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情感 >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208095472
作者:[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许多年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却不知道这人是谁,现在我知道了,数十年我曾从一个人身旁走过,而不知道他是谁。数十年之久,早早晚晚,总在同样的时间从这个人身旁走过。的确,我曾几千次,甚至几万次、几十万次看见过这个男人,而不知道他是谁,自然,我从未跟他打过招呼,也从来没有想跟他打招呼。我也从未想到,这个人跟我住在同一条街上,就隔着两座房子,而且一直住在那里。今天这个人跟我打了招呼,他说:“我是制帽匠!”他说,他得知我是律师,便来找我,他的确向我介绍了自己,说自己是制帽匠,我们约会了见面日期,这个人严守时间,准时出现在我的事务所。您的办公室真大呀,他说,真的没有想到。我说,是啊,我的办公室很大,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有这么大的办公室,我说,如今这个时代,以及种种客观情况都需要我拥有一间大的办公室,可能就像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具偶然性一样,我说,三十年前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搬进了这间大办公室。这个人说,他也是三十年前搬进他现在住的房子,他说,我的房子跟这里中间只隔两座楼房。我们,他说,我们很长时间以来就常常见面。我说,肯定有二十年了,我重复说道,肯定有二十年了,他说,这么多年,我们总擦肩而过,相互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他说,我真的不知道,您在这里办公。我说,自然我也是每天看到您从我身旁经过,可是您就住在附近,与我只相隔两幢房子,我却不知道,我说,您说奇怪不,我是律师,竟不知道只与我隔着两幢楼房住着的人是谁。的确,我说,我总从您的衣着上辨别出您,不是从您的面孔,因为每逢您经过我身旁,我从未看过您的面孔,我总是瞧着从我身旁走过的人穿的衣服,他们衣服的质地,以及他们脚上穿的鞋子和鞋的品质。我的确还从来没有看过您的面孔。这个男子说,但是我很熟悉您的脸,我和您不一样,所有经过我身旁的人,我总是瞧他们的脸,而不在意他们身上穿着什么,什么套装、什么鞋子。他说,但现在,我看到,您的穿着很讲究,律师的穿着都很讲究。我还没见过搞法律的人不讲究穿着的。他说,我穿的衣服马马虎虎,质量也不行。这个人说,您一准净去最好的服装店买衣服,去找手艺好的裁缝做衣服,而我只去街头巷尾的便宜店买现成的服装,他说,不过,最近以来这样做变得困难了,我的身体一天天发胖,找到合适的尺码不容易了。他说,过不了多久我就不能再买现成的衣服穿了。他说,虽然我也觉得穿着讲究的人养眼,我也喜欢看那些衣着有品位、有档次的人,但我本人却是一个完全不注重外表的人。这个人说,一个人的服装好还是不好,穿衣戴帽是不是可以邋遢一点,这要看他干得是哪一行。他说,您的职业在那儿了,当然您总得讲究穿戴。我并不知道您是律师,但我第一次见到您的时候心里就想,您肯定是位律师。这绝不仅仅因为您的衣着。说了半天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说,接着便言归正传。他说,他要说的事情很特别,不知道从哪儿谈起。我问他,您要讲哪方面的事情?并请他喝点东西,他表示不喝,然后说:怎么说呢,我的事情说它复杂是特别复杂,说它简单也简单得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伯恩哈德活着,最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他,而不是我。  ——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欣然沉浸在伯恩哈德的书页里,拥抱他那不可遏止的愤怒,分享那愤怒。  ——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德语又写出了最美的作品,艺术和精神,准确、深刻和真实。  多年以来人们在询问新文学是什么样子,今天在伯恩哈德这里我们看到了它。  ——巴赫曼(奥地利著名女作家)  最能代表当代奥地利文学的只有伯恩哈德,他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德语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  ——赖希-拉尼茨基(德国文学评论家)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称为“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公认为“二战”后德语文坛最富争议与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被译为45种语言。
特立独行的 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文字极富音乐性,以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
译者简介:
马文韬,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奥地利伯恩哈德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德国格里姆豪森协会理事。著有《瑞士德语文学史》。译著有小说《黑白天使》、《历代大师》,诗歌《傅立特诗选》、《特拉克尔诗选》等,戏剧《毕德曼与纵火犯》、《骂观众》、《安道尔》等。
如果伯恩哈德活着,最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他,而不是我。
——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欣然沉浸在伯恩哈德的书页里,拥抱他那不可遏止的愤怒,分享那愤怒。
——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德语又写出了最美的作品,艺术和精神,准确、深刻和真实。
多年以来人们在询问新文学是什么样子,今天在伯恩哈德这里我们看到了它。
——巴赫曼(奥地利著名女作家)
最能代表当代奥地利文学的只有伯恩哈德,他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德语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
——赖希-拉尼茨基(德国文学评论家)

书籍目录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代译序)
波斯女人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一场友谊
制帽匠
伯恩哈德生平及创作

编辑推荐

  最值得期待的德国纯文学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是“二战”后德语文坛最富争议的文学斗士,曾获得过奥地利国家文学奖,毕希纳文学奖等重量级文学大奖。被耶利内克认为是比自己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大师,深受帕穆克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推崇。  ?最特立独行的文坛斗士:他曾被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主动声称即使获奖也会拒领。他的作品刺痛了奥地利许多权势者,经常遭到禁止出版或禁止上演。他也在去世前立下遗嘱:他所有的已经发表的或尚未发表的作品,在他去世后在著作权规定的年限里,禁止在奥地利以任何形式发表。

作者简介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许多年从一个人身旁走过,却不知道这人是谁。
现在我知道了,数十年我曾从一个人身旁走过,而不知道他是谁。”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本书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他以极富音乐性的文字,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

图书封面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精神沼泽”中的毒药      殷实            维特根斯坦家族一百多年来素以制造武器和机器著称,直到最后终于生产出路德维希和保尔,前者是划时代的哲学家,后者是有名的疯癫者,保尔是路德维希的侄子。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侄子》零星提供的一些线索。依据这些线索,在此书中是找不到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任何踪影的。没错,此书与《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的作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及其迷人的哲学毫无瓜葛,它只是疯癫者保尔的生平纪略,只不过这个保尔碰巧和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叔侄关系而已。不过,这个小说人物形象的原型,正来自现实世界里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作家与其交往甚深,以至于有人把这篇作品当作散文而不是小说来读。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是一部典型的伯恩哈德式的充满了嘲讽、贬损力量的作品。它让一个冷酷刻薄的叙述者,也就是作品中的物主代词“我”,断断续续来讲述疯癫者保尔的故事,又通过对“我”与保尔的深刻交往而大量地“出卖”自己,结果读者会看到两个堪称古怪的奥地利人的嘴脸:愤怒、脆弱、神经质,挣扎于疯狂的边缘,但又能在疯言疯语中撕破面具、道出真相,尤其是某种似乎是独属于奥地利人的精神灾变———伯恩哈德的大部分文学主题都与此有关。     事实上,从已经译成中文的《历代大师》等作品来看,伯恩哈德的大部分“火力”并非是只针对奥地利人的。他持续不断攻击的,是一般人类身上都有的常见精神痼疾,诸如虚荣、虚伪、世故、冷漠这些东西,也包括对习惯势力的顺从之类“国民性”的愤怒,对没有头脑的人的耻笑,对意义的茫然之感等等。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也不例外,作品中的“我”因肺痨病住院,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则因为疯癫而住院,作为同病相怜的莫逆之交,他们痛苦心声的交替流露,在互补中讲述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强烈厌恶,借用作品中对疯癫者保尔的一段描述:“他作为富人看透了穷人,作为穷人看透了穷人,同样他作为健康人看透了健康人,作为病人看透了病人,最终作为疯癫者看透了疯癫者,作为精神错乱者看透了精神错乱者。”这种骇人的诊断,可以说遍布于作品的任何地方。     伯恩哈德的意义是不局限于奥地利甚至欧洲的,他看上去是在孜孜不倦,为寄生的、腐朽的资产阶级世界里魑魅魍魉们制作标本,其中包括他自己的一副。他没有直接抨击法西斯主义,却让读者觉察到法西斯主义毒素的无所不在;他也从不正面讨伐政府或皇权,却总会让貌似秩序井然的权利结构暴露出愚蠢滑稽的一面。对于普通人随波逐流建立起来的某些价值观,某些自以为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他更是常常给予毁灭性的嘲弄。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被他讥刺挖苦的事物。他不是讨厌哪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受不了存在于社交圈、上流社会甚或是庸众们心中的“精神沼泽”。     在中文译者马文韬先生的序文中,曾提及伯恩哈德作品叙述上的“音乐旋律”和“音乐结构”特质,可能这样的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艺术感觉,在翻译转换过程中会有所损失,所以汉语译本读来并不明显。不过,就《维特根斯坦的侄子》这部作品而言,还是可以看出某些端倪的。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保尔和叙述者“我”,并未如“讲故事者”和“故事”一般关系简单,而是并列平行,各自共同的和不同的经历交替出现,“我”甚至是主要的旋律和线索,是掌控话语权的最强音。从文学叙述方法上来看,那些不断地、随机性地飘忽进“我”脑海中的话题、画面,确有一种线性地演进的音乐特点,包括一些饶舌式的回旋与重复之类,作家对情节、人物、故事的完整性之类,基本不多做考虑,一切都在叙述终了时被遗弃了,读者得到的只是碎片般的记忆,仿佛连串音符、乐句在空气中的缓慢消散。     伯恩哈德的犟驴脾气,注定会惹恼些许中国读者,特别是一些自以为是有修养有知识的人士。他的那些在中国尚属稀缺的对精神污染的自觉,他专注于灵魂批判的小说立场,无疑是某种毒药,总会伺机发作然后以毒攻毒,或许会对多年来追逐西方的各种主义、方法和潮流已经疲倦了的中国作家有所助益?
  •     你的那些愤怒,既在表面也隐藏得很深。不是一般的,而是带有伯恩哈德独特味道的愤怒。不是那么容易可以理解,是一种哀伤的味道。哀伤的愤怒!真的,只有富人能看透富人,只有穷人能看透穷人,诸如此类的。死亡,真的是一个命题?或者这只是一个新开始。谁知道呢?
  •     把肉体变为灰烬,我留下的全都带走,什么都没有的带走,用你最大的可能。你去过很多地方,在你到过最艰苦的地方死点,下午三点,太阳燃烧了一切,撒哈拉沙漠的中间偏右的位置,烧死。不,太痛苦,在床上舒服的死去,吃些药,他们都说慢慢睡去,不,太简单,总之,要死去……

精彩短评 (总计63条)

  •     这是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书之一了。伯恩哈德的作品模糊了散文和小说的界限,在形式上看似简单随意,但却无比深刻。阅读伯恩哈德,绝对是一种独特的、尖锐的体验。
  •     偶遇佳作,屏气读完
  •     阴暗与潮湿照亮给你看。
  •     感情非常真挚的一本书,为人非常真实的一位作者。
  •     对《波斯女人》中那一段描写我由于孤独而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的文字感同身受。而且叙述中的反复重叠的曲式结构,《维特根斯坦侄子》中的两大主题肺痨和精神病让我直接联系到《魔山》。
  •     第一遍读,文章中的很多片段都让我惊悚,城市的选择,以及自我的逃避的批判,我要把那些话记下来。
  •     别离
  •     不甚了解伯恩哈德的伟大之处。或许第二,第三遍时才能体会,第一遍总要被他莫名奇妙的愤怒搞得莫名奇妙。
  •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     《波斯女人》差点读不下去,或许这便是它的成功之处:以第一人称叙述,啰嗦重复吐槽混乱让人生厌,但考虑到“我”的性格则顺理。在与被抛弃了的波斯女人的交流中反观自己的可厌之处,两人逐渐互相厌弃;我幸运有个不离不弃的友人而她在异国他乡独饮失败寂寞直至寻死。后劲比较大,女性,理想,报复…
  •     人们不讲述的才是故事
  •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读完伯恩哈德的这个集子,虽然总共只有3篇文章
      
      <波丝女人>(我还是更喜欢本来的名字<是的>),<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以及<制帽匠>
      
      我在去的火车上读,在回来的火车上读,在不知名的咖啡馆读,在Q家的阳台上读
      
      伯恩哈德说"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当时我在床上躺着,看着窗外的冬天遗留下来的枯树枝
      
      想,那么我此时此刻做的事情,一定非常的可笑
      
      
      
      这本集子据说应该算得上伯恩哈德作品中较为温情的作品了
      
      的确温情,藏在他的愤怒,讽刺和幽默后面
      
      他对一段友谊的细腻描写,对社会的不满和失望,对虚伪和企图破坏异己,甘愿堕落并企图让更多人一起堕落的观察和批判,都笼罩着一股灰暗的厚重却让人心疼的味道
      
      如果你太敏感,你太热情,你太想热爱,却又太失望,如果你被赋予了理解和把握这一切情绪和矛盾的天赋
      
      你也许就成为了1/100的伯恩哈德
      
      
      
      可以理解<是的>里面的不断重复,甚至让人感觉罗嗦
      
      难道在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情绪占据了你的心和头脑的时候,你没有不由自主地不断反复和回味吗?
      
      一个完美的观察者,既需要客观,又要满怀激情
      
      
      
      生活中有很多无法逃避的,
      
      死亡,无常,恐惧,喜悦,孤独,相遇再离开,激情和激情的退却...以及种种束缚
      
      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和机会搞清楚自己到底怎么样才会幸福的时候
      
      就被框在了各种文化/社会/道德的束缚里
      
      你小的时候要乖巧可爱,
      
      少年时要懂事而天真
      
      你要适时遇到MR/MS.PERFECT与之结合,甜蜜地在众人的祝福下微笑
      
      你要有一处美丽的居所,有一个体面的职业
      
      你要忠于你的选择(也许是你被选择的,被迫选择的)
      
      你要以被人们认可的标准方式幸福下去
      
      ...
      
      即使你没有一刻不在感到被无尽地无形地束缚着
      
      直到你忘了反抗
  •     吐槽大王的绝望和牢骚~
  •     太愤怒的大爷不是好大爷,还是声音模仿者最好,好像在讲寓言故事,实则在描摹生活。
  •     催眠读物,下午完整复习一遍,依然不知所云。
  •     伯恩哈德的作品很不错。 期待国内出版他的其他作品。
  •     对于那些阅读时会在心里默念语句并配上相应语气,并以句式和段落结构来划分阅读节奏(一口气念到下一个句号!)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足以让他们读得窒息。
  •     怒其不争的不行。由于太啰嗦总是车轱辘轮番骂竟让人产生了微妙的时空错位感= =
  •     Marvellous
  •     译文滞涩,勉强能一窥原文之佳处
  •     不分段真的会搞死人。
  •     伯恩哈德的代表作之一,充满批判的优秀作家。还是更喜欢那本《历代大师》,当然这本也不错,这书似乎不好买到了。
  •     帮院里买的 老师们很满意
  •     好书。听着波斯女人不知羞耻地自我暴露,想到就像波斯女人在我面前一样,我在莫里茨面前把自己揭露得体无完肤,方觉得真是羞愧难当
  •     赫拉巴尔前奏曲
  •     一本音乐风格突出的小说
  •     难过
  •     根据他的履历,作品不是作品,是真的在骂人啊
  •     虽然书稍显老旧,不过质量不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里面有三个故事,波斯女人应该更好看。
  •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他不分段,而且着重字体旨在强调什么?
  •     死亡、叔本华、友情和音乐
  •     没劲。
  •     标题作更丰富,但波斯女人后程发力猛烈。他只是把话说得很绝还不换气,并且勇于暴露自己的渣。有点懂他。我们都本该做到这么绝只是没种并且留恋太多。由于行文过于庄重绵密用词重反而有种莫名喜感,你们想想grumpy cat。奥地利虽说出了不少精神宝藏在他看来绝对是个土包子国度。
  •     怪异但极其精彩的书
  •     收到了,多谢!
  •     虽然这个“侄子”很令我着迷,但是这本书没有那么令我着迷。
  •     一篇文章一段,不喜欢。没觉得有多出色
  •     其实有点啰嗦,但是我懂。
  •     你得承认,叔本华及舒曼再不能给你什麽,你已经是堕落,荒谬之人。你不能拯救我。任何科学都是荒谬。你听见你自己吗?也许在资本主义,理性霸权全球化的今天,追求思想精神的孤独也变得全球化.维也纳音乐之都也是.感到孤独但仍能生存的人要不对世界存有希望,走遍世界,寻找知己;要不幸运地遇到知己,把自己从絶望中拯救出来.
  •     每一篇看完都令人发怵,像历经一场重度抑郁重度肺病重度精神病然后精疲力竭成一滩烂泥,最后合上书终于可以如释重负了!《波斯女人》这篇抑郁到数次崩溃,像万吨毒药一般吞噬的你喘不过气起来。《维特根斯坦的侄子》有如疾在你身,震撼于伯恩和保尔之间的友谊,伯恩的自我剖析和毒舌吐槽的语言精准了得。短篇《制冒匠》自杀是绝望孤独者的宿命。“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伯恩如是说。
  •     书好好,朋友推荐的,有突破
  •     夸张和重复,让人眼前一亮,也能让人不适乃至对叙述者厌恶。
  •     喜欢作者的风格,一贯支持
  •     最喜欢第一篇;小说里的幸福与不幸就是在印证主人公最爱的叔本华的理论
  •     期待伯恩哈德的全集
  •     整本书的内心独白
  •     阅读伯恩哈德,再次验证了文学作为一项健康事业的必要。
  •     第一次认识伯恩哈德和他的作品,初给我的印象就是不断的重复,絮叨,不知道作者经历怎样的生活,描写死亡如此直面,我想我还太浅……
  •     @看不下去
  •     节奏感和音乐性带动着整本书的叙述,文本风格鲜明,充斥着近乎啰嗦的繁复,但不难读出浓烈的情绪渗透其间,令人欲罢不能。
  •     翻了扉页,错略的读了一下,这种硬度要好好的读!
  •     距上次看这本书,可能已时隔两年之久,一张硬纸书签插在波斯女人里。如果说一年前的作为死亡作家的短篇集的伯恩哈德共振了我的神的视角的想象,那么这一夜后的他的读者感受到了爱情。我不得不窘迫的拾人牙慧般承认作为语言大师的伯恩哈德的这部与其说是散文不若当作故事的作品的音乐特征,大段互动的文字带来的窒息的眩晕感令译本外的读者亦不知所措。我最初的爱情发生在他笔尖疯癫的领奖里,我想这一点,总归是我自己的了。
  •     他不分段,他吐槽,可仍然读得欲罢不能。这就是魔力。
  •     他的 伐木 有意思。
  •     风格不同,也很牛。但没那么打动我。
  •     文字里弥散着重度抑郁的庆大霉素药水味
  •     几乎没有情节的情节,几乎可以用精神病人,冷漠之人概括的人物,以自杀作为回答,不懂,也许魅力在于他对语言的运用吧,既然他是耶利内克欣赏的人,一定在音乐与哲学的国度里有共同之处,说不好就是作为音乐的文字的不可译性,毕竟听在线音乐和听现场演出还是有差别的。
  •     小众的图书,还是很不错的,质量不错,内容吗,个人体会吧
  •     受人推荐买了此书。有所动。
  •     喋喋不休。。。你到底想说啥?
  •     不分段是为了让读者一口气看完么……不过他罗罗嗦嗦还挺好看的
  •     没有分段,好醉。可以说德奥风格很严重咩TAT一下子让我感受到跟布鲁克纳第八和《浮士德博士》相似的某种感觉,好重好重的东西,狂风骤雨一样冷着脸砸在我心上。
  •     伯恩哈德的散文式小说分外迷人,虽然这其中的愤怒、批评和嘲讽让我们切身体会,但是其中对于生活荒诞的无奈何冷漠依旧让人难过。伯恩哈德看似冰冷,实则满身的热火!“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或许事实正是如此。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