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208095472
作者:[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页数:221页

殷实:“精神沼泽”中的毒药

“精神沼泽”中的毒药      殷实            维特根斯坦家族一百多年来素以制造武器和机器著称,直到最后终于生产出路德维希和保尔,前者是划时代的哲学家,后者是有名的疯癫者,保尔是路德维希的侄子。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侄子》零星提供的一些线索。依据这些线索,在此书中是找不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任何踪影的。没错,此书与《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的作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及其迷人的哲学毫无瓜葛,它只是疯癫者保尔的生平纪略,只不过这个保尔碰巧和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叔侄关系而已。不过,这个小说人物形象的原型,正来自现实世界里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作家与其交往甚深,以至于有人把这篇作品当作散文而不是小说来读。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是一部典型的伯恩哈德式的充满了嘲讽、贬损力量的作品。它让一个冷酷刻薄的叙述者,也就是作品中的物主代词“我”,断断续续来讲述疯癫者保尔的故事,又通过对“我”与保尔的深刻交往而大量地“出卖”自己,结果读者会看到两个堪称古怪的奥地利人的嘴脸:愤怒、脆弱、神经质,挣扎于疯狂的边缘,但又能在疯言疯语中撕破面具、道出真相,尤其是某种似乎是独属于奥地利人的精神灾变———伯恩哈德的大部分文学主题都与此有关。     事实上,从已经译成中文的《历代大师》等作品来看,伯恩哈德的大部分“火力”并非是只针对奥地利人的。他持续不断攻击的,是一般人类身上都有的常见精神痼疾,诸如虚荣、虚伪、世故、冷漠这些东西,也包括对习惯势力的顺从之类“国民性”的愤怒,对没有头脑的人的耻笑,对意义的茫然之感等等。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也不例外,作品中的“我”因肺痨病住院,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则因为疯癫而住院,作为同病相怜的莫逆之交,他们痛苦心声的交替流露,在互补中讲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厌恶,借用作品中对疯癫者保尔的一段描述:“他作为富人看透了穷人,作为穷人看透了穷人,同样他作为健康人看透了健康人,作为病人看透了病人,最终作为疯癫者看透了疯癫者,作为精神错乱者看透了精神错乱者。”这种骇人的诊断,可以说遍布于作品的任何地方。     伯恩哈德的意义是不局限于奥地利甚至欧洲的,他看上去是在孜孜不倦,为寄生的、腐朽的资产阶级世界里魑魅魍魉们制作标本,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一副。他没有直接抨击法西斯主义,却让读者觉察到法西斯主义毒素的无所不在;他也从不正面讨伐政府或皇权,却总会让貌似秩序井然的权利结构暴露出愚蠢滑稽的一面。对于普通人随波逐流建立起来的某些价值观,某些自以为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他更是常常给予毁灭性的嘲弄。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被他讥刺挖苦的事物。他不是讨厌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受不了存在于社交圈、上流社会甚或是庸众们心中的“精神沼泽”。     在中文译者马文韬先生的序文中,曾提及伯恩哈德作品叙述上的“音乐旋律”和“音乐结构”特质,可能这样的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艺术感觉,在翻译转换过程中会有所损失,所以汉语译本读来并不明显。不过,就《维特根斯坦的侄子》这部作品而言,还是可以看出某些端倪的。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和叙述者“我”,并未如“讲故事者”和“故事”一般关系简单,而是并列平行,各自共同的和不同的经历交替出现,“我”甚至是主要的旋律和线索,是掌控话语权的最强音。从文学叙述方法上来看,那些不断地、随机性地飘忽进“我”脑海中的话题、画面,确有一种线性地演进的音乐特点,包括一些饶舌式的回旋与重复之类,作家对情节、人物、故事的完整性之类,基本不多做考虑,一切都在叙述终了时被遗弃了,读者得到的只是碎片般的记忆,仿佛连串音符、乐句在空气中的缓慢消散。     伯恩哈德的犟驴脾气,注定会惹恼些许中国读者,特别是一些自以为是有修养有知识的人士。他的那些在中国尚属稀缺的对精神污染的自觉,他专注于灵魂批判的小说立场,无疑是某种毒药,总会伺机发作然后以毒攻毒,或许会对多年来追逐西方的各种主义、方法和潮流已经疲倦了的中国作家有所助益?

死亡,真的是一个命题?

你的那些愤怒,既在表面也隐藏得很深。不是一般的,而是带有伯恩哈德独特味道的愤怒。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理解,是一种哀伤的味道。哀伤的愤怒!真的,只有富人能看透富人,只有穷人能看透穷人,诸如此类的。死亡,真的是一个命题?或者这只是一个新开始。谁知道呢?

最终

把肉体变为灰烬,我留下的全都带走,什么都没有的带走,用你最大的可能。你去过很多地方,在你到过最艰苦的地方死点,下午三点,太阳燃烧了一切,撒哈拉沙漠的中间偏右的位置,烧死。不,太痛苦,在床上舒服的死去,吃些药,他们都说慢慢睡去,不,太简单,总之,要死去……

奥地利小说家之伯恩哈德

可能是我的预期值太高了吧,读后其实有点小小的失望。其实一字一句读完的只有第一个故事《波斯女人》,后面两个《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和《制帽匠》这两篇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下。不管是仇视人类的的作家,还是灾难与死亡作家这样的称号,在我看来都应该是适用于伯恩哈德的。字字句句读来都是压抑和绝望。似乎生活在他那里是毫无意义的。所有奋斗的结局最后都是失败,成功是没有可能性的,人与人的沟通是种妄想。然而,我们没有选择权,只能不断尝试,不断接受失败,最后走向死亡。这是一种生存下去的必须。就像是我们必须在每天早上起床。我不得不说,我并不喜欢他的语言本身。或许是翻译的关系,我完全读不出所谓的音乐性。相反,许多地方反反复复,故事几乎没有情节可言。虽然在观点上有许多共鸣之处,但这种呈现方式让我觉得读来竟有胸闷的感觉。这也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没有分段的书。也就是说,从头至尾每个故事只有一个自然段。读来不是酣畅淋漓的痛快,而是有些喘气的折磨。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自身审美和理解能力所限。既为经典之作,它也必有其独特的价值。虽然阅读的过程不是愉快轻松的,但是的确会让人对生活有不同层面的思考。例如《波斯女人》中的瑞士夫妻,他们之间近乎毁灭性的关系让人不得不对单方面的奉献亦或者是一厢情愿的期盼有所警惕,波斯女人的高等教育和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禁锢她自己的囚牢,我向地产商求助和试图交流的过程和经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从这个角度看,本书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

伯恩哈德的愤怒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继《历代大师》之后,内地出版的第二本托马斯·伯恩哈德小说集。粗翻时,脑边响起咆哮体:不分段,有木有?!伯恩哈德把小说写成了抱团散文,但细读后再次震惊:他又把散文写成了乐谱,字句叠山,旋律淙淙。伯恩哈德说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读过就知道这话的意思,一开始驱赶你读下去的不是情节——也没有情节,不是思想——至少读第一遍时不是,不是主题——生存危机之类,不是咆哮——伯恩哈德太容易愤怒了,而就是口语化叙述的节奏感,如握鸟在手,它耸动柔转,你手痒心软。但坦白说,像大多数拿生存危机啊自我啊做主题风格上追求现代性的文学一样,读伯恩哈德需要点念力,甚至机缘,这或许也是其之所以在中国遭受冷遇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伯恩哈德实在太愤怒了,而且他的愤怒是欧洲知识分子需要的愤怒——需要不代表真正接受,是富足得无聊文明到寂寥的社会需要的愤怒,那是人类所有愤怒中的最高贵品种。看看我们四周:一部分贫穷无知;一部分人腐败、残酷、武断无理,一部分猥琐、媚世、非人,一部分人伪善无知。你读到这些评语时相信一定能一一对号入座,可当你翻开《俄国思想家》第170页时会发现,这是以赛亚·柏林形容1830-1840年间的俄国生活所用的词。我无意将我们的现实指摘为百余年前的西伯利亚境地,事实也没这么幸运,只是想说明伯恩哈德那种对生活中的伪善矫饰的清醒敌视和基于对真正艺术的决绝坚守而生的怒火,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高级了,太文明了。但是,换句话,如果想不用死便离开这龌龊现实世界,自修独善,伯恩哈德是个不错的去处,提前一个年代享受自我拷问和对绝对的任性追求。

那些无法逃避的...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读完伯恩哈德的这个集子,虽然总共只有3篇文章<波丝女人>(我还是更喜欢本来的名字<是的>),<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以及<制帽匠>我在去的火车上读,在回来的火车上读,在不知名的咖啡馆读,在Q家的阳台上读伯恩哈德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当时我在床上躺着,看着窗外的冬天遗留下来的枯树枝想,那么我此时此刻做的事情,一定非常的可笑这本集子据说应该算得上伯恩哈德作品中较为温情的作品了的确温情,藏在他的愤怒,讽刺和幽默后面他对一段友谊的细腻描写,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对虚伪和企图破坏异己,甘愿堕落并企图让更多人一起堕落的观察和批判,都笼罩着一股灰暗的厚重却让人心疼的味道如果你太敏感,你太热情,你太想热爱,却又太失望,如果你被赋予了理解和把握这一切情绪和矛盾的天赋你也许就成为了1/100的伯恩哈德可以理解<是的>里面的不断重复,甚至让人感觉罗嗦难道在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情绪占据了你的心和头脑的时候,你没有不由自主地不断反复和回味吗?一个完美的观察者,既需要客观,又要满怀激情生活中有很多无法逃避的,死亡,无常,恐惧,喜悦,孤独,相遇再离开,激情和激情的退却...以及种种束缚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和机会搞清楚自己到底怎么样才会幸福的时候就被框在了各种文化/社会/道德的束缚里你小的时候要乖巧可爱,少年时要懂事而天真你要适时遇到MR/MS.PERFECT与之结合,甜蜜地在众人的祝福下微笑你要有一处美丽的居所,有一个体面的职业你要忠于你的选择(也许是你被选择的,被迫选择的)你要以被人们认可的标准方式幸福下去...即使你没有一刻不在感到被无尽地无形地束缚着直到你忘了反抗

冬日看书

相比较秋天而言,我更偏爱冬日的枯寂,清冷和高寒。相比较在冬日午后暖阳下喝茶看书,我更偏爱在幽寂簌簌风雨的寒夜灯下阅读。可不管怎样,冬天是个适合阅读的好季节。临近新年的年底,我常常赶着末班车似的读书。似乎一年的阅读计划尚未完成,此时需挑灯夜战,而事实上,懒散如我这种人,从来不会在年前制定什么阅读计划。更何况,没有必要制定这样的计划。我既不写书,也不做学问,至于读了什么书更不会如幼时会有先生拷问。可每到年底,我还是忐忑不安,手里若抓着一本书,会让我比较安心的跨过12月31日,走向新年。那就说说,我最近在看和已经看完的几本书吧。再不记录下自己的所得,有时候真的会忘记,这本书我真的看过吗?首先是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的小说《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看完这本书我花了一周的样子。他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分段。大量的重复,看似很啰嗦。特别是这本书中的第一篇波斯女人。我以为,我会没有耐心看完。但恰恰相反,这本啰嗦的书,深得我爱。翻译者也非常棒。他的啰嗦,大量重复,有着一种音乐感,而且我觉得很自然,没有违和。事实上,他的种种重复恰到好处。我喜欢他冷酷的语言,一针见血的议论。这本书其实由三篇小说构成,波斯女人,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和制帽匠。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速度越来越快,看完波斯女人需要4天,维特根斯坦的侄子需要两个晚上,制帽匠1个小时。越看越喜欢。“所有人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回避死亡”,“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许多年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却不知道这人是谁,现在我知道了,数十年我从一个人身旁走过,而不知道他是谁”。这是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关注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波斯女人中爱人的关系,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中的亲戚朋友的关系,制帽匠中的父子关系。这些关系都给小说中的人物带来了死亡。看到书中对生存状态无情的揭示,对所谓文学奖,哲学界的尖锐的抨击,我在腹内暗自喝彩,这是正是我所想,没想到他讲出来了,而且讲得那么好。一个好的小说家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只有情节,甚至可以没有情节。可我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我自己,我的朋友,以及身边所有的人甚至所处的社会,不论你在何处,何时,小说引起的感思毫无疑问都是一样的。恩,实际上,最近看的书都和死亡有关。扪虱谈鬼录二(说魂儿),野夫身边的江湖。我常常想,为什么我这么执着于死亡主题的书,也许是因为父亲,但更多的是我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吧。去年看过野夫的乡关何处,就被书中的江湖气,侠气吸引住了,所以今年这本书一出,便买了回家看。他的书我向来看得很快,犹如说书先生讲故事。故事很精彩的原因是我们中大多数人不会经历他的传奇人生。在看他的乡关何处时,我曾暗暗想,这样一个血性男子,土司的后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经历让他遭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遇到了侠义风尘的朋友呢?这在身边的江湖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也并非碌碌之辈。曾就读于武汉大学,工作在北京,后又坐牢,总之能折腾的都折腾了,最终落脚在大理古城。也许他讲完朋友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就不会再有其他了。但我仍然会记得,他书中写过的人,江上的母亲,小毛,那个厨师...

求歌剧视频

才刚刚看完侄子一篇 挺钟意的求后来拍成的歌剧的视频~不懂德文但是很有听听演员朗读所展示的语言魅力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拉尼茨基对伯恩哈德的评价

下面的文字摘录自拉尼茨基的自传《我的一生》:我也向托马斯·伯恩哈德的最初两本小说投降。我怀着混合的感情在1963年读了他1963年写的长篇小说《严寒》:我既深深为之吸引,印象深刻,又感到迷惑。难道出了一个伟大的天才了吗?我对此不是吃得太准。……伯恩哈德的下一部书,中篇《阿姆拉斯》同样使我进退维谷。每当我考虑,当时是什么妨碍我去评论他时,那么只有一个词在向我压过来:害怕。我害怕对付不了他的作品,就像我犹豫不定了许多年对卡夫卡发表看法一样。我得先避开托马斯·伯恩哈德的书。……托马斯·伯恩哈德知道的和感觉到的比他用文字能表达的要多得多。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表达在他书本里能找到的东西。但他的作品因其出其不意的和傲慢的不完美性而变得出色。对那种提供完美作为任务的观念,他肯定会把它当做荒诞的苛求和当做极端来加以拒绝。断片性——“狂热的夸张”才是他的事业。因此他叙述时看起来没有负担,并且情绪快乐,他的作品却仍然是压抑的。我越是认为已更好地理解了他的作品,我就越是心情不宁。……

没兴趣书评

就是想知道我看的版本都不分段,是原版就这样还是译文版的问题?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

去过一到两次维也纳的人看《侄子》就另有一番滋味了,何况生长在那里的人。很喜欢“歌剧院屁股”那句……Sacher可不就是那地方。《波斯女人》(我更喜欢叫这篇Ja)对我来说比The Loser那本还更有切身意义。一个人可以同时是Moritz与主人公与波斯女人,区别只在于不同时间面朝的对象不同。我刚刚彻头彻尾认可了自我隔绝的不可行性之后,也就是我最初开读Ja的英译本的时候,正是时候。《制帽匠》像是《声音模仿者》里随意一篇的扩写。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