相遇,以及隐隐的对维持现今婚姻而产生的对阿诺德的怀疑和不满。这些和托尼的遭遇有关吗?貌似依旧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苏珊在生活中,也从未遭遇过暴力。然而她却分明知道,托尼和她,是无比相似的存在。一样的自诩文明,一样害怕暴露自己的懦弱,一样面对生活的逆来顺受,一样有意无意的逃避,一样将自我掩盖在表象的面具之下。于是,她最终明白,“苏珊就是托尼”。若是苏珊处在托尼的位置,她的表现又会如何?会如丈夫阿诺德所说“你一定会舍命保护孩子”吗?那个答案,苏珊自己当然知道。在阅读的过程中,她不仅追忆往事,更反躬自省,从而看到了更真实的内心自我。这也是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所应该具备的特质,“让读者不经意间在作品中蓦然发现那个最卑微的自我”。而对于本书的读者,这种代入更因作品的架构而明显。我们一面跟随苏珊一起,深入到托尼的世界。虽然其故事不是出自我们的某个旧识,甚至有着东西文化的隔阂,但是我们一样能体会对文明的不安,对蛮荒的恐惧,对失去的追悔,因为我们也一样是自诩文明优越,却将自己的懦弱有意埋藏的人。至于与自己不同的人,我们也会像苏珊怀疑阿诺德那样,质疑其“是不是读得懂”。另一方面,我们又随着作者的笔触,窥视苏珊的内心挣扎。和她同为阅读者的我们,是否也能从她的经历中,听到自己内心的悸动,发现那个也许被掩盖和忽略的“自我”呢?或者说,“我们”是否也是另一个苏珊,另一个托尼?我们的疑虑,是否也如苏珊那样:“这种阅读到底是放大了我们之间的差异,还是使之更加相像了?它带来的,究竟是威胁还是抚慰?”也许,答案只在你我心里。刊于3月10日《珠江商报》

向逝去的90年代致敬

一 我们的90年代合上《代寻旧日时光》,第一个涌入脑海的情景并不是苏珊纠结的旧爱、托尼丧亲的痛苦,反而是一个词——“90年代”。这个我们曾经无比熟悉却已然远去的时代,在知识分子、文艺青年为80年代的文艺热潮欢呼雀跃的时候,90年代显得低调、尴尬而势微。可那是我们的90年代,每一个80年代生人的青年人最宝贵的回忆。那时,我们年幼、好奇,刚到十几岁的年龄,世界扑面而来,如此欣喜、迷惘、目不暇接。那时,我们的生活里没有手机、电脑,我们一本一本地读书,幻想着即将到来的新世纪。而我们身边是爱得纯粹的大人,亦如电视里爱得纯粹的杜梅和方言,是特属于那个年代的疯狂而单纯。于是有人说,那时候才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二 托尼的逝去《代寻旧日时光》原名Tony & Susan,是美国作家奥斯丁•怀特的最后一部作品。典型的学者式写作,没有急功近利的倾诉,没有故弄玄虚的炫技,却在娓娓道来间看似不经意地一笔,便直指读者内心。这是一个书中书的故事,女主人公苏珊收到前夫爱德华的一部书稿和委托,委托她阅读这部小说,并请她帮忙指出“其中缺了点儿什么”。一个故事刚刚开始讲述,却被另一个故事蛮横地闯了进来,托尼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爱德华的书稿题目是《夜行动物》,这是一个绝望的故事。也许你是一个平凡的人,像身边的所有人一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家庭美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平凡但却幸福。但是你的潜意识是否与你相悖,总是杞人忧天般地考虑一些看似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文明突然坍塌、亲人突然离去、你所有的长处在荒蛮面前一无是处,而你却无能为力?仿佛噩梦成为了现实,包括噩梦特有的无能为力。托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妻女丧命暴徒之手,托尼却发现他在追凶、复仇与新生活之间不断摇摆。他复仇,像文学的母题;他怯懦而犹豫,像我们每个人。我记得托尼独自在深夜的森林里蹒跚前行,举目看不见一双友善的眼睛,黑暗中却隐藏着杀机;我记得托尼看到妻女的尸体后,一遍遍地欺骗着自己,用各种方式;我记得托尼在司法制度和原始义愤间痛苦地挣扎,已然无法分清谁与他站在一边,谁又是他的仇人……于是,我问自己,如果你是托尼,你会怎么办?我也问了很多朋友,如果你们是托尼,你们会怎么办?但是,得到最多的答案便是,沉默。三 苏珊的旧日苏珊的故事被《夜行动物》冲击地七零八落,我们不停地接收到一些碎片,在急着追随托尼追凶的脚步时,我们会埋怨这些碎片阻碍了阅读的进度。但渐渐地,我们的目光却被这些碎片吸引去,进入了苏珊的隐秘世界。阅读伊始,我们以为苏珊是克制的、学者气十足的一个中年家庭主妇,以为她对爱德华的情感是无所谓的已然逝去的旧梦。但随着情节一步步展开,苏珊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她和爱德华纠缠不清的旧日也渐渐清晰地展露。说到苏珊的故事,竟一时语塞。想起多年前看《暗恋桃花源》,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聊“桃花源”,可“暗恋”却很少有人论及,也许是不热闹,也许是太深奥,也许仅仅是与我们的生活太像了。每个人都像苏珊一样,曾经狂热地爱过、被爱,经历了诱惑、背叛,从怯懦到勇敢。当我们选择认定最后的那个自我后,便习惯将以往的自己都打包、装箱、封存,恨不得最后再盖一个火漆封印。但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爱德华,都有一本《夜行动物》来唤醒自己去正视过往的时光,去开箱,嗅着弥漫着霉味的旧日。书的最后,苏珊高度评价爱德华的作品,却将写好的纸条撕得粉碎,只是匆匆写下几句话:“如果想知道我的想法,请写信给我。”她的嘴角荡着微笑,她并没有告诉爱德华他的小说中缺少了什么,却填补了自己生活的裂缝。四 尾声阅读中,21世纪的我时常会跳出来针对书中的情节,犯着这个年代固有的自以为是的傻缺。“如果他们有手机就不会发生惨案。”“当时要是有微博,肯定会有目击者第一时间发送凶手照片。”阅读后,90年代的气息却将我包围,仿佛我也打开了一口箱子,舒适地蜷缩在旧日时光中。

现实不过是一种幻觉

梦有美梦,也有噩梦。有些梦境是虚空的幻觉,有些梦境却是现实的折射。实际上,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那个世界。也许,相对于梦境的世界,我们的现实不过是一种幻觉。奥斯汀•怀特的小说《代寻旧时光》是一部结构独特的小说,它拥有一个外在的躯壳,又有一个内在的灵魂。作品的主人公苏珊是一个拥有多年婚姻生活的女子,她的前夫爱德华热爱文学,由于某种性格上的差异,因此离了婚(离婚和其夫的文学有关),她现时丈夫叫阿诺德,是一名医生。实际上,自从离婚后,她与爱德华已经很多年不来往,甚至可以说老死不相往来。但忽然有一天,爱德华给苏珊寄来了一本书稿,爱德华在信中说,那是他创作的一部小说,他自己很看重,也希望苏珊能够做出一些批评——当然,这些批评同样重要。苏珊收到书稿后一推再推,一直没有读。因为,她的心中始终萦绕着一股莫名的恐惧。爱德华写信告诉他,不久他就要来见她,希望能听到她的意见。苏珊决定必须读一下了,否则不知该如何面见前夫。刚好,苏珊的丈夫阿诺德去外地出差,她有三天空闲的时间,她决定读一读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名《夜行动物》。接下来,便是小说的内容。实际上,苏珊所读的小说单独抽出来,也是一篇极佳的作品。在这部书中,苏珊所看的小说的内容占据了三分之二——这是一部充满惊悚色彩的小说。以苏珊为主人公的小说,实际上只是一种叙述上的技巧,《夜行动物》就像一个包裹着华丽衣装的美人,如果没有这层华服,这部小说也不过只是流于感官的刺激。在苏珊的阅读中,充满了现实与幻觉的交叉,文学本身的表达已经不重要,一个人在现实面前的卑微和惊恐浮出水面。当人在某种精神世界的恐惧中,现实的甜美究竟能否将人从迷幻中拯救出来?在结构性与内容的一致性上,这无疑是一部上品。西方小说有着丰富的表达,不论是福克纳,还是爱伦坡,都善于以诗性的语言来打破现实的障壁,将现实与梦幻打通。这种通道所呈现出来的惊悚之感,透过纸背使人毛发顿竖。应该说,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类似的表达一直被得以尝试,但却始终跟在别人的尾巴后面。是我们自身沉溺于现实太深,还是我们迷离于梦幻太久,早已丧失了沟通梦幻与现实的能力?小说的语言非常洗练,叙述模式也极为漂亮,唯一显不足的是缺乏智性的张力。但文艺不是哲学,这种要求也有吹毛求疵之嫌。所以作为一本流行之作,亦可为之一叹。

过去与现在

拿到书的时候,觉得这应该是一本追忆过去美好时光的书。开始正式阅读之后就被这本书吸引了。文章通过Susan收到前夫寄来的书稿,请她指出其中缺少的东西,开始她的阅读之旅。在她被Tony的故事吸引的同时,也开始回忆起了有关她与爱德华的回忆之旅,那些隐藏起来的,被她遗忘的过去。文章在Susan的回忆以及爱德华的小说《夜行动物》进行转换。小说情节安排的比较紧凑,不会让人有拖拉的感觉,很吸引人。

我们都是逃跑家

文\Shirleysays《代寻旧时光》是部有点儿特别的小说,就像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故事里套着另外一个故事。其实,如果直译书名的话,就是《托尼和苏珊》,以两个故事的主角命名书名。中间的“和”字用得好!究竟是什么使他们相连?是情感吗?是命运吗?还是我们猜不出的什么?没有人愿意与前夫拖泥带水地相处,这总不是件好事儿。就好像时刻有人在提醒你,在上一拔婚姻里,不论你是率先起义的勇士,还是被迫投降的俘虏,你都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对于婚姻本身来讲,你就是逃跑家。在苏珊的前度婚姻里,她是勇士,她用偷情斩断了与前夫的情丝。多年后,前夫给她寄来小说手稿,恳请她给予评价。她甚至怀疑他是为了复仇才写这部小说的。写小说,是当年苏珊与前夫分手的重要原因,她觉得他不是这块料。苏珊在情愿与不情愿之间挣扎着开启了她的阅读之旅,同时开启了封尘已久的回忆。回忆里有童年的趣事,青春的过往,情感的盛开,以及败逃的婚姻。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事。有个女生想与前男友复合,但是有一件事一直令她如鲠在喉。当年在火锅店吃饭,瞬间电源跳闸,室内一片漆黑,前男友率先逃离现场,跑前好像是忘记了拉上她的手一起走。苏珊读的小说《夜行动物》也是讲一个男人逃跑的故事。只不过,造成的后果可比火锅店停电严重得多。托尼一家在去乡村度假的路上遭遇劫匪,生性懦弱的他眼睁睁地看着劫匪带走妻女,结果她俩惨遭杀害。托尼的偷生并不比死去好过,他反省、自责,甚至去捉拿凶手。一个人奔跑在心灵救赎的路上。最终,以生命作为代价赎回了人性里的勇敢。与其说本书的作者奥斯丁.怀特是位小说家,不如说她更像心理学家,至少擅长心理素描。她将托尼的懦弱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内心小细节的把握极其到位。一位中产阶级、一位思维缜密的数学教授,从小到大,怯懦像只怪兽趴在他的心底,他一直在做的就是考量计算,思虑后果,却从未想过行动能改变结果。尽管苏珊一再提醒自己“小说是小说,生活是生活”。可她还是在小说里寻找自己的位置,确切地讲,是与过去的自己对标。作为读者,她从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中汲取阅读的欢愉;作为失败婚姻的当事人,她捕捉到懦弱自我暗影的投射,“托尼是个懦夫,她似乎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在苏珊和托尼的身上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是思想和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真正的勇敢者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去努力改善现状的人,而不是成为逃跑家。如果你是一个逃跑家,请你修正;如果你爱上一个逃跑家,也请你修正。一切都还来得及。


 代寻旧日时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