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魔幻 > 新人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7
ISBN:9787208068360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某天,我读了一本书,我的一生从此改变。即使才展开第一页,它的强烈冲击仍深深打动了我。书本搁在书桌上,我就坐在桌前读它,但感觉自己的躯壳脱离了,从座椅上被抽离开来。尽管觉得自个儿已经分裂,我整个人仍完好如常。这本书不仅对我的灵魂起了作用,对我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股强大的力量从书页中冲出一道强光,照亮了我的脸庞。那炙热的白光,眩惑了我的思维,却也令我的心智豁然开朗。身处此等亮光中,我或许得以重铸自我,也可能迷失方向;在这道光线中,我已然领受到以往不曾察知的影子,并展开双臂拥抱它。我坐在桌旁翻着书页,不太明白自己所读为何,但随着书本一页页被翻过,读着书上的文字,我的人生亦随之改变。对于降临在眼前的每一桩事物,我可以说毫无心理准备,觉得徬徨无助。因此,过了半晌,我本能地转开脸,仿佛想保护自己,免得受书中澎湃而出的力量波及。我惊惧地发现,自己开始意识到,周遭的世界正经历彻头彻尾的转变。一种从来不曾体会的孤寂突然降临——仿佛我被困在一处人生地不熟、对当地语言及风土民情一无所知的乡村。   纵然那份寂寥感令我备觉无助,但我更热切地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书上。除了那本书,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把该采取的步骤、该相信的真理或该观察的事物,一一向我揭示;它更引领我,身处在新的国度中,我的人生道路之所从。我继续读下去,一张张翻着书页,仿佛正在读一本能够指引我穿过陌生蛮荒之地的旅行指南。我感觉到自己像是在说,帮帮我吧,帮助我即使遭逢不幸,也能安全、毫发无伤地找到新人生。但我知道,这个新的人生是建构在这本旅游导引的字里行间的。我逐字读着,试图找到该走的路;但我同时也想像着,那让我惊异、必然令我迷途的层层惊奇。   那本躺在我桌上的书,散发的光芒反射在我脸上,但它似乎和屋内其他我熟悉的东西没有两样。当我以欢喜及惊叹的心情,接受眼前的新世界中有着新人生的可能性,我明白,这本激烈改变自己人生的书,实际上非常平凡。我的心逐渐对书中承诺的神奇新世界打开门窗,而我似乎忆起了引导自己与它结缘的偶然机遇。然而,这份记忆不过就是一个粗浅的影像,甚至没能在我的意识深处留下印记。随着我继续翻动书页,某种程度的惧怕,某种念头,加速在我脑中成形:书中揭露的新世界十分陌生、古怪,这个景象令我惊愕,为了避免自己深陷这个世界不可自拔,我急着想感受任何与“当下”有关的事物。   一旦我把视线从那本书挪开向上望,看着我的房间、我的衣橱、床铺,或把眼光掠向窗外,却发现已不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该怎么办?恐惧占据了我的心房。   时间一分一秒随着翻动的书页流逝,远方有火车经过。我听见母亲出门离开又回来;我倾听这个城市日复一日的喧哗,聆听街上卖酸奶的小贩铃铛的叮铃声,还有汽车引擎声,倾听所有熟悉的声音,仿佛认真听着充满异国风情的音调。一开始我以为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但其实是女孩子们在跳绳。我以为天将开始放晴,雨水又啪嗒啪嗒打在我的窗上。我翻到下一页,再一页,一页页读下去;我看见光线从另一个人生的入口渗入;我看见自己所知与不知;我看见自己的人生,看见自己将来会走的人生道路 …… 随着指尖翻阅的书页渐增,那个我从来无法想像或不能感知的世界,更加渗入我的身体,盘踞我的灵魂。从前我知晓或考虑的事,如今都成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过去我无法意识到的一切,却从它们的藏匿处一个个现身,对我传送讯息。如果有人要我形容它们,仍继续读下去的我,看样子也无法给予明确的解答。我知道自己正慢慢迈向一条不归路,也明白过去挑起我兴致与好奇心的事物,已经被我抛在身后;对于眼前这个天地万物都值得关注的新世界,我则既兴奋又欣喜。当这个新世界中的丰饶、多样性与可能的复杂性转为某种恐惧,我全身因顿悟的兴奋而颤抖,双腿不住地晃动。   在那道从书中猛冲而出、映照在我脸上的光束中,我惊恐地看见寒酸的房间、发狂乱闯的巴士、被雨淋湿的人们、模糊的字母、破败的城镇、失落的生命,以及幽灵。其中还有一场旅程,永远都关乎一场旅程。我看见某个目光一路追随着我,它总是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却又消失;因为它是那么难以捉摸,反而让人更想追寻它。那道注视的目光温柔和蔼,没有内疚,没有指责……我多么想成为那眼神,我多么想置身能被那种目光注视的世界。因为渴望太深,我几乎相信自己身处那个世界。但我甚至不需要说服自己:事实上,我存在于那里。因为我存在那里,当然,这本书一定与我有关。有人已经看透我的想法,并把它付诸文字。   因此我了解,书中的文字与其意义,必然也和一般书籍相异。一开始我就明白,那本书是特别为我而写:并非因为书中洋溢着深入我心的惊人词句和华丽词藻,而是我隐约认为,书的主角是我。我捉摸不出自己为何要顺从这份感觉,但是或许我知道自己只能屈服,才能参透充斥书中的谋杀、意外、死亡与失落的信号。   因此,当我读着那本书,想法跟着改观,那本书也随我的想法变换。   我昏花的双眼,已无法分辨那本书里的世界与存在于世界上的那本书,其间有何差异。就好像一个奇异的世界,一个完整的宇宙中所有的色彩与物质,都囊括在那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带着欢喜的心情阅读它,脑袋生出许多奇思妙想。我开始了解到,那书中起初向我低语,继而重重冲击我,甚至无情地逼我就范的每样事情,其实一直都存在,此时、此地,在我灵魂深处。那本书找寻到遗失多年、早已尘封的宝藏,并让它重见天日。我觉得自己可以把所读占为己有。读到书末某处,我想说,我的想法与它不谋而合。而到书近尾声,完全折服于那本书描述的世界之后,我确实在黎明前的微光中,看见死亡以光芒万丈的天使形象现身。我见证了自己的死亡。   我突然明白,我的人生远超过自己的认知。从我房间或街上的周遭俗世事物中,我无法理解那本书要告诉我什么,我却不再害怕。再也看不到那本书,才是当时惟一令我恐惧的事。我捧着那本书,嗅着书中散发出的油墨与纸香,仿佛回到童年时期从头到尾看完一本漫画时的感觉,连书的味道闻起来也没变。   我站起身,像小时候那样把前额抵在冰冷的窗玻璃上,向窗外的街道上望去。五个小时前,也就是中午过后不久,我刚把书摆上桌开始阅读,一辆卡车停在对街(现在已经离开了);一户人家搬进对面空置的公寓,带着镜子的衣柜、笨重的桌子、置物台、盒子、台灯……一件件从卡车上搬下。由于新屋的窗帘没有拉下,借着一只点亮室内的无罩灯泡,我看见那对中年父母、年纪跟我相仿的儿子,还有他们的女儿;他们在电视前享用晚餐。女孩的头发是淡棕色的,电视屏幕闪着绿光。   我注视新邻居一会儿。我喜欢看着他们,或许因为对我而言他们是陌生人,或许因为凝视他们给了我安全感。我并不希望原本熟悉的世界全盘翻转,彻头彻尾改变,但我心里明白自己的房间已不再是原来的房间;街道也今非昔比;朋友们也不似从前,连母亲亦不复原貌。这些改变暗示了某种莫名的敌意、恐惧和威胁。我离开窗台几步,但没再去翻动那本躺在桌上诱惑着我的书。那个引领我人生偏离正轨的物体,就在我的身后,好整以暇。无论如何背向它、抗拒它,一切已经在书页中衍生展开,我将走上那条路,再也无法拖延了。   硬生生切断一个人与过去的联系,那一刻真令人不寒而栗。我也像许多因为灾祸而无法挽回过去的人一样,假想人生终将回复原貌,企图安慰自己,降临身上的并非某种可怕的事,也非意外或大灾难。但身后这本书的存在,却如此明显的暴露在我的感官面前,我甚至无法想像自己的人生该如何回到从前。   母亲喊我吃晚饭时,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状态离开房间的;我坐下来,仿佛对新环境不够熟悉,试着要说几句话。电视开着,餐桌上摆着炖土豆和碎肉、凉拌的焖韭菜、青蔬沙拉和苹果。母亲提起刚搬到对街的邻居,讲到我老老实实在家坐了大半天,整个下午都认真写作业,提到她上街购物、外面大雨倾盆、电视晚间新闻和播报员。我爱母亲;她是一个温柔、优雅、富有同情心的美丽女士,想到自己读了一本让我就此远离她的天地的书,我感到很内疚。   我猜想,如果那本书是为每个人而写,那么人世间的生活可能不会再以如此缓慢悠然的步调前进。但换个角度,这位理性的工科学生也就不会认定那本书是特别为他所写的。然而,若它并非针对我一个人而写,外面的世界为何还是与过去相同?我甚至害怕去想,那本书或许是一个单独为我打造的谜团。后来,母亲洗碗时我想帮忙,因为碰触她或许能让我从那个投射自身于其中的世界,回到现实。   “甭费心,亲爱的,”她说:“我来吧。” 我看了一会儿电视。或许我能进入那个世界,不然就一脚踹进屏幕里。但这是我们家的电视,我们每天观看的,像是一盏夜灯,是家中的守护神。我穿上外套和外出鞋。   “我要出门。”我说。   “你几点回来?”母亲问:“要我等门吗?” “不用,不然你又得看电视看到睡着。” “你房间的灯关了没?” 我跨出门外,迈向生活了二十二年的童年领地。我走在街上,仿佛踏进某个奇怪国度的危险地带。十二月潮湿的空气微风般轻触我的脸庞,让我觉得,某种东西已经从旧世界渗透到了我所进入的新世界;某种我最好尽快穿过这些建构我人生的街道的东西。我感到自己飞奔起来。   我沿着没有路灯的人行道快步行走,闪过笨重的垃圾箱、泥洼,看着新的世界随着跨出的步伐渐渐成形。我从小就熟知的法国梧桐和白杨树依然是相同的法国梧桐和白杨树,但它们与我的强烈联系及记忆都已经被剥夺了。我端详着这几株枯槁的树木,望着熟悉的两层楼房,以及那幢污秽的公寓建筑。从它还是灰泥坑开始,我就一路看着它,看它从架起屋顶到砌上砖瓦,到后来新玩伴搬进去,我们在这块地上一起玩耍。但这些过去的影像,并非生命中无法抹灭的片段,而是我不记得曾拍过的相片:我认出那些暗影、点着灯的窗头,以及园中的树,还有入口处的文字,而这些我认得的物体却不能触动我的情感。我原有的世界就在四周,在对街,在这里,那里,到处都是;它是熟悉不过的杂货店窗户,是埃伦廓伊车站广场的街灯,是果菜商那台还在烘焙面包与水果塔的烤箱。我的旧世界在手推车里,在那间叫作“人生”的蛋糕店中,在破烂的卡车、帆布,在人们一张张疲惫朦胧的脸上。我让那本书偷偷进驻心田,仿佛它是罪恶的化身。面对在城里夜灯下温柔闪烁的各种旧世界回忆,我硬下心肠抗拒。我想逃离这些熟悉的街道,想要抛开被雨水打湿的树木透出的悲伤气氛;我想远离反射在柏油路与雨水坑中、明晃晃高挂的杂货商及肉店的招牌和广告字体。一阵微风吹起,打落树上的小水滴,耳畔轰然作响。我作出结论,那本书一定是授予我的谜团。恐惧紧紧抓住了我,我想和别人说说话。   我在车站广场走向青年咖啡馆,一些邻居好友晚上还是会在那里碰头,打打牌,看足球,或者只是过去晃晃。我在大学认识、在他父亲鞋店帮忙的朋友,还有另一个踢业余足球的邻居,坐在后头的桌子旁,正在电视屏幕闪烁的黑白光线照耀下聊天。他们面前有一份被太多人翻烂而四分五裂的报纸、两杯茶、香烟,还有从杂货店买来偷藏在一张椅子上的啤酒。   我需要与人长谈,可能要谈好几个小时,但没过多久我便知道,不能找这两位仁兄。忧伤攫住了我,有一瞬间,泪水涌进眼里,但我傲慢地打起精神思索:我只会把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示给经过严格挑选、已经身在那本书的世界的人看。   我差点相信已经完全掌握自己的未来;但我也明白,目前掌控我的,是那本书。它不但像秘密或罪孽般渗入我的体内,也把我引入某种无言的梦境。置身这些沉默的同类之中,我要上哪儿找能够说话的人?我要在哪里,才能找到那个与我心灵对话的梦境?其他看过那本书的人,究竟在哪里?我要到哪里找他们? 我穿越铁轨走上暗巷,踩着卡在人行道缝隙中的枯黄秋叶。一种乐观的感受在体内强力涌现。但愿我能就这么一直走下去,快步走着,不要停下来。多希望我能踏上一段段旅程,那么就能够触及书中的世界。我心中那股新人生的光芒,在很远的地方,甚至存在于难以到达的境界,但我感觉得到,只要一直走,自己就离它更近。至少,我能把旧人生抛诸脑后。   ……

前言

   序   在我所有的小说中,都有一场东方与西方的交会。当然,在做出此种声明的同时,我很清楚所谓的东方和西方,其实皆为文化的概念;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想像的产物。尽管如此,无论两者的想像成分有多少,东方和西方毕竟仍是事实。我所指的,并不单纯只是我们在地图上所见的地理事实,而是它们影响我们生活的文化事实。东方与西方蕴含深邃而独特的传统,决定了人们的智慧思想、感知能力及生活方式。对我的家庭和我而言,置身于伊斯坦布尔中心,这些传统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总是混杂的。   东方与西方的交会,并非如人们以为的是透过战争,相反地,一直以来,它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中,透过物品、故事、艺术、人的热情与梦想进行。我喜欢描述人们生活中此种互动的痕迹。在当中,我看见东方与西方寻求互相了解、互相争战,或是彼此融合妥协;我看见人们的灵魂在这两种传统的影响下受到撼动或改变。这让我深受感动,就如同沉醉于爱情的初始、凝望着自然美景,或是浸淫于历史的美好点滴。如今我的书在中文世界出版,意味着它们将能被众多西方以外、承继了伟大丰富传统的人民所阅读。中文的读者们,相信也能了解并喜爱我书中的角色、体会他们的深情挚爱、看见他们的周遭景色,并且与他们一起幻想往昔。你们将再次让我领会到,小说的艺术绝不仅是欧洲的概念。透过“小说”这个西方的产物来表达全世界的人性,对于土耳其和中文的读者及作家而言,皆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字里行间充斥梦幻与神秘气息,挑战性的结构,捉摸不定的故事主旨与人物,堪称帕慕克最深奥的小说。  ——《纽约客》

内容概要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此说备考,尚不知另外两位为谁),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而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纽约时报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获得畅销,并选入2004年的《纽约时报书评》“年度好书”。此书成为作者四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砝码。
2005年作者凭新作《伊斯坦布尔》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据传仅以微弱劣势输给了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2006年10月12日战胜夺标呼声颇高的叙利亚诗人阿杜尼斯、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卡罗尔.奥茨、以色列小说家阿莫司.奥兹、韩国诗人高银以及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人,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编辑推荐

   《新人生》是本充满生活真谛的书籍,由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所作。这是部魔幻现实主义巨作,字里行间充斥梦幻与神秘气息,挑战性的结构,捉摸不定的故事主旨与人物,堪称帕慕克最深奥的小说。

作者简介

某日,名为奥斯曼的工学院学生读了一本奇特的书,遭受强烈震撼,断然告别过去熟悉的生活。他爱上个性独特的神秘美女嘉娜,又目睹情敌遭人刺杀。种种意外让他决定抛弃原有身份,追随书中指引,踏上追寻新世界的新人生的旅程。
一连串的车祸,叔叔身后留下的秘密线索,对爱情的迷惘,一款名为“新人生”的奶糖,如同几道平行线带领他直达事实底端。但到头来,当奥斯曼亲身经历所谓的新人生,抽丝剥茧探究出这本书的真相,宁静的旧日生活,却开始向他召唤。

图书封面


 新人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3条)

  •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新人生》有感一颗游离的心,走不出痛苦与孤独。 ——题记其实之前对中东地区是不怎么感冒的,一想到中东,眼前就会扬起漫天的飞尘黄土,装载着士兵的卡车,整日围着黑纱的妇女,宗教,信仰......等等一些乏味的东西。理所当然,我对中东的人也不怎么感兴趣。这次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纯属一个意外。只是因为那天在《新安晚报》上看到一篇书评,写的就是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介绍了他的一些作品,《寂静的房子》,《白色城堡》,等等。于是我心血来潮,开始在当当上找帕慕克的书,于是就发现了《新人生》。报纸上的书评里并没有介绍到它,可它的简介却像一块有魔力的磁石,吸引着我买下它。我很喜欢这种魔幻类小说,加上俺一向热爱与众不同,于是决定彻底反调一把,一咬牙,买下了这本购买者寥寥无几的书。书到我手上的那天,我就很惊喜的发现它的封面就很是反调。一大片背景上就放着一颗奶糖,那形状像极了我小时候吃的大白兔(后来读了书才知道那款奶糖叫“新人生奶糖”)。于是带着回忆中香甜的奶糖味儿,我满怀期待地翻开了书。才看了几页,我发觉他写的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魔幻。所有的事情,随着主人公奥斯曼翻开那本影响他后半生的奇特的书,就很自然地发生了,自然地如同它理所应当应该发生的一样。帕慕克不紧不慢地叙述着,平淡的语调,简单的文字,像是完全置身事外,却让奥斯曼的世界从此变得迥然不同。因为这本书,他爱上了个性独特,又充满神秘感的美女嘉娜,一方面是对情敌的憎恨,一方面又深陷对爱情的迷惘之中。直到情敌穆罕默德遭人枪击后突然不知所踪,奥斯曼才发现这本书的奥秘是他很难参透的。于是,为了帮嘉娜找到穆罕穆德的过去,同时也为了找到通往书中的那个世界的路,奥斯曼和嘉娜开始了一次没有终点站的旅行。巴士似乎是土耳其人惯用的交通工具,书中描写奥斯曼和嘉娜的旅行,永远是从一个巴士上下来,再坐上另一辆巴士。伊斯坦布尔--卡巴华伦--布罗斯基,没有目的地,没有终点站,一连串的车祸并没有使他们丧生,却让他们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新人生。命运似乎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从意外找到了穆罕默德的过去,到嘉娜的突然离开,一切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奥斯曼猝不及防。他真切的感受到了周围人所带给他的疼痛 ,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追求的爱情不过是个虚幻的泡影,这更坚定了他寻找新世界的想法。在这一章帕慕克的描述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妙医师让奥斯曼参观他最伟大的收藏——一屋子的钟表的时候 ,我就像真的看到了那一屋子精妙的仪器一样:每个钟表都在以不同的时间走着,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这个空间里,时间是不存在的,可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让我想起了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记忆的永恒》。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达利的这幅画一样,时间像是凝固在你的身边,却仍然以不可挽留的恒定的速度流走,让人有一瞬间的恍惚。依然是没有尽头的巴士旅行,没有了嘉娜的陪伴,奥斯曼原本孤寂的心变得更加孤独。然而当他遇到已经开始第二个新人生的穆罕穆德时,他发现他的名字叫——奥斯曼。这是不是有点米兰·昆德拉的味道,这应该是奥斯曼人生中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吧。其实不管奥斯曼再怎么走,都走不出现在的生活。换个名字,换个身份,只不过是一个骗人的小把戏,最终骗不了自己,永远留在过去的阴影之中。可故事的结局似乎是帕慕克特意设下的一个悲剧,但奥斯曼最终彻然大悟,决定回到宁静的旧日生活时,遭遇了一场车祸,可却未能幸免,和死神一起,去了另一个世界,开始了他的一个新人生。似乎他的愿望是实现了,可他一定后悔了。
  •     一 只要不缺耐心,谁都可以坐在落地窗外,于光线充足的下午一面喝茶一面将《新人生》这样一部带有罗曼司和侦探故事意味的小说翻阅完毕。帕慕克是如此精明,毫不避讳利用这两种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将爱情和悬疑编织其中,以此攫取更多读者的目光。在有幸与帕慕克的对话中,我曾问道:“一般认为,诺贝尔奖授给的是那些只吸引精英阅读的文学作品;基于此,一些苛刻的评论家对于您的获奖表示质疑,您怎样看待?”帕慕克狡猾不已:“是的,从某种意义说,我是一个流行小说家,但是我不认为流行的东西一定不行,我的小说技巧很复杂,意义也很复杂,不能仅用文明冲突来概括,还有更多的主题、更深的的思考。我不否认一般的读者喜欢看的是小说中的通俗元素,但学院派会注重技巧和形式因素。在渐进的阅读中,彼此都能发现很多让他们感觉新奇的东西。”很好。帕慕克四两拨千斤地回避了我提问的真正用意——你是否曾经或者一直在媚俗?他不完全承认也不矢口否认,并用“我也不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要颁给我,我也很奇怪。”这样带着不知者不罪意味的陈述来缓和他遭受众多询问/诘问的处境。其实,面对着这样一个面色红润、眼神顽皮、笑容狡黠的土耳其老帅哥,你是没有心思与其正儿八经地探讨问题的。那么暂搁疑问,让我们来看看这本帕慕克自认为是他“最难读懂”的著作《新人生》究竟写了什么。小说一开始就埋下悬念:“我”—— 一个工学院学生,在读完美女嘉娜送来的一本奇特的著作后思想受到深深震动,从此想要挥别现在的生活,而去寻找书中所描绘的那个世界。“我”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都沉浸在实现新人生与占有嘉娜的绮梦中,嘉娜也成为“我”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天使。“新人生”到底是怎样的人生?这本奇书的内容是什么?我与“嘉娜”的感情将何去何从?而小说开端处提到的“我”父亲的好友雷夫奇叔叔的神秘死亡又是怎么回事?诸多疑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嘉娜的男朋友、“我”的情敌穆罕默德在小说开篇不久即遭遇枪击则引发另一大悬念——谁想杀他以及为何要杀他?接下来,“我”不断换乘巴士辗转土耳其境内,一面寻找神秘消失的嘉娜,一面寻找“新人生”。途中还遇到大批受此书影响、欲寻找新人生的土耳其年轻人。他们跟“我”一样,不惜割裂与过去的一切联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新人生。终于,“我”与嘉娜在途中重逢了,还在一场车祸后改掉各自的名字,成为名义上的夫妇,一起去参加商人大会,并在此后结识了博物家“妙医师”,这才揭开了读物的秘密。原来,这本著作的作者正是“我”父亲的好友、小说一开头就死掉的雷夫奇叔叔。妙医师——这位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在发现这本书在土耳其年轻人——其中包括他的儿子纳希特——之间产生了波澜壮阔的影响后怒不可遏。他派出杀手追杀雷夫奇叔叔以及这本书的崇拜者,追踪他的儿子——直到纳希特遭遇车祸后死亡。妙医师因丧子之痛转而和整个社会对抗,继续残杀读过此书的年轻人。但他却不知纳希特根本没死,而是借尸还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穆罕默德”后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人,就是嘉娜的男朋友,那个长得和“我”很像的年轻人。 小说的后半部抽丝剥茧,答案渐渐浮出水面。“我”和穆罕默德也即纳希特重逢,才知道他已放弃了追寻新人生的念头,而变成了抄书工——一遍遍地誊抄雷夫奇叔叔的那本著作——它的名字就叫做《新人生》。而这时,穆罕默德已不叫穆罕默德,而有了新的化名“奥斯曼”。小说接近尾声处揭露这正是“我”的真名。“我”与纳希特奇特地合为了一体。“我”出于对纳希特的嫉妒开枪杀死了他。而这并不能赢回嘉娜。她嫁给了一个德国医生,从此销声匿迹。我呢,结婚、生女,心灵渐趋平静,不再满腔热火地寻找那虚幻的“新人生”,而开始迷恋于写作和阅读,一遍遍摘抄那本书中的句子。小说结尾,“我”遭遇了车祸,看到逼近的两辆卡车照射的强光,“犹如当年那望着那本书中轰然冲出的奇特强光一样。”临死之前,他知道,这将是人生的终结。“但是,我只想回家;我一点都不想死,也不想踏入另一个新人生的旅程。”这就是《新人生》。活像森林中一个藤条交缠的树洞,悬念丛生,隐喻密布。咋一读,似乎可视之为一部个人成长传奇。主人公的经历代表了一个人普遍的生命轨迹:年轻时受到一本读物的影响,走上了探寻新生活和新世界之路。其间爱上一个与他有着共同生活理想即找到新人生的美少女,与她爬山涉水,共度美好时光,并逐渐揭开了读物的秘密。后来,情敌死于己手,爱人另嫁他人,而我也从寻找新人生的幻梦中醒来,结婚生女,以写作、阅读来排遣生命的寂寞,最终遭遇车祸,临死时瞥见了天使的身影,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而这样一个故事,几乎包含了通俗小说的一切元素:悬疑,谋杀,密探,车祸,乔装,改名,情色,三角恋,教父式人物(妙医师),风景,死亡……尤其是“我”对嘉娜的“意淫”,反复渲染,层层推进,又香艳,又含蓄,又温柔。所以你很难不怀疑帕慕克有意识无意识地在讨好大众。于是便有了我文章开头的发问,也有了他机智的回答。二 要是这本书仅停留在通俗小说的层次,我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花这么多笔墨来品评它了。因为那样的话帕慕克根本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卓越之处在于,成功地利用伊斯兰文学传留下的众多游戏、机关与寓言的财富,将土耳其错综复杂又雍容华丽的装饰性文学传统推向了顶峰。帕慕克在《新人生》的中文版序言中宣称:“在我所有的小说中,都有一场东方与西方的交会。”联系到作者其他更有名的作品,这句话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暗示读者关注小说的所谓“文明冲突”这一层面,也即东方和西方的相互了解、争战、融合妥协,“人们的灵魂在这两种传统的影响下受到撼动或者改变。”那么,从民族寓言的角度来解读《新人生》,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也许可以这么说,作者以雷夫奇叔叔的《新人生》这本书中之书作为隐喻,影射了西方文明对土耳其(伊斯兰文明)的传统文化的蚕食和改造。首先,雷夫奇叔叔是个亲美派。其次,小说在结尾处揭露,《新人生》的内容原来就是一些文化经典(主要是西方经典,例如但丁的《新生》,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等)的挪用和誊写。许多年轻人沉醉于此书,纷纷踏上寻找新人生之路。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土耳其年轻人对本国文化根基的抛弃和对西方文明的膜拜追逐。而妙医师则代表了土耳其老一辈的民族主义者和原教旨主义者。他对西方文明带给土耳其文化的摧毁性后果深恶痛绝,不惜派出追杀作者和阅读此书的年轻人。土耳其就在这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产生阵痛,陷入难言的境地。“我”在临死时想要回家,则表明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倾向。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几个意象/隐喻包括:贯穿全书的“新人生牌奶糖”:甜甜的奶糖代表土耳其迎合西方的口味将自己“甜化”的现实。嘉娜:西方文明的人格化身。嘉娜在土耳其语中就是甜心的意思。正是她诱惑了穆罕默德与奥斯曼,给他们带来了爱的幻觉,最终却投入德国人(西方人)的怀抱,离弃了他们。手枪和钟表:这是仅为妙医师所认可的西方物事(妙医师的密探即以各种外国手表品牌为代号)。因为他可以利用他们来抵抗西方文明。他说:“军事力量是发动圣战的凭借,钟表是祈祷的工具。”这反映了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两套手段:以武力消灭对方和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凯末尔塑像。凯末尔,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现代土耳其国父。1927年开始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各领域推行全盘西化的政策,甚至以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意欲斩断土耳其与伊斯兰文化的联系,搭起通向西方文明之桥。这必然会遭到土耳其民粹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力图靠拢西方的势力与伊斯兰政党的争斗延续至今。二战后至九十年代,曾两度被取缔的伊斯兰主义政党逐渐成为主流政党,大做伊斯兰复兴之梦,使得凯末尔全盘西化的理想变成了泡沫。土耳其便在这进退维谷中陷入彷徨。昔日的荣耀,如今的破败,在东西方夹缝中生存摇摆的尴尬,促使《新人生》在1994年出版后迅速成为土国纸贵的畅销书。帕慕克借此书传递了他作为土耳其人的惶惑与失落——期盼达到一个能够彻底解决土耳其文化身份问题的新世界,但这个世界却难以显现,只能在动荡不安的“巴士”旅途中不断寻找、破灭、重建。三 然而,就此把《新人生》定位在民族寓言上,怕是对帕慕克才华的小觑。在读书过程中我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帕慕克有更多的东西想要言说。再三咀嚼后,这才挖掘出了小说更丰富深厚的意蕴。也许书中的一句话可以作为其注脚——“爱让你与天使相遇”。小说一开始,作者不厌其烦地表达“我”受到这本书强烈的冲击,犹如窥见了一个有无数光线射出的天堂。“光”的隐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但丁的《神曲》,而贝阿特丽采也很快在《新人生》中找到了投射——那就是把书送给“我”的美女嘉娜。(很巧,嘉娜在阿拉伯语里的意思便是“天堂”)。此后书中多次出现关于天使的意象与论述,直接把嘉娜与天使、天使与希望挂钩。这样,超越于个人传奇和民族寓言之外,《新人生》便通过探讨光阴、意外、人生、天使、写作等环节表达了帕慕克对人生本质的思索。“光阴是一场意外,意外是一个人生。”人生就是由无数的意外构成,但每个人都想要远离庸俗的现实生活,在爱的激励下,追寻新生和天宇之光,达到内心的宁静和永恒。这是雷夫奇叔叔《新人生》所移用的那些词章的主题,也即:找到“天使”。帕慕克在书中说:追寻天使,天使会对那本书有信心,并仔细阅读的人现身。 又说:我从来没见过书中提到的天使,可能要到死亡那一刻,你才会在巴士的窗户旁边看见天使。 我想写《新人生》时的帕慕克是犹疑的——可能现在也是。究竟怎样才能见到天使?——“爱让你与天使相遇”。与“我”寻找新人生相伴的,是我对嘉娜的爱。它推动、成就了整个故事。此外,帕慕克还借奥斯曼之笔编撰了一系列关于爱的语录,传达作者对爱的思索。奥斯曼——“我”说,他的灵感都来自于爱,把爱看作“灵魂之舟找一个安全港湾停泊的渴求。”大概,这才是“新人生”的 真正含义——一种因为爱而充满希望与平静的人生。但这新人生永远无法企及。天使只存在于彼岸。现实世界,总是充满着混乱、矛盾、争吵、破碎、无奈。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250页那段关于爱的“珠玑文句”。响亮、明媚、急促。可是,他并不坚定,所以才会怀疑这只是些盲目的信念。爱无着落,而天使虚无,人生虚无。只有终结生命,才能邂逅天使——通向新人生。最后,既然雷夫奇叔叔模仿他人写就《新人生》,那我也模仿帕慕克写成自己的爱之说吧,并尝试解答天使之谜——爱是什么?爱是温柔的手。爱是玫瑰的芳香。爱是眼波如水。爱是三月木叶滑落的露珠。爱是微风中的弦音。爱让你震颤。爱是菩提树下泉。爱拖着焰尾在天边飞翔。爱在涟漪上跳舞。爱是梦中铃铛响。爱是屋檐漏下的光。黑暗中有爱。爱是吻你的脸,却闭着眼。爱是毒酒。爱是隐形的箭。爱是恨的姐妹,是泪的邻居。爱是艾草。爱让你苍白。爱是怅然若失。爱是绝色的伤口,并且永不愈合。爱的手指冰凉。爱是奇怪的妒意。爱是绿色的焰火。爱在心口研磨。爱是前世的月光。爱还在等待。爱是对你的诅咒,连同我自己。爱是钥匙,打开天堂的门,或者地狱的窗。7/1/2009
  •     被一本书吸引,从而展开一段新人生,这很好理解。过这种很强烈的冲动,我也体会过。那时候会感到人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别的都是死路。这种十分绝对的想法,我不愿意称之为一时的鬼迷心窍。即使全心全意相信一样东西,相信这么一条路,以后也一定会发现这些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而且很容易像主人公一样,变得怀念过去,当时毫不犹豫挣脱的东西,到头来成了希望的源泉。是否可以这么猜测:其实让你那么有激情去寻找新人生的东西,不是那本书,而是日积月累各种细枝末节的乏味生活。人真正怀有巨大的热情的,不是某一种新的意外,而是不值一提的生活。意外会创造新的平凡,平凡中又会酝酿新的意外。所谓新人生。应该只是新的生活体会,新的对过去的认识和理解。因为并不存在对过去的反叛。书里所有人对过去的割裂,看似激烈,看似彻底,其实也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认定而已。———————————————————————————————————另外猜测书里的新人生是对西方文化侵袭的讽刺。也不是猜测,应该就是这样。想起前两天吃饭时候突然被问到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矛盾和现状。我当时随口就说其实不存在文化的冲突。这应该是身份认同问题。前几年中国人也激进的探讨过这个问题啊。然后我就突然哑口无言了。。。大家确实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后来似乎不了了之了。。。文化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应该是个伪命题吧。为什么没有人说性别冲突,国籍冲突,或者教育程度冲突。。人们属性不同,想法不同,习惯不同这都是正常到根本无所谓的事情么。认定这是个人身份认同问题,就简单多了。一个阿拉伯少年某一时期接触到一个非常理想又看起来很真实的世界体系,甚至将其深化为自己的理想追求,于是他开始追求而后开始迷茫。发现西方世界并不是那么回事以后,阿拉伯少年痛定思痛,几经挣扎,终于站在了西方文化的反面。对西方世界由爱生恨。不惜毁掉西方以免它祸害更多人。这是这个小说里的现实,也是确实是现实里阿拉伯极端主义的起源和现实。最为激进的恐怖分子们往往是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西方反叛者。这个道理在个人而言,即你奋力追求的东西其实改变不了你,不能带给你希冀的新人生。到最后肯定会发现自己还是原本那个自己。

精彩短评 (总计80条)

  •     一本书,改变了书中主人公的一生,也许也将改变我的。奥尔罕的书总是那么深奥而富有哲理,每一句话都要把自己的灵魂放在里面才能懂得。我在他的书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     大学时候读的,内容全忘了,但是当时好像还挺中意的,姑且标一个读过。。
  •     土耳其人民在西方经济 思想汹涌而来后表现出的恐惧和无力 想保持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可是却无力 但是有些故弄玄虚了吧 或许是我理解水平太低
  •     我更像给四星半。。。让人陷入沉思的书。。。
  •     前面80%是看似胡言乱语的迷乱的意识流,而走到结尾当一切澄明,才显现出极其现实主义的主旨:对印刷出版式的平庸浅薄的大规模复制的深深敌意
  •     争端与冲突
  •     1. 前三分之一看得不知所云,看到后面就习惯了… 2. 会讲故事,突然转过来和读者对话的写作技能毛姆也用,都是会讲故事的小说家。3. 一定要用侦探小说的手法来安置不连贯的要素吗?…4. 只用土耳其语语法就能创造出魔幻现实的感觉来,看翻译本都能明白5. 土耳其的宗教文化政治冲突都好精彩 PS.帕慕克先生是在写小说秀自己的读书癖好
  •     美与坏。成与败。权当是意外。
  •     激情后的平淡,像是不可避免的平庸人生。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还有太多隐藏的内涵需要挖掘。
  •     当你以为一切已经结束的时候人生还在继续着,当你你为可以从头开始,人生已完。
  •     构思非常引人入胜 头2/3也比较紧密地为走向所牵动 一直正体不明想必也不会提及的那本书寓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这是帕慕克惯用的主题了 可惜后来觉得中心思想还是过于抽象了 情节展开逐渐不太坚实 形而上的思路毕竟太容易不着调了! 再次认定帕慕克是土耳其村上春树!
  •     其实几个月前就看帕慕克的书了,《我的名字叫红》,当时好像诺贝尔刚宣布不久,作品正是火热,《红》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之后出了《雪》和《新人生》,《雪》买了还没来的及看,《新人生》刚刚看完。说实话,封面很酷,谁说诺贝尔作家的书一定要灰色庄重精装?彩色条纹配奶糖,呵呵,有趣得很。
      
      《新人生》里面这个引起无数年轻人骚动,向往,追寻的书,没有说到底讲了什么,到底是哪一本,评论有人认为是《魔鬼诗篇》。也许是因为当初拉什迪被追杀的时候,帕慕克第一个挺身而出支援,(顺便说一句,拉什迪在被追杀的情况下,还和一个名模搞上了,不知道是英国保护的真好,还是这位牛人太有吸引力)。其实我倒不认为一定是《魔鬼诗篇》,也有可能是《共产党宣言》,《圣经》,或者《花花公子》也不一定。其实较真到底是哪本书没意义,因为就连傻子也看得出来,这是个隐喻,太过明显,嗯,几乎就是比喻。所以说,抛开男主人公对神秘美女嘉娜的爱情和冲动渴望,其实作者是想说,在西方文明越来越强劲的冲击下,伊斯兰文明受到冲击,分化,抵抗,激进抵抗的这一事实。
      
      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很有救赎的味道。也只有在我们那么年轻的时候,才相信会有一个新人生。非常棒的小说,不是那种可以一目十行掠过的东西,是会让你停下来想想的东西。不是那么的顺滑,就像我们真正的人生。
      
      题外话,最近有些时间,在看一些非英语文化的东西,有新的也有旧的,最近非英语文学在国内的小小兴起,我认为是件好事。最近在看让 惹内的《繁花圣母》,卡洛斯的《风之影》,前者让我惊艳绝倒,后者觉得实话说不过尔尔。计划接下来要读《坎布尔书商》。
      
  •     个人化描述太多太多,代入感太差。帕慕克还是适合写散文杂文随笔啊……
  •     读不懂。是在写爱情还是人生还是真主呢。。
  •     茫然若失
  •     我的天啊,竟然看完了!前三分之一看的极其痛苦,后面半本好多了,这是一本有魔性的书,就像那个触不可及的“新人生”一样,费劲心思辗转反侧只为到达新人生,当你快要到达时候,发现这个所谓新人生和旧人生一样也是“充满狡诈的王八蛋混球”,然后就戛然而止了,and there's no way back! ps:书里有很多作者对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入侵的思考。
  •     感觉PAMUKA的进步真大。读《新人生》的时候就觉的没有《红》和《一座城池的记忆》老练。感觉开头好长啊,结尾还有点断。但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当然不管怎么写,都是别人难以超越的。还是那么有深度,那么吸引我。要是中国也有PAMUK一样的作家就好了。怎么没人提级到中国文化要好好保护呢?支持PAMUK和他的一切作品
  •     看不懂啊
  •     与拉美不一样的魔幻色彩
  •     打不出分,因为我没看懂。。
  •     初见不知道在写啥,可能在这我们慌乱世界里虚无的盼望,民众消极抵抗的社会变革吧
  •     非常神奇的书
  •     看过《我的名字叫红》之后,遇见这本书,买下来,发现看不太懂。作者似乎是在表现对人生可能性的探求,也可能是作者自己的感触。但是但是,还真的是不好理解。
  •     一本土耳其文学作品,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小说初始,主人公看到一本书,书中描绘的世界,让主人公犹如迎来了新人生。这个开头看得我实在莫名其妙,很好奇,那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也好奇,那会是怎样的人生。结果我越看越糊涂,越看越莫名其妙。故事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但我就是很难把那些画面拼接起来……这本书对于目前的我而言难度还是有点大,看起来非常累……
  •     这是帕慕克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对其小说人物身份的实验。《新人生》中人物身份犹如镜像反射般的对称,主角身份的两次转换,最终葬身于寻找自我的旅途中。个人认为这算是帕慕克最为难懂的一部作品吧,因为第一次发现英文的译本读不下去,只好求助于中文译本。
  •     诺贝尔文学家得主的作品果然不一般
  •     痛苦地看完这本中二少年的梦呓。
  •     暗喻
  •     又能看懂的吗
  •     被封面骗了以为是小清新,不习惯这种魔幻又略矫情的风格。
  •     封面是大白兔奶糖!
  •     喜欢奥尔罕帕慕克
  •     解一个方程有时可以是多个解的,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也许并不孤独,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
  •     帕慕克的实验之作,大概有很多个人的感想掺杂进去,只是一本改变一切的书和核心主题之间的契合度不是很好
  •     冲着作者的名字买的,更因为稀饭本书的封面,很有小时候大白兔奶糖的感觉。一次买太多书了,还没来得及好好品读,不过应该不错(⊙o⊙)哦!
  •     还没有来得及看,不能不过包装的还比较满意···········
  •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
  •     感觉还可以,还是喜欢中国人写的书,老外的书读起来那样。可能是文化差异的原因吧
  •     “如果人生不仅是一连串惨痛、没有意义的蠢笨行为,那么人生中所有的乐趣与高低起伏一定存在着某种逻辑,让它们巧妙地现身。”
  •     只喜欢开头和结尾
  •     看不懂…好不开心…
  •     喜欢读orhan对爱情的诠释 充满狂热 痴迷 想得却不可得 不停的追随
  •     一直想看这么书很久,终于到手了。要好好阅读。
  •     好看,是我想要的
  •     某天,我也读到了一本改变我人生的书.....但帕慕克的花头眼毕竟太多。
  •     隐喻式写法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做铺垫读起来真是难以会心一笑。
  •     土耳其的文化应是极其多元和复杂的,对自己文化的悲悯应该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不过书中长夜依然是充满了魔幻与思辨,这点我还是极其喜欢的。
  •     不喜欢帕慕克的人应该读得很疲累吧
  •     艰涩归艰涩,透着类似威斯安德森的古灵精怪
  •     好象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异性是自己如此渴望的,又好象每个人都觉得有一个同性是如此的不可毗及,如后对社会制度的不相信,对感情的怀疑,鄙视一切温情,到最后又有些须的认可,或者作者以为,探索过的就是新人生,也许生活本身就是自我感受,别的什么都不重要了
  •     一本书带给男孩的历险记,很好看,一天读完。
  •     不懂
  •     装帧非常漂亮。内容更不用说。
  •     喜欢的一本书,也喜欢这个作家,版本不错
  •     书中的内容一次是看不完的,好好的去看第二次吧,这本书不错哦。
  •     这本是帕慕克的梦幻作品。
  •     很早之前看的,但是那种感觉弥漫至今,魔幻风,喜欢又不喜欢……很难琢磨 但是乐在其中
  •     只能说感觉很好啦!因为一直都喜欢帕慕克的作品,只要是他的新作品,我都会毫不犹豫买下的。至于说怎么个好法,具体我也不想多说,就像吃菜,各人阅读的口味不同,自己喜欢才是重要的哟!再说,我又不是评论家哈!
  •     感觉没懂
  •     没看懂,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懂,手动再见。
  •     新人生
  •     巴士,书,天使,嘉娜,串在一起,给予了一个充满冒险的梦,在梦中寻找人生的答案。
  •     看過《我的名字叫紅》的就不要再浪費時間看這本啦
  •     我觉得很好,推荐给大家。
  •     他的书(中文译本)我都粗粗看了一些,这本算是最能看得懂的,但一遍过去,仍然有些疑惑。看不懂可以是因为文字的密度大,也可能是他就是不想让你看懂。反正大师的东西是不朽的,要不朽,将阅读门槛抬高一些也算是一条。
  •     因为喜欢这个作者的所有作品,所以怀着期待读吧
  •     人生就在脚下,没什么需要放弃现在另寻一个新的人生模样。作者在逐加成熟得阐释这个世界。其高明之处在于叙述方式!读得让人会有种晕头转向的感觉,又很容易掉进整个故事情景中!
  •     速度很快~~赞!!
  •     其实如果不是选了东方文学这门课 根本不会接触到它 也许我对它的了解根本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但是浅薄如我 没法结合那么多的社会时代宗教背景 只能有一些关乎于个人的莫名想法
  •     不得不说,在我心里,帕慕克是土耳其的国民作家。他裹挟着如自己般熟悉的气息,唤起我的共鸣。
  •     因此,我告诉嘉娜,最恐怖的东西,莫过于时间本身;但我们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开始这趟逃避时间之旅。所以我们才会持续地移动,寻找时光静止的瞬间,也就是圆满的独特时刻。
  •     喋喋不休的诉说和贪求,哪怕一无所有
  •     大致体验了反对全球化人群的心路历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而历史还是要前进。
  •     几乎本本畅销的帕慕克
  •     还没看过 不写吧 又不给评价
  •     完完全全是从男女主人公的故事里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     比其他两个著名的卖书网站zy和dd都便宜
  •     【2014第五周】新年开启新人生。世界看遍,最终回到最初的自己。
  •     主旨应该还是描写文化冲突,不过我更喜欢帕慕克把人生描绘得如梦似幻、不可捉摸却又巧合重重的部分,感觉把无力的宿命感完全写出来了。另外翻译有些地方有过度发挥的嫌疑。
  •     人人都在追求新人生,可追求的结果不是迷茫就是灭亡,人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